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情歌:高泉油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00:23

多福老人

多福老人欢迎您
;http://qwp43.360doc.com
*国外油画 *国内油画 *精致工笔 *风景人物
*雕塑奇石 工艺精品 视频电影 学习笔记
高泉油画 2011-08-08
引自卧虎草堂
本文引用自茜茜《高泉油画(来自弥勒斋主)》

画家高泉
高泉,1936年11月生,安徽蚌埠人。1961年7月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并留任助教。1962年11月志愿调干入伍,先后在海军政治部、总政画报社、解放军艺术学院、军事博物馆任美术员、美术编辑、美术教员、美术创作室主任。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一级美术师。
1983年出国朝鲜考察全景画,1986年、1988年先后参与领导绘制了我国第一幅半景画-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卢沟桥的战斗》和第一幅全景画-辽沈战役纪念馆的《攻克锦州》。平生爱画大海,创作了近二百幅海洋绘画。1987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大海之子》为题拍摄了大型传记性记录片,1992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大型《海之歌》高泉海景画集,1993年为中南海国务会议大厅创作巨幅海洋画《大潮歌》。许多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名列各典录,中央及北京电视台及国内各报刊杂志多次专题报导,被誉为有个性的军事及海洋画家。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作品有:《向海洋》、《八六海战》、《毛主席在连队建党》、《母亲》、《心潮》、《中流砥柱》、《东渡黄河》、《北上》、《女气象员》、《艰苦的岁月伟大的友谊》、《渴》、《过草地》、《1998夏·丰碑》等二百余幅作品,其中《渴》获全国美展三等奖;《过草地》获全军美展优秀奖;《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获全国宣传画展二等奖;《1998夏·丰碑》获全军抗洪美展一等奖。
高泉:得大道者必有大爱
高泉就是一位在中国当代画坛上享有盛誉的油画家。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一级美术师。可以说他在当代中国画坛的位置十分显著,无可替代。 至高的身份,来源于扎实的功底和长久的绘画经历 高泉1936年出生于安徽蚌埠。自幼聪慧好学,尤喜绘画,1956年考入中央美院油画系。1961年7月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并留任助教。董希文是《开国大典》的主创人,其油画构图、设色等一系列技法,高泉习学到位、铭记在心。 留校任教一年来,受当时历史条件影响,高泉深感部队适合自己才能的发挥,1962年11月,经过多次申请,志愿调干入伍,被分配到青岛当兵。之后,他先后在海军政治部、总政画报社、解放军艺术学院、军事博物馆任美术员、美术编辑、美术教员、美术创作室主任。从美术员、美术编辑到创作室主任,尽管岗位不同,但他始终不弃画笔,绘制了大量精品。 除此之外,高泉还于1983年到朝鲜考察全景画,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参与领导绘制了我国第一幅半景画--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卢沟桥的战斗》和第一幅全景画--辽沈战役纪念馆的《攻克锦州》。1987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大海之子》为题拍摄了大型传记性记录片,1992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大型《海之歌》高泉海景画集,1993年为中南海国务会议大厅创作巨幅海洋画《大潮歌》。当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广泛的绘画经历,奠定了高泉在中国当代画坛上的优势地位。 爱国,军事题材朴实、真实而大气 高泉绘画题材广泛,在部队期间,绘制了大量的军事题材作品,拜读他的每幅作品,总有一个印象,就是主题十分鲜明,幅幅作品,都体现了两个字:爱国。 他的军事题材绘画,从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压迫的武装斗争题材开始,一直到建国前后,全面形象地展现中国军事历史面貌,读画时,如同回顾中国战争史,可以说,他的画作是中国近代战争史的高度浓缩。 1984年,我国筹建近代战争馆,1988年该馆正式开馆。近代战争馆位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大楼四层西侧,展出面积1300平方米。近代战争馆需要陈列一些绘画。其中,高泉与著名画家高虹、何孔德等人创作的热情颂扬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奋勇抵抗外来侵略的《虎门抗英》《翰海粮道》《廊坊大捷》等油画,使近代战争馆这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得到充分体现。 作品是人格的体现,高泉军事题材作品处处体现着爱国精神,而其内心,更是无时无刻不爱恋着祖国。"