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3907tpx:家训与家教的新含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43:48

24  家训与家教的新含义

 

萧成志

 

“家训”与“家教”本来就有明确的区分。《辞源》诠释“家训”时,说得很清楚:“父母的教导。”而对“家教”的解释则是:“(一)在家教授学生。”“(二)唐宋时乡村书塾的启蒙教材。”只是在汇编《家训》时,把家训、家教、家诫、家范、家规等等放在一起,统称为“家训”。于是,“家训”与“家教”就给人一个印象,好像是是同义的。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解释:父母将编出来的《家训》,交给家塾老师,作为教育子弟的启蒙教材,“家训”与“家教”就合而为一了。其实,它们的本质含义是有区别的,只是在实际使用中,产生了暂时的合体现象。

我们的汉字有一个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一些词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或新生,或消亡,或扩大,或缩小,或引申,或转移,或感情色彩有变化。“家训”和“家教”也是一样,在两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变化比较大,应该重新明确其含义。

《辞源》对家训的诠释是对的,开初是“父母的教导”,父母过世后,有些“家训”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代代相传,就变成了“祖训”,教导的人不再只是父母,还有已死的先人。到后来,家训变成了同族后人要遵守的行为规范。现在流传的家训著作,已经超出了宗族的范围,大家都可以学习,是全民族的了。最近六十年,我没有听说有什么人家定了家训,大概大家认为家训是宣扬封建伦理的吧,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灭亡而销声匿迹。近年,只见过钱学森逝世后,报纸上披露过他的一句家庭教育的名言:“不教是为了教。”可能这就是他对家庭教育的深刻体会,意味深长。

随着现代新学的兴办,学校也有了校训。《现代汉语》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如抗大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现在校训已变成了一所学校办学的理念。到学校走一走,就能发现一般学校都有了校训,由一些词语组成,一般为十个字左右,简单明了。还有厂训、店训之类。校训、厂训等等,都各有特色,不是一个统一的套子。校训的内容各异,很强调各校的办学特色与个性,也表明我们的办学也不再是一个套子,正在向多元化前进。

照校训的定义法,现在的家训也应该是:长辈对后代子孙的告诫性词语。家训应该更具个性,必须符合各家的特点;形式也可以多样,一首诗、一副对联、一两句箴言与格言等都可以。也可以由不超过五十个字组成的短语,就不必整篇整篇的文章了。家训一旦定下来,就要有一定的权威性,不要轻易变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始终不变,后代子孙对先辈的家训可以不断丰富、发展。祖训不要朝令夕改,也不能墨守陈规。据报上说,马英九家的家训是:“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就是一副对联,十四个字,以“书”“善”两字为核心,深得为人处世的要领。如此看来,实际应用的家训与原来的家训,无论其内容还是其形式,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家教与家训也是一样,在历史的进程中,其内涵也有发展。到解放前,我所知道的情况是,家教也不一定是一个家庭请来老师在家教学生了,更多的是由一个家族办一个私塾,由族上捐几亩田,作为学校校产,用租谷来作为办学经费。所收学生的学费,与国家办的新学校一样。其实解放前的私塾也不是以赚钱为目的,一般是由当地的财主或大族捐钱或捐田来办学,许多私塾都是有校产的。学生所交的学费与公立学校无差别。解放后,私塾不存在了,校产也土地改革中被分掉了,当然也不存在私人的启蒙教材,古老的家教就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今天的家教不再是《辞源》的定义了,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现在对家教通行的用法是,请老师对子女进行教育;既可以将老师请到家里来,也可以把子女送到老师指定的地方去。因为太普遍,惹得教育行政当局怒火万丈,不得不下令严格禁止。但老百姓常说的“家教”并不是这个含义。如说某某表现不错,特别是品德方面有优异的表现,群众就说:“某某的家教就是好哩。”如果某某坏,老百姓就说:“某某冒得家教啦。”父母也经常相互提醒:“对小孩要求要严一点才行,不然,人家就要说我们没有家教了。”过去与现在在给子女找对象时,常说的一句话是:“硬是要家教好一点。”家教就有了一个新的定义:在家里,长辈(主要是父母)对子女的全部教育。请老师给子女辅导,只不过是家庭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现在也有富裕人家,像欧美有钱人的家庭一样,请家庭教师,这也是家教的一种补充形式。只是这些已经不是家教的主要内容了。从这些现象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家教不仅仅是请人教育小孩,也不仅仅是在正式的场合的教育,家长平时的口头教育与言行影响成为了家教的主要形式。这些已经远远不是原来家教的含义所能包含得了的,家教这个概念必须大大地扩充甚至改造才行。

