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塔奇缘:玛欣德尊者《阿比达摩讲要2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38:06
第五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阿毗达摩第二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2009.05.22讲于江西佛学院
                         八种欲界的善心、果报心、唯作心
         (本文是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将录音整理成文字完成的,不能保证
           完全没有错漏,未经玛欣德尊者最后校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请大家一起合掌来礼敬佛陀。
Nama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各位法师,大德,居士,贤友们, 晚上好!    我们的阿毗达摩课程已经进入了讲心这个课题。讲到心,心一共可分为89种心或者分为121种心,在这些心当中又可以依其本质分为四类:即不善心、善心、果报心和唯作心。
    我们在上一期讲完了不善心。不善心一共有12种,这12种依其根,就是称为因(hetu)的根分为三类,即贪根心、嗔根心、痴根心。贪根心有8种,嗔根心有2种,痴根心也有2种,加起来是12种。
    心又可以依照其界(多数发生的地方)分为四类:即欲界心、色界心和无色界心,还有出世间心。
    欲界心一共有54种,色界心有15种,无色界心有12种,出世间心有8种或者40种。在欲界心当中,不善心属于欲界心,换而言之,一切的不善心都是属于欲界的心。虽然有些梵天人,偶尔还会生起对生命的一丝很微细的贪着或者偶尔会生起一些慢心,但这些心还是属于欲界心,因为不善心都是属于欲界生起的心。
   
    接着我们继续讲欲界其他的心。
    欲界的心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善心;第二类是无因心,有18种;第三类是美心,有24种。
    为什么称为美心呢?美心巴利叫做sobhanacitta,sobhana的意思是好的、清净的、美的、庄严的。为什么不把美心称为善心呢?不称为kusalacitta呢?因为善心只是指造业的心,但是美心的范围又要广很多。欲界的善心只有八种,但是美心有24种。欲界的美心可以分为三类,即善心、大果报心、大唯作心,每一项都有8种,称为美心。
   
    现在我们来学习欲界的美心。
    首先在这些美心当中,我们先讲善心。这里讲到的善心,它的巴利叫做kusala,或者又称为福(punna)。因为这一类心在生起的时候,不善心不会生起。它可以在生起的时候,制止烦恼、制止不善心的生起。而且这一类心在造下的时候,它在因缘成熟的条件下能够带来善的、乐的、好的果报,因此称它们为善心。
    善心一共有八种,即
    悦俱智相应无行心、悦俱智相应有行心,somanassasahagatam nanasampayuttam asankharikam ekam和somanassasahagatam nanasampayuttam sasankharikam这两类的心,这两类的心是依有行和无行来分,我们等会再说。
    接着还有一对,悦俱智不相应无行心、悦俱智不相应有行心,somanassasahagatam nanavippayuttam asankharikam和somanassasahagatam nanavippayuttam sasankharikam这一对心。
    接着还有另外的一组心,舍俱智相应无行心、舍俱智相应有行心,upekkhasahagatam nanasampayuttam asankharikam和upekkhasahagatam nanasampayuttam sasankharikam,
    跟最后的两对upekkhasahagatam nanavippayuttam asankharikam和upekkhasahagatam nanavippayuttam sasankharikam,这一共是八类的善心。
    这些善心虽然分为八种,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是很有规律的。它们的规律只有三种不同而已,我们依照这三项的不同而把欲界的善心分为八种,是哪些不同呢?
