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k18 xboxone 国行:关注“李克东难题”的前前后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56:32
促进信息技术于教育领域深层次应用的科学提问——关注“李克东难题”的前前后后本刊记者 仲跻宏/策划执行  李克东教授,“李克东难题”的提出者,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和传播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从事计算机辅助教育与教育传播理论研究。l988年作为德国帕德博恩大学控制论研究所高级访问科学家,从事教育控制论与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教育应用研究。担任的重要职务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技术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计算机辅助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GCSCE)副主席。 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计算机的发明引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进入新世纪,网络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带来了无数的改变,在改变的同时,也引出了许多新的思考、新的难题。2008年的12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上,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克东教授在一次谈话里,针对中国网络教研的发展和中国“四大教师博客群”的现状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在一个区域的网络教研社群活动中,展示了大量博客中:①是否知道其中有多少被点击并阅读过?②在阅读后,又有多少作出了互动回应?③在回应中,有多少展开了深度互动(以互相往复3次以上者)?二是在一个区域的网络教研社群活动中,发表了大量的帖子,通过一段时间共享和互动后,这个网络教研社区解决了几个区域中的具体的教育或教学问题?三是在一个区域网络教研社群活动中,有哪些老师是话题的积极的发问者(抛出话题),积极讨论者(参与者),存在多少旁观者。在一段时间里,上述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你的教研社区里,形成了多少个有价值的话题(专题)?随后在2009年的4月,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在我刊上发表论文,将李克东教授提出的问题浓缩为两个问题并借用“李约瑟难题”的说法将之命名为“李克东难题”。李克东教授投出了一粒小石子,却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领域掀起了千层巨浪,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也引起了许多的讨论,更带来了许多的思考。每个人都想试着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李克东难题”,去尝试破解“李克东难题”。一种种尝试和探索成为促进教研反思和发展的动力。一年的时间,在网络上、报刊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有关于针对“李克东难题”的探讨。 弦音激荡,余音绕梁网络教研的瓶颈2009年4月:黎加厚教授的《“李克东难题”与网络环境下教研团队的成长》一文就谈到,经过他和他的研究生们对海盐博客群的研究分析,发现在海盐教师博客群中,互动是存在的,但是绝大多数是浅层互动和中层互动,达到深层互动的仅占百分之十几,在茶馆式的热闹交流背后,实际上是教师博客的冷清,是缺乏深层交流的尴尬。“我意识到,海盐教师博客上面发生的‘浅层交流’现象,是教师进入博客协作学习的必经阶段,是教师群体专业发展道路上肯定会出现的迷惑,也是目前推动博客深入的机会”。深度学习的特点是:①深度学习意味着独立思考与判断;②深度学习意味着理解与批判;③深度学习意味着迁移与应用;④深度学习意味着解决问题。如何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和深度学习的效果,这不仅是当前教师博客发展的瓶颈,也是网络环境下教研团队成长发展的一个契机。黎教授认为,在现在,教师博客群已经走过了最初的创建和初期的发展阶段,我们不能还在因为博文的数量多而沾沾自喜,而要进入一种深层的思考,如何让博客发挥好网络教研的作用,鼓励大家多进行批评和质疑,这样,深层的互动才有实现的可能性,也才能解决李克东难题。 网络教研的尴尬2009年5月5日:天河部落江梅老师在其博客上发表文章《“李克东难题”呼唤教师博客的深度交互》,在文章中,江梅老师提出,虽然天河部落崛起为闻名遐迩的中国四大教育博客之一,但是在热闹的场面背后,却是不容乐观的景象——虽然它的定位之一是“区域协作共享平台”,虽然其学科网络教研活动开展得较为扎实(网络教研的宗旨就是解决学科教学问题,服务于一线教学)。虽然在河部落这个自由、平等、互助的教研天地里,网络教研虽是天河区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开展新时期教研工作的“利器”,但是,并不是所有类似活动都体现了深度交流和问题解决。