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古斯工程学:十三少碑帖介绍:东晋·王羲之《姨母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2:20:52

十三少碑帖介绍:东晋·王羲之《姨母帖》  

2011-02-12 09:50:22|  分类: 书法碑帖介绍 |  标签:姨母  王羲之  通天  万岁  摹本   |字号 订阅
http://ed-idea.blog.163.com/blog/static/15661245201111295022923/ 概述  《姨母帖》为东晋王羲之作品,传世法帖为唐摹本,公元696年由唐代武则天命人临摹。集于《万岁通天帖》中。

简介  【名称】姨母帖  【作者】王羲之  【时代】东晋  【书体】行楷  【摹搨】唐代  【材质】硬黄纸本  【规格】纵26.3厘米,横53.8厘米。6行,42字  【收藏】辽宁省博物馆。  此帖曾摹刻于《戏鱼堂帖》、《真赏斋》等丛贴。

释文
原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注释  王羲之作此帖是为了悼念其姨母,即卫夫人。从原文可以知道王羲之是在突然得到姨母去世的消息时,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写这封信的。此帖中的姨母很可能就是其少年时的书法老师卫夫人卫铄。  王羲之和他的姨母感情十分深厚。从帖文来看,王羲之突然得到姨母噩耗后,心情十分悲痛,连正常的事务都不能安顿料理了。

欣赏  1、《姨母帖》是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字间多断、顿挫,除“奈何”两字上下牵连,其余都字字独立;笔画凝重、朴拙,其“哀痛摧剥,情不自胜”的心绪直露无遗。  2、《姨母帖》是王羲之作品为历代鉴定家所肯定,但它与他的传世至今的其他作品都不大相同,却与本世纪以来出土的晋人书迹接近。即在体式上尚带有一定的隶书笔意,风格上显得古朴凝重。  3、现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尽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质两种,《姨母帖》属于后者。杨守敬说:“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此类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写,其结字和用笔都还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横画,隶书的笔意都很明显;“痛”“日”“何”等字的转折处都较生拗峭拔,并残存横式。这些都是隶书笔势孑遗。另外笔画质朴凝重,出笔入笔比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样强调一笔三折。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种古朴高华的艺术魅力。还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较接近。  4、《姨母帖》帖中字势,宽广均平,正面迎入,有古体本色,“姨母”二字敦朴圆厚,其横画是弧势,意谓重心居中,无所偏倚,……王羲之喜将横画和竖画,变斜变曲,在《姨母帖》的“日、顷、固”字,如画半圆,加强字的灵动感。……《姨母帖》古貌磅礴,无楷书提按之笔势,亦无后世行书跌宕之意态,光芒尽敛,火气全无,或顿或曳,与隶体也不相同,得知羲之以古拙胜,而不专尚姿致。

来历
进献    《姨母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的第一帖。公元697年(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凤阁侍郎石泉王方庆,即晋朝丞相王导十世孙,应大周金轮皇帝武则天之命,进献累代祖父书迹“凡二十八人,辑成一十一卷”。“后不欲夺志,遂尽模写留内,其本加宝饰锦缋,归还王氏”。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见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六载窦臮《述书赋》并其兄窦蒙的注)。宋代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七著录,称为《万岁通天帖》。原本今已亡佚,传之后世的是摹本。
流传  摹本在流传过程中两次遭火劫,一次是明代无锡华夏(中甫)真赏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间乾清宫大火,火烧痕迹犹存。重装后,次序错乱,现存王羲之等七人十通书翰。现存《万岁通天帖》通长353.8厘米,前后钤有唐宋间诸旧藏印。北宋始不断收刻于各法帖中。《姨母帖》用笔圆浑遒劲,字体端庄凝重,尚存隶书痕迹。其书法风格,不类传世的王羲之诸摹本。
关于万岁通天帖  《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物,内收王氏家族二十八人法书。王方庆于公元697年上进武则天,武命人临摹后将原本又赐还王方庆。现存《万岁通天帖》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此帖钩填技术极其精妙,可谓“下真迹一等。”董其昌曾称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