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卓朗科技怎么样:教学谨防滑入繁琐哲学泥潭\\学生,也是一本“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4:29:58
 教学谨防滑入繁琐哲学泥潭 ■冯锡玮
    
    “减轻学生负担”喊了多年,这负担却始终减不下来。究其原因,教学中的繁琐哲学恐怕就是罪魁祸首。讲课不分主次,阅读硬挖“内涵”,作业过度操练,这种教学思想和方法倘不抛弃,要想减负,就如同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不可能。
    
孤立讲解字词,硬挖文章“内涵”,如此语文教学味同嚼蜡
    
    从语文学科来看,教学中钻牛角尖,即是其中的一种表现。一些教师在本没有什么“微言大义”之处,却硬要挖出“丰富”的“内涵”来,以主观杜撰代替文本与作者的思想。这样,就出现了极其荒唐的结果:某省高考阅读题,由文章原作者自己作答,总分15分,只得1分。这样的教学和考试已经失去了科学性。这种“本领”学得再多再好,犹如“屠龙术”,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这是从深度上把握不当,或由主观随意性而导致的繁琐哲学。
    
    另一种繁琐哲学的表现,是教学没有重点,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多而杂;或孤立讲字词句,把文章讲得鸡零狗碎,只讲枝叶,不谈主干,只论树木,不问森林,不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这是从广度上把握不当而导致的繁琐哲学。这样说,我们不是要轻视字词句教学,忽视基础知识,只是说不要陷于繁琐哲学的泥沼,把语文课讲得味同嚼蜡,而是要把有重点的基础知识的讲解与文章的整体构思、发展脉络及全文的思想感情和主要的艺术技巧结合起来。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是教学的大忌。
    
    考试、作业内容上也有繁琐哲学。如某省高考语言试题让学生分析《寂静的钱钟书》一文中的句子:“寂静,这是钱先生心底所愿”,“这正是他一生的格调”,题目要求考生挖掘其中“格调”一词的“丰富”内涵。文章其实已表述十分清楚,“格调”就是低调,指钱先生不尚自吹自擂,不慕喧闹虚荣,此外还有什么更丰富的内涵呢?从量上看,繁琐哲学还体现在频繁的考试,过度的作业、背诵,错一罚五(听说还有罚十的)的惩罚……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类繁琐哲学直接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如不改革,减负从何谈起。
    
让小学生、初中生过早直面高考,如此拔苗助长得不偿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言教学中的繁琐哲学不自今日始,而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和多方面原因。我们如不下大力气,是很难根除的。多少年来,老师们总把自己当作“矿工”,在字词句方面拚命“挖掘”,以为这样方能显示教师的高水平,这才是好的语文课。其实,这是很大的误区。教师讲授并非为显示自己,而是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凡事都要有度,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过分则会滑入繁琐哲学的泥潭,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收获反而更少。老师们不如紧抓重点,适度讲解,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鼓励引导他们独立阅读思考。
    
    导致繁琐哲学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抛弃了“量力性原则”,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拿语文教辅材料来看,从小学高年级到高中,很难看出学生年级的差别,都十分繁难,甚至让教师自己来做也有一定的难度。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体现教育教学客观规律及其科学性的“量力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不再被提起和坚持,一些老师恨不得从小学开始就让学生直面高考,这完全是拔苗助长。如初中一年级就要求学生从对壶口瀑布有时“平坦如席”,有时“如千军万马”等描写中,得出“表现民族的精神”的大结论。这样的要求无异于缘木求鱼,飞天揽月,即使本身再有意义,结果也只能落空,沦为繁琐哲学。
    
    最后,无可讳言的一个原因是高考指挥棒。许多教师认为,跟着高考指挥棒转准没错,让学生越早模拟高考越好。这也是一个极大的误区。高考试题中也有繁琐哲学,有偏题怪题,亟需改革。对高考试题中的繁琐哲学,不应也无法预测应对,若以繁琐哲学来应对也未必能提高成绩。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只有把时间和精力高度集中到讲授他们所能和应该掌握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分析能力与写作能力上,而不是不分年级,让学生过早直面高考。
学生,也是一本“书” 在传统观念中,学生上学是念书的,所以要教好学生,只需把教材这本“书”研究透,多少年来,这样的主张似乎已“约定俗成”。不过,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却另有想法。在最近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他们提出“研究教育先从研究学生做起”,为“约定俗成”作了最有价值的“补充”。
    
    建青是国内少有的实施从幼儿园至高中教育的一贯制学校。他们曾进行学制改革、学段衔接、创造力研究等多项具有“航标”意义的探索与改革,研究来探索去,他们发现,研究学生是研究教育最基本的元素,是实施教育最基础的台阶,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也是一本“书”。该校的领悟与探索,至少有两点是值得赞许的。
    
    一是“目中有人”。教育,从传授角度看,是外因作用于内因,而且教育教学的载体决定着教育对象永远处于“被教育”的状态,即使现在强调师生平等、教学相长,但学生是要到学校接受教育的,不可以由着性子自由选择的。在这种情形下,不少教师很容易产生“主导意识”,甚至把教材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唯一“经典”,在教材与教育对象之间,不免产生倚重前者的惯性。而在建青,老师们开始考虑如何使教育教学与学生的关系从“自上而下”变成“上下沟通”,甚至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来认识。在他们看来,没有“人”的教育,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大锅饭”,而“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可以依人而变的。
    
    二是“心中有谱”。教学,从课堂实施程序上看,“无谱”的应付与“有谱”的执著,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建青提出要把学生培养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新人,他们开设的拓展型课程,即使选修的人数再少,只要学生需要仍然坚持开课,这不是一般的坚持,恰是心中有学生的表现。人是有差异的,能力是有高低的,成功的方向会有不同,这些不仅应当尊重,而且应当作为教育的财富予以开发与利用,让不同的人有选择不同的方式成就自己、造福社会的能耐,这是“心中有谱”的睿智。
    
    教育是教人聪明、理智和取舍;教学是引人明智、达理和辩证。解读学生这本“书”的价值非同一般。上海市特级校长吴子健认为,研究学生先行,这不只是本质教育的回归,而且是现代教育的本义。任何时候,教育要以人为中心,这也是一种“适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