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m 不破解2k:民间中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34:27

“民间中医”网络辑 铁杆中医论坛——联合网络与现实,团结一切可... 民间中医之怪象

范维乾

常见民间中医“生意兴隆通四海”,医生在病人之“海”中挥汗如雨,然而,此医只是学徒出身,并无显赫学历,甚至屡次考试达标而“名落孙山”,拿不出相关证书。

观其处方,柴胡羌活荆防半夏之类,不仅无甚奇特,且用药杂乱,似无章法。询之何证何理,则嘴笨舌短,无理可言,但药费便宜,服了见效,这是为何?

有些科班出身的中医生,职称挺高,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处方中规中矩,理法方药俱全,病历书写达标,可吃药难见效果,这是为何?

有一民间中医说了一句评语:“治深了”,道出了其中奥妙。原来,很多医生按书论病,“尽信书不如无书”,忘记了百病多从外来,多有伤食,多有七情,虽拖延多变,但初病来自外感,或六淫七情伤食夹杂,虽有诸虚诸实,但解表、利二便、理气化湿化痰化食,而使胃府通降,邪有出路,并疏理气血,健脾运脾,此为第一要务。有五积散之方,组方确似杂乱,民间中医与之相似,不外平胃二陈、小柴胡、九味羌活、柴胡疏肝、四君四物之类,杂而成方,很少有滋阴补肾、平肝潜阳等“治深”情况。科班中医长于“治深”,应在扫除浅层、外层“垃圾”之后。

有一名老中医,病人盈门,处方则小柴胡、藿香正气、二陈平胃化裁,必用莱菔子、六曲、木香等理气消导之品。他说,百病皆胃中有垃圾,人或笑之,其实自有至理在焉。当然,此等专走偏门之法,不可以偏代全也。

民间中医常有独门绝技。某医得之师传的外用膏散,治疗慢性骨髓炎等疮疡之疾,疗效很好。西医外科换药,常用黄纱条,费时耗日,难以痊愈,而中医散剂外敷,立马止血,很快消肿生肌。但这些民间中医的一技之长,往往后继乏人。

民间中医对于各种现代检验报告,仅作参考,临床全按中医理论处方用药。有人喉中常年有痰并咳嗽,入冬加重,乃某年夏日进冷库得之,此支气管炎之疾,“炎”者火也,须消炎药,按此西医思路,必入歧途,西医只看外邪一面,少讲人体正气一面,中医则认为这是阳虚之体,沉寒不去,宜温养肾阳,附子鹿茸当归之属,或羊肉狗肉之品。有人咳嗽数月,气喘嘘嘘,难以支持,吊针久打无效,诊之肺脾气虚,补中益气汤加味,服之即效。气虚感冒高烧者,补中益气,服之即愈,甘温能除大热。

症状是病人客观存在的痛苦,这些症状是病人身体内的微观向宏观升华后的外在表现,直至今天,很多症状的机理没有搞清楚,仅仅发热出汗就有很多区别,如自汗盗汗手心汗、寒热往来、背心恶寒、两足冷凉等。还有很多怪病、怪症状、难治之病,各种现代检查做完了,也得不出诊断。中医虽对症状很重视,也能论治,但机理不明。说明现代西医虽然很进步,虽然把基因图谱都绘出来了,但距离真正了解人体生命,还有很大的差距。

现在很多预防与治疗“老年病、富贵病”的商品药,多是挖掘了民间秘方后制成了现代制剂。一是大做广告,二是搞会议营销,成本陡增,身价百倍,暴利倍增,费用全加在消费者头上。所谓保健品需要长期服用,平民百姓岂能封口不食,以保健品当饭吃?而且其中不乏欺诈行为。

民间中医亦有鱼龙混杂、鼠患多端,少数身穿白大褂的“专家教授”,其实是江湖欺诈之徒。但是,民间中医是中医学的希望,真中医在民间!关于民间中医的断想(转)
       
      什么是民间中医?
      民间中医是一个庞杂的群体,这里有各色人等并存。 粗略地说来,其中医术高超的只是少数人,文化及专业技术较差者占大多数,江湖骗子自古也是在此谋生,但也只是少数人。
      余生也晚,未能躬逢民间中医的盛世。听当地老年人讲,解放以前民间中医的收入还是比较高的。那时,没有统一收费标准,具体诊治费用,完全是根据个人的经济状况及社会地位而自觉交纳的。对于社会上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通常是采取“送红包”的形式交纳诊费,一般为二枚“大洋”。穷苦人则随意给医生缴费甚或不缴费,而医生也并不计较。听我的爷爷讲,那时,我的家乡有一位很有名气的中医外科医生,对于普通农民从不收诊费与药费。有一年,我的姑姑得了严重的乳痈,前后诊治两个月才痊愈。后来爷爷过意不去,适逢将要过年了,便拿了一瓶白酒几斤大肉给这位医生送去,这位医生便诚恳地,说:“你是庄稼人,怎么能花钱买这些东西?快过年了,拿回去吧!”,仍然没有被接受。那时的当地名医,行医数年便可购置相当数量的田产而衣食无忧。正是由于颇为丰厚的收入,医德与较高的文化教养便与这些民间医生们联系在一起。
      我曾在一位老前辈那里目睹民国时期颁发的有关民间医生的各种证件,考试合格证书与行医证书都是由南京国民政府直接签发的,每年都有一次验证手续。那时也有相当于今天各地区医师协会的组织,还有铜质的徽章多种。
        八十年代,曾经听一位从医院退休的八十岁的老医师讲,四十年代,渭南县具有合法证书的个体医生约二三十人。有一年当地的工商管理人员收取了一位医生三十元的税,事后这位医生想不通,便给南京中央政府写了一封信反映此事。不久,中央政府便专文下达,责成地方政府纠正错误。当时的县长携礼品亲自登门道歉,后来又专门召开全体个体医生参加的会议,宣读中央政府回复的文件,宣布今后坚决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这位医师由此而感叹今不如昔,哪里像现在这样医管人员到处乱收费啊!
      解放初期,国家建设急需各种人才,许多民间医生都应聘参加了工作,成为各地医院与医学院校的骨干力量。当时,各地的中医医院,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分散的个体医生,走上联合的道路以后形成的。五六十年代,西安市与渭南县都各有所谓的“十大名医”,为群众所信赖,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经过五十年代的多数民间中医参加工作和七十年代的农村合作医疗运动,到六、七十年代时期,民间中医大致上已经被搜罗殆尽。文革十年是一个文化荒废的时代,阴阳五行被视为封建迷信,当时连一本普通的中医教材都找不到。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有一部分“老三届”开始自学中医,这便是改革开放后的民间中医的主力军。八十年代以后,国家组织了多次个体医生考试,参加考试的人数虽然不少,但合格率只是百分之几而已,并且这里面西医占大多数,中医占不到十分之一。                                                                               
      近代中医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学术水平与传承方面的因素而日益衰落,民间中医也不能例外。除了这些方面的因素外,市场经济的冲击与中医人才成长周期过长,恐怕也是民间中医衰微不振的重要原因。许多民间医生半途而废,改行做了其它生意甚或小摊贩,青年人则普遍急于挣钱而不愿意学医。民间中医后继乏人的危机日益严重。目前真正有水平的民间高手,与科班中医一样,也同样面临日益减少的局面,照目前国家有关政策这样继续限制下去,势必成为绝响。
      近二三十年以来,由于国家政策对于民间中医的限制、打击,多数老一辈的民间中医都纷纷送子女进医学院校读书,以求长期发展,还有许多科班出身的中医开起了个体诊所,今后民间与科班的界限就日益模糊了。杭州网论坛 ? 杭网民声 ? 为民间中医呐喊!!!!!