很多时候,我们只满足于网络教研的人数、网络教研的次数,但是在网络教研的深度上我们还欠缺了许多。作为网络教研的直接参与者,教育技术发展的怎么样更好运用在教研中,怎么样使网络教研与网络技术同步发展,我们还需要做很多。 交流、借鉴正在进行2009年5月24日:广东中山大学的王竹立教授在其博客文章《我看“李克东难题”——兼向黎加厚教授请教》中认为李克东教授提出的难题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常让许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但是这个难题不能仅责备老师的积极性缺乏,还应该看到深层互动的缺少与博客这一载体的性质和功能的局限有关,而且就目前来看,还没有能更好的解决博客缺点的方法,另外也不能仅从博客回复上来看互动的情况,“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根据留言和回复较少就断定一定缺乏深度的学习与交流”。很多时候回复不多,但是可能被引用的多,收藏的多,那其实也是一种深层互动了。“留言与回复少也的确反映了现在人们缺少交流的热情和兴趣这一事实,不过这种现象也不是博客才有的,试看我们的学术会议上又有多少真正的讨论和交流呢”?“海盐教师博客到底对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有哪些帮助,可能要海盐教师群体才最有体会,我想未必会没有作用的。博客的作用本来就不像一般论文式的教学研究那样,总是试图提出某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和理论(其实这种模式和理论并不存在),而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实践智慧的交流、学习与借鉴方面,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帮助可能比某些抽象的理论和模式还来得要大。” 人的思想主宰技术2009年6月6日焦建利教授在博文《博客与李克东难题》中认为,针对李克东教授提出的李克东难题,既要解决前两个难题,有必要还深入为什么许多一线教师不愿意写博客的问题。李克东教授的难题给了写博客与不写博客的教师许多思考,是不是有了博客就有了好的网络教研,是不是有了好的载体,网络教研就能顺利发展。说到最后,焦建利教授得出“技术的成效归根结底在于人”。如果仅仅是技术发展,但是人的思想不随之改变,那技术也就无法转换成生产力、社会的推动力。 写作交流的目的2009年7月27日:一线教师xiaxiuwen在自己的博文《也来谈谈“李克东难题”》中说到,李克东教授的难题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我们写帖子的目的是什么?二是我们回复帖子的目的又是什么?xiaxiuwen认为,作为教师博客的写作者,在进行写作的时候,要想到写作是为了让自己总结经验,探讨困惑,工作交流,思想的提升,而作为教师博客的阅读者们,在进行回复的时候,要想到回复是为了参与讨论,进行思想的碰撞,以求擦燃思想的火花。写作者不要为了写作而写作,阅读者不要为阅读而阅读,都要想到自己要从中能获取一些什么有益的东西。 心动则博客动2009年10月5日: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2009级研究生陈娜在自己的博文《关键词搜索“李克东难题”》中,从一个学生、一个未来教师的角度,谈到“第一,教师博客发挥的一个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教师通过书写教育叙事的方式叙述自己的教育经历和体验,实质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变着自己的生活”;第二,教师通过这样的一个自我反思或者分享资源,同时也可以引发他人的学习和思考。也就是说,博客可以作为学习资源的载体存在于互联网促进人们的高级思维;第三,以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来看,博客还是教师的一个教学平台,是教师与学生的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这个平台不局限于时间、地点等,那些害羞的孩子们也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在这里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无疑是一个更广泛、更深刻的交流平台。”其实就如我们很多人认为的,不管博客的内容如何,不写或者不愿回复,都是人的内心在起作用,只有自己愿意了,一切才有可能。 走稳当再起飞2009年10月10日:一线教师胡俊杰的《“李克东难题”的另类思考》,就李克东难题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我们的学习往往是以考试为目的的,但难道考试是唯一的目的吗?深度交互是不是教师博客的唯一发展方向?如果不是,为什么一定要引导教师往这个方向走呢?”胡俊杰老师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不需要苛求老师一定要写多少博文,一定要写多少回复,一定要进行深层的互动,只要我们的一线教师愿意写就值得鼓励,我们应该对教师写博文的行为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不一定有深层互动就是好事,没有深层互动就是坏事,我们的老师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了,就是好事!