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神漫画百度云:全球性视域下的社会主义与中国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05:32
全球性视域下的社会主义与中国模式吴建华2011-11-18 9:37:04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4期

  内容摘要:面对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挑战,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关系也做出了新的调整,即由原来对抗性关系逐步变成竞争中寻求合作的关系。全球性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发展既是一个机遇,同时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国模式就是对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一个响亮回应。

  关键词:全球化;全球性问题;社会主义;中国模式

  作者简介:吴建华,南京工程学院人文与社科系教授、博士。

  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10)04-0110-06

  最近一段时间,影片《2012》在世界范围内热映,该片讲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面对世界性灾难面前的抉择和命运。面对诸如世界灾难之类的全球性问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正悄然发生变化,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抓住这些变化背后的实质。全球性问题对社会主义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必须谨慎地加以对待。

  一、全球性问题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考察

  顾名思义,所谓全球性问题就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或者尽管在某一地区发生,但会影响全球这样一些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就是指当代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①诸如南北关系、核战争、经济危机、艾滋病传播、国际间毒品泛滥、新型传染病、粮食安全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等等。

  全球性问题与发展中遇到的一般问题不同,有其鲜明的特征:首先,发生、影响范围和解决方式的全球性。全球性问题一般都是在全球范围发生或者其影响遍及全球。它所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单个国家、民族或者个人的利益,而是与全球、全人类利益密切相关。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全球人民的共同努力。简言之,全球性不仅指全球性问题发生范围或影响的全球性,而且还包括解决方式的全球性。其次,超越意识形态限制性。既然全球性问题具有全球性,所以它也就具有超越任何国家、任何阶级和意识形态的局限。不仅是资本主义国家,而且社会主义国家也必须同样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资产阶级不会因为他们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优越性就能摆脱全球性问题的困扰,无产阶级也不会因为他们一无所有就可以不受全球性问题的影响,他们也同样必须直面全球性问题。面对全球性问题的威胁,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人民必须携手应对,共同寻求解决办法。最后,全球性问题具有严重的挑战性。全球性问题不是一般的问题,而是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可能导致人类文明毁于一旦。全球性问题具有客观性,它们客观存在,不会因为人们不注重它就消失殆尽,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而且,全球性问题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复杂整体,其中一个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到对其他问题的影响。所以不能寄希望于在很短时间内彻底解决全球性问题,解决全球性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正是因为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的挑战,所以必须引起当代人的密切关注。一言以蔽之,全球性问题,就其影响范围来说,超越了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就其造成的后果而言,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就其解决方式而言,需要全世界共同应对。

  全球性问题的产生与全球化进程密切相关,可以说全球化是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助推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全球化(世界历史、世界市场)有着精辟的论述:“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②随着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人类由原来孤立状态日益发展为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原先保持人们联系的血缘和氏族共同体被打破,由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发展成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的本性是贪婪,资本逻辑的本质是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追求。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在国内的确立,国内市场逐渐满足不了资本扩张的要求。于是资本主义国家就发动战争机器,把殖民地变成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世界变成一个联系的有机体,开拓了世界市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③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各国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地球也在某种程度上日益成为“地球村”。所以,在某国或某个地区发生的问题,由于世界市场和交通、通讯等技术的发展,很快就会波及全球。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由美国的华尔街迅速席卷全球,并造成严重后果。这就是世界市场、世界金融体系推动全球性问题形成的一个例证。

  在错误价值观和畸形发展观驱导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推动全球性问题形成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形成方法的系统总结,代表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小。科学技术是一个中性概念,本无善恶好坏之分。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与它的运用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密切相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确立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其他一切时候还要大得多。资产阶级沉溺于征服自然胜利的喜悦之中,坚信在资本主义强大生产力面前没有什么不可征服,自然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要求,人们可以从自然中获得他们想要的一切。这种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一种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这也是西方价值观念——工具理性一脉相承的结果。希腊古典主义塑造了理性把握实在和技术征服自然的文化传统。在经历了中世纪神学统治的漫长冬天之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理性至上、技术万能的观念得到全面复兴。相信科技能征服一切,理性和技术能保证人的自由的实现。在这种功利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的支配下,必然会产生畸形的发展观。它们导致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无视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以单纯利益为导向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发展模式。其最后结果必将是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以牺牲未来为代价获得局部发展。这种错误价值观和畸形发展观驱动下对科技的滥用,必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全球性问题的显著代表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历史积淀下来的,又在现实发展中不断加深。资本主义在其实现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其畸形的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恩格斯早就警告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④。