    第一,乐受或者舍受,叫做somanassasahagatam和upekkhasahagatam。somanassa,是so再加manassa,它的意思是心体验到很好的,这是指乐受。upekkhasahagatam,upekkha就是舍,感受平平的。在生起这种心的时候或者我们在造作善行的时候,如果是很欢喜地去做,这个时候生起的这种心称为悦俱的心;而如果感受平平地做,没有特别地高兴,也没有特别地不高兴,这一类感受称为舍受,做这样的善行生起这样的善心称为舍俱的。这是第一种分别。
    第二种分别是智相应的nanasampayuttam,或者智不相应nanavippayuttam。也就是说,在做善事生起善心的时候,是不是有智慧,有智慧地做还是没有智慧地做。
    第三种分别是无行或者有行,asankharikam或者sasankharikam。这里的行,我们在讲不善心的时候讲过,对于不善心来说就是煽动、怂恿;对于善心来说就是鼓励、支持。经过鼓励、支持而生起的这种心称为有行;而没有经过别人的鼓励或者自己的鼓励而自动生起的心,称为无行心。因此无行的是主动生起的心,有行的是被动生起的心。
   
    我们再来看一看这八种心,就好理解了。
    第一种,悦俱智相应无行心是主动地、欢喜地、有智慧地去做善事;
    第二种心是被动地,但是还是欢喜地和有智慧地去做一件事情;
    第三种是欢喜地主动去做,但是没有智慧;
    第四种是欢喜地、被动地去做,但是也没有智慧;
    第五到第八,它的区别只是在于感受平平,并没有很欢喜地去做一件善事。
   
     在这里我们以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这些心的不同差别。
    例如:有个人愉快地自动地布施,而且他知道这是一种善业,这个时候生起的是第一种的心;
    第二种,有个人在别人的鼓励之下或者敦促之下愉快地做布施,而且他也知道那个是善业,这是第二种心;
    第三种心,有个人愉快地、自动地布施,但是并不知道那个是善业或者他没有去思维这个是善业;
    第四种心,有一个人在他人的鼓励之下愉快地布施,但是不知道那个是善业,这是第四种心;
    第五到第八种,他们和前面的这四种一样,只是他感受平平,中舍的感受。
    这是这四种心的分别,我们再对应后面舍俱的这四种心。
    
    我们又可以用另外的一些例子来说明这八种心。
    例如有一个相信业果法则的女人,她很自动、很欢喜地供食物给僧众,或者供花给佛塔,或者她很欢喜地去帮寺院做清理的工作,这个就是第一种心;
    第二种心,有一个拥有业果智的少女,在同伴的说服之下,或者被同伴拉去,她很欢喜地去听闻佛法,这是属于第二种心;
    第三种心,有个不懂得业果法则的男孩,他欢喜而且主动地去给乞丐钱,这是第三种心;
    第四种心,有个学生,他在校长的催促跟要求之下,或者在老师的要求之下,他欢喜地捐了钱,例如去赈灾,或者做社会福利、希望工程等等,这属于第四种心;
    第五种心,有个女孩,她没有感觉地、感受平平地扫地,但她知道扫地是善事,是件好事,这是第五种心;
    第六种心,有个男孩,在比库的暗示之下他去帮比库做服务,由于那个时候他是感受平平,所以这个是属于舍俱的智相应有行心;
    第七种,有个不懂得业果法则的女人,她在看书或者在看佛书,但是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这是第七种;
    第八种,有个女孩在她母亲的要求之下,她感受平平地、也没有思维业果法则地帮她父母洗衣服,这个是第八种,舍俱智不相应的有行心。
   
    对于我们在平时生起的心当中,如果是一位断尽烦恼的阿拉汉圣者,当他生起这些心的时候称为唯作心。
    而一般的凡夫,包括有学圣者,初果、二果、三果圣者,在速行里面,只要不是生起不善心,就是生起这种心。
    在欲界的属于这一类的心,只要我们如理作意,这些心就能够生起的。如果不如理作意,生起的就是不善心。不善心要么是贪,要么是嗔,要么是痴。当我们在内心里面并没有贪、嗔、痴的时候,生起的是这一类的心。而这一类的心,我们要再看它们的素质,就是生起这些心的质量,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在这八种心当中,在一般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要生起智相应的心。也就是说在生起心的时候应该要有智慧。拥有智慧的心我们称为三因心。也就是说在这八种欲界的善心当中,由于它们都是属于美心,所以这些美心当中必定也会拥有两个美心所,这两个称为根的美心所是哪两种呢?无贪和无嗔这两种美心所。如果同时又拥有智慧,它还会有无痴心所一起生起。由于一种心里面拥有无贪、无嗔、无痴这三种美心所,因此这种心称为三因心。如果没有智慧,这种心称为二因心。
    当我们造作这些善心的时候,有智慧和没有智慧差别很大。例如,如果我们在生起这些善心的时候,拥有智慧地生起和没有智慧地生起,它带来的果报差别会很大。如果我们生起的是很殊胜的三因心,就是有智慧地去做一件善事,它带来的果报将会是属于三因的果报心;如果我们做事情只是没有智慧地做,只是知道是善事我们去做,它带来的果报可以是二因心也可以是无因心。
