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ong beach几点开始:生物遗传中的一些特殊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26:44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不难发现,关于遗传基本规律知识的考查是重中之重,不论是在分值上,还是在考查的频度上都非常高,如2008年和2007年的各套试卷中,绝大多数试卷中都出现了考查该知识点的非选择性题目。再拿全国II卷来说,从2004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每套试题的非选择性题目中必有一道考查该知识点的题目。从出题方式看,除了考查教材中相关的知识点外,有关考查遗传特殊现象的题目也是屡见不鲜。高考试题中对该知识点的考查,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对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且通过特殊遗传现象的考查可以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等能力。基于以上情况,本文对高考试题中曾经出现过的以及可能出现的遗传特殊现象进行了归纳整理。(注:本文是根据大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及网络资源整理而成。)

  一、基因的显性
  (一)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的全部个体,都表现出显性性状,并且在表现程度上和显性亲本完全一样,这种显性表现叫做完全显性。孟德尔所研究的7对相对性状,都属于完全显性。在生物界中,遗传的完全显性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大量的动植物杂交试验也表明,有时候F1所表现的显性是不完全的,如不完全显性和共显性等现象。
  1.不完全显性
  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如果F1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的亲本之间,这种显性表现叫做不完全显性。例如,在紫茉莉的花色遗传中,纯合的红色花(RR)亲本与纯合的白色花(rr)亲本杂交,F1的表现型既不是红色花,也不是白色花,而是粉色花(Rr)。F1自交后,在F2中出现了三种表现型:红色花、粉色花和白色花,并且它们之间的分离比是1∶2∶1,如右图。这一结果表明,在等位基因Rr中,红色花基因R对白色花基因r是不完全显性。
  2.共显性
  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如果两个亲本的性状同时在F1的个体上显现出来,而不是只单一的表现出中间性状,这种显性表现叫做共显性。例如,红毛马(RR)与白毛马(rr)交配,F1是两色掺杂在一起的混花毛马(Rr)。马的毛色遗传表明,Rr这一对等位基因之间互不遮盖,红色毛与白色毛这两个亲本所具有的性状都在杂合体(F1)身上同时得到了显现。
  3.镶嵌显性
  双亲的性状在后代的同一个体不同部位表现出来,形成镶嵌图式,这种显性现象称为镶嵌显性。例如:
  ●异色瓢虫的鞘翅有很多的色斑变异类型:
   黑缘型(SAuSAu):鞘翅前缘有黑色斑
   均色型(SESE):鞘翅后缘有黑色斑
  它们的杂种一代(SAuSE)出现一种新色斑型,即鞘翅的前缘和后缘均有黑色斑,好象两个亲本的鞘翅重叠在一起。
  可见基因可在个体的各自不同的部位表现显性,即杂合体中的SAu基因的显性作用,在鞘翅前缘得到表现,而SE基因的显性作用,在鞘翅的后缘得到表现。这就是嵌镶显性。
  ●大豆有黄色种皮(俗称黄豆)和黑色种皮(俗称黑豆),若用黄豆与黑豆杂交,F1的种皮颜色为黑黄镶嵌(俗称花脸豆),F2表现型为1/4黄色种皮、2/4黑黄镶嵌、1/4黑色种皮。
  嵌镶显性和共显性是有不同的,共显性是在同一组织同一空间表现了双亲各自的特点,而嵌镶显性是在不同的部位分别表现了双亲的表现型,嵌镶在一起。
  在以上三种遗传现象中,F2表现型的数量比与基因型种类的数量比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只要知道了生物个体在遗传中的表现型,就可以直接确定它们的基因型。
  (二)条件显性
  显隐性可随所依据的标准而更改。如人类中有一种严重的疾病,叫做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在遗传上通常说是由一对隐性基因HbSHbS控制的,把这种病人的血球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不使之接触氧气,全部红血球都变为镰刀形。杂合体的人(HbAHbS)似乎是完全正常的,没有相应病状;不过把他们的血液放在显微镜下检验,不使之接触氧气,红血细胞也有一部分成为镰刀形。从这个例子看来,所谓显性其实是相对的,如下表:

依据的标准  HbSHbS
 HbAHbS
 HbAHbA
 基因的显隐性
 
由临床角度来看(是否患病)
 患病
 正常
 正常
 HbS对HbA是隐性
 
从红血细胞是否出现镰刀形来看
 出现
 出现
 不出现
 HbS对HbA是显性
 
从红血细胞呈现镰刀形的数目来看
 全部
 部分
 无
 HbS对HbA是不完全显性
 

  这样看来,所谓显隐性关系,是看所依据的标准而定,标准不同,显隐性关系也就改变了。
  (三)显性与环境的影响
  生物体在整个发育过程中,不仅要受到基因的控制,还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1.外界环境
  ●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就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形态。前者呈扁平状,后者深裂而呈丝状。这种现象表明,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种基因型的个体,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型。
  ●玉米中有些隐性基因(例如其中一对是aa)使叶内不能形成叶绿体,造成白化幼苗,它的显性等位基因A是叶绿体形成的必要条件。AA和Aa的种子在不见光的暗处发芽,长成的幼苗也是白化;而在光照下发芽,则长成的幼苗就成绿色,如下表。

 
 AA
 Aa
 aa
 
有光
 绿色
 绿色
 白色
 
无光
 白色
 白色
 白色
 

  ●营养、温度、日照长短等影响性别分化(具体内容详见后面)。
  2.内部环境
  ●控制雄性和雌性山羊角的基因型是一样的,但公羊的角比母羊的角更重、更卷曲。
  ●雄孔雀的尾屏色彩丰富、华丽,雌孔雀的尾屏相对不发达。
  这些差异都是由于不同的激素造成的,而激素又是由其他一些基因决定的。
  由此可见,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可发育成不同的表型。因此,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表型模写
  环境改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有时与由某基因引起的表型变化很相似,这叫做表型模写。例如黑腹果蝇的野生型是长翅的,而突变型(vgvg)是残翅的,长翅对残翅是显性。用一定的高温处理残翅果蝇的幼虫,以后个体长大羽化为成虫后,翅膀接近于野生型。不过它们的基因型还是vgvg,它们和一般突变型个体(vgvg)交配,并在常温下培育子代时,子代个体的翅膀都是残翅的,所以在这个例子中,用高温处理残翅个体,可使突变型个体模写野生型的表型。

  三、致死基因
  致死基因是指某个基因的存在能使个体或配子致死,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据致死基因的显隐性可分为:
  1.隐性致死:指隐性基因纯合时,对个体有致死作用。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隐性致死的,即纯合体HbSHbS是致死的。植物中常见的白化基因也是隐性致死的,因为不能形成叶绿素,最后植株死亡。
  2.显性致死:基因的致死作用在杂合体中表现的。如人的神经胶症基因只要一份就可引起皮肤的畸形生长,严重的智力缺陷,多发性肿瘤,所以这对基因是杂合的个体在很年轻时就丧失生命。
  (二)据致死基因发生作用的不同发育阶段可分为:
  1.配子致死:指致死基因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具有生活力的配子。如雌雄异株的高等植物剪秋罗有宽叶和窄叶两种类型,宽叶(B)对窄叶(b)呈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此基因。窄叶基因(b)会使花粉致死,因此,对于基因型为XbY的雄性个体来说,只能产生含有Y染色体的雄配子。
  2.合子致死:指致死基因在胚胎时期或成体阶段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活的幼体或个体早夭的现象。如:
  黄鼠AYa×黄鼠AYa→1AYAY(死亡):2 AYa(黄鼠):1aa(黑鼠)
  原因是黄鼠基因AY影响两个性状,即毛皮颜色和生存能力:
  ●毛皮颜色方面:黄鼠基因AY对黑鼠基因a是显性,杂合体AYa的表型是黄鼠。
  ●生存能力方面:黄鼠基因AY具有隐性效应,因为黄鼠基因要在纯合体AYAY时才引起合子的死亡。

  四、复等位现象
  一个基因可以有很多等位形式,如a1,a2,……,an,但就每一个二倍体细胞来讲,最多只能有其中的两个,而且分离的原则也是一样的。像这样,一个基因存在很多等位形式,称为复等位现象。
  (一)有显性等级的复等位基因
  兔毛的颜色有深灰色、银灰色、喜马拉雅型和白色,控制毛色的等位基因有4个,每一种都会产生不同的表现型,如下表:

