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警803资源:德国原创性思维方式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40:02
 德国原创性思维方式的启示

                                                                           

  从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短短半年间,我国出版界相继推出三部以“德意志文化”或“德国文化”为书名的著作,堪称惊人的巧合。这三部著作分别是:1,鲁成文《德意志之在:游思德意志民族文化性格》(上下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12月);2,单世联《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上中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3,刘立群《德国思想与文化:反思与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5月)。笔者与另外两位作者素不相识,只是读到他们的著述才得知他们的研究领域及成果与笔者有相似或相近之处。在目前社会风气颇为浮躁、过度追求娱乐化以及以读图取代认真读书思考的背景之下,出版界连续推出这些纯学术著作既说明德国思想文化确实极为重要、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而值得人们去认真研究,并可给书迷们和学术爱好者们提供丰盛的精神大餐,也说明国内研究德国思想及文化的学者大有人在、人才辈出。

这三部书的共同之处是均以德国思想和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三位作者都长期研究德意志思想文化并对之怀有崇敬的心态,都具有某种德国情结。而这三部书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前两部书堪称大部头巨著,多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而笔者《德国思想与文化:反思与创新》一书则篇幅不大,只有近20万字;二是前两部书主要是从德国历史及思想史的角度去加以阐发和探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大体上属于思想文化史方面的著作,而笔者一书并不限于讨论德国的思想与文化,而是在研究德国思想与文化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全新的学术理论观点,主要属于学术理论方面的著作,内容要更为抽象深邃、高度浓缩,值得反复阅读、长期思索。现在提倡把复杂深奥的学术理论通俗化,不过这种通俗化终归是有限度的,这类似于学习高等数学,复杂而深奥的高等数学显然不可能真正通俗化,学习者必须下苦功夫才能学会和掌握。

前两部书的材料十分丰富,涉及十分广泛的内容和史实,说明两位作者经过长期积累、下了很大功夫,不过从学术观点角度看没有太多或太大的新意。而笔者的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是从学理上看涉及十分广泛、深入和新颖的理论观点,既包含哲学方面的考证和辨析,也包含历史文化及国际问题方面的新思考,还有对学术术语及译名的独特研究。这与笔者长期致力于哲学理论研究及创新并已出版哲学专著《超越西方思想——哲学研究核心领域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008年增订版)直接有关,该书提出并论证了一个全新的哲学理论体系。《德国思想与文化:反思与创新》一书是《超越西方思想》一书观点的延伸和扩展。笔者之所以能做到这点,与笔者受到德国哲学界原创性思维方式的很大启发和影响密不可分。

笔者自幼(小学三年级)开始修习德语,大学、研究生都是继续学习和深造德语及研究德国文学和文化,至今已近半个世纪,其间数次到德国访学研修,因而受到德国原创性思维方式的很大启发和激励。笔者所说的原创性思维方式是指:不固守现有的各种理论学说,不迷信任何权威并敢于挑战权威,勇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大胆地进行根本性地理论思考和创新,抓住前人所忽略的某些重要问题或侧面,穷追不舍、寻根究底、一追到底。正是德国学术界这种优秀的学术传统和浓厚的学术探索风气,才使得德国涌现出一大批对世界产生很大影响的思想家、理论家。

尽管如此,依然可以提出这个问题:德国思想学术界在短短二百多年时间内为什么会涌现出那么多原创性的理论学说?其奥秘到底在哪里?笔者认为,关键的原因在于德国思想界普遍流行单一因素决定论,即某位思想家把某一种因素作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唯一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去进行研究和论证,或者说把大千世界一切的一切都最终归结为某一个最根本的因素,并由此得出一整套理论学说,而另一位思想家经过思考研究又得出另一种因素作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唯一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去进行论证,从而得出很不相同甚至截然不同的另一套理论学说。所有这些理论学说都具有某种原创性,但往往又被后来的思想家发现其缺陷和不足,并构思出另外一套理论学说去取而代之。

举例来说,德国第一位世界级思想家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学说就是典型的单一因素决定论,他认为形态和种类各异的世界万事万物最根本的东西是一种“单纯的实体”,他称之为“单子”;不同的“单子”构成不同的等级:处于第一等级的是构成非生物及植物的“单子”,处于第二级的是具有“感性灵魂”的动物界,处于第三级的人类则具有“理性灵魂”或曰心灵或精神,处于第四级即最高等级的单子就是上帝。不论怎样论证,最突出的都是“单子”这种唯一的最终因素,也可以说把它作为世界万事万物的终极原因。他认为这种无所不包的“单子”既有物质属性,又有精神属性。这种观点虽然十分新颖、完整、彻底,具有很大原创性,但是其说服力显然很成问题,因而难以被后人所接受。

18世纪著名哲学家康德则提出“现象”世界与“物自体”世界作为两种终极因素的学说,不过他认为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高最完整统一体的“灵魂”与作为一切自然现象最高最完整统一体的“世界”共同统一为作为“绝对总体”的“上帝”,即最为终极的因素依然是唯一的、归于一的,即“上帝”。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哲学体系的一以贯之和完美无缺。

刻意追求终极的单一因素决定论、同时又力图能对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做出终极解释的则是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他认为此前各种学说、尤其是康德等学说在这方面都有其根本性缺陷,因此独出机杼,构造出一套十分庞大且均已“正反合”三段论组成的貌似完善整齐的哲学理论体系,他认为最根本的单一因素是“理性”或曰“世界精神”、“绝对理念”等,其学说的主要特征便是“理性决定论”。他所说的“理性”等同于“规律”,“理性决定论”就是我们今天十分熟悉的“规律决定论”,或者反过来说,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规律决定论”其实主要来源于黑格尔(目前此观点在德国已不再流行)。他认为万事万物、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理性”即“规律”,都是由“理性”即“规律”所决定的,他的名言“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指的就是“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合乎规律的”这个意思。反过来说就是认为不存在不合乎“理性”即不合乎规律的东西。

