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se ini string:2008年国际车坛十大震撼事件盘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3:57:04

2008年国际车坛十大震撼事件盘点!!!

  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缩水

  进入2008年,始于去年下半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对汽车业的影响开始在汽车金融行业显现。车贷机构先是发现很难找到给他们提供批量贷款的投资者了,上游的资金蓄水池日渐干涸。接着发现消费者还贷能力下降,下游的贷款回收链也出现问题,陷入危局的车贷机构只好以提高贷款门槛、减少放贷来避免损失。今年以来,美国很多汽车金融公司已将放款额紧缩到仅能维持生计的程度。以一家金融公司为例,美国信用(AmeriCredit)公司去年共发放92亿美元车贷,今年仅发放30亿美元。

  次贷危机引发放贷危机,沉重打击了消费者的购车积极性。汽车金融公司设法保护自己利益的结果,对美国汽车销售造成了严重影响。业内人士估计,至少20%的消费者因此改变了购车计划。来自汽车经销商的反馈显示,虽然今年大部分车型都在降价甩卖,但北美的汽车销量还是大幅下滑。今年美国的汽车销量,预计从去年的1620万辆下降至1300万辆,这将是1992年以来的最低值。销量下滑导致的资金断流使美国汽车企业纷纷告急,克莱斯勒和通用更是被逼到了破产的边缘。

  点评:过去,宽松的借贷条件促进了美国汽车业的发展。很多消费者即使已经有了车,仍想买新车。这也推动美国市场新车不断涌现。金融危机的暴发和蔓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民众过度借贷的消费方式,使美国的汽车消费泡沫被挤破。汽车销量一年骤减300万辆,使得美国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地位汲汲可危,更使以美国市场为支撑的汽车企业深陷困境。战静静

  美欧节能减排步伐放缓

  12月2日,欧洲议会发表公报,欧洲议会、欧盟成员国以及欧盟委员会初步达成协议,在2012~2015年,欧盟新车的尾气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逐步由2005年的每公里159克降至每公里130克。至此,代表不同利益的各方终于达成妥协。

  此前,作为关注全球气候变暖的“领头羊”,欧盟曾希望所有新车在规定期限内一次性完全达到减排标准———新车尾气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每公里120克。但这一计划遭遇重重阻力。有观点认为,它可能危害欧盟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经过努力,德、法两国联合提出将标准放宽到每公里130克。提议迅速得到其他重要汽车制造商所在国的附和并成功迫使欧盟让步。标准执行期限也由草案中的2012年推迟到2015年,并采取分阶段的方式实现。

  显然,这离欧盟希望到2020年欧盟境内所有新车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每公里95克的目标差得很远。但是出乎意料的金融风暴,使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影响,许多企业生存都成问题,还能要求他们什么呢?

  在美国,情况与此类似。去年12月19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已分别由参众两院通过的新能源法案。根据该法案,到2020年美国汽车市场新车的平均油耗必须比目前水平降低40%,即汽车燃油经济性达到每加仑燃油行驶35公里。这是自1975年以来美国国会首次通过立法提高汽车油耗标准(CAFE)。

  目前看来,美国燃油经济性标准如何分步行动并确保最终实现,已经没有人关心。就在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CEO积极寻求联邦政府贷款援助之际,美国国内一部分保守主义人士提出CAFE新标准应该为美国汽车工业的衰败负责。另一位分析人士则表示:“CAFE标准迫使美国汽车公司处于不具竞争力的地位。”

  点评:可持续发展是硬道理。如何平衡社会责任与眼前发展,不仅是后发展企业面临的问题,对欧美汽车业同样是考验。从一定意义上说,环保是一项“高尚”的事业。承担这一高尚使命,光讲社会责任感不行,生存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跨国车企巨头云集北京车展

  4月22~28日,以“梦想·和谐·新境界”为主题的2008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举行。此届北京车展共有来自德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225家海外厂商和1800余家国内厂商参展。今年不但几乎所有汽车跨国公司报名参加了北京车展,而且这些公司的高层领导也携新产品前来。

  通用汽车公司CEO瓦格纳在车展上表示:“众所周知,中国是别克品牌目前最大的市场。随着在全球经济中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国必将成为别克品牌全球化的动力之源。”

  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奥迪品牌将全球战略车型Q5的全球首发放在今年北京车展上。该公司董事长文德恩在接受采访时称:“中国是大众全球市场中非常重要的一分子。我们在中国应该提供最好的产品,这些产品应具备最好的品质,满足最高安全标准且节能环保。”

