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开能对朋友说吗:长沙中山亭、中山纪念堂小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8:44:48
长沙中山亭、中山纪念堂小史40厘米的糯米瓷地基,和荡然无存的一座纪念堂2011/10/31


中山纪念堂。供图/陈先枢




1995年9月,拆毁中的中山纪念堂,6根花岗石柱廊尚在。供图/刘叔华




10月19日,中山路与黄兴路交会处,中山亭。






  □撰文/刘海波

  2011年10月21日,从长沙市图书馆得知,长沙中山亭钟楼即将迎来它建成81年来的第二次修复。20世纪30年代,长沙在历经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之后,休养生息,迎来了经济、文化、建设的一个高潮。1927年中山纪念堂建成,三年后中山亭建成,它们都成为了当时长沙醒目的地标,只是命途迥异。

  中山亭

  1930年拆老照壁修建,四楼的德国时钟耗资400银元,二楼还可以喝茶看书


  中山亭,确切地说应该叫中山亭标准钟楼,它的诞生源于1929年中山路的修建。

  规划中的中山路,东起小吴门,西到今天的沿江大道,总长1300多米,宽8米。民国初年的贡院街一带,是长沙的政治文化中心,而“东西干线”中山路的修筑让此处更加畅通,它是长沙城第一条柏油马路。当时为了将贡院街路段扩建,建设厅还特别成立了“让街委员会”,并把先锋厅营房的部分地皮分给了在修路中被占地的市民。有人认为,先锋厅前的老照壁,属于“封建时代之遗物”,于是,建设厅决定圈用老照壁前后的余坪,连同先锋厅剩余地皮,建设一个花园,同时把老照壁拆了建一座钟楼。

  1930年7月,钟楼和公园均修建完工,公园正对当时的省政府大门(今青少年宫西门),因此称为省政府前坪公园。钟楼在花园中心,取缅怀孙中山先生之意,命名为“中山纪念亭”,后人简称为中山亭。

  2011年10月21日,长沙市图书馆副馆长吴宁拿出一张上世纪30年代的中山亭缩印胶片,描述中山亭最初的模样:为西式方形建筑,高16米,共5层,附楼南向3层;修建之初,钟楼附近广植草木,楼后有2米深的椭圆形水池,砖栏堆砌,间以绿釉瓷柱;整个地坪用水泥矮柱贯穿铁链,团团环绕。楼顶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钟楼高耸,老长沙城的拥挤、破旧映衬出钟楼气度不凡。其中,最为精致的当属第四层的电动标准时钟,耗资400银元从德国购进。这是长沙城使用公共标准时钟之始。晚清拔贡王选豪有副对联描写中山亭:“一览凌空,城郭万家归眼底;九宫在望,云山四面豁胸怀。”

  1932年2月,长沙市政府将中山亭设为民众教育馆,据《长沙志》介绍,该馆分为教学、阅览、游艺等八部。市民不但可以在中山亭借阅书报,还可以看展览和听讲座,一天来馆民众可达400多人次。“二楼还设有茶馆,市民们来中山亭喝茶看书”,吴宁说。

  解放初期,中山亭作为长沙市文化馆,仍是作为重要的书报阅览场所,即使在文革时也不曾改变。1960年,长沙市图书馆成立后,中山亭成为长沙市图书馆的第一座馆舍,此后产权归长沙市图书馆所有,2006年挂牌“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面钟什么时候毁掉的,已无从考证,但40厘米的糯米瓷地基仍然保留

  历经“一火四战”而幸免于难的中山亭,一路走来坎坷颇多。1985年,长沙市图书馆搬迁至定王台新址,中山亭就作为少儿阅览部开放,但是因为它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不少商铺将中山亭租来经营店面,甚至有人在中山亭上搭起了窝棚。中山亭被歌厅、茶楼、商店所包围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02年。

  本世纪初,长沙黄兴北路面临扩建,此时有人提出,挡在中山路和黄兴北路接口的中山亭应予以拆除。马上就有政协委员写提案强烈反对,长沙市文物局也出面与黄兴北路建设指挥部交涉。最终,中山亭保留下来,交由黄兴北路建设指挥部修缮。

  2002年,长沙市政府投入300万元修复中山亭,此时的中山亭空余躯壳,天花板四处开裂,门窗随意洞穿,原本置于钟楼高处的德国电动标准时钟,已经不翼而飞,吴宁说来连连摇头,“当时的四面钟什么时候毁掉的,已经无从考证,现在钟楼上的钟表是青岛烟台的”。

  修复需尊重“修旧如旧”的原则,中山亭地基以糯米瓷打造,仅有40厘米高,为了解决修复时的承重问题,负责图纸设计的湖南省建筑设计院为此制定了5套方案。钟楼外表既要保持哥特式风格,又要体现历史沧桑感,当时就有人提出:“如果不是为了保护建筑,推倒重建还容易、省钱得多。”

  最终,中山亭的修复在2007年正式完工,外观大致不变的情况下, 中山亭的布局做了一些细节变动。以前从北门入,从南面拾级而上,现在为了配合主题展览,改由北门往左拐上楼。而为了保护这一片城中的圆形绿岛,中山亭四周最初用的20厘米高水泥柱也换成了2米高的铁栅栏,仅留两门出入。

