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3系曜夜版:调查:上海市民人文素养不太高?六成人愿意“穿越到唐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3:01:55
人民网>>地方领导

调查:上海市民人文素养不太高 六成人愿意“穿越到唐朝”

2011年12月20日03:58    来源:人民网-地方领导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字号
    人民网上海12月19日电 (记者姜泓冰)72.84分——上海市民获得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平均分,仅为中等偏上水平,且四成市民得分低于平均水平,显示上海市民在人文素养方面与国际化文化大都市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让人乐观的是,80后、90后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普遍高于前辈,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民主党派党员的人文素养明显高于一般群众。

    上海市今天公布了首次市民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养报告。这一调查由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组织,上海大学社科学院、社调中心部分专家和研究人员进行,从2011年5月到12月在全市范围内展开。

    共产党员、90后明显较高 “领导们”素质不尽人意

    调查显示,上海市民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总体整体水平不太高,按百分制折算仅为72.84分,加上有关上海本地知识的综合部分,平均分更低到69.04分。专家认为,按照上海建设国际化文化大都市的城市要求和该设计问卷的预估,平均分应该达到75—80分。其中,有四成市民得分在平均线之下;市民个体人文素养间的良莠差别很大,城乡差距明显,远郊市民明显较弱。被问到“你对身边市民人文素养的总体看法”时,乐观评价的人还不到一半,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对身边市民人文素养状况表示不满意。

    值得注意的是,在受访者中,40岁以上群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总体低于年轻群体,70、80、90后在总体上是人文素养最高的市民群体,50后、60后在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思想方面明显低于他们。是否接受大专以上文化教育,成为人文素养水平是否高于相对平均水平的重要分界线。商业服务业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无业失业人员的人文素养总体偏低,主要表现在人文知识方面缺乏,尤其是农村居民。月收入在7001-10000元的市民人文素养平均得分最高。然而,就人文方法、人文精神而言,从社会精英至低收入阶层等各个群体之间的差距并不大,有时后者还略高。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卢汉龙认为,社会不同阶层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差异较小,正是目前中国社会的一个特点,也是社会缺少道德活力的表现。一个社会的人文精神需要精英群体率先垂范,高声倡扬,在这方面,中国的精英阶层应有更多作为。

    调查还显示,市民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水平与政治面貌有着强相关关系,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民主党派党员的人文素养明显高于一般群众。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办事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总体在平均水平之上。但机关、党群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水平竟然低于平均水平,让人十分大跌眼镜。

    超过六成市民会去扶跌倒的老人  四成多对“超验事物”心存敬畏

    调查将对市民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状况的考察分五个维度,即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养成。

    报告显示,上海市民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组成结构失衡,有些方面明显薄弱,如“人文知识和人文思想”成为短板。有4成市民人文知识低于平均水平,其中1成多得分极低,主要是农村市民。超过半数市民较为缺少“人文思想”。在包括敬畏生命、公民意识、环保意识、审美趣味、品质修养、自主能力、以人为本的精神、个性意识、合作意识、价值观、敬畏超验等11个项目的“人文精神”考察中,只有极少数市民得到高分,近五成市民得分在平均分以下。

    在社会公共道德修养方面,有64%的上海市民表示,“在看到摔倒在地上的老人时”会上前去扶起,不过其中47%是“出于本能”不加考虑的,另外17%则经过了瞬间的理性思考和犹豫,认为“讹人的毕竟是少数”;还有21%是“在有人作证的情况下愿意上前扶”;有近2成的人则因为被负面情况所影响或从来不管这些闲事,从来都不会去扶老人。

    在面对草地上“请勿践踏”标牌时,虽然仅有4%的人完全没有环保意识,但表示仅在有人在场时不踩和“看到有人踩了自己也会踩”的占了近两成。

    在对生命的敬畏感方面,八成多受访者表示表示对制作虐待动物视频来赚钱的行为十分反感;但也有2%表示如果有足够多的报酬会参与虐待动物活动,4%受访者认为无所谓,还有15%表示自己不参与但也不干涉别人参与。对于“超验事物”心存敬畏者也不少,占46%;35%受访者采取中间态度,仅有12%表示“根本不敬畏”。

    六成人愿意“穿越到唐朝”  半数人闲暇爱谈国际国内大事

    在回答“如果能穿越时空,你最希望回到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生活”这个问题时,近60%的人选择都是——唐朝。清朝、春秋战国时期和汉朝分列第二、三、四。课题组负责人、上海大学教授欧阳光明认为,选择穿越回唐朝,反映了当代中国市民对理想社会、美好时代的价值理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稳定、政治清明、对外开放、思想自由、总体强盛等。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市民大多把自身能力性格、社会环境和机遇看成是个人成功与失败的最关键因素,且存在“成功多靠自己、挫折多因社会”的偏差。在受挫时,38%的受访人为是自己能力性格所致,33%认为是社会环境造成,18%归因于机遇不好。

    约50%上海市民在茶余饭后、闲暇时间与家人朋友谈论最多的是时事热点问题和国内外局势,其次是物价、房价和股票、爱情婚姻家庭问题。

    在财富、权力、知识、荣誉、爱情、健康、容貌、事业、家庭等价值追求中,多数上海市民都将健康、家庭、事业、知识和财富放到最突出的位置。专家分析说,重视健康、家庭等固然不错,但这样的结果显示,人们重视个体价值远远超乎于社会价值,尤其是荣誉在人们眼中分量之轻出乎意料,总被选率仅有6%,值得发人深思。

