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裤的夏天2百度:《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拥抱对立面 就是全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36:27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拥抱对立面 就是全然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īn)故长(zhǎng)。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释:

 

①     正,帛书甲本为“定”,《字汇》:“定,正也。”帛书乙本,傅奕本为“正”,王弼,河上公本为“直”。《说文》:“直,正见也。”本义是不弯曲。

②     抱一,帛书本为“执一”。式,帛书本为“牧”,王弼,河上公等本为“式”。《庄子。天道》:“使天下无失其牧乎!”牧,法也。《说文》:“式,法也。”

③     帛书本为“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彰。”此从王弼本。

④     帛书本为:“弗矜故能长。”《广雅》:“矜,大也。”自夸,自恃。

⑤     帛书本没有“天下”二字。

 

 

品读:

 

老子在第二十一章中,推出了一个大德之人,让人们来观照。通过大德之人,可以观照到大德之人身上的五种品质,这五种品质皆来自于道,皆生而具足,那就是光辉,妙有,爱,自然,诚。因为具足这五种元素,让大德之人,拥有完整的理想人格。并且,完整的理想人格,不仅大德之人生而具足,其实人人生而具足,天地万物皆生而具足。为什么大德之人,能够将生而具足的完整人格活现出来,凡人却不能活现出来呢?

 

老子在第二十二章中,揭示出这其中的奥秘。那就是,要全然地活现出五种品质,首先要拥抱对立面。唯有拥抱对立面,才能全然。白天拥抱黑夜,善良拥抱丑恶,完美拥抱残缺,上帝拥抱魔鬼。老子说:“曲则全。”拥抱对立面,就能够全然。

 

人人都有能力拥抱对立面,为什么有些人拥抱了对立面,回归了全然的生命,有些人却没有拥抱对立面,仍然没有回归全然的生命?是什么力量,阻止这些人去拥抱对立面呢?老子在第二十二章中,同时也揭示了这个秘密。那就是,对于凡人来说,有四种能量,会阻止他们变得全然。那就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也就是爱表现自己,自以为是,自吹,自夸。放下这四个负面能量,人人皆可以拥抱对立面,人人皆可以当下回归全然。

 

1、曲则全,

 

拥抱对立面,就是全然。《说文》:“曲,象器曲受物之形。”曲,像器物中间圆曲,能够承受,容纳物体的样子。段玉裁注:侧视之,像方器承受、容纳物体的形状;正视之,像圆器承受、容纳物体的形状。引申为凡圆曲之称。不直曰曲。可见,曲是一种弧度,是一种圆弧。曲,就像酒盅,外曲而内空,因为圆曲,才能最大限度地承受、容纳物体。曲,又像山谷,外曲而内空,因为圆曲,才能最大限度地承受、容纳物体。我们知道,表面面积相同的球体、圆锥体、正方体、长方体,球体的容积最大。也就是说,球体内的空间最大,球体的空最大。故老子说“曲则全。”圆曲,则最全,容纳最多,最全然。《周易。系辞上传》写到:道创造天地万物,“曲成万物而不遗。”道创造天地万物,总是用最少的材料,创造出最大的容积,创造出最大的容纳与承载。道创造天地万物,最微小的元素,一定是圆,是曲,而不是方,不是直。道是用圆,用曲,来创造天地万物的。因此,道创造出来的天地万物,本质上也是圆,也是曲,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不曲之物。故说,曲成万物。

 

现代物理学的研究,在解释“曲成万物”方面,给出了许多有力的证明。先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说,时空是弯曲的,光在时空中的移动,也是弯曲的。连时空与光都是弯曲的,世间根本不存在不弯曲之物。科学认为,物质组成元素的最小单元是原子。而原子是球体,是圆,是曲。量子力学是研究比原子更小的微粒子的近代物理学,将微粒子称为量子。爱因斯坦引入光量子的概念。物质组成元素的最小单元,变成了光子。而光子是最小的圆,最小的曲。统一了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弦理论,很可能成为物理学方面大一统的理论。弦理论认为,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电子,光子,中微子,夸克之类的微粒子,而是弦的振动与跳舞。弦的振动与跳舞,形成了不同的微粒子。弦是更小的曲,也是更准确,更接近《周易》所说的“曲成万物”的曲。

