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实演讲大东北:净空法师讲《金刚经》二十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5:31:06
净空法师讲《金刚经》二十四 7、二乘人,但偏于空,虽能超出缘生,而不能利用缘生,则沉空滞寂,成自了汉。世尊呵之曰:‘焦芽败种,堕无为坑。’此两种执之病,虽苦乐不同,升沉迥别,然无智慧则一。”这是说学般若堕阿鼻地狱的,这个事,实在讲是很麻烦的!实在讲,我们不忍心去讲,要在诸位会听,你能够会得其中之意就好,你就能生智慧。学佛学走样子的人太多了!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正如佛在《楞严经》上所讲,“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把佛经讲错了,贻误无量众生。眼前虽然得名闻利养,这一口气不来,就到阿鼻地狱去了,这是很悲哀的一桩事情。二乘人是指声闻、缘觉,阿罗汉与辟支佛这两种人,“但偏于空”,他们出了三界,断了见思烦恼,空有两边,“有”放下了,但是他执著“空”。他们的境界,“虽能超出缘生”,缘生是指六道,超越六道轮回,超越三界。“而不能利用缘生”,他不像佛、不像菩萨,菩萨能够利用缘生,度六道众生,他不离开六道,在六道里面游戏神通,做种种示现,利益众生,这是二乘人做不到的,佛菩萨是这么做的。于是他们“沉空滞寂”,这就是我们常讲,小乘阿罗汉证偏真涅槃,偏是偏在一边,真就是空,他住在真空里面。“沉空”,佛用这个字来形容,就是他沉没于空寂的性中。“滞”是滞留,停止在那个地方,不起作用。他是在一个很寂静的境界里面,他不动,这叫自了汉。自己虽然是烦恼、妄想、执着都断了,很清净、很自在了,不能利益众生,佛在经上常常呵斥这些人,“焦芽败种,堕无为坑”,无为就是空,他住在空里面。诸位要晓得,六道里面,四空天人住在空里面,阿罗汉也住在空里面,但是这个空,有一点不相同,一个是三界之内,一个是三界之外,这一点不一样。实在说,佛在楞严会上把他们的境界给我们说出来了,在其他经上我们没看过。佛说二乘人所证得的偏真涅槃,实际上是什么?“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个说得清楚,说得明白。这就是告诉我们,小乘人的偏真涅槃,实际上它是定,它是很深的禅定,《楞严经》上讲九次第定,这个定的功夫等级,它是第九等的,这么深的定。前面八定是世间定,叫四禅八定;八定是包括四禅,四禅天是四种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往上去是四空定,合起来八定;八定是世间禅定,没有超越世间。到第九定,功夫再增上,超越六道轮回,他们的功夫是第九定,佛说还是“法尘分别影事”;换句话说,小乘人妄想并没有断。这就是说明,为什么要利用缘生广度众生,破妄想、分别、执着,要破得彻底;小乘人不彻底,不究竟。“此两种执之病”,这就是学般若学偏差了,变成恶取空,执着空,拨无因果,他连因果报应都不相信,他认为没有这个东西,这是假的,这是执着空。二乘人也执着空,可是他们的果报苦乐不相同。声闻、缘觉住偏真涅槃,对自己是乐;恶取空的人,错解般若的人,堕阿鼻地狱,苦!这两种人,两种执着之病,那个结果不同。“升沉迥别”,一个是超越六道轮回,一个是堕到六道最底下的阿鼻地狱。讲它的因,“无智慧则一”,两种人都没有智慧。声闻、缘觉没有智慧,错学般若堕阿鼻地狱的人,当然没有智慧,有智慧怎么会堕阿鼻地狱?有些同修听了这个话,阿罗汉、辟支佛怎么会没有智慧?真没有智慧,这是实实在在的。佛在大乘经上讲,真如本性的三德密藏,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脱,小乘人所证得的,只是这三种当中解脱里面得一小部分。法身,小乘人没有见性,没有证得法身。般若,小乘人没有,小乘人所证的只是半个解脱而已,他不是真的解脱。三德里面他只得少分,一点点,这个我们必须要晓得。大乘圆教七信位的菩萨,论断证功夫,跟阿罗汉、辟支佛相等,都是断见思烦恼,相等的;但是智慧完全不相同,不能比!阿罗汉、辟支佛没智慧;圆教七信位的菩萨,那个智慧就了不起,不相同!后面这一段,为我们做了一个总结。“8、佛说此一大段文,意在使人洞知缘生事理,以免执有执空之病。”“佛说此一大段文”,这一大段文我们还没有讲到,还在后面,这都是要讲这一大段文前面交代的话,这是罗里罗嗦说了这么多!“意在使人洞知缘生事理”,洞是彻底明白,真正把它搞清楚;对于一切法缘生的事相,缘生的道理,要搞清楚。为什么?清楚了,你就不执着,不执着就没事了,就怕执着。般若里面教给我们,空有两边都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以免执有执空之病”。“9、不执有,则人我空。不执空,则法我空。我法双空,便是洞彻三空之般若正智。便证空有同时之般若理体。故曰:通达无我法者,是真菩萨。”“不执有,则人我空。不执空,则法我空。我法双空,便是洞彻三空之般若正智。”由此可知,世尊苦口婆心,再再的为我们宣说,真正是慈悲到了极处。为我们说明事实真相,劝导我们两边不着,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又做给我们看,这叫三转法轮:示转、劝转、作证转,自己表现给我们看,表演给我们看。目的是教我们开悟,是教我们证果,是教我们明心见性,永脱轮回。这个利益,世出世间法里面都没有能跟它比较的。为什么不能执有?执著有,就有六道轮回,你就出不了六道,你说这个多可怕!为什么不能执空?执空你就不能见性,不能明心见性,不能解决问题。“不执有,人我空”,破了我执,出了三界;“不执空,法我空”,破无明、破尘沙,超越十法界。“我法双空,便是洞彻三空之般若正智。”般若智慧的总纲领,就是人空、法空、空空,空也不能执着,空也要把它空去,般若讲三空。一空到底,这是般若智慧现前了,心才达到真正的清净,你心里面一个妄念都没有了。“便证空有同时之般若理体”,般若理体就是真如本性,你就明心见性,禅宗里面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就是本来面目。你就把本来面目找到了,这个境界也就是圆满成佛,真的成佛了。“故曰:通达无我法者,是真菩萨。”不是假的!前面经文我们念过,“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是假的,那不是真菩萨。真菩萨无我,通达无我法者;通达无我法,一定要洞彻三空。这个境界在圆教里面讲,初住以上的菩萨,《华严经》上称之为法身大士,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他们的境界。如果我们能够空有两边不着,空也不着,就能够证入圆初住的果位。这样的人念佛,叫理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土往生,不是方便有余土,当然更不是同居土,是实报土往生。“10、布施、受施、施物,皆因缘生法,当体是空。故名为三轮体空。”我们要不要修布施?要!一定要生心修布施。我们整个的生活就是布施,从早到晚,一年到头,点点滴滴,与一切众生相处,全是布施,没有一样不是布施。但是不能够住相,不能够说“我布施了”,那你就不空,三轮就不空,你著“我”,你著有。也不可以说,因缘生法,当体即空,“算了,我什么都不要做了。”那你就执空了,就变成二乘,你就着空了。知道当体即空,而又偏偏在做;做,不空,不执着是空;空有两边不着,这样作法。事要很认真努力去做,决没有一丝毫的执着。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天天在做,若无其事。天天在做,就在做里面去练功夫,练什么?练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练这个。就在生活里面、工作里面去锻炼,我们佛法叫修行。所以修行在生活当中,在工作里面,在日常应酬里面,这叫真修。由此可知,修行哪要什么道场,不需要!释迦牟尼佛过去在世,讲经说法都在大树底下,没有建道场。到后期才有一些国王、大臣护法,才有精舍、讲堂,以前没有,以前都是在树下。虽有讲堂、精舍,世尊心地还是很清净,并不以为“我有了道场,我有了讲堂!”没有这个念头,讲堂、精舍是施主的,所有权是他的,佛菩萨只有使用权而已。他不要所有权,他有使用权,这才真正得自在。由此可知,三轮体空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体现。前面交代的话说完了,下面要讲这一段经文,由此可知,这个经文意思很深,怕你误会,前面说了这么多。一四二、明无法可说 对机则说 示说法无念【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这一大段说明“无法可说”。这个意思很深很广,前面我们很婉转的透露了一些。我曾经跟同修们说,佛的经论没有意思;如果有意思,那佛就有法可说了。没有意思,正是透露出佛是无法可说。“对机则说”,经典虽然没有意思,对机意思就来了。机,千差万别,于是它的意思也就无量无边,对什么人,有怎么个说法?对什么时代的人,有什么时代的说法?活的,不是死的。所以佛经难就难在这个地方,难在它是活的,它不是死板板的。古来大德们的注解,我们可不可以看?可以看。可不可以用?可以用。但是你要记住,要活用不能死用,死用是死在注解之中,那就错了,那就不是般若,没有智慧,要懂得活用。这一部《金刚经》,从印度传到中国来,早期在东晋时代,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罗什大师那个时代,距离我们今天差不多是一千七百年。一千七百多年,代代相传,传到今天,经文还是一样。每一个朝代,那些大德们讲《金刚经》,讲得不一样,我们可以从古人注解里面看到,那个注解讲法都不一样。这就说明经没有意思,对机在说。对汉朝时候那个机,有对那个机的说法;唐朝时候人的根机,跟汉朝人不一样,必须有新的说法,能够契唐朝人的机,他们得利益了。这就是为什么唐人的注解,跟汉人的注解不一样。宋朝人的根性,跟唐朝人又不一样,时间不相同。我们应该能够体会得出来。古时候社会的变化,没有现在这么大,它是会变,变得很缓慢。农业时代,大概是几十年、一两百年就能够看出很大的变化;不像现在,现在三年、五年,变化就看出来了,现在的变化太大了。以建筑来说,中国那个时候古老的城市,几十年没有见,再去,没有什么大变的样子。现在新加坡,三年不来就不一样了,路也不认识了。环境在变,人心也在变,你的想法、看法都在变,现在变的幅度太大了。同样这一部《金刚经》,我今年讲的跟去年讲的不会一样。为什么?变了。听的人还是这么多,没错!你的脑子想法变了,不一样,这才晓得经是活的,不是死的。《无量寿经》,我在新加坡讲了两遍,好像第一次是八九年。八九年我来,在弘法团讲了一遍,第二次在这个地方讲了一遍,录音带都有,你们去听听看,不一样!同样是这个经文,同样的经本,内容完全不一样。这是什么?讲经的难处。学经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劝大家学经要开智慧。怎么开智慧?要放下。你不放下,你怎么能开智慧?智慧是你本有的,开智慧不难,难在你放不下。你果然身心世界像这样子空有两边都放下了,你不是马上就是法身大士了?法身大士智慧就圆满了。佛所有的一切经教,你都通达了,无量义你也都明了了。为什么?你先做到没有意思,你必须做到完全没有意思,起作用、对机的时候,自然生无量义,它就能生得出来。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般若就生智慧。你心不清净,你没有智慧,心清净就生智慧。什么叫清净?统统放下就清净。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放下,这样才清净,才能够生智慧。第一段讲的是示现,做出样子给我们看。“说法无念”,有人向佛请法,佛就说法;虽说法,说而无说。说是说了,佛是不是听了别人问一个问题,想一想,这个问题我要怎么答覆他?那就是有念了。别人提出问题,随问随答,佛没有考虑,没有想到我要怎么答覆,我要怎么跟你讲,没有!对他自己来讲,无说,他没有起心动念;对别人来讲,有说,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怎么没说?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释迦牟尼佛确确实实没有动一个念头,没有起心,没有动念。你要是明白这一个事实真相,你才晓得佛经不能研究,你怎么可以研究?你这一研究是什么?全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你怎么会懂?这是佛法跟世间法不同的地方,修学佛法最难的地方。可是难与易也不是一定的,哪有难易?从难易上来说,有的时候世间法也很难,学好多年还学不会,佛法放下就成了,佛法的难就是你不肯放下。马上放下,马上就得,这是佛法容易的地方,你不肯放下那就难。我们无量劫学佛,就是因为舍不得放下,难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别人修行证果那么容易、快速,人家肯放下,放下一分得一分利益,放下十分得十分利益。“1、此下数节,正面是明如来说法之义,而骨里却是教菩萨应如何离念。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也。”“此下数节”,底下几节的经文。“正面是明如来说法之义”,经文表面上说的、看的,都看佛讲经说法的义趣。“而骨里却是教菩萨应如何离念。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也。”这是佛法读经、听经的一个难处,难在什么地方?意在言外。我们读佛经,你要不懂这个道理,经典就不得其门而入。佛的意思在哪里?在文字之外,文字里面决定没有意思。文字之外,古人所讲的弦外之音,你要懂得弦外之音。说法意在言外,你要能够体会到言语以外的味道,那你就会懂,决不在言语之中,决不在文字之中,是在文字、言语之外,你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2、作是言念,其过何在。在作念我当四字。”这个地方有“作是念”、“我当”,这也是假设的一个问题。世尊告诉须菩提:“汝勿谓”,你不能够这样说法,不能有这个念头,“如来作是念”。这个地方不用佛,用如来,如来是讲自性,自性里面没有念头。事上可以,心上不可以,如来就是讲本性、真心,真心离念,真心里面没有念头;妄心就有念,所以念叫妄念。所以,不可以说如来有这个念头。“我当有所说法”,“我”不就执着我相,就生起我见,那是凡夫,哪里是佛?哪里是菩萨?凡夫才起心动念,才有我执,佛菩萨决定没有。劝他“莫作是念”,不能有这个意思,不能有这个念头。有这个意思,有这个念头,错了!表面这样说,意思是教菩萨、教这些学生要离念、要离相,意思在这里,所以意在言外。下面解释有念就是执着。一四三、释有念即执【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这个经义很深很广。特别是学教,佛门里面的术语叫学教,现在的话叫学讲经,学教就是学讲经。学讲经的人不能不知道,重要的原理原则。“1、‘有所说法’,谓心中存有所说之法,即作念我当之意。一说此言,其罪甚大。‘即为谤佛’。如来空寂性中,那得有念,那复有我。凡作念我当如何,是妄想执我之凡夫。视如来同凡夫,非谤而何。”“有所说法,谓心中存有所说之法”,这是这一句话的意思。心里面讲,我要跟大家说法,我想说什么法,这就错了!无法可说,你有什么法好讲?一切法缘生性空,了不可得,你说什么?这个“有所说法”,跟前面的经文“作念我当”,意思是相同的。“一说此言,其罪甚大。”实在讲,众生造作这个罪并不晓得,不知道这是有罪,这有什么罪?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不是这个样子的吗?“我没说错!”我们觉得没说错,诸佛菩萨眼睛看到,你犯了很大的错误。犯了什么错误?谤佛。毁谤三宝,戒经里面讲,那个罪过是阿鼻地狱。不论你是有意、无意,你了不了解,因为说这个话影响别人,就是误导众生,从这个地方结罪。你误导众生,你错解了佛法,误导众生,这个罪就重。实在说,佛菩萨不会怪你,你怎么样毁谤他,他不会怪你,那个结罪是误导众生,从这里结的。佛菩萨大慈大悲,绝对不会怪你。“如来空寂性中,那得有念,那复有我。”《金刚经》上讲得很清楚,四相、四见都离了。这个地方的“如来”,诸位要记住,圆初住菩萨都可以称如来,不一定指究竟圆满佛。大乘经上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就是从圆教初住菩萨讲起,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叫诸佛。圆初住的菩萨,他就有能力,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他有这个能力。《楞严经》上二十五圆通,我们看到“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里面,也讲到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那个观音菩萨是什么地位?圆教初住,圆初住的观音菩萨。所以观音菩萨,在释迦牟尼佛每一个法会里面,身份并不一样。在《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参访观世音菩萨,那个观世音菩萨是第七回向位的观音菩萨。法华会上,《普门品》里面的观音菩萨,是等觉的观音菩萨。观音三经,三经是三个不同的身份:一个是初住菩萨,一个是第七回向菩萨,一个是等觉菩萨,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不可以听说观音菩萨,就含糊笼统,这是太粗心了。由此可知,这个地方称如来,圆初住就可以称如来,因为他见性了,从那一分真性上说,就称之为如来。空寂性中,圆初住菩萨就证得,四相、四见完全离开了,所以他没有念,他也不着相。“凡作念我当如何”,我要怎样怎样,“是妄想执我之凡夫”,这是凡夫,这不是佛。“视如来同凡夫,非谤而何。”你把佛当作凡夫来看待,这就是谤佛,这怎么不是谤佛?学佛的人,谤佛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我举个例子给你听,你就晓得这都是事实,有一些同修来告诉我:“法师,你叫我们念阿弥陀佛,你叫我们念《无量寿经》,我过去念了好多经,念了好多佛菩萨,现在不念,那佛菩萨不怪我?”你把佛菩萨当作什么人?谤佛!佛菩萨心多清净,清净、平等、慈悲,你还把他当作普通人?我得罪他,他要找我麻烦了。不但没有把佛菩萨当作好人,把他当作恶人,把他当作一个有报复心的,得罪他不得了,麻烦大了!把他当作这种人,现在我们讲,当作黑社会的人,你说你这个罪过大不大?他起这种心,动这个念头,这还叫学佛?糟了!鬼神你得罪他,他才会找麻烦;佛菩萨得罪他,不会找麻烦。但是你这种心,你把佛菩萨当作是个凡夫,还当作是个恶凡夫,还不是个善凡夫,这个罪很重。结罪是从这里结的,不是得罪佛菩萨、佛菩萨找你,不是这个意思。