    在调查个人对纳税的看法时,近六成上海市民同意纳税是义务,但也要有监督税收是否“用之于民”的权利上;两成市民要么认为“强制纳税不合理,希望税收越少越好”,要么认为“钱是自己辛苦赚来的,纳税不合理”,仍不具备正确的公民意识。对法律观念的调查也显示,有超过八成受访者认同“法律的功能是‘惩罚罪犯’”,显然在对法治社会基本理念的理解方面尚存在误区。

    实用主义盛行人道情怀缺位  榜样的力量不再是无穷的

    “一个小偷被居民殴打,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对这个问题,有24%的受访者认同“小偷很可恶,被打是罪有应得”,认为“小偷也是人,我们不应该殴打他”的也占了22%。专家认为,近半上海市民仍不具备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人道主义精神。

    但在另一项关于个人价值判断的调查中,上海市民的选择显示出了过分理性、自我中心和以个人能力为重的实用主义偏向,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明显不足。

    调查设计如下情境:“一艘船在海上遇险,即将沉没,船上有10人,但只有一只至多能乘5人的救生艇。这10个人是: 73岁的医生、患绝症的小女孩、船长、妓女、精通航海的劳改犯、弱智的男孩、青年模范工人、神父、事业成功的女企业家、你自己,你会优先选择哪5个人上船逃生?为什么?”

    结果,从总的选择率来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73岁的医生、船长、自己、精通航海的劳改犯和青年模范工人。相比之下,在第一轮优先上船者中惟一占有一席之地的弱势代表“患绝症的小女孩”,最终也被舍弃。这个结果显示,一旦涉及利益驱动,不少市民在价值取向上都会表示失范,令人担忧。上述选择,即充满了赤裸裸的实用主义,人道情怀完全缺位。

    调查反映,电视、互联网(包括手机)和书刊杂志,是上海人获得人文信息的主要渠道。“与人交谈”稍次,说明人际交往对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仍有重要影响。而课堂、讲座和展览则未对市民素质提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人生理想是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回答关于“人生理想主要是因为什么而决定的”时,兴趣、父母的决定和社会需要,被视为最重要因素。“利益的影响”也不少。“榜样的示范”仅占了14%,师友的建议占12%,曾几何时对青年时期理想的树立影响巨大的“榜样”的力量,显然已经大大减弱,不再是“无穷的”,而是相当有限。

    在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需求上,超过九成百姓认为有必要,应由政府每年拨出充足经费、组织各类社科普及活动,多建造展览馆、图书馆、人文景点等设施,多出版通俗易懂的人文社科类图书等。但在选择听取哪一种普及讲座方面,经济知识类讨论当仁不让地成了首选,占45%,法律知识和艺术欣赏类分别占16%和12%。

    从哪一种渠道传播人文社科知识效果最好?市民的选择集中在影视和教学培训上。有意思的是,当年曾经风靡一时的“知识竞赛”形式,仅有9.8%受访者认为非常好,近四成受访者认为“一般”,反对者高达近两成。包括教学培训、展览、专家咨询、游戏活动等在内的活动类传播知识效果,被认为普遍不敌新老媒体。

    “金融中心”认知高 “按揭消费”很纠结

    在针对上海市民对于所在城市发展情况的调查中,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获得了高达88%的市民认同,中低收入者认同度最高。而在对于上海历史的了解上,仅有四成受访者对“上海开埠基于哪一个条约”的问题给出了正确答案。在“最能代表上海的标志性地方”的选择上,“东方明珠”和“外滩”是最集中的选择。对于上海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发展战略中提出的“四个中心”建设,仅“金融中心”的形象深入人心,其他三个中心的认知度都有待提高。

    作为一座有着中西文化荟萃、海纳百川历史的大都市,上海市民对许多问题的认识都显示出了良好的理性、包容态度。对于上海即将兴建的迪斯尼主题公园,认为“可以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上海产业结构升级”、“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能提升上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支持者与持反对意见者,几乎各占一半,分歧较大,势均力敌。但八成受访者并不赞同建设“原创的中国主题公园”。对“为了建设生态城市,上海推出并普及公共自助管理的自行车”的建议,七成市民都先则了有前提条件的支持,即“方便的话会使用”。

    对于“有些服务行业的人开口说上海话而不是普通话”的现象,高达四成的受访者态度开明,表示“是不是讲上海话要看场合,公共服务行业的人还是应该讲普通话”;25%的人认为“这是上海人的一种习惯,可能是无意识的,不代表什么”;21%认为“上海话是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留和提倡”;仅有6%的人认为“这是上海人自我感觉良好和排外的表现,很难接受”。对于上海地铁或公交车上无弱病残孕专座被占用的现象,高达七成的人表示如果专座空着就会去坐、但遇到有需要者就会让座,12%受访者认为这种占座因为“上海城市太大路途太远,出门在外的人都很辛苦,没什么”。对于“世博会中不少坐着轮椅的70岁以上老人由家人推行进入绿色通道优先进入场馆参观,然而在进入场馆后,他们就站了起来”的行为,认为其正当和不正当者也几乎参半,人们普遍显示出对于老年人的宽容、理解态度。

    在金钱观念上,上海市民的理财观念仍然偏于传统,53%的受访者将“存入银行”当作投资的第一选择。对于“按揭消费”,在诸多观念选择中,支持可以“多花钱多赚钱”者,和认为“是享受主义观念的表现,不值得提倡”者,几乎势均力敌、复杂交错,显示出一种纠结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