表现型 等位基因
 遗传模式
 基因型
 
深灰色
 C
 相对于其他等位基因为显性
 CC、Ccch、Cch、Cc
 
银灰色
 cch
 相对于喜马拉雅型和白色为显性
 cchcch、cchch、cchc
 
喜马拉雅型
 ch
 相对于白色为显性
 chch、chc
 
白色
 c
 隐性
 cc
 

  (二)共显性的复等位基因
  人类的ABO血型是由三个基因控制的,它们是IA、IB和i。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只能有两个基因。在这三个基因中,IA和IB都对i为显性,而IA和IB之间则无显隐关系(或者说是共显性)。不同基因组合,人的ABO血型可分为4种类型:A型、B型、AB型和O型。人类的血型和基因型的关系如下所示:
  ●IAIA和IAi 在表型上相同,都是A型;
  ●IBIB和IBi 在表型上相同,都是B型;
  ●IAIB杂合体中,IA和IB都是显性,表型是AB型;
  ●ii的表型是O型。
  (三)镶嵌显性的复等位基因
  在异色瓢虫中,鞘翅的色斑类型很多,如黑缘型(SAuSAu)、均色型(SESE)、黄底型(ss),SE、SAu、s就构成一个复等位基因系列。对这一复等位基因系列来讲,每一个体只可能有其中的两个基因,SE、SAu、s基因相互都表现嵌镶显性现象,所以表现型也有6种。如下表:

亲本 F1代
 F2代
 
均色型×黑缘型
SESE×SAuSAu
 SESAu
新类型,表现嵌镶现象
 1SESE∶2SESAu∶1SAuSAu
均色型 新类型 黑缘型
 
均色型×黄底型
SESE×ss
 SEs
新类型,表现嵌镶现象
 1SESE∶2SEs∶1ss
均色型 新类型 黄底型
 
黑缘型×黄底型
SAuSAu×ss
 SAus
新类型,表现嵌镶现象
 1SAuSAu∶2SAus∶1ss
黑缘型 新类型 黄底型
 

  (四)植物的自交不亲和
  大多数高等植物是雌雄同株的,其中有些能正常自花授粉,但有部分植物如烟草等是自交不育的。已知在烟草中至少有15个自交不亲和基因S1、S2、…、S15构成一个复等位系列,相互间没有显隐性关系。烟草的不亲和基因的作用是这样的:具有基因型S1S2的植株的花粉要受到具有基因型S1S2的植株的花柱所抑阻,不能参加受精,但基因型S1S3的花粉落在S1S2的柱头上时,S1的花粉受到抑阻,而S3的花粉不被抑阻,因而可以参加受精,生成S1S3和S2S3的合子。为了便于对不亲和基因作用的了解,下面把部分结果列表如下:

 S1S3 S1S2
 S2S3
 
S1S3
 ――
 S1S3、S2S3
 S1S2、S1S3
 
S1S2
 S1S2、S2S3
 ――
 S1S2、S1S3
 
S2S3
 S1S2、S2S3
 S1S3、S2S3
 ――
 

  由于自交不亲和性,同一基因型的花粉落在同一基因型的柱头上是不能受精的,这在生产实践中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果树如苹果、梨、桃等都是通过扦插或是嫁接进行营养繁殖产生,它们的基因型是相同的,如果这些果树是自交不亲和的,那么整个果园的结实率就很低,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果园里添种一些不同基因型系列的授粉植物来供应合适基因型的花粉,从而可促使正常结实。

  五、一因多效
  单一基因的多方面表型效应,叫做基因的多效现象。如:
  有一种翻毛鸡,羽毛是反卷的,翻毛鸡与正常鸡交配,F1代是轻度翻毛,子二代是1/4翻毛,2/4轻度翻毛,1/4正常,由此可以初步看出,翻毛鸡与正常鸡是由一对基因的差别造成的,且翻毛对非翻毛是不完全显性;另外,F1与正常的非翻毛鸡回交,子代得1/2轻度翻毛,1/2正常,这更支持一对基因的解释。但这一对基因的差异导致的鸡毛的翻与不翻还影响到翻毛鸡与正常鸡在许多性状上的差别,如鸡的体温、代谢、心跳等。