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如果你过去修行不如法,现在如法了,专门学一部经,专门念一尊佛,你过去拜的那些佛菩萨看到,欢喜得不得了,你这才算对了!喜欢都来不及了,怎么会找麻烦?这是世间一般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产生这么大的误会,这个误会就造罪业。“2、法身无念无说,报化有说而实无念。经文特举‘如来’,意在显此。”“法身无念无说”,法身就是真心,真心离念,就是清净心、平等心,无念无说。“报身、化身有说而实无念”,要记住这一句,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八相成道,示现说法四十九年,他是有说无念。不但佛说法有说而无念,菩萨、罗汉说法也是说法而无念;再往下面看,许多祖师大德们说法也是有说而无念。我们学习要从这个地方学,那就正确,就没有错误了。你能学到真的东西,真的东西是自性里面,不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就错了。释迦牟尼佛讲这么多经典,我们依照这个求,行不行?我们要是真正答覆,那就是须菩提的话,“不也,世尊。”这个“不也”,不是否定词,也不是肯定词;不能这个说法,意思就是说,也可以也不可以。怎么说也可以?展开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这些经论,引发自己的自性般若,可以,那没错。譬如《金刚经》摆在我们面前,用释迦牟尼佛作缘,把我们自性般若引发出来,那怎么不可以?是可以。我讲的《金刚经》,不是释迦牟尼佛的《金刚经》,是自性的《金刚般若》,这就是可以。假如说,死在这个文字当中,自己智慧没有现前,还是依照释迦牟尼佛的这个经文来讲,又把他的意思讲错了。释迦牟尼佛没有意思,我们这里讲了好多意思,好多意思都是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这就不可以。所以亦可亦不可,是这么个道理。由此可知,特别是佛的大乘经,大乘经都是从实相般若里面流露出来的,都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你怎么能讲?我们求学不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不能不懂得怎样去修学。所以《般若经》上教给我们的大原则,从哪里学?离相离念。果然离相离念,佛的一切经论,你自然通达,自然明了了。就像唐朝六祖惠能大师一样,他心地清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切佛的经典,你念给他听,他就会给你讲,讲得非常妙,讲的能叫听的人都开悟。他有没有念?没有念。有说无念。我们举惠能大师,大家都很熟悉,他跟诸佛菩萨一样,有说无念。可见得中国在历史上有这种人物,可以拿他来做证明,这不是假的。“经文特举如来,意在显此。”所以他不说佛,他说如来。这个诸位要记住,从圆教初住菩萨,只要明心见性,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都可以称如来;就那一品性上,那就称如来。“3、佛之说法,无非对机,法亦缘生,缘生体空,故法本无法。说即无说。”前面跟诸位说得很清楚,诸佛菩萨乃至于一些祖师大德们,讲经说法确确实实是“有说而无念”。说一定是对机,如果没有机感,机是能感,佛菩萨说法要能应,感应道交,如果没有众生这些机感,佛就无有法可说。纵然有感、有应,前面说过了,在相上有说,实际上无念,无念也就是无说。因此我们晓得,既然是有能感、所感,那就是缘生,所以说法也是因缘所生。不但是世尊为我们说一切法,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众生说法,也不违背这个原则,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凡是缘生之法,都没有自体,当体即空,“故法本无法,说即无说”,无说即说。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这才能够归到前面经文里面所说的一如、不一不异,才能够符合这个原则。这个原则要用现代人的话来讲,就是所谓真理,一定回归到这个真理。佛门里面,我们也常常听说“万法归一”,那个一就是不一不异,也就是诸法如也,诸法一如,就是这个意思。能够符合这个原则,这是正说;如果不符合这个原理,那就是邪说。法是正说、邪说,差别在哪里?差别在这个地方。既然是缘生,因此法也不能够执着;换句话说,也不能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错了。心要清净,心要空寂,心里面不能有一物。“4、佛何以能不起念随缘说法,前修因时悲愿薰习之力是也。此理《金光明经》说之最详。经曰:佛无是念,我今演说十二分教,利益有情。又曰:然由往昔慈善根力,于彼有情,随其根性、意乐、胜解,不起分别,任运济度,示教利喜,尽未来际,无有穷尽。”“佛何以能不起念随缘说法”,很多人确实有这个疑问,我们也会有。我们要跟人家谈个问题,心里总要先有念头,没有念头怎么说得出来?尤其说得这么有条理、有层次,一点也不乱。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这个给我们解答了,“前修因时悲愿薰习之力是也。”总而言之,佛是过去生中在因地里面,正如同我们现在一样,我们天天发愿,时时刻刻都发愿要度众生,要为众生说法,成佛之后这个愿力的力量很强大。我们知道,凡夫起心动念都为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佛法,没有想过为众生。生生世世不起念则已,起念,头一个是我,这是业力,无始劫以来业力的薰习也了不起。《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所说,“业力能敌须弥”,可见得业力非常的强大。成了佛,业力消了,把业力转变成愿力,所以诸佛菩萨的愿力非常广大。“此理《金光明经》说之最详”,《金光明经》也是属于般若部的,这个经里对于这个问题讲得很多,讲得很详细。底下引用一段《金光明经》里面说的,“经曰:佛无是念,我今演说十二分教,利益有情。”诸位要知道,这个念头没有成佛有,像我们现前有这个念头;成佛之后,为什么没有这个念头?诸位要晓得,怎么成佛的?离相离念才成佛的。如果这个念头还有,没离,那他是凡夫,他不是佛。佛决定是离相离念,虽然离相离念,但是无始劫来生生世世这个愿力的薰习,这个力量在。这个力量如果不遇缘,这个力量不起现行,不起作用了,佛确实没有这个念头;如果有一个众生要求佛,这个念头众生就有感,众生有这个念头,佛自自然然就有应,虽然不起念也有应。为什么不起念也有应?无始劫愿力薰修的作用就起现行,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众生有感,佛有应;虽有应,确实无念。佛现身无念,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示现八相成道,他有没有念?没有念。绝对不是说:这个地方众生机缘成熟了,应以佛身而得度之,我要到那里去投胎,去八相成道现佛身。要是有这个念头,他就是凡夫,他就不是佛菩萨。确确实实没有念,示现八相成道、住世八十年,没有念,没有这个意思。也没有说,“我一定要在那里住世多少年”,没有。来无念,去也无念。那为什么刚刚好住世八十年,不住世一百年,不住世六十年?这个问题都在一个“缘”字,机感相应。这个地方有众生的感,他就多住世。这个缘要是尽了,他就灭度,他就不住世。佛住世、菩萨住世,乃至于真正有修行的善知识住世,完全是看这个地区的众生,还有没有得度之机。这样说法还是不太好懂,我们要说白一点,佛住世就是问一问这个地方,还有没有人相信佛的话?还有没有人听佛讲经说法,能依教奉行?如果有,佛决定住世;如果没有了,佛就不住世。所以佛住世不是为自己,是为这个地方有没有众生肯跟他学习。这个学习要真学,不是假学,假学没有用。我们很想听经,听了一句也做不到,那个没有用处,佛不住世。听了真干,真正改过自新,有这么一个人,佛都不会走,所谓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真正肯依教奉行,肯认真修行,佛都住世。由此可知,佛灭度,就说明那一个时代、那一个地区的众生,已经不肯依照佛的教训去修行,不肯依教奉行,佛住世毫无意义,示现般涅槃。“又曰:然由往昔慈善根力,于彼有情,随其根性、意乐、胜解,不起分别,任运济度,示教利喜,尽未来际,无有穷尽。”这一段的意思,跟《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完全相应,也是说明佛为什么不起念说法度生,从来不起念。“然由”是自自然然,一丝毫勉强都没有。自自然然是由过去生中,往昔是过去生中,慈悲善根之力。这个慈悲善根之力,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发愿度众生,像我们现在依照古佛的四弘誓愿来发愿。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因中所发的慈悲大愿。成佛之后,不但是成佛,实实在在讲,从我们《金刚经》的教义来说,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地位,从这个时候起,就没有念了。《金刚经》的标准,四相、四见断掉了,没有了,就证得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样的菩萨,在十方法界,就跟如来果地上一样,感应道交;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众生心目当中,希望佛来教化他,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自自然然就现佛身。至于他现什么样的身份,像《普门品》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三十二应身没有念,不作意的。“我要现个什么身”,哪有这种念头!自自然然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而众生那个感极其微细,这个我们要晓得。以释迦牟尼佛为例子,世尊当年出现在我们世间示现成佛,夜睹明星,悟道成佛。他成佛了,人家看这么一个出家人,在菩提树下打坐,谁知道他成佛?谁去亲近他,请他来说法度生?没有人,没有人认识。在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启请,佛立刻就入般涅槃,就走了,我们肉眼凡夫不知道佛应化在世间。由此可知,以后佛教化这么多众生,这都是机感。我们这个感,连自己都不晓得,就好像电波一样,太微弱了,自己都没有发现,可是佛那个地方就感动了,佛就有应。可是佛现身,还是要有人启请,世间没有人启请,有菩萨们帮忙,菩萨变化成净居天人,净居天就是四襌。四禅很特别,四禅有九层天,除了正常的三层天之外,还有个外道天,叫无想天,修无想定到那里去往生的,这四层是凡夫天;除这四层之外,还有五层,叫五不还天。那里面是修行人,大小乘统统都有,这些人他们知道,他们有很深的禅定;换句话说,极微细的感动,他发现了,这一观察,佛成佛了,这还得了!没有人启请,他们赶快就下来,变化成人身向佛请法,佛这就住下来,就不入般涅槃,净居天人代我们启请。等到他一开口说法,我们这才知道这个人了不起,这个人有学问、有道德,我们应当跟他学。这是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的,所以感应的力量在最初是相当薄弱。“于彼有情”,这些有情就是有感的,也就是讲机缘成熟的,与佛有缘。我们大家与佛统统都有缘,缘的厚薄不一样,浅深不一样。缘浅的,这一接触佛法,听个几次经就不来了,这缘浅的;一部经听完了,欲罢不能,还想听的,这缘深的;机缘有浅深不同,这是一个说法。另外一种说法:缘深的,这一生当中就证果;缘稍微浅的,这一生当中开悟不能证果;缘再浅一点的,这一生当中,他能够行善,他能够修福,他不能开悟,这又是一种说法。总而言之,与佛的缘有浅深、厚薄不相同。于彼有情,随着他的“根性”,随着他的“意乐”,意乐是他喜欢。世尊当年在世,为什么说了这么多经,说了这么多的法门,是随众生的根性,随众生的爱好,这个意乐就是爱好。还得要随众生的“胜解”,他能够理解的,有些经讲得很深,许多人不能懂,只有少数的人懂;少数的人,佛也不舍弃他。有些人智慧比较差一点,根性鲁钝,佛就跟他讲浅一点。这就说明,一切大小、浅深的根器遇到佛,佛为他说法都能得利益。佛说法随众生的根性、意乐、胜解,都是自然的,都是无念,“不起分别”,不起分别是无念,皆是无念。都是自自然然,“任运济度”,济是救济,度是帮助他,帮助一切众生。“示教利喜”,这一句是说,接受佛教导的这些众生,他们所得的利益。根器大的、缘深的,得大利益;根机浅的、缘薄的,得小利益。于是佛法就有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这是大分,细分太多太多了。教给众生,利是利益,使他得利益,使他得法喜、得欢喜。末后这两句:“尽未来际,无有穷尽。”从圆初住开始,一直到究竟果位,他们的应化都是尽虚空、遍法界,哪里有感,哪里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5、不起分别而自然合度,所谓任运是也。何故能如此耶?由于往昔在因地时,悲愿具足,深观缘生,薰习成种之力使然耳。”“不起分别而自然合度,所谓任运是也。”这是解释什么叫任运,任运是自自然然,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着,决定没有起心动念。这个样子,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叫任运,任运是这个意思。我们做不到,我们都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的感应很粗很粗,这个粗的感应的确有。中国谚语所谓“母子连心”,母亲这一生当中,时时刻刻都念着儿女,如果这个儿女很孝顺,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也是念念想着母亲,彼此当中有感应。但是这种感应有念,那个感应的波就很大,幅度很大。佛菩萨跟一切众生的感应,那个波非常微细,甚至于我们自己都不晓得,但是确实有感,佛才会有应,这都是任运的。“何故能如此耶?由于往昔在因地时,悲愿具足,深观缘生,薰习成种之力使然耳。”这里面讲的意思,跟前面《金光明经》讲的是一样的。“深观缘生”,这一句不能够忽略,这一句我们应当要学习。时时刻刻,一切时、一切处,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把佛在《金刚经》上讲的这些道理,给我们说的这些事实真相,就要在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要提起来勘验一下;在佛法术语,就叫提起观照的功夫。那个利益无边,利益是什么?开智慧,破迷开悟。自自然然你也就放下了,这个放下就如同诸佛菩萨,渐渐在一切法里面,学习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跟一切众生往来,慢慢的也有一点任运的味道了,任运好!非常自然,一丝毫都不勉强,心地清净,智慧增长,那个的确是有受用。这就是深观缘生,薰习成种的力量。在果地上,证到圆初住,那就是真实的果报,就能够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6、经曰:依法如如,依如如智,能于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依法如如,依如如智,而说种种佛法,乃至声闻法。法如如,法谓法性,如谓真如。后如字,谓一如也。是说法性真如而一如,此根本智之异名也。如如智,如是一如,后如字,谓真如。智谓根本智。即真如根本智一如,即后得智之异名。根本智照真,后得智照俗。”“经曰:依法如如,依如如智,能于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如如”就是讲的真如本性。为什么说两个如?第一个“如”是体,是真心的本体,第二个“如”是它起作用,起作用就现相,所谓“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性相不二、性相如如”,就是这个意思。由此可知,如如两个字,把虚空法界所有一切法都说尽了,一个是性,一个是相。“法如如”,把体性说到了,依法相跟法性。再依“如如智”,如如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也没有分别,也没有动念,本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能于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这个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所以很难懂,是圆初住以上的境界;也就是说,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他们的境界。他能够得大自在,就是《普门品》讲的三十二应,三十二应就是大自在的落实。现身自在,身相自在,想现什么身相,就现什么身相。寿命自在,寿命长短自在,无有一样不自在。后面一段是讲到说法自在,“依法如如,依如如智”,只要我们读到这两句,就知道这是法身大士所依的。不像我们现在,我们现在依什么?我们依的是业。无量劫以来所造的那些善恶业,我们依这个就很不自在,所以我们的身是业报身。果跟报要搞清楚,我们这一生得人身是果,过去生中修五戒十善的因,修因你就得果,得这个身是果。这一个人身这一生的享受那叫报。果是果,报是报,不是同样的。我们得人身,果是一样,报不一样;有人富贵,有人贫贱,那个报不一样。果是果的因,报是报的因。这个报,佛跟我们讲修布施,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果则是修五戒十善。可见得果报各有因缘,因缘非常复杂。“而说种种佛法,乃至声闻法。”这是举一个例子,声闻是小乘。说种种佛法,五乘佛法都说。“法如如,法谓法性,如谓真如。后如字,谓一如也。”性相、体用,一个意思。“是说法性真如而一如”,法性就是所有一切万法的体性,我们称之为法性,这是笼统的说。分开来说,这是佛经上常讲的,有情众生叫佛性,无情众生叫法性;但是佛性不能包括法性,法性可以包括佛性,法性的范围大。这是情与无情的分法。真如就是自性的本体,法性就是一切法相的自性,它跟真心本体是一不是二,叫一如也。“是说法性真如而一如,此根本智之异名也。”“如如智,如是一如,后如字,谓真如。智谓根本智。即真如根本智一如,即后得智之异名。根本智照真,后得智照俗。”这几句话需要解释一下,否则很不好懂。“法如如”此地解释为根本智,根本智无知,《般若经》所谓“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叫根本智,佛法的修学,它的目的是求智慧。