 

全,《说文》:“全,完也。”全,是会意字,从入,从玉。本义是纯色的玉,引申为完整无缺的玉。全,是一种全然。这种全然是完整无缺,是婴儿的圆满自足,是婴儿的单纯,天然。全,是一种自然,自由的天性。这种天性因为没有受到污染,没有被信念,标准,决定,知识,文化等等有为、人为的东西染污,蒙蔽,磨损,使之缺失,故称之为全。故,全,就是真,就是自然与自由。丧失了自然与自由,就是不全,就是缺损。

 

老子说“曲则全”。一是说,曲成万物,万物本来就完全,全然。曲与全,都是万物的本质,是万物的本来面目。不曲,不全,其实都是一种假象。不曲,不全,是人为的染污,蒙蔽,磨损。二是说,曲则全。使其曲,就能够回归全。人们成为了善,成为了美,成为了名,成为了利,成为了智,成为了圣,成为了上帝,成为了佛,无论成为什么,都损害了全,都不再是全。如果要回归全部,全然与整体,那就要使其曲。善拥抱恶,美拥抱丑,名拥抱无我,利拥抱无私,智拥抱愚,圣拥抱俗,上帝拥抱魔鬼,佛拥抱凡人,拥抱对立面,将对立面拥入怀抱,成为对立面,进一步与对立面融而为一,善恶融汇为一,美丑融汇为一,上帝与魔鬼融汇为一,凡圣融汇为一,不全也就成为了全,部分成为了整体,单独成为了全部,对立成为了全然。如何使其曲?如何曲则全?接着,老子在下文中给出了四大法门,那就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放下自见,放下自是,放下自伐,放下自矜,就是使其曲的奥妙法门。老子所说的不是委屈求全的方法,而是放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当一个人拥有了中立的态度,就会全然。

 

老子说“曲则全”。三是说,修道之人,拥抱他人,拥抱万物,才能全。修道之人,因为修道,会修炼出更多的我见,我是,我伐,我矜。有我就无道,放下我,将他人,将天地万物全部拥抱在自己怀中,就是全然。世界本来是一,却被意识,被思想,被自我弄成了二。自我反对二,诋毁二,不承认二的存在,当然也就不接受二。不承认、不接受二的世界,就永远被二占有着,永远不会让二融合成一。这就是二的整个要点。四是说,一个人若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必然要先放下自己一己的理想,而把“举而措之天下之民”当作自己的理想。一个人把众人的理想,当作自己的理想,众人的理想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当然也不可能不实现。故说“曲则全”。五是说,若想拥有,首先付出。若想拥有爱,首先付出爱;若想拥有财富,首先付出财富;若想拥有喜悦,首先付出喜悦;若想拥有自由,首先付出自由。曲则全,付出就会拥有全部,拥有整体,拥有全然。

 

《周礼·考工记》写到:“天子用全,上公用龙。”天子用纯色的玉,象征天子的至尊与全然,上公用杂色的玉,象征上公还没有达到至尊与全然的境界,所以要全。

 

2、枉则正,

 

拥抱反面,才能达到真正的正直。《说文》:“枉,邪曲也。”本义是弯曲,不正。正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一个目标,下面是足是止,从一,从止,即怀抱着心中的理想,不失去心中的理想,就能向着这个理想的目标不偏不倚地走去。简单来说,走在道上,就不会失去理想,就不会偏倚,就会正直。而要达到真正的正直,要不偏不倚地走在道上,不但要拥抱正面,而且要拥抱反面,才能达到真正的正直。

 

