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杰 我还爱她故事:政法大学教授萧瀚因杨帆与学生冲突事件辞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53:56

五柳村编者的话: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课堂上与学生冲突的事,初未注意,见到萧瀚先生因此辞职,才看了一下。对于这场纠纷中的是非,我不好说,只是在我的记忆中,1948年入北大上学,那时北大的老师是不点名的;此前,在成都石室中学上高中,几位名牌老师如何叔宜、李俊予等也是不点名的。这些老师认为学生来不来听课,在于自己讲得好不好。讲得好的老师不仅学生不会不来,而且外班的学生也会来。老北大名教授的一个标志就是上课时过道上,窗户边都坐满了听课者。当然这也因为那时的北大学生一般都是为了求得真知识而来,不是为了混个文凭,没有人管自己也要认真学。今天是什么情况我不清楚了,但我想,教和学的人都能对自己严格要求而不必管对方如何,恐怕仍是最重要的。---2008/01/12

政法大学教授萧瀚因杨帆与学生冲突事件辞职

据凤凰资讯 > 社会 > 人间万象 >2008年01月12日 04:37南方都市报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在自己的课堂上大骂未到堂学生,并锁门点名,与学生发生冲突。法大教师萧瀚在网上表达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对同事杨帆的批评。昨天,萧瀚提出辞职。

萧瀚声明“和杨帆教授往日无私怨,今日无私仇,但是我和他有不共戴天的公仇,就是来自教师伦理之仇”,并希望学生“不要用任何有形的方式来支持我”。

杨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声称“这个事件现在已经很混乱了,而且已经上升到学校声誉,甚至是国家安全的地步”。

批评杨帆的萧瀚辞职。昨天中午,网络上爆出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课堂上与学生冲突后整一周,此前对杨帆一直持批评态度的该校副教授萧瀚发表辞职声明,称目的是为挽回其言论在实际效果上给“中国政法大学及其学子们带来更深重的负面影响”。此前,萧瀚曾在自己的博客上连续发表了数篇评论,认为杨帆辱骂学生有违师道,并倡导学生“逃课是自由的象征”,并一度引起广泛争议。

辞职书已特快专递寄出

辞职声明以《关于杨帆门事件的致歉与声明》的形式出现在萧瀚的博客“追远堂”上,而其本人昨天晚上在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也证实了此事。萧瀚在博客的开篇表示,在此次“杨帆门事件”中,他以一个本来合适但因国情而不合适的身份,说了一些本来合适但因国情而不合适的话,在社会上获得了合乎国情的质疑和批评,在学生们中间获得了不合适的荣誉;同时,我的做法在实际效果上,已经给我的工作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及其学子们带来更深重的负面影响,而“为了挽救目前的局势”,“我已辞去目前在中国政法大学的教职,辞职书已以特快专递的形式寄给学校人事处。”

“回到今年1月4日发生的纠纷上,如果说那位女生是与其他老师发生这样的纠纷,可能说不定真的有错。但这是与杨帆教授发生的纠纷,以杨教授的日常行为而论,该女生不但不是错,而且还是自发的正当的尊严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表现。”萧瀚写道。

“和杨帆教授往日无私怨,今日无私仇,但是我和他有不共戴天的公仇,就是来自教师伦理之仇”。

网友谩骂萧瀚

1 月4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在其选修课上因不满学生逃课与学生发生冲突,最后扭送顶撞他的女学生到保卫处查具体身份。有学生拍下视频,流传到网上。随即围绕学生和教师素质问题的争论便在网络上扩展开始,并吸引了媒体的关注,不过相关报道大多采访了杨帆,但较少提到学生一方的意见。甚至有网站在转载时冠以 “因怒骂女学生,教授惨被殴打”等与事实完全不符的题目。

1月7日,同为中国政法大学教师的副教授萧瀚,因“惊闻杨帆门事件,如鲠在喉,不得不发”,便在其的博客撰文力挺当事的学生,认为杨帆辱骂学生在先,有违师道。同时他还表示,自己的课堂“可以随便发言,不需举手”,“可以不来上,不需要请假”,从不限制学生进出,因为在他看来师生的尊重是相互的,“逃课是自由的象征”。

