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valho:名人阅读方法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24:30
----------------------- Page 1-----------------------名人阅读方法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电子书制作者:杨锐                                                       2006-8-22                           马克思的读书方法
----------------------- Page 2-----------------------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也是世界公认的大学者。生  平著作极富,《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哥达纲领批判》等都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在他一生的革命生涯和学术生涯中,始终都与书为伴,好学不辍。      马克思生前学识之渊博,读书之广泛,是极少有人能与他相比的。他不仅以毕生精  力专门研究了政治经济学、哲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各种学科,而且还  酷爱文学,阅读过大量的诗、小说和散文。      作为一位伟人,马克思之所以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在各个领域中都能有所作为,成  为一个时代思想的高峰,是与他科学合理的读书方法密不可分的。      第一,读书喜做摘要和笔记。      马克思读书,很有系统性,经常是带着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  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      第二,坚持有规律性的读书生活。      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在法国等许多国家流浪或暂寓,但他的读书生活一直  没有间断。自从 1849 年夏迁居伦敦后,马克思的经济陷入困境,家庭生活十分艰难。但  他依然坚持读书和科研工作,并在其中找到了“无穷的安慰”。他当时每天早上 9 时准时  来到大英博物馆阅览图书,直到晚上 7  时回家。不管风吹雨打,春夏秋冬,每天都是如  此。连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都认识他了,知道他的专座。由于多年从不间断的阅读,以  致他的座位底下出现了他双脚踩出的印痕。      第三,紧张的阅读和轻松的阅读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要从事的是政治经济、哲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研究,他在这方面投入了大  量的精力,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因而阅读任务也相当繁重和紧张。由于马克思早
----------------------- Page 3-----------------------年爱好文学,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并曾做过当诗人的梦。因而,每当他工作疲倦,在理  性的书籍里徜徉过久而需要休息时,他便捧起一本诗集,或者是一部小说,走进另一世  界,并以此来调剂和舒缓自己疲劳而又绷紧的大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明确和妥善认识书籍阅读和自身创造之间的关系。      对于书籍,由于对个人的帮助不一样,所以每个人也都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如有些人把书视为自己的朋友,有的视为老师,有的视为精神食粮,有的视为智慧或快  乐的来源,有的视为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有的人把他作为自己的装饰品,附庸风雅。但  马克思却不一样。虽然他早年也得到过书的启示,读过难以计数的书,可他却指着案桌  上的书,对他的朋友说:“他们是我的奴隶,必须按我的意志为我服务。”      这些话在有些人看来,或者会以为马克思有点狂傲,但在这里,至少可以说明三点:  第一,马克思读书,既钻得进,又拔得出;第二,马克思把欧洲当时的所有经典著作大  致上都读通了,他没有拜服其下,而是站在这些经典之上,又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审视的  眼光加以俯瞰,所以站得高,看得远;第三,马克思读书,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  界,否则是说不出这种话,难有这样的体会的。      当然,除了方法以外,马克思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高峰,形成一个博大精深  的思想体系,是与他终身刻苦勤奋的攻读以及勇于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密不可分的。他曾  说:“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在崎岖攀登的小路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  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 Page 4-----------------------                                 读书的目的与方法      阅读可以分成四种情况。第一种是信息式阅读法。这类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情  况。我们阅读报纸、广告、说明书等属于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大多数这类资料,读者应  该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法,眼睛象电子扫描一样地在文字间快速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  需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任何人想及时了解当前形势或者研究某一段历史,速读法  是不可少的,然而,是否需要中断、精读或停顿下来稍加思考,视所读的材料而定。      第二种是文学作品阅读法。文学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因  此阅读时应该非常缓慢,自己能听到其中每一个词的声音,如果嘴唇没动,只是因为偷  懒。例如读“压力”这个词时,喉部肌肉应同时运动。阅读诗词更要注意听到声音,即使  是一行诗中漏掉了一个音节,照样也能听得出来。阅读散文要注意它的韵律,聆听词句  前后的声音,还需要从隐喻或词与词之间的组合中获取自己的感知。文学家的作品,唯  有充分运用这种接受语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们的聪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写作技巧。这  种依赖耳听—一通过眼睛接受文字信号,将它们转译成声音,到达喉咙,然后加以理解  的阅读方法,最终同我们的臆想能力相关。      第三种是经典著作阅读法,这种方法用来阅读哲学、经济、军事和古典著作。阅读  这些著作要象读文学作品一样的慢,但读者的眼睛经常离开书本,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  细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的用意。从而理解其中的深奥的哲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  用经典著作阅读法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容易忽略文学作品的特色,以 使读者自己钻进所  谓文学观念史的牛角尖中去。      第四种阅读方法是麻醉性的阅读法。这种阅读只是为了消遣。如同服用麻醉品那样  使读者忘却了自己的存在,飘飘然于无限的幻想之中。这类读者一般对自己的经历和感
----------------------- Page 5-----------------------受不感兴趣,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书本之外。如果使用麻醉性的阅读方法阅读名著,读者  只能得到一些已经添加了自己的幻想的肤浅的情节,使不朽的名著下降到鸳鸯蝴蝶派作  家的庸俗作品的水平。如果漫不经心地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犹如读一本拙劣的三角  恋爱小说。麻醉性的阅读在将进入成年的时候达到顶峰。年轻人的麻醉阅读是造成大量  的文学作品质量低劣的原因。                                 孔子的读书方法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一生好  学。相传他曾将鲁国史官所编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加以整理修订,又整理《诗》《书》  等古代文献。他从三十多岁起开始从事教育,历时约四十余年,弟子满天下。他去世后,  其弟子把他平时对他们和别人的讲话内容记录整理成《论语》一书。书中除了有关道德、  政治、伦理、立身等问题外,也有不少内容是着重论述学习方法的。      第一,认为人生在世,时时处处应好学不倦,方有长进,而少年时的学习尤为重要。  他说:“少而不学,长而无能。”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  意思。      第二,认为一个人光埋头苦学并不够,还要多思,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会更  加有效。      孔子曾经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只学习而不  知思考消化,则茫然一无所得;如果只思考而不知学习,那就更危殆不安了。      第三,认为对于学过的东西,应该时常加以重新温习。      孔子有一句学习方面的名言,叫做“温故而知新”。意思是只有时常温习过去所学得
----------------------- Page 6-----------------------的知识,并整理而找出头绪,加以巩固,才能不断吸收和了解新的东西。      第四,认为学习一定要谦虚。      由于孔子的学问非常渊博,对于《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  的文献、历史都非常精通,有人以为他是天生的。他不同意,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  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说,我不是天生就知道这些东西的,而是喜好古文献,并以敏  锐和全神灌注的精神而追求到的。      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倡一个人在学习中要多问多听,不懂不要装懂。不论什么人,  只要他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就应该虚心向他求教。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有三个人同行,其中必有一个在某一方  面胜过自己,自己应该选择其好的方面而学习他,对其不好的则加以改正。                     怎样做读书笔记       积累资料的方法人各有异。但最基本和常用的,莫过于做笔记。笔记可不拘体例。  不限长短,内容庞杂,形式多样。然而主要是这样四种方式:       摘录式。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主要摘录书籍、报刊、杂记、调查报告、文书  档案中,与自己学习钻研内容有关的原始材料。比如你自修文科,便可摘录有关的学习  资料、重要文章、警句格言、词语典故等。如果学理工科,就得摘录有关文献、重要的  结论与证明、独特的技巧,等等。这样便可备你不时之需。       提要式。即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对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或某一章节、  定理等,进行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把其内容、要点写出来。这不仅可备忘、备查,  而且可训练你的综合、概括能力。列宁的哲学笔记,有很多就是采用的这种形式。如《黑  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一书摘要》等著作。而且他对摘
----------------------- Page 7----------------------- 录内容,还往往写出自己的意见、批评或注释,以及自己独创的符号和评注。比如“注   意”“说得对”“辩证的精华”等提示性简明字样。明确地表明了列宁对某段论述的意   见或批评。提要应力求简明扼要、脉络分明,最好以某一主线展开。如,历奥可突出主   要人物及其作用.重大事件及其影响。也可用列表法使其内容一目了然。        心得式。记下的是对某一问题思考的心得。如李贺的《史纲评要》,脂砚斋的《重   评石头记》,皆是这样的著作。心得也可以是礼记、体会。札记多为旁征博引,辩证考   订;体会多为引申阐发、借题发挥。沈括的《梦溪笔谈》,茅盾的《读书札记》,马克   思的《数学手稿》,就是用的这种方式。这是写笔记的一种高级形式,要求有更多的个   人创见,难度也较大。但它却是创造的半成品或完善的精制短篇,一旦需要时,就可组   织起来,使之成为有价值的作品。         写这类笔记,要特别注意捕捉生活中的火花.自修理工科则应注意抓住学习研究中  所碰到的难点和问题。有些重大发现,往往是由一个简单的疑问开始,经过冥思苦想或从  某一点上受到启示的。对任何一点良好的思索。那怕是一丁点都不应放过,并把它及时记  下来,很可能成为你作出成就的关键。       索引式、即写下有关的论文题目或书名等。在阵习中可能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看到  某些东西感到十分有用,但内容却太多,上述三种笔记法又都不易采用.或者是这个内容,  你本身就有这本书,所以也不必采用上述方法。但是往往到要用这个内容时,你却忘记了  或找不到了。诸如此类问题,只要搞好素引,便可顺手拈来。自学成名的史学家陈垣曾说:   “教学和研究要从目录学入手”,“目录学就好象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  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所以,平时应把所有的资料,按照内容本身的性质搞出一个  索引来,以备查用之便。       上述四种与笔记的方法,可视各人的爱好、条件而定。至于书与格式,记在笔记本、
----------------------- Page 8-----------------------活页张、卡片、纸条上均可。如果是自己的课本、书刊,那么写在天头、地脚、篇末、段  尾都行。也可在书中作些符号或标记。总之,各种方式均有所长。但从使用价值来看,采  取做资料卡片的形式更好些。做卡片请你注意几点:       一是每张卡片最好只写一个问题,一个事例。这样既灵活,又不乱,便于分类整理装  订成册。       二是每张卡片须注明资料来源、书名、篇名、版本、卷首、页码等,便于查找。       三是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应注意积累卡片向某些方面集中,使之更加系统化和深化。       四是一定要养成定期整理的习惯,按性质或需要把卡片编上页码,分类插放。既为查  找使用提供方便,又可在整理过程中使自己平时分散、零碎的知识系统、条理起来。                                   读书的三重境界       何谓“读书的三重境界”?日:为知,为己,为人。     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宋   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皇帝如此,一般读书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   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   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总之,博学从而多   才多艺,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者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这是读者的第   二重境界。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苏东坡有“腹有诗书   气自华”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   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常言:“独善其身”,练好“ 内功”,提高自身