    那如何来区别呢?有智慧和没有智慧在这八种心当中,对于果报来说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对佛、法、僧有信心,对业果法则有信心,你在造作这些善行,在生起这些心的时候,你思维业果法则或者哪怕只要相信业果法则,你在相信业果法则的前提下去造、去做、去生起这种心,它就是属于智相应的心。如果你们拥有观智,那我们做善事,例如:布施的时候,先修vipassana(修观),观照人是无常、苦、无我的,观照受施者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观照所布施的物品也是无常、苦、无我的,那么这种智是更强的智慧。
    我们在做这些善行,生起这些善心的时候是有智慧的。例如:我们同样做一件事情,供僧。我们把食物供养给僧众、出家众,如果你相信供养这种功德能够带来果报、这种善行能够带来善报,这就是业果智。虽然你不是为了功德、为了善报去做,但是你相信,这就是有智慧地做。如果你只是人云亦云或者追随着一些风俗去做,那么这个是智不相应的心。
    对于佛弟子来说,往往我们只要把心念一转,就可以造很殊胜的心。要不然的话,我们同样做这些,我们可以生起很低劣的心。例如:智不相应的心。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人,好像咱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这样的传统,都有乐善好施的传统或者帮助孤寡这些传统。有很多的中国人或者那些阿姨们,她们也知道初一、十五到庙里面去烧香。但是你问她为什么烧香,她说不知道或者她说只是为了求个保佑。问她为什么要忏求,她说我也不知道、我只是为了随顺风俗而已。这种心念、这种念头有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但如果她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话,她生起的心就有智慧了。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或者别人做我自己跟着做,为什么也不知道,也就是有些迷信的心,虽然她做的事是善行,但是她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她也不清楚业果法则的运作或者根本就没有去思维这些问题,这样的话她生起的心就是没有智慧的心,没有智慧的心称为智不相应心,有智慧的心称为智相应心。
    同时在造善业的时候,在一般情况下,欢喜地做和感受平平地做有区别吗?有!如果我们很欢喜地做,那种力度会强很多。
    例如:当你看到佛像的时候,你内心生起了很欢喜的心。你看着佛像只是好像欣赏古董、欣赏文物一样看、去端详着,这个是属于舍俱的心。对于佛弟子来说,往往看到佛像、僧众,他会有一种欢喜的心,这种欢喜的心就是我们说的悦俱的心。而一般的人看只是看,他并没有任何的感觉,这个是称为舍俱的心。
    以布施为例子,如果一个人在行布施的时候,在布施之前很欢喜,在布施的时候也很喜欢,在布施之后也感到很满意,那么他的这种布施行为,会因为他布施之前、布施的时候和布施之后很欢喜的心,使他的善果带来更强、更大、更多的果报。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如果拥有乐受、拥有悦、就是欢喜的心,这个时候,欢喜的心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充满了殊胜的色法,心生色法。就好像我们很欢喜地去禅修,和我们没有感觉地去禅修,你认为一样吗?还是不一样的。我们很欢喜地看一本书,和我们感受平平,没感觉地去看一本书一样吗?还是不同的。同样的,做善事也是这样,造功德也是这样,欢喜地造和感受平平地造是不同的,它们的果报不同。
    不过有一种情况,舍受是比悦受更强的。知道是哪种情况吗?如果一个人在修vipassana(修观)的时候,他的观智达到高级的观智,例如行舍智。行舍智是属于哪种心?行舍智还是属于这种欲界心。一切的观智,不是属于色界心,也不是属于无色界心,更不是属于出世间心,一切的观智都是属于这种心。如果对于阿拉汉圣者来说,他生起的观智是属于唯作心,对于凡夫和有学圣者来说生起的观智,他观照诸行法无常、苦、无我,还是在这八种心当中的智相应心,就是智相应的四种心。如果他很欢喜地去观照诸行法,这是属于悦俱的智相应心;如果是感受平平地、舍受地去观照,那是属于舍俱的;如果他主动地去观照,而不是在他的导师、业处导师的指示下,你必须得完成这样的功课,如果这样的话,他有可能是有行心;如果他平时很自动地生起观照的心,那个是属于无行心。如果一个人在修到行舍智的时候,行舍智属于哪种心呢?在这八种心,哪一种心?舍俱智相应无行心,是属于第五种心。对。这种心比悦俱的心强还是比悦俱的心劣?强。但是这个是对观智来说,如果平时我们造的是布施、持戒或者禅修等等这些业,那还是第几种强?第一种强。因为对于高级观智来说,它是舍俱,但是对于平时来说,第一种是最强的。
   
    在这些善行当中,还有另一种分法是:无行和有行。
    我想问问大家,主动地做善事好,还是被别人拉去做善事好?你认为哪种好?主动地做。对。主动地做会带来更好的、更殊胜的果报。我们先讲一讲,当我们在造作这些善心之后,如果这些善心在我们未来的轮回、在我们未来的生命当中成熟的话,它会带来什么样的果报呢?
