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2k手机配置要求: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59:00
2001-05-22
2001年是进入实施“十五”计划的第1年。由于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由于即将加入WTO,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都有重大的变化。“九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几年来加强宏观调控,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使国民经济出现重要转机,为今年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是一方面。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有不少矛盾和问题,改革和发展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作为政策研究咨询机构,我们不仅要看到形势发展有利的一面,也要高度重视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当前,有效需求持续增长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社会投资不够活跃;制约消费增长的不少政策性障碍还没有消除;由于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出口增长速度将会下降。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很突出。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减负增收仍存在很多困难,单纯粮食产区农民收入甚至呈下降趋势,农业和农村经济还不能说已经出现了重要转机。企业改革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金融体制和金融监管很不健全,潜在的金融风险不能忽视。市场秩序混乱,社会信用低下,严重危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就业压力增大,地区发展差距扩大,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而且近期还看不见明显缓解的迹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根据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01年工作重点,下面几个关系全局的而且带有相当普遍性的问题是需要着重研究的。
(一)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问题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2001年经济工作要着力解决的首要任务。当前,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1997年至今,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连续4年下降。据农业部对28个省份的67个自然村、5830个农户收入所做的整体抽样调查,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比上年增长1.8%,48%的农户比上年收入下降,粮食主产区农民纯收入预计比上年下降3.8%。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落,农民增产不增收,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乡镇企业也存在销售困难和结构调整的压力,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相对减少,使农民增收的困难加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就难以有大的提高,农村大市场就活不了,扩大内需的空间就难以扩大;农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影响农村乃至全国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就会增加。从现阶段的情况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仍然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要根据各地的现有基础和市场条件,认真研究改良品种,提高质量,优化布局的途径;研究依靠科技,面向市场,改善服务,提高效益的政策措施,以正确引导农民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及时调整农村的种植结构。
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县乡两级财政的正常收入,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现在有1100个县不能正常发放工资;乡、村两级净负债3259亿元,平均每个乡负债298万元,每个村20万元。这表明县、乡、村存在严重困难。只有县乡两级经济发展了,财政收入才能稳定增加,农民负担才有可能明显减轻。否则,就可能陷入越穷越收,越收越穷的恶性循环。这就需要研究各地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矛盾和主要困难,寻求符合本省、本市特点的解决办法。
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渠道不畅,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乡镇企业发展。如何既积极发展符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支持体系,加强对农村经济活动的支持力度,又有效规避和防范金融风险,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
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实现城镇化的重要方面,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长远大计。十五届五中全会对此作了原则性的阐述。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幅员和人口差别也很大,推进城镇化的任务是不同的,实现城镇化的模式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探讨符合本地实际的路子,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建设。
国务院正在安徽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部分省市也在酝酿推进农村机构改革,裁减冗员。这些都是促进农村休生养息,减轻农民负担的办法,我们要加强调研,探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二)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当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内容。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结构调整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内容。要研究本省、本市结构性矛盾主要是什么?调整结构的主要着力点是什么?比如:如何推进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如何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促进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如何把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结合起来,增强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如何把大企业做强,小企业做专,形成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如何建立政府规制,促进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强化竞争,改进服务,提高效率;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淘汰过剩的落后生产能力,把社会震动降到最低限度;如何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结构。在每一个地方,研究的重点都会有所不同,关键是结合本地的实际,从那些重大的、紧迫的、关系全局的问题入手,深入开展研究,拿出有效的办法来。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问题
当前国内经济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社会需求持续增长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深化改革和宏观调控的任务仍很繁重。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左右,但不同的省市差别不小,有些地方困难还比较大。这方面,需要研究的课题主要是:
第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近几年,国家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国债,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带动社会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需要研究的问题,一是发行国债的数量和时限,以及如何把握国债的投向,提高国债的使用效益,使国债投资尽可能多地带动社会投资;二是如何逐步减少经济发展对国债投资的依赖,形成经济自动恢复增长的机制;三是如何促进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对企业和经济增长的支持,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趋协调一致,发挥双轮驱动的合力;四是继续推进财税改革,包括生产型增值税改消费型增值税的问题,也在讨论之中。这些问题更多是宏观层面的问题,但对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关注这些问题,把握政策的动向,研究形势的变化,对于每个地方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规划是必要的。
第二,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问题。我们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但是自身金融风险的潜在威胁并不是没有。加入WTO以后,外部竞争的压力必将加大,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制定与WTO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制,研究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方向,研究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与防范股市风险的对策,包括:如何强化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手段,如何加强证券监管机构的自律与监督,如何规范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以及上市公司的行为,如何规避和防范股市风险等等。