这样,家训与家教就有了明确的定义,区别也很明显。家训是家长用来教育后辈的简洁而固定的告诫性言语,家教则是以父母为主体的不固定的教育子女的言论与行为。前者有形,是用文字表达的;后者无形,一般是非文字性的教育。虽然它们有共同的目的,那都是对子女进行教育,但在概念上的区别是很大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

第一、给家训与家教重新定义,完全反映了社会的实际生活,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家训与家教成了新面孔,不再是严重脱离社会语言实际的老躯壳。事物总是发展的,词语也应该跟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改变其内涵与外延,尽管这种改变不是几天可以完成的,有几十年甚至有好几百年的演变过程。语言也必须新陈代谢,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它的活力,保持与社会生活的一致性。正如人长大了,衣服、鞋帽也应该跟着扩大、改变一样。一个新含义的产生,不是几个人想出来的,只能从社会实际运用的语言中总结概括出来。家训、家教在实际的语言的运用中,其内涵与外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重新定义,书面语言就不可能与社会运用的口头语言保持一致。重新定义后,形式、内涵与现实生活得到了高度统一,就能推动家庭教育的发展,成为社会文明建设的有力武器。

第二、家训、家教的新含义,明确了父母等长辈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无论是家训,还是家教,主要的施教者不是老师,也不是别的什么人,必须是父母等家庭长辈。这种主导者是不能用金钱去请人代替的。特别是父母,不能用工作忙而推卸这种责任。目前,家训要靠父母来制订。如果是先祖已经制订的,还得由父母补充,传递,以身示范,形成一种纯净的家风。家教不能用学校教育来代替,目前最为危险的是父母把子女送进学校,缴完学费后交给了老师,就算完成了任务。其实,钱不能培养亲情,也不可能代替家教,从教育部门的领导者到普通群众都应该理解这一点。

第三、解决了家训与家教在实际使用中的混乱现象。比如家训,过去总是高高在上,成为封建士大夫阶层的专利。重新定义后,家训就走向了普通家庭,这对家庭文明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再比如家教,现在用得很乱,教育行政部门又多次下文禁止公立教师进行家教,家教几乎成为一个广泛流传的贬义词。而真正的家庭教育开展不起来,失去了家教的指导意义。重新定义后,将父母等长辈口头与行动上的教育纳入其中,把它定位在全方位的教育上,无疑对推行家庭教育能起一个促进作用。

第四、家训重新定义后,不再是一部书,也不是一篇文章,而是几个词,一副或几副对联……就简单明了易记。过去的家训短则一篇文章,长则一部书,齐备而详尽,就是条条框框数百条,非常具体,把人束缚得死死的,完全抹杀了人的个性。但一个家庭不能没有家训,有了家训,一家人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就有了共同的努力方向。也不能太繁琐,因为大本大本的书,子孙后代读起来,要花费大量时间,使人望而生畏。长篇大论又难得记,就减弱了它应有的作用。新定义后的家训,言简意明,是一些大的原则与理念,个人有充裕的空间进行发挥,就能保持个性的发展。因简短明了,就容易记了,推行起来要容易得多,能起到家训应有的作用。

第五、新家教的定义已经有崭新的内涵,没有了时间限制,只有角色的转换,在内容上只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全都是立体型的,与学校教育也能相衔接。旧的“家教”中的“启蒙教材”没有了,请先生到家里教小孩也退到了末位,也不会与“家训”相混淆。与教育行政实际使用的家教也相差甚远,也不再与学校教育重合。家教的新含义完全符合现实生活中使用的实际,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推行家庭教育了。

我们要看到家训与家教的一个明显特征:极具个性。历代历朝的家训典籍十分丰富。这种丰富的本身就说明家训的个性。如果能够统一的话,何必各家自撰家训?全国有了一个统一的家训不就都完了吗?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各家的祖传不同,各家的工作性质不同,各家还有各家的爱好与兴趣也不全相同。我们必须强调家训的个性特点,不必强求一致。家教也是一样,各家情况有异,也会呈现出多样性,不会是一个模子。我们一定要这种多样性。但一定要个家训,这是家教的大纲,也是家教的方向!

这些都是个人的看法,需要实践检验的东西,不能武断地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我们希望家庭教育有个健康的发展,以推动我们民族素质的提高。

                                   201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