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2k17哪个位置全能: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36:46

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

粤发〔2010〕1号

 

为贯彻中央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推进“三促进一保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突破,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现就我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作出如下决定。

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大意义

1.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深入贯彻中央战略方针的必然选择。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方针。这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广东实际,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省必须增强全局观念,坚决落实中央战略决策,全面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积极的贡献。

2.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曲折,国际市场需求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我省必须危中求机,在稳定外需的同时,全面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效弥补外需不足,增强抵御外部经济风险能力,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成为推动发展上水平的过程、成为为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基础的过程。

3.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转变发展模式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先行一步,实行外向带动战略为主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成就。当前,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新的变化,我省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我省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必须顺应国内市场日趋成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全面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化传统发展模式之危为科学发展模式之机。

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4.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内需措施和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着力提高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增长可持续性,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内需新空间,着力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5.基本原则。

——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加大开拓国内市场力度,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充分发挥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深化对外开放战略,巩固和发展我省外向型经济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形成内需外需协调发展、互补相长的新格局。

——保持增长与调整结构相结合。立足当前,积极扩大内需,拉动即期经济增长,确保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谋划长远,着力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相结合。发挥投资拉动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快投资结构调整,释放民间资本潜能;找准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改善人民群众消费预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最终消费能力。

——市场导向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调节供需和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增长的活力和动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改革开放,消除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

——消费升级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坚持挖掘物质消费潜力和扩大服务消费并举,创新消费方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倡导绿色消费,满足多样性、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惠民先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需求

6.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新十项工程”和区域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和重要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动“散裂中子源”、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实施“双千工程”,三年内投资1000亿元对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重点技术改造。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生态屏障和能源保障体系、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到2012年,新增高速公路1500公里、城际轨道交通450公里、地铁约400公里、铁路约1700公里;疏浚内河航道约1400公里;新增1300万千瓦装机容量。全力支持并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和省内机场改扩建。完成全省1645.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江海堤围加固和内涝整治工程,在试点基础上稳步推进中小灌区节水改造工程。

7.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落实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社会事业等领域的相关政策。完善价格机制,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体制改革。保护民间资本投资合法权益,引导民间投融资行为规范发展。出台鼓励民营经济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编制民间投资重点项目计划,每年重点扶持100家民营企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大贷款贴息等财政扶持力度,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促进民间投资的政府采购政策。依托现有创业投资资金,引导社会资金,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开展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试点。

8.改善投资服务。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下放审批权限,加快建立并联审批制度。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开展1000家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工作。设立投资审批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和完善网上审批系统和审批监察系统。制定政府投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投资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依法高效做好征地拆迁工作,为项目建设投产创造条件。积极培育和规范各类为企业投资服务的市场和专业化中介机构。

四、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和引导消费

9.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市场前景广阔和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取向,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信息网络、节能环保、文化创意、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网络经济制高点。推动高新区“二次创业”,重点建设广州、深圳等国家级高新区,以及东莞松山湖等省级高新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珠海航空产业园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2年,珠江三角洲建成全球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带。实施“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和“产业共性技术”重大科技专项,促进自主创新重大成果产业化。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绿色照明,做大做强节能建材、LED照明等相关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和高世代液晶面板显示器等,加快推动新兴产品进入消费领域。推进三网融合,发展数字家庭相关产业,促进信息消费。启动“智慧广东”计划,推进物联网发展。建立健全财政资金优先采购国产自主创新产品和设备制度。

10.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努力扩大服务业的服务半径,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促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进一步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建设泛珠三角无障碍服务圈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快建设广东金融高新区。加强粤港工业设计合作,推进省市共建工业设计基地。支持生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研发设计、物流配送和展销渠道等服务。推进白云空港、宝安空港,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汕头港、湛江港,以及广州国际医药港等枢纽型现代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建设。建设广州南沙、深圳前海湾等保税港区和东莞虎门港等保税物流中心,支持在保税功能区发展流通加工和现代仓储。推动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专业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南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广东现代流通大商圈”、国际性营销服务中心和中央商务区。培育、引进一批大型会展企业和国际品牌会展。加快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实施“万企电子商务”工程。建立面向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鼓励发展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经纪服务。