  二、全球性问题下透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新变化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那里,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对立面出现的,所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非此即彼的对抗性关系。“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视为私有财产(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资本主义)积极扬弃的结果,共产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因为资本主义反人道的本性,注定要被抛弃,最终走向共产主义。而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关系有了更加科学的理解。由于实践观的确立以及对资本主义生存方式内在矛盾的科学分析,使得马克思不再寻求外在的东西(诸如人性)来支撑他的批判维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内在固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表现为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替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由原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于是,新的生产方式就会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资本主义也创造了这样一个阶级——他们本身一无所有,除了革命别无他途——无产阶级,他们肩负了资本主义“掘墓人”的角色。“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⑥由此可见,在马恩眼中,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者,两者是水火不容的对抗性关系。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在面对全球性问题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也发生着新的变化。如上所述,全球性问题有全球性、超意识形态性和挑战性等特点,是全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单靠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某个人是不可能解决。于是,资本主义在寻求解决这些问题时,也逐渐把目光投向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原来你死我活的对抗性关系逐渐缓和,在面对全球性问题威胁时也开始寻求合作和帮助。2008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资本主义模式与神话被证明不堪一击,人们普遍惊呼:马克思复活了,资本主义末日来临。相反,社会主义中国在金融危机中不仅没有倒下,反而越发显现活力。这使得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对中国模式刮目相看。社会主义中国作为负责的大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反思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逐渐认为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改美国历任总统上台两年后访问中国的传统,在上任伊始就展开对中国的国事访问。奥巴马在上海的演讲中强调,中美一定是对手的想法不应该一成不变,美国期待与中国在能源、环境保护、核问题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可以说,社会主义国家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都不能忽视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全球性问题上将会展开越来越紧密的合作。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变化也是我们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经验之一。新中国前三十年,我们(社会主义)发展逻辑是革命转变为建设逻辑,即通过经济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这得益于我们对资本主义和资本逻辑的新认识:前三十年,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明确消灭资本主义、消灭资产阶级;而后三十年则主张学习资本主义的先进的方面来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和平共处。这也得益于邓小平同志对当今世界主题的正确把握:当今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由于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挑战,要求全人类(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展开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危机。

  当然,我们也必须深刻认识这些变化背后的实质,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的企图在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与社会主义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是由于在资本主义制度内无法解决全球性问题,是资本主义的无奈之举——其本质出发点还是源于资本主义国家利益需求。在与资本主义的合作过程中,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不能成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的牺牲者,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恶果埋单。应对全球性问题,我们必须明确“共同责任有区别”的原则。该社会主义承担的责任我们绝不推辞,但不是社会主义的责任我们也绝不妥协。同时,在与资本主义的交流合作中,必须警惕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社会主义的渗透,严防资本主义“和平演变”企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

  三、全球性问题下的社会主义前景问题

  全球性问题虽然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但是,对于社会主义来说,也许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20世纪60年代,由于全球性问题的凸显,世界主题也由战争转向和平与发展。在世界主题转变和全球性问题肆虐的双重制约下,当代国际关系(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之间、社会主义之间)主旋律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首先,国家行为体的对外目标进行了重大调整。世界各国不管是出于自觉还是迫于无奈,都把和平与发展作为基本目标。其次,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更多的对话、协调与相互尊重,国际合作有了长足的发展。”⑦由于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以及世界主题的转变,使得社会主义有着一个更加和平有利的发展环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科技、环境、教育等方面将开展更加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在交流合作中,社会主义可以学习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⑧所以在与资本主义的交流合作中,吸收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发展社会主义不失为一条良策。同时,在与资本主义的交流合作中,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参与到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过程中去。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代表着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诉求,以牺牲发展中国家利益为代价,而社会主义主要是建立在不发达国家基础之上。所以,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合作中,必须不断打破旧的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威胁,同样包含对社会主义的挑战。所以,我们必须积极面对,谨慎加以处理。社会主义由于其科学技术的落后,在应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全球性问题诸如环境问题的能力尚且薄弱,需要不断地向资本主义学习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虽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巨大损失,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低谷。但是,“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把某种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的失败当作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把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变质看成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把某个历史时段的暂时挫折当成历史发展的总趋势。”⑨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社会主义有能力解决好全球性问题。

  首先,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愈发显现出强大的力量。我们都知道,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正是由于上述两大理论的发现,使得社会主义完成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其实,关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就一直存在。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入分析,只要资本主义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没有过时。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最好彰显。虽然在全球化背景之下,资本主义通过技术革命发展了生产力,资本主义也有了许多新的特征。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仍然适用于今天,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没有变化——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在当前的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利用新的技术以及资本主义自身的不断调节,在一定程度上会缓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但绝不可能消除它们。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蒸汽机、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⑩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盛行,国内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日益加深,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的矛盾也不断加深,资本主义社会问题也将层出不穷,单靠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体制内产生的东西是不足以颠覆体制本身。资本主义必然会把目光投向社会主义。

