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女王原版:培养少年儿童的审美情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34:40
培养少年儿童的审美情趣
湘子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翁灵舒的诗,描绘出一幅生动美丽的江南乡村图,画面洋溢着诗人对生意盎然的初夏之喜悦,和对勤劳人民的赞美。    美,具有客观形象性和主观情绪性。乡村四月固然迷人,但若无高尚的审美情趣,是写不出这样的传世之作的。    人的审美情趣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一部分,基于对美的认知,包括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    现在有不少的教师和家长对下述现象感到忧虑和困惑:一些孩子不按时完成作业,却沉迷于电子游戏室;还有的孩子受不良影视节目影响,满嘴痞话、打架斗殴认为勇敢;有的女孩看了言情片无病呻吟,成绩下降;还有私拿家中财物,到校内校外请客,讲排场比阔气。诸如此类,其实都是审美情趣不高的表现。    审美情趣是在环境熏陶和教育影响之下产生和发展的。“孟母三迁”这一典故已是家喻户晓,孟母如此重视环境影响,终至培养出孟子这样的杰出人物。良好的教育,是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因素。据说,孔子的学生陈亢总怀疑老师给自己的儿子伯鱼某些特殊教育,而不传授给其他学生,就悄悄问伯鱼:你爸爸给你有什么特殊教育?伯鱼老实回答他,孔子让他读《诗》、学《礼》。大教育家孔子以诗礼传家,就是期望以教育来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    学龄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审美情趣产生、发展和巩固时期,童年时代获得的审美意识和情感将影响一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密切配合,着意创造美育环境,以美的对象熏陶感染孩子,培养孩子高尚的审美情趣。    生活之中充满美。让孩子去看祖国的河山,领略大自然之美;去参观历史博物馆,追踪中华文化美的源流;去听美的音乐;贝多芬的《欢乐颂》的热烈之美,冼星海《黄河颂》的浑厚之美,或是刘天华的《光明行》。对美的追求本身就是美。去看美的造型:齐白石的草虫有清雅淡泊之美,允中的《熏风》和《坎坷》焕发出圣洁的青春之美;站在罗丹《思想者》面前,会使人重新思索追求真美的人生旅途。中国古代文学是高层次的美育和智育相结合的好教材。诸如《楚辞》、《史记》、唐诗宋词和历代散文,或高尚、质朴,或深沉、雄浑,或深情,或豪放,或悲壮,或婉约,均见其美。我国近、现代和当代以及外国文学中也有许多优秀作品。要引导孩子们逐步学习、阅读这类好作品,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对美的感受力,这就是审美过程中的观察能力、辨别能力、模仿能力、思想能力与创造能力。美存在于人类生活环境中,也存在于人的创造性劳动中,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去发现美、体验美、追求美,比如认真钻研做出了一道难题,那种成功的感觉确实是很美的。关键是必须告诉孩子什么是美!让孩子们去从事美的活动。去种花,去栽树,去帮助老弱病残,去发现美,去体会美。美是自然,美是和谐,美是真情,美是崇高的理想,美是孩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