第三,关于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结合的问题。近3年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国民经济出现重要转机,主要是需求管理的结果。但从长远看,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必须恰当配合,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必须衔接。这就要求在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需求的同时,通过改善供给以开拓市场。必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对国企经理人员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特别是完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要建立起企业正常的进人退出机制,消除一些部门的进入壁垒,为一些需要退出的企业创造比较安全的退出机制。这些问题,大的方向已经明确,但具体的办法措施不到位,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还不少。
(四)关于扩大就业和调节社会分配,促进社会稳定的政策研究
扩大就业,是当前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加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增加,使解决就业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这里包括登记失业和“下岗”。“下岗”也是失业,不同的是“下岗”者还保持着和原有企业的关系。企业再就业中心的逐步撤销,“下岗”与失业并轨,城市失业问题会显形化。对于城镇失业率有不同的估计,最乐观的说法是6%—7%,最严峻的研究估计是,今后几年城镇失业率可能达到13%—15%。从根本上说,发展经济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要研究的问题是,在7%—8%的增长速度下,如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拓宽就业渠道;如何正确处理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如何通过发展中小企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来增加就业机会;如何开辟新的产业领域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如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筹措社保基金,为失业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为离退休人员提供基本养老金,以减轻企业和社会压力。各地都不同程度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需要探索解决。国务院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根据朱总理的指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门就社会保障问题召开了一次国际高层研讨会,朱总理还会见与会中外代表,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收入分配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反对平均主义,拉开收入差距,是正确的,有积极意义的。现在,随着多种经济成份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某些垄断性行业改革的滞后,收入悬殊的问题日益突出,而且近期还看不见明显缓解的趋势。但在计划分配的领域,即“吃皇粮”的部分,平均主义比改革前还要严重。还要考虑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化,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科技的迅猛发展,在部分产业领域,特别是新经济领域以及部分股份制企业,人才和知识的作用日益增大,提高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收入水平的要求十分迫切;另一方面,一些垄断性较强行业的职工收入水平与传统产业职工的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收入水平差距扩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形成强烈反差,导致部分人群的不满情绪,带来一些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些都是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妥善解决。
(五)关于完善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建立社会信用的政策研究
市场秩序混乱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各地都有反映。例如,假冒伪劣商品品种多,数量大,范围广,泛滥成灾;偷税、骗税、骗汇和走私活动猖撅;社会信用紊乱,欠债不还,逃废债务现象十分普遍。这些问题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需要研究几个问题:第一,如何打破地区分割和市场封锁,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规范的、有序运转的市场体系;第二,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机制,正确界定政府作用和中介机构的功能,促进行业自律;第三,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和覆盖全社会的信用管理体系,强化信用约束。
(六)经济全球化中的政府职能转变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世界范围内,传统的政府作用正在某些方面受到挑战甚至侵蚀。一是经济全球化。伴随着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日趋活跃,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资本大规模的快速流动,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使世界各国开放度普遍提高,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对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最鲜明的例子是欧元。可以说,欧元是没有政府的货币,欧元区各国则成了没有货币的政府,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它所显示的象征性或未来发展方向性的意义,甚至比它目前对欧洲经济所起的实际作用还重要。我们在逐步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但加入WTO以后政府管理经济的体制和方法需要改进之处也不少。二是信息化。计算机技术、网络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上交通运输的极大便利,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使国与国的距离正在变小,使传统的生产模式、流通模式和消费模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使政府管理国家、管理经济的方法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冲击,也对政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三是市场化。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不同,我国的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需要政府在市场体系的建设上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但市场的发育又要求政府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这些都是新形势下面临挑战的新问题。
随着加入WTO,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如何建立起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法律体系;研究如何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使政府从微观经济活动中有序退出;研究如何建立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内资和外资企业,为不同所有制的经济成份提供平等竞争的市场条件,把行政性审批减少到最低限度;研究如何为社会提供应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高政府的行政运转效率;研究如何在全球化趋势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规避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除了以上六个大的方面以外,还有一些研究课题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在2000年长春会议上,我曾经对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对加入WTO的短期和中长期对策研究问题,谈了一些看法。各地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受到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视。这两个方面,都是长期的问题,不是短期的问题,新的情况还不断出现,研究工作要进一步深入。要把研究工作从一般的理论和认识层面深化到可实施的战略和政策上来,特别是本地如何应对的具体措施上来。
以上这些大的方面,只是研究的领域,只是研究课题的一些大的指向。确定研究课题,还需要具体化。希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同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党委和政府的要求,来确定课题。现在不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社会经济都在发生重大变化,真可以说是目不暇接。科技在创新,体制在创新,研究工作也要创新。创新才能前进。我们要注意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才能更好地为决策服务。在机构改革中,不少省、区、市的研究中心都保留了,而且得到了加强,说明地方党委和政府对研究工作是很重视的。我看到各省、区、市带到这次会议上来的2001年的研究课题计划,都是结合本地实际的,用了心思的,相信今后一定能把研究工作做得更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愿意和各地的同志共同努力,把政策研究咨询工作向前推进一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