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吊饰:蛐蛐和萤火虫的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5:01:55
流沙河先生印象作者:w3yx1 提交日期:2008-1-16 22:23:00 | 分类: | 访问量:47


我从5岁来到成都,一直都没有离开过红星路这条街,电台和流沙河先生所在的省作协相距不过几百米,都在这一条路上。小的时候,沙河先生是名人,最常看见的是他发表在报纸上的几小行字的《Y先生语录》,以漫画的笔调写来,幽默诙谐,看世极深。有时偶尔在路上看见一个清瘦的老者,自持而高蹈地走着,会在心里惊叹,然后回去就会对家里人说:“我今天看见流沙河了!”
真正接触沙河先生,是2005年余光中先生来成都武侯祠,众多的海内外诗人纷次登台诵诗,余光中先生用英文和吟诵的方式朗读了他自己的诗作,沙河先生则声情并茂地读了余光中的《罗二娃子》,我没有想到一首白话诗用四川话读出来会那么有韵味,只觉得和后来的一首川剧歌曲《梅花绝句》一样,在我心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华西报为余光中先生办诗会的那个下午,瓜果摆满了桌子,会议室里温暖如春,知名的诗人都来了:洛夫、李元洛、林莽、犁青、翟永明、何小竹……流沙河先生一直在余光中先生身边,不时互相交换着意见,我则站在他们背后。随着程序一项项进行,最后轮到各位诗人发言,流沙河先生谈到了四川诗歌昔盛今衰的对比,印象很深的是:先生发言时,一字一句都认真地吐出,拖着很有韵味的尾调,好象川戏的念白。在华西报记者给沙河先生拍的照片上,先生满面红光、鹤发童颜,显出特别的美。
后来电台制作有关余光中先生的专题,钉在桌前写了10多天,终于把节目稿写出来了,这10多天,除了深夜回家睡觉,所有的心思都在稿子上了。想到流沙河先生朗诵的《罗二娃子》,便和他联系,沙河先生答应来朗读。
还记得那个下午,3月的空气中浮着春天的气息,绿树开始发芽了,可身上还穿着羽绒服,去沙河老师府上接他来电台录音,走出他宿舍的大门,来到大街上打车,等了一会儿也没有车,沙河先生在我背后飘然快步地走着,对我说:“没关系,我们这里好打车。”看到先生精神那么饱满,皮肤细嫩红润,不禁问到先生的年龄,然而说出的年龄和眼前人的状态有点让人不相信,于是问养生之法,好像先生说是要运动的。
在电台录音间,沙河先生从包里拿出一本竖排的旧书,稍看一下,试了音,就开始录音。也许是环境的原因,周围几个人围在身边,先生似乎反没有那天在舞台上发挥那么尽兴,但仍然朗诵得抑扬顿挫、韵味十足,看来,他是随着余光中先生的文字进入诗里的世界了,他仿佛看到了诗里的场景:那个群山之中的少年、滔滔的大水、两个少年在薄暮弥散在山间的对话声,并逼真地再现出来了--那个多年来一直徘徊在余光中先生梦里的画面。
录完音,我用电台的车把沙河先生送回家,一路上沙河先生十分随和,谈到电台以前是四川军阀邓锡侯的公馆,又谈到余光中先生,似乎余光中先生在沙河家作客的时候,非常喜欢一种四川的咸菜。
专题节目《余光中的四川情缘》制做出来后,我又把节目资料给流沙河先生送了去。
去年因为写一篇专访《流沙河先生谈草堂与杜诗》,又采访了先生,他谈到了杜甫草堂的变迁和杜甫的意义。当问到“在个人经历和成长过程中,杜诗和草堂对您有着怎样的影响?”流沙河先生说:“我离开成都和文化圈子已经二十多年,但我心里还是很想去看看那里,心里面感觉到这是精神家园。杜甫的诗很多我都能背诵,对我都有终身的影响,就像印在我的身上,怎么洗也洗不掉了。只要我读起古诗,我就会想起杜甫。”说到最喜欢的一首杜诗,先生说:“我最喜欢的一首杜诗是《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这首诗一念起来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流眼泪。我想未必人人都懂得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采访的初稿成型,交去请先生修改,几天后拿回稿子,先生一字一句、包括标点都认真地改好,用旧信封装着,封面蒙着一张宣纸,上面用中楷毛笔端正地写着“流沙河”三字。
在车辐老人的《车辐叙旧》一书中,有专门的一节是谈流沙河先生的,有先生壮年时的照片,仍是清瘦,文中叙述了流沙河年轻时即以诗招祸,但他并未荒废时光,他内心强烈的求知渴望驱使他遍读各种书籍,“如饮大泽,愈饮愈渴”,我想正是那浑然的求知欲才造就了先生今天大家的内力吧。
后来参加了流沙河先生与朋友在大慈寺上午的茶聚,听到先生给旁边的后学谈古代儒者的作用和地位,他说:最早的儒者大概是一些有巫师功用的人,掌管人神交集之事,正是他们保留延续了中国文化,看先生沉浸在学术真美中那满面怡然的神情,我感到:先生多年凭兴趣孜孜以求,在学术上求到的是浑然贯通的真学识。能近距离地听他谈论古代文化,一窥他学识的堂奥,真是一种享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