----------------------- Page 9-----------------------  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读书    固然要博览,但是听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换句话说,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   好书,这是甚为关键的。       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己” 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这是非常宝    贵的,非正人君子是不易做到的,应该大力提倡,并大加发扬。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   够,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还应该向前人学习,“为人”而读书。          我所说的“为人”,不是“今之学者”的“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而是我所要表达    的“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比较而言,“为    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    人之一。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1837 年中学未毕业就遵父命弃学从商,业余刻苦读书。    1841 年在柏林服兵役时常去柏林大学听课。1844 年在巴黎会见马克思,从此结为亲密战    友,终生共同从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 年8  月 6 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有一位  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恩格斯复信  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  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  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
----------------------- Page 10-----------------------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  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  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  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  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读书“三功”         大凡好文章都追求一种含蓄美──借物以抒情,即事以明理;情不显出,理不直指。   我们在阅读时如果只是一般地“看”一下,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作品的内蕴。要想穷通作    品内蕴,必须下得三种功夫。          一曰“诵”。文字是意象符号,单用眼看难以“意象全出”。诵把死文字变成活音   调,创造出一种进入佳境的氛围和契机。诵把眼、口、耳、脑诸感官都调动起来,其感   受自然比“看一下”更为深刻。当我们诵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佳句时,仿   佛看到了静谧的松林、斑驳的月影,听得潺潺的泉声,嗅到醉人的松香,进而就会感受   到诗人那种远离尘世闲适自得的情趣。诵读的过程,是一个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渐渐   消化、默默吸收的过程。在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反复诵读几遍,其意便能了然于心。   对美文佳句低吟长咏,会觉齿颊留芳,久之,便潜移默化而为写作的灵气。          二曰“疑”。读书是一种融进了自己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的能动性行为。会读书者   必会生疑。有道是“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疑,可以消除误解,使真义得以从遮   蔽中敞亮起来;疑,可以使思维触角深入“三昧”,从而逼近作者,产生共鸣。在读到
----------------------- Page 11----------------------- “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棵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秋夜》)  时,一旦用心,你必然会生疑:讲究精练的鲁迅为什么要用这单调重复的语言形式呢?  这和《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小叫天出场的那  一段类乎罗唆的描写,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反复追问探究,你定能参悟作者利用“繁  笔”的语言张力表达孤独、寂寥的情绪,并使欲赞颂的枣树形象鲜明突出的匠心所在。  读书是一种发现性活动。只有透过表层文字,对文章的意义作深层次的开拓,才能见人  所未见,感人所未感。既“学以聚之”,又“问以辨之”,才能洞开增知获趣之门。         三曰“评”。读书不是对文章原意的简单追索或还原,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深  层探索的基础上,对文章做出理性的判断,写出评价性文字,这是阅读能力的质性表现。  我们读书时,常常徜徉在风光绮丽的世界里,只觉得它美,却说不出它为何美,这说明  还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必然王国。明白了文章原意之后,再探究一下作  者对某一人生体验的表达底蕴和表达这种底蕴的艺术方式,将感悟到的奥秘转化为可供  交流的语言(文字),就会实现读书的优化效应。也只有完成这样的转化,才能获得审美  情感的同化、人格气质的升华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古人读书讲究“出入法”。始求所以  入,终求所以出。入,则见得亲切;出,才读得透脱。既能“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诵,不是看,而是声情并茂地念。疑,不是一般地想,而是追问作者,同作者探讨。  评,不是复述,而是评价优劣得失,揭示艺术规律。具备了这三功才能读出智慧,读出  境界,读出一个灿烂的自我。                                   毛泽东的读书法
----------------------- Page 12-----------------------    读书是毛主席的一项特殊爱好。毛主席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获得了丰硕的成  果。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  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  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  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  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  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  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  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  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 39 度多,医生不准他看  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  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  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书、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  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  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  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  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
----------------------- Page 13-----------------------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讯,五真正十代读,六十  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毛主席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  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  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  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  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  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丝、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  比比皆是。        毛主席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曾阅读批注了德国泡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  在 10 万余字的原著上,他用工整小楷写了一万二千一百多字的批注和提要。在他移居长  沙清水塘时,他这本书曾被一个同学借去。直到 1950 年,这位同学才托周世钊先生带还  给毛主席。毛主席又高兴地翻阅了自己写在书中的批语。        毛主席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打开毛  主席阅批过的书籍,可以看到他是怎样不厌其烦地将一个一个的借别字和明显点错的标  点改正过 来,又将漏字一个一个地添加上去。        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  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的。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  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
----------------------- Page 14-----------------------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  史经验。他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  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毛主席对中国  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的人。                                  列宁批注阅读法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1924)原名乌里扬诺夫。无产阶级革命导师,  列宁主义的创始人。1887 年中学毕业后入喀山大学学习,数月后即因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而被逮捕流放。从此开始职业革命者生涯,终身献身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并有许多时  间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      列宁酷爱读书,在紧张的革命斗争生活中,甚至在被捕、流放中仍然手不释卷。他  读书时很喜欢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容丰富的评论、注释和心得体会。有时还在书  的封面上标出最值得注意的观点或材料。一旦读到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他还在书  的扉页上或封面上写下书目索引,特别注明书中的好见解、好素材及具有代表性的错误  论断的所在页码。列宁把做批注视为一种创造性劳动,非常认真地加以对待,从不马虎  草率。他一般使用铅笔批注,很少用钢笔。他写批注的过程,可以说是与书的作者探讨  甚至激烈争论的过程。每当读到精辟处,他就批上“非常重要”、“机智灵活”、“妙不可  言”等,读到谬误处,就批上“废话!”、“莫名其妙!”等等,有的地方则干脆写上“哦,  哦!”、“嗯,是吗?!”、“哈哈!”、“原来如此!”等等。其读书入神之态,跃然纸上。更有  价值的是,列宁的重要著作《哲学笔记》就是在读哲学书籍时写的批注和笔记汇编而成  的。它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认真写批注,可以促使自己在读书时  开动脑筋,认真钻研,把握书的主要内容,也可以督促自己动手笔录,记下某些感受、
----------------------- Page 15-----------------------某个思想火花。将来重温此书,还可进行比较,看看当初的认识是否正确,是一种有效  的读书方法。      那么,列宁又是怎样提高阅读速度的呢?      列宁读书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异常惊人。有一次,一位老布尔什维克见列宁捧着—  本很厚的外文书在快速翻阅,便问他要把一首诗背下来需要读多少遍,列宁回答说:只  要读两遍就可以了。      列宁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记忆力,是与他读书过程中的专心致志分不开的。他读起  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 6 把椅子在他身  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  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  然倒塌……     这个故事说明,要想把书读透、记牢,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古人早就说过:“读书  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  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                                                                                                   阅读速度与理解        每个教育机构都有专业老师,教你提高阅读速度和增进阅读理解的方法,但下面所  提供的并不是想用来替代专业老师的辅导。        阅读速度        不同的阅读材料要用不同的速度。例如,阅读一部令人兴奋的小说要比阅读一本生  物学的课本要快。 不同课本所用的速度也不同,因为有的写得好,有的写得差,因此,  有的就比较难读。每一学期,在读不同课本的一个章节时, 给自己定一个时间,看一小
----------------------- Page 16-----------------------时能读多少页。一旦你对你的阅读速度有比较精确的估计,你就可以较好地安排你的阅  读和学习时间。        阅读理解        先很快地看一遍某个章节。找出作者突出强调的部分。如果作者对某一个概念给了  许多图解,那它就也是一个重要概念。如果时间紧的话,你可以跳过那些作者着笔不多  的部分。        读每个段落的第一句应该比读其余部分更认真些。        在阅读某一章节之前,注意标题以及每一段的第一个句子。然後合上书,问你自己,  现在你对在看书之前所不知道的这个主题了解了多少。        在读每一个句子时,注意名词和主要的内容。找出名词-动词的搭配,并学习掌握这  些搭配。例如,想一想下面这段课文:        经典的条件反射是这样一种学习,它发生於当我们把环境中的两种刺激联系起来时,  其中一种刺激激发反射性的反应,第二种刺激相对这种反应原本是中性的,但是, 在它  和第一种刺激结合後,它自己就激发起这种反应。        你不需要读每一个词,你可以用图解的方式来解释这段课文:        经典的条件反射=学习=把两种刺激联系起来        第一种刺激激发一种反应        第二种刺激=原本是中性的,但和第一种刺激结合 -->激发反应。 不必一遍一遍地  读课文,你可以这种形式记笔记,这样,你记下了这段课文中的重要内容,一旦你这样  记笔记,你就不必担心课文本身。                                       五步读书法 
----------------------- Page 17-----------------------      近年,国外流行一种“SQ3R”读书法。这种五步读书法,最早出现于美国衣阿华大   学,后来,美、英和欧洲各国都普遍采用。国外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读   书法符合人们读书中的一般思维规律,有助于理解书本内容和增强个人记忆力。          五步读书法过程如下:          浏览:这是读书的第一步,当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应概要地读一读该书的提要、目   录,以便以该书有个大体的了解。          发问:这一阶段,要读书中各章节的标题以及章节承上启下的内容,一边粗读一边   提问。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己的钻研。          阅读:如果说浏览、发问敲开了书本知识的大门,阅读则是登堂入室。阅读就是从   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   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   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          复述:即“回忆印象”,如俗话说的“过电影”。离开书本。回忆书中的内容,看    自己发问 题目上否获得了正确的理解。这是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也是巩固记忆的   手段。         复习:一般在复述后一、二天内进行,隔一段时间再重复一次,可以巩固已有的知  识,又能温故而知新,从中获得新的体会。                                                 苏轼的读书方法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开风气之先而   且成就卓著。即便在读书方法上也有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在《又答王庠书》中答侄女