戒定慧三学,戒是手段,定也是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才是目的。慧就是智慧,智慧有体、有用,智慧之体,就叫它做根本智;智慧的作用,就叫它做后得智。求智慧先要求根本,像树一样,你要是没有根本,哪里有后得!后得是什么?枝叶花果。没有根,哪来的枝叶花果!先求根本。根本智是什么?无知。根本智就是离相离念,所以般若无知,离相离念就恢复自性。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不是从外头求来的,是我们真如本性本来具足的。佛法常常把水比作心。水在平的时候,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境界照在里面,照得清清楚楚。水为什么能照?它本来就能照。我们的心为什么一切都知道,它本来就是这样,就像水能照一样。从能照来讲,叫它做般若智慧,但是它一定要清净、要平,它才能照。如果这个水起了波浪,混浊不平,照的作用就没有了。我们今天的心,既混浊又起波浪。波浪是什么?分别。混浊是什么?执着。执着,心就不清净;分别,心就不静,就动了。所以叫你要持戒,要修定。持戒,恢复清净心;修定,恢复平等心。心要是清净平等,照的作用就起来了。所以这叫无知,般若无知,这叫根本智。后得智是如如智。“如如智,如是一如,如字是真如”,一如跟真如是一不是二。智是根本智。“即真如根本智一如”,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真如跟根本智合起来,合成一,这才叫做后得智,这句话很重要。我们今天拼命求智慧,有没有智慧?没有!所求得的是什么?佛经里面所讲的世智辩聪而已,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我们离开这个文字,离开文字好讲一点,我们讲它的意思,就是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要跟根本智合在一起。这个话你要是听不懂的话,我们从比喻当中来说,就是一切现相,要跟水在清净平的时候合在一起,里面不就照清楚了吗?清净的水的本体,那叫根本智;水中所现的一切现相,那叫后得智。水干净,平是平等,没有波浪,这叫根本智。现的这些现相,清清楚楚,一点都没有错,那叫后得智。我们为什么没有这个智慧?我们的心污染,不干净,我们的心动;照也照了,照的那个相,现的那个相,是零零碎碎,断断片片,连不起来,所以你见不到真相,你所见的是妄相。这个波现的是这么一块,那个波现的是那么一块,好比是这样的,把事实真相分开了,分成许许多多的碎片,只看到碎片里面很小一部分的现相,而没有办法看到整个全体的景观,就好比是这个比喻。这里面的文字是这个意思。“根本智照真,后得智照俗。”真是体性,一切万法的法性。后得智照假的,照现象,照一切万法的现象;根本智照它的体。《金刚经》上有两句话,合在这个地方,意思就很明显:“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那是后得智照俗;“皆是虚妄”,是根本智照真。一切法、一切现象,缘生性空,了不可得。但是要知道,智慧起作用,一定是后得智跟根本智同时起来的。所以他两边不着,这是佛苦口婆心教导我们的。凡夫著有,不知道空,偏在俗这一边;二乘人着空,舍弃了有,偏在执着性的这一边。凡夫有用无体,二乘有体无用,这都是病,都不圆满。佛教菩萨两边不着,两边不离。不着空,没有离有;不著有,没离空,两边都是不即不离。心地清净,不著有;讲经说法,不着空,空有两边都不着,这就是智慧现前,根本智跟后得智现前。了解这个意思,就懂得佛菩萨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因为他有根本智,无说;因为他有后得智,他有说。所以,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是讲的这个意思。下面有比喻。“7、水镜无尘而发光,依于此光,故能现相。佛性亦然,无念空寂,则智光圆遍。依此智光,故空寂无念中,而得种种之事自在成就。可见自在成就,正由无念空寂而现智光。”“水镜无尘而发光”,这用两个比喻,一个是水,一个是镜子。镜子也能照,如果这个镜子上落了很多灰尘,它就不能照,一定要把灰尘擦干净。《坛经》里面,神秀法师的偈子比喻:“心如明镜台,常常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就用镜子来比喻,所以要把它擦干净。“依于此光,故能现相。”这从比喻上说,水在干净的时候,一尘不染的时候,不起风浪的时候,跟镜子在不染灰尘的时候,都有照的作用,都能够现相。“佛性亦然”,这是比喻佛性。佛性就是觉性,我们的真心本性,就像镜子一样,就像水一样,一尘不染,平静、清净平等的时候,它自自然然的现相。这个现相,就是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这个起感应道交是自然的,确确实实没有念头。“无念空寂,则智光圆遍。”这个智慧光明圆满,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有感,哪里就有应。十个地方感,十个地方同时应;一百个地方感,一百个地方同时应。这一点诸位要晓得,不会说这个地方先,那个地方后,没有。没有先后,没有分别,所以他才能做得到,这就是世俗所讲的神通。世俗人看到,这是神通,无量无边的分身,我们在《梵网经》上念到“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这就是千百亿化身,同时变化的,统统都没有念头;如果有念,就不能变化。我们今天没有办法变化,什么原因?念没断,因为有念,四相四见,四见就是念,就是念头。四相四见没断,所以一个身也变化不出来;如果说四相四见都断掉了,就千百亿化身,那个就是“智光圆遍”。“依此智光,故空寂无念中”,空寂无念就是根本智。“而得种种之事自在成就”,事自在成就就是千百亿化身,这属于后得智。“可见自在成就,正由无念空寂而现智光。”说明后得智正是由根本智而来的,无念空寂是根本智。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们,他们是怎么说法的,说到令一切众生都能够相应,都能够开悟,都能够契入。这法叫妙法,妙在哪里?无说而说就妙,有说而说就不妙了。要在这里学,要在这下功夫。但是我们是凡夫,业障深重,从哪里学起?还是要从有说而说学起。但是要记住,必须从有说而说进入到无说而说才行。这个事情难,难在哪里?我们烦恼不能断;断了烦恼,破了无明,这才能入这个境界。我们看近代的一些祖师大德们,谛闲老法师,这是近代大家公认的,圆瑛老法师,这都是很难得的善知识。民国初年讲《华严》的性慈法师,讲戒律、讲净土的慈舟法师。这些大善知识,我们很清楚、很明白,他们没有离相,他们没有离念,他们不是圆初住的菩萨,但是他们说法也相当契机。甚至于我在台湾亲近的李炳南老居士,他讲经说法有没有说?有说。他讲经的那天要准备一天,他那天不见客,准备一天。可是他老人家常常跟我们说,他用那么长的时间,那样用心的准备,一上讲台,他所准备的东西统统用不上,所说的不晓得从哪里来的?但是他还是要准备。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这是比此地讲的那是差很远,从层次上来讲,低了很多。这是什么道理?以前李炳老把这个方法传给我,我这一生讲经得力于李老的传授,四个字:“至诚感通”。我们没有能力断烦恼,我们用真诚的心求感应。讲台上所说出来的,感应道交,不是自己有能力说的,这个话是真实的。最近,在中国、在外国,有不少的同修,把我的这些录音带都写成书。最近我在看一份《无量寿经》,他们整理出来的讲记,要我改改。我看了之后有很大的感触,我写不出来,真的写不出来,怎么会讲出来?这是实实在在的。不但是长篇的大经我写不出来,短篇的文字我也写不出来。我有很多年没有写文章了,一封信我都懒得写,写不出来。《无住生心》那个小册子,那是有一些同修找我讲一点东西,讲个十分钟、十五分钟,录下来,他们把它写成文字整理出来,我一看看也不错。怎么讲出来的?不知道!这就是李老师讲的“至诚感通”,我们用真诚之心,求佛菩萨加持。弘扬佛法,宣传佛法,为一切大众介绍佛法,本身没有能力,可以求感应,真心就能求感应,妄心就不行。这里真跟妄,我们那个标准也往下拉,提升不上去。我这个真妄标准是在哪里?念念为利益一切众生,念念为一切佛法,决没有为自己的名闻利养,我这个“诚”就是这个标准,这是很低的标准。不能有一丝毫的自私自利,有一点点自利,沾上一点名闻利养,不行!我没有别的长处,念念为佛法,念念为众生,一切随缘不攀缘;能够随缘不攀缘,你的心才会清净。我不会说我要想做什么做什么,我没有这个念头,凡事随缘。在生活当中,愈简单愈好,省事!我决定不会建道场,因为建道场太麻烦了,事情太多了,又要管人,又要管事,这在一般讲,那不是人干的!一个人会过日子,一生清净自在,心里面无有牵挂,无有忧虑,那个日子好过;心里面有牵挂、有忧虑,那个日子不好过。你说那可以赚大钱,赚大钱付出的代价太重,我也不干,我宁愿不要钱,我不愿意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心清净,才叫真正自在,才能真正与诸佛菩萨有少分的感应。这是说明有念跟无念差别很大,一定要到无念,这里面才有智慧,这才能透露得出来;如果有念的话,这就不行,决定是障碍。“8、今谓如来作念我当说法,便同凡夫,岂是如来。既不空寂,又岂能说法自在。正所谓以轮回见,测圆觉海,无有是处。”“今谓如来作念我当说法”,如果我们起了这么个念头:“如来动了个念头,要为众生说法,要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作佛”,这就错了。“便同凡夫,岂是如来。”这是六道的凡夫,绝对不是佛菩萨。我们讲菩萨,就是圆教初住以上,但是圆初住以上,都可以称如来;因为他见性了,他用的是真心。“既不空寂,又岂能说法自在?”凡夫能说法,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没有空寂,道理在这个地方。要想说法得自在,那个心要空寂,心里面不能有东西才行!我们在祖师大德里面去看,最明显的,说法自在的,无过于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不认识字,他说法自在。他也没有念过经,你把经念给他听,他就跟你讲,他讲得很自在。你要问为什么?他心空寂,他心像一面镜子一样。你念给他听是感,他立刻就回应,回应的决定正确而没有错误。为什么?他的心里面没有污染,他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贪嗔痴慢,所以他应的就纯正,一点都没有错误,道理在此地。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学佛的人修什么?修清净心。要想修得清净心,这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诸位要记住,不是说你不要了,那你就把《金刚经》听错了,《金刚经》叫我们放下,“好了!回家去一切都放下,家也不要了,儿女也不要了,事业也不要了。”那成什么话!那不把世间法都破坏了吗?所以你不能听错,这个放下是心里放下,心里面决定不要再牵挂,不要再去想这个事情;不想这个事情,不牵挂,那我这个事情能做得好吗?做得更好。为什么?智慧现前了。你从前做事是用思考,用分别心,有得失心,有分别、有执着在做,做得不好,做得很累、很苦,做得不圆满。现在统统放下了,一切都不分别、不执着,没有妄想了,智慧现前,你做得比什么人都好。你要不相信,就拿讲经做个比喻,讲经不起心动念,讲得这么好;我们这些人讲经,起心动念,一天到晚在准备,忙得不亦乐乎,讲得不好,不就是这个道理吗?你从这一点当中去体悟,然后你才晓得,我们生活工作,心清净、心平等,万缘放下,一定做得比从前好,比以前做得高明,做得圆满,你的生活也过得幸福,也过得快乐。因为你生智慧,你的生活里面充满了智慧。不学佛的人,你的生活一天到晚充满烦恼,你过的是什么日子?烦恼里面过日子,那你怎么不苦!佛菩萨为什么快乐?在智慧里面过日子,他不是在烦恼里面过日子,转烦恼为菩提,那个日子过得很自在,过得很快乐。这一段经文,主要是教给我们这一点。“正所谓以轮回见,测圆觉海,无有是处。”后头一句是批评。凡夫对于佛菩萨,在那里乱猜,在那里推测、猜想,全错了!这个推测、猜想是轮回心,轮回的见解,你怎么能够明了诸佛菩萨的境界,那不可能。这个地方要细心体会,然后我们搞明白了,我们才知道从哪个地方学习,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9、诸佛菩萨说法,如空谷传声,有感斯应,初无容心。大叩大鸣,小叩小鸣,适如其分,自然而然。佛之说法,如是如是。”“诸佛菩萨说法,如空谷传声,有感斯应,初无容心。”这几句话是形容,佛菩萨说法那个事实状况,说不出来的,真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地的形容,像画画一样,烘云托月,月亮画不出来,画一些云彩,当中空一块,那就叫月亮。这个地方说法,就是有这个味道。佛菩萨的境界说不出来,从旁边侧面来形容,犹如“空谷传声”。空谷传声,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个经验,在山谷里面我们长叫一声,回音,那个传声是回音。你的音声长,回音就长;你的音声短,回音也短;你音声响亮,回声也响亮。我们发出的音声是感,回音是应,感应道交,用这个来做比喻。“有感斯应,初无容心”,它确实没有心。我们在山谷里长啸一声,那山谷难道还起个念“这个人叫一声,我赶快回他一声”,没有这个念头,没这种心。这就说明无念,说明空寂。“大叩大鸣,小叩小鸣,适如其分,自然而然。佛之说法,如是如是。”佛给我们说法,真的是恰到好处,所说的完全是应众生的根机。我们现在中文翻译的《大藏经》,释迦牟尼佛当年所说的,说这么多法,实在讲是应当时之机,恰如其分。如果当时,我们这个地球上的大众,没有这种根机,佛决定不说这个法门,没有感怎么会有应?感应道交!再说祖师大德讲经说法,祖师大德讲的经、说的法,都是释迦牟尼佛的经,释迦牟尼佛的法。每一个时代,某一个地区,法师讲《金刚经》,讲得不一样。讲得不一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看《金刚经》的注解就明白了。《金刚经》自古以来的注解有一百多种,没有一种是一样的,有一样的那何必要注?注得不一样。为什么注得不一样?佛灭度之后,这些众生要想学《金刚经》,机感不一样。当然这种感应,没有佛当年那种感应来的纯,因为佛无念、无心。祖师大德他们的心比我们清净,这是真的。如果他们心跟我们心一样,那我们展开经看不懂,他也看不懂。为什么我们看不懂,他能看得懂?他的心比我们心清净。由此可知,经典里面的义趣,你能够看多深?你能够看多广?完全跟你的清净心有关系,跟你广学多闻没有关系。你广学多闻,说老实话,反而产生了障碍,这个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得出来。我们看有一些法师讲经,我在早年学讲经,有一个同学明性法师,这个人已经过世了。我们同学当中,他是最用功的一个。早晨天没有亮,就起来打坐、读经;到天刚刚明亮,他就跑到山上,一个人坐在那里,经本展开,对这些树木花草讲经说法。从前生公是对石头,他对树木花草,一个人好用功,就讲经说法,每天这样练,苦练,写的讲义一大堆。我们知道他很用功,有一次大家请他上台讲经,讲了一次之后,没有人再请他了。他是真用功,搜集十几种古大德的注解参考资料,凑成一个大拼盘,端出来什么都不是,吃力不讨好。花很长的时间,讲一段经文,叫人听了之后,不晓得你在讲些什么。所以,你广学多闻有什么用?搜集十几种注解,统统合在这里讲,到底是讲的什么?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验。这个经法讲得好,能够契入人心,不是广学多闻,完全是清净心。你能够在这一部经上讲多深、讲多广,与清净心有关系,与广学多闻丝毫关系都没有,这一点要很细心去体会。六祖惠能大师讲东西,一样参考都没有。他跟法达禅师讲《法华经》,讲的是不多,但是法达开悟了,开悟就不要讲了。跟无尽藏比丘尼讲《大涅槃经》,那个时间长,无尽藏比丘尼也开悟了。六祖那个时候年轻,刚刚离开黄梅,在避难的时候,遇到无尽藏比丘尼,他那个时候二十四岁。经没有听过,注解也没有,也不认识字,无尽藏比丘尼把《涅槃经》念给他听,他听了之后就跟她讲;这部经讲下来之后,无尽藏比丘尼开悟了。学在哪里学?学清净心,学放下。头一个要把名闻利养放下,那个东西害死人,要把五欲六尘放下,这些东西沾上一个就完了,你就没有法子。所以念头要转过来,念念为佛法,念念为众生,你用这种心去感,诸佛菩萨都有应,才能真正达到感应道交。一四四、本无可说“本无可说”,这是真实话,句句真实。【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你不要以为真的有所说,这个才与前面的经文相应。前面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是法宝,宝要好好的收藏,要好好保护,不能把它丢掉,怎么可以舍弃?这个地方把所以然说出来。因为本无可说,所以佛法不能执着,法要舍,也就是说,心里面不可以有佛法,有佛法就糟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一肚子里装了佛法,那完了,那就大错特错!“1、‘无法可说’,意显本无可说。何以本无可说,以本来无法故。既本无法,那有可说。”这个话的意思很深,确确实实没有法。再给诸位说,这个世间确确实实没有事,你天天做的那个事,做得很冤枉。天下本无事,谁去做事?庸人自扰之。庸人就是佛门讲的迷惑颠倒,那些人有事做,没事生事,无事生事,在做那些事。真正明白的人没事,确实没事,也没法。没法,为什么佛说法四十九年?刚才讲,众生有感。众生虽然有感,佛有没有说法?佛没有说法。佛没有说法,众生以为佛说法,这个很妙!佛本来没有相,众生以为佛现相,这个事与理愈说愈深了。但是全都是事实真相,我们要了解。所以说,本来没有法,本来没有事,本来没有六道轮回,本来没有大千世界,甚至于本来没有十法界。不但本来没有十法界,本来也没有一真法界,这才是如来寂灭场地,才是圆满的自性。“2、法是缘生,说亦缘生,说法者亦是缘生。既曰缘生,非无法、非无说、非无说者也。然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故虽俨然有说法,即复了不可得。言其说即无说也。”“法是缘生,说亦缘生”,法是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是缘生的,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这个感应就是缘,也是缘生的。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里面,现种种身是缘生的,说种种法也是缘生的。“说法者亦是缘生。既曰缘生,非无法、非无说、非无说者也。”从缘上看,有;缘现相,有相。从相上看,有;从性上看,没有。“非无法”就是有法,“非无说”是有说,“非无说者”,有说法的人。可是你要晓得,这是从相上说的,相是缘生,刹那生灭,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要入这个境界。