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京投悦府排号:“叶吟学诗速成堂”上篇:《我们能通过习练快速入门会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9:45:36

我准备推出年前已经做过的几讲(可名为《学诗入门速成会写大法》,哈哈),并且继续写作下去。其间需列位诗家共议,献出宏论。同时叶吟也尽量搜罗一些前辈的文字,相互映证。

   叶吟学诗入门,走出了一条普通的古典文学爱者,通过习练入门的路子。不瞒各位,我所修练的是速成功夫,可名之为“快速入门会写大法”。也确实大有神效,不足一月,即有小成,俨然诗家矣。并非搞笑,踏实而真切。学习过程中,有如下经验、体会和办法,或能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1)、备好入门书籍及工具书。大家精力有限,贵精不贵多,以下七部够用:《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千家诗》《增广贤文》《千字文》《平水韵部》《白香词谱》。以《声韵启蒙》为例(又有韵又讲平仄又可学对联,极好):得熟读和体会每个字、词、句是如何对上的,是如何把字词妥放位置,纳入平仄谱的。手头常备,没事就看看,不要刻意背,揣摩到熟悉就好。不识的字,太僻的人名,典故暂不理会。今人所附解释多是脱了裤子放屁,大可不必理会,光光地揣摩熟凭我们旧有知识就看得懂的原文,就行了。
  
  2)、《平水韵部》作为工具,是手头必备的。临屏写诗,自然是有一个叫平水韵部的文档,随时可查韵字。写诗一定要对照韵书来写。从古到今,哪怕是名家高手,也基本无人能准确背得所有韵字。定了某韵,那么就一定是眼看着全部韵字来写诗。有初学者对于诗人从不出韵大感神奇,以为他们都是专家,下了苦功,背下了相关韵字,好厉害。我只是心中好笑,大家心照不宣吧!
  
  3)、多读浅易简短没有学究气的诗词名篇。如《千家诗》《花间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的一小部分,汉魏南北朝的一些五七言。(理论文章独独强烈推荐一篇:杨载的《诗法家数》)。多揣摩名篇用语和写法,久了自然熟悉其词汇和技巧。不必很多,甚至不必背诵如流,关键在揣摩,得其韵味。强调:从王国维以现代人的眼光,拈出意境二字后,我们就明白,诗词注重感发的韵味,作者必蕴深情于其中,每写一事一物一意一情,必内含兴发感慨而少有议论露骨。内容可以不同,风格可以多样,相同的是:诗是形象思维,诗篇都有意境的营造和情志的感发!
  
  4)、多写习作;我们初学者从七绝入手最佳。古韵今韵都行,最好用古韵古平仄。从一开始要短一点、浅一点;但一定得正规点:论平仄,备韵书,熟了再丢开。我个人的写法是:意在笔先,随之选取词句。先定题,再围绕题展开想象,一有相关的意思和字句就零碎记在纸上,最后整合成句子。可以画好--11--1的平仄谱,对照填入,随时修改字眼或更换位置。谋篇的基本技法还是老话:起(第一句要有起头的味)承(第二句顺接铺开继续描述)转(第三句层进或转折)合(第四句归结)。
  
  5)、绝句与十六字令:个人理解,十六字令似绝句,首字即是限韵更是起兴,甚至就是词题。第二句七字是铺开,第三句三个字应有所转折或层进等等,最后一句五字是归结。我们初学者按七绝起承转合的写法来填,不会错。因其字少,必得精练(五七绝亦如是),讲究字少意多,最后一句更应余韵不尽。初学者韵是绝然不能出的,一两处平仄错误调整不过来,倒也不要紧。
  
  6)、初学词者宜习小令:小令在五十字以下,由简入繁,由浅渐深,填词之始,可多些民歌风味,缘情写景,缘情拟文为好。以意为先,人在文中,情在文中;用好虚词,达到自然流畅。最忌“温、软、单薄”,堆砌词澡,意象繁杂散乱,而少真情实感。
  
  7)、初学者如何挑字遣词造句谋篇?冷僻字不用,太古气的用语和典故不用,从身边生活中确有感想的事写起,以意统帅全篇,全诗自然流畅,决不能让现代人读来拗口。戒白开水式的老干部体,戒空喊口号无底气 (宁可不作豪语),更要力戒浮华堆砌却没有一个中心思想串接。字词得与全诗意境或意思相合,如有不合,宁可去掉。
  