----------------------- Page 18-----------------------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从古到今,影响深远。      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  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  年轻人读书,每一本好书都读它几遍。好书内容丰富就像知识的海洋,读书时人的意识  指向一个方面,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口,不能使各个方面的知识进入视野,读一遍书只是  获取了意识指向的那个方面的信息而已。所以希望读者每读一遍都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      这种定向专一、反复整取的阅读模式,我姑且命名定位为“模式阅读”。因为它是一  个模式:带着 A       目标读第一遍,带着B           目标读第二遍,带着C          目标读第三遍,带着D  目标读第四遍……苏轼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   “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他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运用此法去读一篇文章,比读一本书就容易多了。 信末说:“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意思是,远不是速成的方法,是十分可笑的。有人恐怕会把苏轼的谦虚当作浅陋,自以  为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何必一意求之、勿生余念呢?殊不知贪多求快乃生性浮躁,涉  猎虽广却是过眼烟云。                                 快速阅读的十条要领      1.不要反复浏览。凡是科技读物,一般只须顺着读一遍即可。如有必要,也要等整  篇读完之后,再回过头重复某项内容。避免眼睛不断地来回转动。      2.采用“筛选”式阅读法。有意识地为涉猎专业所需的信息而读。      3.要默读,不要朗读。发声的阅读是快速法的大敌。      4.阅读时,视线应与读物成垂直线,并充分发挥视线的“余光”作用,多览到一些  内容。      5.要聚精会神地阅读。快速阅读必须有“强化”的注意力。
----------------------- Page 19-----------------------    6.提倡有理解地阅读。阅读时,抓住实质性的关键词。读物的内容实质,正是阅读  时应弄通的重点。理解,就是探索出读物的思想意义。      7.在阅读中,运用要领记忆的基本方法,有目的地去记。不必去记无关紧要的词句,  却要记住作者意图及内容实质。      8.学会运用多种形式的学习法,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9.经常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便能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      10.每天阅读的定额标准——在两份报纸,一本杂志,按自己的专业需要,从中吸取  相当于普通图书五十至一百页左右的信息。                            列夫·托尔斯泰的读书方法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 19 世纪的大文豪。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等小说享誉全世界,而他的高尚的人品和渊博的知识,也得到后人的颂扬。同  样,在读书领域中,他也有自己富有个性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方法。      第一,善于总结和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并加以归纳。      1891 年,六十余岁的托尔斯泰曾在给一位友人的一封信中开了一份书单,题为《对  我产生了印象的书籍》。在这份书单中他把过去各个年龄阶段所阅读的书籍分成“印象  深”、“印象很深”、“印象极深”这样三个层次,这说明他还是很善于总结和回顾自己的  读书经历的,这可以视为托尔斯泰第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读书方法。      第二,托尔斯泰认为读文学作品,一定要注意作者的性格。      他在 1853 年的日记中写道:“读书,尤其读纯文学的书——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  该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性格上。”既关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更关注“文学作品中
----------------------- Page 20-----------------------所表现的作者的性格”,这可以视为托尔斯泰第二个值得引起重视的读书方法。      第三,托尔斯泰喜欢朗读文学作品,并在诵读中感受或评判一篇文学作品的好坏。      托尔斯泰在休息、闲暇或与友人聊天的时候,经常会动情地朗读起他所喜欢的一些  文学作品,并经常因朗读而感动地掉下眼泪。有时候,他在朗读之后,还会加以评说。  象托尔斯泰这样喜欢朗读别人的作品,然后再加以评说的情况,在其他著名作家的身上  并不多见,但这对于加深一篇文学作品情愫和内涵的理解,却有极大的好处,这不妨可  视为托尔斯泰第三个值得引起重视的读书方法。      除了以上三点以外,托尔斯泰还有一些读书方法也应值得注意。例如,他在阅读书  籍之外,还经常喜欢与人谈论,交流思想和读书心得等等。                                  通用式阅读法      通用式阅读法是一种时常采用的精读方法。通常分五个步骤进行:       1、浏览。就是对文章做鸟瞰式感知,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  得到总体的印象,概括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或观点、材料。       2、提问。根据浏览的印象和自己的需要,提出需要弄清的问题,使阅读文章的目标  具体明确。提问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去设计。内容方面包括中心思想、社会意义、  作者的情况、写作的背景与动机、内容要点、主要章节和段落的研究等;形式方面包括  文章的结构布局、各个部分的关联、体裁形式、表达手段、用语特点、词句的推敲等。       3、精读。这是关键的步骤,必须认真阅读文章,圈点、批划、评注,弄清词句含义,  逐段理解内容,理清线索,把握主题,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摘要,抄卡片,写笔记,  列提纲,绘图表等,求得切实具体地解决问题。  
----------------------- Page 21-----------------------    4、背诵。强调记住需要记忆的内容,不一定都是一字不差的背诵,可以作尝试性回   忆,再与文章对照反复记忆,力求记得准确、迅速,也可以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默写   提纲,记住要点。        5、复习。包括系统整理提纲和读书笔记,重温主要问题解决的办法,完成必要的练  习。通用式阅读法,综合运用了感知、记忆与思维的规律,能使阅读获得较好的效果。                                      朱熹的读书方法       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  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他在读书方法上,总结归纳“二十四字”阅读法,该法  是由“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著紧用力、须教有疑”24 个字  组成的方法。         ⑴循序渐进。即从基础知识读起,一本本读通,读时对文献中字、词、句、篇等  要逐一弄通,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有系统、有步骤地从低向高、从浅入深的进行阅读。         ⑵虚心涵泳。即要仔细认真的阅读,反复自我切磋、研磨、体会、切忌马虎从事,  或自以为是。         ⑶切已体察。即要结合思想、经验、阅历、需要,去体验文献中的意味,知道“纸  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⑷熟读精思。即要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和思考,深刻领会其要旨,使书中之话好  象出于自己口中,其思想似如自思。         ⑸著紧用力。即要聚精会神、下苦功、花大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毫不松懈,  刻苦用功。         ⑹须教有疑。即要善于提出和解决问题,学会“质疑”,阅读要从“有疑”到“无  疑”之后,才算真懂,才算掌握其实质。         他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有的人读书性子急,一打开书就匆忙忙朝前赶。朱熹  批评他们像饿汉走进饭店,见满桌大盘小碟,饥不择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  竟怎样读书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  通乎此则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说  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涵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前面还没搞  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他还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   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就是说,读书要扎  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进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总之,“24 字法”,是一种精读方法,对于当今社会兴起的读书活动,掌握好的 学习方法具有较大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阅 读 策 略 
----------------------- Page 22-----------------------    中学时期是人生中求知的旺盛时期。有人作过统计,每年学习 40 周,每周学习 50  小时,总计为 1.2 万小时,它等于一个人参加工作后的全部阅读时间(3.6 万小时)的  1/33,等于一个人毕生阅读时间(6.8 万小时)的 1/36。在这弥足珍贵的阅读时间里,  怎样才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阅读策略的选择十分重要。        1.策略之一:定向阅读         “人生有涯知无涯”,如果把宝贵的人生阅读时用于漫无目标的阅读,无疑也会收  效甚微。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中就有个名叫彼什伽秋的人物,他嗜书如命,什么书  都读。结果,由于他毫无选择、毫无目标地阅读,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中学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是重要的基础,常常对一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著   名的科学家、学者都是在中学时期就确立了终生从事的目标。陈景润在中学时就决心献  身数学,周仁在中学时就立志于研究中国的古陶瓷。因此,对于中学生朋友而言,在广  泛涉猎的基础之上,选择一二个“中心兴趣”进行大量的、较为深入的阅读,一定能够  收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中学生的课余阅读潜力是很大的。有人对中学生的课内阅读量和课余阅读量作过对  比统计:初中一年级学生在一学期内所读的各类教科书约共70 万字,高中一年级学生在  一学期内所读的各类教科书共计 130 万字;而在同一时间内,他们在课余进行感兴趣的  课外阅读,阅读量分别可达 700 万字和 1000 万字,课内和课外的平均比值为 1:9。如  此浩大的阅读量,如果我们能确立自己的中心兴趣,按自己的兴趣、目标、能力进行定  向阅读,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2.策略之二:选择阅读      数学家王梓坤说过,读书要选择。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书:有的不值一看,有的只值
----------------------- Page 23-----------------------看20 分钟、有的可看5 年,有的可保存一辈子,有的将永远不朽。即使是不朽的超级名  著,由于我们的精力与时间有限,也必须加以选择。      选择阅读策略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选择含义是,“读第一流的书”。在浩如烟海的图书文章中,只要经过认真 的  筛选和比较,你就不难发现,属于某一学科的第一流的代表著作有哪些,只要熟读这些  著作,你就可以领略学科的全貌,了解学科的前沿和发展。      第二层选择含义是,“读一流学者写的书”。所谓的第一流的学者,是指在该学科领  域里最知名、最有权威的科学家、学者。他们站在该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最前沿,洞察该  领域发展源流和发展趋势。读他们写的书,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发展。  要了解“第一流的书”和“第一流作者写的书”,其方法是通过推荐书目了解,或是请老师、  家长推荐介绍。      3.策略之三:时间巧安排      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比较繁重的。除进行课堂学习、课前课后的预习、复习和完成  作业外,要抽出时间读自己有兴趣的课外读物,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还必须巧妙地  安排阅读时间。      零星时间阅读法。要善于利用课余之后点滴零星时间阅读,积少成多。著名数学家  苏步青说过:“我用的是零头布,做衣服有整料固然好,没有整段时间,就尽量把零星时  间利用起来,加起来可观得很。”写下煌煌巨著《物种起源》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      “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      整段时间阅读法。寒暑假、节假日对于爱读书的中学生来说,是十分珍贵的。同学  们在适当娱乐、温习功课之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广泛涉猎,大量阅读,多读书,读
----------------------- Page 24-----------------------好书。                   伍尔芙夫人的读书法          伍尔芙夫人(1882—1941),英国作家。其读书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尽量敞开胸  怀,来容纳作者给自己带来的无数印象;第二步是比较与判断。第二步比第一步复杂得  多、困难得多,必须经过广泛的阅读,有充分的理解力和很好的记忆力,才有可能进行  生动有力的比较。更难的是对作品作出确切的评价,指出它的失败与成功,哪一部分是  它的优点,哪一部分是它的缺陷。对这两个步骤,伍尔芙夫人形象地比喻为当 “朋友”  与当 “法官”。当 “朋友”是为了解书的内容,获得印象。但这仅仅完成了阅读过程的  一半,就此止步是不行的。要想从阅读中得到充分的收获,还必须作进一步思考和判断。  初步的印象有时并不可靠。当人们拿一本书与别的书比较时,意味着态度已经有了变化,  从前是作者的朋友,现在则想当一名法官。我们同样也不能太严厉。但有些读物是例外。  对那些伪书、劣书、坏书,对它们的审判必须严厉。在评价一本书时,最好把它与同类  著作中的最佳作品作比较,不仅能使之优劣分明,还能使那些优秀作品相得益彰,给我  们留下更深的印象。                                                               (摘自《知识文库》                                      李白读书法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研究一下他的读书法,对我们不无启发。      李白家庭条件较好,藏书颇丰。自云: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在自己的诗  文中,非常熟练地引用古人古事,可见他扎下何等深厚的根基。