    例如:如果一个人很欢喜地去做事情,当这种善业成熟的时候,如果这种善业成为他投生的果报的话,那他会感到慈颜善脸,或者他很欢喜;但如果一个人是舍受、感受平平的话,他下一世带来的果报,可能会感觉到好像很严肃。
    我们在几种情况下可以大概地去推测到一个人,他的果报心是属于悦俱还是舍俱的。在哪些情况下可以知道呢?有两种情况我们可以知道。第一,在一个人睡觉的时候;第二,在一个人禅坐的时候。我们有时候看到别人禅修,他坐着坐着会感到脸在微笑、感到容光焕发、感到慈颜善脸;或者在睡觉的时候,他都会感觉到微笑着,这种人多数是由于他过去所造的悦俱的,很欢喜地造作善心带给他投生的。
    而有些人在禅坐的时候,好像咬紧牙关或者感觉到苦瓜脸,很辛苦一样,在睡觉的时候感觉到很恐慌、很恐怖或者紧绷着脸,或者一个人满脸横肉,这种人可能就是属于舍俱的心带来的果报。因为使我们投生为人的,就是我们在过去生曾经造作的这些心的其中一种,而由于这些心的其中一种使我们现在投生为欲界的善趣。我们现在在座每一个人,我相信都是由这八种心的其中一种心带来的果报,我们等会儿讲到果报心的时候还会讲到。
    那讲智相应的呢,如果我们在过去生很有智慧地去做善事,它带给我们的果报就是今生是三因心。现在我们可以说在座的,只要已经证得了禅那的禅修者,他过去生必定是属于造了智相应的这些善心带来的果报,所以今生他的结生心、有分心就是属于三因的果报心。
    无行心和有行心,它们带来的果报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举一个在生命期间成熟的例子来说。如果一个人过去很主动地、经常地布施,今生他带来的果报就是:即使他在家里面,如果他是做生意的话,生意会找上门来;或者他去做工、无端端的老板就加他薪,或者他赚钱很容易。而如果是有行心,就是别人鼓动他催促他去行布施的话,那么这种布施的善业给他今生带来的果报就是他要很辛苦地去赚钱。他可以赚到钱吗?可以赚到钱,但是他必须得要付出努力,正如在过去做善行的时候是别人催促的,“你去,去吧,去吧!”。“算了吧!”然后“好吧,我跟你去吧。”不去也不好意思,有碍于脸皮,于是就跟着去。由于过去所造的是有行的善业,今生你要得到这些果报,还是要经过行,还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够达到。因此这些善心,从智相应和智不相应来说,我们应该造智相应的心。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平时,无论是布施、持戒、禅修等等的时候,我们都要多点生起智慧。
    在讲到智、慧根的时候,我们讲到有两类的智慧:一类是最低限度的世间的智慧,就是对业果的认知,业果智;还有另外一类,就是观智乃至出世间智慧。而这一类智慧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世间的观智,另外一类是出世间的智慧。
    出世间的智慧只是出现在出世间心里面。一个人在修观智的时候,他的智相应心还是属于世间的观智范畴,因此这里讲到的智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如果我们思维业果法则,那这种智是属于业果智;而如果一个人在观照诸行为无常、苦、无我的时候,生起的智称为观智,这两类的智都是属于欲界善心里面的智。当然在禅那心里面也有智,那是属于色界或者无色界的善心里面的智。如果是一个人在证得禅那的时候、取涅槃为目标的时候生起的智是属于出世间善心里面的智。
    因此在生起善心的时候,应该要生起有智慧的心。有智慧的心很容易生起,只要我们思维业果法则,或者我们取佛、法、僧三宝为目标,就很容易生起有智慧的心。同时我们在这些心当中,悦俱和舍俱的心还是有差别的。悦俱就是我们很欢喜地做,我们欢喜地做的话,我们的力量会强很多。我们充满欢喜地去做一件善事,例如:布施,如果你很欢喜地做,你会很精心地准备,甚至你会加很多的附属品。例如:在你供饭的时候,还准备了很多的菜,这样的话,你去供时拥有了这种欢喜的心,你会很精心地准备。如果你感受平平的话,你只是做,随随便便供出去,那么在你造的善心,所造的善行功德方面有区别,而带来的果报的区别就会更大了。同时在造善行的时候,有意识地造、主动地造,和你被动地造、或者随大众的,只是随顺一种风俗的去造,那么它也会有区别的。
    对于造作这些善心,具体可以表现在哪些呢?在论典里面提到有十种我们可以经常造作的善心。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禅修;第四是恭敬,例如:我们礼敬三宝,礼敬僧人;第五是服务,在家里知道服务父母等等,在寺院里服务三宝、服务寺院,或者就是为比库做净人,这些都属于服务的善业;还有分享功德、就是回向,回向也是属于一种善业;还有随喜功德,就是看到别人做善事,我们说萨度,我们就是在随喜的,这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听闻佛法和说法,还有正直自己的知见——正直己见。这十种都是属于欲界的善业。
