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隆高端纯水机:凤凰淑女:评中国的人才引进计划之不周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01:30
 最近中国国内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求貌似达到“求贤若渴”的地步,“百人计划”、“长江学者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计划”、“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等等,层出不穷的各类求贤计划不断出台,好像中国已经到了必须重视人才、特别需要人才的紧急关头-----“显然,为了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归国,中国政府下定决心要做最大的努力”----报纸上如是说。

      要是博士们每天看这些国家层面的引进人才计划,那是十分让人激动的,或许会煽起很多散落在海外的“人才”们归国的热情。但事实上,想招到需要的人才并非易事,招来的人才也或许和国内用人单位不能马上实现无缝对接,总有些相互不尽人意。结果就出现了那种“招了半天,90%还是国内人”的局面,然后报纸上就十分煽情的对着海外高喊:归来吧,归来哟!~~~不知道这个呼喊有几多人能响应?

       据统计,中国留美攻读科学和工程学位的博士生有两大特点,一是人数众多,排在美国招收海外博士生人数的第一位。二是毕业后回国的比例低,据统计大概这么多年,有90%多的博士学成没有归国,回来的只占学成人数的8%,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博士归国比例。 中国近年经济飞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需要大量人才也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国家花了大力气做招回人才的计划却没有凑效呢?是博士们毕业后愿意滞留美国吗?是他们真的那么喜欢留在美国吗?事实上并不见得,很多学成的博士都是心系祖国的,都想回到祖国,但为什么他们又没有回来呢?

          我们仔细的研究一下招聘《青年千人计划》里面的条件,就能看出一点端倪:条件里有这样的话““青年千人计划”申请人须具备如下五个条件:

     ~~~~   2、在海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并有3年以上的海外科研工作经历;