“然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故虽俨然有说法,即复了不可得。言其说即无说也。”这就是所谓“说即无说,无说即说”,说跟无说是一桩事情,一如。前面跟我们讲的无实无虚、不一不异,一点都不错,哪里可以执着?“3、明了缘生之义,便知法本无法,故说即无说。说法者亦即空即假,即假即空。决不致妄作言念,罪同谤佛。正因无法可说,乃有说法及说法者之假名耳。”“明了缘生之义,便知法本无法,故说即无说。”万法缘生这一段,为什么要说得这么多?为什么讲得这么深刻?关系太重要。不但它是般若里面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整个佛法里面的精髓。你能够明白了,你能够体会了,就是开佛知见,我们常讲开悟了。你能够把你悟得的知见,用在你日常生活当中,把生活里面一切错误的知见,依这个改过来,你就证果了,你就契入这个境界。有听《金刚经》的同修问我:“我们在一生当中,能不能明心见性?”我的答覆是肯定的,能。问题是你能不能放下?你能放下就能。放下什么?《金刚经》上讲得很简单:四相、四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只要你心里面真的没有这些东西,你就明心见性,你马上就升到圆教初住菩萨,你就证得了。你为什么不能证得?你不肯放下。无始劫以来,执着一个“我”,不肯把“我”放下,念念还都想“我”,这就糟糕!这就是你为什么不能成为圆教初住菩萨,那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念念舍不得把“我”放下,关键在这里。不但现在是“我”不能放下,“我所”都放不下,你说糟糕不糟糕!什么叫“我所”?我所有的财产,我所有的家亲眷属,“我所”就是“我”所附带的这些,附带的这些身外之物。附带的这些东西,你都放不下,“我”你怎么能放得下?所以放下是有次第的,先从“我所”放下,先把身外之物放下;然后功夫逐渐提升,“我”也放下了。诸位要知道,“我”要是放下了,那就很恭喜你了。为什么?你生死轮回没有了。为什么会有生死轮回?我!我要是放下了,你不会害病。谁害病?我害病。我没有了,谁害病?“我”要是没有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因为有我,我烦恼,我很苦,我生病,我要老,我要死,都是一个我。“我”没有了,这问题全都没有了。佛在经上讲三苦、八苦,全都没有了,与你完全不相干,毛病都在这个“我”上。所以《金刚经》一开端,有我相、有我见,这不是菩萨,这是凡夫,六道轮回的凡夫。有这个念头,有这个见解的,叫轮回心。天天干这个事情,无论你干什么事,里面只要有“我”在,你就造轮回业。你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你怎么能出得了六道轮回?《金刚般若》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的是讲得非常清楚,非常透彻。读《金刚经》,读难,虽然读,不懂意思。但是这一次《金刚经》我们细讲,你听了,我相信纵然不能把“我”、“我所”舍掉,多少也有点觉悟了,知道事实是这个样子,这是多少能有一点悟处。如果这个悟处,能够相续不断的话,真的有开悟的可能。你有这个悟处,你就觉得放下是对的,虽然现在放不下,慢慢的会放下一点。原本我这一个月要赚一万块钱,现在赚五千也可以了,就放下一半了。逐渐你对世间名闻利养会淡一些,这个淡就是放下。果然能一年比一年淡,你的功夫进展就很快。为什么?真正能放下,你烦恼轻,智慧就增长,你对人、对事、对物一切的看法会转变。从前的看法,佛经里面讲轮回见,我们世间人讲人生观、宇宙观,我们佛法叫轮回见、轮回心。你能够转轮回出三界,能够把轮回见转成佛知佛见,这个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所以要晓得,“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故虽俨然有说法,既复了不可得。”经上讲一桩事,依这个说法为例,其实任何事情都是缘生的。我们生活缘生的,工作缘生的,处事待人接物全是缘生的,无有一法不是缘生的;既然是缘生的,统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真正开智慧。“明了缘生之义,便知法本无法,故说即无说。说法者即空即假,即假即空。”天台智者大师,为我们说出三谛三观,三谛三观不是佛说的,是智者大师从《法华经》里面悟出来的,三谛三观是天台家的学说。佛经上有没有?有,虽有,智者大师没见到,还是智者大师发明的。什么经上有?《楞严经》上有。智者大师在世,《楞严经》没有传到中国来,印度一些高僧,在中国弘法的,到天台山去访问智者大师,听智者大师讲三谛三观,非常佩服!就告诉智者大师,《楞严经》上佛有这个说法。于是智者大师听了非常兴奋。为什么?有经典跟他印证,可见得他的发现没错!但是这个经没有传到中国来。那个时候到印度非常不方便,没有这个机缘。他在天台山筑了一个小台,拜经台,每天向印度那个方向礼拜,求这部经早一天到中国来,他拜了十八年,这个精神、毅力了不起。一直到大师圆寂,这部经还没来,但是到后来,唐朝中宗时,这个经果然传到中国来了。智者是隋朝末年,唐朝初年的人。所以《楞严》到中国的因缘也很殊胜,智者大师心里面求,求了十八年,这感应道交。三谛三观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跟般若里面讲的“即假即空”,他加了一个中,他讲空、假、中。空假中的原理,能够应用在一切法上,世法、出世法统统都能够符合这个原理。“决不致妄作言念,罪同谤佛。正因无法可说,乃有说法及说法者之假名耳。”经文“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有这个假名,有这个假相,却没有这个事实。所有一切万事万法,都是假名、假相,没有自体。要知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要能记住这四句也能开智慧。所有世出世间一切法,它有假名、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果你能常作如是观,就是在一切法里面你常常有这个观念,常常有这个看法,你对于一切万事万法自自然然不会执着,也不会去计较,不会去分别,不会去执着,你就接近般若,你会开智慧。换句话说,你就会学佛了,佛法要善学、会学,你就会了,绝对不至于想错、说错了。想佛还有法可说,佛还有相可现,佛还有众生可度,这都是想错了、说错了,这就是谤佛,罪同谤佛。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谤佛,不会谤法。“4、说法者无法可说,则学法者,当然无法可执。既说法者无念,则学法者,便当观照诸法缘生体空,会归一如。观力渐渐深,分别执着便渐渐薄。我见便渐渐除,念亦渐渐离矣。所谓通达无我法者,如是如是。”“说法者无法可说,则学法者,当然无法可执。”这个很要紧,这个说到我们身上来了。我们今天学佛法,你要是学了之后:“这个讲得好,我要记住;记不住,还要用笔记本记住,唯恐忘掉了。”这样学佛法,可以学一点佛学常识,真正的佛法学不到。为什么?真正的佛法,离言语、文字,可是真正佛法也离不开言语、文字,但是决定不是言语、文字,要明白这个道理,要在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经典我们要不要读?要读。要不要研究讨论?需要研究讨论,需要讲解,需要认真学习,经典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要把它记住。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人强记,他很认真勉强,一定要把它记住;一种人自然记住了,他并没有想记,但是天天念,念多了自自然然记住,这个好!自然叫任运。自然记住的好!多看多听,自自然然记住。可以多看,可以多听,决定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为什么不能执着?要晓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佛法一切的修学没有别的,要教我们开悟。如何开悟?要教我们得定。什么叫得定?万缘放下,千言万语就是教我们放下而已,因为放不下,才把事实真相详详细细说明,说明之后,你想想应不应该放下?你不应该放下,还继续搞轮回、搞生死,这里面多苦!你这一生的日子苦的还不够?这个要觉悟,太苦了!做人还好一点,畜生比人更苦。看到畜生,想到我要弄不好,来生跟它一样,你说这个多麻烦!畜生就示现样子给我们看。饿鬼、地狱就更苦,虽苦,我们没见到。这个一定要觉悟,不能再搞了,那就是真的要放下,要彻底放下。整个佛法没有别的,就是教我们放下而已。放下,智慧就现前,无论做什么工作,做得都比别人圆满,都比别人做得好,这是一定的道理。这些事,诸位读《华严经》你就明了了。《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法身大士,《金刚经》上讲如来,五十三位如来,他们散布在各行各业,都是模范,都是榜样。经商的是商人如来、商人菩萨,商人里面的榜样,他们用菩提心,他不是用轮回心。你在家里面过日子,家庭主妇用菩提心不用轮回心,你是菩萨主妇;你做生意,你是菩萨商人;你做工,你是菩萨工人;你参政,你是菩萨宰官,菩萨国王。《华严经》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些人都清清楚楚,一切现相是假相、假名,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无论他在社会上从事于哪一个行业,哪一个岗位,他身心清净,一尘不染,真正是造福社会,造福人群,利益一切众生。佛法的殊胜利益,真的是无量无边。学法的人当然无法可执,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要明了这一个事实真相。“4、说法者无法可说,则学法者,当然无法可执。既说法者无念,则学法者,便当观照诸法缘生体空,会归一如。观力渐渐深,分别执着便渐渐薄。我见便渐渐除,念亦渐渐离矣。所谓通达无我法者,如是如是。”这一段总结得非常之好!无论是我们自己修学,或是发心弘法利生,这一部经都是最关紧要的,一定要认真努力的去学习,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去深入的体会。“说法”,这是世尊自己讲,诸佛菩萨是能说之人。“无法可说”,这个意思前面曾经讲过。实在说,这是感应道交,众生微细的感应,往往是自己也没有能够觉察到;但是有感应,而且感应也非常复杂,那是无量劫的无量的因缘。不但与诸佛菩萨有感应,同时也与一切众生都有感应。要用现在科学家的话来说,就仿佛像磁场一样。无论是有情众生、无情众生,大到星系,今天我们是讲星系,在佛法里面讲的法界,小至微尘,原子、电子都有磁场,而且本身的磁场与环境的磁场息息相关,这在佛法里面就是感应道交。确确实实是无念,诸佛菩萨有说而无念,这才叫正说,完全从真心法性里面自然的流露出来。所流露出来的言说,或者种种的变相,恰如其分的应一切众生之所感,说法原来是这么一桩事。所以佛在经上说,众生实在讲,是感自性中佛,而为众生说法。这个话我们细细揣摩,的确有很深的道理在。因此,“学法者,当然无法可执”。法可以学,不能够执着,执着就错了。正如同世出世间一切法,佛告诉我们可以受用,以幻入幻,大经里面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就是说明可以受用,不可以执着。为什么不可以执着?因为“缘生性空”,“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执着是错了,决不能够执着。说法的人无念、离念,因此学法的人就应当“观照诸法缘生体空”,这个观照不可以中断,一切时、一切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要明了。明了就是观察。明了什么?明了事实真相,所有一切法都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要了解这个事实,然后才能够“会归一如”。为什么一切时、一切处,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都要如是观?他的利益是破妄想、分别、执着。我们在境缘之中,境通常讲物质环境,缘是说人事环境,也就是我们常讲对人、对事、对物,如果把“缘生性空”的事情忘掉,那就是你观照的功夫失掉了。于是妄想、分别、执着又来了,老毛病又犯了,这是必然的现象,老毛病会又犯。老毛病一犯,诸位要晓得,念头是轮回心,轮回的念头,一切所作所为都是轮回业,还得搞六道轮回,麻烦在这里,所以一切时、一切处,不能失照。“观照”,就是要保持正确的观念,观就是观念,要能够把这个观念提起来。这个观念就是一切法缘生性空,性就是体性;会归一如,万法一如。懂得一切法因缘所生、当体即空,你的分别、执着会渐渐淡了,不会像过去那么严重;知道万法一如,你的心逐渐逐渐平等。由此可知,这种观照功夫,如果功夫得力,对我们念佛来讲,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帮助我们功夫成片,帮助我们到一心一乱;正如《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说,帮助我们证得清净、平等、觉。所以观力要渐渐深,要逐渐在日常生活当中培养这个观念,这个观念不可以失掉。底下说的就是它的效果,“分别执着渐渐薄,我见渐渐除,念亦渐渐离。”念就是妄念,妄想也渐渐离了。这是“通达无我法”。通达无我法,就是诸佛果地上的境界,依本经的教义来说,通达无我法的人,最低的果位也是圆教初住菩萨,所谓是法身大士。就念佛人来说,如果通达无我法,这是已经达到理一心不乱,可见得《金刚般若》对念佛是很有帮助的。一四五、明闻者性空这一段“明闻者性空”。前面一段“本无可说”,说无可说。“闻”,听也得要会听,会说也得要会听。“1、此一段经文,(一四五︱一四七节),罗什大师译本所无,乃后人据魏译加入者。什师有意略去,别显能所双亡之义。然有此一段文,经义更为圆满,故江校本依之。”这一段经文,一四五至一四七节,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金刚经》没有这一段。“乃后人据魏译加入者”,《金刚经》在中国现存的译本,一共有六种不同的译本,《大藏经》都有收着,这是从魏译里面,把这段经文节录出来补在这个地方。“什师有意略去”,罗什大师并不是翻经翻漏了,他是有意的,他认为这一段经文没有必要,全经经义还是贯通的。因为古时候的中国人,跟现在的中国人不一样,从前的人喜欢简单,愈简单愈好。所以在言语文字,都讲求要“简要详明”,简单、扼要、详细、明白,他是用这四个字来做标准。古人的言语文章,他要求的标准我们要懂得,然后才知道罗什法师为什么把它省略。什师有意略去,“别显能所双亡之义”,罗什大师意思用意很深,但是那要上根的人才能够领悟,中下根人像我们这样的程度,没有辨法懂得他的意思。后来的大德,把这一段文补进去,对我们来讲帮助很大,“经义更为圆满”。“故江校本依之”,江味农居士《金刚经》的校正本,依古人的这个补入,并没有把它略去。这一段意思也很深,所以在未讲经文之前,依旧先把它的要义,简单的介绍出来。“2、上言说法者无法可说,明能说者空。下言无法可得,明所说者空。修功至极处,必应能所皆空。方能性光独耀,迥脱根尘。此义即《心经》所说:无智亦无得。”“上言说法者无法可说,明能说者空。”这个意思虽然很深很难体会,可是不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我们学法就变成坐实,那就坏了。坐实就是你有执着,你执着佛真有法可说,我们真有法可学,那个麻烦大了。麻烦在哪里?你要晓得《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麻烦就是四相四见不能破、不能断,麻烦在这里。晓得说法者空,闻法者亦空,四相、四见就淡了,虽不能破,逐渐淡薄了,那就有进步,所以一定要懂得。“下言无法可得,明所说者空。”能说者空,所说的法也是空的,也不可得。“修功至极处”,修行的功夫达到极处的时候,“必应能所皆空”。《般若经》上给我们提起的纲要,就是一空到底,丝毫都不能够执着。空也要空去,如果心里面还执著有个空的念头,那你也不空,你的心还是不清净。所以人空、法空,空也要空,这才能恢复自性清净心。能所皆空,“方能性光独耀,迥脱根尘。”这两句话,《楞严经》上有,中国的禅宗特别重视这两句,我们常常在道场匾额上看到,题词时时看到这两句话。“灵光独耀”,性光跟灵光是一个意思,就是本性的光明透露出来。本性光明盖过一切光明,日月光明要跟性光比较,那就像灯光跟太阳比一样,显不出它的明亮。我们性光为什么透不出来?就是执著有个能所。连佛法能说、所说的都不行,何况世间法!你有妄想、执着,就把你本性的光明障碍住了。所以要想性光独耀,必须要迥脱根尘;“迥”是远的意思、远离,根是讲六根,尘是说六尘。根尘远离了,那什么东西存在?那就是性光独耀。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教我们要学诸佛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舍识用根”;这个地方教我们要迥脱根尘,他老人家为什么教我们要用根?他不是讲六根,他讲的根是六根当中的性。换句话说,教我们要用性光,不要用根,不要用识,根跟识都是障碍。远离根尘就是根、尘、识都不要。根尘是什么?是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十八界不是好东西,凡夫执着以为是真的,把它当作宝。诸佛菩萨晓得那是障碍,如果舍弃十八界,性光就独耀。“此义即《心经》所说:无智亦无得。”意思跟《心经》里面这一句很接近。智是能,得是所,既无能证之智,亦无所得的菩提涅槃。菩提涅槃尚不可得,何况其余?菩提涅槃的相有,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菩提涅槃的相有,但是相有体无,还是了不可得,因此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3、清初达天师作《新眼疏》,分经文为信解行证四分。以经文明明具有此义故也。如生信文中,长老问:颇有众生,生实信不。答曰:有持戒修福者,能生信心。末后结曰:佛及无上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示学人当由此入。信为入道之门,结显此意。”“清初达天师作《新眼疏》”,清朝有一位达天法师,给《金刚经》做了一个注解;这个注解收在《卍续藏》里面,日本的《卍续藏》,将我们中国祖师大德的注疏收进去不少。他的注解叫《新眼疏》,名字也很新,意思的确也新,很难得!“分经文为信解行证四分。以经文明明具有此义故也。如生信文中,长老问:颇有众生,生实信不。答曰:有持戒修福者,能生信心。末后结曰:佛及无上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示学人当由此入。