  此外,丰田汽车公司社长渡边捷昭、雷诺-日产CEO卡洛斯·戈恩、戴姆勒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蔡澈、法拉利全球首席执行官费立萨、宝马全球董事伊恩·罗伯森、德尔福全球副总裁全春泽、奔驰公司董事韦伯等多位全球汽车及零部件公司高层到场。
  点评: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中国汽车市场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企业茁壮成长,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因此,曾经颇有“优越感”的外国汽车制造商再也不能以怠慢的态度对待中国市场。在全球汽车工业过去10年所增加的1700万辆销量中,中国市场占了40%。(庞国霞)

  美国车企精简汽车经销网络

  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美国大约有700家汽车经销商关门,其中大部分是美国“三大”的经销商。

  美国“三大”对经销商网络的削减从今年初就已开始。针对日益下滑的销量以及过剩的经销商规模,福特汽车公司宣布将削减在美国18个大城市的经销商数量,使渠道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12月底,福特向经销商宣布了削减行动的方案。

  根据该方案,福特对经销商发展计划中的81家经销商,提出一次性回购经销权的建议。如果这些经销商愿意放弃福特、林肯和水星品牌的经销权,不论经过资产评估后该店的残值与最初的投资额相差多少,福特都将退还其全部投资。如果该经销商全部收入均来自汽车经销店,没有其他业务,福特还将向其支付10万美元的额外补偿。

  去年底,克莱斯勒宣布了品牌调整战略。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2008年大幅缩减经销商数量,目标约为减少1000家。年初,该公司总裁吉姆·普莱斯进一步指出,希望旗下经销商自行整合,不要指望克莱斯勒推出大规模买断激励方案推动这一过程。

  在上周,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向国会递交的重组计划中,裁减经销商网络也在计划之列。据悉,通用的目标是经销商数量由目前的6450家降为4700家左右;福特的目标是今年将旗下经销店从年初的4056家减至3790家。

  今年初,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也调整了其欧洲雪铁龙经销商网络。

  点评:汽车企业对扩展经销商网络总是很热心,但经销商网络并非越庞大越好。记者还记得在今年年初时看到过这样的统计数字:美国市场上雪佛兰和丰田品牌月销量不相上下,前者在美的经销店有4000多家,后者只有1000多家。显然日本丰田等外来竞争者具有经销网络精简、盈利能力强的优势。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赋予美国“三大”经销网络瘦身的过程。对于后发企业来说,是否能够吸取前车之鉴,不要发展到网络过于臃肿呢?

  油价“过山车”

  2008年的国际油价,如一场疯狂惊险的“过山车”表演。上半场表演的关键词是“暴涨”,下半场至今的关键词是“暴跌”。

  从2002年开始,世界原油价格年均大致以每桶10美元至13美元的速率平稳上升。从2007年9月18日美联储备受争议的意外降息50个点开始,油价开始走上巨幅振荡之路。2008年新年伊始,1月2日,国际油价就历史性地突破了100美元大关。此后,油价更是一路狂飙,直达每桶149美元,半年的涨幅超过历史年度平均水平的3倍,关于油价的所有大胆预测都被甩到背后。

  然而,油价下跌的速度和幅度更让人瞠目结舌。就在全世界都在为每桶150美元石油忧心忡忡的时候,油价却掉头直下,短短4个月急剧下挫到4年前的40美元附近,跌幅接近70%。美林甚至预言,油价明年有可能跌破25美元。

  油价的暴涨暴跌成因复杂,是地缘政治、投机炒作、脆弱的供需平衡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投机炒作是推动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油价对于石油输出大国而言,意味着经济的向好或衰退,俄罗斯股市今年上半年是全球最稳健的市场,下半年的跌幅就达到和油价相仿的74%。但对于中国这样的石油需求大国来说,更该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这次危机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实现经济转型。

  点评:油价的剧烈波动一直牵动着全球汽车界的神经。虽然油价和车市的兴衰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但高油价提醒了消费者对购车后整体支出的思考。这种影响,即使在油价下跌之后仍然存在。同时,这种“大涨大跌”的动荡,也大大促进了节能型汽车的发展。今年,各大汽车公司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市场化推进的力度都大大高于以往。战静静

  美国底特律三大濒临破产面临深度危机

  2008年,国际车坛最受关注的事件,莫过于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这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生死。昔日叱诧风云的三巨头,竟然在等待政府救援中进入新年。

