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班麦克发型:五帝时代(考古讨论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48:17
五帝时代(考古及文化研究报告会)

2005年11月22日至25日,河南博物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的“文明探源:考古与历史的整合”学术研讨会在郑州举行,来自北京、上海、陕西、山西、山东、辽宁、河北、江苏、甘肃、河南等14个省市的80多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从考古、历史文献等方面就华夏文明的源头,尤其是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中原是探索中国古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地区,同时还是文献记载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等史迹最为密集的地区。汉代司马迁所撰《史记》首篇为《五帝本纪》,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时期的历史。对这样一个时期,学术界或称为五帝时代,或称为传说时代、英雄时代、酋邦时代等。《五帝本纪》所记载的是信史,还是传说,也是长期以来考古与历史学界争论的热点。对于这样一个年代湮远、扑朔迷离的历史时期,如何从考古学、历史学上去把握它,如何正视古史文献的记载,如何利用这些浩如烟海的古史文献和考古发掘的资料来重重建上古历史,追溯华夏文明之源,成为这次会议讨论的重点。 
有着近80年历史的河南博物院,始终将科学研究作为重要的职能之一。河南博物院研究员许顺湛先生以七十七岁的高龄、长期以来的学术积淀,在继《中原远古文化》、《黄河文明的曙光》之后,隆重推出了他的新著《五帝时代研究》。河南博物院倡导召开此次会议,一方面希望以此为契机,深化对中原文明的研究;另一方面,希望《五帝时代研究》一书能够引起学术界的争鸣,以致最终能够正确认识我国夏代以前的历史,填补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空缺。 
河南是文物大省,又是文化资源大省,这次的“文明探源:考古与历史的整合”学术研讨会,同时还是河南文化遗产日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进一步彰显了河南无穷的魅力,展现华夏文明之源。

为什么说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多元一体的核心?(原故宫博物院院长、教授 张忠培) 
中原在历史的发展中,各个时代的文化内涵也不一样。但从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原地区主要是指郑州、洛阳一带,是夏商周三代之居,也就是三代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商代早期的都城,郑州商城、偃师商城都是在郑州、洛阳一带。至于商代文化的影响就更大,东边到济南、北边到河套、西到西安甚至更远,南到长江流域。 
从商代向前看,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在夏代同时期有很多文化、如山东的岳石文化、燕山南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长江下游的马桥文化,西北地区也有不同的文化,但这些文化都远不如二里头文化发达。尤其是二里头文化出现大量的青铜器,青铜的铸造是其他地区文化所不能企及的。所以说在夏代同时期有不同的文化,但文明的中心是二里头文化,由此可以看出中原的核心地位。 
二里头文化在河南偃师发现不是偶然的,应该有复杂的背景。二里头文化到底是由哪一种龙山文化演变而来的,现在还不清楚。河南龙山文化时期文化复杂,有多种面貌,各有不同。龙山文化在淮河、黄河之间,就文化因素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同小异,最根本的区别只是一两种器类。河南龙山文化有多种类型,有着广泛的关系,相互碰撞,相互竞争,呈现出逐鹿中原的局面,在相互的碰撞中产生了文明。总的来说,河南在中国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至少在夏商时代,是别的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华夏文明探源通过这次会议将会有哪些成果向人们展示?(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石兴邦) 
华夏文明探源的成果很多,首先我认为在河南召开这个会很有必要,考古与历史整合是一个时期的问题。有的历史记载很少,可以用考古的发现来揭示它的内容,用来揭示我们的文明,如目前在中原发现有十几座古城,区域、大小各异,可以通过这次会议来讨论,使大家都明白原来中原有多么深厚的底蕴。其次,各个文化时期的特点都会通过这次会议有所深化,大家在会议上畅所欲言,尽管理论上某些问题有争议,但是也取得了很大的共识,对我们今后开展工作很有帮助。由于这一时期河南发现的遗址比较多,内容也很丰富,有的保存很完好,例如淮阳平粮台、新密古城寨等,对文明起源研究很有意义。华夏文明探源工程在河南做的工作很多,河南的古史传说也很丰富,研究工作已经走在全国前面,我相信再过一段时间将会有更大的收获。另外,通过这次会议,必然会将五帝时代的研究走向深入。五帝是文明的初期,而我们目前的“文明”是指国家的出现,五帝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对于五帝时代的发掘还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所以我认为下一步要选择几个代表性的遗址,一个一个遗址发掘,我相信前景是很好的。 

