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555专家千股千评:学习笔记(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02:57
顺其自然之《诗歌的创作与欣赏》课19
  ☆峭岩蔷薇 2011-09-28 20:41:01 回复 转载到 (_??草屋缘聚文学爱好群财富借鉴芳草碧园武陵源作协牵手人生张家界乡村论坛交流群户外乐吧
  主讲---顺其自然
  今天 我们讲诗歌的表现手法之夸张
  首先,我们从杜甫的一首诗说起:
  杜甫的《古柏行》中有两句诗,是形容武候庙中柏树的高大的。
  它们是:
  霜皮溜雨四十围,
  黛色参天二千尺
  这两句诗,自宋代以来,人们争论不休,成为中国诗史上的―?公案。
  沈括认为:“四十围乃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此亦文章之病也。”范缜则说,“杜工部云:‘黛色参天二千尺’,其言盖过,今才十丈。古之诗人,好大其事,率如此也。”一个认为比例失调,不合理;一个古今对照,认为不真实。
  也有注意到这是诗歌夸张的。王观国《学林)卷八中说:“‘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
  范温(诗眼)说:‘‘余游武候庙,然后知古柏诗所谓‘柯如青铜根如石’,信然,决不可改,此乃形似之语;‘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丈’、‘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此激昂之语。不如此则不见柏之大也。”
  我们认为,后两人从艺术夸张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见解比较正确、中肯。
  诗歌的艺术夸张是建基在诗人的审美感受之上的。面对伟岸的物象或挺拔的精神,诗人很自然地产生一种崇高感。在此种状态下,由于情之所钟,审美情感鼓荡审美想象,往往把审美对象推向非常境地,推向美的巅峰。
  于是产生了诗的夸张。夸张的艺术效应在于放大审美对象的同时,激昂诗人的感情。
  例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人愁就生白发,为了表达愁的无限深长,就用“三千丈”的发极言之。只有“三千丈”的白发才能传达诗人内心的郁结。
  又如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两句诗出自《金铜仙人辞汉歌》,此诗描述汉灭之后,魏人迁移汉宫铜人的事,从铜人落泪的传说,写灭亡的历史悲痛。这里“客”,指铜人。
  天本来无情也不会老,但如果它有情,阅尽兴亡盛衰的变化,也会因这巨大的哀伤而衰老。这正可以见出变迁之大、悲痛之深。
  关于夸张,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有过系统论述。他特别强调了这种艺术手法的极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说:“辞人烨烨,春藻不能程其艳;言在萎绝,寒谷未足成其凋;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信可以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矣。”
  意思是:如果用夸张写繁盛,即使是春日丽景也不似这般鲜艳;如果写衰歇,即使是荒寒山谷也没有这样萧条;写到愉快,文字好象带着欢笑一齐来到;写到悲伤,音调好象和哭泣同时并至,这的确可以把深藏在内心的隐秘表达得十分鲜明生动,并能使瞎子睁开眼睛,聋子受到震动。
  这说明,夸张的艺术效果,能够达到一种审美的极致。
  夸张作为一种艺术手法,不仅在古代诗词中被广泛运用,就是在现代诗歌里也大量存在,并且想象的空间更加自由和阔*R>我们来看两首诗歌
  郭沫若《骆驼》
  骆驼,你星际火箭,
  你,有生命的导弹!
  你给予了旅行者,
  以天样的大胆。
  你请导引着向前,
  永远,永远!
  利、桂贞。《火焰》
  我是倏然崩断、满天横飞的一百根琴弦!
  我是冬霜里挣扎着复活的一千根柳枝!
  我是去向远方的坎坷交又的一万条曲巷!
  我是大风雪里飞扬而起的理还乱的长发!
  啊啊!请来,来解我这感人涕零的
  生活的曲线图哟……
  第一首诗,写沙漠之舟骆驼,它吃苦耐劳,坚韧顽强,认定目标,无往不前。
  诗人为了更好地赞美骆驼精神,最后从旅行者的工具把它夸大为“星际火箭”、“有生命的导弹”。这就把赞美升到一种人们意想不到的高度。
  第二首写一个被自身的热情所烧灼的扭曲而冲动的灵魂,诗中用夸张的琴弦、柳枝、曲巷、长发形容她生活的曲线图。正是这纷乱而蓬勃的意象,极大地渲泄了那躁动不安的生命激情。