----------------------- Page 25-----------------------     李白读书,胸怀壮志,博古通今,意在实用。他说: “白上探玄古,中观人世,下察   交道。”(  《送戴十五归衡岳序》)上下相接,一气贯通,这需要多大的魄力!  他又说: “怀   经济之才,抚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  《为宋中丞自荐表》)观其一   生所为,此言并非虚构。大概诗人的桂冠,不像如今这祥值钱。李白虽在少年时代,便    已写得一手好诗,但并不标榜自己将来想做个什么诗人,而是口口声声,要探讨社会,   要研究人生,要有经济之才,然后凭借自己的本事,去辅佐明主,改变世俗,振兴社谡。   李白这种恩想,深受前贤先哲的影响。如屈原非常憎恨当时污浊的世道,苦心焦思,希   望改革。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作《史书》的目的,是“欲究天人之际,通古   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李白踵武圣迹,继承他们的高风亮节。       读书是件苦事,也是件乐事。李白在《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诗中写道:“观   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从这些诗句中间,可以看出,李白   是如何认真钻研,具有一种不达“妙境”绝不罢休的顽强精神。作者与读者的思想能交   流,能给你新知,道你之所未道,能令你惊喜;……难怪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   食”了。“掩卷而笑”也罢,“欣然忘食”也罢,都是读书的快乐。       读书的方法很重要,必须讲究,但这点因人而异,又不拘于一途。“孔明披书,每观   于大意。”(  《送孟赞府兄还都序》)这是李白对诸葛氏的赞语。“观其大意”,并非草草,   而是分清轻重、主次,求其精义,得其神蕴,不在细枝末节上纠缠,然后融会贯通,结   合实情,再加创造。李白说自己:“尝览千载百家之书”,想亦是效仿诸葛氏之法。也有   饱学之士,兀兀穷年,苦吟不缀,咬文嚼字,背诵如流,但毫无创造,顶多是个书篇而    已。何足道哉?        提起李白,人们便想到天才。诚然,他生性聪敏,异于常人。但“天才”是不可以  模仿,而他的勤奋刻苦,讲究方法,讲究实效的学习精神,则是可以学习的。  
----------------------- Page 26-----------------------          不动笔墨不读书   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你不妨养成这样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提出,读  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能够帮助你记忆,  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你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你的知识面,  提高你的分析综合能力。       这里给你介绍五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圈点笔记:阅读你自己的书籍时,可随时在书的重点、难点和精彩之处画线或做各种  符号。如直线、双线、圆圈、黑点、交叉、箭头、曲线、方框、疑问号、惊叹号等等。有  些精读的书,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线,以示区别。比如,在重点行下面画上红线,在  难点行下面画上蓝线等等。每种线条和符号代表什么意义,应由你自己来掌握。       批语笔记:阅读中,在文章的“ 天头” 、“ 地脚” 和其他空白处,随时写上自己  的一些看法或体会。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以后阅读时引起注意,也是一种灵活、简便的读  书笔记的好形式。清代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都属于这一类  读书笔记。       摘录笔记:可摘录在本子上,也可摘录在卡片上。我更喜欢做文摘卡片。文摘卡片,  文具商店里都有出售的。你也可以自制,纸质得选用硬一些的。卡片一般得有题目、类别、  作者、书刊名称、第几期以及内容摘要这样一些内容,一张卡片只摘抄一类内容。等到卡  片积累到相当数量时,再按不同的类别(如警句格言、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分门别类,  以便随时使用。摘录时应注意不要断章取义,不要改动原文的字句和标点。       提纲笔记:把文章的提要写出来,力求抓住重点,概括出基本内容,文字须简明扼要,  但注意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写进去。提纲笔记对以后自己在写作中的资料运用会很有  帮助的。 
----------------------- Page 27-----------------------    心得笔记: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把自己体会最深刻、最有意义的部分写成心  得笔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也可以将提纲笔记和心得笔记合在一起写出。作心得笔记是  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心得笔记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有感而发。比如,可以分析作  品的写作特点和你的心得体会等。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多人体验、总结出来的良好的读书方法,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来  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训练方法。       但愿你以后读书能做到“ 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读书有术       举凡读书之人,大都想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掌握到快捷有效的读书技巧。来自东瀛    的加藤周一先生写出了《读书术:快捷有效的读书技巧》一书。       加藤先生倡导“选择随意的读书姿势”。他反对将“端坐”这一约定俗成的读书姿势规   定为最理想和惟一正确的方式。       在尽量抛开书桌,充分利用尽可能多的地点来读书方面,加藤先生则为我们做了极   好的榜样。他力主抓住一切机会读书,在一切适宜的地点读书,外出旅行时读书,在合   适的交通工具上读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藤先生曾利用乘电气列车上下班的一   年时间,靠毅力与手不释卷,熟练掌握了拉丁语。       加藤式的阅读技巧可归纳为:精读术、速读术、解读本、看透术、读透术,甚至还   有“不读术”,即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上,选择一本或少数几本概括了有关知识的特定基础   书籍,而放弃其它更多的同类书籍的阅读方法。加藤主张阅读者根据不同的需要和针对   不同的书籍,采取相应适宜和有效的读书方法。我的理解是:读书有术而无定法。
----------------------- Page 28-----------------------        书海浩瀚,我们固然不可能拥尽所有,但面对那飞溅的浪花、我们没有理由不去  竞相采撷            田中角荣的“撕书”读书法     曾任过日本总理大臣的田中角荣,早年由于家境贫寒,上完高小以后就失去了系统学习  的机会。在半工半读的学习中,他十分注意读书方法。为了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他一页页  地背诵《简明英和词典》、日文辞典《广辞林》,采用的办法就是一次撕下一页,记熟了就  扔了。这锻炼出他非凡的记忆力。                                      小说阅读法  小说阅读法特指根据小说的体裁特点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  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  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阅读小说,  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分析小说中的人  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可从三个反面入手:(1)分析人物  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2 )  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二)  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  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  想)服务的。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
----------------------- Page 29-----------------------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  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  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如鲁迅先生在《祝福》里多次描写祝福的情景,并在写景时总是  紧扣人物的思想感情来着笔,把写景和叙事揉和在一起,以揭示悲剧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  会根源,对主题(中心思想)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  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  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以上各点,并不是在阅读每  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  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阴(今江苏江阴)人,生于 1586 年(万历十四   年),死于 1642 年(崇祯十四年),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       徐霞客生活的时代,一般知识分子都谨守“书斋讲学,面壁读书”的传统。而徐霞   客一生不应科举,不入仕途,不追求功名利禄,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地理学研   究事业。他22 岁就开始了艰苦的旅行探险生活,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为止,三是多年中,   不避艰险,考察了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河南、陕西、山东、   河北、山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 16 个省。所到之处,对地貌、地质、水文、气   候、植物等,都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他用日记的体裁,把调查研究的结果作了详细的   科学记录,写成《徐霞客游记》,在世界科技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徐霞客不仅具有不避艰险、不辞劳苦的求实精神,而且遇事一丝不苟,探索真理有   着严肃认真的精神。他为了搞清楚一件事情,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前往调查,直至完
----------------------- Page 30-----------------------全弄清楚为止。他三次游雁荡山,对雁荡山的地貌有科学细致的描述;三次去福建,对  福建漳平一带的河流进行实地考察,并作了合乎科学的推论。他每考察一个问题,总是  有记述,有分析,有创见,从不盲目迷信书本知识或者人云亦云                                      目标阅读法      目标阅读法指直接捕捉目标的阅读方法。目标就是阅读各种不同读物时所产生的这  样或那样的阅读目的。从数量上说,目标可以是一个两个,甚至是多个;从内容(或形  式)上说,目标可以大到思想倾向、写作特色,小到段落层次、遣词造句,乃至标点符  号。数量到底选择多少为宜,内容(或形式)究竟选定什么为好,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  需要与根据读物的实际情况而定。阅读是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攻击“目标”,  击中“目标”,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跳开”、“绕过”、“跨出”、“避让”  与目标无关的内容和章节,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决不在外围知识上去绕圈子。  这是攻击、捕捉“目标”的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便是在先前攻击、捕捉到的目标的  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从而真正捕捉到“目标”的实际内容。平时能阅读的书报杂志,  实在不少。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都很博学,在很多领域都很有  成就。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 B·F 斯金纳提出的“小步子”的原则,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要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前、后联系的一连串的小问题,并要使相邻的每两个问题之间的坡  度不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就不大,如同迈了一个“小步”,容易掌握。教师把  学期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里再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划分识记、理解、  简单运用、综合应用和灵活应用等不同程度的具体目标,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下达各
----------------------- Page 31-----------------------自能 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自读文”中进行达标阅读,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  极性。        平时能阅读的书报杂志,实在不少。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  都很博学,在很多领域都很有成就。        据《福尔摩斯探案集》透露,大侦探福尔摩斯所拥有的学识范围只是:         ⒈文学知识──无。         ⒉哲学知识──无。         ⒊天文学知识──无。         ⒋政治学知识──浅薄。         ⒌植物学知识──不全面,但对于莨菪(一种有毒的草本植物)制剂和鸦片却知之  甚详。对毒剂有一般的了解,而对于实用园艺却一无所知。         ⒍地质学知识──偏于实用,但也有限。但他一眼就能分辨出不同的土质。他在散  步回来后,曾把溅在裤子上的泥土给人看,并且能根据泥点的颜色和坚实程度说明在伦  敦什么地方溅上的。         ⒎化学知识──无。         ⒏解剖学知识──准确,但无系统。         ⒐惊险文学──很广博,他似乎对这世纪中发生的一切恐怖事件都深知底细。        ⒑提琴拉得很好。        ⒒善于使用棍棒,也精于刀剑拳术。        ⒓关于英国法律方面,他具有充分实用的知识。  
----------------------- Page 32-----------------------你可以从中看到,一个优秀的大侦探也并不是个“全才”。因此,我们读书的战线不要拉  得太长。要学会用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根据自己的条件,“为我所需”地读书,   “扬长避短”地读书。                                      高尔基读书法       高尔基是前苏联著名的作家。他出生于木工家庭,做过许多工作,在各地流浪,全   凭自学,成为杰出的作家。他在《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详细记载了他的读   书生活。书籍在他的成长道路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他对书籍产生了一种由衷的   感激和赞美之情。那他又是如何读书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三点读书方法。       第一、坏书、好书都要读,在从阅读中区分好与坏。       高尔基由于早年生活困顿,四处流浪,总是拿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包括人们人为   不宜读的书。通过对好书、坏书和各种书籍的广泛阅读,他感到“正派的书固然好,坏    的魔道书也好,念得越多越好,要把所有的书都念过,才能找到好书。”书是通过比较才    能分出好坏的。而且通过好、坏各种书籍的阅读,才能分辨出生活中的好与坏。       第二、读书要虚心,要抱着想他人学习的态度来读书。       他认为读书不能光凭自己的爱好,来追求某一流派和类别,而要对各种文学流派和   思想学派都加以阅读和观察,本着学习的态度,吸取其中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读书态度   要认真、虚心。       第三、读过书再回复到生活中去检验。  他提倡一边重视读书,一边也要重视生活,并主张对读过的书最好再回复到生活中去检验  一下,看看哪些是正确和有用的,哪些是错误和无用的。这样读书,对书本知识或生活认  识,都是大有益处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Page 33-----------------------      强记阅读法         这是一种侧重记忆的阅读方法。     (1)读完文章后,用 20秒时间立即回忆一遍主要内容,力求记住。    (2)重复阅读的次数要尽量少。    (3)复习同一篇文章时,每次间隔的时间应尽可能地长一些。    (4)背诵文章应尽可能准确一些。如果内容不太多,要尽力一次记住;如果内容较多,  则采取分段记忆法。                   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   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   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   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   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   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   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   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   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
