蔷薇皇帝fate:医案--白虎加人参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24:08
(石膏寒凉,能去胃热,让膨胀的胃口冷却缩小。一斤应为248克,一两应为15克。人参应为西洋参)http://wenku.baidu.com/view/80065280d4d8d15abe234e01.html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全表

医案--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人参汤

【方药】知母六两(9克)  石膏一斤(碎)(30克)  甘草二两(炙)(3克) 粳米六合(9克)  人参三两(9克)

【煎服】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同白虎汤)。

 【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入参汤主之。(26)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0)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22)

   【解说】本方用于阳明热盛,津伤气耗之证,或暑病见气津两伤者。其特征是:在白虎汤证基础上突出烦渴不解,脉大无力之证,或兼见

背微恶寒等。在白虎汤中加人参,既清阳明之燥热,又能益气生津,一举两得。

   【运用】

   一、发热

       许叔微医案:从军王武经病,始呕吐,俄为医者下之,已八九日,而内外发热。予诊之曰:当行白虎加人参汤。或云既吐复下,是

里虚矣,白虎可行乎?予日:仲景云见太阳篇二十八证,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加人参汤,证相当也。盖吐

为其热在胃脘,而脉致令虚大,三投而愈。(伤寒九十论·证三十六>)

   按语:本案始因胃热呕吐,误用攻下,邪气弥漫,而致内外发热,恰合<伤寒论>1 68条“伤寒,若吐若下,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之白虎加人参汤证。本案叙证过简,除发热外,还当有大渴引饮,脉来洪大,汗出恶风之证。

   二、遗尿

   许叔微医案:城南妇人,腹满身重,遗尿,言语失常。他医日:不可治也。肾绝矣。其家惊忧无措,密召予至,是医尚在座。乃诊之曰:何谓肾绝?医家日:仲景谓溲便遗失,狂言,反目直视,此谓肾绝也。予曰:今脉浮大而长,此三阳合病也,胡为肾绝?仲景云: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白虎证也。今病人谵语者,以不当汗而汗之,非狂言

反目直视,须是肾绝脉,方可言此证。乃投以白虎加人参汤,数服而病悉除。(<伤寒九十论·证六十一>)

   按语:本案叙理甚明,堪为后世之垂范。

三、严重饥饿症

陈定生医案:吴某某,女,35岁,1 987年1 2月2日入院。六个月前出现不明原因的强烈饥饿感,伴周身出汗、心慌、四肢颤抖,进

食后症状即消失。初每日发作3~5次,后日渐加重,食毕即饥饿,需不断进食。三个月内体重由52公斤增加至87公斤,腹围由78厘米增加至1 26厘米。全身无力,行走困难。无烦渴多饮,血压、脉搏、体温、呼吸均正常。作B型超声、脑CT、脑血流图、24小时尿17羟、17酮类固醇、空腹血糖测定等多项检查均正常。在郑州某医院按“下丘脑综合征刀治疗月余,病情反而加重。后转某中医院以“中消”症服‘加味玉女煎”、、“知柏地黄汤”等百余剂,未见效果。

   入我科后,停服以往所用一切药物。予白虎加人参汤每日1剂,分两次煎服。服药1剂,次H(/k院第二日)强食症状即消失,每日三餐各进食三两已可。6天后体重下降5.5公斤。第8日能下床活动,生活自理。第1 2日痊愈出院。共服药1 2剂。出院后随访半年未反复,体重、腹围恢复如病前,能正常参加田间劳动。

   (中医杂志1 989;(5)"24)

   按语:本案中虽无多饮、多尿、大便干燥之证,但善饥多食一症其病机与“中消’’相似。在治疗方面,程钟龄提出“治中消者,宜清其

胃而兼滋其肾’’。虽未明其方药,但已立其大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食气。本案也确实现有气虚之证,故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两相兼顾,投之果中。  

   四、热盛伤津(甲状最危象)

   张博明医案:杨某,女,26岁。因患“甲亢’病在我院门诊服药后于1986年4月26日收住院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术后24小时左右患者突然烦躁不安、谵妄、腹泻水样便数次。且高烧、口渴喜饮,大汗淋漓。舌红而少津、苔黄,脉数而虚大无力。诊断为“甲亢’术后并发甲状腺危象。中医辨证为阳明热盛,气津两伤。治宜清热除烦,益气生津。遂投:

   生石膏1 00克,知母1 O克,炙甘草6克,粳米1 5克,人参1 O克。

   速煎1剂口服,上症迅速减轻。再投3剂善后,诸症消失,治愈出院。(湖南中医杂志1990;(3)"39)

   按语:甲状腺危象,临床常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虚大无力,为阳明热盛,气津两伤之象,符合白虎加人参汤之证机,用之屡验。

   五、消渴(糖尿病)

   刘景祺医案:金某,男,55岁,1 981年3月11日初诊。口渴多饮,神疲消瘦,全身无力,已五六个月,某医院诊断为“糖尿病力·服

中西药不效,前来就诊。化验尿糖(卅),空腹血糖240mg%。舌苔黄白厚,脉洪滑而有力。诊为消渴,乃阳明热盛,气阴两伤。治宜清

热益气生津。处方:

   石膏"60克,知母1 8克,甘草1 2克,粳米1 8克,麦冬30克,沙参30克,葛根1 8克,花粉30克,党参9克,6剂。

   二诊:口干与全身无力好转,尿糖(一),脉洪,前方继服1 2剂。

   三诊:口渴大减,饮水基本正常,全身较前有力。苔薄,脉洪。尿糖(一),空腹血糖1 40rag%,前方继服60剂。

   四诊:症状消失,苔薄白,脉滑。尿糖(一),空腹血糖80mg%。(经方验}1 987"68)

   按语:三多一少病消渴,肺燥胃热肾精脱。本案所见,以胃热为主,兼有津伤气耗,故以白虎加参汤清热益气生津。<景岳全书》指出:“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若察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力据报道,本方用治消渴病热象明显者,有良效。

   六、暑厥

   黎庇留医案:林某某,女,38岁。夏月午睡后,昏不知人,身热肢厥,汗多,气粗如喘,牙关微紧。舌苔黄燥,脉洪大而芤。诊为暑厥。暑热燔灼阳明,故见身热炽盛;暑热内蒸,迫津外泄,则多汗而气粗如喘;热郁气机则肢厥;热上扰神明则神昏;脉洪大而芤,为正不胜邪之象。治以清暑泄热,益气生津。投白虎加人参汤:

朝鲜白参、知母、粳米各1 5克,石膏30克,甘草9克。

服1剂后,脉静汗止,手足转温,神识清爽,频呼口渴·且欲冷饮,再投1剂而愈。(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963;<1>:36)

   按语:本案乃夏月中暑,津伤气耗而发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又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其四肢厥冷,乃因阳气闭郁于内,不达四肢所致。故以白虎加人参汤清暑热,益气津。待暑清热泄,气津两复,则厥疾乃瘳。

   七、痿证

   刘景祺医案:李某某,男,7 1岁,1 979年7月23日就诊。全身无力已半年,两腿无力较甚,但关节不肿不痛,走路不过一里则劳累不堪,口渴喜冷饮,纳呆。脉洪滑。辨为阳明热盛,气津两伤。处方:

   石膏1 8克,知母1 8克,甘草1 2克,花粉1 8克,党参9克,粳米1 8克。

   服2 1剂,纳增,口渴止。现能步行三里而不倦,起坐自如。(《经方验))1 98 7:68~6 9)

   按语:下肢痿软而见口渴喜冷饮,脉洪滑,乃病在阳明燥热内盛。《素问·痿论》指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

束骨而利机关也。’’故阳明热盛,伤津耗气,使四肢筋脉失养而致肢体痿软,不能行走。故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党参、花粉以清阳明燥热,

兼以益气生津,此《素问·痿论》所谓“治痿独取阳明之又一法也。

   【补述】俞长荣《伤寒论汇要分析》载:玉锡村林某妻,产后三日,发热不退,口渴,烦躁不安。前医认为“败血攻心’’症,以生化汤加减治疗'反增气急,谵语,自汗出。病后二日(即产后五日)请我诊治。患者脉洪大而数,舌质红绛而燥。我与人参白虎汤。