为民间中医呐喊!!!!! 读“我本是桐君后来人”有感……

看到《我本是桐君后来人》的报道后,深深为我们的老中医专家能在退休之余为老百姓看病发挥余热而高心,更为老专家有了桐庐“国医馆”而欣慰。桐君精神不仅仅是我们桐庐人的,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进一步讲是世界的文化遗产……。桐庐不仅要打好“药祖桐君”这张中国名牌,这名牌更是世界名牌,就是我们桐庐人的金名片和金字招牌!记得去年我为桐庐分水一个老中医写了一篇《终生研究中医陷于失业,一个民间中医学家的呐喊!》的文章,文章发到CCTV论坛上终于刊登出来了,也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在和县中医院某中医师谈起民间中医时,他说我们的民间中医才有中医的精华时,促使了我去遍访民间中医,和许多民间中医建立了联系。当我把他们的信息公布在网上时,有北京的网友、香港的网友……,全国各地的的网友纷纷来电。我们桐庐不仅要有“国医馆”,更要做好宣传,某某老中医在某方面有特长,某某专家在治某种病有秘方……;某某老中医专家在星期几在“国医馆”上班,这些信息要在网上全面公布。要让全国的病人都知道我们的“国医馆”,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美国布什都想来看……。在发挥老中医专家的言传身教以外,我们的“国医馆”更要保护我们桐庐在某方面有特长的民间中医,让他们也能到“国医馆”来上班。甚至最好能一次买断民间秘方,比如“绕绕龙”分水民间中医只要两包草药涂涂2天就好了……。
之所以我一直关注民间中医,是因为一旦民间土中医去世,他们的许多秘方会得不到真传或就此消失,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比如,我看到农村里很多人生“带状疱症”(绕绕龙),但很多人到大医院里看,一时半月都看不好,即使看好了也要一二个月。也有很多人用草药土方治疗,但也有一时很难治好的,可我们分水有一个王大伯,他用祖传草药秘方涂个两天就好了。2004年我就生过绕绕龙,一时也看不好,后来经介绍到王大伯那儿取药,用草药涂两天就好了。所以只要有人生这个我就成了义务宣传员,我以前也在网上发布过,可有些人生了这病就是不相信。2006年王大伯生癌去世了,这更促使我觉得加强民间中医保护的必要。
一本中药专著就是一个好医生,一个好中医专家就要有一本好中药专著!

      合村乡大琅村的郭仕松(大家叫他水松)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合村不知道他的人是很少的,因为他算得上是个地地道道的土中医专家。小时侯郭仕松是合村陈村一个贫苦农家的孩子,由于父母养不过来就把他送给了大琅村一个郭姓的大富人家做了儿子。由于当时家庭比较富裕,他在学校里读了几年书,在农村里也算得上是个有文化的人。由于“文革”,他成了地主的儿子,成了大家斗地主的对象。好心人叫他:“你赶快回自己的老家吧,你老家父母是贫农,在这里人家会把你当成地主的儿子拿来斗的!”水松说:“这里的父母把我养大也不容易,我就这样离开他们,对不起他们的养育之恩。”就这样,水松就留在了养父母的身边,也成了当时斗争的对象。有一次,合村几个“贫下中农”打断了他的腿,并把他仍到了水塘里,不是一个好心人的相救,他也许就没命了。遍体都是伤痕的他在家里也得不到救治,要医好自己的伤只有靠自己所学知识来救自己!他到书店里买了几本中药书,按照书上的中草药,为自己看起了毛病,说也奇怪,他的内伤就这样被自己医好了。当时,农村老百姓也很缺医少药,附近的村民叫他给看看毛病,水松就按照中药书的说明为村民又是挖药又是看病,许多村民的病就这样看好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水松自己的勤奋,他学会了望、闻、问、切,为村民看病的水平一年比一年好,许多在大医院里治不好的疑难杂症,村民都来找水松给看看。更难能可贵的是水松给人看病从来不开口要钱,给人挖药很多时候都是义务的,许多村民看好以后,过年的时候都来感谢他。水松手头有几本旧医书,就是这几本书让一个农民成了一个中医土专家,在为当地村民看病作出了许多贡献!水松说:“一本中药专著就是一个好医生,一个好中医专家就要有一本好中药专著!”
纪念山村“带状疱疹”神医王顺家!

带状疱疹是春季最易流行的一种病毒感染性皮肤病,老年人和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容易感染,而且一旦染上病情更为严重。民间把这种病称作“串腰龙”,文献上叫“缠腰火丹”,这是因为侵犯胸腰部位的带状疱疹占本病发病率的60%以上。实际上,这种病还可侵犯头、面、耳及上下肢等部位。本病在无或低免疫力的人群,如婴幼儿中引起原发感染,即为水痘。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通过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或鼻粘膜侵入人体,以潜伏形式长期存在于脊神经或颅神经的神经节细胞中,被某些因素激活后,病毒从一个或数个神经节沿相应的周围神经到达皮肤,引起复发感染,由于这种病毒有亲神经的特点,发病总是沿神经走向,呈条带状,故称“带状疱疹”。2004年前我也生了“绕饶龙”,脚疼得连走路都不好走,到处去求医都医不好。后来得知小山村有个老人会治这种病,到他家里用草药涂涂,第二天又到家里拿了一包草药涂涂,两天就好了,王大伯的草药真是神奇!王大伯告诉我,有好多快生死的人到他这里都被他治疗好了。这是他老祖宗留传给他的一大秘方。从那以后我就成了王大伯的义务宣传员,好多人去了百分之百好了,而且只要两三天时间。不过,2006年我问起他的情况,老人家得了癌症已于8月份去世了。