老子说“枉则正”。不是要矫枉过正,老子反对矫枉过正。矫枉,必然导致双倍地枉,而不会过正。老子是让人们同时拥抱两面,正面与负面,上面与下面。所以老子说,抱一,将正面与反面融合为一。《尚书·洪范》写到:君子有“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君子有三种至上的德性:一叫做正直,二叫做能刚,三叫做能柔。刚柔合一,就是正直。

 

王弼等版本,将“枉则正”,改成了“枉则直”,非老子的本义,但也很有道理。“枉则直”的意思是,不但观照正面,同时还要观照反面,才是正见。《说文》:“直,正见也。”直是会意字。小篆字形,从L( yǐn),从十,目。徐锴解释为:“L,隐也,今十目所见,是直也。”即是说,十目一同观照,让隐者无所隐,藏者无所藏,无微不见,才是直。直,即正见。直的真正含义,是透过事物的表象能够看到其本质;透过事物的有能够观照到无;透过一个人的行为能观照一个人的范畴;不但观照事物的正面,还要观照事物的反面;即观其妙,又观其徼,才能称为直,才能称为正见。而只有通过直,才能觉知到“曲则全”,才能觉知“曲成万物”的宇宙法则。

 

《论语。颜渊》中,樊迟问知。孔子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让拥有正见的人,支持见解片面的人,能够让见解片面的人,也成为见解全面的人,成为正见者,这就是知。老子说,知人曰知;孔子也说,知人曰知。

 

孔子对直的理念,在《论语。子路》中,更是表露无遗。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说,如果我们乡里发生了偷盗事件,无论是父亲还是儿子偷了羊,父亲不会检举儿子,儿子也不会检举父亲。父亲会为儿子隐瞒,儿子会为父亲隐瞒。这里面自然就有正直了。儒家认为,孝是仁的根本,如果失去了孝,也就不会有仁爱之心;失去了仁爱之心,正直又有何用?有了孝,有了仁,直就在其中。所以,能够大义灭亲之人,绝非儒家圣贤。孔子的理念与老子的也不谋而合。老子说,有道,仁义自在其中。失去了道,仁义,智慧,孝慈哪有立锥之地?又能有何用?

 

正直,正见的目的,是为了没有弯曲,没有不正,没有隐匿,没有隐藏,也就是为了坦诚,开放。所以,儒家推崇正直的品质,目的仍是为了推崇坦诚的品质。坦诚,即从理想,而不是从环境出发作出的选择。“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是从仁义,从孝之根本出发,作出的选择,因此就是坦诚,就是正直。

 

 “枉则正”。拥抱了正面,还要拥抱反面,才是正直。拥抱了表象,还要拥抱本质,才是觉知。拥抱了有,还要拥抱无,才是有道。“枉则直”。观照了正面,还要观照反面,才是正见。观照了表象,还要观照本质,才是觉知。观照了有,还要观照无,才是有道。拥抱,观照,觉知之后,从理想出发,从道,从德,从爱出发的选择,才是真诚,坦诚,正直。失去了枉,失去了反面,就不可能直,更不可能诚。因为“万物曲成”,世上没有真正的直,拥抱曲,拥抱枉,就是直。

 

3、洼则盈,

 

池深才能满盈。清空自己,才能让自己能够真正盈满。《说文》:“洼,深池也。”《说文》:“盈,满器也。”想要多满,就要有多深。精深才能博大,博大才能精深。江海能够容纳百川,是因为江海擅于处下。江海处下,百川来归;领袖处下,天下英雄竞相追随。上善若水,水最像是道,道也最像水。道擅于处下,天地万物皆在道中,一物不失。一个人唯我独尊,必将成为孤家寡人。

 

4、敝则新,

 

种子破损、消逝,才有花朵的盛开。任何事物,走向破败,腐朽,死亡,才能重新创造,重新孕育,才能迎来新生。死是生的开始,死亡是生命的种子。有归于无,才能无中生有。让昨天的时间,知识,信念,意识,经验,都随昨天而逝去,让今天成为全新的今天,婴儿一样单纯,大德一样自然自由。决不让昨天的任何事情,影响到今天的喜悦与自由。

