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说之囚禁txt书包网:旧英语课本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48:41
旧英语课本的启示 By: 智效民 发表于 2006-2-10 8:41:14  

在我国,英语是学历教育中涉及人数最多、耗费时间最长的科目之一。一个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往往要把大量时间花在英语学习上。工作以后,专业人员为了评职称,也要用很大精力去应付英语考试。由于英语在升学、求职、晋升中拥有“一票否决权”,致使形形色色的补习班、培训学校应运而生,各种各样的词典、参考书和教学器材也层出不穷,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英语教学市场。据说这个市场的年产值已经达到数百亿元,成为占国民生产总值1%的一大产业。然而,与巨大的投入相比,英语教育的成绩却令人失望。许多人学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却不具备日常对话和阅读的能力。

对于这种现象,作为一个受害者、一个英文盲,我本来无权置喙。不过,当我发现老一代知识分子学英语都很轻松、有人甚至几个月就能过关时,便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不同时代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带着这个疑问,我在旧书摊上买到一本民国初年的小学英语课本,希望它能帮我找到一点问题的答案。

这是民国六年(1917)由教育部审定、中华书局出版的《新式小学英文教科书》第一册。从版权页可以看出,到民国十二年(1923),它已经发行23版,可见影响很大。在我看来,该书有两大特点:一是除了书前的“编辑大意”和书后的“单词表”以外,书中没有一个汉字;二是全书共40篇课文,课文中的生词不是集中在每课书的前面,而是放在课文句子的后面,至于字母,则是作为附录排在书后。也就是说,这套教材不是从字母和单词学起,而是直接从课文开始的。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日前我从《任以都先生访问纪录》(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中看到一则材料,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任先生是五四时期著名学者任鸿隽和陈衡哲的大女儿,美国宾州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她1921年出生,1927年进入北京培华女校。她说,这所教会学校从一年级就要学英语,“但却不是从A、B、C、D等字母开始,……这种教法,让学生马上进入状况,进度很快”(第16页)。看来,不单独教字母的好处很多,这可能是当年英语教学普遍遵循的一个规律。

既然是从课文开始,那么这40篇课文又如何呢?为了说明问题,我把前两课课文抄录于下,请大家看看当年的孩子在最初接触英语时学的是什么。

第一课:

1. A boy.

2. A good boy.

3. I am a good boy.

4. Am I a good boy?

5. Yes, I am a good boy.

第二课:

1.     A book.

2.     A new book.

3.     I have a new book.

4.     This new book good.

5.     Is this new book good?

6.     Yes, this mew book is good

以后三十多篇课文也是这样,把几句、十几句意思相关的话排在一起,适当加入几个新单词,不仅贯彻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也体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

第一,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应用。正如该书“编辑大意”第一条所说:“本书注重实用,务使学生毕业后即有职业上应用之能力。”(标点为引者所加)这一点非常重要。如今英语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完全是应试教育造成的。

第二,它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而不是来源于理论。源于生活,是生活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源于理论,则是把英语大卸八块,分解成字母、单词、音标、语法、句式等内容,再硬塞给学生。前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巩固,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智力活动;后者却只能依靠死记硬背,是一种苦不堪言、索然无味的脑力劳动。

第三,编者根据“最新外国语教授之原理”,采取了“寓字于句”(见“编辑大意”)的教学模式。它不仅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大量单词,学到真实有用的知识,还能让他们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就感和趣味性,从而不断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第四,该书尽量不用汉字的教学思想,其实是为了给出一个新的语境,让“学生马上进入状况”。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在查阅书后单词表或查字典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

只有揆古察今,方能深谋远虑。研究一下早年的英语教材,再看看如今教材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写到这里,又想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涌现出一大批非常优秀的人才,他们的贡献至今为人传诵,这显然与当时的教育有关。因此除了英语之外,还应该认真研究当年的其他教材和整个教育,这其实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