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gas怎么做快剪:西游记佛道涵义解读-古典小说-小说在线阅读|TXTjar电子书下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9:41:56




  解读西游 一 解读第一回    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灵根:灵妙的根本。这里指花果山顶上的一个仙石,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内育仙胎,遂有灵通之意。

    心性:佛教术语,是纯洁不染、永恒不灭的精神。人和佛都具有这种精神,但人的这种精神必须经过修持才能具有。

    儒家也有关于心性的论述。心性论也可称为心性之学,是关于心性的理论或学说。中国哲学虽然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但是天人之际的核心不是天,而是人。而人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心性问题。所以心性问题一直是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的一项基本理论。对于心性的不同理解和说明,是儒学内部派别分歧的重要表现,甚至可以说是儒学内部派别划分的主要标志。从心性论的历史演变,可以清楚地检阅儒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作为儒学的开山始祖,孔子还没有确立完整的心性论。孔子没有论及心,论性也只有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处处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人与动物之间是有相同性的:“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嗅也,四体之于安佚也,性也。”(《孟子·尽心下》)人与动物相同的因素是性,但却不是人之所以为人者,不是人性。孟子认为,人异于动物的根本所在,在于人先天地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才是人之所以为人者,才是所谓的人性。“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所以,在孟子看来,人性与人心本是二而一的东西,人性即是人心,人心即是人性。儒家所宣扬的仁义礼智,并不是外在于人或强加于人的东西,而是根源于人心、人性,并且是由其发育出来的东西,是人心、人性中本有的东西:“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这种心性论的确立,就为儒家所倡导的仁义之道,第一次寻找到了理论上的根据。

    孟子的心性论以性善为基础,以心性不二为核心,以天人贯通为特征。这种心性论,其先验论的色彩是非常凝重的,这是其无法克服的弊端。但是这种心性论的确立,在儒学发展史上,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如果说,心性不二是孟学的核心,那么,心性二分,以及由心性二分而引起天人二分,则是荀学的基本特征。孟子把心理解为人之为人的本心,与此不同,荀子则把心理解为感官之心。

    虽然荀子也像孟子一样,认为性是人秉受于天的,是先天的,是天赋的。但是与孟子不同,荀子将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好利恶害的自然本性,当作基本的人性,从而得出了人性恶的结论。从而人身修养的过程,在荀子看来,完全是一个“化性起伪”的过程。

    印度的狼孩子事例告诉人们,人的心性是后天形成的,并不是先天具有的。

    修持:佛教术语,指佛教徒要根据佛教教义的规定进行严格的学习、遵守和实践。如严守戒规,一心一意,不生杂念,善于施舍,从善如流等等。

    大道:佛教的正道。

    樽罍(lei):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形状像壶。

    箬(ruo)笠:箬,一种竹子,箬笠,竹子做的防雨的帽子。

    箨(tuo):从草木上脱落下来的皮或叶子。

    籴(di):买入。籴几升米,买几升米。

    篁(huang):竹林,也指竹子。修篁,长竹子。

    瀛(ying):大海。

    处处巉崖:巉(chan):山势高险的样子

    髽髻双丝绾,宽袍两袖风。髽髻(zhuaji):梳在头顶两旁的髻。髽髻夫妻:结发夫妻。绾(wan):把头发绾起来。

    本回提要:

    孙悟空出生于花果山上的一个仙石,由东胜神洲经南赡部洲到西牛贺洲,拜须菩提祖师为师,修持得道,并得名孙悟空。孙悟空由民间草头王成为道教信徒。悟空佛教的法名,道教的信徒。

    本回重要提示:

    1、作者暗示了《西游记》的宗旨,“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篇中说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可见读此书,可释厄。儒家提倡以德治国,法家提倡以法治国,吴承恩提倡以佛治国。作者对当时的社会强烈不满,认为治理社会的真经是西天的佛经,因此按照佛经的要求去做,就可以使社会成为极乐世界。

    2、两种不同的宇宙观。儒道认为,天地之数为129600岁为一元,一元分12会,即按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一天又按地支分为12时辰。

    地球产生于亥会之初,当时一片黑暗,故曰混沌。过了5400岁,子会时,出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又经过5400岁,地开始凝结,出现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寅会时才出现人类,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称人生于寅。

    而佛家则认为世界乃至宇宙,根本没有开始和结束,所有的万相都是因缘聚合的结果,地球的出现是这样的,世间万事万物的存在和灭亡,都是因缘聚合和分离的结果。因此,宇宙乃至万事万物都没有开始和结束。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儒道与佛家宇宙观的区别。

    不过这里作者将道家和佛家的宇宙观结合起来描述了世界的起源,并交待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是在怎样的空间。即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

    佛教认为有情众生在四大部州都有生死轮回过程,处于三种境界:一是欲界,为具有淫欲、食欲的众生所居住的地方,这便是四大部洲。二是色界,位于欲界之上,为已经离开淫欲、色欲的众生所居住。三是无色界,更在色界之上,为无形众生所居住。佛教认为三界都是人类未觉悟之前所处的“迷界”,只有从中解脱出来到达“涅槃”境界才算圆满。所以《西游记》里常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是这个意思。

    3、阐述了神仙观。“满庭芳”告诉人们何谓神仙。神是神话中神通广大的英雄,也是英雄死后人们尊敬的称呼,如诸葛亮、关羽、岳飞、李冰父子等。仙通常指道家得道的人。道教对仙是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的,仙有五等,即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和天仙。

    所谓神仙,厌居尘世,得以中成之法,抽铅添汞,金精炼顶,玉液还丹,五气朝元,三阳聚顶,共满忘形,阴尽阳纯,身外有身,脱质升仙,超凡入圣,谢绝尘世,以归三岛。故曰,神仙不离于神。功成名就,超凡脱俗,精神永存。

    附:满庭芳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4、交待了悟空名字的来由并说明悟空男儿貌相实无性别,反映了宗教超越性别的理念。

    5、书中的南赡部洲应该是南瞻部洲,这里是作者的一处笔误。唐代处初年,有一位名叫那提的印度僧人,游历了古印度和南亚、东南亚诸国之后,来到中国。观察了当时佛教之后,那提说:“脂那东国(指中国),盛传大乘,佛法崇盛,瞻洲称最。”瞻洲即南瞻部洲。

    6、孙悟空的师父须菩提祖师是一个集儒家、道家和佛家圣人,须菩提是佛家的称谓,祖师则是道家的称谓。不过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中倒有一个真实的须菩提。须菩提出生于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一个富有的婆罗门家庭,其父亲老年得子,对其十分宠爱。须菩提自小聪明伶俐,但也很顽皮。可是释迦牟尼见了他,认为他很有佛缘。他皈依佛门,追随佛祖潜心修行,获阿罗汉果。

    “空”是佛教的一个根本理念,指事物皆是虚幻不实的,认为组成事物的水、土、风、火都是空的,就是组成众生五蕴也是空的。须菩提在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最善解空义,对空的理解最深,因此被称为解空第一。

    在《金刚经》里,就是以释迦牟尼与须菩提对话的形式,来阐述了佛教教义的。解读西游 一 解读第二回    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

    名词解释:

    菩提:佛教术语,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正确觉悟的意思,萨埵是广大生灵的意思。菩提是佛界地位仅次于佛,既能度己,又能度众生的智慧者。

    菩提祖师:孙悟空的师父。悟空为了得道成仙,拜须菩提祖师为师。这菩提祖师“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须菩提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须菩提是梵语音译,意译是善现、善见、空生等,以论证“诸法性空”闻名,所以称“解空第一人”。书中的须菩提祖师是三教合一的高人。

    三家:即儒道佛。

    三乘:佛教引导教化众生达到解脱的三种方法、途径或学说。分声闻、缘觉和菩萨。声闻是听闻佛言而觉道。缘觉是自我佛理而觉道,菩萨不仅自觉,而且觉他,度人.据此佛教分小、中、大乘。乘,即是载运的意思,唐僧取经就是为了取大乘佛经。

    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意思只要明白关键的一字就可以豁然开朗,归于真实,至诚的道理,指引出那无生无灭的至高境界让人们领悟本性的玄奥。

    本回提要:

    悟空从祖师学得最好的武艺——七十二变化、筋斗云并长生不老,回到了花果山。这是孙悟空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是他人生成长的关键,没有这个时期的学艺就没有悟空以后的经历,可见人生的初期,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回提示:

    1、交待了孙悟空学道的经历,悟空的本领基本上是道家的。悟空的一生经历有三个过程,即由妖到仙,由民到官,由道到佛。

    2、菩提祖师提示悟空500年后必有一灾。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绝命。

    3、悟空说他到了南赡部洲只学***像,懂得穿衣踏鞋,但不曾有道,暗示东土大唐没有道,即没有信仰,理想,信念和道德,实际是对当时社会的批评。先道后佛。

    4、悟空要跟师父学变化,须菩提祖师说,变化有两种,一种是天罡数,即三十六般变化,一种是地煞数,即七十二般变化。悟空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这里三十六和七十二不是简单数字,其背后折射的是古代传统数字文化。它含义深刻,暗藏玄机,喻意隐讳,读者不可忽视。

    天罡,古星名,指北斗星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古时长春曾经叫天罡城。

    5、菩提祖师有四门功夫,即“道”、“流”、“静”、“动”,这四门的功夫几乎包含当时所以的知识。说明了儒佛道原是一门的功夫,都属于“流”字门的。解读西游 一 解读第三回    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

    名词解释:

    三界:有两种解释,一是上界为天,中界为人,下界为鬼。二是佛教术语,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四海千山:泛指宇宙乾坤。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西游记里大量的运用了阴阳五行说事说人说理,全书到处渗透阴阳五行理论,可以说此书不仅是一部弘扬佛教的小说,而且也一部宣传阴阳五行论的小说。

    九幽:地下极深的地方。

    九窍:指人的五官加大小便出口,共九窍,泛指人。

    十类:即五仙和五虫。五仙即天、地、神、人、鬼。五虫即赢、鳞、毛、羽、昆。

    夜叉:梵语音译,原为印度神话中一种半神的小神灵。意译是能吃鬼的神。我国民间则说成恶鬼。

    力士:官名,跟随皇帝出入,并主管锣鼓旗帜、守卫等事物。

    大禹治水:大禹,我国古代夏后氏部落的首领。相传他治水有功,曾经因为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他首创用疏导的方法平息了很多水患,被后人称为神。

    鼋鼍(元托):鼋,大鳖;鼍,即扬子鳄,俗称猪婆龙,这里指鳄鱼。

    法天相地:效法天地,只可以变得极大。下文“法象”,如同名词。

    珍馐(羞):馐,美味佳肴。珍美的膳食。

    幽冥界:地下阴界,传说掌管人死及死后灵魂的地方。

    牛头鬼:佛经中所说的牛头阿旁,是地狱的鬼卒。《五苦章句经》:“狱卒名阿旁,牛头人首,两脚牛蹄,力壮排山。”

    马面鬼:佛经所说马头人首状,地狱鬼卒。

    秦广王:地府十王之第一,专管人间寿夭生死簿。统管幽冥、吉凶、鬼判。恶人死后经孽镜台照过,批解第二殿用刑。

    宋帝王:地府十王之第三,掌管海底东南沃焦石下黑绳大地狱。此大地狱四周,有十六个小地狱。恶恶进地狱后,视犯罪轻重,分别解入大小地狱受刑,刑满后转入第四殿。

    仵(午)官王:地府十王之第四。海底大地狱之主,今天的监狱长。

    阎罗王、平等王:阎罗,梵语音译阎摩罗之略。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管理阴间之王。传说他曾经是毗沙国王,与维陀如生王作战失败,因而立誓愿作地狱王。其臣下十八人,分管十八地狱。平等王,即阎罗王。唐代僧人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梵音焰摩,义翻为平等王。我国有的僧人撰写的《十王经》将二者分开,各掌管一大地狱。

    泰山王:即东岳大帝、泰山府君。魏晋以来,道教传说人死以后,魂归泰山,所以泰山神成为阴间之王。佛教传入中国后,又被说成是地府十王之第七。

    都市王:地府十王之第八。职掌十六小地狱的大热恼地狱。

    卞城王:又称变成王,地府十王之第六。职掌海底大叫唤地狱。

    转轮王:地府十王之第十。正对阳世,设有金、银、玉、石、木板、奈何桥。专管各殿解来的鬼魂,然后分别核定,发出投生。每月将登记名单交第一殿注册,送呈酆都。酆都,四川县名,今称丰都。

    感应:佛教称众生以精诚感动神明而使其应验为感应。

    地藏王:佛经故事:释迦牟尼曾经升忉利天替母亲说法,后召地藏菩萨,让他永做幽冥教主,使有亲属的世人,都能与亲人同去极乐世界。在释迦牟尼灭后,未来佛弥勒佛降生以前,他发誓要将众生都度往佛界,而后才成佛。地藏意思是: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考虑深密犹如地藏。(地藏十轮经)

    森罗殿:阎罗王所居住的宫殿。

    海岳:即东南西北四海和泰、嵩、衡、恒、华五岳。

    下元:道教将天成为上元,地称为中元,水称下元。《云笈七签》: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伦,长养万物。

    葛仙翁天师:即葛玄,三国时丹阳句容(江苏)人,字孝先,著名炼丹士葛洪的堂祖父。传说他从汉末方士左慈处得《太清丹经》,后修炼成仙。道教称他为葛仙公,太极左仙公等。

    玉女:神女。

    寂灭:佛教术语,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大二·六七二中):“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必不死,此灭最为乐。”概谓对生死之喧动不安而言,不生不死之寂静安稳即称为寂灭。又特指小乘之涅盘。僧传中,僧尼之死通称为“寂”,亦是寂灭之略称,含有进入涅盘之意;又常作示寂、入寂、圆寂。

    太白长庚星:即金星,在地球上看因时间变化而方位变化,黄昏在西方称长庚,黎明在东方称启明。道教将谓有神仙居住。

    文曲星官:又叫文星、文昌星。传说是主持文运的星宿。

    空退:客气话,是一种虚邀。

    本回提示:

    悟空向东海龙王讨得了金箍棒等四件宝物,威力无比,天下四海龙王都惧怕悟空。悟空在幽界勾掉猴属在生死簿的名字,从此不生不死。东海龙王与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分别向玉皇大帝告状,说悟空胡作非为,玉皇大帝听从大臣建议,决定对悟空实现招安。

    本回提示:

    1、孙悟空的金箍棒重13500斤,是有含义的,是他在生死薄上的编号的倍数(魂字1350号),暗指他生死薄的编号。而生死簿的编号又与他的年龄有关联,读者需细读。

    2、孙悟空到了东海龙宫,拿走四件宝贝,东海龙王奥广的定海神珍金箍棒,北海龙王敖顺的藕丝步云履,西海龙王敖润的黄金甲,南海龙王敖钦的凤翅紫金冠。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后的章回里,悟空只带了金箍棒,其他三件宝贝都没有带,特别是因为没有带上凤翅紫金冠,才上了唐僧的当,戴上了紧箍帽,从此受制于唐僧。

    3、讲出了道教修仙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凡有九窍者,皆可修道成仙。佛教也有类似观点,即人人都可以成佛。

    4、玉皇大帝对悟空的态度,擒拿和招安,反映了统治者对付反抗者惯用的方法。

    5、幽冥界十王看到悟空凶狠的样子,十分害怕,在森罗殿上,悟空高叫我老孙已经修仙了得道,超出三界外,跳出五行之中,与天齐寿。亲自检阅了生死薄,拿判官慌忙捧笔。悟空拿过薄子,将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可见鬼怕恶人。岂止鬼怕恶人,就是四海龙王,玉皇大帝也是如此!这里也反映作者赞扬反抗的精神。

    6,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向玉皇告悟空的状词很有意思,值得细读:

    幽冥境界,乃地之阴司。天有神而地有鬼,阴阳轮转;禽有生而兽有死,反复雌雄。生生化化,孕女成男。此自然之数,不能易也。今有花果山水帘洞天产妖猴孙悟空,逞恶行凶,不服拘唤。弄神通,打绝九幽鬼使;恃势力,惊伤十代慈王。大闹森罗,强销名号。致使猴属之类无拘,猕猴之畜多寿,寂灭轮回,各无生死。贫僧具表,冒渎天威。伏乞调遣神兵,收降此妖,整理阴阳,永安地府。谨奏。

    和尚告状不去找如来,去找玉皇大帝,意在突出天庭的地位?其实玉皇大帝的能耐根本没有如来大,结果玉皇大帝也没有制服孙悟空,还是请来了如来,这才制服了孙悟空。解读西游 一 解读第四回    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

    名词解释:

    弼马温:天庭御马监正堂管事的小官,此官没有品从,“未入流”的末等小官。是玉皇大帝第一次封给孙悟空的官职。

    齐天:即齐天大圣,是玉皇大帝第二次封给孙悟空的官职。此官是个空衔,空有其名,既不管事,又无工资。

    太白金星:即金星,黄昏时在西方所以成为长庚,黎明在东方成为启明。道教认为是天上的神仙。书中是玉皇大帝文职第一大臣。

    托塔天王:是印度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传入中国之后,受到中国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影响,而表现出了显著的中国文化特征:身穿铠甲,头戴金翅乌宝冠,左手托塔,右手持三叉戟.书中的托塔李天王是李靖。李靖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他是唐太宗李世民麾下的大将,有勇有谋,为大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屡立战功。塔是佛教的象征,一般的寺院都有塔,是佛门安置经文、佛物和舍利子(得道高僧圆寂后火化的遗留物)的地方。唐僧经常训诫悟空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浮屠”就是指塔。为什么李靖手里总是托着一个塔呢?《西游记》把这个塔解释为如来为化解李靖、哪吒恩怨送给李天王的,所以称他为托塔李天王。

    增长天王:原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梵语音译为毘琉璃,负责护卫南方天下。这里却被吴承恩写成了玉皇大帝的门卫,把守南天门的守将了。

    庞、刘、苟、毕:道教的四位神。庞,庞乔,汉代人,在汉江上摆渡。好义勇为,事父至孝。其父曾经被群鬼纠缠,他向上天祷告,玉帝封为混气元帅,手持金刀,把守天门。刘,刘后,东晋人,生于岷江渔船中。少时家贫,被送给罗真人为徒。精于五雷法,能呼风唤雨,济民救世。民立祠祭祀,祈雨无不灵之。玉皇大帝命掌王府内管。苟,本姓辛名兴。古雍州(今陕、甘、青)人。其家乡有神雷山,山中有五雷化身五鸡藏身,辛兴入山误捉五鸡,给母亲吃。一鸡化为雷击死其母。他捶打其余四鸡。时雷声大作,但击不倒他。后雷神降,给他十二颗火丹。他服后,与母升天。玉皇大帝封为雷门元帅。毕,本姓田名化。为雷藏地中而化生。曾经助黄帝大战蚩尤,被黄帝封为龙师,但他辞而不受,隐居毕胥山,而得名。后被玉皇大帝封为雷门毕元帅,职掌十二雷霆辅。(见元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斗口:指北斗星似带柄之斗。

    稳兽:在房屋上镇梁的兽形物。

    紫绶金章:紫色丝织的印带和金制的印章。是古代高官的象征。汉代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金印紫绶。

    三曹:古时朝廷的刑部、都察、大理寺。这里指得是天庭的几个部门的首脑。

    太乙丹:道教术语。亦称太乙余粮。据说原是石头中的液体,起初颜色较浅,以后逐渐变成红色或紫色,据说服后可长生。

    琪、瑶、琼:皆是美玉,这里指上界美丽的花草。

    武曲星君:传说职掌用武的星神。

    木德星官:即木星。古代星象家给群星都加上官名,犹如群臣辅佐君主,所以称星官。

    典薄:古代官名,掌管文书图簿,设于个部门内。元明清相沿。

    四极:四方极远的地方。

    品从:古时管制,按其高低分为九品,各品又分正、从(副)。品从,即正品和从品,指官阶。

    流品:类别、等级。本指官阶,也泛指门第或社会地位。

    三坛:三座祭台,即登封坛、降禅坛、朝觐坛。古代祭祀时所建的坛名。

    药叉:即夜叉。

    工干官:古代负责制作器物的官员。

    张、鲁二班:张班是何人不详。鲁班,即公输般,春秋时鲁国著名的能工巧匠,民间将其奉为木匠的始祖。

    本回提要:

    悟空得知“弼马温”是未入流的小官,一气之下回到了花果山,并自封齐天大圣。玉皇大帝得知此事,派李天王带天兵天将前去镇压,李天王和哪吒被悟空打败,玉皇大帝被迫对悟空招安,命齐天大圣。

    重要提示:

    1、作者借悟空的口,指出玉皇大帝昏聩。猴王回到花果山,众猴问大王为什么回来,悟空摇手道:“不好说,不好说!活活的羞杀人!那玉帝不会用人,他见老孙这般模样,封我做个什么弼马温,原来是与他养马,未入流品之类。我初到任时不知,只在御马监中顽耍。及今日问我同寮,始知是这等卑贱。老孙心中大恼,推倒席面,不受官衔,因此走下来了。”骂玉皇大帝是假,影射当朝皇帝是真。

    2、悟空的齐天大圣是打出来,不是别人封的,没有悟空的一番生死搏斗,玉皇大帝就不会承认他是“齐天大圣”。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才有一席之地,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枪杆子出政权。

    3、孙悟空因知道弼马温乃是未入流的小官,是玉皇大帝对他的欺骗。一怒之下回到了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玉皇大帝听汇报后,托塔天王带兵前去镇压,不料大败而返。太白金星献策,再次向悟空招安.可见软硬两手是统治者最基本的方法。

    4、看看悟空养的都是些什么样的马,但见骅骝骐骥,辏駬纤离;龙媒紫燕,挟翼骕骦;駚騠银忑,祢飞黄;辚骒翻羽,赤兔超光;逾辉弥景,腾雾胜黄;追风绝地,飞皞奔霄;逸飘赤电,铜爵浮云;骢珑虎剌,绝尘紫鳞;四极大宛,八骏九逸,千里绝群。此等良马,一个个嘶风逐电精神壮,踏雾登云气力长。解读西游 一 解读第五回    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

    名词解释:

    蟠桃:天庭的仙桃,有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中间一千二百株,层花甘实,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缃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蟠桃会:王母娘娘举办的宴会,宝阁大开,瑶池中做“蟠桃胜会”,宴会自有旧规,请的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这个是五方五老。还有五斗星君,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众,中八洞玉皇、九垒,海岳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

    瑶池王母娘娘: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后被道教说成掌管女仙的神仙领袖。传说汉武帝曾经向她拜受教命,她把三千年一熟的蟠桃赐给了汉武帝。瑶池,古代神话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在昆仑山上。

    五方五老:道教指东方青灵始老君、南方丹灵、中央黄老、西方皓灵、北方玄老五位神仙。

    上八洞、中八洞和下八洞:道家谓神仙所居之洞天分上八洞中八洞下八洞。上八洞为天仙中八洞为神仙下八洞为地仙总谓之“八洞神仙”。关于八洞神仙的组成,说发各异,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书中将三清、四帝等归为上八洞,将玉皇大帝归为中八洞,将幽冥界的归为下八洞。

    四大天王:佛教用语,佛教认为须弥山腰有一座山名犍陀罗。山有四峰,各有一天王,分别护四方天下。我国内地佛寺一般塑有东方持国天王,着白装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着青装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着红装臂缠一龙;北方多闻天王,着绿装右手持仐,左手持银鼠。

    四帝:掌管天上四方的帝王。即东方苍帝,南方赤帝,北方黑帝。西方白帝。

    十二元辰:指掌管子、丑、寅、卯等十二时辰的十二位天神。

    丹:中医的一种成品药。道家按一定的方法炼出的仙药,可保人长生不老。这里指的是太上老君炼就的金丹,此物是仙家之至宝。

    罗汉:佛教术语,梵文音译,也译作阿罗汉。原指释迦牟尼的弟子舍利佛等十六人,后来增到十八、一百零八和五百人。

    李天王:即托塔李天王,是由四大天王的北方多闻天王即毗沙门天王演变而来,是中国化的一尊天神。

    历史传说,唐代天宝年间,蕃兵围困安西城(今新疆库车),朝廷无法及时派救兵,玄宗便让不让法师请毗沙门天王解了围。唐玄宗从此敕令各道城楼供奉天王像,毗沙门从此成为边关守护神。

    唐初,确实有一位大将叫李靖,精通兵法,时任唐太宗的兵部尚书。为唐代十大武将之一。到了唐末李静已经被神化成神明,他的传说与毗沙门信仰相互渗透,被人们演绎为托塔李天王。

    哪吒:本是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因为父亲被中国化了,所以他也就加入了中国籍,成为李靖的儿子。在宋朝名气就很大了,到了明代,经过《封神演义》和《西游记》艺术加工后,他的形象完全是一个可爱的中国娃娃。

    许旌阳真人:晋代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人,本名许逊,曾经从方士吴猛学道。后任蜀旌阳(今湖北枝江一带)县令。因晋王室内乱,弃官东归,专修道教,据说以后他全家四十二口,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市)西山飞升成仙。道教称为许真人。

    玄都凡俗种:人间长安玄都观里的那凡木俗种。典出唐代刘禹锡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西天佛老;即指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3年——483年)。又指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本书将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合为一体。