 

5、少则得,

 

减少欲望,才能拥抱理想。减少我私,我欲,我名,我利,以达无我之境,才能得道。无我才能有道。有我,必然失道。不能放下执著,就无法拿起自由。不能放下知识,就无法得到智慧。不能绝圣弃智,就无法回归于道。

 

6、多则惑。

 

贪多就容易迷惑。知识越多,彼此冲突,就容易更加迷惑。欲望太多,就容易迷失理想。自我心太强,太重,就容易失道。执著太多,就没有自由。烦恼太多,就没有喜悦。笑的太多了,就会笑出泪水来。故《左传》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坏事干的太多了,就是自己找死。

 

7、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所以,圣人守持“一”,作为人生的准则,作为行走天下,化育天下,让天下归一的准则。拥抱正面与反面,把正面反面混而为一;拥抱黑夜与白天,把白天黑夜混而为一;拥抱善与恶,把善恶混而为一;拥抱美与丑,把美丑混而为一;拥抱尊贵与卑下,把尊贵卑下混而为一;全部,整体,全然,就是圣人所抱持的“一”。

 

是一,就不是二,就没有分别,没有你我,没有私欲,没有输赢,没有凡圣,没有上帝与魔鬼。天下皆是一,则天下归一。抱一,老子说“道生一”。老子用一,来象征道。圣人抱持着道,只抱持道这个一,把道作为生命的准则,则生命自可以自然自由;把道作为天下的准则,则天下自可以生生不息;把道作为天地万物的准则,则天地万物为一。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一就是道,道创造天地万物。《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一是万物的本源。抱持一,就是抱持着生命的根本,抱持着万物的本源。道之外,天下不再有另一个“一”。

 

《尚书·大禹谟》写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jué)中。”据说,这是尧传授给舜,舜传授给禹的十六字心法。是儒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纲领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心法。失道的人心,被欲望占据,就会充满危险、危机、畏惧;就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复归于道的人心,将道心作为人心,就会觉悟万物,无微不知;就会见微知著,知微知彰;人心与道心合一,是天下最需要守持的精神,也是生命最需要守持的唯一心法;唯有守持着“惟精惟一”的心法,人们才能打开诚信的大门,才能最终得到中,守持中;才能够中立,中和,中庸,中正;最终才能够将天地精神,在人心中活现出来,才能够天人合一。如果说《中庸》从此而出,尽心知性从此而来,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此发扬光大,一点也不为过。故说,此十六字心法,是儒家思想的纲领性文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修心,守中的纲领性文字。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见微”,“知微”。《说文》:“微,隐行也。”隐秘,藏匿,不容易发现的现象。《广雅·释诂二》:“微,小也。”细微,微小的意思。见微,即是要觉知细微,微小之物,又要觉知隐秘,藏匿的现象。

 

《韩非子·说林上》写到:“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zhù)而怖,知天下不足也。”圣人觉知事物微小时的情况,就能预知事物萌生、盛大之后的影响,圣人觉知到开始,就能预测到结果;故圣人看到用象牙制作的筷子,就会心生恐怖,就会预知天下人民将会忍饥挨饿,难以衣食富足。汉朝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中也写到:“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圣人见微,知微,就能够知道结果,知道未来。故荀子说:“善易者不卜。”真正精通易经的人,根本用不着占卜,他自然能够见微知著,看到事物的发端,就能够知道其结果。

 

《周易·系辞下传》亦写到:“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君子看到事物微小的征兆,体验到事物微妙的变化,就能知道事物显著时的结果;君子看到事物柔弱的意象,就能预知其阳刚的能量,这样的人,才是万人景仰的领袖。《中庸》更明确地写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他人看不到时,那些隐藏着的念头更容易冒出来,他人听不到时,那些细微的征兆更容易显现出来,所以,君子在独处时更是觉知自己,是修身养性的好时机。