对于博客一定要解决什么难题不能强求,能解决一定的教学问题是不错,但是不能解决不代表博文就是没有用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强要改变教师博客的自行发展方向,只是一件“看起来很美好”的事情。如果承认教师博客的发展基于老师的兴趣和自由的写作,那么圈定范围的讨论回复,规定要求的所谓深度交互,可能就是一件并不怎么受欢迎的事情。” 理想实现需要方法 2009年10月28日、29日:一线教师hydwm(苦丁茶)在《我看“李克东难题”一》提到:深度研讨和问题解决确实是我们博客教研所要追求的,但它毕竟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教育博客在多数的时候它还是一个教师抒发自己感想,进行自我反思的一个地方,在思考的时候写作,在写作的时候思考,这样对老师的发展是一定有好处的。多数时候我们期待的是个体的反思,不期望天天都有惊天骇浪——大讨论,并且,我们对博客是否有解决教学问题不应有质疑,解决一定是有的,但是也许不是立竿见影的,可是只要有,就值得称赞。我们对事物的改变要有耐心。在《我看“李克东难题”二》说到,要想在教育博客中开展深度互动,那必须要有一个有深度、有价值、能互动的话题存在,存在是讨论的前提,但是怎么找出有价值的话题,这不是仅仅老师们要做的事情,作为网络教研的管理者,还应该加强网络的管理,将有价值的话题,精华的文章较长时间保留在讨论的最显著位置,让老师们能看到并能展开讨论,有价值的话题除了从老师们的博文里寻找,还可以请一些网络名人、专家、教研员等定期抛出话题,期待能引起大众的共鸣。在《我看“李克东难题”三》里说,好的话题出现之后,还需要我们的大量阅读,有了大量阅读,才可能有思考,才可能有争论,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最好有人能专门来做浏览别人文章这个事情,由他们来引起第一轮的思考、讨论,那样,老师们可以截取精华来完成后面的讨论。 审视自己,感受内心2009年12月28日:一线教师“草野”以《我经历过的海盐教师博客》为题作了较深入的思考:“李克东难题”描述了两个方面的显性情状:一方面是海盐教师写博的情状:丰富多彩,近万篇博文;一方面是研究的情状:缺少深度互动的思维碰撞,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就这两种情状,李教授只追问了研究的情状。却未追问写博的情状。如果要追问,我觉得很值得:为什么教师博文丰富多彩,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海盐教师博客积淀了近万篇博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最需要的是教师自我研究、自我发展的内驱力,而大多培训收效甚微、事倍功半的原因也正在于培训注重活动的完成过程,而不能引发这种内驱力从而有持续研究的行动。从这个角度看,海盐教师博客至少在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自我发展与研究的内驱力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而且由这种内驱力产生了研究的行动,获得了研究的成果与自我的提升。博客作为网络教研的载体的功能,就要体现“研”。“研”的一个显性标志就是要来回地探讨,即李教授所提出的“回复的回复的回复”,而且这种“回复”是指“能深入反思博文主题,提出个人独立见解和观点,能够质疑的”。那么为什么要借助博客推动?海盐教师博客的宗旨是我们教师对博客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建立个人网志,促进自我反思,开展广泛交流,沉淀学习路径,实现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和生命质量的提升。” 我们更喜欢将博客看成是自己的精神家园,看作是自己的教学历程的记录和实践探索的积淀。而且,置于海盐教师博客这个群体中,能满足的是我们与人分享的内心需求,它让我们个人的精神世界进入了大众的视野。由此,我们的记录需要思考,需要有意义。当这样记录的时候,追问就成了思考的方式。因此,让许多生活中的平凡、工作中的琐屑拥有了意义,能于得中看失、失中看得,拥有了生命的豁达、教育审视的高度,让自己有了一点睿智,也因此让我们的学生在这一点睿智中获益。这种内心感受外界也是无法读到的。专家、老师、网友们的文章、留言还有许许多多,按照李克东教授的说法,有好多人对“难题”还存在误读和误解,但至少每个人都从自身的角度对问题进行了思考与争论,每个人都期望从自己的发言中能给后来者一个比较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我们其实并不想寻求一个所谓的完美的答案——这样的答案也许没有,我们只希望从一年来老师们的讨论中发现一些新的想法、新的探索,以便让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走得更顺、让我们的教研走得更远,让我们的教育发展得更好。 李克东谈“李克东难题”在李克东教授提出“李克东难题”一年之后的2009年12月23日,在国内外教育界关于“李克东难题”这场大讨论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邀请李克东教授到北京,并对他进行了专访,期待李克东教授用他的思想智慧带给我们更多启迪。