    罗汉:佛教术语,梵文音译,也称阿罗汉。原指释迦牟尼的16舍利佛,后来增加至18、108或500之数。罗汉称正觉,菩萨称正等正觉,佛称无上正等正觉。

    九垒:道教认为天上分为九野,即八方加中央。九野所居住的神仙即为九垒。

    地仙:道教认为居住地上的神仙为地仙。无名氏撰《天隐子》:在人谓之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能变通之曰神仙。

    紫芝:即灵芝草。

    赤脚大罗仙:古代传说得道的李君。

    燃灯古佛:释迦牟尼的师傅。因其出生时,四周一切光明如灯而得名。释迦牟尼前世曾经买五茎莲花献于此佛,故被预言九十一劫后的此贤(现在之劫)时将成佛,后果应验。

    九转金丹:道教术语。九转,反复烧炼。道家认为烧炼的时间越长,反复的次数越多,金丹的药效就越好,服后成仙的速度也就越快。一转之丹,服后三年得仙;二转之丹,服后两年成仙……九转金丹,服后三天成仙。见(晋代葛洪《抱朴子·金丹篇》

    四值功曹:道教的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的神。功曹原为古代官府内的文书。道教认为在天上,大神手下也有类似的小神。因职责相似于功曹,故得名。

    五岳四渎: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和中岳嵩山。四渎,即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因这四条河都是单独入海,故称四渎,渎,通独。

    罗睺星:九曜之一。旧时星相家认为,日、月、金、木、水、火、土同向运行,而罗睺星则反向运行,故与其它七星相遇,就造成蚀。佛教认为,罗睺星是天魔的一种,能用手遮住七曜。

    计都星:九曜之一。与罗睺星相对,十八日行天上一度,十八年行一周天。常隐不现,遇到其它星即蚀。也是佛教所说的天魔。

    五瘟:古代称降疾病的瘟神。隋唐有五文之说,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仕贵,中瘟总管史文业。道教传说,匡阜真人收伏了五瘟神,使之成为他的部将。

    十恶之罪:古时刑律指十种最严重的罪行,即谋反、谋达尼、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母、不义、内乱等。始于隋代,以后各代沿用。

    本回提要:

    悟空管理蟠桃,却不能参加蟠桃会,气愤之中大闹天宫,引起了一场天兵天将与悟空大战。玉皇大帝令托它李天王率兵捉拿悟空,被悟空打败。

    本回提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桃树、桃花、桃子有特别的情感。因桃子而引发的故事经特别多,如“桃园结义”、“二桃杀三士”、“旧桃换新符”等,桃花象征美好,桃树可以辟邪,桃子可以长寿,总之人们对桃子充满了好感。

    其实一部《西游记》就是因为一个桃子而引发的闹剧。解读西游 一 解读第六回    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

    名词解释:

    观音:佛教菩萨名,亦译观自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托佛的左协侍。观音菩萨是我国最信仰的四大菩萨之一。

    佛教认为他大慈大悲,遇难众生只要念诵他的法号,他就会观其音声,前往解救,因而的名。

    观音原叫观世音,唐代因避讳唐太宗李世民,故略称观音。

    观音原本无性别,在我国的寺庙里,常被塑为女性。大约起于南北朝,盛行于唐代之后。因为观音菩萨已经不在五行中,跳出三界外了,他已经超越了男女性别。

    小圣:这里的小圣是指二郎神。二郎神在太上老君的帮助下,将悟空用绳索捆绑起来。二郎神,神化人物,水神。有几种说法:一是秦蜀郡守李冰的次子。一种是隋代赵昱。书中说他是当年玉皇大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即杨二郎。书中的二郎神家在灌洲灌江口,就是今天四川罐县。这里就是当年秦时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在江旁建有二王庙。因李冰的二子修建都江堰有功,人们称之为灌口二郎神。本回的二郎神是一个混合体,住在灌江口,又是玉皇大帝的外甥。

    大圣:即孙悟空。

    三界:本回书中提到了三界是:上界为天,中界为人,下界为鬼的意思。

    净瓶:是指佛教徒随身携带的水瓶,用于洗手,故叫净瓶。书中观音菩萨的净瓶并插有杨柳,是她的一个法力广大的宝物。

    南海普陀落伽山:普陀落伽,梵语音译,山名。意译为小白花山或小花树山。在浙江普陀县,为舟山群岛之一。唐代大中(公元847——860年)年间有一印度僧人来此用火炙十指,称见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并授以七色宝石,以后便传为观音显圣地。佛经有观音住印度普陀洛伽山的记载,因而被中国佛教徒用来称此岛。现在岛上有白华、佛顶、锦屏、大小雪浪等峰,以及梵音洞、潮音洞、磐陀石、多宝塔等名胜。

    太上老君:春秋时的思想家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传说任东周官。后弃官过函谷关,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出关西去,不知所终。道教在形成过程中,将其学说中有关道、自然无为、长视久生等内容加以引申,把到作为本信仰和制订教理教义的根据,因而老子便被奉为道教的始祖。他被称为太上老君,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

    虚日鼠、昂日鸡、星日马、房日兔:均为二十八宿中的星神。

    显圣二郎真君:神话人物,水神。有几种说法:一,秦蜀郡守李冰的次子,因协助父亲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斩除水中蛟龙有功,故在当地建庙为人们祭祀。二,隋代赵昱。他曾经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太守,当时有蛟患,入水斩之。死后,此地发洪水,百姓见他在雾中乘白马渡水,因而在都江堰处立庙祭祀,号为灌口二郎神。(见宋代朱熹《朱子语录》、《常熟县志》、《苏州府志》)另外,还有李冰或晋代邓遐为二郎神之说。本说认为他是杨二郎。

    鬼判:鬼的判官。判官是古时官名,为地方长官僚属,以辅佐公务。这里指二郎神的左吏。

    草头神:起于草根,没入仙篆之神。

    斧劈桃山曾救母:弹词《宝莲灯华山救母》道:西汉杨天佑修道桃山,张仙姑与杨私合,生一子一女,子名二郎。玉皇大帝知道,压仙姑于桃山下,后二郎劈山救母。

    义结梅山七圣行:《灌志文征·李冰父子治水记》道:二郎喜驰猎,奉父命而斩蛟龙,其友七人帮助,世传梅山七圣。元人撰《二郎神醉射锁魔镜》道:吾神姓赵名昱……亲自仗剑入水,斩其犍蛟,左手提其首级,右手仗剑出水,见七人拜降在地,此乃眉山七圣。梅山即眉山,在四川。

    昆仑顶上的擎天之柱:传说昆仑上有铜柱,高入天,其围有三千里长,壁如刀削。(见旧题汉代东方朔《神异经。中荒经》)唐代徐坚等人编《初学记》五引《河图括地象》:昆仑山为天柱,气上通天;昆仑者地之中也。

    净瓶:指佛教徒随身携带的水瓶,内盛水以备洗手,故得名。我国观音像,手持净瓶,内插杨柳枝。唐代李华《东都圣善寺无畏三藏碑》:观音大圣在日轮中,手执净瓶,注水地中。

    本回提要:

    十万天兵站不赢悟空,观音推荐杨二郎战悟空。二郎在太上老君的帮助下,才将悟空擒拿。

    本回提示:

    1、玉皇大帝派李天王带十万天兵天将不能将妖猴悟空降伏,观音菩萨又派徒弟惠岸,即李天王二太子木叉前去助战,也被悟空打败。观音菩萨建议玉皇大帝令其外甥二郎神与悟空交战,二郎神果真不负众望,将悟空紧紧围困起来,观音菩萨与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等众仙卿在南天门观战,观音菩萨要将那净瓶杨柳抛下去,打那悟空的头,太上老君担心净瓶是个瓷器易碎,用“金刚镯”将悟空打爬在地,就此悟空被勾刀穿了琵琶骨。这里给人们一个提示,只有佛道联合起来才有更大的降妖伏魔的能力。

    2、《西游记》里的玉皇大帝已经不是原本道教的神仙,而是上界的主宰,其地位远远高于佛道两教,他是皇权的替身,是政权的代表,是朝廷的象征。佛道两教都是为了巩固皇权服务的。不仅本回体现这一思想,就是全书都贯穿这一思想。

    3、阐述了道佛之争。说老子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道教传说老子晚年曾经度函谷关入秦西行,不知所终。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教发生了碰撞和冲突,东晋道士王浮著《老子化胡经》,称老子后来到了天竺,成佛后又教化了释迦牟尼,以此来说明道教先于佛教,来扬道抑佛。函关,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市。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及西域各国或少数民族的称呼。解读西游 一 解读第七回    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名词解释:

    八卦炉:是道教炼丹的炉子,那炉子是按照易经八卦的原理制造的,有八个方位,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孙悟空被捉,就是放近八卦炉锻炼,太上老君以为运用文武火锻炼,炼出我的丹来,悟空自为灰烬矣。那知悟空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熏刍红了,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作“火眼金睛”。

    三味火:道教认为人体内固有的元精、元气和元神,通过内修可以成为真火即三味火,便可以长生不老。悟空的体内已经修练成三味真火。

    混元体:混元,指天地的原始状况,亦指天地。这里指孙悟空的身体并非是父母给的,而是由大自然化育的。

    渺渺无为浑太乙:到家思想。渺渺,深远渺茫,没有尽头。无为,一切顺其自然。太乙,即太一,指形成天地的元气。

    初玄:道家所说的先于天地万物存在,而又派生天地万物的“道”。混元、太乙、初玄,意思相类。

    铅汞:即铅和水银。道教认为这两种金属是炼丹的基本原料。

    太虚:太空。

    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万物的相状都是从“一”派生出来的,而万物的本原也是最终归一的。认识了这一点,就能同如来一样涅槃,进入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的境界。同契,投合、契合。契,古代用符契作为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相合为信。双林,即拘尸那迦城(今印度联合邦迦夏城)阿利罗跋河边的娑罗双树林间。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在这里圆寂。

    王灵官:道教神将名。又名玉枢火府天将。相传为宋徽宗时人,姓王名善,从蜀人萨守坚受符法,为林灵素(宋代温州人,得到宋徽宗宠信,有弟子二万多人)再传弟子。他死后于明朝被封为三十六天将之首并加隆恩真君衔。

    摩尼:梵语音译。意译为珠宝、如意等。原指珠宝类,这里指一颗宝珠。

    游奕灵官:道教神名。在天际人间往来。观察记录行善与作恶者,亦被称为日游神、夜游神。

    灵山:即灵鹫山。在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部,因山头似鹫,山中多鹫,故名。相传释迦牟尼曾经居住与说法多年,因此成为佛教圣地。

    雷音宝刹:佛讲经的寺院。雷音,传说释迦牟尼的五种声音之一,犹如狮吼雷震;刹,佛教寺庙。

    四大金刚:金刚,为金刚力士的略称,即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天神。金刚是梵文音伐折罗的意译,金中最刚之意。一般将佛寺中的四大天王俗称为四大金刚。

    宝莲台:即莲花台、莲花座,佛像座为莲花形,因而得名。佛教认为,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而佛是在浑浊的尘世间修行得道的,因此莲花是成佛的象征。

    如来:本意是乘真如之道而来,亦可谓如实而来。佛教供奉多佛,因此如来非专指一佛,如释迦牟尼佛,即是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即是阿弥陀佛如来。本书中的如来,是将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合一的佛。

    禅位:坐禅的位次。禅,梵语音译“禅那”之略。意译是寺维修,即静思修行。

    炼魔:象火一炼制矿石那样,以法力制伏恶魔。

    阿傩、迦叶:释迦牟尼的两个大弟子。阿傩,即阿难,梵语音译,意译是欢喜、喜庆。他是释迦牟尼的堂弟,因为他生于释迦牟尼成佛之夜,所以用阿傩名。他二十五岁从释迦牟尼出家,又在佛身边学习了二十五年。其学问异常渊博,是佛弟子中“多闻第一”。迦叶,即摩诃迦叶,意译是饮光胜尊。他本是外道教徒,后皈依佛教。佛逝世后,迦叶和阿傩先后为佛教长老,统率教徒。

    善士:佛教称信奉佛教而不出家的教徒为善士。

    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两者在佛教中并非为一。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释迦,种族名,牟尼,圣人意,约和我国春秋时思想家孔子(公元前552年——前479年)同时。相传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太子。由于对人生无常的悲观以及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出家,经过长期修行,终于悟道。以后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传教。他的的弟子极多,传有500人,著名者有十人。八十岁逝世。其后逐渐被信徒神化。尊者,梵语音译阿利耶的意译,佛教对兼备、智僧人的尊称。南无(na拿mo莫),梵语音译,敬礼之意,本是信徒称呼佛或菩萨时的用语,这里由佛自己说出,显系误用。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梵语音译,意译是无量光明,无际光明。因为他能接引一心念他名号的人望西方净土,所以又称为接引佛。这是佛教净土宗崇拜的主要对象。

    五行山:如来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此山到唐朝的时唤名两界山。是如来用来压悟空的神山。请读者注意五行山从天而降的时间,是王莽篡汉时,即公元9年,距今刚好是二千年。

    心猿:佛教术语。比喻人的心神像猿猴一样躁动不安,这是养性成佛的大忌。暗示用五行山压孙悟空不是坏事,是让它去掉猿猴的躁动,安心拜佛。

    兜率:佛教用语。兜率华译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谓於五欲境,知止满足,为欲界六天中之第四天名,分内外二院,内院为弥勒菩萨的净土,外院为天人享乐的地方。

    兜率净土:接近我们的世界,我们也与它有密切的因缘。但地理上之接近不一定代表较易往生。佛陀亦极力提倡极乐净土法门,所以众生要往生于其中也是较有因缘的,并不能说因为兜率较近而就会较易往生其中。

    兜率天:天界的一部份,亦即六道中的天道转生。这不是三宝弟子所应视为往生目标的地方。兜率天上有一个内院,是弥勒住持的地方,也称为兜率内院及弥勒内院,它是一个佛化的净土,与兜率天完全不同。兜率天是凡俗的六道之中,

    兜率内院则为净土,二者不可混为一谈。我们可以发愿往生于兜率净土之中,却不应发愿生于兜率天中。

    要生于兜率内院,必须积集往生之因。共通的因包括出离心、依止三宝的心及五力等;不共的因包括弥勒像、对弥勒像绕行或顶礼供养、持弥勒及宗喀巴名号及、诵念与弥勒有关之经典及修持弥勒仪轨或〈兜率百尊仪轨〉等等。

    兜率宫:梵语,犹言天宫。传说又是太上老君居住的地方,坐落于仙岩极顶之上,它坐西朝东,五进而起,九根大柱支撑屋面,象征九五之尊的帝王宫殿,占地670平方米,高19米,彤壁朱扉,重檐丹楹,上覆灰色琉璃瓦,四周为花岗岩护栏,甚是庄严。北侧入宫,左右这副篆全楹联是:“自领名山司洞府,别开真境近人寰”,是出自元代文学家、翰林侍讲学士揭傒斯的《龙虎山》诗。正殿正中供奉道教教主老子像,像高12.3米,以应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的哲学学思想。

    七元:指北斗七星。

    五炁真君:金、木、水、火、土五星之神。

    三官:道教奉行天、地、水为三官,又叫三神。

    寿星:即南方南极寿星,又称老人星、南极老人。唐代司马贞《史记封禅索引》: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我国民间将其作为可使人长寿的神。

    恒沙:即恒河沙数的省称。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流经印度、孟加拉国入孟加拉湾。佛教常用恒河沙的数量比喻极多,不可胜数。

    九品花:即九品莲花台。佛教净土宗认为,修行圆满者死后可往西方极乐,身坐莲花台座。因各人生前修行深浅不一,所坐的莲花台也有九等之别。九品为最高等级,品,等级。

    无相门:佛教术语。佛教认为万物的相状都是由心派生出来的,因而是虚幻的。

    色空:佛教术语。佛教称一切现象为色,而色都是人们认识幻化出来的,因而本质上是虚空的。

    丈六金身:佛经称释迦牟尼身长一丈六尺。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西方有佛,其形丈六而金色。

    交梨、火枣:均是神仙所服仙药名。服后可飞升成仙。

    七宝莲台:饰有七种宝物的莲花台座。七宝所指佛教常说的玛瑙、珍珠、玻璃、琥珀、珊瑚、金、银等物。

    唵、嘛、呢、叭、咪等六字真言:梵语音译。意译为宝莲珠。藏传佛教信徒口诵之习语。如内地人松南无阿弥陀佛。此六字被认为有莫大的法力,常习诵便可以超脱轮回,往生佛界。

    玉京:道教称天共有三十六重,每一重天都有得道的天神掌管。玉京是除最上的大罗天以及其下的三清天外,其他三十二天的都城。

    本回提要:

    玉皇大帝擒住了悟空,却不能宰首悟空。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将悟空锻炼了四十九天,也没能把悟空烧成灰烬,倒让悟空练就成火眼金睛。玉皇大帝面对悟空束手无策,只好请如来帮忙。如来用五行山将悟空压了600多年,看起来是对悟空的惩罚,实际是要去掉悟空的猴性,安下心来修佛。可见如来比玉皇大帝棋高一着。