11.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产品质量,拓展产品功能,促进换代消费,提高广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研发设计、原料控制、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品牌建设等关键环节的应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改造,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推进传统制造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名牌带动、以质取胜战略,发挥优势龙头企业和名优产品的带动作用,扩大国内市场消费。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推动产业集群、专业镇技术创新工程,加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12.发展优质安全高效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广东农产品的覆盖率。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快发展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坚持惠农补贴政策向有利于促进使用先进生产技术和优化品种、提高质量的方向集中。调整结构,改善供给,引导消费,巩固农产品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创建和培育农业品牌,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份额。实施农产品流通工程,推广农产品分等分级和包装标识上市,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规范、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及可追溯制度。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推进林业产业开发。

五、推进城镇化,拓展内需增长空间

13.加快中心城市和城镇群发展。坚持“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先行、以新(城)带旧(城)、新旧联动”原则,加快推进“一群二心三带”建设工程。以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抓手,与港澳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以举办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契机,发挥广州、深圳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以东部沿海城镇经济带、西部沿海城镇经济带、北部山区城镇生态保护带为依托,加快粤东西北地区中心城市重点项目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乡环境改造工程,建设一批富有时代气息、体现岭南特色的城市改造示范项目。以工业园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推进产业集群、人口集聚,加快发展新城区。以专业化、特色化、卫星城为取向加快中心镇建设,建设区域服务业和消费中心。

14.加快推进旧城镇、旧厂房和旧村庄改造。以省部合作共建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为契机,遵循“全面探索、局部试点、封闭运行、结果可控”的原则,推进“三旧”改造,建设宜居宜业城乡。加快旧城镇改造,加强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保护,建设特色街区。坚持“退城进园”、“退二进三”、“优二进三”,加快旧厂房改造。按照居住条件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人居环境优美的要求,把城中村改造为城市宜居社区。2010年,全省启动100条城中村改造和21个旧城镇改造示范点;到2012年,完成200条城中村和21个旧城镇改造。

15.加强和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以城际轨道、城市地铁等快速公交为主体,与常规公交无缝对接的区域公交网系统建设。围绕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等多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的综合运输枢纽,以及购物休闲文化公园、商务酒店、会展场馆、停车场等。推进城市河岸海岸整治和生态修复,打造城市生态景观岸带和环保林带。加快城市文体设施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市政公园免费开放。加大水电、通信等设施建设力度,到2020年,投资约4000亿元建设和改造电网;投资约700亿元建设油气主干管网;投资约500亿元建设LNG接收站及油气储备设施;投资约200亿元完成通信网络设施升级扩容;完成对中心城市和县(市、区)运行超过20年、漏损严重的供水管网改造。

16.加快城市环保设施建设。落实全省和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加快推进河流综合整治、集中饮用水源地建设保护、火电脱硫脱硝、环境监测预警应急等重点工程建设。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合理制定和调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收费标准,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制度。2010年内,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达63%以上;到2012年,达65%以上。积极推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在设区的城市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到2010年,全省所有地级以上市建成一座以上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到2015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建成一座以上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加强城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作,地级以上市建成运行医疗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在全省建设5个区域性危险废物综合处理中心和若干个区域性废旧电子电器集中处理中心。

17.推进区域绿道网和城市绿地建设。推进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绿道网络建设,逐步建成连接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三级绿道网络。坚持“统一规划,设定标准,分市建设,限期建成”的原则,从2010年起,率先在珠三角地区规划建设六条总长约1690公里的区域绿道,争取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并逐步向粤东西北地区延伸。加快森林城市和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环城绿地建设,到2012年,城镇人均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绿道网和生态走廊建设。

18.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深化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管理。完善大城市落户政策,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科学制定鼓励外来务工人员落户的政策,探索推广采取“积分制”等办法,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劳动报酬、子女入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加强人才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人才开发目录和信息库,完善“柔性”人才流动机制。

