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盘子大小:土地母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50:49

土地母亲

(2011-10-07 11:39:02) 转载分类: 自然农耕

每个人都有二位母亲,一位是生母,一位是养母。你一定会感到奇怪,怎么还有一位养母?我告诉你吧,土地是人类的养母,你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事实上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不依赖土地。我国某些地方有一种风俗,给出远门的人带上一包家乡的土,一旦在外水土不服,喝上一碗家乡土泡出的水,病就好了。许多文人墨客用大量的文字描述“故土情”,连外国人也把土地称为 mother-land,直译就是“土地母亲”,翻译为“故土”或“祖国”。

我国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教授认为:“土壤是具有生理机制和病理机制的类生物体,既有进化过程,也有退化过程。”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土地,“病则同病,健则同健”,即土壤产生某种“缺素症”,人类则相应的产生某种疾病;土壤若健康,人类则长命百岁。现在已经查明,我国东北克山地区的地方病“克山病”,是土壤缺硫、硒和镁所致。1995年 9 月我国正年式宣布已将“克山病”这个“瘟神”送走了。

现代医学证明,土壤与人类的癌症有关,土壤缺锰,癌症发病率高;缺铜多锌胃癌发病率高;缺镁食道癌较多;缺硒易发生肠癌。通过对广西巴马乡(全国长寿乡)的调查,已证明那里的水土含有多种有益于人类的矿物质,尤其是钙较多。中国人普遍缺钙,儿童缺钙会产生“佝偻病”,青少年缺钙发育迟缓,孕妇缺钙产生妊娠期的高血压综合征。人到了老年,体内的钙质容易丢失,形成骨质疏松,如果不补钙,则易得骨质增生症、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等症,丢失的钙质进入软组织内便形成结石症。据医学统计:老年人缺钙易发生 50 多种疾病。 人的正常年龄应该是 150 岁,为什么活不到正常年龄?主要是疾病所致。“人是铁,钙是钢。常补钙,寿命长”,就是这个道理。

植物生长在土壤里,土壤的健康与否,对植物生长发育直接影响,土壤缺磷,棉花则得“佝偻病”,俗称“小老头病”,即身高 5~6 寸,头顶一朵花;水稻会得“三子病”即黑根子、红叶子、独苗子。土壤缺钾,植物就会软弱无力,失去抗御病菌的能力,也就是得了无抗力的“艾滋病”。土壤除了缺素症外,还有外因引起的病症,如“水肿病”。1970年四川重庆歌乐山林场的油橄榄(木本油料植物)发生了青枯病,经调查发现久旱之后遇连阴雨所致,气候因子是外因,土壤是内因,透水性差的黄泥地,在久旱的条件下失水萎缩,一旦在连阴雨情况下,土壤大量吸水而不下渗,形成水肿状态,恰好导致青枯病菌大量繁殖使油橄榄生病而死。解决办法一是大量施用有机质肥料,二是开挖排水沟。1995 年湖南娄底从 7月7日开始天晴,一直到九月底10月初又连续十多天阴雨,黄泥地里的白菜、萝卜、冬菜大量发生霜霉病与软腐病而死亡,“天晴一把刀(硬度如刀),下雨一团糟”的黄泥得了“水肿病”,导致冬菜得病死亡,这就是土壤与植物的“病则同病”的现象。

关于“健则同健”的现象,可举些例子,但还弄不清原因,如离湖南娄底 15km 桥头河,那里种的大白菜每棵重 5 kg 左右,远近闻名,而在娄底种的大白菜,同样的种子,同样的方法,甚至同样的人来种白菜,就没有桥头河的大。娄底的芹菜又长又肥又嫩,颇有名气,芹菜长得好的地方只是在茅塘乡那边,而大科乡这边的芹菜就长得不太好了。还有中外闻名的土特产如新疆的哈密瓜、广西的沙田柚、四川涪陵的榨菜、天津小站的大米等等,都与土壤有关,所以在农业上有一个“因地制宜”的道理。特别要讲到的是品种问题,更有地域性,甲处的品种到乙处不一定适合,一定要作试种试验,否则大面积引种导致大面积减产。但是话又说回来,谁能找到土特产形成的原因,谁就主动,说不定湖南也能长出哈密瓜来。据说西藏的红花是驰名中外的,但真正好的“藏红花”只有某山谷中生长的红花质量最好,产量也高,如果将那里收的种子拿到其他地方种就退化了,这里就有什么土,种什么品种的奥秘问题。在这样的土壤上只种一个品种,而且这个品种是“长寿品种”,不需要经常更换。

土壤对其他动物也很重要。动物需要的饲料来自土壤。土壤缺铜,小羊、小猪易得后肢瘫痪症。土壤又是许多微生物繁衍居住的场所,土壤与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油菜生长在土壤中,它的根部集聚了许多根际细菌,油菜根分泌的有机酸,能溶解土壤中被固定了的磷素,供根际细菌生活,而根际细菌能自生固定空中的氮,供应油菜的氮素,油菜的根、茎、叶,油饼、油渣可以回归土壤,人类食用的菜油,不过是碳水化合物,就是油菜从空中吸取的二氧化碳,加上根部吸取的水分,在叶绿素细胞内,借日光的能量合成碳水化合物,放出氧气,并没有消耗土壤中的养分。农民称“油菜茬,小肥堆”,既收了油又肥了田。

以上所说土地是人类的“母亲”,你再不会反对了吧。我们要好好爱护土壤,不然土壤被风刮跑或被水冲走,你就会饿肚皮了。如何保护好土壤,那你就请教自然农法吧。

摘自《论中国特色自然农法:汪明论文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