    我们在造作这些善业的时候,既可以有智慧地做,也可以没有智慧地做;既可以欢喜地做,也可以感受平平地做;既可以主动地做,也可以被动地做。但是在做这些善行的时候,我们应当选择欢喜地做、有智慧地做和主动地做。这样的话,我们同样造作这样的行为,但是由于我们的心生起的不同,所以它的力量也不同,那么带来的果报也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八种欲界的善心。
   
    和这八种欲界的善心相关的是八种欲界的果报心,kamavacara - vipakacittani。这八种欲界的果报心和欲界的善心,它们在名字上是一模一样的,即:
    悦俱智相应无行心;
    悦俱智相应有行心;
    悦俱智不相应无行心;
    悦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舍俱智相应无行心:
    舍俱智相应有行心;
    舍俱智不相应无行心;
    舍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这些心都称为果报心。果报心的巴利叫作vipaka,paka的意思是煮,煮熟,pa是煮,煮熟的,所以称为熟;那再加vi,vi是不同的,不同的熟,古代翻译成异熟、更准确地翻译成异熟。这里的熟,它是指造的因带来果的成熟。为什么称为异呢?异就是由于这些果报必定不会在造下的时候立刻呈现,它必须得经过一定的时间。我们不可能一种下种子,立刻像神话故事里面讲到的,就长到了很大的一棵树、或者一些瓜果等等之类;同样的,我们造下了善行之后,它不可能一下带来果报,除非是出世间心才有可能很快得到果报,那个称为Akaliko无时的。但是在世间里面,他的果报是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也就是他造了因之后,他的缘还要经过很多的缘积累才能够成熟。由于因造下之后,在不同的时候才能够成熟,称为异熟。
    异熟心我们理解为果报心。果报心从它的本质上来说,我们不能够说是善,也不能够说是不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些心不会造业,果报心不是造业的心,但有时候我们也把这些心称为善果报。这里的善并不是造作善业的善,而是说由于过去所造作的善业带来的果报,以这些果报给人体验是好的,所以称为善果报。果报心不是造业心,它只是一种体验的心。如果过去造的是恶业、是不善业,它带给我们的体验就是苦的、不好的,这种称为不善果报;如果过去造的善业,成熟了带给我们的体验是好的、体验是可爱的、是可意的、是舒服的,这种称为果报心。果报心能够体验业的果报,也就是说如果是善的话,它是享受,它不是工作,它是享受的心;而对于不善果报来说,它不是做坏事的心,它是承受不善果报、承受痛苦的心,我们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
    这些果报心和我们刚才讲到的善心,它几乎是相对应的。但是如果我们造作了很强的三因心,它才能够带来三因的果报心;如果我们造了很弱的三因心,它还是带来二因的果报;如果我们造作的是很强的二因心,它能够带来这种二因心,就是智不相应的心;如果造了很低劣的二因心,那它带来的是无因的果报。
    这些果报心多数表现在我们说的投生的心,也就是说现在我们在座每一个人的结生心,就是你投生为人的心和你在还没有看、没有听、没有嗅、没有尝、没有触、没有想的时候的有分心。
    例如:大家在熟睡状态时候的心,都是属于这八种心的其中一种,而且一个人、一个众生只有这其中的一种。这些心都是属于善果报心。由于我们能够投生为人,是善的果报,这种果报心使我们投生为人,就是我们现在在座的大家。虽然我们说世界上有好几十亿人,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心,除非是那些弱智的、先天性残废的,可能属于善果报的无因心,一般情况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心。而这一类的心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它可以生起在心路过程的彼所缘。但一般上我们说这些心是使我们可以投生为善趣的心。
    这些心正如我们刚才讲到:如果大家在投生的时候是属于悦俱的心,那么你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其实无意识不是很准确地说法,例如你在入定、修定、禅坐、或者睡觉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你是由于悦俱的心带来的投生的,那么你会感到脸露笑容;如果你是一闭上眼睛就感觉到很凶或者感觉到很严肃,那么你可能是属于舍俱的心。
    如果你的结生是智相应的心,那么今生你将有可能证得禅那,也将有可能证得圣道、圣果;如果你是二因的心、智不相应的心的话,那么你今生将很难证得禅那,更何况圣果了!
