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蒙冷却系统配件:青铜器欣赏(图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09:09

青铜器欣赏(图3)

 

 商代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

商代中期(公元前16世纪-前13世纪)
通高87cm,口长67cm,口宽61cm


    1974年河南郑州张砦南街出土。该鼎为多范分铸而成。口呈长方形,上立二次铸成的拱形立耳一对,深腹,腹壁微内敛,平底,下有四个上粗下细的空柱形足,器身四面和四隅各铸单线兽面纹一组。每面两侧与下部饰乳钉纹,足上部各饰兽面纹。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大型铜方鼎,是研究商代前期青铜冶铸的宝贵资料。




妇好鸮尊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通高45.9cm,口长16.4cm


    盛酒器,形体呈猫头鹰状,昂首、圆目、宽喙、小耳、高冠,双翅并拢,双足与垂尾共为三点支撑,后颈有口,上有盖,内壁铸“妇好”二字铭文。背有兽首弓形鋬。器身满布缛丽的纹饰,造型典雅凝重,为商器之精品。

 


妇好铜偶方彝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通高60cm,口长69.2cm,口宽17.5cm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是一名出众的政治活动家和军事家。据甲骨文材料记载,妇好曾频繁地参与祭祀,主持王室的盛大祭祀典礼;多次率领军队出征,最多达一万三千人,征伐与商作对的土方、羌人、巴方等方国,并取得了胜利,被誉为商代第一女将。1976年发掘的殷墟妇好墓,是目前所见第一座保存完整的商王室成员墓葬。墓内有殉人16具,殉狗6只,随葬器物1928件。妇好墓宛如一座地下宝藏,向世人展现了殷商时期的王家气派。

    方彝是商王朝晚期的一种特殊酒器。该方彝器身横长两倍于纵长,犹如两个方彝之组合,故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偶方彝,是商代酒器中绝无仅有的罕见器形。器身两长边口沿各有七个缺口,是专为放置酒斗设计的。器盖呈四面斜坡状,斜脊线及坡面中线上均铸出扉棱,极似商代宫殿之“四阿”式屋顶,有正脊与垂脊。器口前后各有七个方形和尖形槽,颇像房子的屋椽出梁头七枚,反映出当时的屋檐多探出梁头硬挑,前沿所出梁头为大半圆形,后檐所出者为尖形,类似后世斗拱的雏形。盖脊有二钮,便于启合彝盖。偶方彝装饰豪华大方,通体以云雷纹做衬地,以浮雕枝法表现了兽面、鸱鹗、夔龙、大象等动物形象。偶方彝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器底铭“妇好”二字,表明此器为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所作。


司母辛四足觥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通高36cm,通长46.5cm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盛酒器,器身奇特,前部似牛呈立兽状,头上有卷曲的犄角,中脊至尾为卷龙纹,后部呈鸟状,足为两蹄两爪,尾部有兽首形扳。通体饰细腻精致的纹饰,盖内与器身内均有“司母辛”三字铭文。


窄流平底爵

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纪-前13世纪)
通高14.5cm,流至尾长19.5cm


    1974年河南新郑出土。盛酒器,其流窄长,尾尖,有加厚的唇边,流尾有一对小柱,长束腰,浅鼓腹,平底,下有三棱锥状足,一侧有鋬,半圆形带镂孔,腹壁较薄,质朴无纹。这是我国现知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二里头期的典型器。

    此爵与河南偃师二里头第三、四期遗存所出铜爵十分相似,具有明显早期铜爵特征,是目前二里头之外发现的唯一的早期铜爵。在二里头遗址第三、四期遗存中先后发现了十多个束腰平底爵,形态大体分两个亚种:其一为粗矮型、二是细长型,这两种铜爵都与同时期的陶爵相近似。二里头第三四期遗存的文化面貌接近于郑州二里岗下层文化。放射性碳素的测定结果也表明,二里头三期遗存的绝对年限距今是3210+90(公元前1245+90)年,树轮校正年代范围为公元前1590—公元前1300年,正在商早期的纪年范围内。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中国早期青铜文化出现偏晚是不争的事实。河南最早的几处冶铜遗迹绝对年代都在距今4000年前后,还未发现成型的器物。偃师二里头和新郑出土的早商青铜器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探索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七世纪年之间的青铜文化面貌和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起源找到了一个坚实的立足点。


青铜头盔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26.5cm,最大径23.0cm

 

    河南省安阳西北冈1004号大墓出土。许多殷代武士之青铜头盔,正面饰以不同的饕餮图案,两侧耳部各有凸出之圆形,常以中为蟠龙的冏纹饰之,盔顶有一圆管,似有羽毛之类的装饰。本件装饰为双卷角的饕餮纹,眼、鼻、耳及角都相当凸出。