信为入道之门,结显此意。”后来一些大德们说达天法师的《金刚经》注解虽然好,他的见解还是坐实;换句话说,依旧有缺陷,但是他的科判的确是超越古德,比古来的大德好,科判值得赞叹,这是可取的。因此,江味农居士作的《金刚经》讲义,就采取达天法师的四分。《金刚经》讲义的科判,我们印在本子的后面。诸位看正宗分,它就是分为信解行证四分,这是依达天的《新眼疏》。他说经文里面,明明有这四分,清清楚楚的,他的确把经文给我们指出来。经文很明显的有这四段文,前面都曾经讲过,就不再重覆,念一念就晓得。第二段:“开解文中,长老自陈深解义趣。示人当如是深解。末后结曰:当知经义果报,皆不可思议。当知,当解也,结深解之义。”知就是解的意思。经里有解的这一分,有信有解,行是修行。“进修文中,明发心无法。继令开佛知见。佛见,是不执一异。佛知,是三心不可得。一切法本无生。末后结曰:以无我人众寿,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菩提。其示学人应通达内心外境,即有即空,不执一异,无我无法,以为唯一之修功。必修无我无法之因,方证平等法界之果。”进修这一段文当中,“明发心无法”。明是说明,说明发心无法,这个我们都念过了。“继令开佛知见。佛见,是不执一异。”不一不异,一不可以执,异也不可以执,这是诸佛的见解。“佛知,是三心不可得。一切法本无生。末后结曰:‘以无我人众寿,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菩提。’其示学人应通达内心外境。”内三心不可得,外万法因缘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能执、所执俱不可得,这是佛知佛见。所以佛才能不执一不执异。如果我们就大的境界上来看,一是一真法界,异是十法界,诸佛如来一真法界跟十法界都不执着。现相在不在?在,存在,一真法界的相在,十法界的相也在。佛为什么不执着?相有体空。所以他都不执着,他在一真法界、十法界里面得大自在。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哪里就应,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样的身,他能得这样的自在。他的自在怎么得来的?不执一异,这个很要紧很要紧。人家心清净,心里面一念不生,才有这种能力。末后总结,这是教给我们修行的原则,无我人众寿,离四相、离四见。简单的讲,离相离念,念就是四见,离相离念修一切善法,这样才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唯一的修功,修行要这样修法,这是般若会上行门最高的指导原则,不可以不知道。这个原则通一切法,无论是哪个宗派,无论是哪个法门,都不能够与这个原则违背,违背就不成就。禅要遵守,教也要遵守,我们念佛,守住这个原则可以得理一心不乱;学密也要遵守,不遵守不能即身成佛,即身成佛就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必修无我无法之因,方证平等法界之果。”这个平等是一真法界与十法界统统平等。为什么统统平等?不一不异。这是讲修行,经文里面很明显。“成证文中,明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成忍,谓证也。其余所说,皆是平等法界诸法空相之义。则皆成证之义也。”后面再讲证果。“成证文中,明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忍就是证的意思,忍当作认可,当作同意,有这个意思。“其余所说,皆是平等法界诸法空相之义。则皆成证之义也。”这都是证的意思。《金刚经》上讲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是果地上的境界,果地上所见。如果不能够明了“不一不异”,若不是真正做到不执着一异,“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决定不能够证得。从这个地方看,《金刚经》经文不长,只有五千八百多个字,信解行证四分的意思清清楚楚,《新眼疏》分科非常有道理。“4、《讲义》分段依《新眼疏》。但加标约心明无住、约境明无住两大部分。使前后两半部明义不同之处,一目了然。当知《华严》以信解行证,显示圆融无碍之入道次第。其境界正是诸法一如,一切皆是。”“《讲义》分段依《新眼疏》。”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分段就是分科,依据《新眼疏》。“但加标约心明无住、约境明无住两大部分。”江味农居士把《金刚经》分作前后两部分。古人分科判教,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实在讲他们的分判都有道理,这些我们也不必去执着,也不必去批评他的优劣。昭明太子将本经分作三十二分,他也分得不错,前十六分是上半部,后十六分是下半部,江居士把上下两部给我们标明一个科题,使它的意思格外的明显,这就是“约心明无住”跟“约境明无住”。“使前后两半部明义不同之处,一目了然”,叫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当知《华严》以信解行证,显示圆融无碍之入道次第。其境界正是诸法一如,一切皆是。”我们讲《金刚经》也曾经多次提到,《金刚经》讲理论,讲原理、原则,这些原理原则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那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讲的是事,这个地方讲的是理,理事不二,是一部经。《华严》的道理、原理原则就是《金刚经》,《金刚经》要讲到细行就是《华严经》。《华严》也是以信解行证四分,显示圆融无碍入道的次第,入道就是信解行证。“5、此经,是为不断佛种而说。故一依《华严》信、解、行、证,入道次第说之。令闻者亦依此圆融次第而入道。以示衣钵相传,灯灯无尽之意。”“此经,是为不断佛种而说。”这一句很不容易说出,如果不是深得各宗三昧,我们一般讲,假如他不是过来人,这个话说不出来。确确实实世尊是为不断佛种而说此经。为什么?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盖房子、建大楼,支撑大楼最重要的是钢筋、钢板,那个东西就是金刚般若,它在支撑着,再高的大楼它不至于倒塌。由此可知,《金刚经》所讲的原理、原则,是一切经、一切法门的支撑,一切经论法门的原理、原则。“故一依《华严》信、解、行、证,入道次第说之。令闻者亦依此圆融次第而入道。以示衣钵相传,灯灯无尽之意。”信、解、行、证四分,是《华严》的特色,没想到在《金刚经》里面也这么样的清楚,这么样的明白。实在讲这四科在《无量寿经》上也有,李炳南老居士的眉注,他也把它注得很清楚、很明白,里面有信解行证。“6、《华严》曰:‘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字尤要,成始成终,唯一信心而已。”学佛,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实在讲就是一个“信”字。我们初学的人,绝大多数是从迷信入门。怎么说迷信?我信佛,佛是什么?不知道!不知道,你就信了,那不是迷信是什么?太多太多人都是这么进来的,总算是运气不错,总算你进来了,不知道也进来了。进来以后,慢慢搞清楚,把这些道理搞清楚,这个时候叫“正信”。我们常讲正信的佛教徒,正信是明理,我信是有条件的,它有理论依据的,我不是迷信;你能说得出一番大道理,这才叫正信。“正信”,信心并不踏实,理是懂得一点,有时候对这些理论还打问号,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没有证实,没有证明,听说而已。一定要通过行,行是证明;换句话说,把佛所讲的道理,佛所讲的方法,都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让自己在生活当中去体验、去证明,佛这个道理没错,这个方法正确,把它证明了;证明了,这才叫真信,这是真的了。可见得真信,才算信心。《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那是真信,正信不管用。由此可知,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成佛就把“信”完全证实了。佛讲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你也成佛也证果了,果地上的境界完全明了,跟以前佛所讲的一模一样,没讲错,证明佛所教的是正确的,没有错误,真正把它证得。信字尤要,彻始彻终唯一信心而已。一四五、明闻者性空 请问【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我们在经文很明显的看出,翻法不一样,罗什大师翻的长老须菩提,此地是慧命须菩提,慧命跟长老是一个意思,意思相通。“1、发心修行,必须依法。今云无法,且云说法者无法可说。然如是种种之说,莫非法也。末世众生闻之,深恐狐疑。故问‘闻说是法,生信心不’。”“发心修行,必须依法。”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今云无法,且云说法者无法可说。然如是种种之说,莫非法也。”你说无法可说,佛讲这一部《金刚经》,《金刚经》是不是法?还是法,还是说的法。“末世众生闻之,深恐狐疑。故问闻说是法,生信心不。”这一段实在讲,对我们来说是有必要把它补进去,不能略去,略去那是对上根利智人来讲,他们听了没有问题,意思的确圆满具足。可是中下根人,非常可能有这个疑问:既然说法无法可说,能说的人空,所说的法空,我们还学个什么?没得学!上上根人听这个话会开悟,一听他就悟入;中下根听这个话,没有依靠,无所适从,这问题太严重。毕竟上根人少,中下根性的人多,所以这一段的意思不能略去。而经义我们在前面都曾经报告过,说“无法可说”,能说者空,所说者空,有没有能说?有。诸佛菩萨天天说法,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休息的。说了这么许多经典,流传到中国是很小的一部分;因为那个时候交通不便,不像现在经书这么方便。从前的经本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叫《贝叶经》,贝多罗的树叶很厚,一片大概是我们现在的纸张,总有十张纸厚;它的一片,经文写在那个上面。所以一部经,你说是一部《华严经》,大概现在一个大卡车都装不下。你才晓得那个时候经典运到中国来多么费事,要用马匹来拖,一部经往往要用好多只的马匹,所以经典到中国来非常的艰难,不容易。不像现在印刷术发达,纸张很薄,字体印得很小,一部《大藏经》一个书架就摆满。从前你们到寺院里面去看,一部《大藏经》要放多少?一个藏经楼,那里面就放一部《大藏经》。因为它的字大,经本也大,占的空间就大,不像现在这种小本子。不过从前《藏经》,实在讲阅读很方便,因为它的字体很大,寸楷,一个字都是一寸大,不要戴眼镜。古人还没有发明眼镜,他眼睛不会老花,它字大,哪里像现在的字缩得这么小!现在《大藏经》虽然是浓缩了,能不能看?不能看,那个不要看多。现在《大正藏》一套一百册,你能够看一册,恐怕你的眼睛已经不行了,一定会看坏。现在的《藏经》,只能把它当作参考资料,不适合阅读,阅读的《藏经》本子,一定是从前的老本子,那是阅读的。这是说明有说法,有说法者也有所说之法。佛在此地为什么强调“无法可说”?目的是教我们不能执着法,你执着就错了。要晓得能说之法、所说之法,都是因缘所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执着就错了。再说个老实话,从前人听经会开悟,现在人听经为什么不会开悟?这个很现实,关键就在此地,从前人他晓得缘起性空,了不可得,他不执着,他心是空的,所以听经会开悟。现在人听经为什么不能开悟?现在人执着能说的人有,实在的;所说的法有,也实在的,他的心不空。所以怎么听,他都不会开悟,反而愈听愈糟糕。他如果把这个东西,把佛所说的一切经法,都装在自己心里面,他的心就是垃圾堆,把诸佛菩萨的垃圾统统收进去了,他怎么能开悟?他开不了悟。所以心里面不能有东西,心要空,空就灵了,空灵。世尊苦口婆心的在此地诱导我们,你的心要空;心如果真的是空,心就灵了,一听就有悟处,所以是这么一个道理。《金刚经》后半部经文,好处在此地,功德的利益在此地,决定不能执着。所以经可以读、可以听,不能执着。因为它有用无体,所以执着就错了。这个地方是须菩提尊者,他知道中下根人一定有这个疑问,所以在此地特别代我们向世尊请教,如何把这个疑惑破除,使我们得真实的利益。“2、当知如上所说,皆是于法不执,精修无我之妙法。长老问意,正是指示学人,应信此妙法,修无我行耳。”“当知如上所说,皆是于法不执”,这个非常的重要。法不能执着,前面佛教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世间人真的是难分难舍,难分难舍就没有办法离开六道轮回,诸佛菩萨比我们高明的地方,那就是他能舍、能放下,世法、佛法他统统放下,于法不执着。“精修无我之妙法”,无我就是不执着,执着就有我,所以无我两个字里面的内容,就是我、法都不执着。正如同本经教诲我们的,不执着四相,不执着四见,四相、四见把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尽了,只要离四相、离四见,他就证得无我法,他就证得。我们功夫要在离相、离见,或者经上注解里面讲的离念;离念就是离见,离四见。修离相离念之行,就是精修无我之妙法。为什么我们不肯离,为什么离不了?原因就是对于世出世间法的事实真相不了解,《金刚经》为我们说明真相,世法的真相,佛法的真相,都讲清楚,都讲明白,这个时候我们才肯放下、才肯离。离就行了,就入佛知佛见,就同佛解佛行。“长老问意,正是指示学人,应信此妙法,修无我行耳。”无我法,才是真正大乘法的精髓,大乘法的精华。一四六、遣执【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尊者所问的,“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而佛所答的,并没有说后来世的众生能不能相信,没答这个话;而答的是‘众生’,这叫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说要答未来众生能不能信,那是枝叶上的事情,佛这个地方答覆是从根本上来解决;“你以为还有众生?”“1、‘彼’,指闻法之众生。‘非众生’,约性言,‘非不众生’,约相言。”“彼,指闻法之众生”,你还以为有众生。“非众生,约性言,非不众生,约相言。”“2、意谓一切众生,皆是缘生之义。”这个答的实在是太妙了!如果不详细的解释,我们看到这个话真是所答非所问,不晓得释迦牟尼佛讲的是什么意思。尊者问的意思我们也不懂,佛答的意思也不懂;佛要是不答,好像问的意思我们还懂得一点,这一答,连问的意思也不懂。所以经义的确很深。众生也是缘生之法,也是有相无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佛这个答覆,显示这个意思。下面还有解释,解释的意思也很深。一四七、释成【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这个地方我们又看到“即非是名”,如来说“非”,我们在《金刚经》前面经文看得很多,“即非众生,是名众生”。魏译的跟罗什大师所翻译的意思都相同,只是用字不太一样。罗什大师翻译是“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他这样的句子很多。“1、‘众生’重言者,承上‘非众生非不众生’说也。本具佛性,非众生也。故曰彼非众生。但约名相,则是众生。故曰彼非不众生。”“众生重言者”。“众生众生者”这是重复。“承上非众生非不众生说也”,因为前面讲非众生、非不众生。“众生众生者”是指前面这一句说的。“本具佛性,非众生也。故曰彼非众生。但约名相,则是众生。故曰彼非不众生。”佛这个答覆的意思,就显示出来了。尊者担忧这样深的大法,后来的众生能不能懂?能不能信?而佛的答覆:你不必去忧虑这些事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这个讲法,大家就好懂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哪有不懂的道理!哪有不相信的道理!我这个讲法,大家就听懂了,就没问题了。实际上这个经就是这个意思。“彼非众生”,他有佛性,既有佛性他就应当作佛,你怎么可以说他众生?他虽有佛性,但是他现在迷惑颠倒,现在没有明心见性,所以也可以说他现在是众生,“是名众生”就是指这个意思。“2、长老虑众生于是深法未能生信者,由于认众生为众生。故不免为之耽心。当知就相而观,虽是众生。其性则上等诸佛,本非众生。”“长老虑众生”,虑是忧虑,怕的是众生“于是深法未能生信者,由于认众生为众生。”由于认众生为众生,就是他看到众生是凡夫,凡夫就是凡夫,恐怕没有能力相信这样深的大法。“故不免为之耽心”,他这个疑是从这儿来的,实在讲长老非常慈悲,我们绝大部分的众生确实有疑惑,这个不是假的。“当知就相而观,虽是众生。其性则上等诸佛,本非众生。”这个解释就很清楚,很明白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从他皆有佛性这一点来说,你就不必去忧虑,不必去耽心他不信。虽然众生在迷,但是也一定有一些善根深厚的众生,就像《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一样的道理。一定有善根、福德成熟的这些众生,遇到这部经典,经典是缘,他有善根、有福德遇到这个缘,他能够接受,他能够相信,能够理解,能够如教修行,这是佛答覆的意思。“3、既具佛性,岂不能开佛正知。则闻是法者,岂无能信者耶。故非众生非不众生一语,便含有莫作是说之意在。”有这个意思在里面,就是不可以这样说法。即使到末法的末期,我们今天是在末法的初期,末法一万年,才过一千年,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末法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所以不算是末期。纵然到末法的末期,也不能说没有人相信,没有人奉行的,也不能说;还是有少数善根、福德深厚之人,在那个时代出现。“4、观此五蕴众法,但由因缘聚会,非生幻生,本来无生。若知此义,则依法发心修行者,那得有法可执乎。”“观此五蕴众法”,五蕴是色受想行识,通世出世间一切法。“但由因缘聚会,非生幻生”,五蕴缘聚,它就现相。我们凡夫以为它生,实际上,它并没有生灭,缘聚现相;缘要是散了,这个相就消失了。一切相,实实在在说没有生灭,只是因缘聚散而已,这个也是事实真相。《般若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乃是缘聚缘散而已,没有真实。“非生幻生,本来无生。若知此义,则依法发心修行者,那得有法可执乎。”这个经义,这一段是教我们破法执的。