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召唤5 模型:广州中学语文教研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02:31

走近古典诗人,记录真实的声音

                             ——“以写带读,读写结合”系列写作活动

                                                   广州三中  郑群

一、“以写带读”系列写作活动背景:

根据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修订,必修五第一单元改为了活动写作单元,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大写作教学的比重,强化议论文写作训练。而阅读教学向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那么,在高二阶段,如何在强化议论文写作的同时,又能带动学生增加课内外的阅读量,做到真正的“读写结合”呢?“以写带读”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无疑为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供了优秀的平台。

二、“以写带读”系列写作活动理论基础:

“以写带读”,自然是以“写”为目的,以引导学生进行定向阅读和扩展阅读为终极目标;“以写带读”,也是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内心冥想转化为真实体验,从而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的有效手段。

三、“以写带读”系列写作活动出题构想:

1.以必修五第二单元的“新闻时评”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文化现象,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文化评论。

2.以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为依托,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位诗人、词人或者元散曲作家广泛搜集素材,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诗评或评议性的文章。

3.以选修九“传记选读”为蓝本,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或文化名人广泛搜集素材,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人物评论。

四、《走进古典诗人,记录真实的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设置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作品,拓宽阅读视野,丰富写作素材;

2.通过多元评价,引发思维的碰撞,拓展思维的深度;

学生学法:

1.根据预设的写作任务,以各种方式进行资料的搜集,整合材料,完成文稿;

2.经过生生互评、老师点评、网络跟帖等评价手段,使提炼观点、运用素材等写作能力得以提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朗读《江城子》,导入课题。

江城子·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二)探讨鉴赏

1.学生作品目录展示

2.作品研读

文段1:《清照遇愁多忍耐》

我们可以通过历史上的种种记载知道李清照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她历经了许多挫折和打击,承受了不少离愁和悲情,尝尽了亡国和丧父之痛。她的词作里不是悲就是愁,不是忧就是恨,不是憔悴就是眼泪,满纸辛酸,一腔愁情,大有一蹶不振之势。尽管她充满了才情,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但是,这种消极的态度在今天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学会面对挫折,克服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强者。清照遇愁多忍耐,我们要赢少怨忧。

文段2:《简·爱》

李清照,面对“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你依然向前,带着无限的孤独;面对“应是绿肥红瘦”的时代,你毅然作诗,抒发着离愁别绪;面对“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你坚强承受,完成先夫的遗愿…面对种种不幸,你没有同道,没有相知,只有一杯浊酒洗清愁,那清愁里有你的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却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在那个年代,你无疑是枝头的一朵梅花,凛冽的冬风摧残着你,你却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强的挺立枝头,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萎枯凋谢。你的才气,你对爱的执着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绝的美丽。

文段3:《品读苏轼“风雨”过后的豁达人生》

保持乐观和豁达的心态可以使人摆脱阴影。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由此可见,《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纵观全赋,苏轼用他的笔将那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豁达乐观地处世态度呈现在我们面前。

文段4:《坦荡人生路——我读苏轼》

一曲“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道尽了苏轼的旷达坦荡。被贬黄州乃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满腔愤懑无处诉说,失落迷惘自不待言。《赤壁赋》中主客几度思想挣扎,何尝不是苏轼内心激烈争斗的真实反映?但苏轼就是苏轼,几经风雨,他的坦荡豪迈却丝毫不减。在那清风明月、对酒当歌之中,苏轼面对人生的跌宕起伏谈笑风生,借明月流水诉心中志向,不强求,不言弃,做好自己,最终阴霾散尽,还了世人一个依旧卓然独立、笑傲人生的苏轼。面对命运的无情捉弄,苏轼选择的不是埋怨而是面对,不是哀伤而是旷达,不是放弃而是坚守。面对人生的种种苦痛,试问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潇洒应对?

有一对恩爱的夫妻生活幸福。妻子在一次输液后意外导致全身瘫痪,不幸成了植物人。通常来讲,这种巨大的打击会让年轻的丈夫无力承受,甚至逃避。然而,这位丈夫却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对病中的妻子不抛弃、不放弃,硬是凭着坚强的毅力和不曾间断的歌声将沉睡中的妻子唤醒。时光荏苒,十一年的岁月,见证的是一个男人对爱情的忠贞不移和面对坎坷人生所展现出来的无与伦比的坚韧!每个人的生命不过须臾,又有多少时间经得起我们无聊地轻叹和怨艾?若苏轼被贬后怨天尤人,或许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贬谪诗人,又怎会创作出如“两赋一词”这样的传世之作?人生在世,但求活得坦荡,无惧无悔,只愿求仁得仁,复无怨怼,等待人到中年,仍能像苏轼一样,道一句:“鬓微霜,又何妨?”