  六、不同对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指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或多对基因相互作用,控制生物遗传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两对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高中生物教材中讲述的基因的自由组合现象是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的现象。而在生物界中还存在着一些其他情况,如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相互作用,控制生物同一性状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基因互作:不同对的基因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基因互作。F2表现型的比例仍然是9∶3∶3∶1,但它与孟德尔的两对性状自由组合所产生的9∶3∶3∶1的性状组合比是完全不同的。如:
  鸡冠的形状很多,除我们常见的单冠外,还有玫瑰冠、豌豆冠和胡桃冠等。其形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P和p、B和b)控制,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如下表:

基因组合 P和R同时存在
(P_R_)
 P存在,R不存在(P_rr)
 R存在,P不存在(ppR_)
 P和R都不存在
(pprr)
 
鸡冠形状
 胡桃冠
 玫瑰冠
 豌豆冠
 单冠
 

  如果把豌豆冠的鸡跟玫瑰冠的鸡交配,F1代的鸡冠是胡桃冠,它不像任何一个亲体,而是一种新的类型;F1代个体间相互交配,得到F2代,它们的鸡冠有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和单冠,大体上接近9∶3∶3∶1,其中胡桃冠和单冠是新出现的两种类型,遗传图解如下图: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认为胡桃冠的形成是由于P与R的互作,单冠是由于p与r互作的结果。
  2.互补作用: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这种现象F2代出现两种表现型,比值为9∶7。发生互补作用的基因称为互补基因。如:
  香豌豆中,只有当C、R共同存在时才开红花,否则都开白花。白花品种A与白花品种B杂交,F1代全是红花,F2代红花:白花是9∶7。相关遗传图解如右图所示。这里的C、R即为互补基因。
  3.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示相似的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代表现型有3种,比值为9∶6∶1。如:
萝卜的根形有圆形、扁形和长形,是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D和d、R和r)控制的。现有两个纯合的圆形块根萝卜作亲本进行杂交,F1代都是扁形块根,F2代中扁形块根:圆形块根:长形块根=9∶6∶1。遗传图解如右图。据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可推知:当两显性基因D和R共同存在时表现为扁形块根,只有显性基因D或R时表现为圆形块根,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为长形块根。
  4.抑制作用: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当它处于显性纯合出杂合状态时,对另一对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这种基因称之为抑制基因。该种情况下F2代表现型有2种,比例为13∶3。如:
  家蚕有结黄茧的,有结白茧的。黄茧基因是Y,白茧基因是y。抑制黄色出现的基因(I)对黄色出现的基因(i)是显性。把结黄茧的家蚕品种跟结白茧的欧洲品种交配,F1代全是结白茧的,把子一代结白茧的家蚕相互杂交,F2代结白茧的与结黄茧的比率是13∶3,遗传图解如右图所示。
  5.上位作用:某对等位基因的表现,受到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影响,随着后者的不同而不同,这种现象叫做上位效应。
  (1)隐性上位作用:一对基因中的隐性基因可遮盖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表现,这种现象叫做隐性上位作用。F2代表现型有3种,比例为9∶3∶4。如:
  在家兔的毛色遗传中,基因C决定黑色素的形成(有无),基因G和g控制黑色素在毛内的分布(没有基因C就谈不上黑色素的分布;当C存在时,基因型GG或Gg表现为灰色,gg表现为黑色)。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纯合的灰兔与白兔杂交,F1代全是灰兔,F2代中出现灰兔9∶黑兔3∶白兔4的比率。这里的隐性基因cc能够阻止黑色素的形成。因此只要cc基因存在,即使其他基因存在也不能呈现出颜色,而表现出白化,如右图。
  (2)显性上位作用:一对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可遮盖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表现,这种现象叫做显性上位作用。F2代表现型也是3种,比例为12∶3∶1。如:
  燕麦的外颖颜色受两对基因控制,B和b分别控制黑颖和非黑颖,Y和y分别控制黄颖和白颖。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B存在,植株就表现黑颖(黑色素颜色很深,即有黑色素存在,有没有黄色素区别不出),如果没有显性基因B的存在,有显性基因Y存在时,表现为黄颖,没有Y存在时,表现为白颖。纯合的黑颖品系和黄颖品系杂交,子一代全是黑颖,子二代的分离比是黑颖∶黄颖∶白颖=12∶3∶1,如右图。
  6.重叠作用:当两对基因同时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与它们分别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对表现型产生相同的作用。这种现象称为重叠作用,产生重叠作用的基因称为重叠基因。F2表现型产生15∶1的比例。
  如在小麦皮色遗传中,红皮与白皮杂交,子一代全部为红皮,如右图,因基因的重叠作用,F2中R1_R2_、R1_r2r2与r1r1R2_表现为红皮,r1r1r2r2表现为白皮,两者之比为15∶1。
  以上各种情况实际上是9:3:3:1基本型的演变,不同分离比是由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上述各种现象只是表现型的比例有所改变,而基因型的比例仍然和独立分配是一致的,这是孟德尔遗传比例的深化和发展。
  (二)性状的多基因决定(多因一效)
  两对基因对一种性状的控制现象属于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如果是多对基因对一种性状的控制就是多因一效现象。如:
  玉米中A1和a1这对基因决定花青素的有无,A2和a2这对基因也是决定花青素的有无,C和c这对基因决定糊粉层颜色的有无,R和r这对基因决定糊粉层和植株颜色的有无,……。当A1、A2、C和R这4个显性基因都存在时,胚乳是红色,但如有另一显性基因Pr存在时,胚乳成为紫色。所以胚乳的紫色和红色由Pr和pr这对基因决定,但事实上至少A1、A2、C和R这4个显性基因都存在,否则即使有Pr存在,不要说不显示紫色,而且也不是红色,而是无色了。换言之,紫色胚乳的植株的基因型必须是A1_A2_C_R_Pr_,这儿A1_代表A1A1和A1a1,其它以此类推。
  虽然性状由很多基因决定,可是我们在写某一个体的基因型时,只要写出与分离比有关的那些基因就可以了。如上例中如果只研究紫色和红色,则只要把个体基因型分为PrPr,Prpr和prpr三种就可以了,A1、A2、C、R、……等基因都不必写出。
  (三)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在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都优于亲本的现象。
  杂种为什么有优势呢?主要有两种论点:
  1.显性说:该假说认为,多数显性基因是有利基因,而隐性基因多是不利基因,当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交配时,来自一个亲本的显性有利基因就会将来自另一个亲本的隐性有害基因遮盖住,从而使杂种个体表现出优势。如豌豆多节品种和长节品种的杂交试验:两个1.5~1.8 m高的豌豆品种,一个表现多节,但节间短,另一个品种节数少,但节间长。将这两个品种杂交,杂种一代结合了两个亲本节多、节间长的特性,株高达2.1~2.5 m。
  2.超显性假说:这个学说认为基因处于杂合态时比两个纯合态都好。例如就a1和a2这对等位基因来说,杂合态a1a2 的表型效应比两个纯合态a1a1和a2a2 都好。
  (四)多基因遗传(数量遗传)
  所谓多基因遗传,就是指这种遗传受多对基因控制。与单基因遗传不同,这些基因之间没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只有有效和无效的区别。有效基因作用都很微弱,但有累加效应,即有效基因越多,则表现的性状强度越大,在不同个体间一般只有量的差异,而无质的区别。
  例如,用Aa和Bb代表控制身材的两对基因,大写字母A和B代表控制高个子的有效基因。因为这些基因有累加效应,所以大写字母越多,身材越高。如下表: 基因型 1/16AABB
 2/16AABb
2/16AaBB
 1/16AAbb
4/16AaBb
1/16aaBB
 2/16Aabb
2/16aaBb
 1/16aabb
 