诸位要知道,破我执的人,未必破法执;破法执的人,决定破我执。我法二执俱破,那就是法身大士,就是入佛知见。魏译的经文就到这个地方,这三小段是后来的人补进去的,补到《金刚经》这一段。一四八、明无法可得 陈悟【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这一段是须菩提尊者所体悟到的,他所领悟的。“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也是有名无实,不是真有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佛所得,没有这个东西。须菩提尊者听《金刚经》,听到这个地方,他明白这一桩道理,这是他的悟处;换句话说,也是他提出的听经的心得。“1、佛现具足身相,既原为说法度生。而佛之所说,原说其所得,所谓如语。今知莫非缘生,当体是空。得即非得,佛即非佛,一丝不挂,空寂之性,竟体呈露矣。”“佛现具足身相”,具足身相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为什么要现这个相?诸位一定要知道,凡夫之人无论是古人、今人,包括后来的人,无论是中国人、外国人,没有一个不喜欢美,大家都爱美,不美就不能吸引人。所以佛一定要具足色身,世间人认为好相、美相,佛统统具足。所以佛是世间人心目当中第一个美人,让人一看,就舍不得离开他,用这个手段来摄受众生,这是佛法里常讲,“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佛菩萨的相,都非常圆满,让你看到很欢喜,然后他讲话你才会听。阿罗汉的相那就差了,你们看那些塑像,佛门里面的造像,阿罗汉的相就奇奇怪怪的,没有佛菩萨那样的美满。阿罗汉的相,虽然很奇怪,很古怪的相,但是你细细去观察,他离欲,那个相让你看到,不会让你生起爱欲之念,不会叫你生这个念头;他会让你生清净心,生智慧。可见得这个现相,也都是表法的,也都是帮助一切众生,契入佛道的一种善巧方便。“佛现具足身相,既原为说法度生。”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就为这个事情,就是为了说法度众生。“而佛之所说,原说其所得,所谓如语。”佛给我们说的是什么法?实在讲,他所说的就是他修行证果所得,或者是把他修行证果的种种经验告诉我们,提供我们做参考。他所得的是什么,给我们一个正确的指导,我们也希望将来也能够证得。“如语”,五语里面最重要的是“如语”。“今知莫非缘生,当体是空。得即非得,佛即非佛,一丝不挂,空寂之性,竟体呈露矣。”这是把如来修行证果,到最极圆满的境界,在金刚般若会上统统为我们显示出来。世出世法都是缘生的,佛法是缘生的,佛在我们世间出现,示现八相成道也是缘生,说一切法是缘生,度一切众生也是缘生。既然是缘生,也不能违背因果的定律,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必定是这样的。所以如来所得,“得即非得”。他有没有得?确实有得。他得到什么?什么也没有。诸位想想这个意思,他真的有得,得个什么?什么也没有。你们细细想想这个话的味道,你要是能明白,你就有悟处;你要是听不懂,这个话好像很矛盾,“真有得,又什么都没有”,这到底得什么?诸位要知道,所得的是自性圆满的开显,一切都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你得什么?自性里面如果没有的,你真得了;你原来有的,你得什么?这样说意思就浅显得多了。如果再听不懂,我们举一个更浅的例子。你身上没有钱,想到没有钱不行,到银行去拿钱,到银行提款,钱拿回来了,你得到了。问你得到没有?你所得的是你自己存在银行的钱,你银行不存钱,人家怎么会给你?所以你所得到的,是你自己本来有的,就这么回事情。得是不是得到?得到了,银行是拿到钱了。是不是真的?没有,还是自己的,别人没给钱给你,就是这个意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你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你从哪里得?所以大家细细去体会这个意思。《坛经》上说得好,“何其自性,本来具足”,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丝毫欠缺。我们讲佛经,一切诸佛如来讲无量无边的经典,全是自性具足的。到你一见性,你得了,所有一切经法都得了,得的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得还是无所得,得的意思有,得的东西没有。佛即非佛,得即非得,因为当体即空。“一丝不挂”,一丝不挂是形容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念不生。有一个得就错了,你就不可能得;得的念头没有了,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空寂之性”,就是我们真如本性,这个时候真如本性圆圆满满的显露出来,这是究竟佛果的境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没有这样圆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所证得的是正等正觉,也就是经上讲的三藐三菩提,不是无上。阿耨多罗是无上的意思,法身大士他们所证得的是三藐三菩提。“2、长老陈悟,正指示学人,应如是穷究到底,不令有一丝法执存在。然后我空性显,始觉合本觉而成大觉。虽如是悟,当请明眼人为之证明也。”这是须菩提尊者在此地为我们做示范,表演给我们看。在本经,长老跟释迦牟尼佛一问一答,答了再问,问了再答,这就是教我们必须要追根究底,才能够把微细的疑惑断掉,然后才真正的放下。所以放不下,就是你疑惑没断。佛法的修行,我们在讲席当中也报告很多次,它是知难行易。佛法修行容易,不难,知太难。因为知难,所以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因为行易,释迦牟尼佛没有带我们在一起修行一天过。我们查遍《大藏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跟大家在一起打个佛七,没有!不但佛七没有,佛一也没有;禅七没有,禅一也没有。修行这么重要,为什么佛不提倡?行易知难。你要是知透彻了,搞清楚了,行简单,放下就是了。可是凡夫他就放不下,放不下是知得不彻底,知得不究竟,金刚般若可以说在讲经说法它是末后的一个阶段,真的到追根究底了。“不令有一丝法执存在”。微细的法执,“佛成佛,佛证果,佛得无上正等正觉”,还存这个念头在,这不行,这还是很大的障碍;必须连这些执着都要断掉,都要放下,而后这个心才真正清净,真的一丝毫法执都没有了。到这个时候,空性显示出来,就是真性。真心圆圆满满的透露出来,显示出来,这就是所谓“始觉合本觉”。“始觉”,没有到究竟成佛的时候,都叫做始觉,你现在才开始觉悟。诸位要晓得,始觉不是一次,昨天我明白一些,昨天是始觉;今天又明白了一点,今天还是始觉。诸位要知道,从初发心一直证到等觉菩萨,都是始觉。为什么叫觉?如果与本觉不相应,就不叫觉。与本觉相应,相应个几分之几,每一次都能相应个几分之几,这就很好。天天相应一点,天天在觉,时时在觉,处处在觉,这样修行功夫就得力了;最怕的是不觉,不觉就迷。我们修行最大的困难,最大的障碍,就是“觉”会断。念佛人为什么教你佛号不能断;学般若的,为什么教你在一切时、一切处,要提起观照功夫,观照功夫不能间断。其实念佛跟般若里面讲的观照无二无别,而且比观照还要容易修,只要心里面念著“阿弥陀佛”,把阿弥陀佛挂在心上,把其他的一切忧虑牵挂统统放下,让你心里面二六时中只有一个阿弥陀佛,这个比修观的确是方便太多了。这样我们将来必定往生,往生见佛那就成功了。由此可知,念佛念念这个佛号就是始觉;阿弥陀佛就是本觉。我们念佛的心就是始觉,念一声佛号,就是一声始觉合本觉。可是不念佛又打妄想,这就很糟糕了。我们今天始觉合本觉的功夫很差劲、很浅,不得力;而打妄想的时间长,那个力量很大,妄想牵着我们搞六道轮回。今天摆在我们眼前,真正的大事,是要如何让自己二六时中,心里面有佛号,不能有妄想,这是我们当前最大的一桩事情。所以一心念佛叫办大事,什么大事?生死大事,成佛大事,不是普通的事情,这就是“始觉合本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成“大觉”。净宗以外的法门,“始觉合本觉而成大觉”,真的不容易!理论上讲没错,学相当不容易;而在念佛人来讲,比他们要容易多了。虽然开悟,须菩提尊者在这个地方示现开悟;悟了之后,一定要请一个明眼人,来给他做证明,他是不是开悟?是不是真的开悟?明眼人就是已经开悟的人、过来人,你向他请教,他来给你做证明。如果没有人做证明,你还有疑惑在,我是不是真的悟了?我悟的这个境界,是不是佛的境界?今天找不到明眼人,实在说,经典也可以做证明。经典两个用处,对于没有开悟的人来说,经典可以帮助你开悟;对于已经开悟的人来讲,经典可以为你做证明,你所悟的境界,跟佛在经上讲的一样不一样?如果完全一样,证明你的悟处没错。如果说,有百分之九十九一样,还有一桩事情不一样,你要明了,你没有开悟。如果开悟,一悟一切悟,不能说我有百分之九十九开悟,还有一分没悟,没那个道理,这是一定要知道的。经典展开,完全与自己境界相符合,这才是真正的开悟。尊者找到老师释迦牟尼佛,这是个明眼人,决定没错,向他老人家请教。下面世尊给他印证,证明他的悟处是正确的,没错。一四九、印释【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于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一切事莫非对待,有对待便有能所。有能所便有分别,有分别便有执着。少有分别,便是第六识,所谓我相是也。少有执着,便是第七识,所谓我见是也。”“一切事莫非对待,有对待便有能所。”对待,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相对,凡是相对,就有能、就有所,能所相对,有能有所。“有能所便有分别,有分别便有执着。”这是逐渐在发展,从极其微细,极微细的就是对待,从对待里面就变现出能所,从能所里面又变现出分别,有了分别又显出执着,这个事情就麻烦。法相宗所说的三细六粗,这几句话也说明了,宇宙一切现象之来由,怎么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这样变现出来的。这个变现的时间非常之快,不是一样一样变现出来,几几乎乎是同时,因为它的速度太快了,实在讲它还是有过程、有次第,不过就是它的次第太快,我们肉眼凡夫没有法子辨别;好像是突然的,同时显现的。经上讲八地菩萨对于阿赖耶的细相看出来了,微细相就是演变的过程,“无明不觉生三细”。业相、转相、现相,这个有次第,有顺序的,八地菩萨才看出来;我们凡夫看的是同时的,没有次第,就是它太快了。“少有分别,便是第六识,所谓我相是也。少有执着,便是第七识,所谓我见是也。”见相两分出来了。由此可知,前面讲的对待、能所、分别,那是阿赖耶的微细相。到第六识、第七识,这个相很明显、很粗了。八个识的相显示出来。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着,法相经论上告诉我们,八个识都有集起的功能,就集起这一方面来说,所以都叫做心,叫“八心王”,八个都可以叫做心。这八个都有分别的功能,就分别上来讲,都可以说是识,八个识。这八个同时都有执着的能力,执着是意,所以八个都可以称之为意。八个,我们讲心意识,都可以叫心,都可以叫意,都可以叫识,都没叫错,叫八心也对,八识也对,八意也对,都可以说。如果要细分,它们都有这个功能。哪一个功能最殊胜?它不平等,阿赖耶集起的功能最胜。如果论集起,前面七个识,能力都比不上阿赖耶,所以阿赖耶可以单独称为心。若是就执着来讲,这八个识里面,第七的力量最强、最坚固,所以我们把第七末那称之为意,它这个力量最强。若论分别,那是第六的能力最强,所以把第六单独称之为识,它的分别力量最强。于是心意识也可以分别说,心是第八,意是第七,识是第六,这样的讲法也行。所以它的意义,我们总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这对于我们修行有帮助。法相宗里面,行门指导的纲领,是在“转识成智”。法性宗,像《金刚经》上跟我们讲的指导纲领,可以说是“一空到底”,跟转识成智意思接近,但是不同。法相宗的修行纲领,我们也可以用,实在讲会用,帮助也很大。怎样转识成智?佛告诉我们,“六七因地转,五八是果上转”,这个说得很明白。我们能够下手的是修因,修因证果,到证果的时候,果上五八自自然然就转。现前我们用功要用在六七,六是分别,七是执着。那就晓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不分别,就转第六识,不执着就转第七识。不分别就叫“妙观察智”,不执着就叫“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清净、平等、觉”,若不能转六七识,你怎么能得清净平等觉?所以相宗的修行原理原则,性宗的修行原理原则,对我们修念佛的人来说,统统帮得上忙。而且如果会用的话,我们念佛功夫的确很快得力,很容易得力,对于往生决定有把握,决定有帮助。所以这些我们必须要把它认识清楚。“2、说心行不可得,说诸法缘生。令知缘生体空,有名无实。必应步步观空,层层遣除。其所以痛遣所边之法者,正所以痛遣能边之我也。”这一段是说明,如来遣除众生执着的深意,我们应当要细心的去体会。心行不可得、诸法缘生,在前面都说过。经文当中读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执之心,空不可得;而所执之法,这一切法不但世间法,包含出世间法在内,出世间法也是因缘所生,缘生之法。它的目的是告诉我们:“相有体空”。实在说,只有假名假相,没有实质,没有实体,所以一切法决定不能住。佛教导我们,当然毕竟空不是一个人一下子就能证得的,逐渐逐渐放下,逐渐逐渐的去证得。“步步观空,层层遣除”。遣除就是放下,一层一层一定要放下,世出世间法都不是真实的。佛教导我们,所执着的这一切法相,教我们一定要遣除、要放下,这是从经文表面上来看;而骨子里面,实际上佛要教导我们的,是要从能执着的三心,三心不可得,说所执着目的是教我们遣能执之我。可见得经文含义非常之深,非常之广,我们一定要细心去领会,去体会。“3、用功之法,遣能当遣所,遣所即遣能。遣能所即是遣分别、遣执着也。分别遣尽,则六识转。执着遣尽,则七识转。二识既转,则我法双空,皆是一如矣。”大乘佛法终极的目标,是教我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而见性正是本经所讲的一如,我们在经文上读到,“如来者,诸法如义”。由此可知,如果能够契入“诸法一如”,你就见如来,就证如来,自己也就成如来,所谓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地方讲用功之法,这是方法里最重要的原理、原则,最重要的第一纲领。佛法通常跟我们讲修行的方法、用功的方法无量无边。四弘誓愿里面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通常我们常听到的八万四千法门,“法”就是方法,“门”就是门径。但是必须要知道,八万四千方法也好,无量方法也好,所有一切方法的根本,就是破执着,这个不能不知道。无论用什么方法,如果不能破执着,那就错了,全盘错了。参禅要破执,念佛也要破执,持咒要破执,学教还是要破执。执着不破,你决定是凡夫。你的知见,也就是说你的思想、你的见解,就是我们常讲的轮回心。你所有一切造作,还叫轮回业;即使是学佛,依旧用轮回心,在佛法里面还是造的轮回业,你怎么能成就?也许诸位要说,我现在学佛了,这哪里是轮回心、轮回业?我现在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天天在修这个,没用处;表面上的样子,好像你是在学佛,你是在修菩萨道,是在修菩萨行。如果深一层的观察,你依旧是在搞六道轮回。六道里面,果然你在搞三善道,那算不错的!怕的是你还在搞三恶道,自己还不知道,这是真的。我们放眼看周边附近,学佛的人不在少数。怎样学佛才如法?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就如法。这里讲“遣能遣所”,“能”是能执着的心,三心不可得,“所”是所执着的一切法。必须要晓得,放下一边,两边都放下。为什么?能所是对立的,一边没有了,那一边决定不能存在。无论你是从能边放下,或者从所边放下。能所怎么说?从所边放下,就是从万法放下,世出世间法我再也不会把它放在心上;世出世间法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是什么态度?随缘,这个多自在!什么叫随缘?心里面丝毫不执着,这才叫随缘,有一丝毫意思在,就不是随缘,就是攀缘。你没放下,你还有一点意思在,还想怎样怎样,这个不行!一丝毫的意思没有,彻底放下,这就对了,这是从所边放下。从能边放下,那功夫更高。晓得什么?三心不可得。我能得的心、能得的念头没有,哪里还有所得?当然就没有所得。所以佛教我们放下,归纳起来不外乎两边,能边跟所边,两边都可以,两边都好。但是我们一般中下根性的人来说,从所边比较容易。上根利智多半从能边,我们讲的中国禅宗,禅宗大德,他们《语录》里所说的,他们修行的纲领是从根本修。过去我们讲过《永嘉禅宗集》、《永嘉证道歌》,曾经讲过三祖僧璨的《信心铭》,讲过大珠和尚的《顿悟入道要门论》。这些人他们所说的修行的原则,都是讲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心。心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三心不可得,从这上面下功夫。就知道中国禅宗这些大德,他是从能边遣除。教下的这些人用功,多半从所边遣除,譬如念佛堂主七和尚常常讲:“放下身心世界、一切万缘”,当然这句话里面能所都有,还是着重在所边,一定要放下。遣能遣所就是遣分别、执着;“遣”就是放下的意思,把分别、执着放下。如果真的分别放下,一切都不分别,世出世间法统统不分别,就转第六识。法相宗的修行纲领是转识成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四智就是般若智慧;换句话说,你已经开悟了,禅宗里面讲,你已经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妙观察智就是真性里面一分般若智慧。我们凡夫为什么没有?你分别没有断,你在一切人事物当中,世出世间法当中,你还是分别,有分别就不行。你的般若智慧没有现前,你还是情识当家,还是妄心作主。这就是你无论怎么样的修学,修六度万行,你也出不了三界,你也成不了佛,道理就在此地。甚至于说你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也不能往生。什么原因?这个地方身心世界没放下。西方极乐世界称之为带业往生,但是你要晓得,带业是带旧业,不带新业,不带现行。我现在彻底都放下,这样才能往生。虽然放下了,业因习气没断,那个可以带去,那个叫带业。