后岩村骨伤科传人----何荣富

据上辈人说:后岩何氏骨伤科民间医师何荣富的父亲是民国年间分水、桐庐、淳安、淤前、昌化、临安等地最有名的骨伤科医生。他最出色的拿手活是把刚开丫的新毛竹砍断,用他的中药又能把毛竹接活,而且上辈人看到过他接活的毛竹。怡合里范家范德财是他的儿女亲家,老人说一定要看到真接活才算数,结果上一辈里范人都知道何荣富的爸爸是一个有真本事的能人。这个故事一直在里范家传颂,还有的村民说,他爸爸最有名的是会医骨髓炎,别人医不好,都要跑到他家里来医。何荣富的爸爸把医术传给了何荣富,但他其实只得到部分真传,还有许多东西没有传下来。最主要的是何荣富是一个爱喝酒的人,说话又说得不太清楚,有许多秘方又没在他手上得以验证。他父亲跟他说:“你喜欢吃酒,会误事,对于医骨髓炎,你以后不要医。”据传桐庐最有名的汪木英的师傅跟何荣富的爸爸是同一个师傅。何荣富现在也一年到头给农村里的病人看病,也有许多中药方,如果现在不纪录下来,不久也要失传了。如果有那位中医想学他所知道的东西,你可以跟我联系。我愿为你牵线。(他现在有医骨髓炎的秘方,但他从来没有验证过,他父亲是医骨髓炎出名的。)



分水何氏中医何芝脉老先生

何芝脉老先生是百岁村的一个民间中医师,是一个旧制完小的毕业生,终生从事中草药研究已49年,认识中医药饮片三百多味,还认识700多种民间中草药,集经、验、单方2000余方,能治许多不治之症,他算不算我们桐庐的一个中医学家?
他自17岁学中医,22岁开始看病至今已71岁了,广收民间单验方,根治了很多内、外、妇、幼、风伤等疑难病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名震四县----临安、淳安、建德和桐庐,甚至还有杭州和上海;在49 年的实践和学习中,他编写了一本《医海拾零》医书;研究出了结核胶囊,并用结核胶囊治愈了骨结核和肺结核;他还研究出了甲亢胶囊,治愈了许多甲亢病人。”


我找到了王顺家的弟弟王顺钱,他说他家祖传的秘方,他比他哥哥更精通。

无巧不成书,上个星期在我提起治“绕饶龙”的民间中医王大伯时,王大伯的弟弟告诉我,王顺家就是他的哥哥,他叫王顺钱。由于他哥哥一直在做这一行,所以他就没有做。他说:“我家里的中医秘方都是祖传下来的,象治“绕绕龙”,我哥要两副草药,我只要一副就行了。比如,妇女乳腺小叶增生,我家的草药秘方只要一副药就能根治。”如果有人生“绕绕龙”,你就来找我好了,我带你到他家里去,你可以在这里给我留言。徐江雁:民间中医学术对北京御医群的学术影响作者:ysgzh 提交日期:2007-1-25 11:48:00  | 分类: | 访问量:236

由于宫廷御医群体的来源为宫廷自身培养和征诏民间名医两种途径,民间中医学术的发展对宫廷医学有着直接的影响,关于这一点,从金代至清代的史料中均有明确记载。因此,考察民间中医学术发展对宫廷医学的影响,对探讨北京宫廷医学学术的渊源有着重要意义。

1 金代河间、易水学派学术思想对宫廷医学的渗透
据《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载:“刘完素(约1110-1200年),……金章宗曾三次征聘,坚辞不就;章宗爱其淳素,特赐号为‘高尚先生’。”[1]张从正则“兴定(1217-1221年)中,被征召入太医院,”“所以他主张‘治病当论药攻,养生当论食补’的思想及河间派寒凉理论也由之传于宫廷。”“罗天益(1220-1290年),……李杲晚年(1244年以后),欲传医道于后世,友人周都运(德甫)特向他推荐罗天益,并偕罗前往拜谒,东垣问他学医目的,答以传道为愿。东垣很满意,使其随以学医数年,尽得其术。……李杲身后,他整理刊出了多部李杲的医学著作,对传播‘东垣之学’起到了重要作用。1251年后,他自师门回乡行医,以善治疔疮而显名,为元太医。……晚年诊务之余,他以《内经》理论及洁古、东垣之说为宗,旁搜博采众家,结合自己的体会,于1281年撰写了《卫生宝鉴》24卷。”“罗天益生活于金末元初,他的学术思想遥承于洁古,授受于东垣,又突出脏腑辨证、脾胃理论、药性药理的运用的易水学派特色,成为易水学派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位重要医家。”[2]罗之高徒朱丹溪以著《局方发挥》“矫救《局方》刚燥弊病”而闻名,而丹溪之徒戴思恭虽得朱震亨的心法,更善用河间、子和、东垣之长。戴思恭曾为明代太医院使。以上数人将河间易水之学播扬宫廷。

2 伤寒学派的争鸣成果对宫廷学术的充实
宋金以前伤寒诸家各善其长而无争鸣,明代方有执倡言错简,实施重订,启后世伤寒学术争鸣之端。至清代诸家各张其说,由争鸣而渐次形成伤寒内部不同的学术流派,有: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和辨证论治派。[3]明清两朝在实行科举制度的同时,“明代沿袭元朝分定职业和地位的有关规定,又制订了一套更加严格的分行分户、子袭父业的行户世袭制度。”《大明会典?卷一○三?礼六一》明文规定:“凡医药之人,礼部务必备知,以凭取用。”此外,还实行访取保举制度,如《明史?外国安南传第209》载:“又诏访求……阴阳术数医药方脉之人,悉以礼敦致送京备用。”明清两朝均将伤寒为独立一科。这些举措既充实了中医学术队伍,也促进了宫廷对民间学术成果的吸纳。《清史稿?喻昌传第289》载,错简重订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喻昌于“明崇祯中(公元1628~1643)以副榜贡生入都”,《清史稿?张璐传第289》有“璐子柔(张璐之三子张以柔,笔者注)进呈遗书(系指《张氏医通》,笔者注),温旨留览焉。”错简重订派另一重要医家黄元御也“曾考授御医,乾隆帝南巡时奉诏侍从”,“著《伤寒悬解》,侈言错简尤甚。兼采方喻之说,而阐发五运六气见长。”[4]维护旧论派的中坚人物,也是辨证论治派的代表医家陈念祖,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补诸生。此后曾随泉州名医蔡茗庄(宗玉)学。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举人,宴寓京师……嘉庆二十四年(1819)63岁,以老病乞归,讲医学于长乐嵩山井上草堂,徒甚众。”辨证论治派另一代表医家徐大椿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大学士蒋溥病,高宗命征海内名医,以荐召入都,大椿奏傅病不可治,上嘉其朴诚,命入太医院供奉,寻乞归。后二十年复诏征,年七十九,遂卒于京,赐金治丧。”此举无疑给学术沉闷的宫廷医苑带来了发展的生机。

