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陀螺图片大全:墙门寻访周记--燕南寄庐:最适合居住的院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13:51
本期寻访的墙门大宅是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活武松”盖叫天的故居——燕南寄庐,这是一处粉墙黑瓦的墙门院庭,座落于“曲院风荷”西边的流金桥堍、金沙港畔,掩映于树荫花丛,清静又安详,既有北方四合院风格,亦具江南墙门庭院特色,将主人对故乡的怀念与对南方习俗的接纳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将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各自彰显着气度和优雅。

  本次寻访的专家是都市快报高级记者,曾在半个世纪前两次造访燕南寄庐并亲自采访过盖叫天的哈米老师。

  灵动金沙涧流经燕南寄庐门前

  大雪过后的早春分外美好。这天,乍暖尚寒,迎着零星雨花,我们寻访的队伍沿着杨公堤缓步前行,弯到赵公堤后顿觉幽雅深邃,溪水潺潺。据说,古时,有水源于上天竺,经灵隐流入西湖,由于溪沙灿然如金,故名金溪。现在叫金沙涧,流经燕南寄庐门前。我们一路步行,完全陶醉在周围的美景里。这背山面水的地方,风景自是极好的,适合修养身心,能够将宅第选建在这样的地方,这位主人一定是有极高的眼光,对生活品质也是极讲究的。说话间,我们一行便来到寻访的目的地——燕南寄庐的门前。

门楼

  这是一座粉墙黑瓦的墙门庭院,始建于1926年、竣工于1930年,掩映于树荫花丛,清静又安详。燕南寄庐置地三亩,有房、厅共33间,大小花园各二、分为前后两进,同时将北方四合院与江南墙门庭院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周围树茂花繁、溪水环绕,幽雅僻静,是一处修身养性、练功习艺的佳地。

  “我想当年先生于此结庐而居,也与前人一样看中的就是这里秀美、安静的环境。”哈米老师说道,“我第一次来访是在1956年,当时此处分外荒僻,于树林杂草丛中穿过一条很窄的小路才找到,极为幽静。这条弯弯曲曲的金沙溪依然从门前流过,清水潺潺载着大师抑扬顿挫的唱腔。”

  那个年代,金沙溪一带交通闭塞,进出还须用小船载行。一个在当年名噪大江南北的艺术家,从繁华的上海滩来到这偏僻之所,过着寂寞的隐居生活,可见其潜心艺术创作之良苦用心,也足见先生对金沙港周边环境的青睐与喜爱。

  从燕南寄庐体现出来的这种“发乎自然,融于自然,超越自然”,以绿色为基调,与自然山水既对比又呼应的人居环境关系,也正是西溪里的墙门大宅所强调与追求的。

  前庭、界碑、百忍堂

  进宅,迎面是前院,院子不大,一丛素竹,倚素墙而立,于瑟瑟风中尽显清傲之气,像极了主人的为人气概。拐个弯才是正厅百忍堂,这个前庭,就起到了玄关的作用,使正厅不会直冲着大门,既增加了归属感,又提高了私密性。

  盖叫天老家祖上的堂名叫“百忍堂”,“百忍”与“学到老”,便成了盖叫天的座右铭。如今在燕南寄庐院门外的墙角上依然完好保存着几块界碑,上面分别写着“百忍堂张界”和“百忍堂界”,也就是说,到了界碑之内,就是到了燕南寄庐的宅第范围了。说起这个界碑,这可是很讲究的物件,在那时候,家里有界碑,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今天这两块毫不起眼的界碑却依然能隐隐体现当时主人的尊贵地位。

素墙

  在百忍堂,哈米老师告诉我们关于盖叫天的轶闻,据说他年逾不惑在上海演出《狮子楼》折断右腿骨仍忍痛用一条腿“金鸡独立”坚持到落幕;后来被医生接骨错位,又咬牙弄断重接;以及日伪时期,盖叫天拒绝为权倾一时的大汉奸邵式军三十生辰唱堂会,翌日,对方把两千大洋放在桌上,说只要盖某点个头,这大洋就是他的了,盖叫天仍然不为所动。

  这些故事丰厚了“百忍堂”的内涵,同时透过这些,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个燕北的好汉,是如何炼成的。这种极富个性的堂名比起单调的门牌和房号不知多了多少的文化底蕴,而这些墙门大宅里,例如墙界、个性化的门牌、堂名等元素将在西溪里中式墙门大宅里运用。

  中式人居核心的中庭花园

  百忍堂原先悬挂匾额联对、陈列书画古董,是盖叫天接待宾客的地方,而中庭花园则是盖叫天练功习艺的场所。凡有艺人登门拜访,在百忍堂畅谈后,盖叫天总要到中庭花园“现身说法”。

中庭院

  这个院子是整个燕南寄庐的中心,虽不大,显得精致温馨。院内假山草木相间,金银桂树、古柏果树参差,还有一藤太平天国时留下的紫葡萄。院中心两棵枣树,是盖叫天亲手种下的,带有浓重的燕北气息。歪脖子枣树互相靠拢,在院中心会聚,倒像是两个老友在倾情交谈。

  这一前一后两个院子,一显一藏,前庭后院的建筑布局,也淋漓尽致表现了中国士大夫阶层的两种心态,繁忙的公务和不懈的修身养性,把兼济天下的胸襟尽意地袒露在世人面前,但当他们一旦走出腻味的应酬交往之后,便一头扎进中庭花园,与家人或者至朋好友在极为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获取一份的慰藉,抒发生命中的灵性,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颇有点“出世”的况味。这种前庭后院的建筑模式,在现在都市中很少见了,但在这里透过主人亲手植的两棵歪脖子树、一株芭蕉、几丛翠竹,我们很有幸领略其余风遗韵。

院内小径

  “看完这占地三亩、造了四年到1930年才竣工的燕南寄庐,我看到的不仅是一座静止的房屋,而是一位艺术家的日常生活:练功,培训弟子,会客,拜佛,开心,恼怒,乃至生死折磨……这位在我记忆里活动着的人让我窥见了一段中国戏曲史和政治史。承载着人们对艺术对人生对特殊岁月的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事隔51年后,当哈老师第三次来到燕南寄庐之后发出了深深的感叹。

  走出燕南寄庐,回头再看看这几面素墙,一个简单门楼围合而成的简单墙门院落,如何能想到里面有如此乾坤。这和胡雪岩故居的奢华,高庄的大气有很明显的区别,宅子的构造与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生活方式是息息相关的。精细、雅致而功能齐全的燕南寄庐,却是我们寻访过程的墙门大宅中,最适合居住、最有生活气息的一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