 
虎卣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通高35.7cm


    共两件,出土于湖南省安化、宁乡交界,后来都流入国外,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市立东方美术馆,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虎食人卣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造型取踞虎与人相抱的姿态,立意奇特。虎以后足及尾支撑身体,同时构成卣的三足。虎前爪持一人,人朝虎胸蹲坐。一双赤足踏于虎爪之上,双手伸向虎肩,虎欲张口啖食人首。虎肩端附提梁,梁两端有兽首,梁上饰长形宿纹,以雷纹衬底。虎背上部为椭圆形器口,有盖,盖上立一鹿,盖面饰卷尾夔纹,也以雷纹衬底,与器体一致。虎两耳竖起,牙齿甚锋利。该器表面大部分呈黑色,局部留有很薄的绿锈,它和许多出土于湖南的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一样,纹饰繁缛,以人兽为主题,表现怪异的思想。



象尊

高65cm,长96cm


    湖南醴陵县狮形山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是商代鸟兽青铜器中一件造型、纹饰构成最具匠心的立体造型器物。也是是现存动物形尊中最大的一件。全器为象形,上扬的鼻为中空的流,流口是一组虎、鸟组合,鼻下有一蛇纹;象额有涡状蟠虺纹一对;耳正面为云雷纹,背饰凤纹;器表饰龙纹、兽面纹。缺盖,根据同类器推断,盖钮可能也为象。


豕尊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通高40cm,全长72cm


    1981年出土于湖南省湘潭县,现藏湖南省博物馆。商代晚期,中国青铜手工业兴盛,铸造了各种各样的牺尊,其中的豕尊,风格别致,别具一格。此尊的前、后肘部各有直径约 1.4厘米的圆管孔,横穿器身,该孔可能是用来贯穿绳索以便于扛抬之用的。器物外观上逼真,有栩栩如生之感。器身呈巧立姿势,整体比例关系与细部结构精确,面比较长,两颗猿牙露在外面,具有很强的写实性,追求形似。周身纹饰复杂多变,又和谐统一。其头部施云状纹;四肢为倒立的纹,以云雷纹为底;颈部、腹部则是面积较大的鳞甲纹。各种纹饰的变化与配合,处理得恰到好处。以豕为尊,在中国青铜牺尊中是相当罕见,特别是这纹饰精美、形象逼真的富有装饰性的豕尊。

 


田告方鼎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通高15.6cm,宽15cm,重1.68kg


    陕西宝鸡出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鼎长方体,方口唇,双立耳,直壁,四柱足。有盖,盖扁平,上有一环形钮。口下饰兽面纹,腹上有三排乳钉纹,排列成“凹”形,足饰三角云纹。盖与器有对铭,各2行6字:田告作母辛尊。铭文记田告为其母辛做祭器。


牛鼎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通高73.2cm,口长64.4cm,宽45.6cm


    1935年侯家庄北岗王陵遗址出土,现藏于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牛鼎长方、深腹、平底,器内底铸有牛象形铭文;鼎四足为圆拄形空足,四足饰兽面纹和三角纹,鼎四壁中央为牛头兽面纹,两侧有立鸟,四壁口下饰一周龙纹。远在商代,人们就将牛作为图腾,牛鼎构思巧妙,瑰丽精工,栩栩如生,凸现了牛作为生产力的重要作用,除形制无司母戊鼎硕大外,其他均优胜于贵族器物的工艺水平。


鹿鼎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通高60.8cm,口长51cm,宽38cm


    鹿鼎1935年与牛鼎一同于侯家庄北岗王陵遗址出土,现藏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鹿鼎长方、深腹、器内底铸有一鹿象形铭文;鼎四足为圆拄形空足,四足上部饰鹿头纹及三角纹,四壁口下饰一周龙纹,四壁中央为一带角的鹿头,两侧有鸟兽纹。商代人们将鹿这种吉祥动物作为图腾,凸显鹿得草而聚其众,蜂得花而鸣其群的友爱合作精神,寓意着和谐的关系。鹿鼎构思巧妙,瑰丽精工。


人面纹方鼎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通高38.5cm,口长29.8cm,宽23.7cm


    1959年于湖南宁乡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该鼎为长方形体、二直耳、四柱足。器四角有较高的扉棱。器腹四面各高浮雕出形象相同的人面,人面方圆、高颧骨、隆鼻、宽嘴、双目圆视、双眉下弯、双耳卷曲。腹内壁铸铭文“大禾”二字,字体宏伟有力。人面纹方鼎的用途可能与祭天祈求丰收有关。此鼎器形雄键伟岸,在装饰上又以人面为饰,更为孤例。人面的形象极为奇异,给观者一种望而生畏、冷艳怪诞的感觉,是一件匠心独运的青铜器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