3 温病学说对宫廷学术的补充
明清两朝是温病学派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以明末吴有性的《温疫论》和戴天章的《广温疫论》为温病学派诞生的标志,经过叶天士、薛雪、余霖、吴瑭等众多医家的不懈探索和逐步充实,至王孟英著《温热经纬》,对温病学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入阐发为止,温热学说与温疫学说均日臻完善,温病学派发展到鼎盛时期。此间,薛雪晚年曾以山林隐逸征入京师。遥承叶天士之学,也为温病四大家之一的吴瑭,“乾隆癸卯(1783)秋,赴京师,参与抄写检校《四库全书》,得读吴又可《温疫论》,顿开茅塞,并读诸家之论,潜心研究10余年,……著成《温病条辨》,前后花了6年时间,方于疫病又一次将到来之前付于欹(疑为剞之误,笔者注)劂。”由此可知,薛、吴二人已将民间创新的温病学说传播于宫廷。

4 临证各科的成就对宫廷学术的丰富
明朝将医学细分为十三科,为中医临证医学的分化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历经900余年宫廷与民间众多医家的实践与总结,临证各科取得了丰硕成果。由明至清,朝廷征召民间医生参与宫廷医疗的人数渐次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朝参与宫廷医疗的医生人数之和为387人,较秦代以前至辽、金、元的共计280人多出107人,足见民间医疗成就和对宫廷医疗充实之显著。
4 1 诊断学方面 明代李时珍撰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的《濒湖脉学》,在系统总结前贤脉诊经验的基础上,以歌诀的形式介绍了27种脉象,方便学习者理解、诵读和记忆,流传甚广;清代张璐之子张登成书于公元1668年的舌苔专书《伤寒舌鉴》,将所收录的120种舌苔划分为9类,重点论述伤寒舌象,兼及温病、杂病舌象,经后人辑入《张氏医通》之中。
4 2 内科学方面 薛己著于公元1448~1558年间的《内科摘要》,为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书中体现了肾与脾胃并重的二本论思想和温补脾肾的治疗学思想,并使其成为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龚廷贤于万历乙卯(公元1587年)撰成《万病回春》,记载了40余种内科与传染病证之诊治,是对祖传和自己临证经验的总结。另外,龚廷贤还编撰了综合性医著———《寿世保元》,刊于公元1615年,对虚损之证论述独到,提出了气、血、精、神、胃气和七情忧郁的“六因致病说”;亦官亦医的王纶、王肯堂父子分别编撰《明医杂著》、《证治准绳》,后者包括杂病、类方、伤寒、疡医、幼科、女科,故又称《六科准绳》。前者虽兼及妇、儿、眼耳鼻齿等病证,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此外,名噪京师的清代名医王清任,锐意革新,所著《医林改错》则“主要强调医家正确了解人体脏腑解剖与生理学之重要性。同时着重阐述了作者重视气血病机的学术观点。”
4 3 外科与伤科方面 薛己的外科著作有《外科发挥》、《外科枢要》,伤科著述有《正体类要》。其中以《正体类要》影响最大,清朝御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诀》主要以该书为基础补充编纂而成。薛己于公元1554年撰成《疠疡机要》,为论述麻风病的专书,记载了麻风病的本症、兼症和变症的治法。陈实功于公元1617年撰著《外科正宗》,总结出外科疾病的内外结合的治疗方法,书中有乳癌与其他外科疾病的插图;公元1665年,祁坤编撰成《外科大成》一书。70年后,吴谦受清政府之诏主编《医宗金鉴》,其中《外科心法要诀》十六卷系出身于外科世医的祁宏源(祁坤之孙)具体负责纂修,其内容与体例主要是在《外科大成》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
4 4 妇产科方面 《女科证治准绳》由王肯堂编撰于公元1607年,书中除辑录由薛己注的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的内容外,还收集了50位医家有关论述与方药,集明以前妇产科之大成。
4 5 儿科方面 薛铠、薛己父子合撰《保婴撮要》,书中论述了小儿养护、发育、内科、外科、五官科和传染病等各种病症200余种,重视乳母对婴儿身体健康的影响;明代龚信编撰的《古今医鉴》一书中,最早出现了麻疹病名,并详细论述了麻疹的症状、并发症、治法与预后,还从证候上同痘疹作了鉴别。
4 6 眼科方面 明代傅仁宇编撰《审视瑶函》,书稿完成后,由其在南京太医院任职的儿子傅国栋和女婿张文凯补充和校编,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刊行,书中绘图说明了多种眼科手术器械和眼科针灸要穴。
4 7 口齿与喉科方面 薛己撰著的《口齿类要》一书,刊于1529年,是以口齿命名的一部专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口腔咽喉科专著,书中介绍了医治口齿咽喉诸疾的方剂60余首,并附有医案。
4 8 针灸科方面 杨继洲于公元1601年编撰的《针灸大成》,是将其祖父纂修的《集验医方》与各家医籍中有关针灸的论述会同考异,并参合自己多年研习心得编纂而成,药物与针灸配合运用的思想和平补平泻等手法、所载各种灸法对后世影响颇深。由于该书“汇集《内经》、《难经》、《医经小学》、《针灸大全》、《针灸聚英》等20余种文献资料”[6]而在针灸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4 9 推拿按摩科方面 明代出现了以推拿命名的专著《小儿推拿秘旨》,由龚廷贤所著,刊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确为“养育之家,开卷了然,随用之效”。
4 10 养生方面 龚廷贤编撰的《寿世保元》一书中阐发了衰老机理,强调摄生养性,提出了辨治老年病多从脾肾入手的原则。

此外,明朝徐春甫于公元1556年编撰成《古今医统大全》辑录了230余部医籍;陈梦雷、蒋廷锡等受命编纂的医学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辑录了自《内经》至清初100余种医学文献;吴谦等宫廷医官为便于编撰《医宗金鉴》,奏请清政府“命下京省除书坊现行医书外,有旧医书无版者,新医书未刻者并家藏秘书及世传经验良方,著地方官婉谕购买,或借抄录,或本人愿意自献者,集送太医院”对广泛汲取民间的学术成果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用。

由上可见,金元河间、易水学派的创新,明清伤寒、温病学派的学术争鸣,临床医学的新成就等虽然肇启、形成于民间,但是通过征召民间名医和征集民间医方的方式则直接将各派的学术成果不断向宫廷输送,日久则逐渐内化为宫廷医学学术的有机部分。所以,从源流而论,民间诸派各家的学术成果是宫廷医学的重要学术泉源。苏州“民间中医2008年12月26日 13:35:58 来源:苏州日报 字号:〖[url=javascript:fontZoom(16)]大[/url] [url=javascript:fontZoom(14)]中[/url] [url=javascript:fontZoom(12)]小[/url]〗我要评论 
中医养生书籍成了“红宝书”
从一碟姜丝看苏州人养生