 

知微,是为了站在当下,知晓未来;知道开始,从而了知结果;洞察到事物的因,就能知道事物的果。圣人抱一,就可以知微;圣人知微,就可以抱一。圣人抱一,知微,才能中立,中和,中正,中庸,才能将天地精神,在人心中尽性地活现出来,才能天人合一。故中国人,非常重视知微。《说文》:“允,信也。”厥,乃,才,于是。《史记》写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左丘明失明之后,才创作了《国语》。

 

 

中的甲骨文字形是,中心竖立一根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将旌旗与飘带贯穿起来。天地人三才,人居其中,人将天地贯穿起来,上通天,下通地;人将天地精神,在人心中尽性活现出来,就是中。故说,中,内也。《说文》:“中,和也。”中,本身又是和。圣人抱一,圣人心中有道,自然而然将道心活现出来,就是中。圣人抱一,就是中。

 

8、不自见故明;

 

不自我表现,不自我标榜的人,才有智慧,才有光辉。见,即视,即看。见的本义是引人注目,引申为看法,见解。《说文》:“见,视也。”《尚书。洪范》:“视,明也。”不自视,就明。自视,就不明。《说文》:“明,照也。”日月照临四方,叫做明。

 

放下自见,放下信念,标准,决定,用中立的态度看自己,看他人,看世界。看自己的无限可能性,看他人的无限可能性,看世界的无限可能性,则自己就是一个足够的人,他人亦是足够的人,世界亦是足够的世界。则自己就充满了生命的智慧,智慧的光芒就会普照天下。老子说“自知曰明”,知己,知天,知道,就是明。明,在老子这里代表着人生的一种大智慧。不自见,就明,就有智慧,就有光辉。

 

9、不自是故彰;

 

不自以为是,不总觉得自己是对的,才会彰显,才会让自己的人生,无论如何赢出来。《说文》:“是,直也。”自是,总觉得自己不偏不倚,总觉得自己正确,总觉得自己对。自是,是宁可要对,也不要赢的一种愚蠢表现。《广雅·释诂四》:“彰,明也。”明显,显著。

 

放下要对的态度,用要赢的态度,用开放、平等的态度,拥抱自我,拥抱他人,拥抱世界,他人与世界对于自己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让自己的人生理想,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盛开灿烂的鲜花。

 

10、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我吹嘘,才有功劳。《说文》:“伐,击也。”《广雅》:“伐,杀也。”伐的本义,是用戈砍杀他人。引申为自夸自大。一个自伐的人,到处自我夸耀,没有人会觉得他有功劳,更没有人愿意相信、愿意承认他有功劳。即使他真的有功劳,他的功劳也会被自我夸耀,完全抹杀。

 

放下自夸自大之心,用慈悲之心看待天下,用处下这个态度支持他人,“举而措之天下之民”,则他人都是自己,万物都是自己。自己与天地万物为一,天下还有哪个功劳不属于自己。把成果导向,改变成理想导向,当下就能够拥有人生的自由与喜悦。

 

11、不自矜故长(zhǎng

 

不自尊自大,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从而成为众人的领袖。《广雅》:“矜,大也。”《公羊传·僖公九年》:“矜之者何?犹曰莫我若也。”自矜的人,觉得天下人都没有自己强,天下人都没有自己尊贵。从而轻慢他人。自矜,就是傲慢,自尊心强的一种表现。《广雅》:“长,老也。”指有德性,受人尊重的人。

 

《尚书·大禹谟》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一个人只有不自尊自大,天下没有人能够比他更强;一个人只有不自我夸耀,天下没有人能比他更有功劳。一个人不妄自尊大,会成为天下人的领袖;一个人不自我夸耀,会赢得天下最大的功劳。

 