, 图为本刊记者采访李克东教授(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李教授您好,您在2008年12月广西南宁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上曾经针对海盐教师博客提了两个问题,在2009年以“李克东难题”命名并且风行信息技术教育领域,请您谈谈当时提出问题是基于什么样的思考?李克东:这是许多人都问我的问题。当时没想用“难题”这个词,但我知道我提出的问题确实很难“检测和解决”,后来黎加厚就用“难题”命名了。我先说一下背景:2008年12月中,在广西桂林召开一个关于在广西自治区内开展网络教研的会议,我应邀做一个专题报告,为了准备这个报告,我事前对中国的四大博客部落做了较深入的调查,了解到一些情况,让我想到三个方面:①网络教研应该怎么定位;②网络教研应该做什么样的活动内容;③网络教研的绩效评价应如何评价。我提出“难题”是基于两方面的思考:一是对网络教研的定位;二是学科发展的的思考。通过我对四大部落群的调研,我就网络教研做了四个定位:①形态定位,网络教研是基于网络的,面向区域的虚拟社群;②目标定位,网络教研的目标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学改革;③内容定位,网络教研是要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④活动定位,网络教研的活动是经验分享,资源共享,交流互动。另一方面,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一门学科的发展,是在不断提出和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中不断前进的。科学难题,是点燃科研热情的火把,是科学进步的阶梯。正是我对网络教研的定位和学科发展的思考,从绩效的角度,在我与海盐网络教研社群的老师谈话中,提出了三个问题:问题一:在一个区域的网络教研社群活动中,展示了大量博客中:(1)是否知道其中有多少被点击并阅读过?(2)在阅读后,又有多少作出了互动回应?(3)在回应中,有多少展开了深度互动(以互相往复3次以上者)?问题二:在一个区域的网络教研社群活动中,发表了大量的帖子,通过一段时间共享和互动后,这个网络教研社区解决了几个区域中的具体的教育或教学问题?问题三:在一个区域网络教研社群活动中,有哪些老师是话题的积极抛出(发问者),积极讨论者(参与者),存在多少旁观者。在一段时间里,上述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你的教研社区里,形成了多少个有价值的话题(专题)?上述问题如何检测?如何解决?具有很大难度。后来黎加厚教授归纳为两个问题。大家以为第三个问题是后来提出的。其实不是,由于重点在前面两个,因为如果前面两个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第三个,所以当时谈话只是轻轻带过。我想强调,“李克东难题”的核心是“如何促进网络教研社群能真实、有效、健康发展,其关键在哪里?”网络教研,在形态上基于网络,不是面对面的,是面向区域的教学研究,网络教研它不仅仅是教师发表感想的园地,更重要是借助网络平台,研究解决该地区的教育教学问题,通过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地区的教学改革,提高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有人抛出问题、点击帖子、了解问题、讨论问题,需要有一些骨干人物发挥作用。谁善于抛出这问题?谁是讨论问题的核心人物?需要发现、培养。事实上,我们看到,在许多网络社群中,教研员,或教学骨干、或一些教研员出身的,后来成为学校领导者是网络教研的活跃分子或骨干力量。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博客在中国的发展,经过普及与大众化,已经成了最个人化的个人网站和电子日记。特别是教师博客与博客群迅猛发展,尽管存在没有深层次交互的问题,但还是促进了教师的职业反思和专业化发展,给一线教师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这就够了,您怎么看这样的观点? 李克东:我认为,我们要搞清楚“李克东难题”所讨论的问题是基于网络的教研,不是一般个人博客,个人博客只是网络教研的一种形式,一种手段。网络教研与个人博客的区别是什么?网络教研是有组织、有目标的网络活动,有组织是指它是教育部门有投入的主导建设的平台、是有引导的活动,其目标是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通过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然而,作为一般的个人博客,它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帮助的。但作为网络教研,更应该有引导地关注区域中的教育教学问题,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如何与家长沟通,解除家长焦虑”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靠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所能解决的,更需要有引导地通过网络研讨。这就是“问题二”所指的网络教研要关注问题的解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大阪大学人间科学研究科的张海以日本丰田成功革新型企业的经验,用和教育现场持续对话的学习型组织的可能性试解“李克东难题”,他对问题进行了转换:“教师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无法导致其知识从实践层面向理论层面转化,导致同一水平内的简单重复。