不过,多少有些出乎萧瀚意料之外的是,他的这番言论引起了巨大的争论,有网友叫好,也有很多人质疑。有网友认为,如果按照这种方式上课的话,是极不负责任的,甚至有网友谩骂。这被网友猜测为其昨天辞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萧瀚不希望自己的辞职引起过多关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拒绝做出任何评价,请记者参照他博客的声明。那份辞职声明中表示,“1月7日发表的那篇评论,由于一些背景性情况缺乏交代,导致了社会上许多朋友对我的误解及其随之而来的谩骂,对此,我曾一度失望、生气,但现在我很感谢你们”。

萧瀚:不要陷我于不义

这份辞职声明随即被转载,并瞬间成了焦点。在一直关注此事的中国政法大学校友论坛“沧海云帆”上,此前不少支持萧瀚的网友看到辞职声明后纷纷表示遗憾,甚至一位还留下了个人联系方式,一度想号召支持者联名上书校方留住萧瀚。

对于这种想法,萧瀚本人似乎并不赞同。昨天晚上9时许,萧瀚在“沧海云帆”发帖《请同学们原谅我第一次对你们生气》,感谢大家的支持,并“请同学们立刻停止目前正在做的任何与我相关的事情,如果继续做,那就是害我,陷我于不义,若陷我于不义,那我就是对不起学校领导一直以来对我的关爱,我会终生惭愧”。

“同学们现在唯一应该做的就是好好复习考试,把这件事情彻底丢到脑后。在某些情况下,什么也不做才是真正的做。”

■事件回顾

近日,一段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在选修课上因不满学生逃课与学生发生冲突的视频在网络上开始流传。视频内容及事后的文字记录显示,1月4日晚,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杨帆在教室给学生上“生态经济与中国人口环境”的最后一节选修课,不少学生在上课之时把论文上交后就离开了,没有留下来听课。事后,有选修课程的学生表示,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离开,是因为另一位老师正在上另一门必修课。也有的学生因为是去教室之后,看到杨帆迟到二十余分钟都还没有来,只有其研究生在场而以为无须上课,然后离开教室的。

杨帆来到教室讲了一段课后,发现人数大大不够,便开始锁门点名。因担心不及格,二三十名离开的学生闻讯后便聚集在教室门口,期望有机会获得准许进入教室。一名男同学忽然跑到门口,抬起脚狠狠地踹了一下门,门外同学见状散开。杨帆走到门口,开始骂道“是谁踢的门给我站出来,送到保卫处去,什么学生啊,扰乱课堂,混蛋,畜生!给我站出来,属老鼠的啊!”约十分钟后,见没有学生站出来,杨帆便回到教室,继续锁门开始批评逃课的学生不尊重老师。不久,一名女生悄悄进入教室取书,在教室坐了约5分钟后准备离开。杨帆见状表示质疑,并与这位女生发生言语冲突。据门外同学回忆,杨帆老师随后从教室内冲出,称该女生扰乱课堂秩序,不尊重老师,要带其去保卫处,并发生肢体冲突。

第二天,杨帆在学校官方网站发布“致有关院领导的信”,对前一天晚上的事件做了简要说明,并要求学校处理相关学生。由此引发了一场网上大讨论。

■各方说法

当事人杨帆:

事件已上升到学校声誉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针对萧瀚向学校辞职一事,作为当事人的杨帆教授,在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得似乎并不关心。“我不关注,但也不发表任何评论”,杨帆教授表示,不仅如此对整个事件他也开始三缄其口,“现在不是讨论事情真相的时候,这个事件现在已经很混乱了,而且已经上升到学校声誉,甚至是国家安全的地步了,我一会儿就会发表一个声明,内容就是我暂时不接受任何采访”。本报截稿时,尚未看到该声明。

法学院副院长何兵:

萧瀚不是好员工但却是好教员

昨天,萧瀚在中国政法大学的领导―――法学院副院长何兵在博客上撰文《萧瀚是个好老师》。在他看来,就此次事件“教授和学生都有错,社会可以就此议论,但教授、学生、社会都不应夸大事实以图轰动效应。”何兵教授还介绍说,萧瀚“到法大任职以来,他是开会经常不到,表格基本不填,经常批评领导,主张教授专权。弄得我这个‘领导’无从措手”,但他是一个出奇负责的人,“课程颇受欢迎,课堂秩序井然”,因此“他不是一个好员工,但却是一个好教员”。