----------------------- Page 34----------------------- 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   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   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   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   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   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   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   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转自                                              Http://www.ytd.com.cn)                检视阅读法       检视阅读法是一种搜求性阅读活动,又称为“寻读”或“猎读”。它以检索寻找某项   或几项特定的内容为阅读目的。有的是为了搜寻有关的读物,并从中选择最佳的必读材   料;有的是为了解决学习和研究中的疑难问题。   进行检视阅读必须具备下述条件:一是熟悉并掌握工具书的门类和使用方法,要能准确地  选择工具书;二是善于利用图书馆,能使用图书馆的各种目录,索引,文摘等。进行检视阅  读还必须具备四项技能:一是摘录和摘要,记录图书馆和工具书提供的问题答案或阅读书
----------------------- Page 35-----------------------目,以便及时地组织或更新阅读计划和活动;二是跳读和猜读,带着自己原有的问题迅速地  阅览,越过不需要或较次要的内容,而从读物中摄取自己所需要的答案;三是比较和选择,  能从同类书刊的比较中鉴别哪种读物是最佳的或必读的材料,哪种读物只有某一部分具有  必读的价值,哪种读物只能作为某中观点的佐证,或者具有资料性的参考价值。经过比较判  断,以确定是否有必要进一步详细的阅读。四是概括和组织。检视阅读是以获取有效信息  为基本目的阅读活动,在迅速而准确地选到自己所需的材料后,还需要具有概括和组织所  读材料内容的能力,能列出提纲。检视阅读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或者进行社会调查都具有重  要的作用。                                   歌德的读书方法       歌德是德国 18 至 19 世纪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也是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除了《少   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等文学名著外,他在自然科学方面也很有贡献,曾撰写过有   关植物形态学和颜色学方面的论文。由于他的博学,又善于思索和总结人生的种种问题,    因而对读书也发表过不少意见,但都比较零碎。然而,经过细致的整理与归类,仍可以   看出他在读书上的一些主要方法。       第一,歌德认为知识和真理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不懈追求而去获得。       他认为真理是应该通过学习、思考、探索和辛勤的劳动而去获得,如果上帝恩赐,    唾手可得,那就没有多大意义。       第二,歌德主张对每一门学科都要专心去学,尽量学好它。        当时德国的一般学校里课程安排很多,有些设置不一定合理,歌德对此很有自己的   看法,他提出了自己的学习主张: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去掉那匹。聪
----------------------- Page 36-----------------------  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第三,歌德认为仅有书本知识不够,还需要实践和运用。       歌德不仅博览群书,谙熟音乐、绘画、雕塑等各门艺术,而且一向注意运用,关注   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地结合。他曾说:“理论本身对它自己是没有用处的,但它却使我   们相信各种现象之间的关联性。”他又说:“因为我们对自己学习过的东西,归根到底,   只有能在实践中运用得上的那一部分才记得住。”实践和运用不仅能加强记忆,而且也能   增强我们的判断能力。       第四,歌德主张向古代的经典学习。        歌德早年曾与席勒等人在文学上发动“狂飙运动”,为德国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家,但   是他还是希望人们要向古代的经典作家学习,并不因自己开启浪漫主义风气而抛弃古代   经典。在谈到当时德国戏剧时,他说:“我们要学习的不是同辈人和竞争对手,而是古代    的伟大人物。他们的作品从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得到一致的评价和尊敬。一个资禀直正高   超的人就应感觉到这种和古代伟大人物打交道的需要,而认识这种需要正是资禀高超的   标志。让我们学习莫里哀,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但是首先要学习古希腊人,永远学习   希腊人。” 总之,歌德是个好学不倦的人。正由于他的勤奋读书和刻苦探索,以及他人   格的伟大,才使他集文学创作与科学研究于一身,成为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争鸣式探究性阅读法   所谓争鸣式探究性阅读法,就是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独创性地阅  读,打破思维定势框架,从新的角度对事物重新审视,想别人之未想,思别人之未思,提别人  之未提。过去我们常抱怨学生鲜有创新意识,其实非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
----------------------- Page 37-----------------------特”,各人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的差异,必然会对同一事物、同一段文字的看法、体验不尽  相同。课堂上老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如教学《林海》中的这样一段:“多  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画出这么多绿  颜色来呢。”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大兴安岭的什么会有那么多绿颜色。有的学生会  认为,大兴安岭树的品种多,它们的叶子千差万别,才造成有这么多种绿;有的学生会认为,  大兴安岭是个原始森林,里面的树大小不一,有的刚长出来,有的已长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老绿新绿层次多,才形成这么多种绿;有的学生会认为,大兴安岭树的茂密程度不一,又因  为光线的原因,才造成这么多种颜色,这也突出了大兴安岭林木之多。同学们的想法虽不够  全面,但都有自己的视角,都很独特,那正是个性凸现之时,创造性萌发之机。                                   谈谈写读书笔记周振甫       周振甫出生于 1911 年,浙江平湖人。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学者。1932 年到    1949 年,长期任职上海开明书店编辑所。1949 年后先后任编辑于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华   书局等。1975 年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著作编辑室。主要从事、译注诗词和古典文艺   理论研究工作。著述有《诗词例话》、《文心雕龙新注》和《文章例话》等。下面是他谈   谈写读书笔记的节录。       怎样使青年同志在读书时收到很好的效果,这就想到要青年同志写读书笔记。记得   我在学校里读书时,有一位老师对我们说:“你们在阅读课外书时,我也在阅读各类书。   你们读过的书,时间一久,印象渐渐谈了,模糊了,到后来几淡谈忘,读了等于不读。   我不是这样,书读得越多,知识的积累越丰富。为什么?你们读书不作笔记,读过就算    了;我读书都作笔记,所以与你们不同。作笔记是麻烦的,但作笔记有它的好处,要作   笔记,不是把书看完了就算了,还得想想有什么可记的。这一想,就比不想要看得深些,
----------------------- Page 38-----------------------也可以锻炼自己思考力。要写读书笔记,光看一遍还不够,看完了再要翻一下,加上读  书笔记,印象加深,不容易忘记。写了读书笔记,以后读书,碰到同一问题时,可以找  出以前写的读书笔记对照起来看,使得对问题的看法更深入一步。”老师这番话给我留下  了较深的印象,事隔几十年,我还记得。我的老师确实是很辛勤地作笔记的。可惜我这  个学生偷懒,没有听老师的话,没有做读书笔记。虽然读了不少书,随读随忘,只能找  一些著名的读书笔记来谈谈。      这里,结合前人写的读书笔记,想谈三种写法。一种叫“提要钩玄”,一种叫“采花  酿蜜”,一种叫“开山铸铜”。      先说提要钩玄。唐朝的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里讲他写读书笔记,说:“记  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读记事的历史书,把重要的事件摘记下来。他读哲  理书,把主要论点摘出来。韩愈的读书笔记,有几篇还保留在他的集子里。有一篇《读,  <鹖(he )冠子>》,。引在下面,看他是怎样写提要钩玄的读书笔记的。       《鹖冠子》十有九篇,其词杂黄老刑名。其《博选篇》,“四稽”“五至”之说当矣。  使其人遇时,援其道而施于国家,功德岂少哉!称“贱生于无所用,中流失舟,一壶千  金”者,余三读其辞而悲之。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灭者二十有二,  注十有二字云。      他先写明这部书有多少篇,没有写作者是谁,什么地方人,因为无从查考,作者没  有写出自己的姓名和籍贯。其次指出这部书的内容是讲什么的。这部书属于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分好多流派,所以指出“其词杂黄老刑名。”黄老就是道家,讲黄帝,老子的学  说的;刑名就是法家。指出这本书的内容是道家兼法家。再指出这本书中的要点,有篇  叫《博选篇》,里面提出“四稽”“五至”的学说,“四稽”指出从四个方面来考察,“五  至”要达到五个要求,都是为治理国家打算的。韩愈认为他的学说很恰当,假使他被国
----------------------- Page 39-----------------------君任用,用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功效是不少的。又引了书中的话,说有的东西被看轻,  由于没有利用它。比方一个大葫芦,大家看不起它。要是在大河中船翻了,抱了大葫芦  就可以救命,这时候一个大葫芦就价值千金了。韩愈反复读这些话,引起了悲哀。书里  用大葫芦来比人才,人才弃而不用,所以被看轻,韩愈因此悲哀。韩愈又改正书中的文  字脱误,改正三十五个字,把颠倒的字勾过来的有三处,涂去的错字二十二个,旁边注  明改正的字的有十二个。      从这篇里我们看摘要的读书笔记是怎样写的。不是把一本书的要点记下来就算。先  记下这本书有多少篇,内容主要讲什么的。再记下其中的要点是什么,还要写出自己对  这些要点的看法,写出自己的意见。还摘出其中精彩的话,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到  改正书中文字的脱误。从“三读其辞而悲之”看,“三”字虚数,表示反复读。可见韩愈  碰到其中精彩的话,不是看过就算,是要反复读的。这就是韩愈写的摘要的读书笔记。  里面确实摘记了要点,但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包括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还  要对全书的内容作概括的说明。那就不光把一本书读过就算,读后还要思考,从全书的  内容到精彩的篇章,到精彩的话都要考虑,直到对书中的错字都不放过。从这里,我们  既可以学习怎样写摘要的读书笔记,还可以学习他是怎样读书的。  再谈“采花酿蜜”的读书笔记。蜜蜂采花中甘液酿成蜜,不是采一棵花的甘液所能酿成  的,是从多种花中采集来的。有的读书笔记,是作者读了好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  的一种看法,好比蜜蜂酿蜜,这样的读书笔记写得比较精彩,不同于一般的看法。象乐  熹的《朱子语类》:      渊明诗,人家说是平谈,据某看他的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其露出本相者  是《咏荆轲》一篇,平谈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又龚自珍《已亥杂诗》:
----------------------- Page 40-----------------------    陶潜酷拟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谈,二分梁甫一分骚。      读书笔记有各种形式,前面举的摘记是一种;这里举的是别的两种,一是随笔式的,  一是诗。随笔式的只写出自己的意见,不必记下书名卷数等,主要把自己对书的意见写  下来,用诗的形式来写更不必记书名卷数等了。      上面举的乐熹的一段话,龚自珍的一首诗,实际是写出了对陶渊明诗的读后感,所  以也作为读书笔记来谈。“渊明诗,人家说平谈”,说明他看了别人讲陶渊明的话,都说  渊明诗是平谈的。“据某看他自豪放”,他读了渊明的诗,跟别人的看法不同,认为平谈  是表面,骨子里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他也读了许多豪放的诗,经过比较,  他认为渊明诗的豪放跟别人的豪放不同,他的诗的豪放不显露。也有外露的是《咏荆轲》  一篇。他这个论点,是读了别人论渊明的诗,用渊明的诗来检验;读了别的豪放的诗,  用来跟渊明的诗作比较;才能得出来的。他不光看到渊明诗表面上的平谈,还看到了从   《咏荆轲》诗里看出了他的豪放。再来看他写的别的诗,才看出透过表面的平谈,骨子  里是豪放的,即从诗里看到渊明这个人的性格来。这正象蜜蜂采花酿蜜那样,是读了很  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来的。      龚自珍的诗主要是采用了乐熹的论点,但又补充了新的论点:一是用诸葛亮的豪放  来同陶渊明的为人作比,二是赞美渊明的品格的高超,三是用诸葛亮的《梁甫吟》和屈  原的《离骚》来同渊明的诗作比。在这里,说明龚自珍不光读了陶渊明的诗,还读了陶  渊明和诸葛亮的传记,了解了两个人的性格,还读了诸葛亮的《梁甫吟》;还研究了历史  上品格高超的人,经过比较,才写出这首诗来。说“万古浔阳松菊高”,那是因为陶渊明  是浔阳人,是爱松菊的。他在《归去来兮辞》说“抚孤松而盘桓”,他在《饮酒》里说“采  菊东篱下”,菊和松又是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格的。说这句话,说明他把陶渊明跟历代的高  人作过比较。他又用屈原的《离骚》来同陶渊明的诗比,看出陶渊明的豪放,跟诸葛亮
----------------------- Page 41-----------------------比较接近,占有的成分多些;跟屈原有距离,占有的成分少些,那因为屈原投江自杀,  渊明没有那样忿激,比较达观。他跟诸葛亮也有不同,那因为渊明不象诸葛亮那样能建  功立业。不论他的衡量是否恰当,总之是象采花酿蜜那样,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  得出来的。      三说开山铸铜的读书笔记。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是读书笔记的巨著。他在《与  人书十》里,谈到有两种书:一种是收旧钱称做废铜来铸新钱,既是粗制滥造,又毁坏  了好的旧钱。一种是开山采铜矿来炼铜。他的《日知录》,一年来“早夜诵读,反复寻究,  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毁旧钱来铸新钱,大概指把旧书剪剪贴贴编成新书,  开山铸铜,大概指从许多材料中发掘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假使说,采花酿蜜主  要指文艺方面的研究说的,那末开山铸铜主要是指学术方面的研究说的。这里引《日知  录》中的《正始》条。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日: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  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与有贵焉耳矣。……       《日知录》写的读书笔记,称为开山铸铜,往往引了不少书,从中取得一个结论。  要是把所引的书都抄上,太多,不合适,只好节引一个结论。顾炎武从不少材料中得出  这个结论。他说的“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所以只是那个朝代的君臣的事,是那个朝代  的官号要考虑的,“肉食者”指官吏。“亡天下”指邪说横行阻塞了正义,整个国家的教  化都被破坏,弄到“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引起大混乱,整个社会要陷于崩溃说的。他  这个论点,是从不少历史上材料中发掘出来的,所以称为开山铸铜。不论他这个论点是  否正确,这里从他取得这个论点的方法来说,是属于开山铸铜这一类。      以上谈了三种读书笔记的写法。对青年读者说来,主要是第一种摘记的写法,就是
