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很经典的粤语歌:智慧课堂构建策略:在课堂探究生成处追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09:28

智慧课堂构建策略:在课堂探究生成处追问

——以六年级《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为例

 

有这样的一句话“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有待点燃的火炬”,那如何使这支火炬燃烧得更旺,散发更亮的光彩就是我们教师所要探索的方向。这也就需要我们去营造、创设一个有效的课堂。有效的课堂追问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手段与策略。那何时进行追问,追问什么才是有效的呢?下面谈谈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第一课时《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时几个片段中进行追问的一些反思与体会。

一、片段回放与反思

片段一:

(例题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学生分小组研究探索后指名学生上台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板演)

学生的工作纸:

 

师:请你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的。我把3个小杯替换成1个大杯。替换后就有3个大杯来装720毫升的果汁。所以我用720÷3=240(毫升)求出大杯的容量是240毫升。然后用240×1/3=80(毫升)求出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

师:对于他的解法有没有哪位同学需要补充的?或者有疑问的?

生2:老师,我不知道他的算式720÷3中的3是怎么来的?

师:对啊,这个“3”是怎么来的?你能跟大家说说吗?

生1:因为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所以3个小杯可以替换成1个大杯,6个小杯可以替换成2个大杯,再加上原来的一个大杯就3个大杯啦。

师:你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把你刚才的想法表示出来?

生1:可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刚才列的算式上补上6÷3+1=3(个))

【反思】在此处追问“3”是怎么来的,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由表及里,使自己的理解变得更加准确、全面、细致,使学到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从而让学生将自己整个替换的过程进行一定的思考与提炼,将替换的过程整理成算式,也就是将整个替换的思考过程数学化、模型化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替换”策略在解决这个问题当中的作用。

 

片段二:

师:刚才我们是把大杯换成小杯的,就用6÷3+1=3(个)这个算式来表示整个替换的过程,如果我们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又可以用一个什么算式来表示?

生1:因为1个大杯可以替换成3大个小杯,再加上原来的6个小杯就有9个小杯了。所以我用6+3×1=9(个)来表示大杯替换成小杯的过程。

师:有哪位同学是这样替换的?上来说说你的做法。学生的工作纸:

 

生2:刚才说了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后就有9个小杯来装720毫升果汁,所以我用720÷9=80(毫升)求出小杯的容量,然后用80×3=240(毫升)求出大杯的容量。

【反思】通过适时的追问,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追问中让学生思考另外一种替换方法,并且也将大杯替换成小杯的过程数学化、模型化了。

 

片段三:

师:刚才同学们列式解答了这道题,但是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求的结果是否对呢?

生1:可以检验。用小杯的容量×6再加上大杯的容量看是否等于720毫升。

师:满足这个条件就可以了吗?

生2:我觉得还应该满足“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条件。

师:对啦。我们求出来的结果必须要满足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反思】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一组关系与原题相符,另一组关系未必与原题相符。此处的追问,不但能让学生清楚求出来的结果要满足两个已知条件,验证了替换策略的可靠性,而且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片段四: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用一种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1:例题1中是把720毫升倒进两种杯子,不能直接求出每个杯子的容量。我们是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的。

师:那在替换的过程中,你是依据什么来替换的?

生2:我是依据了题目中的“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可以把1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或者把3个小杯替换成1个大杯的。

师: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替换?

生3:因为题目中把720毫升倒进两种杯子里,不能直接求出大杯或小杯的容量,替换后,就相当于用一种杯子来装这720毫升的果汁了,就能够直接求出大杯或小杯的容量,问题变简单了。

【反思】解决问题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不断体验作为策略的价值才是关键所在。替换的价值在哪里?为什么要进行替换?替换之后数量关系有什么变化?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此处的追问,都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去思考,一方面让学生再次感受到替换的思考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了替换的真正价值在于使问题简单化,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而且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应用“替换”策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特点。

 

片段五:

教师引导学生用两种替换的方法独立解决“练一练”。(题目: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人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大杯的容量比小杯的多20毫升。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刚才有的人是把大杯替换小杯的,有的人是把小杯替换大杯的,你们觉得哪一种替换方法好?

生1:我觉得把大杯替换小杯这种方法好。因为这只需要把一个大杯替换成一个小杯,果汁总量就少一个20毫升,这样计算比较简单也比较好理解。替换后就相当于这(720-20)毫升果汁倒进7个小杯,题目也变简单了。

生2:我有不同的意见。我觉得这两种方法都好,这两种办法都是把题目中两种杯子替换成一种杯子,使题目简单化了,可以直接算出大杯(或小杯)的容量,再根据“大杯的容量是小杯多20毫升”求出另外一种杯子的容量。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说得有道理。运用“替换”策略都是使问题简单化了,这是一种好策略。有时我们还可以在替换时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更简单地解决问题。

【反思】在此处追问,引导学生去辩论,在反思、比较中整理策略,分析运用该策略的题目的特点,加深了学生对替换策略的认识,再一次体会策略的价值,并能优化策略。

 

片段六:

对例题1和练一练的解题策略的比较。

师:我们都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了前面两题,在替换的过程中,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替换的依据不同。例题中,两个数量是倍数关系;“练一练”中,两个数量是相差关系。

生2:替换后的总量不同。例题中,替换后总量还是720毫升;练一练的题中,替换之后的总量发生了变化。

生3:例题1中,替换之后杯子的总个数变化了。练一练中,替换之后杯子的总个数没有变化。

【反思】追问后,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比较,在比较中理清思路,找到关键,突破难点。并让学生在比较中内化已有知识的结构,明确了倍数关系、相差关系两种不同类型的替换特征和进一步体会用“替换”策略的问题的特点。

 

二、“在课堂探究生成处追问”策略应用的价值

美国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认识。因此,我们的课堂是需要有效地对话的。课堂上有效的对话是在学习过程中,师生脑海里固有的知识、经历、观念、信息与文本的碰撞,是师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和升华,它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与美好生命的共享,具有生成新思维、新思想的特质。教师的“追问”与学生的“答”作为课堂上对话的一种形式,就显出了它特定的价值。我们的课堂应是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众多信息相互碰撞交织,使学生的思维有表层走向深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的课堂。当组织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自主探索和实践操作的活动后,学生脑中已掌握了众多的学习信息,再让学生来汇报、全班交流,生生之间互相补充,就是学生间的众多信息相互碰撞交织,那在这个课堂生成处老师再适时抛出一些有意义的追问,引发学生向更广更深层次处思考,拓展思路,迸发灵感,使学生的思维有表层走向深入,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本节课的几个探究生成处的追问,能够凸显了运用“替换”策略的整个思考过程的数学化和模型化。在追问中,学生先总结了自己整个“替换”过程,然后层层深入地去思考,使两种不同“替换”方法(大杯替换小杯和小杯替换大杯)的思路整体呈现出来,不但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而且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在这探究生成处再进行追问,也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能力,使学生在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同时,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在课堂探究生成处追问,能够使问题的本质有阶梯性地一层层呈现出来,使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和知识信息得以碰撞,从而达成共享、共生、共长;能够逐步启发学生的心智,振奋学生的神经,促其深入思索,使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得到实际性的提升,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这都是我们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学生这支“火炬”散发出它应有的光芒甚至超乎我们想象的光彩。(深圳市福田区梅山小学陆燕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