    本回提示:

    1、悟空藐视玉皇大帝。悟空对如来高叫,凌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悟空对皇权的挑战,反映了作者对世袭制否定,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朝廷的不满。

    2、悟空从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逃出后,玉皇大帝对悟空毫无办法,只好请西天如来帮助降妖。如来与悟空斗法,悟空始终翻不出如来的手心,并在如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结果被如来翻掌一扑,把悟空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将悟空压住。显示佛法广大和佛法的威力。同时也是对玉皇大帝的讽刺,十万天兵天将不能降伏一个猴子,可见天庭的腐败无能。不过“到此一游”,到表达了很多游客的心理,二千多年了,国人还有这个习俗,看见孙悟空的猴性代表的是人性。

    3、佛教的六字真言,意义深远,读者不可忽视。这六字是:“唵、嘛、呢、叭、咪、吽”,这是藏传佛教习惯念的咒语,它与汉传佛教的咒语是有区别的,就是藏传佛教六字真言,各个时期也会稍有变化。

    4、蟠桃会、安天大会,都是道教佛教维护玉皇大帝统治的吃喝会,体现了宗教与政权的关系。从中国宗教与政权关系史上看,宗教相比都是从属的,只有西藏达赖十五世,使佛教的地位上升,在西藏做到了政教合一。解读西游 一 解读第八回    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

    名词解释:

    我佛:即如来佛。《西游记》中的如来是释迦牟尼和阿弥陀合一的佛。如来,本意是乘真如之道而来,亦可谓如实而来。因此如来并非专指一佛,是一种尊敬的称呼,也可以理解为佛的代名词,如释迦牟尼佛,即是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即是阿弥陀如来。

    造经:即如来所著的经文,有三藏,《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经是佛自述,律是戒律规则,论是后世信徒对经义的解释。三藏,原意是盛放东西的竹篮,佛教用以感慨全部佛教典籍,类似:“全书”。

    极乐:佛教认为那是心无烦恼、幸福安乐、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世界。是人们理想的天堂。

    观音:即观世音菩萨。

    长安:唐朝的京城,唐僧取经的出发地,今西安市。

    禅关:佛教术语,认为禅法(佛教之法)犹如门、关,故称禅关。

    芥纳须弥:须弥,即须弥山。原是古印度的山名,后为佛教采用。相传山高八万四千由旬(一由旬等于三十里),山顶为帝释天,四面山腰为四天王天。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重金山外有铁围山围绕的咸海,海四周是四大部洲。佛教以须弥山比喻极大的物体,以芥子比喻极小的事物,以芥子纳须弥比喻事之间虚幻、本无差别,大小可以相容。《维摩诘经·不思议品》:以须弥之高广,内(纳)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

    金色头陀微笑:金色头陀指摩诃迦叶,就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摩诃迦叶被称为“头陀第一”。头陀是佛教苦行之一,其将人们衣、食、住的要求降低到最低限度。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在灵山向信徒传教,曾经拈花示众。听众都不懂其意,唯独迦叶会神,微微一笑。释迦牟尼因此格外赏识他,宣布将“正法眼藏”(能普天照地间一切事物的佛法)付与迦叶。(见宋代普济编《五灯会元》卷一)

    十地:指佛教修行由浅入深,从低到高的十个阶段:一,干慧地;二,性地;三,八人地;四,见地;五,薄地;六,离欲地;七,已作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萨地;十,佛地。

    名生死始,法相如是:名、生、死是佛教十二因缘内的三种。十二因缘是将众生过去、现在和未来始终处于六道轮回中的因果关系。这里以名、生、死代表十二因缘。始,缘起、环环相生。法相,佛教指万物的相状、形态。如是,如此。这两句意为,十二因缘因此环环相生,绵延不断;世间万物的具体相状,就是如此。

    四大菩萨:一般认为是文殊师利(文殊)、普贤、观世音和地藏四大菩萨。但也有将释迦牟尼的左右胁是普贤、文殊与阿弥陀佛的左右胁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作为四大菩萨。此书即如此。(见100回列佛和菩萨名单)

    净土祗园:佛教称庄严洁净,没有污浊的西方极乐世界为净土;祗园,祗树给孤独园的略称。金刚经说,舍卫国皇宫附近有一座花园叫祗树给孤独园,因为花园的树,是祗陀太子捐献的,因此称祗树,而土地是一位波斯匿王的大臣所捐献,他的名字叫须达多。须达多为人好善,经常帮助孤独的人,所以这个花园叫祗树给孤独园。传说释迦牟尼常在这里传经。

    大千世界:佛教术语,指三千大千世界。佛经称以须弥山为中心,铁围山为外郭,同一日月所照的世界为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为大千世界内包含有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故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略称大千世界。

    比丘僧、尼:即比丘与比丘尼。比丘,梵语音译,意为求乞,指男性出家修佛教受具足戒者,犹我国俗称和尚(仅指受过戒者)。因在古印度出家修行,既要求乞佛法,又要求乞衣食,故得名。比丘尼,受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修行者,我国俗称尼姑(亦仅指受过戒者)。

    福田广种:佛教术语。佛教说行善事可得好报,行善越多,福报越重,犹如种田。故称广行善事为福田广种。

    五蕴:佛教术语。指构成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五类(色、受、想、行、识)因素。蕴,堆、类。色蕴,物质世界呈现出的种种形色;受蕴,众生对外界的感受;想蕴,认识对外界直接反映所形成的印象;行蕴,决定行为的思维过程与活动;识蕴,精神作用的主体和能力。色蕴指物质世界,其余四蕴则指精神世界。五蕴是佛教学说研究的基本对象。

    上真:原指道教真仙。此处指可成佛之人。

    三藏:佛教术语。指经、律、论。经是佛自述理论;律是戒律规则;论是后世信徒对经义的解释。三藏是对佛教典籍的总称。臧,原意是盛放东西的竹篋(qie切),佛经用以概括全部佛教典籍,类似“全书”。本书对三藏的解释与此不同。

    东土:即本书所说得南赡部洲,因在佛所在的西牛贺洲之东,故名。

    瑜迦:亦称瑜伽,梵语音译,意为相应。主张通过禅定,不经过语音等中介,用佛教智慧使真理直接呈现于面前的修行方法,即物我相应。主张这种修行方法的印度佛教大乘教派即称瑜伽行派,与另一大乘教派中观学派并为印度佛教的两大派别。这里指佛法、佛门。

    四德:指涅槃四德。佛教术语。大乘佛教认为众生成佛后,具有常、乐、我、净四个特性,即涅槃四德。常永恒常在;乐,没有痛苦;我,成就佛身;净,断除一切烦恼。

    潮音洞:在普陀山紫竹林内,因山岩破裂而成。洞有两门,每当海潮涌入,其声激荡如雷,因而称为潮音洞。

    锦襽袈裟:即用彩线、金缕等织成的袈裟。袈裟,梵语音译,原意是不正色、坏色。佛教戒律规定,僧人服装不许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纯色),也不许用绯、红、紫、绿、碧五间色(不纯色),而只许用青铜、泥皂和木兰(赤带黑)三色,即坏色、不正色。这一规定实际并没被僧人严格遵守,如我国僧人讲经说法以及举行佛教仪式等时,多穿锦襽衣(用金缕织成的袈裟)。

    传道有方成妄语,说明无信也虚传:如果说传达道理有什么方法,那就变成荒诞的言辞;而讲光明之理却没有信物,也属虚妄的传授。这两句是说唐僧亲自去西天取经和观音菩萨为他送去袈裟和锡杖的必要性。

    弱水三千,乃是流沙河界:弱水、流沙,相传在西方极远之地。《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国》:“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住,几于日所入也。”另外,还有在今甘肃、青海或西藏之说,不必拘泥。三千,即水深的意思。元代李好古《张生煮梅》:“小生曾经问得这仙境有弱水三千丈。”

    仙槎:仙人所乘之筏。槎,竹或木制的筏。

    摩顶受戒:摩,抚摸。佛经记载,释迦牟尼给弟子摩诃萨授佛法时,用右手摩其顶。后来佛教为弟子授戒(入教仪式)时,也由主持人抚摩受戒者的头顶。受戒,指佛教徒通过一定的仪式接受佛教戒律。

    太岁:古代天文学中假设的星名,与岁星(木星)相对。木星从西向东,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与人们习惯的从东向西排列天支不合。因此假设有一与木星相对运行的星,以它确定每岁之名,这就是太岁。我国古代方士认为太岁所在主凶,故将太岁说成凶星。