               3、申报时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有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

~~~~~~

           这就是里面的必备条件。

          也就是说,国家需要的是“人才”,需要人家培养好了的、成熟了的、最好有自主知识产权带回来的、最好是在国外已经是某项科研项目的领军人物的、最好自己在国外办了企业、正在生产国外特别需要的的高科技产品的。这样的人才能叫“人才”。但这样的人已经在国外发展很好了,他能轻易放弃外面熟悉的科研条件、申请到的学术基金、已经拥有开发成功的高科技技术公司、义无反顾的回国吗?我觉得有点强人之难。

        一,储备人才, 中国需要人才储备,外国也需要人才储备。

     但美国储备人才是从招收硕博连读五年的学生起开始储备人才的,美国拿出大量的资金供全世界的精英本科生向美国大学申请全额奖学金,在美国的中国博士大部分是从中国清华和北大、中国科技大等大学直接毕业而申请到美国各个大学全额奖学金而去美国读博士的。在这个环节上中国就放弃了人才的储备。据我了解,中国教育改革一开始就放弃了对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免费教育,改为缴费读书,从而导致很多北大、清华的本科毕业生放弃了保送到本校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机会,千方百计的考取了美国常春藤等各个大学全额奖学金,从而中国流失了大量这几个学校毕业的、后来成为博士的优秀青年学子。培养高端人才国家不舍得花钱,这是中国教育改革思路上的失败。我不认为美国多么好,中国的学生多么想去美国或者是崇洋迷外,实际上是中国自己把那么多学子送给美国的。中国在很多地方舍得花钱,甚至浪费钱财,但在教育上就是舍不得投入。

  二,人才是需要培养的,中国并非只要“摘桃子”

   “ 在海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并有3年以上的海外科研工作经历”---------青年千人计划的这条,就让所有的中国博士在美国滞留,并且千方百计的要取得在美国的工作经验,否则,就不是中国某些人眼里的“人才”,尽管你已经在美国的学校博士毕业。有人是想留在美国,但许多人是想满足国内招聘、得到工作经历而归国,才不被人挑剔为“没有经验,不是人才”。这也是在美国为何滞留了大量中国博士的原因。    实际上在美国求学硕博连读的五年内,很多学子已经有了许多科研计划,出了许多论文,也选定了科研方向,就算毕业直接回国,只要有良好的环境,做科研和将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都是能达到的。很多学子的内心都希望把好的技术带会祖国,那些创新的思维在他们的心里装着,他们知道只要一旦在美国申请专利,那技术就不再属于中国,而是属于美国的学校或者单位。但中国不愿意要刚刚毕业的、“不成熟”的博士,认为这些还“不是人才”,甚至于有那么些急功近利的摘桃子派还质疑这些博士是不是人才,抱怨“千人计划”中“引进的归国人员中一流人才少,二三流人才多”。还有些人说“该回来的没回来”,说归国学子是“在美国混不下去了才回来”,这些话让那些已经归国的人才们听了,内心冰凉。

       人才是需要培养的!随便哪个人才都需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加上自己的勤奋,在取得博士教育的基础上,不难出成果,但需要时间,尤其是对待青年学者,不能让他们才20多岁就老练的如同四十岁一般,更不能让他们还不满三十岁,就要和国内八十岁的老专家一般的高水平。我不知道那些拿了放大镜看青年学者的人,对青年学子挑剔万般缺乏包容精神,不给青年时间让他们成长,自己是不是天生的人才?青年们今天是二三流学者,明天就未必还是二三流学者,很多有成果的老科学家其实是倾其一生精力出一个成果,在他们艰难的摸索和攀登中付出的心血就不该受到尊重?现在全世界的科学家出成果的年龄、取得诺贝尔奖的年龄都推后很多,可以看到,诺贝尔获奖学者个个都是白发苍苍,没有青年,中国若干年没有出一个若贝尔奖获得者,这不是未归海外学子的错,而是在国内各个好位置上坐着,可以对别人指手画脚、自己不出成果的那些“著名学者”们的问题。所以,不要太挑剔青年,给时间等待他们成长,是老一辈科学家应尽的义务。

       为什么要对青年人才设置门槛、苛刻万分?青年们毕业了,想回来就回来,这里是他们的家,中国也有义务培养他们。中国不该在人才问题上只想摘桃子而不种树,需要别国为你培养完备了,你拿来就用,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好事呢?在培养自己的硕士博士问题上,中国已经放弃了人才储备,流失了一部分本不想出国的青年,如今人家青年们靠国外的奖学金学成了,你还要人家“必须有经验、必须有知识产权、必须有独特的科学技术、必须是领军人物~~~~”,必须这样,必须那样,我觉得青年才俊们如果都到了“什么都具备”的领军人物级别,就是世界大牛级别了,那你还能引得进引得动吗?中国有句古话叫“投资烧冷灶”,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中国不该采用实用主义的策略,“拿来就用,马上就用”不大现实,在引进人才上需要国内诚恳,在情感上也需要投资,科学技术装在人家脑子里,不是你想让他贡献他就贡献了的,需要他内心认可,觉得值得贡献,他才会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195几年大量的海外学子归国,带回大量的新技术高技术,心甘情愿的回来和国人一起吃糠咽菜搞科研,那就是内心认可你,愿意付出,愿意奉献。

     美报有个文章题目是“中国应靠中华民族向心力招贤纳士”,文中提到“20多年来中国赴美攻读理工科博士学位的留学生,获得学位后有九成人留在了美国,而不到一成的人归国,从数字上看,尽管只有几万人,但对于中国科学技术高端人才而言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损失。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顶级科技大国,与其广泛吸引和招纳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是分不开的。中国要吸引更多的留学人员回国, 应靠中华民族向心力来招贤纳士  。”

   向心力,我们有吗?

       正在实施的“青年千人计划”不但对海外学子设定了门槛:“必须在海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并有3年以上的海外科研工作经历;申报时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有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
    还对本土毕业博士也设定了门槛:“在国内取得博士学位的,应在海外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五年以上。”

   这两部分门槛一设定,海外学子不但滞留海外,连本土自己培养的博士也被逼他乡,不得不流失海外了,这样的政策,算是引进人才呢,还是把人才更加多的推出去?

       我希望国内招聘海外博士的人才计划是真诚的。或者说,不管海外博士还是本土博士,只要是人才,国家就应该重视他们。这个话许多人不爱听,但实际上,这么多的门槛就是条件苛刻,就是只想摘桃子,就是不真诚的。

    凤凰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