文段5:《琼花饯月咽青袍,宵华无梦念君容——我读李商隐》

一首《锦瑟》不知愁断了多少缕青丝,又有多少才华横溢的学子为解读这位婀娜美人而耗尽心血。有人说它是咏物诗,有人说它是咏史诗,亦有人说它是爱情诗,然毕竟义山之诗早已朦胧千年,要解读、要诠释终究是谈何容易。只是无论后人如何去解读这首《锦瑟》,总能从其中品出词婉情深的沉哀,一如他的名字商隐——伤,隐于精心营造的浓雾后,恍惚迷茫。而我也尝试从对《泪》的解读当中,更深刻地理解李商隐诗歌的隐伤风格。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此七律前六句一句一典,无处言伤却处处落泪,“永巷”“湘江”“紫台”“楚帐”等典故虽不知是否是信手拈来,但却能见其用典造诣之高,而义山诗朦胧凄恻的特点昭然若见。全诗似乎除诗题外在也没有提及“泪”一字,然而细细品读便能发现七种迥然不同的泪跃然纸上。失宠、离愁、伤逝、怀德、故土难归、英雄末路、灞桥送别,六典七泪八伤痛。前六泪于义山而言仅是平凡之伤,然第七泪却是把义山痛得伤筋挫骨,字字泣血。“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义山到底伤的是什么?分别之伤罢,或许有一点,但更多的应该是李商隐的抑郁愤懑。

 

(三)博客展示,美文赏析《不如怜取眼前人》

读宋词不可不读晏殊词。不论是圆转流利、意蕴深沉的《浣溪沙》,还是寂寞清冷、细致入微的《蝶恋花》,晏殊的词总能给人含蓄典雅、耐人寻味的感觉,我们从他的词里品到了很多很多……

(评析:无论是晏殊的代表作品,还是词作风格,在简短的开头中均有涉及,可谓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晏殊五岁能诗,有“神童”之称,十四岁已为进士。他过人的机遇、得意的仕途注定他的诗词显富贵之态,注定了他不是一生贫困潦倒、空有才华无机遇的柳永;也不是在夹缝中生存、郁郁不得志的李商隐。同样的,人生一路顺畅的晏殊,自然没有写出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的失落;没有写出李商隐“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的忧心;晏殊有的只是对春光易逝、良辰苦短的感慨,但与庸俗鄙劣恰恰相反,晏殊词却在富贵之态中透出淡雅,在人生之思里流出清新。晏殊并没有肆意地挥霍他无忧的韶光年华,而是在他的词赋中告诉了我们一个浅显易懂但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的道理——怜取眼前人。

(评析:到这里为止,乃文章的第一部分——引论部分,即提出问题,晏殊在他的词作中流露出“不如怜取眼前人”的人生感慨,这个道理虽浅显易懂,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这一段中,还将晏殊与柳永、李商隐,从人生际遇,到诗词风格进行了对比。正所谓“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在这种细微的比较中,作者轻而易举地突出了晏殊得意顺遂的人生仕途和“在富贵之态中透出淡雅,在人生之思里流出清新”的词风,为提出中心论点做了充足的铺垫。)

对于年华老去,世事消长,晏殊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于是在疏影已逝暗香难寻的小径上,只有我孤独的身影在徘徊。珍惜眼前的一切,首先就要正视我们现在的得失。多少次遭遇挫折摔倒之后,多少次站在选择的路口迷惘之时,我们对命运对人生无可奈何。畏惧失败,我们徒劳地追忆曾经光辉的时光;在独自成长必须作出选择的时候,我们软弱地怀念曾经的依靠。我们都在慨叹过去无可奈何的离去,将来无法阻挡的到来。这是我们普遍的永久的无可逃避的命运。可是我们真的能盼到滚滚远去的春水西回?很多东西失去了就永远没有了拥有的资格。一味地追忆过去了的过去,就是在丢弃我们的现在。晏殊明白这个道理,并在委婉含蓄中潇洒无奈地表达他对人生的通透感悟,于是就有了脍炙人口的一句“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犹如石落湖底,看似什么都没有过,但却让我们的心不禁泛起阵阵涟漪的一句。入目尽是山河辽阔,徒使人怀念起远方;落花满地凄凄风雨,让人更添对春日将逝的情伤。但与其这般伤心不舍,还不如更多的珍惜在我们眼前身边的人,珍惜当下的时光。