  “壮辞可得喻其真”。夸张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它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然而夸张的目的不在于本身,而是在审美层次上向生活回归。它是比生活真实更真实的真实。
  夸张的艺术真实实质是情感的真实;而任何情感的变异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充足的理由和依据。所以夸张不是虚夸,不是吹牛皮,说大话。
  区分夸张与虚夸的标准,就是要看:一有没有现实作依据;二有没有真情实感作动力。有,则是夸张;没有,就是虚夸。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民歌中的某些作品,由于人们当时受浮夸风的影响,存在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主观唯心倾向,表现在创作上,就是虚夸,而不是正常的艺术夸张。
  我们举例看看
  玉米稻子密又浓,
  遮天盖地不透风,
  就是卫星掉下来,
  也要弹回半空中。
  这首民歌,前两句就不真实,因为农作物密不透风是无法生长的,更不用说获得丰收了。那种密不透风,是人们弄虚作假堆起来的。在这种密不透风的基础上的夸张,只能是密不透风的浮夸。
  关于夸张的真实性,鲁迅先生曾有过很好的论述。他说:“虽然有夸张,却还要有诚实。‘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毕竟有雪花,就含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即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
  这说明,诗人要以感受的真实和诚实对待夸张,运用和创造夸张,而不能毫无根据的异想天开。艺术的夸张永远植根于诗人的生活和实感真情。
  夸张之所以对诗歌创作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是因为诗的世界是想象世界,而情感是想象世界的原动力。夸张正是在这种诗的本质和基本规律上生长的艺术方式,所以,它有长久的生命力。有诗在,就有夸张。
  但,同样是夸张,诗与散文有别。它们的差异有如天上飞乌与地下家禽,都能腾飞,然而高低不同。诗的夸张是想象的高度飞翔,而散文的夸张则是低度的。
  比如,同是写瀑布,诗和散文就是两种气象。先看散文,菡子的《黄山小记》:
  从黄山发出最高音的是瀑布流泉。有名的“人字瀑”、“九龙瀑”、“百丈瀑”并非可以常常看到,但是急雨过后,风声瀑声,响彻天地间,……正是它一路豪爽之气。
  而诗歌写瀑布就不这样写。试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我们不难看出,二者在想象程度上的差别是很明显的,汽车导航仪十大品牌。
  这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审美规范:散文多重视写实,情感通过现实感觉而流露,也有想象,但想象为写实服务,极有分寸,所以散文的夸张就没有那么大的幅度。
  而诗歌重在写意抒情,它情感主要通过意象变形来表现,想象的成分自然就大,所以诗的夸张就更为大胆和超脱。不同的审美要求,决定了不同的夸张方式。
  因此,诗人要站在诗歌的角度,掌握诗歌的夸张,把它作为一种有效的艺术手段,大胆地创造诗性夸张,真正做到“因夸而成状,沿饰而得奇”,充分发挥它的新颖奇特的审美效应,以使自己的诗歌更加气势飞扬,动人心魄,瑰丽神奇,光彩醒人。
  关于夸张,我们就将这了。
  下来我们继续讲诗歌的表现手法之排比与隐喻
  排比
  感觉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写作手法。生活里我们经常会用到这个手法。所以也就不再解释排比的结构和意义。咱们具体来谈谈排比在诗歌里的作用,以及排比方法在诗歌语言里获取的力度与深度。
  我们都知道,一首好的诗歌,不只是语言的诗意和表达的舒缓和清新,还需要一些思想和力度。在黑暗年代,有力度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针对现状以及对一种光明和良知的唤醒,比如鲁迅先生就曾留下“与其苟延喘息,不如从容燃烧”的有力名句,也因此而唤醒过千千万万民众。
  在和平的年代,咱们自然不必去呼唤光明,但对于生活里千千万万美好,善良,坚强,正义,宽厚而纯朴的人或事物,植物,咱们都可尽情赞扬,并歌颂,哪怕是一滴水,一根草,一缕金色阳光,都蕴含了无比的智慧和感恩,是完全值得我们去歌颂的。而在表达的力度上,排比不失为一个极度蕴含力度的方式。
  下面我们来通过海子的诗歌作品来鉴赏排比的魅力。
  故乡
    
