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开和阿蒂娜:《意志的胜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4:25:17
《意志的胜利》 意志的胜利》-影响 《意志的胜利》电影海报

1934年,德国著名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受邀拍摄了《意志的胜利》。影片由纳粹构思,第三帝国出资赞助,记录了纳粹巅峰时期的会议、集会游行盛况。为配合拍摄,帝国提供无限制的经费,一百多人的摄制组,无数的聚光灯,十六名一流摄影师、三十台摄影机、二十二辆配备司机的汽车和身着制服的机动警官,这庞大且豪华的摄制队伍加上里芬斯塔尔天才的创造力和美学理念,为影史奉上了一部最为完美也最受争议的杰作。

《意志的胜利》被称为“最具权威性的宣传电影”,它荣获获1935年威尼斯电影节和巴黎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这可能是有史以来形式与内容反差最大的作品——极其出色的艺术表现力和最反动的表现内容。但这部具有传奇色彩的纪录片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它的惊人艺术性处,把游行、集会、呐喊、举手等处理成恢宏的史诗,仿佛希特勒成了摩西,深邃的宗教意味和高超的宣传效果相得益彰。据说中国电影学院作为反面教材都不敢完全放映,唯恐学生中毒成为纳粹的信徒。[1]

《意志的胜利》-关于导演

导演莱妮·瑞芬斯塔尔

莱尼。里芬施塔尔是德国电影界一位著名的元老级人物,她之所以闻名世界,不仅由于她在电影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更因为她是一位争议颇多、毁誉参半的人物,因为她和德国纳粹合作的经历及其两部著名的影片《意志的胜利》(1934)和《奥林匹亚》(1938)。 莱尼·里芬斯塔尔1902年8月22日出生在柏林一个富裕的小资产阶级家庭里。从影之前,莱尼在柏林学习绘画,之后又接受芭蕾舞训练。在一次受伤后,她决定改行当演员,投到电影导演阿诺德·范克的门下。阿诺德·范克曾是一位滑雪教练,以拍摄登山片而著称。莱尼·里芬施塔尔先后主演了几部范克的登山片,如《圣山》(1926)、《大飞越》(1927)、《帕吕峰的白色地狱》(1929)、《冰山紧急求救》(1932)等。莱尼从范克那里初步学到了电影这门艺术。1932年,莱尼和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合作,共同编剧、导演了她的第一部故事片《蓝光》。这部影片使她在德国影坛声誉雀起。

真正改变莱尼。里芬斯塔尔命运的是在1933年。如果不是这一年她被帝国宣传部授予了拍摄纪录片的任务,那么不管她从事舞蹈,还是表演,或者导演登山片,她的身份还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可一旦她接受了这个任务,她的影片就免不了被沦为纳粹的政治宣传品,她的创作就自觉不自觉地偏离艺术的方向。《意志的胜利》于1935年首映。影片完全符合当局的意图,艺术精湛,很有美学追求,被纳粹头目们称赞为“杰作”。这部影片的成功,使里芬施塔尔成为“国家社会主义自我标榜最有想象力的宣传员”。

《意志的胜利》-评价


这是一部充满无限魔力的影片,至今在德国依然身处冷宫。著名导演布努艾尔,二战时为美国政府工作,受命把该片剪成1小时长的影片给美国官员看,让他们了解宣传对战争和士气所起的巨大作用。他回忆说,法国导演雷内·克莱尔看了本片,不禁大惊失色:“这是干什么?我们还没有失败!”直到60年代,法国电影史家萨杜尔写他著名的《世界电影史》,还要以曾遭惨败的国民特有的恐惧心理,对这部影片大张挞伐。这是一部“浮夸的、狂妄地把希特勒奉为神明的影片”,他说。“《意志的胜利》是一部粗糙而非常夸张的影片……”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公正地看待这部影片,不妨说它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片中充满了夸张而令人生厌的意识形态宣传,不惜运用一切电影手段把希特勒塑造成拯救德意志民族的救世主;另一方面,这种意识形态宣传又是用极其精彩的方式表现出来,让观众情不自禁地一反自己固有的政治理念,对希特勒及其第三帝国心驰神往。意志在银幕上获得了短暂的胜利。

从这一方面讲,本片倒是证明了一点,便是任何毒药,经过巧妙包装,都能变成可口的糖果。平心而论,时年三十有二的天才女导演,竟然能够拍摄出这样的杰作,真正是一个奇迹。影片既不乏女性敏感的视角,又充满德国作品常见的大气恢弘;通过巧妙的镜头视角和调度,把一个疯狂的政治狂人塑造成全民的救星,把一支杀机四伏的野蛮军队塑造成国家的卫士。由此观之,《意志的胜利》所取得的惊人成就,真值得一切企图美化独裁者的臣民悉心效法。

《意志的胜利》-美学欣赏

意志的胜利

对于美国的电影史学家来说,《意志的胜利》是一部“最具权威性的宣传电影”。影片《意志的胜利》没有解说词,里芬斯塔尔把任何文字都视为影片的敌人。在需要靠语言表达时,就使用希特勒或其他纳粹领导人的演说同期声录音。影片的魅力来自导演对画面和音响的处理:行进着的人们、欢呼着的人们、旗子和纳粹党徽、鹰徽、古老的德国街道和塔、民间歌舞、云彩、演讲、军服,以及频繁出现的“元首”希特勒。在《意志的胜利》的拍摄中,个性强悍的里芬斯塔尔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电影制作作风,凡是与她的美学要求有所冲突的事物,不管作为影片的内容来说有多重要,都会被她毫不留情地排除。

电影中的所有画面都要确保在最美的光线下、最美的角度下,以正确的曝光与拍摄角度来拍摄。而为了获得这种画面,她不惜动用几十台摄影机从各种角度一起拍摄,然后从以这种方式拍摄到的大量胶片中选择她所需要的画面,然后从17万英尺的胶片中剪辑出这部电影。作为一位才能非凡、加之训练有素的舞蹈演员,她对电影节奏与动感表现恰到好处的把握,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在视觉表现上酣畅淋漓的作品。旋律、节奏、动感之间的衔接、转化可谓达到天衣无缝的地步,而由不断变化的画面所生成的节奏感、高翔与陶醉的感觉成了她的电影的基调。里芬斯塔尔也擅长运用静止的画面,使其作为停顿休止符收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纳粹主义思想在她的壮观画面的演绎下,变成了一种令人陶醉的视觉幻想曲。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她受了纳粹思想的影响的产物,倒不如说是受大会现场的那种纳粹狂热与陶醉的影响的产物。她用摄影机这个工具,在大会现场体会纳粹主义的狂喜并将其升华为一种纳粹主义的视觉美学。莱尼·里芬施塔尔通过富于节奏感的剪辑,使这部极具蒙太奇效果的反映纳粹党的纪录片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她把纯粹的政治宣传品提高到了罕见的艺术高度。由于里芬斯塔尔作品的技术上及美学上杰出的成就,使她成为“纳粹自我表现的最富想象力的宣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