(评析:从这一段开始,当属文章的第二部分——本论部分,即分析问题。这一段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层,作者认为,与其怀念追忆过往,还不如正视得失,把握现在,珍惜眼前的一切。这是作者对中心论点的详细表述。但是作者的看法有何依据呢?第二层给了我们最好的回应。第二层,作者认为,晏殊在他那脍炙人口的名句“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中传达出他对人生的通透感悟。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用极富感染力的笔触,对这几句词进行了个性化的演绎,表情达意非常到位。)

晏殊在《木兰花》中另有一句“不如怜取眼前人,免更劳魂兼役梦”。晏殊对“不如怜取眼前人”一句可说是偏爱,而这亦是我们活在当下最该明白的。也许是经历过刻骨铭心的失去,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人,晏殊在呢喃地重复着,拨人心弦。“怜取眼前人”出自唐代元稹《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是女主角崔莺莺对曾背弃她的旧情人张生请求重修旧好的回绝:“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劝其用旧时的情意专心对待现在的妻子。我们当然不是才情横溢却惨遭抛弃的崔莺莺,但我们可以有她的宽容她的傲骨。而人生,总有可能存在人事一瞬面目全非的遗憾,凡事皆无法长久,我们的喜、我们的悲,在时间的巨轮下或许只在须臾,有什么能真正的永垂不朽?于是我们更应该对过去的自己宽容,让未来的自己傲骨。与其徒然伤感那些消失的过往,珍惜把握现在才是更有意义的事不是吗?

(评析:这一段同样属于文章的第二部分——本论部分。跟前一段有所不同的是,这一段旁征博引,借用晏殊的另一首词中的“不如怜取眼前人,免更劳魂兼役梦”和元稹的《会真记》中的“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对中心论点进行了更深层次的阐发。尤其令人感佩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理解非常通透,语言优雅含蓄,颇有晏殊遗风。)

天若有情天亦老,我们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爱憎恨,怨别离,求不得,恍如一张命运的网,而我们没有谁能免于经历这些苦难。有无数的天灾人祸分离了我们与亲人。地震时山崩地裂,洪灾时排山倒海,我们的爱我们的恨、我们的家我们的眷恋,一瞬间轰然倒塌,我们还有什么能免于在须臾间化为乌有?汶川地震时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地震发生时她人在德国念书,知道地震以后就一直哭一直哭,因为她的爸爸妈妈和弟弟都压在了废墟下。就连未婚夫,也刚好因为出差去看望她父母而一起埋在了废墟里。一夜之间,她什么都没了。她自杀了两次,但都被朋友及时送去了医院。醒来以后她哀求着朋友不要再救她。读罢晏殊的词,我忽然就想起了这个故事,没了亲人和爱人,她要怎么活下去?我们生命的支点,不是物质不是地位,或许就只是一直守候我们的家人。我们都该在失去之前明白拥有的珍贵。有一本书叫《原来你还在这里》,它的题记是:“永远不要轻言等待,等待是多么奢侈的东西。电影里,只需镜头切换,字幕上出现几行小字——二十年后,然后红颜白发,一切都有了结局。而现实的人生,三年五载,其中哪一秒钟不需要生生地挨,一辈子真长。”要知道当转身的时候能够轻轻地道一声“原来你还在这里”是多么幸福而奢侈的事情。或者作者和晏殊一样,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懂得怜取眼前人,毕竟在兜兜转转之后,还在那里的人很少很少。

(评析:这一段依然属于文章的第二部分——本论部分。这一段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在前一段旁征博引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实际,用真实鲜活的事例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心灵拷问,向我们再次证明了“怜取眼前人”的必要,我们都该在失去之前明白拥有的珍贵。)

晏殊在含蓄委婉地低吟。晏殊的神清气远,晏殊词的蕴藉雅健,成就了一个遗世独立的他。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面对现在,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评析:这一段属于文章的结论部分,即解决问题。结尾处照应开头,简洁明了,极富文采。)

总评:作者由晏殊词作中的名句“不如怜取眼前人”而有所生发,认为与其怀念追忆过往,还不如正视得失,把握现在,珍惜眼前的一切。这篇文章中心明确,例证充足,说理通透。既恰到好处地对晏殊词作进行了极富个性化的解读和品评,又旁征博引,密切联系实际,对晏殊词作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进行了细致入微、合情合理的阐发。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那流露于字里行间的典雅含蓄的语言风格和晏殊淡雅蕴藉的词风非常神似,真可谓是天衣无缝、妙合无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请大家任选古典诗词中的一个意象,大量地阅读与这个意象有关的诗词,写一篇诗评(1000~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