进而,在教师的发展中,从实践层面向理论层面的知识发展和转化,需要提供哪些支援?”您如何看待他的这种转换? 李克东:我完全同意。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是我同意只依赖教师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无法导致其知识从实践层面向理论层面转化,容易导致同一水平内的简单重复的提法。二是我同意需要对讨论和交流有所支援,确实需要一个转换。我就此提出五类支援,即网络教研需要从五个方面加以引导:①开展专题探讨的教研;②开展基于设计行动的教研;③开展案例评析的教研;④开展网上协作的教研;⑤实践反思的教研。这就是从一般博客的反思发表向真正的教研的五个转换。其实这就是我所强调的网络教研是一种有组织、有目标的活动,也就是张海所说的支援。关于专题探讨教研,我们可以分成四类,即有关教学过程专题,教学资源专题,教学评价专题,教学管理专题。关于设计行动教研,可以分为循环往复的步骤,即首先实践者一起分析并确认问题à提出原型设计与解决方案à在实践中检验解决方案à研究设计原则形成新的认识。关于案例评析教研,我们可以在网上环绕一个主题,提交一个案例,大家针对这个案例做①特征性的研究,②解释性研究,③评价性研究,④探索性研究;关于网上协作教研,一般包括如下步骤:①组建协作小组;②确定教研任务;③小组成员的分工;④资源提交与访问,⑤意见发表与讨论,⑥成品加工与整合,⑦教研成果的分析;关于实践反思的教研,这一块现在有很多人都在做。以上五种网络教研方式,都是许多网络教研社群实践过归纳出来的,我本人也在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研究中实践过。比如,我们利用LV(学习村庄)网络游戏平台,组织在香港、深圳、广州的学生,环绕三个专题,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专题探讨,其基本过程就是由某个同学抛出问题(话题),小组成员作出回应,在回应时给出旁证资料,展开讨论,形成共识,在共识基础上,归纳整理观点,建构知识,最终形成作品。其实我们网络教研应该走这条路。通过有主题,有引导的共同探讨,就可以避免停留在简单的重复上。正如张海说的“没有引导,没有资源”就是简单重复,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就不会简单的重复。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山大学的王竹立老师在他的文章中归纳,“如果非要用几句概括性的话来回答,在我看来,教师博客至少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①一线教师的话语权问题;②培养了一大批反思型教师;③为质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您如何评价他的观点? 李克东:我首先同意他提出的三点,但是仅这三点还不够。因为科学研究有两个类型:(1)量的研究,是需要用数据说话的;(2)质的研究,它是依据质性资料(描述性材料)进行分析。比如:很多表示激动、痛苦、紧张,这些话是无法量化的,王竹立老师说教师博客为质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对的。但不能只是停留在材料展示层面,这些材料需要有人进行分析。通常对质性材料分析,可以应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扎根理论”分析是社会学研究和网络研究常用的分析方式。通过对博客提供的丰富素材,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我们可以获取对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及其变化的了解,认识教育对象的特征,从而改善教学方法,使问题的解决得到了深化。这应该是博客的第四点贡献。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从教研社群活动中进行探索,并形成了建立虚拟教研社群绩效评价指标。请您展开具体谈谈这些评价指标。 李克东:由于网络教研社群的建立,涉及很大的资金投入,吸引了大批教师的参与,引起了许多学校的关注,因此,网络教研社群必须关注其绩效。我认为,评价网络教研社群的绩效应包含两个指标(1)教研内容的指标。这是指社群活动发现了多少教学问题、研究了多少教学问题以及解决了多少教学问题。自发的个人博客并不要求它去解决多少问题,但作为有组织、有目的的网络教研却是需要能解决问题。投入大,参与人数多,影响面广,产出也要多。(2)网络活动的质量指标。表现为三个方面:①共享性,你的资源有没有上传共享、有没有被浏览、资源的利用率又是怎么样的;②互动性,是简单的互动,还是深层次的互动,有没有发问,发问之后有没有人回应,有没有跟进,有没有观点的碰撞,不同意见是否进行了辩论。③团队形成,这个团队有没有领袖,有没有凝聚力,团队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不是紧密。教研内容的指标,可以通过对网络教研社群的博客内容进行扎根理论分析加以判断。而网络活动的质量指标,可以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教研社群网络行为特征。社会网络分析是对社会网络中每个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形式化的方法来描写群体关系的结构、这个结构对群体功能和群体内部中的个体的影响。