    三灾:佛教称刀兵、疾病、饥馑为三灾。

    夺舍投胎:夺舍,道教术语,指将自己的灵魂化入他人之尸而活,即借尸还魂。投胎,指灵魂再投母腹而转生于世。

    赡身:赡,养活自己。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语出春秋时孔子《论语》,大意是把天得罪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祷告。

    五荤三厌:佛教将五种具有刺激性蔬菜列为禁食品,即葱、洋葱、韭菜、大蒜、薤。三厌,道教禁食的三种动物,即有夫妻伦常的天上大雁;忠于主人的狗;有孝心的乌鱼(黑鱼)。厌,不忍吃。

    张天师:道教人物。即张陵(张道陵)。生于公元34年,死于公元156年。汉明帝(公元57年——75年在位)时任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令。顺帝(公元125年——144年在位)时入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修道。永和六年(公元141年)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创立道派。凡入道者,须交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教人悔过奉道,并用符水咒法给人治病。后世道教徒尊称他为天师。其后裔承袭道法,亦被称为天师。

    放生:佛、道教及民间把活着的动物放还自然界称为放生,认为这是一种行善。

    禀阴阳而资五行:承受阴阳之气的交合而生(古人认为男属阳,女属阴);依靠自然界的物质而长(金、木、水、火、土是构成自然界的五种基本要素,故泛指一切物质)。

    化缘:佛教认为信徒向僧人、寺院施舍财物是与佛有缘分,所以称僧人募化财物为化缘。

    抄化:零星的募化财物。

    心香:即心字香。古人用香末做成心字心状的香,来表示心意虔诚;或谓以茉莉、素馨等花和沉香相混制成的香。

    斋衬:给僧众施舍财物、饭食。

    如意珠:佛教术语。出自龙王或摹竭鱼(鲸鱼)脑中,或佛舍利(骨)所变成之宝珠。据说得到它可以生出种种如意,故得名。

    走盘珠:即走珠。传说珠分九等,第一等为珠,此一等就是走珠。

    磨砖作镜:佛教语言。禅宗六祖慧能的高足怀让,深得慧能顿悟法门。传说唐玄宗开元年间,僧人道一来到南岳,在般若寺附近结庵,整天坐禅修行。怀让问他,在这里坐禅图什么?道一说,想成佛。怀让听后便拿起一块砖头磨了起来,道一奇怪的问,你磨砖干什么?怀让说,做镜子,一块照心的镜子。道一说,自古磨铜为镜,磨砖怎么能作镜子。怀让说,磨砖既然不能成镜,坐禅又怎么能成佛?这里反应了佛教各宗派对如何修行成佛的不同见解。

    本回提意:

    如来佛欲将三藏佛经传给东土大唐,借此给徒弟金蝉子(即唐僧)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观音菩萨心领神会,带着袈裟、锡杖和金、紧、禁三个头箍,前往长安。

    本回提示:

    1、看西游感悟人生。书中提出这个问题,“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佛教认为“识破源流,同虚空相,一无所有”。佛教也好,道教也好,都是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学说,只是他们对待人生有不同的认识罢了。作者感叹,参禅无数,悟禅无几,可见大多数人信佛都是为了精神寄托,真正追求信仰的并不多。

    2、本回还给我们描述了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怎样的情景。是一个“日日花开,时时果熟。习静归真,参禅果正。不灭不生,不增不减。”的世界,是一个“去来自在任优游,也无恐怖也无愁。极乐场中俱坦荡,大千之处没春秋”的世界。是一个“玄猿献果,麋鹿衔花;青鸾舞,彩凤鸣;灵龟捧寿,仙鹤噙芝。烟霞缥缈随来往,寒暑无侵不记年”的世界。

    3、作者借如来之口,严厉的批判了南赡部洲落后和黑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强烈的不满。如来说:“我观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巨芦洲者,虽好杀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无多作践;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如来要派一名有法力的大师,去东土寻一个善信的,来西天取经,以改造当地的社会。观音表示,愿意前往东土,为如来找一个政治接班人。

    这就告诉了读者,唐僧要到西天取经的根本原因。

    4、本回用一句话,交待了全书的结局。当如来听说观音愿意前往东土大唐,非常满意,并给了观音五件宝贝,菩萨将金箍藏了,执了锡杖,带了袈裟下了灵山。这一去,有分教:

    佛子还来归本愿,金蝉长老裹啃檀。

    这句话不仅交待了唐僧的身世,而且也交待全书的结局。

    5、讲述了一个社会常见的现象,当年大圣,门庭若市;今日妖猴,孤苦伶仃。悟空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苦不堪言,度日如年,却没有一个亲朋好友来看他,当年的七十二洞朋友,原来七大圣兄弟,本洞徒子徒孙等等,都没有来看望。可谓:人穷双月少,家贫半风多。家富深山有远亲,人穷闹市无顾客。

    6、用一首诗讲述了佛教乃至宗教一个重要的观点——心到神知。这首诗是:

    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7、观音菩萨在去东土大唐的途中,将沙僧,八戒降伏并收归门下;将悟空说服,叫他跟唐僧做徒弟;向玉皇大帝求情,解救了西海龙王之子,将他等唐僧的到来,做他的脚力。原来白龙马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我父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玉帝把我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诛。

    原来沙僧不是妖邪,是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变得这般模样。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胁百余下方回,故此这般苦恼。没奈何,饥寒难忍,三二日间,出波涛寻一个行人食用。菩萨与他摩顶受戒,指沙为姓,起个法名,叫沙悟净。

    猪悟能也不是妖邪,不是野豕,亦不是老彘,本是天河里天蓬元帅。只因带酒戏弄嫦娥,玉帝把他打了二千锤,贬下尘凡。一灵真性,竟来夺舍投胎,不期错了道路,投在个母猪胎里,变得这般模样。是他咬杀母猪,可死群彘,在此处占了山场,吃人度日。福陵山,山中有一洞,叫做云栈洞。洞里原有个卵二姐,他见我有些武艺,招我做了家长,又唤做倒猃门。菩萨与他摩顶受戒,指身为姓,起个法名猪悟能。

    从悟空、悟能、悟净和小玉龙皈依佛门的情景看,他们没有一个是自愿,可见灵山是被迫而上的。

    8、讲明了猪悟能的八戒不是佛教中八戒斋,而是五荤三厌的意思。

    9、王母娘娘设蟠桃会,玉皇大帝设安天会,如来设盂兰会,各有特色和目的。

    10、请读者注意如来身边工作人员,阿罗与菩萨位置顺序变化,本回与100回是有变化的,本回阿罗在菩萨之前,100回菩萨又在阿罗之前,第八回佛与众信徒的排位顺序是:诸佛、阿罗、揭谛、菩萨、金刚、比丘僧、尼等众,100回的牌位顺序是:佛祖、菩萨、圣僧、罗汉、揭谛、比丘、优婆夷塞。这个变化体现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在西天的地位。因为小乘佛教徒崇拜阿罗,大乘教徒崇拜的是菩萨。注意如来身边工作人员的职数,职数多的地位低,职数少的地位高。这不仅是佛教工作人员编制的规律,而且是所以组织的规律,大到国家政府,小到一个团体,莫不如此。

    本来罗汉和菩萨地位是平等的,都是佛教修行最高果位的。菩萨和罗汉都是遵照佛祖的嘱托,常驻世间,传教护法,保佑众生的。但在小乘佛教中,认为修行最高果位的是罗汉,达到罗汉果位,就超脱了生死回轮。而大乘佛教修行的样板不是罗汉而是菩萨。菩萨不仅自度,而且度人。在我国佛教信仰中,推崇的是菩萨而非罗汉。并且主要崇拜四位菩萨,即五台山的文殊、峨眉山的普贤、普陀山的观音和九华山的地藏菩萨。这四位菩萨各有分工,文殊代表大智,普贤代表大行,观音代表大悲,地藏代表大愿。

    在我国佛教中,流行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解读西游 一 解读第九回    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名词解释:

    袁守诚,俗称算命先生,原来是当朝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袁守诚是也。袁正纲,初唐时著名的相术家。据《旧唐书列传方使》载,他曾经对尚在襁褓中的武则天作了预言:“必若是女……后当为天下之主矣。”后被唐太宗召入宫,言诸臣官运命运,无不应验。

