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fa18ios什么时候出:仇鑫奕:语境研究的变化和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5:14:20
语境研究的变化和发展
作者:仇鑫奕  来源:修辞学习
语境这个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人们只是用它来解释语言现象,建构语言学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它本身,有人甚至提出应当建立一门语境学。与此同时,人们对语境的观察视角和研究内容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本文旨在回顾这两方面的变化,分析语境研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对语境学的研究目标、视角和途径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语境研究视角的变化
Context (语境)这个词的本意是上下文。 最初, 人类学家 B.Malinowski提出语境概念时,用的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 他认为讲话人所处的情景也象上下文一样对语义的解释具有可参照性,因此提醒人们在理解词义时要考虑context of situation(情景的上下文)。伦敦学派创始人J.R.Firth在将Malinowski 的上述观点纳入语言学研究领域时对语境作了重新界定,指出它是“语义分析平面上一套彼此相关的、抽象的概念类别”(戚雨村,1990)。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语境,一种来自语言内部,“即一个结构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和一个系统内项目或单位之间的聚合关系”, (戚雨村, 1990 )另一种来自语言外部, 即Malinowski所讲的情景语境,它包括:
A.参与者的有关特征。 (1)参与者的语言行为;(2)参与者的非语言行为。
B.有关的事物。
C.言语行为的效果。
可见他观察语境的立足点是交际中的话语,界定语境的立足点是语言。一个言语交际系统包括言语交际的主体(发话人和受话人)、话语、信息传递渠道、外部环境等几项基本因素,Firth 选择“话语”作为观察语境的立足点,与他要建立一套语义理论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在他看来,语言学的研究目的就是说明语言的意义。后来用“语境”概念进行语义解释的大多数人继承了这一基本视角。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提到语境,就有人想到“语内语境”、“语外语境”、“上下文”、“情景语境”等词语。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语境这一概念得到了广泛运用。当它被用于探索交际主体使用语言的规律时,观察语境的视角就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交际主体上来了。王德春先生在探索修辞规律时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概括语境因素(王德春,1993;王德春、陈晨,1989),J.Lyons 在讨论交际能力时用“交际主体判断话语的适切性所必备的知识”来归纳语境 (Lyons,1977),G.N.Leech在说明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时用“假定被发话人和受话人所共享的背景知识”来解释语境(Leech, 1983 ), D.Sperber和D.Wilson在研究话语理解规律时将语境定义为“心理产物,是受话人对世界的一系列假设中的一组”,说“正是这些假设,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着受话人对话语的理解”( Sperber & Wilson,1986),都是出自这一视角。 然而,观察语境的视角所发生的变化,与语境研究地位的变化并不是同步的。换句话说,上述两种视角都与过去语境研究所处的附属地位密切联系着,不利于对语境本身进行研究。原因是要对语境本身进行研究,采用的视角必须适用于对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语境作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描述。
具体地说,一方面,要适用于全面考察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语境要素及其关系、层次,掌握语境的结构和性质;另一方面,要便于动态地描述语境影响制约言语交际的过程和方式。而无论是从话语的角度,还是从言语交际主体的角度,对语境的分析和描述都不与言语过程的各组成环节相联系,因而难免产生两个问题:
1.在将语境因素范畴化时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而且不能说明制约特定言语环节的是哪一些因素。例如,Lyons(1977 )将构成语境的因素概括为每个言语活动参加者关于“自己在整个言语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等六个方面的知识;M.A.K.Halliday(1980)将语境因素概括为“语场”(field)“语式”(mood)、“语旨”(tenor)三部分;王德春(1983)将语境因素概括为言语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何兆熊(1987)从交际主体的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两大方面,将语境归纳为“对所使用的语言的掌握”、“对语言交际上下文的了解”等十类因素。