华夏文明探源为什么要进行考古与历史的整合?(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沈长云) 
因为考古与历史的整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个是从考古学终极意义来说,考古学的目的是要说明人类历史,考古学有着独特的方法,我们认识的目的是要解释历史,要与历史结合起来;再一个从中国历史来说,中国历史与西方不同,最主要的是文献很多,几千年来历史记录没有间断,既然有大量历史文献存在,我们就应该将大量的文献记载与考古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出现的问题是过去我们对先秦的历史研究得不够,如夏商周这段历史,历史文献研究现在看来还不够,考古研究也不够。所以今天我们搞文明探源研究,这是个很好的机会。要整合考古与历史文献学两方面的力量,改变过去考古界对历史学界关照不够,历史学界不能准确、及时地利用考古学最新成果的局面,应从多个角度、相互配合进行深入地研究。五帝时代我们不能否认。司马迁写五帝,在他之前已有五帝的说法。但怎么看“五帝时代”?邹衡先生认为我们不能把其看成是纵向的系统,而是看成横向系统的。同顾颉刚先生提出打破三皇五帝系统的提法一样,横向系统就是五帝不是前后相承的这么一个顺序,不是像史书讲的那样彼此之间有亲属关系,如父子关系、祖孙关系等。古文献中夏商周祖先也都看成是黄帝的后代,现在看来这种纵向关系是没有根据的。 

为什么说河南是华夏文明探源的重要区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王巍) 
中原是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的重要地区,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自成序列,前后发展连绵不断,并且在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的基础上,率先建立国家,进入文明时代。也正因为此,中原地区当然地成为探索华夏文明起源,追寻夏代以前历史的重地。近年来,在国家科学技术部的支持下,开展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和第一阶段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中原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其中,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河南新密新砦遗址、登封王城岗遗址、郑州大师姑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都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充分显示了中原地区在探索华夏文明起源与早期形成中的重要地位。中原地区还是文献记载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等史迹最为密集的地区。河南有很多关于五帝活动地域的地名、传说和史迹,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这次“文明探源:考古与历史的整合”会议非常有必要,而且准备充足,这在整个文明探源研究中还是第一次,即便在全国也是第一次,并且在会议上大家对比较关心的五帝时代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进行了讨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考古工作者对于人类起源现状的研究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度。当然,对历史和考古的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来共同考虑和讨论。对于五帝时代的研究尽管存在着分歧,但可以肯定,对它的研究是决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相互联系的,中华文明探源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要多学科有机的结合才能完成。 

五帝时代是信史还是传说?(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名誉会长、河南博物院研究员 许顺湛) 
五帝时代是传说时代还是历史时代?如果把五帝时代视为传说时代,以传说为基点来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还是传说,许多重要的考古资料不能为研究传说者所使用;同样,许多有价值的古史文献也不能为考古研究者所使用。有关五帝时代的记载,虽然是后代学者的追述,但很多是非常有价值的,从不同角度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虽然文献记载有牴牾、有疏漏,但从客观上来看必须认可五帝时代,司马迁把它作为历史时代写入《史记》的首篇是有道理的。《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五帝,是指具体的人,是若干代的具体的人,其名字是族团领导的世袭名称,也是族团的名称。研究五帝时代必须有一个基本的年代框架,对它的上下限不确定,就无法在历史的长河中定位,不定的研究是盲目的,是不科学的。根据《春秋命历序》结合其他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笼统地说五帝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大体在距今6400年至今4100年之间。有五帝年代框架大体定位后,就可以与考古学文化对应。凡是与五帝时代年代对应的考古学文化,都可以称为五帝时代文化,但是不能称为五帝文化。目前关于五帝文化的具体确认还能难,黄河流域特别是大中原区域内,可能是五帝文化的主要地区。五帝时代在神州大地出现了不少区域性的文明中心,反映了华夏文明起源是多源的。诸多文明中心由于各种原因,百川归海,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华夏文明,其中黄河文明、中原文明独领风骚,成了华夏文明的主干,成了连绵不断的华夏文明的代表。五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初级阶段,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源头。 

从五帝时代城址看它与中原早期文明有哪些关系?(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马世之) 
五帝是指从黄帝历经颛顼、帝喾、尧、舜的时代,其上下限主要在距今6000年至4000年之间,前后延续了2000年之久。大体相当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和龙山时代。历史文献记载,“黄帝筑邑造五城”。又说舜时“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表明当时已有城邑出现。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记载基本一致,中原地区发现早期城址如郑州西山、濮阳高城、襄汾陶寺、辉县孟庄和登封王城岗等,是五帝时代城邑的历史见证。 
五帝时代这些城址如果可以比作花儿的话,则是“名花有主”。各有所归。如河南郑州西山仰韶文化晚期城址距今5000年前后,恰在黄帝时代积年以内,地处古有熊国地域范围,当为黄帝时代的城址;河南濮阳高城龙山文化早期城址,与颛顼高阳所都帝丘的时代、地望相符;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年代同尧、舜时代相当,很可能是尧、舜所都的“平阳”;河南辉县孟庄龙山文化遗址,在共工氏活动的太行山东麓一线,应为共工氏的中心聚落;河南新密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地处祝融之墟,很可能就是祝融都邑之所在;河南登封王城岗龙文化城址,同夏族之间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其始建年代略早于夏代,可能先为夏鲧之城,后来成为禹都阳城。 
关于文明的形成及其文化载体,一般认为是文学、金属器、城市 和礼仪性建筑。除了城址以外,其它都很难界定。因而考察中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应以五帝时代的城址为切入点。五帝时代,除发现黄帝、颛顼、尧、舜、共工、鲧的城邑外,有的城址内也出土过文字与铜器,并找到了大型祭祀遗址,有关文明诸种要素均已具备。以郑州西山为标志,中原地区开始进入早期文明时代。中华民族已有5000年的文明史。 