    所以我们可以透过这样来判断我们投生是属于哪种心。但是要更准确地知道我们是属于哪一种心使我们今生投生为人的话,我们应当修习缘起。因为修习缘起,就是我们去找过去使我们投生为人所造的善业。我们再去查找一下,在过去我们到底是造了哪一样的善业,是什么样的善业使我们今生投生为人呢?我们可以透过去找在临终的时候,我们是哪一种业成熟。而这种业在成熟的时候,往往是以某种景象出现的。我们取当时的景象,再去找当时生起的是什么心,然后我们再去追查这种心到底在什么时候出现、在什么时候造下。那么我们找到过去所造业的因,因为过去造的这种业,例如:布施的业或者持戒的业使我们今生投生为人。我们可以透过这种方法去知道。
    对于我们生而为人来说,如果是结生心,包括有分心,我们一生当中只是其中的一种心;而如果是作为彼所缘来说,这八种心都有可能发生在心路过程里面,那这些是果报心。
   
    接着我们再讲另外一组美心,这组美心是唯作心,kamavacara-kriyacittani。这类心也称为美心sobhanacittani。但是它又不同于善心,也不同于果报心,这一类的心也称为无记abyakata。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心只是纯粹地造作,造作了并不会留下业的种子或者留下业力。当一个人生起了这种心,造作了某种行为之后,并不会留下这种行为产生的作用,没有行为的影响力,我们称为唯作心。唯作心和前面的八种善心也是相对应的,即:
    悦俱智相应无行心;
    悦俱智相应有行心;
    悦俱智不相应无行心;
    悦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舍俱智相应无行心;
    舍俱智相应有行心;
    舍俱智不相应无行心;
    舍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这些心在造作的时候,和善心是相对应的,但是它们不同在哪里呢?八种欲界的善心会生起在一切的凡夫和有学圣者。但是这八种欲界的唯作心只会生起在阿拉汉圣者,也就是包括了佛陀、包括了独觉佛、也包括了一切漏尽的圣弟子们,他们生起的心就是属于这一类的心。在速行里面,生起的欲界心是属于这一类的心。为什么这么样说呢?因为当一个禅修者在断除了一切烦恼之后,由于他的心在造作的时候没有烦恼的支助,所以这种心同样地造作,但是它不会留下业的影响力。
    我们举一个例子,佛陀在世的时候,很多的在家人,当时的人都很喜欢去听佛陀说法,是不是?除了那些在家众和一些凡夫的禅修者们喜欢听佛陀说法,那些漏尽的阿拉汉圣弟子,他们喜不喜欢听佛陀说法呢?他们也喜欢听佛陀说法。当在家众和其他的还没有断除烦恼的有学或者凡夫的比库,在听闻佛法的时候他们生起的是什么心?是属于善心。但是阿拉汉圣弟子生起的什么心?就是这种唯作心。也就是说他们同样也是做,但是由于有学圣者和凡夫还有烦恼,所以他的心运作还会留下业的影响力;而阿拉汉圣者由于已经断除了无明、断除了爱,他的心没有留下任何的影响力、他不会留下业的痕迹。因此我们不能够说,佛陀和阿拉汉圣者还能够造善业。他造的业称为abyakata无记。无记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能够说这个是善,也不能够说是不善,它只是纯粹造作而已。
    正如在《法句偈》第九十三句和《长老偈》第九十二句里面这么样讲:
Yassasava parikkhina, ahare ca anissito;
    sunnato animitto ca, vimokkho yassa gocaro;
    akase va sakuntanam padam tassa durannayam.