  迈入2008年,美国车市持续低迷,开始汽车企业还认为,这只是由于油价上涨带来的暂时萎缩。等到二季度末,面对比想像中严重得多的市场衰退,三大汽车巨头们终于无奈地承认,狼真的来了。6月3日通用汽车公司宣布,关闭位于美洲的4家工厂,并考虑出售旗下品牌“悍马”。通用的这一举动让投资者意识到:狼也许不但已经来了,而且可能已经开始咬到了底特律的骨头。美国人赖以骄傲的汽车产业,随时有垮掉的可能。
  美国“三大”其实早有沉疴,金融危机和高油价只是导火索,品牌多摊子大、产品结构不合理、劳动力成本高等等因素,把底特律车厂打造成了一艘过度自信的“泰坦尼克号”,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对近在咫尺的冰山视而不见,最后只能硬着头皮撞上去。

  2008年的销量数据和亏损报告一次次验证了人们的最坏预期,华尔街开始调低对美国“三大”的评价指标。到11月份美国众议院拒绝给三大公司提供“救命钱”之后,资本市场最终将这三家企业打入“可能破产”的行列。11月20日,通用汽车股价最低跌至1.7美元,福特汽车最低跌到1.01美元。理论上讲,这时以35亿美元(约236.23亿元人民币)即可买下这两家前世界最大汽车公司。

  2008年人们还不止一次听到“三大”合并的传闻。合并的版本随形势变化而不同:有福特吃克莱斯勒版,有通用牵手福特版,以及今年10月份的通用-克莱斯勒版,虽然这些传闻最终都没有变成事实,但足以说明美国“三大”的窘况。

  点评:回放2008年美国“三大”遭遇的危机,就像一场波澜不断的连续剧。这个底特律汽车连续剧包含的故事有:豪门、金钱以及层出不穷的麻烦。连续剧有一个特点:观众们相信,在故事结尾的时候,他们的主人公总是会得到救助。人们同样预期,美国“三大”(至少其中的“两大”)最终能化险为夷。不同的是,连续剧总在主人公得到天助后反败为胜时嘎然而止,而现实却不是。美国“三大”即使在救助方案被否、拖延到奥巴马政府执政后才能获得,受到救助之后的美国“三大”危机却难以终止。战静静

  新任全球霸主丰田放慢发展脚步

  今年7月,丰田汽车公司宣布,下调2008年全球销量预期至950万辆。这意味着该公司今年全球销量将较2007年增长1%,为2001年以来最低增幅。丰田在美国10月份销量同比下滑26%的消息公布后,宣布2008年美国销量预期由244万辆下调至220万~230万辆。

  11月初,丰田公司又宣布,受全球经济低迷和日元强势的影响,将其2008财年的净利润预期值降低逾一半。此前的报告显示,丰田本财年前6个月的收入大降48%。此次调低净利润预期值,意味着这一数值比上一财年降低68%。
  最近,丰田公司决定其在北美的共计14家工厂在12月22日和23日停产两天。其后该公司再次作出决定,其北美主要生产小型轿车花冠和中型轿车凯美瑞的4家工厂将分别停产数天,最长达10天。此外,有消息称,丰田计划暂停三家本土工厂的生产。

  点评:调低市场预期本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丰田,意义就有所不同。首先,日本企业一向以生产计划精准著称,丰田更不例外;其次,丰田无疑是跨国汽车公司第一阵营中近几年扩张最稳健的公司。这样一家计划精细、发展稳健的公司几次调低产量和利润预期,除了足以说明当前金融危机对汽车产业影响的严重性,也让业界重新审视国际化的风险。庞国霞

  塔塔从福特手中收购豪华品牌路虎捷豹

  2008年3月26日,福特汽车公司宣布签署向塔塔汽车出售捷豹、路虎业务的最终协议。

  福特汽车公司当年从宝马手中买来陆虎花了27.3亿美元,从英国购得捷豹花了25亿美元。这次卖给塔塔加起来总共才23亿美元,原因是这两个豪华品牌一直处于亏损中。起初福特给捷豹和路虎寻找买主时,许多人都认为中国汽车的机会又来了,但中国的大汽车集团都选择了袖手旁观,这一度让很多国人“大失所望”。

  富有戏剧性的是,年初塔塔收购福特路虎和捷豹一度被誉为英雄之举,但年末却传来了这笔交易让塔塔陷入资金危机的消息。塔塔汽车为了偿还收购交易而欠下的过渡性贷款,不得不实施配股,甚至在报纸上打出广告“高息揽储”来解决现金紧张的问题。假如当初中国企业真的抢占了“并购先机”,那么现在挣扎的就不是印度塔塔,而是中国的“塔塔”了。

