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子的单词怎么读: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摘自《花间一壶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03:18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摘自《花间一壶酒》

作者:李零    文章来源:同心出版社出版    

编者按:

 这是北大教授李零的自选集。说是文化散文也可,说是读书笔记也行。其文章处处有典,但不晦涩;字字含情,但不矫饰。仿佛在花前月下与友人谈诗论赋,既文雅又通脱,一如作者本人想追求的人生境界。   

正文:   

李白是诗人,也是酒鬼(他自己的说法,是“酒中仙”)。诗写得好,酒也喝得好,神思缥缈狂放不羁痛快淋漓一泻千里的诗情,全是借着酒劲释放出来。这就像有些摇滚歌手要吸毒,听的人也吸,吸毒状态下的声音不一样,外人难以体会。

李白嗜酒如命,经常烂醉如泥,喝,喝,天天喝,直到醉死当涂。后世酒楼,拿他当招牌,画个醉汉,叫“玉山倾倒”,挂个酒帘,称“太白遗风”。他是喝酒喝出了大名。

不过,李白喝酒和现在的喝法不同,不是猜拳行令,轮番敬酒,更没有生意好谈,关系好拉。他是诗人,诗、酒有不解之缘。诗是吐心头不快,酒是浇胸中块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缘在什么地方?全在一个“愁”字。他写喝酒的诗很多,我最喜欢,还是《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中的酒徒本来是半夜三更喝闷酒,自个儿喝没劲,就拉上月亮和自个儿的影子,其实是形影相吊,还是自个儿和自个儿喝。酒劲上来,扯着嗓子唱,月亮摇摇晃晃;拖着身子舞,影子跌跌撞撞。古代写喝酒的诗很多,这首最好。

  “月下独酌”,是一种意境:

  喝酒一定要夜里喝,而且是一个人喝。

  喝着喝着,如果能喝出三个人来,则是更上一层。

酒和文学有关,鲁迅讲魏晋风度,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曹操下令禁酒,把成心跟他抬杠的孔融给杀了(孔融的说法是,酒能亡国,色也能亡国,何独禁酒,而不禁色),但他自己照样喝,“釃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前赤壁赋》)。他的《短歌行》也是写喝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雄浑,苍凉,也是得益于酒。诗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可见也是月下独酌。文学中的酒,不是一般的饮料,而是效果缓慢的半毒品。研究秦皇、汉武的苦恼,我们知道,它和人生短促有关,和排解忧愁有关,其实是不死之药的代用品。三杯两盏下肚,不知心在何时,身在何处,什么恩怨尔汝来去,通通滚蛋。古人写喝酒,这是主旋律。

  酒中有哲学——苦闷的哲学。

李白的诗,和陶渊明的诗有相似之处,特别是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讨厌做官,醉心于酒,精神像,词句也像。葛兆光先生说,这首诗,风格和陶渊明的诗相近,陶诗有“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句(《杂诗八首》),并有“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等语(《饮酒》二十首序),他可能是从陶诗受到启发(《中国古典诗歌:唐诗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这里,我想补充一句,陶诗讲形影相吊,还有一组也值得注意。陶渊明写过一组诗,叫《形影神》,是反对释慧远。慧远作《形尽神不灭论》和《万佛影铭》,说人死了,身体不存而精神不灭。陶渊明不同意,写下这组诗。“形”是身体,“影”是身影,“神”是灵魂,三者的关系,是神学问题,也是哲学问题。在中国古代词汇中,“影”的含义很神秘,既可以是身影,也可以是画像,今语“摄影”、“电影”还保留着它的古老含义。古人认为,作用于“影”也会作用于“形”、“神”,比如给影子或画像扎针,就是巫术常用。

陶诗是客主互答之体,共三首。第一首是身体劝影子,叫《形赠影》。身体说,人为众灵之长,却难逃一死,比起天地、山川、草木,哪样都不如,羽化登仙不可得,死后全是一场空,还是有酒就喝,千万不要推辞。第二首是影子回答身体,叫《影答形》。影子说,我和你总是相伴相随,悲喜与共,阴凉地里暂分手,太阳底下不分离,可惜的是,人终不免一死,形灭则影消,与其借酒消愁,不如积德行善,留名后世(盖名如身后之影)。第三首是由灵魂来总结,回答身体和影子。灵魂说,人之为人,全在灵魂,我和你们都不同,但只要活在世上,就要依托身体,只要依托身体,就会留下影子,无论是谁(如“三皇大圣人”和能活数百年的“彭祖”),都无法留住生命,喝酒只能暂时忘忧,非但不能延命,反而促其早死;行善也很徒劳,乃是身后之事,谁来夸你,你已不知道。最好还是听其自然吧,用不着高兴,也用不着害怕,该死就死,何必操心。

  这是可以称为“通脱”的人生态度,“通脱”是出于无奈。

穷人,饿了要吃,累了要睡,如果最低生存都得不到满足,当然盼望“聊胜于无”,“有”最重要。但“有”了之后,吃什么好,怎么睡才得劲,问题又生。如果什么都享受过,非什么不吃,非什么不睡,最高的山爬到头,下又下不去了,怎么办?那才是最大痛苦。惟一的解决方案就是纵身一跃,一了百了,直接就下来了。古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人只有到了这一步,才会懂得“聊胜于有”。

 http://reading.cersp.com/Informative/Wonderful/20051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