六、开拓新型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19.扩大文化旅游休闲消费。促进文化消费,加快数字出版、文化传媒、互联网视听、动漫创意、游艺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培育若干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集群和品牌。全面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加快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和旅游强省建设步伐。办好国际旅游文化节,推介“活力广东”总体形象,建设“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旅游品牌,推动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落实带薪休假和弹性休假制度,推广“国民旅游休闲卡”,发行旅游消费券。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推广专项旅游产品。鼓励发展旅游制造业,延长旅游产业链。到2012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

20.促进住房汽车消费。改善土地供应结构,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严格控制高档住宅用地供应。完善住房供应体系,鼓励和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和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规范和活跃二手住房市场和租赁市场。健全住房保障机制,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支持住房消费的作用。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积极推进公务用车改革,加快制定公务交通补贴标准。鼓励个人购买节能环保小汽车,引导汽车信贷消费。建立二手车交易信息平台,制定完善有利于二手车交易的政策措施。清理规范涉及交通和车辆的收费,推进车辆通行费用大年票制,切实减轻汽车消费者负担。

21.拉动农村消费。实施“农村消费升级行动计划”,试行向农村居民发放专项消费卡。拓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面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构筑城乡互动的现代流通网络,支持建设和发展面向农村市场的物流配送中心。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推动“农超对接”、产销对接,推广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供应链模式。研究制定优势工业品下乡产品目录和扶持措施,积极推动“工业品下乡”。实施农村危旧房(含泥砖房、茅草房)改造工程,鼓励和扶持农民改善住房条件,为农民新建和改建住房提供贷款贴息。推进“设计下乡”,引导建设新型现代农民住宅。

22.培育新型消费模式。大力促进信贷消费,适当提高现期居民消费率。积极开发新的消费品贷款,对特定消费项目所得税地方留存部分试行返还政策。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扩大节能环保产品的使用和消费。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居民服务业“双进”工程,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推进家政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引导大中城市依托大型服务企业建设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大力推进养老和残疾人服务业,鼓励发展民营医院、敬老院和疗养院及粤港澳台合办医院。鼓励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品牌消费品市场。支持发展节庆消费、租赁消费、网络消费等模式。

七、继续推动“广货全国行”,努力扩大内销市场

23.深度开拓广货市场。制作、投放“广东制造”广告,提高广货知名度。实施“广货全国行”计划,继续举办内销展会,提高广货市场占有率。创新展销方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组织、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展会。鼓励企业投资开辟省外制造基地和自主贸易渠道,推动商品外销、产业转移、服务延伸。选聘一批广东“商务代表”,协助企业开展信息咨询、市场调研和政企沟通等服务。利用广交会、高交会、山洽会、中博会、文博会、侨博会、海博会、航空航天博览会等平台,邀请客商来粤采购产品。

24.推动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加强对加工贸易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跟踪管理和服务。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外资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创建内销品牌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通过一般贸易生产和自主经营,扩大产品内销比重。实行内销预审、集中申报和内销银行担保放行制度,简化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审批程序。继续办好“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博览会”,构建出口商品内销平台。推动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与商贸流通企业建立战略合作联盟,搭建内销稳定渠道和网络。争取国家允许我省试行放开对加工贸易内销条件的限制。

25.支持企业建立国内营销网络。实施“广东名品进名店”行动和振兴广东老字号工程,组织我省工业企业与省内外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开展工商产销对接。通过财政扶持等手段,支持我省优势企业在省内外建立名特优新产品连锁销售网络,推动大型制造企业通过并购建立国内销售网络。扶持我省企业入股国内大型超市集团,培育我省生活消费品连锁商业集团。支持企业在省外组建“广东名牌名标产品贸易(展示)中心”,在广货销售集中地组建“广东商贸城”和“广货批发街”。完善城乡商业网点布局,有序引导购物中心、大型超市、专卖店、便利店等零售业态发展。大力推进中高级批发市场建设,支持引导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建设我省中小企业公共销售平台。