    “彼漏已尽,不依于食;空于无相,彼解脱境;如鸟飞空,踪迹难知。”
    这首偈颂的意思就是这些阿拉汉圣者们,他们已经断尽了一切的烦恼。yassa就是他们的;asava是烦恼,诸漏;parikkhina完全地断尽了,已经断尽了; ahare就是对于食; anissito就是不会依赖、不会去贪求;这里的ahare、这里的食物是包括了爱, tanha渴爱的爱、贪爱的爱以及邪见,由于他们的心不会再依赖于爱和不会依赖于邪见;sunnato animitto,这里sunnato是指空,animitto是指无相,还有另外一种是无愿;vimokkho是指解脱;yassa,他的;gocaro就是他的境,他的心所取的所缘,在这里是指这些漏尽的圣者们取涅槃为所缘。
    因为在涅槃里面是贪、嗔、痴的空无,所以称为空解脱;由于在涅槃里面并没有贪的相,嗔、痴的相,所以称为无相解脱;又由于他没有贪欲等等的愿,所以称为无愿解脱。这种漏尽的圣者,他们虽然还会托钵、吃饭、还会感觉好像是在持戒、或者入定、听闻佛法、服务僧众、礼敬上座、礼敬佛陀。他们还是会造作这些,但是他们造作这些就像鸟在天空上飞一样,找不到任何的痕迹。我们不能够说这个是鸟飞过的地方,鸟刚才飞的路线是这么样。我们不能够说,为什么呢?因为鸟飞过找不到痕迹。同样的,这样的漏尽圣者所造作的业也是不可寻的,我们不可能去了知它、不可能去测量它,说这个业造了将会导致地狱、这个业造了将会导致投生为天、这个业造了导致会投生为梵天,我们不能够这样说。这就是阿拉汉圣者们的心,就是这样。
    但由于阿拉汉圣者们只要还有五蕴的存在,也就是他们仍然还有这个果报身的存在,因此他们还是会有身和心。对于身来说,是由于过去所造的业带来的残余,因此过去的业还会成熟,使他们的身体有时会生病,身体还会衰老等等。对于心来说,由于阿拉汉圣者过去所造作的一些业还会带来现在的果报,因此阿拉汉圣者还会有不善果报心生起,他们还会有善的果报心生起,但是他们并没有不善心生起,是不善的果报心生起;他们有善的果报心生起,但是不会有善心生起。他们所做的,在他们的速行里面得以生起的欲界心只是唯作心而已,纯粹只是做而已。犹如鸟飞空而不留一丝一毫的痕迹,他们所造的这些也没有任何业的影响。
    对于一位阿拉汉圣者来说,在他的身体方面,还会有很多是和我们人一样的。例如:一位阿拉汉圣者,他的身体也会感受到热、感受到冷、感受到饥饿、感受到口渴,他们还会有大便、小便,他的身体还会生病、还会衰老,最终这个身体还会死亡。同时他们还会感受到种种的痛苦,例如:身体的痛苦,但是心没有痛苦。这是连佛陀、一切独觉佛和阿拉汉圣弟子们,他们的身体都还能够感受到。只要还有这个果报身,那么他们还是会感觉到寒热、饥渴等等,这些感受还是会生起,只不过他们的心已经不会再造作任何的业了,不会再造作任何善或者不善的业了。
   
    在这欲界心当中,八种欲界的善心,八种欲界的果报心和八种欲界的唯作心,这三八二十四种都称为欲界的美心。美心就是因为这些心在本质上是属于好的。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把八种欲界的善心简称为大善心。这里的大善心是指数目的大。例如:欲界的善心一共有八个,它比起色界的善心只有五个、无色界的善心只有四个、出世间的善心只有四个来说数目大,所以我们可以称为大。对于果报心,我们也可以把这八种欲界的果报心称为大果报心,把这八种欲界的唯作心称为大唯作心。
    在这二十四种欲界的美心当中,在我们的速行里面、我们的心造作里面,这些唯作心是和我们无关的,因为我们还有烦恼,我们不是漏尽者,所以这八种唯作心我们是体验不到的。
    而八种果报心是我们经常体验的。如果是在心路过程里面,它可以以彼所缘的方式出现,但是如果是我们在没有心路过程的时候,举个例子:在熟睡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其他的思维的时候生起的心,就是属于这一类的果报心的其中一种,这种果报心和我们在刚刚出生的时候那个结生心是同样的一种心,这是属于果报心。