放下自尊心,放下自尊自大,让自己从恐惧中,跳脱出来,不需要用财富,名利,地位,尊严求得人生的安全。人人生而足够,生而安全。平等地看待他人,平等地看待世界。用慈悲与爱的眼光看待他人,看待世界,就能得到他人与世界的爱,就能得到他人与世界的尊重。一个自己有尊严的人,不必自尊自大;一个根本不需要在全世界面前赢得尊严的人,必然会在全世界面前赢得尊严;一个人无需成为他人的领袖,只需要成为自己生命的领袖;一个人无需用清澈的河水来洗涤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清洁的,干净的。

 

12、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因为不与人竞争,故天下也就没有人能与自己竞争。不争,是老子非常推崇的一种人生态度。不争名,不争利,不争功,不争对,不争知见,不争欲,不争有,有道者事事皆从无出发,无中生有,无所不有,根本不会争已有的一切。有道者自然而然地生活,生命所需的一切都圆满自足,自会生生不息,根本没有争的需求。故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有道者不但不争,而且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会支持天下人实现他们每个人的理想。天下人的理想都是有道者的理想,天下人的财富都是有道者的财富,有道者如此丰盛富足,还有什么需要去竞争?老子推崇不争,人人圆满自足,人人都根本不需要去争。

 

13、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古人所说,拥抱对立面,就能全然,就能抱一,就能成为一,就能得道,岂能是虚假的话?坦诚,开放,拥抱对立面,拥抱反面,让自己成为全然的人,让自己成为整体,让自己成为全部,就会复归于道。

 

“诚全而归之”。老子最后又做了一个总结。人人放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来到中立的位置,用一颗坦诚,开放之心,拥抱对立面,让自己成为一个无所不容,无所不包,容纳天地万物之人,让自己成为一个全然的人,让自己与天地万物成为一个整体,让自己成为容纳天地万物的全部。这样,人们也就回归了道,成为了道。人们也就能自然而然,自由自在。

 

诚与全,是人们回归道的两个重点,要是错过了这两个重点之一,人们要回归于道,人们想回归自然,都几乎不可能。诚,即坦诚,开放。诚者,天之道。全,拥抱曲,拥抱枉,拥抱洼,拥抱敝,拥抱少,从而让人们能够全然。全然之人,即得道之人。

 

14、综述

 

大德之人,要将天地精神,日月光辉,在人性中活现出来,必须要成为一个全然的人。而成为全然之人的首要条件,是拥抱对立面,拥抱反面。只有拥抱了对立面,一个人才能变得非常大,才能大得能够容纳天地,容纳日月;一个人要容纳天地日月,还要生生不息,而允许生生不息,允许生败坏空,就显得非常关键。一个人要允许生生不息,就不能有私心,私欲,不能有我。我是阻止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最大祸端。

 

放下我,就放下了自我标榜,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尊自大。放下了自我标榜,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尊自大,也就放下了我。无我,无为,无私,无欲,才能拥有中立的态度,以开放,坦诚之心,拥抱对立面,拥抱反面,拥抱天地万物,从而让自己变成整体,变成全部,变成全然。一个全然之人,不会再有竞争之心,就会以不争之心,支持天下人皆回归于道,皆回归自然。

 

15、大雁与青蛙

 

大雁与青蛙都住在湖边,是一对好朋友。后来湖水干涸了,它们要搬到另一个有水的湖边居住。青蛙就想出一个好主意,让两只大雁叼着一根木棍的两端,青蛙咬着木棍的中间,一起飞到有水的地方。

 

它们飞过旷野,飞过山村。一路上人们赞不绝口,纷纷称赞它们:大雁带着青蛙一起飞行,太了不起了,谁想出的这个办法啊?青蛙非常得意,心想,这是自己想出的办法,自己太了不起了,这是自己的功劳。

 

“是我想出的办法,是我的功劳。”青蛙终于忍不住说了出来。结果,它从空中掉下来,摔死了。自我夸耀的人,不但争不到功劳,而且往往会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