  □陆晓华
    对于“民间中医”的称谓,我们可能要换个角度去理解,在当下,“民间”并不是指“江湖”、“赤脚”等概念,而是讲一种存在方式。这些医生都是从正规医院退休下来,并有相关行医资质的、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他们散落于社会各个角落,通过开办中医诊所等“非正统”行医方式,为广大老百姓提供服务。
    目前,这些“民间中医”的存在,已成为游离于正规医疗体系之外的一种必要补充。同时,因其坚持用传统中医理论和方法看病,俗称用三个指头看病,而深受广大病患的好评。从一些民间中医诊所的门诊量及市民口碑来看,“民间中医”市场需求十分旺盛。但在这份火热背后,却是一个令人深感遗憾的现实——民间中医面临断层窘境。一位老中医甚至叹息道:“今后,只能是‘自生自灭’了。 ”
    存在理由:百姓就医需求十分旺盛
    位于剪金桥巷80号的“苏州民间吴中医学中医诊所”,是目前苏城较为典型的一个民间中医诊所。该诊所属合伙经营性质,创办于1989年,起初是一个中医研究机构的门诊部,2002年正式改为现在名称。在诊所坐诊的都是上了年岁的老中医,最多时候,有9名老中医坐诊,后来有两位老中医过世,目前剩7名坐诊老中医,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70岁,他们普遍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生、中医师等资质。平时坐诊时间相互错开,基本每一个医生一周来三四个半天。
    据诊所负责人沈惠驹医生介绍,这里一个月的门诊量在2000多号,分为正常门诊(看病)和简易门诊(开药)两类,其中,正常门诊有1000多号。病号各地都有,苏州市区的占多数,也有一些来自市外和省外的。到诊所来看病的都是对中医十分相信的病人,他们中有部分是通过老病人介绍来的,但大部分都是慕名前来,有好多病人都是屡经辗转才找到沈 惠驹他们。
    老百姓对这类民间中医诊所的推崇来自两点:一是这些老中医都是坚持用三个指头看病,且怀揣中医绝活。像苏州民间吴中医学中医诊所以前的马云翔医生,便是治疗胆结石的专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很多有效治疗胆结石的方子,其中有两个方子还申请了专利。那时,90多岁的马老一个月来诊所坐诊两次,每次坐诊总有几十个新老病人早早地前来等候。
    该诊所已经“畅销”了十六七年的通便中药“九治马蹄黄粉”是苏州医疗界独有的,不仅效果好,而且无副作用,十元钱一包的药可以使用一个月左右,用过的市民没有不称好的,诊所每天都有市民前来配,多的时候一天也要几十个。
    其二,是这些民间中医诊所相对便捷的服务和低廉的诊费。沈惠驹告诉记者,他们诊所正常门诊的诊费为7元,简易门诊仅收1元。并且,病号拿药可以凭着方子自由选择药房和药店。沈医生说,他们诊所最初在临顿路钮家巷3号,1995年迁至钟楼新村11幢,2002年8月搬迁至目前的剪金桥巷80号。尽管数易地址,但病人却没有因此而减少,可见,老百姓对民间中医的市场需求还是十分旺盛的。
    存在方式:三类场所伸及社会各角落
    相比各级、各类医院的中医,民间中医是一个特殊概念,其存在方式也是各不相同。据了解,目前,民间中医有正式中医诊所、药店以及社会中医诊所三类存在方式,伸及社会各个角落,体现出民间的特性。
    据悉,像“苏州民间吴中医学中医诊所”这样设置齐全上规模的中医诊所或门诊部,苏州城区总共只有5家,加上一些规模较小,只有一医一护的小诊所,全市不过二十来家模样。而药店坐堂中医,目前未全面放开,苏州只有4家药店批准设有坐堂中医。
    第三类社会中医诊所,情况比较复杂。其实从某种角度讲不能称其为“诊所”,可能称为“诊室”更加确切,这在一些乡镇零星存在。坐诊的同样是经验丰富的退休老中医,只不过条件比较一般,很多都是在自家房屋内辟出一室作为诊脉场所。
    老中医张东海便开设有这样的民间中医诊室。上世纪80年代从乡镇医院退休的他,如今已近90高龄。在工业园区斜塘、胜浦一带,提起老中医张东海,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张医生的中医诊室就在他斜塘安置房的一间空房内,里面摆放了极其简单的桌椅,墙上挂着各类证书和奖状。由于门外没有悬挂任何标志,若不是事先知晓或者熟人引路,你很难想象这里还“藏”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
    因为年龄关系,张医生只安排上午时间看病。每天的诊量在16号左右,病号来自各个地方,都是口口相传介绍而来。由于诊疗效果不错,现在连一些在园区工作的外企白领,也慕名前来。
    在吴中区木渎镇,也有一位张姓的老中医,她今年80岁,在自家小院内开了一个中医诊室。她也是只在上午看病,并规定每天只看20个号,但排队等候的人远远超过这个数。
    对于这些社会中医诊室,严格意义上来讲,在经营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并且也不像正式中医诊所那般,每年都有相关部门前来检查,使其进一步规范。但是,它们的存在却被社会大众所普遍认同。究其原因,还在于这些老中医用他们的医术,赢得了信任,赢得了口碑。
    存在隐忧:传统瑰宝面临后继乏人窘境
    从当前看,民间中医的市场需求甚是火热。但透过这层表面的兴旺,我们不难发现,与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民间中医同样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
    目前,在民间中医诊所(室)坐诊的老中医都在60岁以上,有不少都已经七老八十。由于传统的师带徒方式已近消亡,这些老中医之后谁来接任 ,成为一大问题。
    坐诊老中医从9名减少到7名,沈惠驹医生把其看做是自然规律,但令其担忧的是,只有减少却没有继承者。谈及诊所的未来,沈惠驹用“自生自灭”的悲观词语来形容。张东海则叹言:“我之后,东片就几乎没有真正的中医了。 ”
    其实,民间中医面临的窘境,也是中医这个传统瑰宝所面临的窘境,很多老中医将矛头直指现在的中医教育模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中医告诉记者,按照他的观点,采用目前的中医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是纯正的“中医大夫”了,而这些人恐怕也很难担当传承祖国医学技艺的大任。一个现象值得深思。面对病患的搭脉要求,一些正规医院的中医却发出这样的牢骚——“每个人都搭脉,我不要累死啊”。而对于用三个指头看病的传统中医来讲,搭脉应该是最最基本的。
    老一辈的中医都是靠师带徒带出来的。毫无医学功底的弟子在师傅的带教下,通过熟读《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中医专著,研学师傅诊疗病人的处方等学有所成。我国从上世纪末开展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确定一批老专家为“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再确定一批学生跟随。学习时间为3年,其间1名中医带1名学生。但由于不是普遍开展,绝大多数医生依然没有这样的机会。
    同时,对于像祖传的“×氏针灸”、“×氏骨伤”等在民间享有盛名的老中医,也缺乏必要政策和措施,进行保护和继承,让绝活不绝。
    继承和发扬民间中医,任重道远。”的非典型存在 [ 此贴被却波渔翁在2009-09-13 12:15重新编辑 ]在苏州,黄一峰先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在我小时候就听大人说起苏州医生有一个叫黄一峰的医术如何高明,一帖药就活了一个病人,甚至还有更神化的一些逸事,我是先闻其术,后见其人的,因此心中保留了一种偶像的记忆。
  入医道后见到黄老其人,一个清癯的老人,笑嘻嘻的脸上翘起的三羊胡子十分显眼,就如自己的父辈一样慈祥和蔼。看到他诊病过程中亲切随意的交谈,细致详尽的医嘱,才知道他是如此的平易近人。黄老走在路上会不断地与人招呼,因为他熟识的人,或熟识他的人太多了。遇到年轻人,他高兴时还会从随身的提包里摸出几块饼干、几颗糖果给你尝尝。他常常在每天午后外出活动,一路上走走看看的过程,或许就是行医的过程。他到店里吃点心,服务员见到黄老就会殷勤地接待,同时也会不失时机地请教治疗的方案,甚至会得到一张他随手开出的处方,这时,人们会感到十分的满足。走在路边,店里的营业员会热情地叫停黄老,问候几句,说笑几声,就象自己的家人一样。一次,黄老遇雨迷路,招手一辆三轮车,车夫就十分熟悉地送黄老回家。因为黄老是一个公众人物,无论在茶馆、在浴室、在商店路旁,都可以看到他不嫌其烦地与人交谈的身影,有时还会满足你的要求,开出一张方子。黄老治病待人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在他行医的早期,收费不过是名医的五分之一左右,对贫困的病人还舍诊施药。有一位买粢饭的小贩,得了伤寒病后,因无钱看病,在家卧床不起,在典当了一条裤子后找黄老看病。付了诊金后,他又为买药无钱而发愁。黄老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退回诊金,还代付了两帖药钱。两天以后,黄老出诊时,又叫车夫再送去4帖中药,直到病好为止。黄老不会用贵重药去讨好病人,他认为能治好的就是好药。有一次应邀为一位中央首长会诊,他开出的处方只有几毛钱1帖,使随行的保健医生十分惊奇。再三询问之下,黄老十分平静地回答,正因为是首长,是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我才敢开出这样的方子,因为他们最讲真理。服药后,首长的病果然好了。
  黄老是中医脾胃病专家,数十年来重视脾胃病的研究,而且善于学习总结,甚至在他研制的“胃炎丸”中吸收了数味老药工常用的民间草药,提高了药物的疗效。
  黄老是苏州的一位名人,挂衔卫生局副局长,是中医院的创始人,第一任中医院院长,但人们尊重他,是因为更多的时候他是一位亲切的老中医。
  