----------------------- Page 42----------------------- 写摘记时,不要只抄警句或摘要点,还要用心想一想,写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来,那样    的读书笔记才是自己的。即使自己的意见不成熟,积累得多了,也可以看出自己思想发   展的过程,是有用处的。至于采花酿蜜是较高的要求。青年读者对文艺作品读得多了,   有比较,就会产生各种看法,这种看法是通过比较得来的,也就是属于采花酿蜜这一类,   所以这样的读书笔记,青年读者也是可以写的。写摘记的读书笔记,积累得多了,自然   会产生写采花酿蜜的读书笔记来了。至于开山铸铜,这是属于学术研究方面的读书笔记。   青年读者开始对某一个问题发生兴趣,搜集有关这一问题的材料来进行研究,也可以写    出这样的读书笔记来。因此,这里说的后两种笔记,虽然要求高一点,对青年读者说来,   还是可以做参考的。希望青年读者在阅读文艺作品时,写出采花酿蜜的读书笔记来;在   研究问题时,在作学术研究时,写出开山铸铜的读书笔记来。                    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是阅读类型之一。指带着提出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发现以前末曾有过的   答案,能超越作者本意,产生创造性结论的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与接受性阅读    的活动中心不同。接受性阅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注意作者提出了什么,是怎   样提出、怎样论证的。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集中在读者身上。         随着时代和社会性的变化,同一读物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新的意义,   也产生了新的问题,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主动迎向这些问题,站在本时代所达到的认识高   度上来提出疑问,明确回答是什么,从而不断发现新的意义,受到新的启示,产生新的   见解。得出比旧有材料中所论及的答案更完备、更精细、更有说服力的答案。    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活动的最高级形式,也是最困难的一种形式,它不仅要求读者具有以下  某种方式阅读某种读物的能力,而且还要读者必须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显示出读物之间的关  系。创造性阅读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欲望的过程,因而也是令人振奋的阅读活动。 
----------------------- Page 43-----------------------                               培根的读书方法       培根是英国 16 至 17 世纪的著名哲学家。著有《新工具》、《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论古人的智慧》、《论说文集》。他除了在人类哲学史上有巨大影响之外,对于神学、文  学、法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研究。曾任英国女王的特别法律顾问、大法官和上议院议长  等职。他之所以如此博学和有作为,是与他本人的勤奋好学和合理的读书方法密不可分。      培根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与  此同时,他还告诫人们读书时应注意的三个方面。      第一,读书不宜太慢。      培根认为“读书太慢会弛惰”,因此,他希望人们读书应思想敏锐,注意力集中,不  要过慢,这样容易生效。      第二,不要装模作样。      培根认为“为装潢而读书是欺人”。      第三,不要照搬书本。      培根认为“只按照书本办事是呆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书呆子”,他们最明  显的特点是书上怎么说便怎么办,一点也不知变通或灵活使用。      既然如此,培根又提倡什么样的读书方法?究竟如何读书才算合理的呢?归纳起来,  大约有三点。      第一,对于不同的书,可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他认为“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  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
----------------------- Page 44-----------------------  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       第二,对不同的书可作不同的选择。        由于古今中外的书浩如烟海,它们的类别和内容各不相同,在此情况下,培根认为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知识结构加以适当选择。在他看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    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第三,光读书求学问还不行,还得运用和实践。       培根是个非常聪明智慧得人,不单纯是个学者,还涉足政坛,参与政治,曾任英国    女王得掌玺大臣,因此,他一直注意并强调书本知识得运用和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得结    合。他说:“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必须依靠经验才能扎下根基。”   为了使人进一步理解他所说的意思,他又将几种人的情况加以比较说:“狡诈者轻鄙学问,  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  于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                    十步阅读法         这是一种适合于自学的精读方法。         第一步,精读。拿到文章,先例览一两遍,了解概貌。         第二步,圈点。将浏览中不懂的地方标识符号,以便进一步查阅,还可以将自己感    兴趣的地方勾画出来。         第三步,释难。利用工具书或请教以弄清不懂之处。         第四步,分析理解文章主题。         第五步,归纳。归纳文章的主题、观点。 
----------------------- Page 45-----------------------    第六步,评议文章的特点、特色。       第七步,摘录。用卡片或笔记本摘录佳句或主要观点、数据、论据。       第八步,质疑。在阅读时发现问题及时记下来,把解疑的结果简要地记录下来,便  于日后复习或查阅。       第九步,注记,记下自己的理解、解释和意见。        第十步,小结。对整个阅读过程作一个全面归纳总结,并重读一遍文章,加深理解。                                  茅盾的读书方法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一批知名作家都是经过长期的文学准备而后步入文坛的,他  们从孩提时代起就逐步打下深厚的文学基础。鲁迅、郭沫若是这样,茅盾也是这样。      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取其精华,是茅盾走向文学成功之路的重要因素。他  认为:“读书的范围愈广,则愈能得到多方面的启迪,他的写作的准备项下的积蓄愈厚愈  大。”(《论创作的准备》)他指出,“边写边读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还须强调“边生活”   (《关于文学修养》)。      茅盾一生读书甚博,学贯中外。他在《我阅读的中外文学作品》手笺上写道:青年  时我的阅读范围相当广泛,经史子集无所不读。在古典文学方面,任何流派我都感兴趣,  例如汉赋及其后的小赋,我在青年时代也很喜欢。至于中国的旧小说,我几乎全部读过   (包括一些弹词)。这是在十五六岁以前读的(大部分),有些难得的书(如金瓶梅等)  则在大学读书时读到的。对于外国文学,我也是涉猎的范围相当广,除英国文学外,其  他各国文学我读的大半时英文译本。      如何阅读文学名著呢?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茅盾在《杂谈文学修养》中建议,读
----------------------- Page 46----------------------- 名著起码“读三遍”。第一遍是粗读,快读。“好象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主要引   起“情感上受感动”;第二遍是慢读,细细咀嚼,注意篇章结构;第三遍是精读,要一段   一段地读,注意炼句炼字。后两遍要让理智活动起来,不仅要分析技巧,而且要“想到   作者的思想,要看到作者在这篇里写的是什么社会问题,写了哪几个典型人物,再想想   他用怎样的形象表现出来”。同时,还应以社会科学书籍参照来读,比如“托尔斯泰善写   俄国的农民,所以我们最好能找一本讲俄国农民的书来读。”        此外,茅盾还提倡应多读作品评论和作者传记,并与其他名著进行比较,抓住其特  点。他认为,多读、精读、思考和比较,是读文学名著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学修养的  必然路径,舍此则别无它途。                                  爱因斯坦的读书方法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 20          世纪最有影响的自然科学家和物理学家。他所提出的相   对论理论曾震动了整个物理学界,为世人所瞩目。早在26 岁时,他就在光电效应理论、   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重大突破和历史性成就。后来他再接再   厉,又建成了广义相对论,包括等效原理、广义相对性原理、引力场理论和质点动力学。   他的成功,肯定是与他刻苦学习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密不可分的。尽管他本人不专门论说,   但我们还是可以归纳出四点。        第一,勤奋刻苦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        爱因斯坦后来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的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 岁时,他就   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 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   这两件事,对他以后得发展道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Page 47-----------------------    除此之外,他还阅读其他人的著作,并对哲学发生兴趣,13 岁就开始读康德的书。  后来,他在《自述片段》中曾说:“我的那一点零散的有关知识主要是靠自学得来的。”      第二,读书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目标追求而有所舍弃。      爱因斯坦对自己曾有所描画,其中有一句说:“我是一个执意的而又有自知之明的  年轻人。”      他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不求面面俱到、全面发展,而是毅然地舍弃和“刷  掉了”学校里的许多课程,把精力和热忱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不出所料,他在  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事实证明:爱因斯坦的这一胆大舍弃和合理调整,  以及所做的选择,完全是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的。      第三,读书学习之外,常与同学讨论。      早在爱因斯坦上中学的时候,他就与两个青年朋友经常在晚上一起学习和讨论各家  哲学著作,谈论哲学和科学的各种问题。即使到了大学读书,他仍有这个习惯,在苏黎  世工业大学读书时,他与马尔塞耳·格罗斯曼建立了真正的友谊,这种友谊与它们共同  的学习与志趣是分不开的。      后来,他的这位同学成为著名的大学数学教授和数学家,最后又帮他建立了广义相  对论。因为广义相对论中不仅有物理学的论断和解释,还牵涉到一些数学问题,这方面  他解决不了,才请格罗斯曼来帮忙的。由此可见,学习中的讨论交流不失为一种很好的  学习方法,有时对双方都有好处。      第四,提倡深入理解,反对死记硬背。      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古城乌耳姆一个犹太人的家庭。当时的德国学校,教  育纪律十分严格,盛行的又是一些死记硬背的读书方法。爱因斯坦对此十分厌恶,他喜
----------------------- Page 48----------------------- 欢“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的教育”,学习中喜欢采用深入理解的方法。        他在回忆自己要考大学的那段生活时曾说自己:热衷于深入理解,但很少去背诵。  以后,即使到了大学读书,他仍坚持“深入理解”的学习方法,而决不去搞那些不必要的  死记硬背。                                        探测性阅读       探测性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通常指为了搜寻某种资料或确定读物是否具有    阅读价值的阅读。这是具有独立学习习惯的人经常进行的一种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有 3   种不同情况:        1、为了掌握一本书的总观点,要经过以下一些步骤:注意书的标题和副标题,作者   和出版者;阅读导言和序言;浏览目录,检验参考书目;阅读出版者有关的话或关于作   者的说明;选择一二个包含主要论题的中心章节,阅读它开始的一、二段和结束段。在   迅速阅读完后,就可以确定这本书是否包含了探测者所需要的资料,是否需要进一步深   入或全面阅读了。       2、为了掌握一个章节或文章出现在哪一类书籍或报刊上,知道所读部分与其他部分    的关系,寻找出概括介绍文章的段落和句子。       3、为了寻找某种特殊的资料,就要学会浏览。浏览时,要把寻找的问题牢记在心间,   尽快地移动眼睛,扫视阅读材料,并且运用标题、提行等帮助搜寻所需资料。     阅读四法
----------------------- Page 49-----------------------    一个人从老师那儿学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大量的知识都是靠自己课外阅读而获得。   所以,阅读应伴随我们一生。初中阶段正是求知欲旺盛时期,掌握阅读方法十分重要。    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阅读习惯:        一、扩大阅读面。典范性的课文应认真阅读,并从中汲取语文知识。但初中生也不   能仅仅阅读课本,应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订一两份有关学习的报刊,到图书馆借适合自    己阅读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或科普知识的书。阅读应是初中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勤于思考。阅读时要仔细思考,遇到疑难问题要思考。思考不出来就要查资料,   或请教别人。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开发智力,才能有所收获。        三、勤于记录。阅读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书过程中要圈点批注,   发现名言佳句、精彩片断、典型事例,要随手摘录做成卡片,或写成笔记。对于名言佳   句,精彩片断还要多背背诵,将来必有用处。     四、善于运用。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同学们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方法,应自觉  地运用到新的阅读和写作中去。                                     夏丐尊读书法      著名语言学家夏丐尊先生提倡过一种读书方法:把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出发点,然   后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由精读一篇文章带读许多书,有效地扩大自己的涉猎面。        夏丐尊先生举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这篇文章是晋朝人写的,如果想知道   这篇文章的地位和晋朝文学的情况,就可以去翻翻中国文学史;这篇文章体现了一种乌   托邦思想,而英国的莫尔写过一本叫《乌托邦》的书,又可以对照起来读;这篇文章属   于记叙文一类,如果想明白记叙文的格式,就可以去翻看有关记叙文写法的书;另外,