    老龙王:即泾河龙王,是西海龙王的妹婿,共生九子。因为触犯天条,违犯玉皇大帝的规定,改时降雨,并克斤扣两减少雨量,被玉皇大帝判了死刑,被魏征梦斩。

    拙计:泾河龙王为了与袁守诚赌赛预测下雨刮风,谁说得准确,为了一时痛快,竟忘记了天庭法律,触犯了天条,虽然赢了袁守诚,却犯死罪。

    天条:天庭的法律。

    华夷图:世界地图。华,中华;夷泛指非中华。

    火珠林:有两种含义,一是以钱来占卦的方法;一是一部专讲掷钱占卦的书名。本处是指书名。

    讨春:旧时江湖上称卜卦算命为讨春。

    大唐太宗皇帝:即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封秦王,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在京城长安发动玄武门政变,第二年登基,做了皇帝,立号为贞观。在位二十三年。

    红肥绿瘦:宋代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红瘦,红花枯萎凋落;绿肥,绿叶长大肥厚。用以指春末夏初的景象。

    真是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这是宋代林逋(公元967年——1028年)所作《山园小梅二首》诗中前一首的末两句。“真是”原作“幸有”。相狎,相互亲近;檀板,檀木指的拍板,歌吟时用来敲节拍。

    衣冠拜冕旒:语出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衣冠,衣服和帽子,代指来自各国的使臣;冕旒,古代礼冠中最尊贵的一种,外黑内红,冠顶有板。板前端悬挂着数排成串的玉珠,即旒。南北朝后,只有皇帝可戴,故常以冕旒代指皇帝。

    本回提要:

    泾河龙王为使袁守诚预卜失算,私改降雨的时辰和雨量。玉帝大怒将老龙判死刑,命魏征执行斩首。老龙梦托太宗求情。

    本回提示:

    1、100回的《西游记》大体可以分为三部曲,1——8回,是第一部分。9——12回为第二部分。13——100回为第三部分。此回是第二部分的开始。

    2、本回用很大的篇幅讲述山水观,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那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的,为利亡身;受受爵的,抱虎而眠;承恩的,袖蛇而去。算起来,还不如我们水秀山青,逍遥自在,甘淡薄,随缘而过。”不过这里到底是山青还是水秀,却有一番有趣的争论,让读者看了,心旷神怡,逍遥开心,忍不住要旅游一番呢。不信?你可以细读第九回。

    现在官场、商场、娱乐场,那个不是争名夺利,沽名钓誉?唯独庶民喜爱山水。还是《西游记》说得好,如今世人: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任何人都不会脱离社会而孤立生存的,他在溶入社会的同时,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影响,虽然他也在影响社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习惯不可避免影响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那种自视清高,一尘不染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任何人都经不起社会的考验。

    3、本回说唐太宗登极十三年,岁在已巳。按唐太宗丁亥登基三年计算,应该是已亥年。本人查了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天干地支表,没有已巳年。这里是笔者的一个笔误。

    4、泾河龙王因触犯了天条,玉皇大帝令魏徵丞相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不过魏徵并不是唐朝的丞相,这可能是笔者的笔误,因为魏徵当时是唐朝的谏官,并且唐朝根本不设丞相一职。

    魏徵(公元580——643年),太宗李世民著名的谋臣。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在位时共谏200多事项,为唐太宗所敬畏。曾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唐朝无丞相,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扑射为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不过扑射相当与丞相。解读西游 一 解读第十回    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

    名词解释:

    宫门镇鬼:即守门之神,在汉代已有门神之说。唐代初,以秦叔宝、胡敬德为门神。元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唐太宗不豫。寝门外抛砖弄瓦、鬼魅呼号……太宗告群臣。秦叔宝出班奏曰:‘原同胡敬德戎装立门外以伺。’太宗准奏,夜果无警……因命画工图二人之像……以代劳看门。后世沿袭,遂为门神。”

    二将军:即秦叔宝、尉迟敬德。秦叔宝即秦琼。隋末于太远随唐高祖李渊起兵。后随李世民征战多年,任马军总管,所向披靡。后封翼国公,拜左武卫大将军。

    尉迟敬德即尉迟恭。曾经随刘武周起事,后降唐。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勇猛善战,忠心耿耿。玄武门事变,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为李世民登上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后封吴国公、鄂国公。

    地府:即幽冥地府鬼门关,人死后的灵魂以及水、陆鬼魂所在地方。

    垒荼:即神荼、郁垒。汉代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说,大海中有座度塑之山,上有盘曲三千里的桃树,其东北的枝叶中有个鬼门,是鬼出没的地方。这里有两个神人,即神荼、郁垒,看守和领导众鬼。将恶鬼喂给老虎。人们因其能御鬼而奉为门神。

    奈河:佛教中所说的地狱中的河名,其水皆为血。

    血盆苦界:我国佛教传说,在鄷都殿后左边有一血污池,好宰杀、斗殴及虐待者入池。

    本回提要:太宗答应救老龙一命,那知泾河龙王被魏征梦斩,老龙灵魂夜夜纠缠李世民,为了安宁,他令尉迟恭、秦叔宝守夜看门。不久太宗亡故,靠魏征私情,崔判官从中作弊为太宗增加阳寿二十年。还阳途中,太宗借河南开封府相良的金银散给众鬼而脱身。

    本回提示:

    1、一部烂柯示人生。《烂柯经》虽然说的下棋的道理,但也说出了人生的哲理。这里有一段令人深省的话,读来回味无穷。“博弈之道,贵乎严谨。高者在腹,下者在边,中者在角,此棋家之常法。法曰:宁输一子,不失一先。击左则视右,攻后则瞻前。有先而后,有后而先。两生知勿断,皆活勿连。阔不可太疏,密不可太促。与其恋子以求生,不若弃之而取胜;与其无事而独行,不若固之而自补。彼众我寡,先谋其生;我众彼寡,务张其势。善胜者不争,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夫棋始以正合,终以奇胜。凡敌无事而自补者,有侵绝之意;弃小而不救者,有图大之心。随手而下者,无谋之人;不思而应者,取败之道。《诗》云:“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此之谓也。”

    2、唐太宗李世民因受泾河老龙亡灵的惊吓,于贞观十三年病亡,因崔判官徇私作弊,将李世民的阳寿增加了二十年,这样唐太宗李世民在位就是三十三年了。实际上唐太宗的死,是因为祈求长生不老,吃了印度和尚献的秘方,中毒而亡的。其在位是二十三年。

    3、十代阎王:中国佛教中,有十殿阎罗之说。此说源于唐代,相传天帝册封阎罗王,由阎罗王统率地狱和五岳卫兵。地狱更分为十殿,十殿各有其主和名号,称地府十王,统称十殿阎王。十殿阎王各有其主、诞辰和专职,简述如下:

    第一殿:秦广王蒋(广明王蒋子文),二月初一日诞辰(一说为二月初二日),专司人间寿夭生死,统管吉凶。

    第二殿:楚江王历,三月初一日诞辰,专司活大地狱,即寒冰地狱。

    第三殿:宋帝王余(宋帝明王),二月初八日诞辰,专司黑绳大地狱。

    第四殿:五官王吕(官明王),二月十八日诞辰,专司合大地狱,即血池地狱。

    第五殿:阎罗王包(阎罗天子包拯),正月初八日诞辰,专司叫唤大地狱。

    第六殿:卞城王毕,三月初八日诞辰,专司大叫唤大地狱及枉死城。

    第七殿:泰山王董,三月二十七日诞辰,专司热闹地狱,即肉酱地狱。

    第八殿:都市王黄,四月初一日诞辰,专司大热闹大地狱,即闷锅地狱。

    第九殿:平等王陆,四月初八日诞辰,专司铁网阿鼻地狱。

    第十殿:转轮王薛,四月十七日诞辰,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区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往投生。这里的第六殿和第九殿与《西游记》相颠倒。

    4、十八层地狱:中国在佛教未传入前的传统信仰认为,普通人死后亡魂会归于泰山之下,泰山神东岳大帝为冥界主宰。后来认为酆都为冥界入口之一。佛教传入后认为地狱是六道轮回中最劣最苦的,民间认识的“重狱”便是“十八层地狱”,按佛教的说法地狱只有十殿,每一殿有一阎王掌管,故有“十殿阎王”之称,十八层地狱即是十殿诸地狱。

    《西游记》里的幽冥地府的描写,是将中国传统说法和佛教的说法综合起来的,因此既有地狱又有十殿阎王的描写,但是十八层地狱和十殿是两个地方,读者应该有所注意。

    李世民从幽冥地府还阳的路线是:离开枉死城,走过幽冥背阴山,经过了金桥、银桥和奈何桥过奈河,奔上平阳路,再过渭水河,回到人间。温馨提示:按方向键的←键,即自动翻到上一页.按方向键的→键,即自动翻到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