26.加强对企业开拓市场的服务。实施对省级重点商贸流通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方面予以扶持,逐步实行与工业用水同价。规范银行卡收费秩序,降低商贸企业刷卡收费标准。加大清费减负力度,“减、免、缓、停”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服务类收费。加强跟踪服务签约项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提高履约率。加强政策宣传,指导企业用足用好相关政策,积极申报国家和地方的扶持项目。争取广货集中销售地政府的支持,为广货内销创造条件。

八、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消费能力

27.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经济布局均衡、城乡区域差距缩小、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可持续能力增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催生更大的消费需求。实行“核心优化、双轴拓展、多极增长、绿屏保护”的国土开发战略,推动珠三角优化提升、粤东粤西振兴崛起、粤北山区跨越发展,加快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布局,以“广佛”同城化为示范,积极推进“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建设,促进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双提升;以产业转移园区为抓手,带动环珠三角地区加快发展,推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内部需求持续增长。

28.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扩大农村需求。按照城乡规划全覆盖要求,加强村镇规划编制,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信息兴农”工程,扩大农村信息消费。实施“万村百镇整治”工程。稳步推进“万村绿”大行动,推动生态文明村建设。支持和引导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全面推进集体林权改革,逐步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培育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创业的金融和财税支持,积极发展“三农”保险。

29.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支出,加强公共服务,逐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多样化供给形式,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或个人参与公益服务。加大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建成覆盖城乡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推进医药价格改革,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构建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财政投入及保障机制,到2020年,全省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九、提高居民收入和社保水平,不断培育壮大消费群体

30.推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加城乡劳动者报酬,完善对低收入困难群体的分类救助和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培育壮大消费群体。加强工资指导线建设,定期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推行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机关行政效能和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奖励制度。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住房政策,探索建立住房货币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坚持惠农强农政策,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31.实施积极创业就业政策。坚持就业惠民、创业富民导向,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就业带动内需的良性循环。加强创业项目开发,开展省级创业型城市、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援助制度,加快建立服务、培训一体化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机制,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实施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减负稳岗的财税、信贷等优惠政策。继续实施“南粤春暖行动”,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全面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加快发展现代技工教育,从2010年起,每年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600万人次,实现劳动者技能就业和素质就业。

3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扩大城乡低保覆盖面,2011年,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1500元/年,加快建立低收入困难群体粮油保障制度。巩固养老保险省级统筹,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完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落实对困难群体参加养老保险补助政策,争取提前实现农村养老全覆盖目标。全面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即征即保”。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扩大城乡医疗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构建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一管理、可转换衔接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完善失业保险建设,建立集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三位一体的失业保险体系。

33.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力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逐步提高贫困人口自主发展能力和消费能力。推进贫困地区偏远山村整体搬迁安置。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加快发展,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开展扶贫农业龙头企业贴息贷款,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稳步推进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实行财政扶贫资金竞争性安排制度,鼓励贫困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广泛开展“扶贫济困日”活动,引导全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活动。

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扩大内需战略顺利实施

34.统一思想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扩大内需的必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性,形成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共识。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提高熟悉国内市场运作、拓展内需市场的能力。要加强调查研究和学习培训,准确把握扩大内需的基本内涵、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在实践中提高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本领。

35.加强组织领导。把扩大内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实施专项规划。完善工作机制,统筹指导扩大内需工作。各地各部门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提高统筹协调、服务保障能力。完善统计制度,改进统计方法,健全扩大内需的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分类指导,鼓励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先行先试。

36.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构建有利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发挥财政、金融、税收、价格等对扩大内需的服务功能,保证扩大内需工作的有效推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和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

37.推动多方参与。建立扩大内需目标责任制度、协调和督查考核制度,形成各负其责、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建立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公共平台,形成政府与社会、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强宣传舆论工作,注意总结、宣传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扩大内需工作的浓厚氛围。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务求实效,坚定不移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成效,在推进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努力推动广东实现从经济大省到经济强省的历史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