    处方:生石膏一两二钱,知母三钱,潞党参一两,炙甘草二钱。嘱以粳米四两用水三大碗煮至微熟为度,取米汤三杯入上药,煎成一杯;剩余米汤留作次煎用(次煎两杯煎一杯),日服两次。时值隆冬季节,病家见方中有石膏,颇为疑惧。盖乡人虽不识药性,但石膏大寒则为群众所共知,且俗例“产后宜温不宜凉’’,所以犹豫不敢服用。

   后经我解释,说明产后宜温乃一般治法,如有特殊情况,则不受此拘限。古人治产后病,亦有用攻下或寒凉者(按指《金匮》用大

承气汤以及竹茹、石膏之类)。可见产后不拒寒凉,有古训可资参考。现病者高热,口渴,烦躁,汗出,脉洪数,舌质红绛燥,是因热甚

劫津,故前医用生化汤加减,症状反而增剧,便是明证。此证此时,急须清里热,救津液,用人参白虎汤乃依证施药。方中虽用石膏一

两余,尚非极量,且先煮粳米作汤,可以扶脾胃养阴液;重用潞党参,能保护元气不致过伤,纵使无效,决不至胎害。病家听后,才半

信半疑而去。服一剂后,症状大减,次日按照原方再服一剂而愈。这说明方药应用,当根据病情而施,不能受季节所拘。

八、头痛

   樊文有医案:陈某某,男,35岁,1 980年5月8日初诊。患者头痛已三年余,反复发作,殊为痛苦,在当地曾用中西药物、针灸、推拿等各种疗法,未能解除,特来郑州诊治。经某医院X线拍片、脑血流图、脑电图检查,未发现异常,诊为肌肉收缩性头痛,以镇静止痛治之,疗效不甚明显,乃求治于中医。症见头痛以前额为甚,外则皮肤紧束,内则闷胀而痛,终日昏昏沉沉,记忆力减退,甚则心烦意乱,难于成寐,寐则恶梦纷纭,唇干口燥,但不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证属热郁阳明经脉所致。治宜清热为主,佐以辛散止痛。方用:

   白虎汤加味:生石膏30克,知母l 2克,炙甘草6克,粳米1 5克,白芷9克。

   药进3剂,头痛著减,余证随之好转。原方再进3剂。头痛愈。为巩固疗效,上方又服2剂,半年后随访,头痛未发作。(河南中医1989)