业因习气要是不断,修其他的法门不能成功,修净土法门可以往生,这就是净土,古人称为易方便之处,易方便就是特别方便,特别法门是指这个说的,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不能不知道的。如果执着放下,于一切法都不执着,连身体都不执着。世间一般人对身体很注重保养,身体看得这么重,诸位想想,你的身相怎么断?《金刚经》一开头讲,“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是我相,你的我相怎么破?所以真正修行人,连自己的身体随缘,要照顾它干什么?照顾身体会好?不见得。那个害些奇奇怪怪的病,你问他照不照顾身体,他很照顾!照顾也没有用,该生病他还是生病,该死他还是要死,照顾得再好,不能说他不病不死,没这个道理。这是我们应当要觉悟的,佛法把这些事理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身心最健康的就是清净,就是无为;换句话说,你真正把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了,那是最健康的心理,也是最健康的身体,所以何必去照顾!这个意思,我们在佛经里面读到、讲到,似乎不难理解。实际上这里面的道理太深太深,我们没有能够深入,所以经是听了、是读了,还是做不到。身体还是要保养,还是要进补,还是搞这些东西,这就是你没放下,你没做到。执着要是放下了,就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跟诸佛平等,跟一切众生平等,跟万法平等,无有一法不平等。为什么?有执着就不平等,有我就不平等,无我就平等,这个修行的纲领多么重要!六、七识因地断,六、七一转,第八识跟着就转,阿赖耶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转变成“成所作智”,成所作是什么?那就是诸佛菩萨在虚空法界,普度一切众生,成就一切所作,度众生的事业。像经上常讲的“随类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给众生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全凭感应,没有一丝毫的意思在;有一丝毫的意思,岂不又落在分别、执着里面?这又为我们显示出诸佛说法,相上有说法,确确实实没有说法的念头;也就是说他决定没有分别、执着。这个时候“我法双空”,“皆是一如矣”,与诸法如义完全相应。我们说的相应,说实在话,两样东西才相应,如果一样东西,那连相应都说不上,的确它是一不是二。所谓相应都是多余的,相应已经说错了,这才进一步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五0、结示 直显性体【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两句话也是《金刚经》的名言。“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两句,正显无上菩提。法字,指一切法。此正明菩提无少法之所以然。肇公、智者皆云:人无贵贱,法无好丑,荡然平等,菩提义也。意谓凡好丑、贵贱、不平等之观念,荡然一空,则平且等矣。此即是菩提之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两句,正显无上菩提。法字,指一切法。”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万法,一法都不漏,法法都在其中。“此正明菩提无少法之所以然。”前面佛曾经说:“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为什么无有少法可得?因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我们要问:诸佛如来所证的无上正等正觉在哪里?我们以《金刚经》做一个例子来说,本经开端,世尊所示现的发起因缘,是入舍卫大城乞食,着衣持钵,无上正等正觉在哪里?在穿衣上。无上正等正觉在哪里?在吃饭上。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你日常生活从早到晚,就是你的工作,就是你对人、对事、对物。我们没有发现,我们一天到晚都在烦恼中过日子,在苦恼煎熬中过生活,生活过的苦得不得了!你为什么过得这么苦?因为你在一切法里面不平等,诸佛如来于一切法当中平等,没有高下;你在一切法当中有高下,不平等,你的日子就苦了。可是诸位要晓得,一切诸法本来是平等,本来没有高下。不平等、有高下从哪里来的?是从你的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变现出来的。假相,不是真相。你能够把一切分别、执着放下,真相就现前。真相是平等的,真相是没有高下的,真相就叫做无上菩提,就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有没有?有。可不可以得到?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无上正等正觉也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说“无有少法可得”,道理在此地。到这个地方,这句经文把所以然说出来了,为什么无有少法可得。“肇公、智者皆云:人无贵贱,法无好丑,荡然平等,菩提义也。”肇公是僧肇大师,鸠摩罗什的大弟子,我们在《高僧传》里面看到,什门侍者。罗什大师的学生当中,有四位最杰出的,最了不起的,僧肇是一个。智者是唐朝初年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他们两个人都说过这个话,说的言语不见得是完全相同,但是意思完全相同,这节录在此地。“人无贵贱,法无好丑”,这句话就是解释《金刚经》上“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我们凡夫眼睛当中,人真的是有贵贱,法真的有好丑,为什么佛与这些菩萨大德们说,人没有贵贱、法没有好丑?这是我们的看法跟他们的看法不一样。第一:凡夫是见相不见性,着相。佛菩萨祖师大德,他们见相就是见性,见性就是见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这个意思前面已经讲得很多。这是第一个意思,我们看法不一样。第二个:从能边来看,凡夫是用分别心来看,妄想、执着心来看人、看事、看物,妄想、分别、执着就是不平等,所以你看到外面的境界就不平等,就有高下,就有好丑。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是用清净心、平等心来看人、看事、看物,他心清净看到一切法、一切人事都清净,心平等看到一切万法都平等;没有好丑,没有高下,道理在此地。所以这是菩提义也,这个菩提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诸佛如来证得无上菩提的意思。底下这几句比较好懂。“意谓凡好丑、贵贱、不平等之观念,荡然一空。”怎么会空掉?放下。不会把这些想法、看法,再放在心上;也就是从你的心上,把这些想法看法都拿掉、都除掉,你的清净心现前了。“则平且等矣”,你的心平了,一切万法都等了,等同了。“此即是菩提之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真实义。无上正等正觉在哪里?在虚空、在法界、在一切万物,无有一法不是。要能体会这个道理,要能体会这个事实。“2、如来所得无上菩提。于中无实无虚。诸法一如,是法平等。一切法皆是佛法,无有高下。法性既平等一如,有何可得,故曰无实。正当无有少法可得时,平等一如之法性,圆满显现,故曰无虚。”“如来所得无上菩提。于中无实无虚。”为什么说无实?因为一切法了不可得,能证、所证俱不可得,这是无实。为什么说无虚?真如本性圆满的显露出来,这是无虚。自性里面无量的般若、无量的德能统统现前了,使我们自己在十法界、在六道,能够得大自在,去普度一切众生,这是无虚。经中“无实无虚”,都是很重要的经文。“诸法一如,是法平等。一切法皆是佛法,无有高下。”诸法一如,平等的意思,一切法皆是佛法,也是平等的意思,无有高下。所以生佛平等。佛菩萨心里面,他跟众生是平等的,绝对没有一个念头:“我成佛、成菩萨了,你们还是凡夫在六道里面受罪,我比你高多了。”他如果有这个念头,他是凡夫,他不是佛菩萨。诸位要晓得,天人有这个念头,天人是“我比你们高,你们在我下面”,他不平等!我们在过去、在以往,还以为小乘人也许还有这个念头。现在我们读《金刚经》明白了,小乘连初果须陀洹已经没有这个念头了。为什么?经上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须菩提尊者答覆释迦牟尼佛说的:须陀洹如果有个念头说“我证得须陀洹”,他就不是须陀洹。你才晓得,连须陀洹这样的人,他也入了一点平等的境界;不过他入得浅,没有佛菩萨那么样的深,他有浅的平等的境界;换句话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他不会有这个念头产生,“我比你高,你不如我”,没这个念头!这是佛在大乘经上讲得很多。小乘圣者虽然没有这个念头,可是他还有习气在,习气难断!也就是说,他好像自己很了不起的样子还在,他有没有这个念头?真的没有这个念头。要习气断,到辟支佛习气就断了,你丝毫都看不出来。这讲佛法,世间法虽然没有讲到这么高,可是也说到。我们在中国古书里面读到过,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人有学问、有道德,他的心是平等的,决定没有傲慢。孔子在《论语》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他举个例子说:假如有一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一样,周公是孔老夫子心目当中最佩服的人。他说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像周公的才华,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只要他犯这两桩事情,一个是傲慢,觉得自己比别人高,这是骄;一个是吝,吝是吝啬,吝啬是不肯帮助别人。夫子说如果他有这两桩事情,“其余则不足观矣”,那个人就不要说了,不必谈他了,假的不是真的。真有学问,真有才华,绝对没有这个毛病;没有这个毛病,就跟菩萨一样,他有慈悲心,他肯帮助别人,主动的去帮助别人。所以夫子赞叹周公,我们就能想到周公的德行、周公的慈悲,能从夫子赞叹当中去体会。古书念多了,大乘经念多了,可以修正自己的毛病,我们毛病的根本是妄想、分别、执着,这是我们的病根;我们要从根本修,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断掉。念佛人二六时中,就抱住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把妄想、分别、执着念掉。同时我们也能够观察一切人,观察一切事,不会被人事欺骗了。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我们常讲听骗不听劝,劝他没用,不相信;骗他很管用,一骗就把他骗去了。为什么他听骗?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辨别真妄,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没有能力辨别善恶。这就是我刚才讲的,不要自己以为我积功累德,做了多少善事,说不定你所做的都是三途罪业。你出钱出力干什么?搞三途去了。不但在佛法上你没有份,世间法的三善道都没份,你说你冤枉不冤枉!可怜不可怜!佛法最起码的利益,就是教我们有能力辨别真假,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这一点好处就非常难得。这地方所说的,一切法皆是佛法,要懂得它的深义。“法性既平等一如,有何可得”,从一切法性体上讲是“无实”,不可得。“正当无有少法可得时,平等一如之法性,圆满显现,故曰无虚。”这个说法,跟我刚才讲的意思完全一样,当我们将能得之心,所得之法,统统放下的时候,真如自性圆满现前,这是无虚。“无实无虚”,无实无虚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3、正因其不分别法,不执着法,且无法之见存,乃名无上正等觉耳。其无有少法也,明矣。法性本来如是。佛惟显此本来之性,其无有少得也,明矣。”“正因其不分别法”,这个法是一切法,包括佛法。“不执着法,且无法之见存”,见是见解,我们今天讲你的想法、看法,你还有一个法的想法、看法,不行!你的心还是不清净,你还是有法执,你被法染污了。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哪里还会有一法?有一法就有一物,“本来无一物”。连法的知见都不可以有。“乃名无上正等觉耳”,这个时候才称你“得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还有一个法的见在,你就不能称为无上正等正觉。那称什么?称正等正觉。诸位想想,大乘圆教等觉菩萨,是正等正觉里面地位最高的。他为什么不能称为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大家都晓得,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这是最微细的无明;也就是说,他还没有完全放下,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放下,这是等觉菩萨。这一品无明,他也放下、舍弃了,不再有这个念头,他就成无上正等正觉。诸位如果要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佛法的修学,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用的什么功夫?“放下”而已。一句话就说完了。放下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贪嗔痴,你就决定不堕三恶道,把贪嗔痴布施掉,你要这个东西干什么?三恶道就没有了。放下见思烦恼,六道轮回没有了,超越六道轮回。由此可知,一直到等觉菩萨,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放下了,就成无上正等正觉。这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佛法的修学,菩萨法没有别的,放下而已。两个字:看破、放下。你能看破,你自然会放下;你能放下,你自然会看破。看破、放下相辅相成,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这就是前面所讲的步步观空。步步观空是看破,层层遣除是放下,这两句话显示出看破跟放下相辅相成,一切菩萨所修的,一切诸佛所成就的,如此而已。你为什么放不下?为什么看不破?“其无有少法也,明矣。”前面说,你不分别法、不执着法,并且法的念头都没有,这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世尊在此地讲的“无有少法可得”,要体会这一层的深义。“法性本来如是。佛惟显此本来之性,其无有少得也,明矣。”这从性体上来讲,体性本来是这个样子,成佛只不过是把本来的心性显示出来而已,他哪里有所得?既无有得,哪里有所失?得失本来没有。这个意思太深了,你要是能够体会到,那你真的觉悟了。你能把这些念头从心里面拔除,你的功夫就成就了。“4、说明诸法如义,复以不可得义,空其能执之心。且以缘生义,空其所执之法。能所皆空,则平等性体遂显。”我们用相宗的意思来讲,这就是怎样能够证得平等性的修学方法,从修证平等性就能够明心见性。《金刚经》这一段开示,对我们来讲,真的是帮了大忙。佛为我们讲“如来者,诸法如义”,接着又给我们讲“三心不可得”,让我们把能得的念头打掉,于世法、于佛法俱不可得。这是无始劫来的妄想,无始劫来的习气,一般人断不了,不但一般凡夫断不了,声闻断不了,缘觉断不了,权教菩萨也断不了,你就晓得妄想、习气之深之重。我们如果听了佛这个开示,马上就能断了,那就是《弥陀经》上所讲的,你无始劫以来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也是世尊在本经里面所说的,你过去世的善根,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的善根。你在过去生中,已经在无量诸佛所种诸善根,今天成熟,你才听到《金刚经》大开圆解。教下讲的“大开圆解”,跟宗门讲的“明心见性”是同样的境界,这个经没有白听,真放下,真看破。又以万法缘生,说明凡是缘生之法,相有体无,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让我们看破世间,看破世出世间一切法,晓得这一切法,相有体无,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把执着一切法的念头也打掉,也没有了。这个样子,能所皆空,平等性智现前;平等性智现前,你就证得平等性。性是什么?一切万法的体性,证得平等性,意思就是说,你在相上见到性。相虽然不平等,性是平等的,你在相上见到性;在相上见到性,就是见性成佛。这个意思我们在这部经上说得很多,要以相上说,就相而论,在菩萨阶位上,至少也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地位,圆初住就可以说是成佛了。如果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人得的是理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这很不可思议!这是《金刚经》能帮助念佛人往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这个经义功德不可思议!“5、无上菩提非他,诸法一如之平等性是。菩萨通达此理,尽遣分别执着而无我也。所谓一切法性,本无高下。眼前事物,莫不如是。”“无上菩提非他”,不是别的,无上菩提是什么?“诸法一如之平等性是”。这句话如果不是说在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前面的经义我们还没有透彻理解时,要是乍看这一句话,我们确实不能理解。经从前面一直读到此地,大家一直听到此地,再听到这句话,会点头、会同意,实在说得不错,无上菩提就是诸法一如,就是性相不二。“菩萨通达此理”,通是没有障碍,达是完全明了,这个道理事实真相都明白了。“尽遣分别执着而无我也”,这就是菩萨证得无我法,证得无我法,就入佛知见,就入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无我。“所谓一切法性,本无高下。眼前事物,莫不如是。”