  

黄一峰


[size=-1]作者:xyjjjj2002 回复日期:2008-12-27 11:49:24  奚凤霖先生是笔者学习中医的老师,也是自己心中敬仰的师长。奚老学医出道较早,医术也好。年轻时就有“接驾桥小白脸郎中有本事”的美誉。他的学医生涯遂就了“侍奉双亲,以尽孝道”的心愿。以后,他就以高明的医术普济百姓。所以谈到中医界里的名家,当之无愧。
  在我侍诊奚老案前时,是他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学术成熟的那段时间。全国各地都有慕名求教者到奚老案前学习。在众多学生随诊时,奚老运用娴熟的临床经验和出口成诵的经文章句,理法方药,思路清晰,口述脉案,朗朗上口,侍诊在旁,有时简直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
  奚老在1959年至1965年的七年时间里,历经了三次手术,度过了病魔的摧残。病中他深深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使自己没有因病而倾家荡产。经济有保障,生活也安定。心中常常涌动起一股向党报恩的情感。
  在“文革”后的文化复兴时期,奚老以高超的临床医家、高明的教育家以及积极的活动家身份,带领苏州市的中医药人员开拓出了一个发展中医事业的新天地。他身体力行,事必亲躬,办班办学,研究交流。由于他成绩显著,党和政府给了他许多荣誉,并有相当政治地位。他是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工民主党副主委,中医学会理事长等等。他抓住有利的工作条件,利用中医院、中医研究所以及中医学会的各种场合,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医工作:为抢救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编辑成《苏州市老中医学术经验论文集》;组织全市范围内的仲景学术研讨班,心血管病、消化病专题讲习班,培养中青年骨干力量,创办农工民主党所属中西医专家星期专科门诊所与中医业余进修学校;募集捐款设立苏州市发展中医基金会;发起提案召开苏州市中医工作会议;为国外元首健康咨询等等。造就了那一段时间里苏州中医界蓬蓬勃勃、热烈向上的局面,以致在省内外都有较好反响。他是发展苏州中医事业的一位功臣。
  奚老中医学术造诣较高,运用经典理论,为了古为今用,结合临床实践,对一些难治性疾病都会思索考究。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率先投身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呼吸三病的攻关研究,钻研古籍,发掘验方,指导临床。而对肾炎病人救治难度很大的棘手课题,奚老没有退缩,倾注心血,做了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开创了中医院的肾炎专科。在接诊的各种疑难病例中,他怀着对病人的高度责任心加以研究,并进行治疗,以致能凝滞冰释,沉疴再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增加,他应用现代医学知识对照中医理论,发表了心胃同病,心胃同治的见解,成为真知灼见的学说,在临床上取得了疗效,这就成为他后来的研究方向,他是一位中医心血管病的名副其实的专家。
  奚老没有嗜好,晚饭时喝上二两黄酒,时有红烧肉佐餐,听上几段评弹唱词,就是工作之余的乐趣。因为子女很多,一段时间里生活并不宽裕,但他在家庭中的长者作风、尊者地位造就了良好的家庭氛围,节庆假日,亲人团聚,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奚老的一生浸淫在中医学的滋养里。他的所有时间是在为人治病——读书学习——撰述笔耕中度过,就是在饭后茶余或在家人的饭桌上,他常会兴致勃勃地谈起病人与中医的一些趣事。
  奚老坐堂门诊吸引了无数的病人;深入病房指导医疗,析疑解难;休闲家居,对慕名求医者一丝不苟。奚老对中医经文的娴熟于心,对中医理论的运用自如,对病情分析的出人意表,对处方用药的严密活泼,无不为同道所折服。
  然而,因为他罹患多种心脏疾病,天不假年。笔者整理出版的《奚凤霖医论集》,只能作为遗存告慰先生。
  