   按语:头痛起因繁杂,本案头痛以前额为甚,乃病在阳明也,以阳明胃经“循发际,至额颅’’之故。热郁阳明,循经上攻,故头痛。其心烦不寐、唇干口燥、舌红之证,均为阳明内热之象,故用辛寒之白虎汤以清阳明郁热。又观其证,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脉浮,似有表不解之象,所以加白芷以解表散邪,同时又可引诸药直达病所,可谓一举两得。  第七讲 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组成方义: 
知母六两 生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以水一斗(2000ml),煮米熟,日三服。换算:一次量知母30g石膏83g甘草10g粳米40g 辛寒清热代表方。 
石膏……辛甘大寒;知母……润-生津液,合用清热而不伤津。粳米,甘草补中气护胃气,防寒凉伤阳。(粳米:旱稻-无利尿作用;大米:水稻-有利尿作用。二者均补中气。俗谚云:吃稻米尿〔念suī〕多,烧稻米灰多。扩展:机乎所有利尿药都长在水多潮湿地,其不腐烂而能生长,因为有抗水作用,我们用以利尿。)故白虎汤粳米代以稻米,利尿伤津,不宜。 
仲景用白虎汤。三条 
(176)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为:此表无寒,里有热……。“表无寒”说明无白虎汤禁忌,“里有热”为白虎汤适应症。脉浮,浮主热,里有热鼓动气血,气盛血壅,而浮。-在《伤寒论》中有五处。后世《濒湖脉学》改为洪。(2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伤寒论》中白虎汤证见上述2个脉象。未见《方剂学》所讲的“脉洪大”,此为白虎加人参汤的脉证。)厥-邪热内伏,使阳气内郁造成的,《伤寒论》名之热厥,即先热后厥,见厥而热不退。有发热又四肢厥冷,不能辨其是①热厥②真阳衰微,阴盛格阳,需从病史上辨。从症状上①见舌红口渴苔黄,小便短赤,大便干燥。且“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的热邪闭郁与厥成正相关的表现。(儿童见此症多轻,清热多效。成人多感染中毒性休克,应重视。)里热未成实,白虎汤证。成实者:“厥应下之”。参见《可下篇》宜大柴胡大承气汤,通过清里热,通畅气机,改善机体功能,治疗休克。②见脉微细,但欲寐。(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自汗出,以阳明热症为主。腹满-热邪壅滞阳明经脉,气不利则满,血不利则痛。身重-论中多归于热病,为热邪壅滞经脉使人体气机壅滞,身重是经脉气机不畅之象,如(6),伤阴热甚者如(219)。后世多归于湿热。“口不仁,面垢”-阳明病邪热充斥内外,面部失于荣养。“谵语”-阳明经上达心,上扰心神。“遗尿”-热盛神昏所致。“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的“额上生汗”为阳气上脱的表现。阳气上脱的汗:汗出如油,粘而不流,临终者,汗久留不走。里热迫津之汗:濈然汗出,汗如流水不断。用清法&下法的关键是:全身毒热+大便情况综合判断。使用禁忌:(170):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后世总结“无汗不可用白虎,有汗不可用麻黄。”无汗说明表有寒,白虎易冰覆寒邪。 
以下四方之间的关系,对发热者怎样把握。 
麻黄汤 大青龙汤 麻杏石甘汤 白虎汤 
证候 寒邪闭表里热,烦躁 邪热壅肺 
纯表寒 表寒>里热 里热>表寒 纯里热 
用药 只用麻黄不用石膏 麻黄>石膏(鸡子大,古为柴鸡子,小于今日鸡蛋) 石膏>麻黄 只用石膏 
由纯表寒→纯里热过渡的四个阶段 
如肺炎的演变:发热初起-麻黄汤,肺炎早期未实变-大青龙汤→汗出而喘-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报道治疗大叶性肺炎)→承气汤证(有报道) 
仲景用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汤+人参。人参-益气生津。〔仲景用的人参,据考为山西上党地区一种五加科植物养阴效果优良(已绝迹),而今党参为桔梗科。今人参易“上火”。仲景时代的人参主用于生津,介于西洋参,人参之间的药物。气虚应用生晒参。〕共5条原文。(26)(168)(169)(170)(222)综合此五条见下面症候:1.发热:(168)热结在里(热源在里),表里俱热(弥散周身,充斥内外)。比较大承气,调味承气,小承气汤的发热(参见《伤寒论》类方比较表)。(169)无大热-热郁于里,未结实,心烦(里热甚,热扰心神)。2.汗出:(26)大汗出后。阳明病法(理)多汗。3.脉:(26)脉洪大,似宽阔的河水来势猛,来盛去衰,表示邪盛于顶峰,正气(气阴)已转衰。纠正《方剂学》的误导。4.渴:五条均提到了渴,(26)大烦渴不解;(168)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此为论中口渴最重的一条〕。(169)口燥渴。(170)渴欲饮水。(222)渴欲饮水,口干舌燥。提示白虎加人参汤口渴之重,热甚伤津,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引水自救,而热盛耗气,气不化津,故饮不解渴(饮入之水不能及时化津)。综上,渴,汗,发热,脉象四大症应为白虎加人参汤的症候。5.其他临床表现: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病机:汗出汗孔开张,不胜风袭;热盛耗气,气不固表。-提示正衰的临床特征。禁忌:同前白虎汤的无汗不可用。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三月亦不可服之,与之呕吐腹痛,……得之则腹痛而利,温之当愈。是谁的话?-提示白虎和白虎加人参汤要注意时令。(水果服用的季节性,冬日室温高亦可吃西瓜,冬日若见此症亦可用。) 