“他对教学内容的认真和负责,时常让我自愧不如。故此,对于萧瀚的目无领导,我虽然时有不满,但为保存读书的种子,为养育未来的精英,院校领导当然包括我本人,对其都是”姑息养奸“。个人认为,萧瀚的行事风格包括课堂管理风格,虽不值得提倡,但对于这种特立独行之人予以包容,正是高校的希望所在―――自由孕育真知。”

■新闻链接

没有掌声的最后一堂课

“中国政法大学从来最后一节课都是以学生的掌声结束的,除了杨帆是以锁门骂人和肢体冲突收尾。”有网友在沧海云帆论坛写道。

是的,那堂发生冲突的课是杨帆“生态经济与中国人口环境”选修课的最后一堂课。按照政法大学的传统,最后学生们会鼓掌对老师表示感谢。但杨帆没有能够听到掌声。

事件发生后,有媒体和网络舆论指称政法大学校风不正,这让很多学生都极为愤慨。他们认为,地处昌平的政法大学本科校区校风和学风一向很好。在沧海云帆论坛上,学生们踊跃发帖讨论校风问题,用实例和图片证明。

学生们提出,图书馆早上四五点钟就会有学生排队;很多老师的课(包括选修课)都要需要提前很久去占座,而且往往挤进教室容量几倍的学生。政法大学还有一个女教师也叫杨帆,“女老师的国经课,阶三好几百个座位座无虚席,由于每年夏天都有学生因为上她的课而中暑,所以老师每次都会提醒大家带风油精,多喝水,并且说身体不舒服了不要勉强。可以自行离开教室。”

“杨帆(女)国际经济法,上她的课都不太敢喝水―――去厕所太困难了。”

[附]女大学生当面逃课 教授大怒引发肢体冲突(图)

2008年01月09日 07:19:32  来源:广州日报

1月4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在上“生态经济与中国人口环境”选修课的最后一节课时,因为逃课学生人数太多而与一名欲离开教室的女学生肢体冲突。

第二天,杨帆在学校官方网站发布“致有关院领导的信”,对前天晚上的事件做了简要说明,并要求学校处理相关学生。

同时委托其研究生公布了该课堂“未坚持听完课学生”的名单,称“原则上缺席者不能及格”。随后不久相关帖子都被删掉。由于中大教授与学生关系恶化,网上又掀起一场师生关系的大讨论。

  事发:学生少教授关门

1月4日晚,该校昌平校区阶八大教室,杨帆教授给学生上生态经济与“中国人口环境”的最后一节课,不少学生在上课之时把论文上交后就离开。杨帆来了后先照着PPT讲了一会课,突然停下来,扫视了一下同学,发现人数大大不够。“我们就揣度着没来的人要倒霉了。”然后杨帆开始骂那些走了的人:那些学生不像话,把论文交了就想走,没道德欺骗老师。他表示没在的学生全部都要挂科。

后经统计,该课程报名有240人,有101人交完卷子就走了或听了几分钟就走了。

恶化:女生离场引发冲突

签到过后杨帆接着讲课。在阶八门口渐渐聚集了二三十名选修此课的同学。不久,门外响起了轻轻的敲门声,杨帆并不理会。

一名男同学忽然跑到门口,抬起脚狠狠地踹了一下门。杨帆打开门开始破口大骂道:“是谁踢的门给我站出来,扰乱课堂,混蛋,畜生!给我站出来,属老鼠的啊!!”杨帆见无人反应便愤而入教室锁上了门。

杨帆开始教育学生:不要这样的学生,合起伙来跟老师捣乱。我这个人脾气大,别把我惹恼了。我要干事不对,我就不敢这么横。这时,一名女生背着书包从后面一路走向门口。杨帆说:我没讲完呢!你干吗去?女生说:老师上课讲这些你不觉得很无聊吗?杨帆说:你才无聊呢!你叫什么名字?女生说:我又没选你的课!杨帆说:滚出去!女生说:干吗要滚啊!好好地走出去。