  8)、初学者难在押韵。那么可以从最后一字或最后三字倒着写起。推荐常备《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两个文档在手,实在写不出来,卡壳了,就去查查相应韵部,看看有哪些词汇可以组织。这从短期看,是投机取巧,可欺外行,可以洋洋自得矣。但是我们这个法子用多了,那两本蒙书就成了自已的。所以从长期看,是在反复积累,解题练习,为我所用,笨熟而巧。
  
  9)、初学者难在平仄。这就要求我们,把眼光进行根本性的转变。要把着眼点,从一般人的“赏析其内容”,转变为“是如何凑字凑句成篇的”。其实平仄完全是念出来的,我们不单单是赏诗的人,更是写诗的人,所以平时读诗,不管是读古诗还是今人网友之诗,一定要养成念或默念的习惯,体会其平仄架构,通篇气韵,最后自然会形成本能。梨花院落溶溶月,在我们的读法中,不单单是那些花呀月呀,而且一定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错落连接。锦江春色来天地,天地这两个字,一定是可以填入在平平仄仄平平仄的最后两个字这样的位置:平仄;玉垒浮云变古今,古今这两个字,一定是可以填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最后两个字的位置:仄平。
  
  10)、关于行文风格。合旧体,咏新事,善之善者也。平常字,心中思,善之善者也。我个人所喜欢的风格,是文字不故作艰深,造境不过于古气;言之有物,道之有据;然后,也讲究气韵通贯,行文流畅,意与境谐,字与句当。这样的风格我们普通爱好者可亲可近,最重要的,是可学。我就喜欢南北朝民歌、杨柳枝词一类,如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如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对现代人来说更得如此,太古气太隐晦更难共鸣,不如用平常字,写心中思,达意而雅致就好,气韵流畅最佳,万不可有拗口的句式,会写坏手的。到头来,诗的辞句是学了一些,诗的气韵都体味不到了,何苦写诗。
  
  11)、关于章法。就是谋篇,就是诗的写法:和平时作文一样文从字顺,层次安排妥当。有什么要说的,就写什么。然后写的时候,注意结构,注意先后层次。和平时写文章前面开头、中间铺叙、未尾作结,凤头猪肚虎尾,没什么两样。诗以载道,诗以言情,先要有要荷载的东东在心,然后把它按照某种层次,一层一层不要东拉西扯,且不罗索、也不拗口地表达出来,就成了好诗了。章法可以揣摩千家诗中的律诗,看时,不要被眼花僚乱的词汇所惑,要看到他从第一联到第四联,大体各自写什么,是如何开头、承接、阐述、转折、结论的。
  
  12)、贴习作不怕丑,相互之间要砸、要收。我几乎写过的每一个字都留着,成长的历程么。评别人的作品不能从自已的水平出发,得站高点儿,人不会下蛋,却会吃蛋。看得出什么就说什么,好就好,不好就不好,不好在哪里,有体会感想就回,不怕说错。同时,对别人的意见,一定要有真正的涵容体会之心,而不是假装的风度。批评者永远是对的,他总之是指出了片面的真理。但得有接纳吸收型的心态,必利于已。
附上与诗友互动时,叶吟已经作出的两则答复:
  
  其一:
  
  在上网的情况下,韵书不必真的去翻,更是简易。
  
  现代汉语拼音可一点也不马虎。能依照新韵一点也不比依照古韵容易。问题是,还是没有人熟记所有的同韵字,象杜甫那样的职业诗人除外。记得又如何?还有一个造句成篇的问题!韵字组词,可不是随便能组的,有一些需要框式练习而后熟极而灵活的套路。
  
  遇上好意境,平仄要牺牲,这个没错。问题是,前提错了,成了一种伪观点和狡辨。我们多数人遇上的不是有好意境而需要破律,而是有好意境却无法合律,甚至是意境好不好,都没有能力随意就合上律。但得精思与熟练,格律非但不是束缚,抑且是交际舞的乐曲,能帮助我们踩点。
  
  从语言学的世界观点来看,中国书面文字,也就是文言文,古今意义差距并不大。相比之下,现代的普通英国人要看懂三百前年的英文文本,已不可能。而所谓古诗,又有一个名字叫文言诗。不但意义差别不大,而且发音也没有根本变化。这就是古韵能流传至今,仍成为古诗界主流的原因。不会莫名其妙就有这么多人还在写古诗,且有一半以上还依古韵的。这一定有其客观的便利与并不费力的自然而然地继承。
  
  写诗主是写给自已看的,这也没错。然而,古诗在当代,仍是一种精品文化的传承,要写给自已看得更高兴,还是有很多讲究的。这种讲究本身构成一种韵味。讲究得多一点,韵味就足一点,自已就享受得高兴一点。欺心最易,欺心也最难。
  