有效基因数目
 4
 3
 2
 1
 0
 
表现型(身高)
 高
 较高
 中等
 较矮
 矮
 
表现型的比
 1
 4
 6
 4
 1
 


  七、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
  (一)性别决定
  性别决定是指细胞内遗传物质对性别的作用而言。受精卵的染色体组成是性别决定的物质基础。不同的生物,性别决定的方式也不同。
  1.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多数雌雄异体或异株的动植物,雌雄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不同,它们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差异决定(在受精的一瞬间就决定了)。以后性别就按染色体决定的方向进行性别分化,最常见是XY型和ZW型性别决定,详见教材相关内容。
  除此以外,自然界中还有一些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方式,如蝗虫、蟑螂等的性别决定为XO型,雄性只有一个X性染色体而没有Y性染色体,所以形成含X和不含X的两种精子,雌性有一对X染色体形成含一条X的卵细胞,受精后的XX合子发育为雌性,XO合子发育为雄性,它们的理论比例是1∶1。这种性别决定叫做XO型性别决定,它可以看作是XY型的一种变种。
  2.受精与否决定性别:蜜蜂雌性个体就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雄蜂由未受精的卵子发育而来(子代中雄蜂的基因型与母本产生的卵子的基因型相同)。成熟的雄蜂是通过“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的。具体过程如下:
雄蜂的精原细胞染色体复制,本身略微增大,成为初级精母细胞。这样的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并未减半,只是细胞质分成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大的那部分含有完整的细胞核,即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小的那部分只不过是一小团细胞质而已。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相互分开,细胞质则进行不均等的分离:含细胞质多的那部分即精子细胞,将进一步变形发育成精子;含细胞质少的那部分则逐渐退化。雄蜂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通过这种减数分裂,只产生出一个精子。这种特殊的减数分裂被称为“假减数分裂”。因此,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与其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相同。
  3.环境决定性别:海生蠕虫后螠的雌虫大,口吻长,雄虫很小。这种虫的性别决定很偶然,成熟的后螠在海里产卵,卵发育成幼虫,它们不具有性别,落到海底的幼虫发育为雌虫,落到雌虫吻部的发育为雄虫,落在海水中发育为中性,若把雌虫吻上的幼虫取下,它就成为中性,而雄性的程度由它在雌虫吻部停留的时间来决定。据说该雌虫的吻上有一种类似激素的化学物质,它有力地影响着幼虫的性分化。
  4.基因差异决定性别:如玉米植株的性别决定受两对基因(B、b和T、t)的支配,若B和T同时存在(B_T_),则为正常雌雄同株;若T存在,B不存在(bbT_),则为雄株;若T不存在,B存在(B_tt),则为雌株;若T和B都不存在(bbtt),则雄花序上长出雌穗变为雌株。
  (二)性别分化
  性别分化指受精卵在性别决定的基础上,进行雄性或雌性性状分化和发育的过程。它与环境有关。原来凡是有性别分化的生物,幼体都有可能向雌雄两方面发育,若内外环境非常有利于某一性别的发育,就有可能产生跟性染色体不一致的相反结果,发育为一定性别的表现型。
  1.营养影响性别分化
  同是蜜蜂受精卵发育的幼虫获取蜂王浆(其成分中的蜂乳酸有利于雌性器官的发育)较多的一个可发育为蜂王,其余的则发育为工蜂;在黄瓜发育早期施氮肥或给温室的黄瓜通入CO2,可使雌花数量增多。
  2.温度影响性别分化
  鳖(甲鱼)卵孵化时,25℃孵化多为雄,30℃孵化多为雌;某些蛙类XX为雌体,XY为雄体,但若蝌蚪在20℃下发育,子代一半为雄性,一半为雌性,在30℃下发育,则全部为雄蛙;南瓜若晚上低温则多开雌花,若低温和8小时日照结合起来,则雌花占绝对优势;在葫芦科植物里,丰富的氮肥,短日照低夜温有利于雌花的发育。
  3.位置影响性别分化
  一般在雌雄同花的植物里,同一朵花原基上,靠近外边的细胞发育成雄蕊,靠近中央的发育成雌蕊。
  4.日照长短对性别分化的影响
  如大麻,在短日照、温室内,50%~80%的雌株逐渐出现性转变为雄株;缩短光照,黄瓜多开雌蕊。
  5.激素影响性别分化
  (1)异性双胎性别分化:牛一般是怀单胎的,但有时也可怀双胎,若怀双胎且性别不同时,生下的雌犊往往受到影响,虽然外部生殖器基本上象正常雌性,但性腺很象睾丸,所以没有生育能力。原因是牛怀双胎时,两个胎儿的胎盘是共通的,绒毛膜的血管相互连通,所以引起了两种结果:①当两个胎儿的性别不同时,往往雄性胎儿的睾丸先发育,先分泌雄性激素,通过绒毛膜血管,流向雌性胎儿,从而影响了雌性胎儿的性腺分化,使性别分化趋向间性,失去生育能力。②细胞也可通过这种吻合的绒毛膜血管,流向对方,在孪生雄犊中曾发现有 XX组成的雌性细胞,在孪生雌犊中曾发现有XY组成的雄性细胞。鉴于Y染色体在哺乳动物中具有强烈的雄性化作用,所以XY组成的雄性细胞可能会干扰孪生雌犊的性别分化,造成不育。
  (2)性逆转:“母鸡司晨”就是母鸡变公鸡后清晨啼鸣的记载。由于母鸡卵巢不能分泌雌性激素抑制精巢的发育,结果使退化了的精巢发育起来,并分泌出雄性激素。红海中的红鲷鱼由十几至几十条生活在一起,只有领头的是雄鱼,若雄鱼死亡,则其中最健壮的一条雌鱼很快会卵巢消失,精囊长出,变成雄鱼。有人曾将雌雄鱼用2个玻璃缸分装,靠得很近,可互相看见,雌鱼不会变成雄鱼,若鱼缸间用布隔开,使雌鱼看不到雄鱼,则雌鱼里会有一条变成雄鱼,可见鲷鱼是通过视觉引起性变化的。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尖鳍鱼及某些两栖类也有类似变化。
  总之,雌雄异体的生物,幼体都有向雌雄两方面发育的可能,一般情况下,染色体决定了性别发育的方向,性染色体起了重要作用。但在内外环境如激素、营养、光照、温度影响下,虽不能改变性染色体(基因)的组成,也能引起表现型(性别)的改变,这表明性别表现取决于基因型和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