  
[size=-1]作者:xyjjjj2002 回复日期:2008-12-27 11:51:17  陈老水晶眼镜后的睿智目光,唇边的银须,带几份微笑的面容,常常在我脑际萦回。
  
  陈老中年丧偶,一段时间里的生活都是自己料理。由于健康原因,一周安排三个半天门诊,所以有较多的时间待在家中,读书阅报之余,自己还上街买菜,洗?烧煮都在行。
  
  踏进十全街上三元坊口的“延椿医庐”老屋,眼前是简朴的苏州民居格式,门厅后的一幢二层小楼,还是曾经下放农村的二位儿子自己动手的杰作。“读经楼”是陈老的读书处兼作卧室,楼下的起居室是家务的场所,有时也权作上下求诊病人的诊室。由于他有心脏疾患,肠胃功能紊乱,陈老晚年的二十多年里是以粥为主食,蔬菜河鲜营养之外,陈老作为保养方法的是猪肤汤,以干肉皮作为原料加工成的冻胶,自己动手制作,每天炖食一份,一直受用了许多年。以后代之蹄筋汤,每天文火炖煮7根寸许长的蹄筋作为营养点心,同事们有时会与陈老开上一个玩笑:怪不得陈老的皮肤这样细腻白皙。
  
  陈老对中医经典医籍《金匮要略》一书有较深的研究。早年从苏州国医学校毕业后,他在从医的过程中就开始对肝病、心脏病、风湿病一些疑难杂症进行专门研究,积累起了早期的二百余例病案及评析发挥。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陈老接触到西方哲学中的“控制论”学说,并产生了兴趣,认真思考,加以研究。他把控制论的黑箱理论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结合起来,运用新的思维方式,阐明了中医学宏观层次中的一些难以理解的信息,这是一个学有专长的老中医接受新学说,融汇古今的实例,也是陈老自我从事、不断学习的精神体现。
  
  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对血液性疾病还是十分陌生,意识到是十分凶险的病种。陈老在与苏医附一院血液科的同道们会诊白血病的接触后,走上了运用中医药治疗血液病的漫长的探索之路。他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以中医学原理治疗血液病,缓解了病人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去年清明前,笔者接到一个电话,是陈老早期诊治过的血液病人。当年的小女孩,现在已是一个新嫁娘,在父亲的陪伴下,从外地赶到苏州,要去陈老墓地祭拜,以了却多年的心愿。我想,一个医生做到这个份上,是可以以“大医”相称的了。
  曾将陈老多年的血液病医案整理出版,故有《血液病治验》一册。这是一本中医治疗血液病的探索性专著,是陈老馈赠后人的遗产。(民间中医应该有共同发展的意识
——民间中医段仁晖谈中医事业的协作发展问题
[日期:2007-01-12]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段仁晖也是一名“半路出家”的民间中医。早年从事教育工作的他在退休后,为了治疗自己和老伴的风湿病,加入了研究中医的行列。在中医事业的发展方面,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段仁晖觉得,在我国漫长的疾病治疗史上,中医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算是在西医逐渐占据主流地位的今天,它的某些特殊疗效也仍然是不可替代的。而造成目前中医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他看来,主要在于民间中医们对各自的配方、“秘方”太过保守,无法促成整个中医界的共同进步。

“目前很多研究中医的人,受经济状况、场地和精力的限制,都只能钻研特定的某一种或几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像我这样‘半路出家’的,多半就是研究对自己有用处的这些中医药,很难做到兼容并包。这样的发展本身就不是很全面。”对风湿病防治的中医药研究已经颇有收获的段仁晖中肯地向记者陈述着自己的观点。在研究中医的过程中,他发现,不少民间中医都是自己通过书本或前人的经验,摸索、研究自己需要的中医知识,很少与其他人进行深入交流;而大多数的民间中医都有很严重的敝帚自珍倾向,各人持有各人的秘方,不肯与其他人共享。他感觉,这也是导致中医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之一。

“当然,一个人辛辛苦苦钻研了很多年才研制出的配方,不肯轻易贡献出来也是可以理解的。”段仁晖坦白地表示,如果是他自己研究出治疗某一方面疾病的“秘方”,恐怕也未必会愿意拿出来供大家分析、学习。“但是要想让中医事业获得全面、快速的发展,合作是最有效的途径。想想,既然中西医都可以进行合作,为什么我们中医自己不能进行合作呢?!”

尤为让段仁晖感到惋惜的是,以前有不少民间中医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的确有着非常好的经验和诀窍,但由于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无法把自己的心得记录下来,而目前肯下工夫学中医的年轻人又不多,往往只能由一些文化层次同样不太高的中年人进行口耳相传的学习,所以不少宝贵的医学经验就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了。“这对中医界乃至整个医学界来说,都是一个十分惨重的损常熟市档案馆征集到民间中医药方剂手抄本
近日,缪志昇先生向常熟市档案馆捐赠了祖传的中医药方剂手抄本两册。他捐赠给档案馆希望能流传中医,后人利用造福人类。这两册中医药方剂是缪先生父亲亲笔手抄。清同治、光绪年间,缪先生的曾祖父在家住的常熟西徐市(现张家港凤凰村)行医,常常无偿为邑人看病,其祖父虽不行医但亦懂医,缪先生父亲受其影响也对中医非常感兴趣,因此,日常将祖辈留下的、实践有效的祖传方、自配方记录下来,还收集了民间留传的验方,共两册300多方。据推算,手抄本形成于1920年左右,均为毛笔手抄,保存完好,2003年缪先生在拆迁房屋时发现的。他想弃之可惜,不如由国家保存,也许有所益处。这两册手抄本是清朝留传下来的常熟民间的中医药方,是常熟地方文化特色反映,对于中医药和常熟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毛巧珍)间中医的“红黑”之忧
[日期: 2009-09-10] 来源: 仲景健康网     

    中医药的发展史其实是一部民间中医药的发展史,如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都来自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成名于民间。然而,近年来,具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却为资格证发愁,而民间庸医还在浑水摸鱼。

    有“绝活”也失落

    李传盛今年68 岁,是槐荫区段店镇河王庄人,他用“有‘绝活’也失落”来形容自己 25 年的行医经历。他告诉记者,36年前,他的母亲因感冒引发的心脏病医治无效去世,使他立志要做一名中医医生,从那时起他发奋自学,研读了中医四大经典,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了一套个人治疗的手段,归纳出“辨证为主、以脉为根、四诊合参”。他解释说,许多中医大夫坐诊时多以“问”为主,他则以“切”为主,从脉象上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分析出的病情大都与病人感知的一致。他还根据经验,针对心脏衰弱、心脑血管衰竭等疾病研制了十余个验方,疗效显著,在患者中有着极好的口碑。他开办诊所20多年来,平均每天的门诊量在30到50 人,几乎每天凌晨5 点就会有人开始排队等候。