2.即使对语境的作用过程作动态描写,也只是局限于特定的某一个言语环节。例如,Sperber和Wilson 在其合著的《认知和讯递的关联性》(Rele-nce: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一书中所描述的,就只是语义推理过程中的语境生成和作用图式,不能全面地描写语境在言语表达和理解的各组成环节中的作用过程。
现在,语境已成为语言学独立的研究对象,语境研究的视角亟待做出相应的调整。笔者认为,摆正视角意味着将考察语境的范围扩大到言语交际中表达和理解的全过程,将考察点落实到言语过程的每一个组成环节。这个留在下文谈。
(二)语境研究内容的变化
早期的语境研究,往往限于对语境概念的界定、对语境要素的归纳、说明和对语境研究意义的阐释;80年代以后,语境研究尤其是国内的语境研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侧重于对语境的特征、类型、功能和作用的探讨,对语境因素的总结也开始走向体系化。从8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语言学界对语境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种令人瞩目的新趋势,即从不同的方面对语境和语境研究进行反思。主要内容包括:
1.语境是客观的场景,还是心理产物(Sperber & Wilson,1986),还是交际主体相互主观构建(解释)的背景(van Dijk,1985)。
2. 语境是在言语交际之前既定的, 还是在交际过程中动态形成(Sperber & Wilson,1986)的。如果是动态形成的,那么它是由交际的参加者构成的,还是由其自身构成的(J.Pellowe,1990)。 交际主体除了受语境制约, 是否还可以为了自身的交际目的构造语境(C.Goodwin & A.Duranti,1992)。如果语境是不断构造的那么其过程是不是积累性的(Pellowe,1990)。
3.语境是相对什么而言的(Goodwin & Duranti,1992)。它是不是单一的和唯一的(Pellowe , 1990 )。 它是否具有确定性(J.Coulter,1994,1996;C.Colebrook & A.McHoul,1996)。
4.语境是否为言语交际主体共享,或者说是否被限制在交际双方的“互有知识”(mutual knowledge)范围内(Sperber & Wilson , 1986),不同的交际主体是否有不同的语境(Pellowe,1990)。 5.应当将语境置于什么层次上进行研究,抽象的、一般意义上的、普通语境是否存在(Coulter,1994)。 6.给语境下定义必须解决哪几个问题(U.M.Quasthoff,1994)。 7.建立一个描写性的语境模式必须解决哪几个问题(Quasthoff,1994)。
与之相应,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对语境问题进行反思。例如,96年第4期《外国语》上刊登的吕公礼的文章就提到了两个问题: 1.语境概念涉及的关系和平面。 2.语境功能的实现途径。 语境研究在内容上的变化,它与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趋向无限,循环上升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一致的。当今语境研究已从萌芽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然而,语境理论的健全和发展。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拓宽思路。
(三)目前语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语境研究在概念、对象和方法上仍然还存在着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1.对语境的本质缺乏全面统一的认识。由于认识平面不一样,有的学者认为,语境是语言学家设定的,一个用于分析言语事件的、抽象理论概念。Firth(1957 )说“语境最好用作一种适用于语言事件的纲要式构造物,……它是一组相关的范畴,跟语法范畴不同,但同样具有抽象性”; Lyons (1977 )说“语境是一个理论概念(a theoreticalconstruct),语言学家通过这一假设, 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影响言语事件的参加者、系统地决定话语的形式、适切性或意义的所有因素,将它们称为语境因素”;Pellowe(1990)说“语境是一种技术概念”, 都属此类。有的学者认为语境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上下文、言语环境等)。持此观点的有L.Bloomfield(1935),F.C.Stork 和R. R. K.Hartman(1972)以及R.E.Allen(1990)等。还有的学者认为, 语境是认知心理产物,如Sperber和Wilson(1986 )在《认知和讯递的关联性》(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所持的观点和van Dijk(1985 )在《导论:对话和话语交际》(Introduction :Dialogue as Discourse and Interaction)一文中对语境的阐释。 2.对语境本身的研究还嫌薄弱,缺乏对语境的结构规律和作用规律作全面系统的研究探索。不能回答语境是怎样构造的,不同的语境因素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制约每一个特定言语环节的语境因素有哪些,起什么作用,怎样起作用等一系列问题。 3.虽然已经认识到语境是动态变化的,但几乎所有对语境的研究都还停留在静态的分析描写上,缺乏相应的动态方法。 其中,后两个问题与目前语境研究在视角上的局限性密切相关,对此,上文已作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四)语境学的研究起点、目标、视角和途径