  八、伴性遗传、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
  与性别相关的遗传都称为性相关遗传,包括伴性遗传、限性遗传和从性遗传,三者的特点是不同的。
  (一)伴性遗传
  指控制性状的基因在性染以体上的遗传方式。其遗传的特点由性染色体遗传规律所决定,基因的表达常不受性激素的影响,详见教材相关内容。
  (二)限性遗传
  有些基因并不一定位于性染色体上,但它所影响的特殊性状只在某一种性别中出现,这种遗传方式叫限性遗传。如毛耳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毛耳性状的遗传只限于男性,因此既可以说它是伴性遗传,也可以说是限性遗传。卵巢只在雌性中发育,精子只在雄性中形成等这些性状都是限性遗传性状。
  限性遗传与伴性遗传不同,只局限于一种性别上表现。而伴性遗传则可在雄性,也可在雌性上表现,只是表现频率有所差别。限性遗传的性状多与性激素的存在与否有关。例如,哺乳动物的雌性有发达的乳房,某种甲虫的雄性有角等等。
  (三)从性遗传
  有些基因虽然位于常染色体上,但由于受到性激素的作用,因而使得它在不同性别中的表达不同,这种遗传现象称为从性遗传。从性遗传性状虽可在两性中表现,但在两性中的发生频率及杂合子基因型在不同性别中的表型是不同的,这种性状称为从性显性。如绵羊的有角和无角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角基因H为显性,无角基因h为隐性,在杂合体(Hh)中,公羊表现为有角,母羊则无角(如下表),这说明在杂合体中,有角基因H的表现是受性别影响的。 
 HH
 Hh
 hh
 

 有角
 无角
 无角
 

 有角
 有角
 无角
 
  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这两个术语很容易混淆,必须小心区分它们。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限性遗传指一种表型只局限于一种性别,而从性遗传指同样的表型在两个性别中都存在,只是在一种性别中会更常见。


  --本篇文章来源于“黑龙江省安达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校园网”|http://www.adtjbgz.com.cn 原文链接:http://www.adtjbgz.com.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