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分析出网络教研社群的互动密度、凝聚性、各个成员的中心性,小团体成员等特征,从而判断网络教研社群内教师之间的社会关系;不同网络教研社群,它的群体社会关系结构有哪些不同特征;不同的社会关系结构对群体功能或者群体内部个体会产生哪些影响。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给出了一些针对虚拟教研社群绩效的评价方法,在实践中,这些评价、引领的工作适合什么样的角色来完成呢? 李克东:应该由网络教研社群的组织者、区域的教研员、部分教学研究骨干等。我们可以分领域地进行自我评价,数学教师或语文老师,可以自我评价区域的本学科的网络教研的绩效,也可以跨学科互相评价,通过这样自我完善的评价或跨学科评价,既可以提高专业水平,也有助于提高研究水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黎加厚教授提出“李克东难题”,是套用了“李约瑟难题”来命名的。这是否意味着“李克东难题”在实践中也是一道无法解决的难题,对这一难题的探索,对于信息化发展将会起到怎样的引领作用? 李克东:我仅仅是提出了几个比较难检测和解决的问题,是黎加厚后来把这几个问题称为“李克东难题”的。我们并不期待这个难题有一个标准答案。事实上,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一直努力地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虽然他所寻求的答案还缺乏系统和深刻,就连他自己也不甚满意,但却为我们留下了探索的足迹,为这个难题的解答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成果。提出后,人们从政治、体制、经济角度分析,或从思想,文化,哲学角度分析,或从科学本身所需的角度分析,表达了许多观点。其核心是决定科学盛衰的钥匙在哪里?它的提出,让人们从一个崭新角度审视中国文明的价值。“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及求解过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就是要以战略性的眼光和任务,培育科学精神和加快科技人才培养的步伐。同样,对“李克东难题”的探讨,我想至少有如下几个促进作用:①促进我们思考如何用信息技术方法使网络教研活动更多姿多彩,更能解决问题;②促进我们拓宽信息技术教育深层次应用的领域;③促进我们关注科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质性研究的方法,如扎根理论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展望新的一年,您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有何期待?李克东:期待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能更有效、更广泛地使用。有效是指信息技术能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有效提高学生认知和理解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广泛是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覆盖更多课程、课时、教师和学生。在此,我想强调,中国的学校大部分在农村,我们要多关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关注教育均衡问题。你们杂志最近一期有一篇“农村学校基于网络平台的研修实践与反思”的文章,刚才我看了一下,我很高兴。我希望你们这份刊物,要多点写关于农村的文章。扎实地研究每堂课,不要搞空谈和大理论,踏实地走在一线上,踏实地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不要在抽象上引领。 在采访的最后,回头再来梳理前期“李克东难题”的关注内容时,我们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很多时候非常注重如何解决问题,并追求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唯一答案,很多时候却忽略了我们应该在提出问题上多思考,因为有了问题的提出,才有解决的途径。我们对“李克东问题”提出的初衷尽管也作了许多说明,在这里还是想用李克东教授自己的话来再次强调,“我们提出这些问题,不是针对哪个社群提出责难,也不是认为我们已经有很多灵丹妙药,能够完满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这些难题,希望引起关注,需要我们共同深入研究并逐步解决,为促进我国虚拟教研社群的健康发展而努力”。这也许是我们做此专题的出发点和目的。 明确方向,回音铿锵 我们也注意到,自“李克东难题”提出后,四大博客也做出各种尝试和探索,以更有利于促进教师社群的交流和成长,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以下是天河部落和海盐博客的一些做法,以期为各地提供借鉴。天河部落之数据挖掘天河部落(www.thjy.org)开通近五年来,日志累计278791篇、每日更新约300篇(以10月27日为例),分散于51个类目中;目前开通博客15709,每日新增注册约20个。