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医院取消事业编:“没有鸭毛”羽绒服为何价格如此悬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09:09
慧聪服装】 “1300元的羽绒服看起来与不到200元的街边货有什么区别?绒毛填充物密封在衣服里头,我们怎么辨别其保暖效果?”近日,市民屈女士致电本报《经济110》栏目热线(18605950110)反映,她花了1300元购买的羽绒服外观款式竟与路边销售的羽绒服惊人的相似。

    同为羽绒服,价格却相差七倍之多。是品牌产品仰仗其附加值标高价格,还是在产品面料成分制作上有所区别?由于无法拿把剪刀验证衣服“内料”是否货真价实,羽绒服的保暖效果着实难以评定,多数消费者只能以“姑且信之”的态度应对商家天花乱坠的大吹捧。

    价格悬殊:200元?1500元?

    走访市区几大商超及路边小店后,笔者发现,除了传统的波司登等一些主打羽绒服的品牌之外,诸多流行时装品牌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羽绒服装,这些服装的价格少则有百元之差,多则翻上几番:在市区大洋百货里,艾格、拉夏贝尔等十数种时尚品牌的羽绒服单品价格多数在600元—1500元之间不等;而在中山中路的街边小店里,羽绒服价格多数只需200元—500元。

    价格差距如此之大,消费者又如何判定羽绒服质量?或许,大卖场里收银处顾客们的回答最具有说服力。“保暖取决于含绒量?我怎么会知道衣服里的含绒量多少?”王小姐与其朋友正在为选中的两套“年兜装”买单,当笔者随口问及购买的羽绒服含绒量多少时,两人竟对“含绒量”这一最基本的保暖参数名词毫无概念。

    “羽绒服最大的用处是保暖,消费者在选购时应注意其含绒量高低,一般而言,含绒量在50%以上就可以称为羽绒服,含绒量70%—80%与80%—90%的同类羽绒服保暖性能相差无几。”售货小姐告诉笔者,事实上,多数消费者购买羽绒服时往往只看中款式等“外表”,而忽略了含绒量高低等“内在”问题。 质量不等:含“毛”量?含“绒”量?

    “相对普通棉衣而言,羽绒服的生产成本较高,部分不法经营者为了压低价格,可能在衣服里填充鸭毛或化纤品充当鸭绒欺骗消费者。”对此,有关人士指出,鸭绒和鸭毛的区别在于,鸭绒是鸭子胸前长的小绒朵,鸭毛则覆盖鸭子全身,因此鸭绒的较高价格成本驱使不法商家以次充好。在我市,每年冬天都有数以千计的劣质羽绒服趁机流入市场,这也直接侵害到购买者的合法权益,成为季节性消费隐患之一。

    据了解,合格的羽绒服是有国家标准的:一是含绒量必须达到50%,名牌羽绒服的含绒量都在80%以上;二是填充物必须经过高温消毒,确保衣物无异味;三是面料必须合格,否则易出现“跑绒”现象。

    专业人士提醒广大消费者,挑选羽绒服时应注意商标的标识:一件正规羽绒服的标识上应该有厂名、品名、色号、执行标准及填充物、含绒量等面料成分,如含绒量为80%的鸭绒羽绒服,栏内应写80%鸭绒,后面有可能再写20%羽毛片或飞丝等。

    一件“没有鸭毛”的羽绒服

    曾经买过一件“羽绒服”,到穿破的时候才发现里头竟是一堆化纤棉絮:真是纯粹的一件“连根鸭毛都没有”的羽绒服。一股“被忽悠”之感油然袭上心头,难怪这几年寒冬受冻,问题就出在这件劣质羽绒服身上……但细看衣服的标签才恍然大悟,厂家并无明文标注其是“羽绒服”的身份。

    相信遇及此类事件的消费者大有人在,究竟是厂商有意误导,还是消费者无知造成?我们不能武断地说:低价羽绒服就是劣质产品。但是,如果我们能多掌握一些鉴别常识,相信假冒伪劣产品就不会被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