----------------------- Page 50-----------------------如果想知道作者陶渊明的为人,还可以去翻《晋书·陶潜传》。如此这般,可以由读一本  书引出一大串来。夏丐尊先生自己就是经常这样读的。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大量的相关  性书籍完全可以联系起来阅读,以便加深理解和扩大知识面。在读一本重要的书籍时,  应当由此及彼,带读其它书,向四面八方拓展开去。                                        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法是指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阅读万法。  比较阅读法在学术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是比较文学、比较教育学等专业学科中重要的  学习方法。比较阅读法的形式非常丰富。      以比较的项量分,有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宏观比较是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比较。      以材料的时间关系为控制范围作比较,有横向比较(共时比较)和纵向比较(历时  比较)。把同一作者的不同时期的用相同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作比较是纵向比较,把同一  流派的不同作者的作品作比较,把同一时期的作者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作比较是横向比较。      以文章的内容、形式作比较则有选材比较、结构比较、立意比较、语言风格比较、  表达方式比较、文体比较等。      以阅读的目的来分,则有理解性比较、评价性比较、鉴赏性比较、分析参考性比较  等。      运用比较阅读法来阅读各种材料,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确定比较的范围,选好比较的角度。比较的范围和角度的确定由阅读的目的来  决定、随着阅读目的千差万别。那么阅读的比较形式自然也就各有不同。      2.比较,要找出阅读材料中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是掌握和运用比较阅读法的关键性
----------------------- Page 51-----------------------一环.只有准确地找出阅读材料的异同点才有可能进行具体的比较工作。      3.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较贯穿于阅读思维的全过程之中。在对材料作  比较时,思维必须要有条理性,特别是做宏观比较时,应有比较的侧重点。      4.在比较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尤其  要注意仔细研读材料。研读有利于分析材料的异同,发现材料之间的细微差别。阅读中,  要随手做好必要的笔记,以便对照检查、分析鉴别。比较阅读中的笔记形式。可以用表  格的形式,也可以用文章的形式,要灵活运用                 克鲁普斯卡娅读书法        克鲁普斯卡娅(1860—1939),是前苏联教育家,伟大的革命导师、苏维埃的缔造者  列宁的夫人。她曾任前苏联《火星报》、《前进报》、《无产者报》的编辑部秘书。“十月革  命”以后,在教育人民委员部领导教育工作,曾对教育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探讨,主要  著作有《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等。     她一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成就斐然。她有一套自己的读书学习、研究问题和著书  立说的治学经验。她在读书时,总是遵循着“读书四步骤”的原则:     第一,明了并掌握所读的材料。她每读一本书,都认真阅读,以求达到吃透观点,把  握内容,熟悉材料的目标。     第二,认真思考。对书中的思想内容,观点材料进行反复的思考推敲,绝不敷衍了事,  一看而过。     第三,做必要的摘录。对书中重要的观点和材料选择其精要进行摘录,不动笔墨不读  书。
----------------------- Page 52-----------------------  第四,总结从这本书中学会了哪些新东西;是否得到了新知识,是否学会了新的观察方  法、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否激起了某种特殊的情绪和愿望。              小组合作式探究性阅读法   探究性阅读应先立足于自主探究,但合作探究也是不可少的。它指的是学伴或师生之间通  过合作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探究、理解、创新的阅读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  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  成员创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弥补了教师个人无法照顾到的个别差异,更好地实现了因材  施教的教学要求。对于阅读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  生在课堂上不断闪现思维火花。这样,阅读教学的效果就会显而易见: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朱自清的读书方法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他的散文文笔缜密细致,娓娓动   人;他的新诗纯正清新,直抒胸臆。其散文代表作为《背影》、《荷塘月色》和《桨声灯   影里的秦淮河》,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形成了简明委婉而又绮丽清新的独特风格,誉满   文坛。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   他自幼从父母那里接受启蒙教育,喜欢吟诵唐宋名家诗词,从小打下良好的古典文学基   础。朱自清曾在中学、大学长期从事国文教学,对学生读书方法的缺陷感受很深,因而
----------------------- Page 53----------------------- 十分重视读书方法的研究,重视指导学生阅读。       朱自清关于读书的理论和方法的论述颇丰。他不仅重视读书的数量和质量,更注重   读书方法,在读书方法上极力主张通读的方法,强调“读”的功夫。在《论朗读》一文    中,他推崇清人姚鼐“放声疾读,久之自悟”和曾国藩“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大   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的观点。读古文如此,读白话文也是。他认为,   读书当然是为了理解,“读”字本作抽出意义解,“包含着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怎   样学习国文》)。因此,必须注重读,“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   他指出:“熟读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    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      朱自清把诵读作为理解与欣赏原著的重要方法,主张不仅阅读诗词等文学作品需要吟   诵,而且对经典著作也需要反复熟读。他在《论百读不厌》一文中指出:“经典给人知识,    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    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  朱自清一生    刻苦读书,勤奋写作,流下著述近 30  种,200  余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    《背影》、《欧游杂记》,文艺论集《诗言志辨》和《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等。                          三步阅读法     三步阅读法是我国历代学者所推崇的读书方法。程端礼、梁启超、叶圣  陶、茅盾等著名学者都曾从不同角度总结过三步阅读法。第一步是概要了解  读物的内容;第二步是在掌握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重点的内容作深入的钻
----------------------- Page 54-----------------------研,以求真正领会;第三步是将全书融会贯通,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了解其精蕴,吸取其精华。这种方法常用于阅读古代作品。                        杰克·伦敦读书法        小纸条成了百宝囊 。        凡是到过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家中的人都觉得很奇怪:窗帘上、衣架上、柜厨上、床头   上、镜子上、墙上……到处贴满了形形色色的小纸条,初到他的房间里的人还以为那是   什么特殊的装饰品呢。        实际上,这些小纸条并不是空白的。上边写满了各种各样他搜集来的材料:有美妙的   词汇,有生动的比喻,有五花八门的资料。杰克·伦敦从来不愿让时间白白地从他眼皮底   下溜过去。睡觉前,他默念着贴在床头的小纸条;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他一边穿衣,   一边读着墙上的小纸条;刮脸时,看镜子上的小纸条;在踱步休息时,他一边回忆小纸   条上的内容,一边到处寻找启发创作灵感的词汇和资料。不仅在家里是这样,外出时也   一样。外出的时候,杰克·伦敦把小纸条装在衣袋里,只要一有空就随时随地掏出来看一   看,想一想,记一记。由于他这样锲而不舍地搜集、积累材料,一点一点地把材料装进    了自己的脑子里,再加以灵活运用,因此,他写出了一部部光辉的著作。    小朋友,“聪明在于勤奋,作文在于积累”,杰克·伦敦的小纸条成了他的“百宝囊”,你们也  用笔记本,搜集材料,建个自己的“百宝囊”,作文时把材料从“百宝囊”里搬出来,何愁写  不好作文呢?      文言文的五步阅读法
----------------------- Page 55-----------------------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者应是有机的统  一,而且“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根  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从根本上讲,文言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  因此,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探究或创造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这里我结合自己  的教学实践,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程序化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五步阅读法。      一、预读 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  (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  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5)通过解题和  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二、抄读 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做法  是:(1)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2)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3)  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  材料。(5)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童点和难点。      三、解读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  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  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3)  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四、品读 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  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具体做法是:(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  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
----------------------- Page 56----------------------- 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3)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    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五、诵读 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  素质。具体做法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背诵  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3)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  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4)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5)指导  写作读后感想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                                  秦牧的读书方法       鲸吞与牛嚼,本是动物的不同进食方法,但却被作家秦牧巧用来形象地比喻读书方   法——泛读与精读。       秦牧,原名林觉夫,秦牧是他的笔名。他原籍广东澄海,出生于香港。秦牧上小学    时就爱好文学,酷爱读书。他在香港读高中时,读到鲁迅、茅盾、巴金的作品,受革命   文学的影响,从此走上文学道路。抗战期间,他辗转内地,当过教师和编辑,从 1940   年开始发表作品,1941 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9 年后在广东工作,历任广   东省文教厅科长,《羊城晚报》副总编,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主席等。作品有文艺评论集    《艺海拾贝》,散文集有《花城》、《长河浪花集》、《花蜜与蜂刺》、《大洋两岸集》、《秦牧   散文选》,中篇小说《黄金海岸》,长篇小说《愤怒的海》。       秦牧读书坚持博采众长的准则。他曾于《在探索学问的道路上》一文中将自己的读   书方法总结为鲸吞与牛嚼:“只需知道一个梗概的书报可以泛读,”但要面广,犹如大鲸   吸水;“要求彻底弄明白的和记住细节的书报,必须精读”,就象老牛吃草,慢慢咀嚼,   细细品味。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之的“鲸吞牛嚼读书法”。
----------------------- Page 57-----------------------      “鲸吞法”即泛读法,是指读书要象鲸一样广泛地捕食。秦牧说,鲸游起来一直张   着大口,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   而大量的小鱼小虾却被筛留下来。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   鲸的胃袋了。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   有泛读,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单靠精致的点   心和维生素丸来养生,是肯定健壮不起来的。        “牛嚼法”即精读法,是指读书要象牛吃草时的多次“反刍”,对需要精读的东西几    经复习,嚼得极细再吞下去。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   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    秦牧主张,“鲸吞”与“牛嚼”必须有机结合,二者不可偏废。读书既要鲸吞,又要在  这之后进行反刍。也就是说,既要大量地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  复钻研,细心品味。“鲸吞”与“牛嚼”既对立,又统一,将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起来,  方能达到知识上的博与专。                                      戏剧阅读法        戏剧阅读主要指阅读戏剧文学(剧本),剧本是戏剧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戏剧的文    学因素,是戏剧表演的基础,是比较特殊的记叙文学。剧本不像一般记叙文那样主要以   叙述者的角度、口吻描述生活,而主要以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台词)展示生活、构成内    容。剧本里也有叙述语言,那就是舞台提示,但它们极简略,只是辅助手段。剧本的台    词富于动作性——充分体现着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之间的冲突和一般联系、情节的进    展。剧本情节的核心和基础是冲突,冲突由性格的矛盾(人物性格之间、人物性格内部、