  其次,社会主义在步入现代化进程中处于有利地位。资本主义国家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国家则大多刚刚步入工业化进程,所以在一开始社会主义就占据了有利地位。我们在发展中就可以借鉴资本主义一百多年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社会主义大多建立在落后的国家之上,社会主义完全可以发挥后发国家的优势。在发展过程中,以资本主义经验教训为借鉴,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科技成果和成熟的管理经验,是完全有可能在发展中避免环境问题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

  四、中国模式:对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响亮回应

  在资本主义应对全球性问题力不从心时,社会主义中国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创造了辉煌的成绩。2008年经济危机肆虐全球,资本主义国家万马齐喑,唯有中国经济保持一枝独秀。西方学者开始抛弃原先所谓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对中国的错误理解,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区别于“西方模式”、“拉美模式”和“苏东模式”不同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中国模式’之所以受到世人特别是西方学者的关注,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当‘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遭到失败、整个世界呈现‘资’强‘社’弱的态势时,社会主义的中国却在逐步崛起。”(11)

  何谓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中国在全球化和全球性问题背景下,所做出的一种战略目标和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中国模式”寓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之中,它把工业化、全球化和市场化结合,有机地统一。笔者以为,“中国模式”应当包含:经济体制改革模式、政治体制改革模式、对外开放模式、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模式等方面内容。“中国模式”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在内,多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综合性体系。正是由于“中国模式”的独特性、丰富性和科学性,决定了它能够在应对全球性问题中脱颖而出,受到世界瞩目。

  从学理层面来说,“中国模式”紧扣全球性问题本质特征,具有无可比拟的科学性。第一,全球性问题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归根结底,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充足的资金和发达的科技。而“中国模式”最闪耀之处在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加以解决。第二,全球性问题具有全球性,单靠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某个人是不可能解决。解决全球性问题离不开每个“地球村民”,发达国家是全球性问题的罪魁祸首。1992年《里约热内卢宣言》确定了发达国家要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和资源承担更多的义务,并有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额外的资金和新技术,简称为“共同责任但有区别”。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科技、资金等方面多存在薄弱环节,需要发达国家的帮助。“中国模式”中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模式,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逐步融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通过走向国际市场,面向全球化,我们可以不断吸收西方先进成果,学习借鉴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各方面经验,尽力避免全球性问题发生和尽力解决已有的全球性问题。第三,全球性问题具有严重的挑战性,是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大局的关键。“中国模式”高度重视全球性问题,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广大人民共享。发展目的是为了人民,片面的发展观虽然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给广大人民带了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性问题关乎全人类利益,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人类的合作与努力。

  从具体操作层面上来说,在预防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伟大历史征程中,“中国模式”具有可行性。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的典型代表,环境问题是在工业化的历史过程中产生,又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深。环境问题的产生与错误价值观和片面的发展观密不可分。资本主义在其工业化的进程中,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总量,而忽视了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打破,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来获得人类的利益与满足。随着时间的推进,全球性问题逐渐凸显,并向人类展开一轮又一轮的报复。“中国模式”在总结我国以往和西方的经验教训基础之上,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追求了发展的速度,又保证了发展的质量,同时又避免了在发展过程中造成诸如环境问题这类的全球性问题。这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总结出正确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正确处理了发展与环境的问题,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积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缩小城乡差距,解决贫困人口,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作出了巨大贡献。核扩散也是全球性问题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模式”对这一问题也有很好的解决。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的崛起不会伤害任何国家。中国主张全球削减核武器,最终实现无核化目标。人口膨胀是全球性问题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必将会带来资源的紧张与短缺。“中国模式”中的发展模式降低了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消耗,走高效、节能的生产之路。同时,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也为降低全球人口总数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也要看到,“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目前还正处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中国国内面临的问题依然令人心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决不是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在一场全球性的博弈中走好中国自己的路,不仅需要信心和决心,同时更需要深刻的理性思维和清醒的政治意识。我们相信,事物是处于螺旋状的发展过程之中。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应对全球问题过程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程中,只要坚定不移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善于总结经验、勇于学习,不断开拓创新,必将有美好的前景和未来。

  注释

  ①蔡拓等著:《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②③⑥⑧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276、284、277、77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页。

  ⑦王丽娟等:《全球化与国际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1页。

  ⑨杨扬主编:《全球化:社会发展与社会公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43页。

  ⑩邹东涛:《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