  • 2006-5-28 09:55
  • 回复
219.144.229.*

2楼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的现代应用。 
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湿热外感,张锡纯用本方+连翘。中暑,麻疹,痘疹,斑疹之热毒盛者,乙脑等白虎汤加板兰根,大青叶,竹茹。必要时加银翘散。发热重+芩连清热,再重…白虎汤+承气汤。肺炎(双球菌感染,耐药不敏感),中毒性肺炎:白虎汤+犀角(水牛角),生地,丹皮,菖蒲,连翘,也可用于儿童急性支气管肺炎。急性风湿热:白虎汤+桂枝,苍术,表现在关节痛,心慌心悸的心脏病亦可。疟疾热多寒少:白虎汤+何人饮(首乌,人参,苡仁米,当归,常山,陈皮,神曲)。化脓性脑膜炎:白虎汤+公英,地丁。流感:见白虎汤证(高热汗出)白虎汤+连翘,葛根,桑皮,瓜蒌仁。流行性出血热:白虎汤+生地,玄参,连翘,板兰根。提示:反对中药过渡提纯,中医研究院-青蒿素抗疟原虫的研究,后抗青蒿素疟原虫的研究;58年痢疾大流行:原三棵针提取的黄连素无效,黄连却有效。-中药提炼太纯,效果反而越差。 
杂病:糖尿病(多以为辛寒不可轻易用)诊断教研室第一任老师姜幼仁,用白虎加人参汤治胃热津气两伤,服两个月血糖下降至正常。郝用白虎汤类方治糖尿病,神经性多饮多尿症,尿崩症(效差,垂体病变?),高血压。糖尿病可白虎汤+六味地黄丸,益胃汤,生脉饮-胃热津气两伤,以口渴为主症者。 
竹叶石膏汤:白虎汤+人参汤去知母+竹叶,半夏,麦冬。清热力<白虎加人参汤,养阴和胃作用↑-用于热病后期,形气两伤,余热在胃。(397)伤寒解后,虚羸(形伤)少气(气伤),气逆欲吐(余热在胃),不闻荤腥。清余热育气阴,和胃降逆。应用:消渴(中消,渴而能饮),神经性多饮多尿症(竹叶石膏汤去夏+生地,知母,天花粉,五味子),牙龈肿痛,胃热盛者(除外龋齿,感染,牙周炎)。  

 