数据挖掘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过程关系如图1:图1 数据挖掘过程关系图天河部落中除了不断累积的显性数据(日志、评论等)积累,更有数据背后广泛潜在的教师个人发展。有必要对天河部落进行有效的数据挖掘。详细工作流程如下:以类别和博客为单位进行数据提取à 数据打包分发à初步分析后确定规则和标准à数据挖掘与分析à过程性评审à数据优化à终结性评审数据挖掘范围日志资源遴选和教师发展分析是此次数据挖掘的两大重点内容。1、日志资源遴选由数据挖掘人员遍历所有51个类别的日志(包括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按照百分之十的比例遴选出有价值的日志并标注知识点,再从该部分日志中按百分之二十的比例撰写评论(每篇400-500字)。详细信息见附件。2、教师发展分析对发布日志、评论累计博客排名位居前50位的教师进行发展分析。由数据挖掘人员运用内容分析和访谈法开展研究,最终形成社群背景下的各教师发展分析报告。详细信息见附件(已经剔除学生、课题、集体博客).成果形式1、日志资源遴选标记知识点后的日志和日志评论结集为系列资源,通过天河部落网络平台和光盘的形式实现共享和分发。2、教师个人发展分析以分析报告的形式结集为系列资源,通过天河部落网络平台和光盘的形式实现共享和分发。工作框架1、实施人员发布日志和评论累计博客排名位居前50位的教师具有最高的活跃度,他们对天河部落的参与深度是最高的,作为一个群体,具备社会网络的基本形态;学科教研员因其日常工作开展即依靠天河部落,对本学科日志的综观把握处于优势地位。因此这两部分人是对天河部落进行数据挖掘的理想人选。由技术支持公司为每个数据分析人员提取数据,其后将成果数据导入天河部落。2、数据挖掘对象划分与分工分工详细信息见附件。(1)日志资源遴选所有日志根据系统分类划分为两大类:学科类和非学科类(综合类)。学科模块按照各学科集中,由以学科教研员为主导的学科核心组和中心组负责数据挖掘。非学科类以1000篇日志为单位,划分为70个区块,由学科教研员和发布日志(评论)累计博客排名位居前50位的教师进行数据挖掘;(2)教师个人发展分析提取出的教师个人博客分成两组:日志发布组和评论发布组。在各组中以一对一的方式展开,以3人为单位自行结成研究小组为支撑。尽量避免同学科、避免同单位集中。     (此部分资料由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教研中心主任张伟春提供)海盐教师博客之积极探索                         教师博客真正的价值在于教研文化的变革,它的文化意义在于对教师作为专业主体的尊重、对教师话语权的保护;在于教师自我意识的唤醒、民主平等教研关系的建立。老师们所看重的网络教研价值就在这里。但是,因为教师博客技术门槛太低,参与者人多面广,又是茶馆式的交流,必然导致交流肤浅,这是目前博客为代表的网络教研所遭遇的瓶颈问题。为此,海盐教师博客根据李克东教授的指点,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做了新的探索。积极开展主题教研,促进教师博客深度交流自“李克东难题”提出以来,海盐教师博客出现了很多主题教研活动,有的是教研员组织的在现实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的拓展延伸性主题教研,有的是学校发起的主题教研论坛;凸现了海盐教师博客从浅层交流互动向深度交流互动转变的一个亮点。其中一个案例就是小学语文教研员徐利华教师发起的小学语文“学案导教”为主题的活动,这一次活动是2009年10月14日徐老师在三毛小学举行的,所谓的“学案导教”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重教轻学、重理解轻表达及教学“零起点”等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而提出;三毛小学王雪宝老师上了一堂体现了“学案导教”理念的公开课----《唯一的听众》;这一次活动以后,在海盐教师博客上呈现了热烈的讨论,他们是:1.教研员徐利华老师《蓝色月亮》于2009年10月15日18点34分发表了《“学案导教”迈出了第一步》。2.苦丁茶《一次有意义的课题化教研活动》,认为这一堂课的“基本理念是承认学生是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的,承认任何的有效教学是需要正确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的;教师的作用是在学生已知或浅知的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启发、引领和点拨。3.向阳小学许梅芬《梅子0116》在2009年10月15日19点40分发表了《以学导教,追求高效课堂》;梅子0116认为王雪宝老师的课“王老师直接从学生学案学习中提出班级中学生错误较多的字词,进行辨析认读,这样省时高效!在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上,王老师又是从学生学案中得出教学的例子,引导学生辨析,真正学会叙事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4.盛夏的果实老师于2009年10月14日22点33分发表了《参加“学案导教”课题论证活动有感》,对王老师《唯一的听众》这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们该做如何提炼?我们引导学生探究到底该如何操作?”最后她归纳了本次活动中最精彩的语言:“任何的有效教学都要以学生已经懂了什么在这个起点上进行教学。”“有效的教学都是有准备的。”“作为老师,在上课前经常要问问自己:为什么需要我这个老师,有我的介入,课堂有什么不一样?课堂的增量在哪里?”5.