  其二:
  
  学诗有两条路。另一条是扎实功底,能写文言,然后能写诗。钱钟书就是一例。相对于这种十年研究、练笔然后敢言诗的路子,我所献上的,是相当相当速成的了,且还可以更简化,练了些基础功夫之后,就可直指诗之本质,迅速用作品本身来说话。对于不学太多古汉语的大多数现代人而言,可行。
  
  我应当是技巧派,只谈形式,只说方法,想的就是如何可行。不脱办具体事之人的本色。
  
  增广贤文这样的小书,对如虹先生等,自然是通俗读物,还可用以对照人情世故,浅中见深。而对于文言词汇不熟习的古诗爱好者来说,其文风与辞汇既不现代化,又不晦涩,堪堪足用。习之,可以得古今之间的调和之体。这是我看上了它,向初学者推荐的原因。
虽然古诗词会的人越来越少,但总有那么些人喜欢,借助网络又使更多人了解了它。有很多新朋友看到格律和韵就咬牙切齿的,总觉无理,喜欢自由,更有人把意境提出来做挡箭牌。不过,既然喜欢的是古诗词只好甘愿照它的规律办事,想要当一代宗师开风气之先,创出什么新体来,没有足够的学力和才力,怕是没人做得到;而且那也要先对诗词了如指掌了,才能谈到创新,如果对它完全不了解来龙去脉,就高谈阔论,那就成盲人摸象了。而喜欢自由的朋友们,写些现代诗、散文等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每种文学体裁都不容易。

诗词说起来互相作用的有三方面,一是格律、二是字句、三是意境。打个比方吧,格律是个骨,字句是肉,意境是魂。光会格律,把字按照平平仄仄往里一放,那是个骷髅,怪吓人的。光说意境好意境好,没有骨和肉,那就是个孤魂,飘呀荡呀的,也不是好玩的。有了格律和字句,没有意境;那就是没有灵魂,可就成了行尸走肉,但这最容易骗人,因为看上去就是那么回事了。不过,想要达到这一步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

一、 关于对诗的了解 (一)格律 1、诗 格律,近体诗共十六式,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各四式,真正只要掌握了一类的四式,其他三类举一反三的就能明白。格律关好过么,说难不难,因为这是诗词里最简单的一个环节,因为有章法可寻,一般有规律给你的东西都不会太难,只要用心花个三个月到半年我看都能过;说简单不简单,因为古韵今韵有不同,入声字最让人头大,这该如何解决。说到底,四个字,熟能生巧,多读多背多写,第一次写错记不住,第二次第三次,就算错他个十次八次我看每个人都能记住了;有人说错了多不好意思,可是哪个初学者不会错,要是都会了,那还要学什么呢。不过,用心这两个字是一定要的,不用心啥事也做不好。