  中山纪念堂

  1927年修建,“绝对是湖南近代麻石艺术的精品”


  “这里11栋到13栋的位置,就是以前的大礼堂。”2011年10月21日,在长沙市教育街省农业厅院内,坐在树荫下的两位老人指着第二办公楼后的居民楼说。围着三栋8层高的居民楼走一圈,除切实感受地域的宽广外,已很难想象长沙文史专家刘叔华描述的中山纪念堂南向而立的恢弘气势。

  民国初期,湖南省农业厅所在地被称为教育会坪,这里临教育街,且有一块宽广空坪,是当时有名的集会场所。1927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及湖南省政府决定在此立一座孙中山铜像,同年,一座砖木结构大会堂在省教育会坪内落成,这座大会堂被命名为“中山纪念堂”,虽被1930年的战火毁坏,但两年后省政府拨款重建,基本恢复原貌。

  中山纪念堂占地1436平方米,南面为爱奥尼克柱式门廊,立有6根石柱,全部用花岗石精雕,清水砖墙,具有浓郁古罗马风格和湖南建筑文化特色。作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的刘叔华与中山纪念堂仅有一面之缘,但是纪念堂精美而结实的正面门廊让他印象深刻,“绝对是湖南近代麻石艺术的精品”。

  抗战初期,中山堂是湖南人民抗敌后援会驻地。1944年5月14日,在常德会战中牺牲的国民党第五师师长彭士量烈士遗体运至中山纪念堂,长沙军、政、工、商、学各界人士过万人汇集在此举行了公祭活动,出殡时民众沿途拜祭,将其公葬于南岳。

  1949年8月4日,程潜、陈明仁将军在这里宣告湖南和平起义。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山纪念堂一度作为湖南省人民政府驻地,后被湖南省农业厅用于仓库。

  “中山纪念堂被毁,是长沙城保护老建筑最失败的典例”

  刘叔华记得,1995年9月的一天,听说中山纪念堂被拆掉了,他急忙赶到省农业厅院内,当时纪念堂的屋顶已经没了,由上至下,被拆得七七八八。他赶忙用手里的胶卷相机拍下了拆毁现场。

  “没办法,当时的干部家属一家四、五口人挤在二十几平米的房子,条件太简陋了,如果不拆大礼堂,那我们住哪儿?”两位上世纪50年代来到农业厅的退休老人说,记忆里的“大礼堂”,“一直破破烂烂,当作仓库,也没得人管”。

  1995年,湖南省农业厅要将中山纪念堂拆掉建干部宿舍,报请了主管农业的副省长批准。当时的中山堂既非文物也非近现代保护建筑,长沙市文物局无权依法阻止,只得请长沙市长帮忙。

  “当时的市长考虑到该副省长掌握了湖南省包括长沙市的农业、水利等基建投资资金,不便出面,于是中山堂还是被拆掉了。”长沙市文史专家陈先枢说起中山纪念堂难逃一拆的缘由。“中山纪念堂被毁,是长沙城保护老建筑最失败的典例。”

  背景

  中山亭、中山纪念堂,都在清代贡院范围内,如今仅剩200多米的贡院墙


  中山亭位于长沙市中山东路与黄兴中路交会处;中山纪念堂原址位于长沙市教育街省农业厅院内。这两处在清代为同一个所在,就是湖南贡院。

  至清光绪年间,贡院规模已经十分宏大,仅供考生居住的号舍就有8500间。现开福区巡道街边,湖南省农业厅的围墙中,仍有一段残存的贡院围墙,墙上嵌有刻着“贡院巡道街宽壹丈壹尺”的石碑。

  贡院街即今先锋厅至水风井一段,1930年后,拓宽并铺了柏油,更名“中山路”,其北侧又有老街名“教育街”,两街遥相呼应,由又一村巷相连通。在这个小区域内,清代有湖南巡抚衙门、贡院;民国时期有教育会坪,1927年、1931年都曾发生过十万人的大型集会。中山堂(1927年)、中山亭(1930年)选建于此,很可能与这个政治中心的历史地位有关。

  链接

  他城,四座现存的“中山堂”


  北京中山堂:位于天安门西侧中山公园,是一座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木构建筑,内部无天花板。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灵柩曾停放于此。1928年,正式更名中山堂。

  广州中山纪念堂:位于越秀山南麓的东风中路,1931年建成,原是1921年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时的总统府旧址。主体为八角形殿式建筑,内部没有柱子。

  台北中山堂:位于台北市西区,1936年拆除清末布政使司衙门建成,由日本设计师设计,为四层式钢骨建筑,旧称台北公会堂,1945年改名为中山堂。2001年被定位为传统艺术中心。

  湖南武冈中山堂:位于武冈二中内,1943年建成,为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三层砖木构造建筑,二楼曾经摆满烈士遗像,中山堂前有抗战烈士公墓,但不知何时被移走,铲平。1991年进行了局部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