灵宝西坡遗址的发现与华夏文明探源有什么关系?其意义是什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马萧林) 
河南灵宝西坡是一座以仰韶文化中期(或庙底沟期)遗存为主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有两座特大型半地穴式房址,以及壕沟、二十余座墓葬等。西坡遗址的发现,使我们认识到,中心聚落很可能从仰韶文化中期(约公元前3800—3300年)开始,与普通聚落产生功能上的差别。位于遗址中心、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具有公共礼仪性功能建筑的发现,以及大型墓葬和高规格随葬品的出现表明,中原地区的史前社会结构从仰韶文化中期开始出现了意义深远的复杂化倾向。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原定研究时段为公元前2500-1500年,西坡遗址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处被列入探源工程的早于公元前3300年的遗址。西坡遗址的发现,可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仅把探源的时间向前推进了数百年,更重要的是为研究者提供了认识中原文明起源的特点、进程、动因的切入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源。通常意义上的文明探源,就是向前追溯文明因素的起源,因而也往往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看作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在时间上的追溯。这反映的是典型的由后往前逆推,或者说从流到源的研究方法。西坡遗址的发现及对社会结构复杂化的研究,可以说开辟了一条从源到流研究文明起源的新思路。 

二里头遗址对于探索中原早期文明有何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研究员 许宏) 
地处中原文明的腹心地区——洛阳盆地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著名的青铜时代都城遗址。遗址的主要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时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夏、商王朝时期。这一兴盛了约300年的都城遗址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城市。以二里头遗址为典型遗存的二里头文化在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对象。遗址自1959年发现以来,发掘和研究工作持续不断,迄今已走过了四十六个年头。遗址丰富的内涵不断给世人以惊喜,有众多的中国乃至东亚“之最”在这里揭晓。这里发现的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铸铜作坊等,早为学术界所熟知。二里头遗址素有“华夏第一都”之称,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

在华夏文明与国家形成史上,二里头文化以其高度发达的文化内涵和大范围、跨地域的文化吸收与辐射,形成辐辏之势,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核心文化。二里头文化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同时,二里头遗址地处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夏王朝的中心区域,二里头文化的年代也大体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因此,二里头遗址理所当然地成为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遗址。目前学术界倾向于认为它是夏王朝后期的都城之所在。 
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宫城遗存,中心区纵横交错的道路网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道路网,双轮车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车辙痕迹,绿松石器制造作坊也是同类遗存中前所未见的。二里头遗址宫城方正规矩、宫殿建筑中轴对称、呈封闭式结构、宫殿布局多进一体,大型宫殿建筑群具有明确的中轴线规划。上述要素,都开中国古代宫室建筑和都城规划制度之先河,是中国传统宫室制度的最早范例。二里头遗址都邑规划性的判明,对于探索中国文明的源流具有重要的标尺性意义。 

20世纪中原地区文明起源都经历了哪些历程?其特点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 朱乃诚) 
中原地区的文明起源研究,与全局意义上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关系最为密切。1928年至1976年是中原地区文明起源研究的资料积累时期;1977年至1985年是中原地区文明起源研究初步探索时期,也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初步探索时期;1986年至1989年期间,主要是围绕夏文化与国家起源的继续探索、龙山文化城址的研究、陶寺文化遗存的研究等展开;1989年至1991年期间大都是在综论中国文明起源或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时涉及中原地区的文明起源问题;1992年至2000年期间,中原地区的文明起源研究突现出全面开展状态。这期间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开展以来,着重探索的对象,所以形成的研究成果数量最多,也是最成系统的,基本上已从各个角度对中原地区文明起源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但认识上的分歧仍然存在。考古发现与探索方面的缺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研究的进程;尤其是由于历史文献与考古学研究对于揭开传说时代的史实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夏王朝最初确立的史迹,以及尧舜禹的史迹等尚未得到明确的证实;考古学的个案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推进。所以,中原地区的文明起源研究,以及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尚存在着相当大的研究与探索的余地。如何更有效地开展中原地区文明起源研究以及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与研究的积累。 

  《中原文物》 2005 年第五期 (论文摘要) 
http://cache.baidu.com/c?word=%CE%E5%B5%DB%3B%CA%B1%B4%FA%3B%D1%D0%BE%BF&url=http%3A//www%2Eliangzhuculturemuseum%2Ecom/lunwen6%2Easp&b=0&a=127&user=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