顺便说下押韵的事,有人主张新韵,有人主张死守平水韵,各持一言,往往让人无可适从。平水韵离我们现代的发音确实远了些,特别是普通话为标准的语系,但新韵没有统一的标准各编各的,哪种都有不合理的地方,也没法遵照。那就只有各行其道了,想用新的就用新的,想用旧的就用旧的,只有一条规律要遵守,不可新旧混用。我自己么,选了个比较折中的方法,用词韵入诗韵,现代押不顺的字尽量的不用,反正半旧不新的,自己优哉游哉。 还有就是古风和近体的区别,我们现在说的绝、律都是在唐朝时成熟的诗体,因为有别于唐前的,所以称近体,(当然对我们来说也不近了,但称呼就这么传下来了,姑且就这么叫了。:)现在我看好多人,只要格律一不对,就自称古风;那是大错特错。古风自有它的特殊韵味,虽然它只要押韵不要格律,不要格律不等于它没有自己的风格,而正因为自由(题材自由,长的短的两行的数百行的都可以;只需押韵不要求粘对啥的)所以对现代人来说更难,至少你先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才能谈得上写古风。 2、词 词的格律比诗更严,但大体上也跑不出诗的范围,把握不住的多翻翻词谱就成了。不过,词的词牌非常多,同体异名,同名异体的不在少数,有的更是一个名字有二十多体。一般掌握大多数常用的,也就可以了,当然多多益善。 现在很多人拿了本词谱往里塞完字就认为词填好了,真正是个大的误区。词的章法起承转合的线条是一点都马虎不得,而且不同的词牌是不同的句式,所能表达的意境也是不同的。最好的是,熟谱,也就是说写时不看谱,谱就在自己心里,这时填词,估计算是刚有点头绪。这个我也达不到,有时写词得了一句,为了使这句放在词里觉得合适,往往选词牌要选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所以,熟谱,是我下阶段要好好做好的,如果有个几十个谱在心中做基础,写起词来就会顺风顺水多了。 (二)诗词的语言、章法和意境 语言、章法、意境就没有格律那么简单了,或者可以说是写到老学到老的事了。只能是自己走到哪一步看到哪一步的风景了,能够到达最顶峰,一揽众山小的,毕竟不多。 1、 语言 诗的语言贵在凝练,因为诗的体裁比较小,五绝更只有二十个字,那是字字要顶用,不能浪费笔墨。而词的语言就可以舒缓一点了。以前是一点都感觉不出诗与词的语言有什么区别的,现在看得多,也有些自己的理解。说出来,打个比方,看看我这么理解对不对。记得我自己有首五律,里面有一句红残断蝶魂,这是诗的语言;如果要写到词里,先不说平仄,我觉得红残处、蛱蝶魂断或者残红零落处、断蝶魂,这么写会更符合词的语言。 还有就是语言的多样化,也就是句子结构了,实词虚词、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前置后置省略等等的变化,以及各种修辞方式的使用,那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感悟,靠一年半载的突击也没什么用,这是基本功,没事就要站的马步了,这个不稳,就算有再好的意思想要表达,笔下也表现不出来。 2、章法 无论哪种体裁,总逃不过起承转合这四个环节。基本要求我觉得是要起的平,承的稳,转的开,收的住;句顺意顺以后再求各种变化。而句中的开合轻重虚实,那就更是不可捉摸,就看各人的天资、后天的学力以及用了多少心,能悟到多少是多少了。不可强求也不可不求,总以自己为标准,只要比自己有进步就好;如果和别人比,人家真有李杜的天赋,那是赤脚也赶不上的,自己徒惹不必要的烦恼罢了。 3、意境 意境就更难说了,连起承转合的道道都没有了。书中说求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就这八个字也是雾里看花的,整一个花非花、雾非雾。无论是怀古伤今,离愁别怨,都是自成一格;一滴露珠,一片花瓣也自有其境。正如佛法中说,八万四千法门,各得其方便之门。 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方法也是不大好说的东西,总是因为各人的基础不一。每个人的环境、接受的教育,都直接间接影响到学习的方法;还有就是有的人是听力型的,听得进去;有的人是视力型的,看得进去;承受力强的就狠砸,承受力不强的既不能不说,又不能打击积极性。总之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总是不错的。只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到最后学不学得出来,主观因素占主导地位。师傅水平再高,自己不努力那就什么都学不进去,就算塞给你,也不成。就我自己来说,我的基础在同时进来的几个XDJM来说,应该是最差的,虽然我比他们早进几个月,但是一起写作业时,自己看看都能看出高低来。只不过我心态比较好一点,脸皮比较厚一点,还算是挺过了最艰难的一关。过关的方法我自己想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一是心态放正,只跟自己比,每天多看一首多读一首,多进步个1%,然后积累起来就是一大步;二是多读多看多写,反正是勤能补拙,既补充知识,又补充实战经验。(这两条有点象佛家的渐修)三是多体会多比较多感觉,可能突然有一天就会上一个台阶(这条象佛家的顿悟)。我觉得渐修和顿悟两者不可缺其一,渐修是量变是积累,顿悟是质变是飞跃。以我自己的经验,初入门读的书不可太深,半懂不懂照着做,反而会误入歧途。看这些书,我是分为两条线路。 第一条线路,首先要多看诗词,博览为上,这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感受诗词的语言,把握诗词的一种脉络;至少也要混个眼熟。然后就在博览的基础上可以专精一下,找到自己喜欢的诗人词人的选集全集看看。再有余力,凡是名家的有条件都收来,慢慢看。泛读精读相结合才成。初期当以多读诗词为主,而且要反复看,学而时习之。 第二条线路,工夫在诗外,可以适当补充其他的书籍。可以看些诗词写作技巧的,各种诗话词话,以及追溯到诗经论语,各种自己感兴趣的经史子集。以及其他相关的各方都行,比如书画;艺术的最高法则都是相通的,万法归真。比如诗里要求布局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而中国画和书法的要求也是如此的。有些摸到门后,我看的书才真正杂了起来,有些书也是刚刚能看懂。就比如《诗法举隅》,刚学时看到就买了,看不懂啊,放了整一年,才重新拿出来看,才看懂,而看懂,到能用,怕是又有好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