我这次到俄罗斯考察,考察期间,最能感受到祖国的可爱。"高泉介绍,在俄罗斯,他见到了中国亲人,其亲切程度难以言表,而在俄的中国人得知中国在几任领导人正确理念的指引下,经济发展、社会开明等国情后,他们无不为之自豪,同样时刻眷恋着祖国。高泉说,俄罗斯的许多文化领先世界,他们的博物馆文化气息很浓,底蕴很厚,我们中国人爱国,就要虚心汲取人家的经验,取人家之长,这样才能让国家真正发达起来。 爱威海,用心挖掘、培养人才 1988年,高泉在海军原司令员王海、政委李耀文的委托下,到威海筹办画院。 "踏上威海那天起,我就深爱这个小城,深爱小城当中的人。"当年经过多方努力,画院成立,并成立威海市美协,高泉任画院院长和美协主席。 "画院、美协成立之初,人才最缺,挖掘人才是当务之急。"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摸排,高泉得知,乳山市竟然有一位齐白石的关门弟子,此人就是胡翘然,而此时,胡翘然正"闷"在家中默默无闻。高泉心急火燎,经过数次奔波,首先将这个"拔尖"人才给挖了出来。此后,高泉奔波于荣成、文登和乳山三市,一个一个地挖,到1989年,有二十几名画家都被挖掘出来,他们作为威海画院、美协的骨干,带动着威海绘画艺术健康快速发展。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市的绘画艺术综合水准在全省名列前茅。"高泉介绍,最近,山东省搞了一次油画展,我市有三四幅作品入选,在全省地市当中名次绝对靠前,尽管最终结果暂时没有出台,但从入选率上看,足以说明我市的油画处在全省顶端部位。 爱自然,亲近生活用心画海 高泉踏进威海后,就爱上了大海,他创作了近200幅海洋绘画。1987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大海之子》为题拍摄了大型传记性记录片,1992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大型《海之歌》高泉海景画集,1993年为中南海国务会议大厅创作巨幅海洋画《大潮歌》。因为他痴迷大海,曾被许多画界同仁誉海洋画家。还专门出版《海之歌--高泉海景画集》。 "大海是自然的,爱大海就是爱自然。"高泉介绍,任何一个成功的画家,都必须具备两大要素,一个是基本功,也就是表现力,表现力要扎实、娴熟;另一个是要深入生活。"大海是养育威海人的自然母体,除了海边的自然风光外,渔民养殖、捕鱼,村妇织网、编筐等,都是威海人的自然生活,能把这些劳动人民实实在在的东西挖掘、表现出来,那是再美不过了。" 由于长期用心画海,高泉能把大海和人物结合地十分完美。在今年8月份刚刚出版的《高泉军事历史画集》中,有一幅高泉自己构思创作的《心潮》刊登画册当中,画中是伟人毛泽东侧身纵观海潮的情景。整幅画中撞击礁石的海潮汹涌澎湃,雪白的浪花四溅,而天空乌云密布,画中海天结合部位的光感表现和谐统一。主席身穿黑色风衣背手矗立岸边凝神观望,主席身材绝大多数部位被暗色衣服笼罩,唯表现神情的脸、手等重要部分显出明显的亮度。整幅画作,高泉使人物面部显得深邃,身材则显得十分厚重。 "这幅画有什么政治意义吗?""没有什么政治意义,毛主席是一个平常人,是自然人,他首先是一个史学家,是一个诗人,然后才是一个政治家。这幅画主要表现毛主席的博大胸怀,表现他的厚重和大气。"的确,听到高泉这么一讲,再细读这幅画,对画作的印象立马会大变。高泉爱大海,爱自然,他把伟人和大海融合在一起,让人对伟人倍感亲切。 得大道者必有大爱 今年春,厦门市有关部门邀请高泉搞画展,画展结束后,他们请高泉在一个大型广场题字,高泉挥笔写下"亲近自然,大爱无限"八个字。为什么要写这八个字?高泉解释,作为一个画家,一定要热爱大自然,回归大自然,谁能回归自然,就能得到自然的亲近,那么他的画作就最受欢迎。 品读高泉的绘画,人物肖像、历史战场、大海礁石等自然万物他都画,那么,"您的绘画特色是什么?""我没有特色。"乍听此言,感觉很受打击,但细细品味,味道十足。 历史上,凡属大家都无特色,都无风格。书法、诗文、包括戏剧都是如此,绘画也不例外。电视戏曲频道曾播放梅兰芳的演唱,其中有一个人论到梅兰芳的特色时,说梅兰芳没有特色,为什么没有特色?因为他浑身都是优点,他每个方面都超长别人。王羲之作为书圣也是这样,他被称为圣人的时候,能把以后书法家的优势完全集于一身,哪方面都是特长,而后人学他,只是学到他优点的一部分,学到一部分的人反倒成了个特色。王羲之的书法各个方面都是完美的 ,有人说他是中和之美,唐孙过庭《书谱》中说,一切以中和为大!清代也有一个诗书画都很精通的大家,叫杨钧,他说过一句话:"凡面目特异者,其道必小。"意思是说真正面目特别诡异,很奇特的人,其道必小。而中和属大道。所以用王羲之的高度审视之后的书法大家,尽管他们也都是一领风骚数百年,但面对王羲之的书法,都得面北称臣。书法如此,书画同原,绘画当然也如此。当高泉说他的绘画无特色时,其绘画境界当然达到了大道。 得大道者必有大爱!高泉热爱国家、热爱威海、热爱大海,热爱自然当中的一切,大概惟因如此。

礁石 1987年作

风景 1952年作

大海 1989年作

英雄交响曲 1989年作

黄河魂 1993年作

海 1995年作

溅玉飞珠 1997年作

金色阳光 1997年作

波澜壮阔 1999年作

海 1999年作

雷公远去 1999年作

大海 1993年作

潮 1993年作

海鸥 2000年作

金生水起 1992年作

海之歌 2003年作

平静的海

海浪 1993年作

蒙古包

橘子洲头 1965年作

先驱 1987年作

中流砥柱

大办民兵师(1971年与杨克山合作)

少女头像 1981年作

藏女肖像 1962年作

红衣女孩 1985年作

戴眼镜的少女 1985年作

小男孩 1985年作

维族妇女肖像 1998年作

人物 1991年作

人物 1978年作

维族姑娘 1978年作

女青年 1981年作

维族男青年 1972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