费燕萍的《秋韵心语》于2009年10月20日发表《以学案导教课题,看我们今天的课堂》,推荐7人,回复8次。阅读473次。秋韵心语从以下三个方面反观我们的课堂:一是否重教轻学;二是否教学零起点;三是否重内容理解,轻语言表达。6.藕丝录于2009年10月16日16点54分发表了《“学案导教”,我们的行走轨迹》。7.行知小学沈玲琴老师博客名为阿菜(slq314156的blog)于2009年10月17日发表的《参加“学案导教”活动有感》。8.小学语文主题论坛,回复11人,推荐10人,阅读446次。9.海盐教师优视上上传了王雪宝老师执教的《唯一的听众》课堂视频。以上是我根据精华日志列表中梳理到的,估计当时还有许多老师在海盐教师博客上参与这一次活动的网上讨论与交流。在这样的活动中,抛出问题者是学科教研员,对问题进行研究的是基于实现的教研活动以及由此开展的网上延伸性主题研讨。作为一次教研员组织的活动,能够在海盐教师博客上延伸开展如此多如此有深度的交流与互动,我以为已经基本解决了李克东教授提出的教师博客浅层交流互动的问题。“视频+博客”引领教师改进教学行为教育叙事研究与博客技术的结合为教师开展教学反思、课堂研究和学习交流提供发表激情和展示的平台;但是,如何有效推进海盐教师博客的深度交流?如何把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观察、思考与研究引向深入?如何指导教师学习、研究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观察与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行为?是与李克东教授见面之后我们一直在思考与研究的问题。我们进行了那么多年的课堂教学研究,每年有上百堂经过层层评选出来的优秀课堂教学课例放在哪里?都是评了就丢;我们在一次次主题教研活动中充满着群体智慧的评课说课,也随着教研活动的结束而消失殆尽;我们每年有许多名师学科带头人的优秀课堂教学展示课例,也随着展示活动的结束而无法寻找。优秀的教学资源被无情的浪费,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没有被重视。教研工作的核心目标指向是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要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行为,一则是要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设计、课堂智慧,包括学习同行对优秀教师课堂教学的评点;二则是要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或者是聆听同伴对自己课堂教学的点评。而现实教研由于时空的限制,很难在这些方面满足一般教师的要求。如果把目前技术已经成熟的网上课堂视频与教师博客结合起来(课堂优视+教师博客),就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我们思考的几个问题。所以,从云南回来,我们投资十万元创建了海盐教师优视,注册了域名(网址:http://www.hyyoushi.cn),取名为“海盐教师优视” 。海盐教师优视上传的内容是以幼儿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视频为主,兼以专家讲座、科教影视等,可附教案、课件、点评以及相关的资料等。视频上传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学科上传,二是学校上传。1.学科上传要求:(1)各学科上传视频一般与所组织的教研活动有关,在省、市、县、片、学科基地、学科中心组教研活动中的有研究价值的的课堂教学视频(片断)或教研活动过程。(2)凡本学期组织的教研活动,每上传一个视频必须有任务驱动,必须与博客研讨结合,有明显的博客研讨价值。(3)以前学科教研活动中有研讨价值的课堂教学视频,一般限于近三年内,凡上传一个要组织一定人员开展介绍与评论,以显示其引领教师研究的价值。(4)本学期各学段各学科上传个数不少于5个。2.学校上传要求:(1)学校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有研讨价值的课堂视频;(2)凡学校要求上传的视频,一定要组织学校教师开展基于博客的网上教学反思或网上介绍、评论、研讨。(3)本学期各校上传不少于10个。到目前为止,小学已经上传课堂视频105个;初中上传45个,高中上传30个;其他26个。课堂视频一旦嵌入到教师的个人博客,就会成为一个教师团队的博客都在研究这一堂课,其意义与价值远远胜过现实中某一个教研活动中的听课评课。而且基于视频的课堂观察,由于能够重复观察与记录,能够集体反思观察与研究,能突破时空进行分散的观察与研究,因此容易达到对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的深度交流与研究,形成有价值的课堂研究。基于课堂视频和教师博客的课堂教学研究,由于是现实主题教研活动的网上延伸,有具体的组织行为和任务驱动,加上能对课堂视频作反复的课堂观察与研究,从而能形成真正有效的网络教研形式创新。 (此部分资料由浙江省海盐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海盐教师博客研究会秘书长陆李松提供)资料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第一期,http://www.nettime.net.cn/kandian/shangqidaodu/2010-01-20/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