人参白虎汤重用石膏治愈糖尿病

中国国际专家交流网  范来补

   糖尿病是一种与遗传因素及多种环境因素相关联的全身性慢性内分泌代谢疾病。其病理特点是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缺陷等引起的机体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其主要临床特征是高血糖或尿糖,以多饮、多食、消瘦、疲乏等为典型临床表现。若失于调治或迁延日久可导致心、脑、肾血管、神经等方面慢性并发症,严重时可出现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从其临床表现特征,应属于中医消渴病,消庳范畴。如《内经》中早有论述。《素问·奇论》云: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为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篇》曰:五脏皆柔肠者,苦病消瘅。至汉代《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专论消渴病的篇章,隋朝甄立言《古今录验方》中始明确有“消渴病”之名;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其后历代医家有关,“消渴病”之病因、病机,辩证用药等论述颇多,形成了中医对消渴病认识及治疗独特体系。
   根据历代及现代对消渴病的认识,其病因多由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或过用温燥药形成阳虚燥热、脾胃气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瘀血阴络诸般证候,引起消渴病,进而又是因病情进展、失治误治等变生心脑、肾、肢体、目等各种消渴变证,其病情复杂,诸证交错互见。治疗上亦养阴、生津、清热、健脾益气、滋肾温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多种法则。
   在临床应用体会仲景《伤寒论》人参白虎汤加大石膏剂量治疗消渴病上消证可缩短疗程,疗效确切。
   石膏:性甘、辛、大寒、归肺胃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
   《医学衷中参西录》曰: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用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是以愚用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症亦必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用至五、六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其他药同用,必煎渴三、四杯,徐徐温饮下,热退不必尽剂。
   按仲景先师之人参白虎汤原方剂量治疗消渴病,往往力不从心,疗程缓慢,疗效不佳,但以原方加减,重用石膏50g至300g。取得满意疗效。大大地缩短疗程,而且无任何毒副作用和后遗证。
   现举典型病例两则和同道共同探讨。
   例一:张某,男,40岁,农民。1991年6月10日就诊我所,口渴多饮,易饥多食,多尿,一年余,经准煤医院检查:血糖测定18mmol/l尿糖(卅)尿比重1.003,尿酮体定性阳性。诊断为“糖尿病”,服西药效果不佳,要求中医治疗。但见口渴引饮,小便频数,白天二十余次,夜间十余次。心烦、喜饮、大便干燥,四、五天排便一次。
   初诊口渴引饮,饮不止渴,小便频数,形瘦,面色不华;神疲体倦,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沉洪而数,辨证属消渴病上消证。
   治以益气滋阴、养阴增液、清胃除热,用人参白虎汤加减。
   石膏50g,知母10g,西洋参10g,粳米15g,元参10g,生地15g,麦冬15g,天花粉15g,怀山药15g,乌梅15g,桅子10g,川连10g,大黄10g,生甘草10g。
   二诊:服药三剂原症状有所减轻,但好转不太明显,此乃病重药轻,杯水车薪,不能快捷地滋阴降火,平衡阴阳,气分热毒不能制约,津液不能速生,故守原方减苦寒黄连至5g,增生石膏量至100g。
   三诊:三剂服完后,诸症大减,药证相投,再增石膏量至150g,四诊后,病情好转更为明显,而无任何毒副作用。更证实了人参白虎汤石膏大剂量的应用对消渴病上消证确切的疗效。在一个多月的疗程中,辨证施治始终每次增加石膏的用量,最大剂量300g,诸证消除,在准煤医院化验,尿糖,血糖恢复正常,一年后专访身体良好,至今也未发现糖尿病的症状。
   例二:侯某,男,35岁,干部。1998年6月8日就诊我所,患者起病月余口渴多饮,日饮量达三四千毫升以上,消谷苫饥,日食一千五百多克,小便频数而多,形体日见消瘦,舌苔黄燥,脉搏洪大而数,空腹血糖16.8mmol/l,尿糖(卅),证属肺胃阴虚,胃火内灼,属消渴症上消证,治以清胃润肺,佐以养阴增液。
   处方:生石膏50g,知母10g,川连5g,桅子10g,天花粉10g,芦根20g,生地15g,麦冬10g,乌梅15g,甘草10g。
   二诊:服三剂原诸证明显减轻,证明药证相投,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大石膏量至150g。
   三诊是诸证明显减轻,但疲乏无力,在原方的基础上去苦寒之川连,加滋阴之枸杞子,生山药,健脾之白术,石豪用量增至200g,在一个多月的辨证施治疗程中,石膏用量增到300g左右,三消症状基本消失,尿糖,血糖恢复正常,一年后专访,身体恢复正常,三消症状未见。按:阴虚燥热是消渴病的主要病机,且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法则必须以养阴增液,润燥为其大法,人参白虎汤清胃泻火,寒凉而不伤胃,清热生津止渴,石膏优泻肺胃之火,止渴除烦,虽大寒,但味辛甘而无苦燥伤阴之虞,知母苦寒,但质滋润,并能清热生津,两药相配,实为中消火盛之佳品,加人参甘温,补中益气救阴滋燥而养生气之源,粳米,甘草调中和胃,培养津液之本,缓石膏,知母之寒性,石膏与人参同用,一清一补,清泻火热之中兼可益气养阴,治标而不忘固本扶正,因胃火炽盛,故加川连,桅子直折清胃火,乌梅、天花粉、石斛生津止渴,芦根、生地、麦冬滋补肺肾之阴,再加大甘寒石膏的剂量更能泻肺胃实火,止渴除烦,清气分热毒。但寒凉药用的时间太长,会影响脾胃的升降运化功能,所以在用大剂量的石膏同时,必须照顾到脾胃,要用白术,山药佐之,方可无虞。
   早期发现“消渴病”上消证应及时用中药人参白虎汤治疗是首选方案,重用石膏大部在一个月左右控制症状而至痊愈,而无任何毒副作用,石膏价廉易得,尤其是广大农村消渴病的患者最佳选择,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