于是女生便出去了,。据门外同学回忆,杨帆指着那个女生大喝:“站住!”并跑过去抓住其书包并称其扰乱课堂秩序,不尊重老师,要带其去保卫处。女生说杨帆一点为人师表的尊严都没有,并在扭打和挣脱过程中踢了杨帆几脚。杨帆怒不可遏,欲强行拉其去保卫处。期间很多同学加以劝说和制止。不久,保卫处的人赶到将女生带走。

杨帆:师生一团和气是伪现象

昨天,杨帆教授开了博客,对此事做了进一步阐述,记者也就此专访了他。而当事另一方的女生寝室电话一直没人接。曾接触此事的同行告诉记者,目前正值学校考试期间,校方已介入调查,该女生不愿露面。

记者:当时情况经过如何?

杨帆:她成心闹我的场,不是偶然进去的,我不让她出去,她非要出去,还说我很无聊。她没选这门课,我不让进她非要进,我不让出她非要出。我问她叫什么,她不说,我才捉她,否则就不会把她扭到保卫处了,而是第二天找她辅导员。

记者:学生说你骂人了?

杨帆:急了怎么不可以骂人?这么多学生把课堂当茶馆。不骂你就不能治你,我宁可不要这谦谦君子的美德。

记者:平时对学生这样严格?

杨帆:我的课是选修课,选了就得来上。我不考试但考勤。

记者:在这件事情上,您有个人责任吗?

杨帆:我不仅没责任,而且还有巨大贡献。要不是我这个脾气,就得让学生占上风,老师永远占不了上风,其他老师还真没有我这魄力,人要没脾气还叫人吗?人都有自己的底线。

记者:您说过老师现在是校园里的“弱势群体”,原本一团和气的师生关系为什么会变得这么紧张?

杨帆:并不是一团和气。一团和气,也就是老师得容忍学生逃课,老师商品化、工具化。一团和气是一种伪现象。学生可以给老师打分,老师就得宠着学生,让他们高兴,容忍学生的毛病,完全没有师道尊严。

记者: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杨帆:坚持中国古代的师道尊严,这个底线是不能破的。

记者:有人认为这件事是教育体制的问题。

杨帆:不对,个人也有个人的责任,分清楚是非之后,再去说体制。只说是体制的问题,那是和稀泥。

  评论:某些关系不容商业玷污

“博士发帖炮轰教授”事件的影响尚未烟消云散,中国政法大学又爆“杨帆门”事件。有人就此抨击老师“师”文扫地、师道不存;有人批评学生不尊师重道。近几年,中小学老师或打学生或猥亵学生或组织强迫学生卖淫等各类新闻不断曝光,早已提醒我们师生关系恶化及异化的现实。如今,这两个例子又将大学师生关系现状以一种激烈的形式反映在我们面前。

在传统社会,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格物致知。如今,商业思维大肆侵蚀校园,大学被称为“大学公司”。很多教授把提职称、凑科研成果、开公司、拉项目等当作“本分”;而不少学生又把大学作为混个文凭找份工作的手段。

就拿研究生教育来说,很多导师都把主要精力用在跑课题、拉项目上,学生则拿着导师付给的报酬编教材、写论文。因为是跟着导师“混饭吃”,导师这才有了“老板”之称。老师变“老板”,师生之间互相利用,近乎商业利益关系,又谈何尊师重道子?

教育产业化和大学扩招,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将精英教育的模式颠覆,但这并不必然导致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失落。可现实是,昔日为人津津乐道的和睦师生关系日渐解体。应该看到,师生关系异化发生在整个社会市场化、商业化的大背景之下。而社会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的蜕变衍生出很多教育新思维,比如交费购买教育服务。种种合力之下,如果没有各方的刻意维护,这师生关系之乱倒也不觉得意外。

表面上看,师生关系异化只不过是在为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埋单,但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何尝不是商业化、产业化的苦果。当整个社会在商业化道路上凯歌高奏时,我们不妨自问,是否需要为商业化划上界限,因为某些关系容不得商业的玷污。(记者 谢绮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