  点评:塔塔收购路虎和捷豹的初衷,和中国汽车企业筹划海外并购有很多相似之处,为的是改变自身廉价低档的品牌形象,并快速进入欧美市场。但近年豪华汽车的销量增长乏力已成定势,环保和经济型轿车成为主流。这次收购,虽然对塔塔汽车的品牌有正面提升,但另一方面,调查显示70%以上的欧美消费者认为对路虎和捷豹品牌本身反倒有负面影响。即使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这笔交易是否合算也仍然存疑。中国车企应该庆幸自己当初“置身事外”,并在将来海外收购中采取更理性的态度,不轻易被“豪华品牌”所诱惑。

  汽车零部件业重新洗牌

  2008年,总部位于德国小镇赫尔佐根-赫若拉赫市、销售收入89亿欧元(2007年)的舍弗勒集团,却对2007年销售收入高达166亿欧元、2008年预计销售收入264亿欧元的大陆集团发起了收购战。

  7月15日,舍弗勒集团首次报出收购价,拟以每股69.37欧元、总价112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大陆汽车,被后者拒绝。8月21日,舍弗勒集团宣布,将对大陆集团的收购价提高至每股75欧元。后者已接受这一报价。根据协议,舍弗勒集团同意未来四年内对大陆集团的持股不超过49.99%。如果此项收购完成,未来全球第二大汽车零部件企业将由此诞生。

  8月31日,大陆汽车前CEO魏宁谋黯然离开大陆汽车。

  2008年,像魏宁谋这样离职的汽车零部件企业CEO并不多,但经营状况差到要变卖资产的企业却不止一家。裁员关厂、结构重组的消息更是接连不断。

  2008年,在2005年就申请破产保护的全球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德尔福,一再延长退出破产保护程序的期限,并把旗下能够变现的资产进行处理。3月,私募基金公司蓝科集团收购了德尔福全球内饰和驾驶室隔板业务部门的17家机构。蓝科此次收购的资产包括德尔福位于北美的6家工厂、3家技术中心,位于欧洲和亚洲的5家机构,另外还有3家贴牌制造工厂。

  10月,PPG工业公司完成了汽车玻璃业务的剥离,将此业务出售给一家私人投资公司。交接费用调整后,PPG从此次交易获得净收益约2.7亿美元。

  点评:今年国际零部件行业的重组整合显现出新旧因素的多重影响。伴随着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的重组和调整,从中剥离出的零部件企业还在慢慢进行调整。同时,作为行业内越来越重要的一支力量,私人投资公司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投资整合的趋势仍然未减。此外,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处境艰难的零部件企业数量可能将增多,这无形中会增加国际零部件行业整合的频率甚至力度。(庞国霞)

  德国发生内动保时捷试图吞并大众

  60万辆:600万辆,这是保时捷与大众目前年产汽车的比例;40亿欧元:30亿欧元,这是保时捷与大众去年利润的比例。两者相比,盈利能力比产能更能决定一个企业的雄心和胃口。2008年9月16日,全世界最赚钱的汽车公司保时捷宣布,该公司已拥有大众汽车公司35.14%的股份,掌握了实际控制权。

  保时捷对大众虎视眈眈已久。早在2005年9月,保时捷就出人意料地以40多亿欧元购进27.4%的大众集团股份,成为大众第一大股东。2007年10月23日,欧盟法庭判定旨在保护大众不被收购的所谓《大众汽车公司法》无效,这一判决为保时捷最终收购大众扫清了最后障碍。2008年6月8日,保时捷在其60周年纪念日上称将增持大众股份到50%,7月23日,欧盟委员会正式批准保时捷收购大众。尽管2008年11月27日法院驳回了保时捷取消下萨克森州在董事会会议否决权的请求,但保时捷吞并大众木已成舟。保时捷明年增持大众股份至75%的计划也没有改变。

  保时捷是世人熟知的高端汽车品牌。而大众被收购前已是欧洲最大汽车集团,两者历史渊源十分长久。大众创业基础的第一代甲壳虫汽车,便是由费迪南德·保时捷所设计开发出来的,而占保时捷销售量1/3的卡宴,也是保时捷与大众合作开发的产品。保时捷和大众合并后的公司将取代大众成为欧洲最大的汽车企业,也有可能影响世界汽车产业格局。

  点评:从很多方面看,保时捷能够收购大众的可能性很小。并购之前,大众集团已经是一个年销售量近600万辆、全球排名第四的汽车集团,而保时捷要“小”得多;大众目前仍处于经营状况较好的时期,并无寻求“外援”之需;此外,大众所在州以及德国政府都是大众的坚决支持者。然而,保时捷最终以小搏大将大众收入囊中。或许里面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人们更多看到了资本的力量和公众企业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