叔本华以及后来的尼采则完全不认同黑格尔这种“理性(即规律)决定论”学说,认为这无法解释大千世界各色各样的现象和问题。他们把论题完全颠倒过来,认为决定万事万物的并不是“理性”,而是“非理性”,即盲目的、不遵循任何规律的“意志”,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完全不受任何规律的支配,而是受“意志”的支配,而“意志”是完全自由的、随心所欲的,“理性”则是“意志”的奴仆和工具。显而易见,这是完全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单一因素决定论。笔者《德国思想与文化》一书“人类不受任何规律的支配”一文则对“规律决定论”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出发加以驳难。

马克思作为德国的思想家同样受到单一因素决定论的很大影响,认为人类社会最终是受到唯一一种因素所决定的,这就是经济基础即所有制决定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最终原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发展变化。恩格斯直到晚年才表示这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德国哲学家之所以努力追求单一因素决定论,是因认为它一以贯之、不会陷于自相矛盾,似乎在逻辑推理上最为严密,因而显得最有说服力、无法被驳倒。不过笔者认为这种想法或思路本身即是极大的误区,能够一以贯之、不自相矛盾的学说并不一定是单一因素决定论即一元论,或者说单一因素决定论同样存在着不能自圆其说、陷入自相矛盾的问题;而多因素决定论或曰多元论只要能够全面准确,同样可以一以贯之、不自相矛盾。何况各种单一因素决定论各讲其一面之词,尽管都具有某种原创性,但同时也都挂一漏万,各有其严重的片面性,不可能对万事万物的复杂情况做出完全合理的解释。

从上面所论很容易得出这样一种推论,即这些单一因素决定论都是片面的,那么把它们综合起来不就成了完善的哲学学说了?问题远非这样简单。正是由于各种单一因素决定论均暴露出具有严重缺陷,因此20世纪的西方哲学界几乎无人再提出类似的学说。原籍奥地利的英国思想家卡尔·波普尔则另辟蹊径,提出著名的“三个世界”学说既三元存在论,认为构成世界最终要素或最终的分类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世界1”是物理世界即宇宙自然界,“世界2”是“精神状态世界”即人的心理活动及现象,“世界3”则是包括语言、故事、工具、社会机构、艺术作品等在内的“精神产品世界”。这一学说无疑是原创性思维的又一个大胆尝试,不过依然存在一系列不能令人满意之处。

经过长期反复思考并在深入研读德国哲学的基础上,笔者仿效德国原创性思维的方式,提出一种全新的四元存在论学说,即认为存在着四个基本层次,应当把一切的一切最终区分为四类东西,它们相互之间不能相互还原、不应混为一谈:第一个基本层次是对象世界,包括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心理活动等;第二个基本层次是人类所发明的符号世界,主要包括两大类符号体系,一是用于定性的语言文字符号体系,二是主要用于定量的数学符号体系;第三个基本层次是定义内容世界,即通常所说语词的“内涵”;第四个基本层次则是想象力世界,想象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做梦就是无意想象,有意想象的成果就是文学作品以及神话和宗教等。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并论证了全新的符号论和认识论,认为存在论、符号论和认识论三者共同构成哲学核心领域,并可由此出发去研究包括数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等在内的哲学外围领域。与此同时还提出并运用哲学术语单义化作为基本的研究方法。《德国思想与文化》一书便涉及哲学外围领域的一部分即社会科学基础。

笔者首次提出并论证上述四元存在论学说是在2000年第一版《超越西方思想》一书中,2008年此书增订版及2011年《德国思想与文化》一书等当中都对此反复讨论和论证,迄今尚未见到任何对此进行批评或反对的文章。笔者坚信,“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任何真正科学的学说一定能经得起长期反复的检验和论证。

一方面,学术理论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必然出现观点迥异、一时难以相互说服或接受彼此观点的情况,另方面这种理论学说多元的情况又说明人类思想界存在着很大混乱,使得大家无所适从、莫衷一是,比如我国不少人觉得目前思想领域严重混乱,对许多重要理论问题不知应如何正确回答和解决。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无疑永远需要多种多样,因为人的想象力可以无限地加以发挥。而科学学术研究则必然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不断趋同,数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情况都说明了这点。世界各国学者经过几千年的努力,在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方面迄今仍未达到这点,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迟早能够达到这种状况。思想混乱的状况不应永远存在。这当然不应通过行政性强制手段做出裁决,而是应当通过学术界自己的充分研究和讨论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逐步达成共识。也就是说,人类的思想和文化是相通的,目前存在很大分歧的哲学和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研究最终也会达到相同和相通,正如数学和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实证研究领域已经达到相同和相通那样。

有一种观点认为,近代以来至今的西方在经济、社会、教育、学术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水平都比中国高,因此中国人目前不大可能提出超越于西方学术界的新的理论学说,而是只能先多研究和介绍西方的学术思想,将来才有可能做出重要创新。笔者不赞成这种观点。科学学术研究的发达程度确实有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的一面,但是也有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无关的一面,一个典型的例子恰恰还是德国:从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德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况,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于当时的英国和法国,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研究也落后于英法,但是在哲学人文科学研究领域,德国的研究水平却高于英法,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德国思想家巨大的原创精神和魄力。中国学术界应当学习德国学术界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中国目前人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世界上不算高,但只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崇洋迷外妄自菲薄,就完全可以使思想文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治理水平提高,同时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开头所提到三部书各有侧重,都值得阅读,不过敝帚自珍,笔者还是更偏爱自己的书,认为只有彻底的理论学说才能完全站住脚、经得住历史的考验,也才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