    而这八种欲界的善心是我们会生起而且我们应该培育的。如果我们在平时日常的生活当中,假如没有很好的守护心,我们心的习惯就经常会生起我们在上次讲到的不善心,要么是贪的、要么是嗔的、要么是痴的。但如果我们懂得了心的运作法则之后,就可以培养这种心。而且在培养这种心的时候,如果又懂得这些心生起的规律之后,我们应该培养最殊胜的心。同样在做这些事情时,我们可以把它做得最好。做得最好就是我们欢喜地做,有智慧地做,主动地做。但如果没有的话,例如:我们现在在看一本书,感受平平地看其他的任何一种书,只要那个时候你的心并没有生起贪、嗔、痴,那么它很可能属于舍俱智不相应的心。但如果我们透过明辨是非,我们看一些适当的书,看一些对禅修、对培养善心、对培养善法有意义的书,这个时候我们有选择再去看,那我们很可能生起的是智相应的心。
    在我们平时日常的造作当中,我们可以造作的、可以转化的、可以培养的欲界的善心就是这一种心。如果大家都还没有禅那,那么我们能够造的善业其实都是这些心。如果大家在修定,就是为了培养色界的善心和无色界的善心,但是只要还没有培育到那个程度,就是还没有证得禅那,那么我们生起的只能够是这种心。即使你在修定、培养定力达到近行定的阶段,其实还是属于这类心。例如:我们说到的初禅的近行定,它是属于哪种心知道吗?它是属于第一种心,悦俱智相应无行心。这种悦俱智相应无行心已经很靠近了初禅,但是只要它还没有证得禅那,它还是属于这类的心。所以我们说到的近行定,其实还是属于第一种心,还是属于欲界心的范畴。
    但是第一种心,它的心和心所的数目(数字),心所产生的作用和初禅的心是一模一样的,都有三十四个名法,只不过在力度方面差很多。欲界的心,它的寻、伺、喜、乐、一境性无论如何都不能够和色界的寻、伺、喜、乐、一境性的初禅心相对比。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透过数数地培育第一种心,而加强它的一境性,可以证得禅那。
    如果我们经常培育第一种心和第五种心,而其中我们再加强它的智,这种智是专门针对着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名色法,我们可以透过这种心而证得涅槃。也就是说在证得涅槃之前的行舍智,随顺智和种姓智,它有可能是属于第一种心,也有可能是属于第五种心。因此虽然欲界的心,在三界的心和出世间心对比起来是属于比较低的心,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够忽略。没有这些欲界的善心,我们不能够直接证得色界的善心,无色界的善心。因为任何的禅那在之前都必须得生起近行定,近行定必定是属于欲界心。我们在证得涅槃的时候,涅槃之前的观智也必定是属于这种欲界的善心。所以我们不要轻视这些善心,只不过我们如何去运用而已,当我们懂得了运用之后,我们就可以把它做到最好。
    我们在培养善心的时候,不应该去培养智不相应的心,我们应该培养智相应的心。如果在培养智相应的心当中,我们去加强它的一境性,可以证得禅那;如果有针对地、有系统地去观照诸行法,观照它的无常、苦、无我,观照它的坏灭,我们可以证得涅槃,还是透过培养这些心而超越这些心的。当我们懂得了这些法则之后,我们应该学而致用、用到我们的生活上、用到我们的工作上、更应该用到我们的禅修上。
    我们今天讲欲界的二十四种美心就讲到这里,明天晚上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八种无因心。
   
    下面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dam me punnam, asavakkhayavaham hotu.
    Idam me punnam, nibba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nnabhagam sabbasattanam bhajemi,
    Te sabbe me samam punnabhagam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adhu! Sadhu!sadhu!
    萨度!萨度!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