    作者:海子
    
    在黑夜里为火写诗
    在草原上为羊写诗
    在北风中为南风写诗
    在思念中为你写诗
  这首名为故乡的短诗,呈现在读者面前只四个短句,四个排比。然而带给读者的却是不一般的力度和感受。
  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一点一点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由抽象到细微,由弱及强,利用朴实的语言,极大打开了一种对故乡热烈的思念之情,同时又借用排比的叙说,热烈歌颂了思念中的故乡无比美好,此外还借用排比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家园和生活的无比向往。
  我们来具体的分析欣赏:
  “在黑夜里为火写诗/在草原上为羊写诗”,两个朴实的排比,却又不失大气和厚重,“在黑夜里为火写诗”,表达了一种思想和情感的热烈,黑夜里原本潜伏了火焰,火焰却又随时能燃烧黑夜,驱除黑暗和寒冷,带给人们无比的热切和希望,这是这首诗歌的起笔,纵观分析可见作者的起笔多么热烈而高亢,却又含义深厚,大气凛然,
  由此带动读者进入下一个境界,“在草原上为羊写诗”,在诗人这句由高亢到温和与深情的叙说中,无意中多了许多柔情,在诗人的表达中“草原”其实隐喻的是故乡,而“羊”,实际上是离开家乡的每一个游子;或者说这里也蕴含了一个无形的意境“故乡”,诗人虽已离开故乡,而美丽的故乡却又无处不存在于诗人的思维和意识形态中,
  同时诗人要表达的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对美好家园的无比幻想。“在草原上为羊写诗”,实际上诗人要歌颂的还是拥有草原的羊,有着多么巨大的幸福和快乐,而离开了草原,羊儿又会多么孤单和失落,――离开故乡的孤独的游子,有着多么的无助和思念?
  “在北风中为南风写诗/在思念中为你写诗”,这两句看似减轻气势的诗句,在一种无比思念和柔情中渐渐结束全诗。“在北风中为南风写诗”,看似不可能的逆向思维,却在前两个排比的随后,并未减轻对故乡的渴望或思念之情的力度,而是利用另一种表白来加大了叙说的力度,
  这里的“北风”可隐喻成诗人远方的居住地,“南风”则为远方思念的“故乡”,导航仪什么牌子好,在诗人逆向的风里,不仅有无奈距离的现状,还有游子在远方对故乡深深的渴望之情,以及从不曾减少和削弱的对故乡的热恋,包括对未来家园和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故乡,远在他乡的诗人,在深深眷恋中无比温柔远望你,“在思念中为你写诗”!
  排比运用给予诗歌的力度我们可以想见了。大家思考下。
  我们接着讲隐喻:
  简单的说,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然而,隐喻是一种神奇的语言现象,很多时候能触动读者的心弦,带动读者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隐喻大体分三种:无形的隐喻、有形的隐喻、以及有形与无形结合的隐喻。
  我们知道,好的诗歌作品,必须具备一些内涵和深度,而隐喻又不失为诗歌体裁中一种能很好打开深度和内涵的一种表达方式之一。
  在上一个鉴赏作品海子的《故乡》中,我们其实就欣赏到了隐喻的魅力,那么我们再来通过托马斯的诗歌作品《农村》来领略隐喻的作用。
  农村
    
    作者:R.S.托马斯
    
    谈不上街道,房子太少了,
    只有一条小道
    从唯一的酒店到唯一的铺子,
    再不前进,消失在山顶,
    山也不高,侵蚀着它的
    是多年积累的绿色波涛,
    草不断生长,越来越接近
    这过去时间的最后据点。
    很少发生什么;一条黑*R>  在阳光里咬跳蚤就算是
    历史大事。倒是有姑娘
    挨门走过,她那速度
    超过这平淡日子两重尺寸。
    
    那么停住吧,村子,因为围绕着你
    慢慢转动着一整个世界,
    辽阔而富于意义,不亚于伟大的
    柏拉图孤寂心灵的任何构想。
  在国外优秀的众多诗人和诗歌作品中,我一向偏爱托马斯和他的作品。作为威尔士二十世纪最强硬,最纯洁,最持久的抒情诗人之一,他多次获得多种诗歌奖项,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
  在上面的诗歌作品中,作者多处使用了隐喻。“倒是有姑娘/挨门走过,她那速度/超过这平淡日子两重尺寸”,这里的姑娘隐喻成“时尚”,也同时无形隐喻成美的概念和代名词。
  那么停住吧,村子,因为围绕着你/慢慢转动着一整个世界”,这里诗人将村子隐喻成全世界,带动村子里所有人和物象转动。在这个诗歌作品中,诗人这样的隐喻思维新颖,也奇特,在一瞬间带动读者思想,简单,有力,而又让人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