语境研究的中心问题应当包括:对语境的本质属性、语境的结构规律和作用规律的说明。其中,说明“语境是什么”是最首要的问题,同时也是目前国外语境研究的热点。 说明“语境是什么”所需要考察的范围,与言语交际中语境的作用范围应该是相一致的。语境对言语的表述和理解有制约作用,这在语言学界已得到公认。但就现有的研究内容来看,人们所理解的语境作用范围,往往只局限于“选择语体”、“斟酌语句”、“确定语义”这三方面。 而实际上,言语表达和理解都隐含着相互联系的一系列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语境不仅产生和存在于这些过程中,而且其作用贯穿于每一过程的始终。具体地说,在言语表达过程中,发话人从“取舍表述动机”开始,到确定言语内容和形式,其间经过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语境;同样,言语理解的每一个阶段,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语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必须将考察语境的范围扩大到言语表达和理解所包含的每一个组成部分。 应当承认,我们的研究内容或多或少地超出了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围。但是同时也应当看到,“任何单一学科的研究在其日益深入地考察其研究对象的过程中,总会达到一定的边界,从而发现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在客观上隐含着别的学科的研究对象的属性和过程。这样如不考察这些看来似乎与本学科并不相干的属性和现象,就不可能进一步深入认识构成本学科研究对象的那些属性和现象。”(章世嵘,1992)如果不适当扩大考察语境的范围,对语境的分析和说明就无法达到其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大的考察范围确定以后,再就是要确定适当的考察点。言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无论表达还是理解都具有动态特点,与此相应,语境也是不断变化的。确定适当的观察点,首先要考虑“语境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这应当说是语境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各家各派认识语境的根本分歧之一。 笔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接近 Goodwin 和Duranti在1992年提出的观点(注:Goodwin和Duranti认为, 语境是相对于言语交际过程中的“焦点事件”(focal event)而言的。 详文见London CUP 1992年出版的《反思语境》(Rethinking Context )一书中Goodwin和Duranti的文章《导论:反思语境》(Rethinking Context:An Introduction)。),认为,语境是相对于言语交际过程的具体环节而言的。这些具体环节是按言语表达和理解的实现途径划分出来的,指的是实现言语表达和理解的过程中可能经过的每一个相对独立的最小步骤。由于每个环节都具有特定的性质和任务,在同一次言语过程中,对不同言语环节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因素及其作用方式并不相同,而对不同言语过程中的相同言语环节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因素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并且一个环节所产生的结果往往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后续环节的实现,所以,可以认为,同一言语交际过程中,制约不同交际环节的语境也不一样,研究语境必须立足于实现表达和理解的每一个具体步骤。 研究语境的途径与研究语境的目标和视角应该是相应的。
我们设计的这条途径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首先,考察每个言语环节, 得到制约具体环节的语境因素(步骤1);及其作用方式(步骤2);然后,将所有的这些语境因素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抽象出它们的所属范畴,概括出它们之间的性质、特点和相互关系,(步骤3);继而,描述语境的特点, 为语境概念下定义(步骤4);最后,说明语境的结构规律和作用规律(步骤5)。 其中,前三个步骤是对语境的微观考察,为说明语境的属性、语境的结构规律和作用规律打下了基础;步骤4是对语境的宏观把握, 实现的是对语境的本质特点的描述;步骤5是对语境规律的探讨和说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