宗门大德所谓“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法王身就是如来的法身,如来的法身是什么?就是山河大地、一切万法,尽是如来的法身。这一句话也是显示这个意思。“6、佛言平等,是令去其分别,去其执着。任他高高下下,而平等自若。盖其心既平,其心既等。则事相上虽有高下,亦自高高下下,各循其分,不相扰乱。则一切平等矣。此平等之正义也。故慕平等之风者,当自平其心始,等其心始。”“佛言平等,是令去其分别”,意思在此地。“去其执着”,说平等,意思是叫我们把分别、执着放下,放下就平等。换句话说,放下,你就能在一切相当中见性,见到平等性,平等性就是真性。“任他高高下下,而平等自若。”高高下下是幻相,不是真相,是假相,虚幻不实。不是真相,真相平等的。从假相里面,你要去看真相、看实相,所谓诸法实相,你去看这个。“盖其心既平,其心既等。”心平了,心等了。“则事相上虽有高下,亦自高高下下,各循其分,不相扰乱。则一切平等矣。此平等之正义也。”这一句又显示了一句,所谓“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世间法有高高下下,六道就是高高下下,十法界就是高高下下。佛法在六道、在十界,有没有破坏六道、十界?没有。佛菩萨用什么态度?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一切众生尽管高高下下,佛心是平等的,佛看一切高高下下还是平等的,所以诸佛菩萨在六道、在十法界,得大自在,住平等性。而我们凡夫在六道里面不一样,我们在六道里被业力牵引,自己完全做不了主,这个不自在。妄想、分别、执着,极其不平,所以把境界也变得高高下下,这是凡夫跟佛菩萨为什么不相同的所以然。所以,我们要懂得平等的真实义;正义是正确的义理。“故慕平等之风者,当自平其心始,等其心始。”慕平等之风,就是仰慕诸佛菩萨。诸佛菩萨他们的心,为什么那么清净?为什么那么平等?就像《无量寿经》的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这是我们非常仰慕的,非常向往的。诸佛菩萨证得,我们为什么得不到?这个地方说,你要仰慕,你希望证得,从什么地方修起?也就是说从哪里下手?从平等心修起,先要让你的心在一切法里面平下来、等下来;心平了、心等了,你再观察一切万法,就平等了。我们要问,为什么一定要从心上去做功夫?为什么不能从境界上做功夫?这里面有它的道理在,诸位要晓得,境界,特别是六道凡夫的境界极其不平,在境界上修平等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不可能?因为众生每一个人造的业不一样。六道的境界是什么?是一切众生造的业,业果变现出来的境界相。他造的业不一样,他所现的果报不一样,他怎么会平等?所谓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报,善恶就不平等;果上不平等,因为他因上不平等。因此我们想要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从一切境界上修,难了,哪一年才能修成功,没指望!所以佛教给我们回过头来,从心地上下功夫。然后心清净,心平等了,境界纵管它不平等,纵管它不清净,我们用清净心去看,用平等心去看,果然外面那个极不平等的境界,也清净了,也平等了,这个法子妙!如是确确实实能够见到一切法的真实相,清净平等相。这是为什么要从根本修,为什么要从心地上用功夫,道理就在此地。所以《金刚经》讲的原理原则,通一切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都不能够违背这个原则。无论用什么方法来修行,只要与《金刚经》上的原理原则相应,成就都不可思议!这个成就是帮助你看破放下,帮助你明心见性。一五一、的示修功【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经文义趣无穷,法味无尽,我们真正能尝到味道,无上的法味,佛法里面常用比喻,“无上醍醐”,我们读了之后,的确就像尝到无上醍醐的法味。“的是示修功”,的的确确指示我们修学的功夫,要从离相离念;修行的功夫得力了,修行的功夫显示出来了。“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八个字,直将性体显示出来,俾大众开眼认明。即复将修此证此之功夫,的的指出,令大众举步,方能达到目的也。”“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八个字,直将性体显示出来,俾大众开眼认明。”这八个字确确实实帮助大家开悟,教下所谓“大开圆解”,你能够向这八个字当中,去体会、去认识、去肯定,你就入佛知见,你就大开圆解。“即复将修此证此之功夫,的的指出,令大众举步,方能达到目的也。”这个开解,所谓解悟,你明白了,这个事实真相明白了。明白了还不是自己的境界,你自己没有得到受用,一定要自己得到真实的受用,这才叫究竟法。我明白了,自己得不到受用,那有什么用处!所以,悟了以后要修。修什么?修是放下。悟是什么?悟是看破。看破了没放下,还是不管用,一定要放下。放下什么?放下我、人、众生、寿者。诸位要记住,我、人、众生、寿者是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我”,是我执。与我对立的、相对的,就叫“人”。四相意思很深。我、人从哪里来的?众缘和合而现的。众生就是缘生之法,“众生相”:所有一切现相缘生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了不可得,为什么这个现相还存在?寿者相。“寿者相”:这些缘生之法刹那生灭的相续相;寿者是相续。所以这四句,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实相,统统说出来了。一部《金刚经》说的什么?就说这四句。我们搞清楚,搞明白了,再也不放在心上,统统放下。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连法的念头都没有了,都不放在心上,这个心恢复到真正的清净,恢复到究竟圆满的清净,真的没有事。如果要住在这个地方,那你就着空。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无所住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所住。无住之后要生心,而生其心;如果不生心,你就住空,你就住在无所住里面。要生心,修一切善法就是生心,生心不住空;无我、人、众生、寿者,不住有,空有两边不住,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两边不能住。凡夫住有,我、人、众生、寿者都住,都以为这是真的,所以虽修一切善法,不能证菩提,不能出三界,搞的是轮回业,得三善道的果报。为什么修一切善法,不能够像佛菩萨一样?因为你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你有这个,你出不了三界。修一切善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你就超越三界。小乘人不能证无上菩提,原因在哪里?他虽然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他不修一切善法,他住在空里面。他真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这是二乘人的观念,所以他不能证菩提。菩萨两边不住。两边不住,本经前面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要晓得,前面这一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就是“应无所住”;“修一切善法”,就是“而生其心”。这两句合起来,跟前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个意思。懂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何落实在我们生活上,我们在日常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在这里面去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段话不能不说,让我们知道从哪里做起,知道怎么作法。“2、古德修行,必须先悟本性。古人证道比今人多者,其最要原因,实在于此。”我们从事实上观察,知道这一句话讲得没错。我们看《高僧传》,出家的修行人;我们看《居士传》、《善女人传》,在家的修行人,古人开悟证果确实比我们现在人多。现代人不要说证果的没有,开悟的都没有。这个修行,问题就严重了。什么叫开悟?我说得很浅显,有能力辨别真假、邪正、是非,这个人就算开悟了,今天我们这种能力没有。把假的当作真的,把邪的当作正的,把恶的当作善的,大有人在。这实在是错得离谱,错得太多太多了,真的叫盲修瞎练,迷惑颠倒。我们要问: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没有“先悟本性”、没有闻经;换句话说,经读的太少。也许有人说,我见到这些同修天天读经,读得不少!没错,是天天读经,经读得很多,不懂,不解义。不解义没用处,所以读经要解义,要懂得它的意思,读经要开悟。古德教初学,我教初学的,也是教你去念一部经,不要求解义。但是诸位不能够误会,我教你读一部经不求解义,那是过程,不是永久是这样。我教你只是三年、五年不求解义,不是叫你永远不求解义,那你就搞错了。古人是讲五年,我把时间缩短,三年,这三年是读经修定,心清净了,才会解义;心不清净,不会解义,道理在此。三年把心定下来,心清净下来了,再听讲经,一听就开悟了。这个道理就在《金刚经》上,“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不是讲得很明白吗?你的信心清净,一听,实相智慧就开了。我们一般人听经,为什么不开智慧?心不清净,心里面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嗔痴慢,用这样的心来听经,听一辈子都不会开悟。我们跟古人比较,毛病就犯在此地。不是古人的天赋比我们强,没有这个道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哪有古人比我们强的?没有!实在就是古人因缘比我们好,有好的老师指导他,他真肯做。先把心定下来,然后再求智慧。智慧实实在在讲,金刚般若第一。也许同修又问,我们曾经听人家讲,佛法里面“开智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你为什么说“开智慧的《金刚》”?《金刚经》开的智慧是金刚智慧,比《楞严经》圆满,但是《金刚经》很不容易懂,《楞严经》好懂,《楞严经》讲得详细。《金刚经》里面,字字句句含无量义,你虽然念,你看不出来;可是《楞严经》上的意思,浮在表面上,你能看得出来,容易开智慧,是这么个道理。而实实在在讲,要没有人讲还是很难,这就是佛在《法华》、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什么样的人说?过来人说。什么是过来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人,那个人叫过来人。如果还是有人、有我、有众生、有寿者,那跟我们一样,不是过来人。他说还不行,为什么?他自己没开悟。必须真正是过来人,他的知见得佛的少分,不会说错。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为什么今人不如古人。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是今人的缘份不如古人。现代社会讲大乘经,讲的人很少,要把这些大乘经的经义能讲得透彻,那就更少了。有一些老法师讲经,我初学的时候,听一些老法师讲经,这些老法师譬如讲《金刚经》,一般讲《金刚经》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月,大多数都是半个月、二十天、一个月,这一部《金刚经》就讲完了。我曾经听过,法师讲经前面讲得很详细,后面愈讲愈快,到后面念念就完了。那个时候我们年轻,我们当学生向老法师请教,“老和尚!你这个后头,为什么这么简简单单念过去,一下就讲完了?”他告诉我们(其实他所说的有错误,不是正确的,我们现在明白了,那个时候不懂),他说:后面没有人听,你还讲它干什么?人听经的耐心不久,前几天他是来捧场,到后头不来听了,念念就算了,赶快结束了。这样一个心态来讲、来听,诸位想想,你怎么能开智慧?我们在这部经上,前面说过前后两半部,《金刚经》的后半部意思深,前半部的意思有深有浅,后半部的意思唯深无浅。你要不细讲、讲得透彻,怎么对得起人?人都跑掉了,总还有几个人坐在这听?有一个人坐在这里听,那你就对不起他,“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听浅义的人当然多,听深义的人他听不懂,听不懂他就没味道。听经听到最后人愈来愈少,正常的。愈讲愈深,深了他听不懂,听不懂他就不来了,这是事实。讲经的人一定要细讲,剩一个人也要细讲,没有人还要细讲。什么原因?我们现在在录影、在录音,现场一个人都没有不要紧!这个带子会流布十方,全世界的人都在听,这都是事实,全世界的人都在听,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听!尤其是现在,我们这个带子将来都会送到现在国际网路上,国际网路能够收到我们这个资讯的,现在五千多万,五千多万个单位能够收到我们这个资讯,你就晓得,我们讲经不重视现场,现场有没有人听不要紧!我们晓得全世界有五千万个电脑,可以收到我们这种东西,而且这个还流传久远。要是不认真不详细的讲,怎么能对得起佛菩萨?怎么能对得起一切众生?这就是说,我们经一直到最后一个字,也要详详细细来说明,决定不能含糊,决定不能够笼统,道理在此地。从前这些老法师跟我们说这个话,我们想想也不能怪他。为什么?他那个时候没有录音、也没有录影,都是现场,现场人一天少一天,快点结束,也有道理,也对。我们读这一段文,实在讲很有感慨。“3、以无我修一切善法,是明任是何法,平等平等。以此平等心,观一切法,随应而修,不可存高下心也。‘善法’,即指布施。布施摄六度万行。”这是先说明修行人必须具备的心态,我们所谓心理的态度,这个要正,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菩萨心。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参,诸位看经文,这个印象会很深很深。善财每参访一位善知识,在请教之前,一定先说我已经发菩提心,不知道怎样修菩萨道,学菩萨行;菩萨道就是存心,不晓得怎样存一个觉而不迷的心,怎样修菩萨行?菩萨行就是修一切善法,菩萨道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先要懂得我要用什么样的心,要用万缘放下的真心!因为你有一样放不下,你那个心叫妄心,就不是真心。真心是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平等心里面一样东西都没有,真心,然后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是菩萨行。所以要有这样的心态,任何法,世法、佛法,法法平等,无有高下。记住《金刚经》上这句话,“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用这个心来看世出世间一切法。“随应而修”,随应是随缘,随缘而不攀缘。“不可存高下之心”,就是离一切分别、执着。有分别、执着就有高下,离一切分别、执着。“善法,即指布施。布施摄六度万行。”修一切善法。布施在本经我说得很多,因为经文上讲得多,我们也就解释得多,里面最重要的意思,这两个字包括我们一生全部的生活行为,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我们举的例子,也举得很多。自己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不为自己,都为别人,就是布施。我们做工为人家而做的,那就是布施;不是为自己,自己无我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了,这是完全不为自己。我们穿衣、吃饭为谁?为众生,不是为自己,无我了。这个意思就比较深,大家要体会,要在这里体会。为什么我穿衣不是为我,我吃饭也不是为我,是为别人,这个奇怪!这个想不通。其实没有什么想不通的,我这个身体是为大家做工的,我穿衣、吃饭维持这个身体,是让它来为大众服务的,不是自己享受的;如果自己享受的,那就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就错了,那是凡夫。释迦牟尼佛他也要到舍卫大城托钵,他也着衣吃饭,他为谁?他不是为我,为一切众生,他是布施。所以把自己的身体统统都布施掉了,哪里是为我?穿衣、吃饭都不是为我,这样才叫随缘而不攀缘。诸位从这个地方去思惟,从这个地方去观察,然后你才晓得,菩萨行怎么修法,菩萨道怎样养法,怎么样去养菩萨道,怎么样去学菩萨行,你就会了。真正学菩萨道、修菩萨行,你快乐了,你的境界,现前就转变过来。原来我们的生活很苦,苦不堪言!不要看到世间发大财的、有财富,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作大官、作总统,你要跟他们一接触,听听他们谈话,“我太苦了!我都要爆炸了,我不行了,支持不了!”他苦不堪言。我们一般人看到好羡慕,他苦不堪言,他日子过得好可怜!别人不知道,他自己清楚,他常常找这些知心的朋友叫苦。一转过来学菩萨道、修菩萨行,就自在了,真的是快乐、幸福、美满,他那个境界马上就转过来。还是那么多工作,他为什么会快乐?因为从前一切所作为“我”做的,他有分别,他有执着,我的财富、我的地位、我的权力,他一切都有“我”,好苦;现在“我”没有了,为佛法、为众生,他在行菩萨道,快乐无比!愈做愈快乐,愈做愈有精神。从前做事情他累,他会做得疲劳,很辛苦!现在做的工作量比以前增加,他不感觉得累。他为什么不累?因为没有我了。过去做工作做多了,为什么会累?我做了这么多事情,我累了,他有“我”。“我”没有了,谁累?那个累找不到主了,所以他不累了;不但不累了,给诸位说,他也不会生病。他为什么会有病?有我,我病了,我要死了。“我”都没有了,他病也没有了,死也没有了,统统都没有了。这个道理很深,但是句句都是事实,决定不是假的,所以《金刚经》后半部真的唯深无浅,江味农居士讲的话一点都不错。但是这个深的深义,对我们的帮助实在太大太大,不仅仅是修行,就是生活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快乐。由此可知,这个经不能不学,不能不懂,不能不讲。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