    他话锋一转又说:“口碑是口碑,但缺少‘尚方宝剑’,让人以为是‘江湖郎中’。”李传盛所说的“尚方宝剑”就是医师资格证。据了解,在济南许多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在1998年《执业医师法》颁布之后,就因种种原因领不到行医证照。尽管他们拥有一定的患者群甚至非常受欢迎,却因“非法行医”,而被列为卫生行政机构的打击取缔对象。

    历城区一位专治骨伤的老中医动情地说:“我明白没有医师资格证不能行医,可面对许多找上门来的患者乞求的眼神,自己能不管吗?”他坦言,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提心吊胆,没有资格证,万一出现闪失,事情就闹大了。可再一想,中医讲悬壶济世,自己冒险为人治病也算遵守了“医道”。

    “中医的‘根’在民间,也成长壮大于民间,许多的中医大师正是从民间走出来的,然而,现在的民间中医却被这个证‘卡’住了。”省政协委员、省中医院副院长张伟说。他认为,“简、便、验、廉”也是民间中医最突出的特色,这些大大小小的民间特色中医诊所散落于城镇、乡村,有效地解决了基层群众的健康问题。不论是家传师承还是自学成材,民间中医不少都“手握绝活”,这些都使中医在民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声誉,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仅仅是“冰山一角”

    8月19日,对于济南市部分民间中医来说是一个大喜的日子。这一天,李传盛和 20 名民间中医领到了盼望已久的中医类《 医师资格证书》,这意味着从今以后,他们可以堂堂正正地坐堂行医了。

    济南市中医管理局局长马其江告诉记者,本次医师资格认定是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下发的《关于妥善解决中医、民族医医师资格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1989年12月31日前,经县级以上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批准取得有效行医资格,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或者经多年传统医学临床实践医术确有专长、不具备医学专业学历,未取得医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师承或确有专长中医、民族医从业人员,通过考核给予医师资格认定。经申请人所在地县(市)区卫生、中医行政部门初步审查,市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审核,省卫生厅对符合认定条件人员进行了笔试和面试考核,考核合格者,是经公示后,并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定中心备案后公布的。

    这20 名有幸拿上了资格证的中医,对于众多的患者而言,只是杯水车薪,对于民间中医来说,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有关人士估计,目前济南市民间有一技之长的中医近千人,他们都在基层从事临床治疗,但都没有合法的身份,他们的行医处境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如何撩开他们的“面纱”仍然是个难题。

    “打扶并举”缺一不可

    并非所有民间中医都有一技之长,其中也不乏李鬼和南郭先生。日前,记者在省中医见到带着孩子前来就诊的平阴县李先生。他说,他的孩子前不久患上了哮喘,当地一位诊所的中医给包治,十几天后,孩子的病情不但不见好转,还越来越严重,显然是遇到了“黑医”,他才赶到济南来求医。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济南市卫生监督部门查处了一个体中医诊所,发现诊所里有多张中医院的处方,原来是诊所的“大夫”按病抄方。

    “民间中医需要扶植,需要保护,但也需要有规范化的制度来保证市场的纯净和健康发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医专家说,就目前来看,民间中医市场仍然是鱼龙混杂,没有水平的野医、游医冲击着医疗市场的正常秩序,严重危害着广大基层病患的身体健康,而一些民间秘方偏方,在配伍、宜忌等方面也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在炮制、煎煮方面的规定也较为模糊,药品优劣等级参差不齐。

    怎么办?要一手扶持,一手打击。对于确有专长的中医要纳入到继续教育中来,学习技术,更新知识,继承创新;组织评选表彰优秀民间中医,推广疗效好的民间疗法;有管理地允许民间中医自制自用中草药配方和制剂,发扬中草药在防病治病中的巨大作用。而对于李鬼和南郭先生之流,要加强监管力度,直至取缔。

    眼下,新医改方案正在各地得到贯彻落实,医改方案提出以农村为重点、以预防为主、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的地位提高了,人们对中医信任度也在提升,如此一来“打扶并举”更为重要,缺一不可。民间中医的起步
标签:  中医  民间  2009-06-06 20:1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前辈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听从教诲,为中医传承而努力。下面我代表父亲谈谈《民间中医的起步》认识

面对我们的患者,有感冒,眼病,骨伤,肿瘤等,我们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让患者更好的接受治疗,让我们的技术不断传播,让人们能正确的认识我们,接受我们,使我们成为大家需要的人。这是民间中医迈开第一步的关键所在。

我们要了解患者的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医生才是患者最适合的。有五种医生是最高尚的,那就是懂得运用金、木、水、火、土的人。可现在有一些滥竽充数的医生,他们完全靠仪器、拍片子等来说话,疾病的好坏与自己无关,医生只给你起缓解作用而已,如果要得到进一步治疗,他们马上提出:自己的技术是世界上最有权威,最科学的,只要你有钱,立即给你最好的治疗。这不等于将我们的生命看作挣钱的工具吗?更让人难以接受地是出现很多庸医用假药来忽悠我们。到今天,我们发现好的中医越来越少了,要不是治疗非典的民间中医站出来,恐怕中医后继无人了!那么老祖先留下来的点点精华,将毁于一旦!

了解患者生病的原因是医生必须做到的,为了防止鱼目混珠,掩耳盗铃的医生继续生存,我们要正确应用中医的辨证理论,上演五千年文化的灵魂,使中医事业发扬光大。

唤醒患者是我们本身的责任,我们应该团结起来,让患者择医就诊,把一技之长通过各种途径告诉人们。到他们需要时,能很快的找到我们,发挥中医的特色疗法,还他们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

一个国家要富强,一定要以物质为整体观,精神作为宏观调控基础,才能让这个民族前进,人的思维随物质的转变而变化,而物质的变化还能引起人心灵的转变。因此医学给我们带来的财富,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既然是精神,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让实践来检验我们的行为准则。

作为一个医生应该活到老,学到老,熟练才能出临床,这就是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医学不仅是理论医学,也是实践医学,只有不断地总结和完善前辈的经验,使其不断地演变,才能适应现代人的需求。

人的轨迹是一个圆,终点就是起点,获取成功的同时也少不了失败,医生要做的事永远就在这个轨迹上,借助圆心的力量,赶走所有的疾病。

今天我们来到河南南阳医圣张仲景的故乡,欢聚一堂,是党的好政策,人民的大力支持,温爷爷曾在新闻会上说过: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因而中医事业的发展也应该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谢谢!



湖北民间中医饶冰之女

2009年5月23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