----------------------- Page 58----------------------- 人物性格与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受舞台有限时空的限制,因而要高   度集中地反映生活,故“集中性”是剧本的又一特征。    阅读戏剧文学(剧本)的重点如下:(1)戏剧动作。它分为语言动作和外部动作两大部分。  语言动作即台词,它是戏剧动作的基本形式,是人物心理、性格的直观显现。外部动作是  人物的行为、举动、表情等“可视”动作,还包括人物“停顿”、“沉默”的静态动作。(2)  性格冲突。它包含两个方面:外部冲突和内部冲突。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是外部冲突;  人物性格内部各侧面的矛盾,则是内部冲突。性格冲突有其发生、发展、解决的过程。这  过程正是剧本的基本情节。读者可以从性格冲突中去认识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去寻求  其思想意义。但应认识到,冲突虽是剧本情节的基础和主干,但绝不是戏剧情节的全部;  非冲突的内容,也是戏剧情节的有机部分。读者应既看到矛盾冲突又不忽视非冲突的内容  因素,完整地认识剧本的内容。(3)戏剧语言。读者应从戏剧语言的动作性、个性化、富  于潜台词等几方面来品评鉴赏。                  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         杨振宁是1922年 10月 1 日生于安徽合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    留美生而出国了。4 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 年多的时间教了他 3 千个字。杨振   宁在 60 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 2 倍。”        1928 年杨振宁 6 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    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   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   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 Page 59-----------------------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  那是在 1938年,他才 16岁。1942 年,20 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  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 1945 年赴美进  芝加哥大学,1948 年获博士学位。       1949 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  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  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  -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  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 1971 年夏,是美国科学  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  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 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  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 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  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  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
----------------------- Page 60----------------------- 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  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  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写读阅读法       写读阅读法是笔读阅读法的一种。主要是指通过默写来帮助阅读的方法。具体做法   是选定自己喜爱的一篇或一段文章,用心读上几遍,大致记住了,就开始默写。默写时,   不记得原话的.就用自己的话写,写完之后与原文对照,看看哪些地方不如原文。如果   层次不对,或者句式不对,或者用词不对,就应分析原因。然后再读,再想,有意识地   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上次默写时不如原文的地方。这样读写结合,可以通过比较,加   深理解,增强记忆,直接帮助写作能力的提高。       写读法由初读、默写、对照、体会这四个步骤组成。初读只求读熟,只要大致记住   就行了。默写则要求尽量接近原文。对照则要划出与原文不同的地方,认真比较分析。   体会这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要认真揣摩原文与自己默写有出入的地方,体会原文的结   构、原文的语言和精妙之处,找出自己的差距,然后不看原文把默写时写错了的—一订   正。用写读法阅读,比泛泛地读、机械地背诵效果要好,对于熟背过的文章,也可用写   读法先默写,再对照原文复习。对于需要精读的外语课文,用写读法来阅读,效果也比   较好。                                  孙犁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孙犁,以散文集《白洋淀记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为代表作,确定
----------------------- Page 61-----------------------了他为中国当代文坛“荷花淀派”的奠基人地位。与他的作家生涯相伴的,是他的读书  生涯。他一生喜爱读书,曾自述道:“对书有一种强烈的、长期积累的、职业性的爱好。  一接触书,我把一切都会忘记。”(《装书小记》)他著有《书林秋草》、《书衣文录》、《耕  堂读书记》等专作,或为读书札记,或记述。他的读书生涯与乐趣,令人颇受启发。      孙犁曾在《书衣文录》中谈到他的读书经验:“勿作书蠹,勿为书痴,勿拘泥之,勿  尽信之。天道多变,有阴有晴。登山涉水,遇雨遇风。物有聚散,时损时增。不以为累,  是高水平。”      这“四勿一高”,是孙犁长期读书生涯的经验总结。“四勿”是指不做蛀书虫,不做  书呆子,不要被书本束缚住,不要尽迷信书本;“一高”是指要坚持不懈地读书求知,不  论风云变幻,不论顺境逆境,始终登攀知识顶峰而不知累,这样才能达到读书的最高境  界,获得真知卓识。      孙犁读书广而杂。作为一名作家,他主张“多读一些历史书,不要总读文学书”。他  宣称“平生读书是为了增加知识,探求文采。”除古典文学、中国史书外,诸如农桑畜牧  花卉、金石美术图画书也都读。他对金石学并无深研,据他自述在身心交瘁之时,把心  沉到古意古趣的残碑断碣之中,正如同徜徉在荒山野寺,可求得心灵的解脱与静谧。      孙犁主张读书要根据各人的情况而定,不能勉强,也不能强求一律。他认为一个人  在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目标与追求。他在《我的读书生活》中写道:“青年读书,是想有  所作为,是为人生的,是顺时代潮流而动的。老年读书,则有点像经过长途跋涉之后,  身心都有些疲劳,想停下桨橹,靠在河边柳岸,凉爽凉爽,休息一下了。”他在《谈读书》  一文中曾经说道:“青年人读书,常常和政治要求、文坛现状、时代思潮有关;也常常和  个人遭遇、思想情绪有关。然而,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年人  的爱好,常常和青年人的爱好不大一样,这是很自然的,也不要相互勉强。”
----------------------- Page 62----------------------- 由此可见,孙犁在读书方面的态度还是比较开明的,他尽管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读书方  法,但他并不把自己的方法强加于人,却认为读书与每个人所处状况、所求目标,乃至所  处年龄而各不相同,因此不必勉强,而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出自己的读书方法。老年  孙犁心情淡薄,但读书兴味不减,正所谓“不以为累,是高水平”。                        报刊阅读法    阅读报刊的主要方法有:    (1)例览标题、栏目,以了解内容概貌,找出阅读重点。    (2)精读重点内容,可对它边读边记边评,并作必要的注批摘录。    (3)略读一般内容。    (4)多报参照阅读。长期坚持以一二种报刊为重点,同时涉猎多种报刊,对一些重要问  题扩展思路,加深理解。    (5)剪贴、摘抄、编写目录或索引,是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资料的有效途径。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的家世并不显赫,家境也不宽裕。而且《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智慧能力    描述甚多,但是并没有强调他天份多么高。最值得回味的是介绍诸葛亮背景时的一段文    字。“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    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   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          这段话当年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因为它指出了一种优秀的学习方法。诸    葛亮的四位好友肯定都是聪明过人的,但是为什么他们都只能做到刺史、郡守(也就相当
----------------------- Page 63-----------------------于今日的省市级官员),而做不到丞相(也就是总理)一级呢?诸葛亮又为什么能够自己断  定可以同古代贤相齐名呢?答案就在引文中。原来,那四位好友平时读书“务于精纯”。  这样的读书方法使得这些好友在某些方面很精通,对书面理论很精熟。但是因为如此,  他们的知识面就不广阔,对社会现象不关注。所以,他们就缺少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处理  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诸葛亮的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对知识的全面性掌握和  知识领域的开拓。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对书本知识观其大略后,就可以省出时间来阅读  其他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做到知识渊博。而知识渊博了,对社会现象都能够了如指  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增强。所以,诸葛亮知道自己读书方法正确,知识面超过四位好  友,就能够自信可以当到丞相,并能够当好丞相。这也就说明,诸葛亮具有高超预测能  力是由于他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贾平凹的读书方法      贾平凹 1953  年出生于陕西丹凤县棣花村一个农民家庭。他原名贾平娃,上大学后  改名贾平凹。现任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为专业创作员。     贾平凹认为,书之为友不能一日不交;书是财富,要逼者自己静心地读书。他将自己  的读书方法总结为“触一通三”法。他认为读书面不可狭窄,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  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武术、绘画、舞蹈……凡  是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他  甚至主张连植树造林、做饭炒菜方面的知识都要略知一二才好。     但博并非不要专。在这种泛览中,他认为只有精专于一,才能触类旁通。他对孙犁的   《白洋淀记事》这本散文集,不只是读一遍完事,而是读了一遍又一遍,每遍都力求从  中学到一些写作知识。这次学开头、结尾,下次学结构、景物描写,再次学语言的运用,
----------------------- Page 64----------------------- 这样就逐渐摸索出写散文的门道。这本书读通了,读其他散文书就顺当了。对重点书他   坚持多遍阅读,先欣赏,次吟味,再研究,然后方有得有悟。   贾平凹尤喜欢读庄子的散文。他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老庄思想,又有长期在农村生  活的基础,因而他的作品在手法上集人、事、理于一体,从内涵看又融道、佛、儒于一炉,  逐渐形成了恬淡、诙谐、豁达的艺术风格。他的成名作短篇小说《满月儿》获 1978 年中  篇小说奖;长篇小说《浮躁》获美国美孚飞马奖。                                                               跳读阅读法         标题、重点跳读法。阅读时抓住每本书中的标题、每章前的内容提要或章节后的重    要结论,把全书、全文中的主题和中心连贯起来。        首尾句跳读法。阅读时,只读每个自然段落的首尾两句。这种方法最适合于阅读科    学性著作。抓住首尾句,就能很快地顺着全书的发展主线,获得对全书的总的理解。  中心词跳读法。只读与自己阅读目标有关的词和句子,省略去与此无关的其他部分。这种  方法既适用于查阅资料,也适用于对已读过的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顾炎武自督读书        顾炎武,江苏昆山人,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 1613 年)生。初名绛,学名继绅,   字忠清。清顺治二年(公元 1645 年),清兵南下,为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    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字宁人。顺治七年,为避害曾化名蒋山傭。因家乡有一   亭林湖,故人称亭林先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
----------------------- Page 65----------------------- 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 6 岁启蒙,10 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 岁那年,他的祖父   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   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    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    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   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   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   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   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 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前人的治学经验告诉我们,抄书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效果,二是积  累了资料,为日后进一步研究作了准备。但录抄或笔记时要注意几点:①所抄的书要严格  选择,必须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不能见书就抄。②录抄或笔记要分类,以免日后查阅费  时费力不方便。③对抄录的书籍、资料的内容要多思考、多揣摩,力求悟出一点新道道。  如果不思考,做个“抄书公”,对读书也不会有多少好处,仍然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综合性阅读方法       综合性阅读法是一种综合吸取读物信息的阅读活动。一般分成七个步骤:1、书名或   文章标题;2、作者;3、资料来源、年份、数据;4、基本内容、题材;5、事实部分;6、   所述材料的新思想和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的可能性。为了便于掌握这七个步骤,读者   可以把具体的读法写在纸上,按照每个步骤的要求对照着去阅读,以便使信息条理化,   达到综合吸取有用信息的目的。       综合阅读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一种概念,懂得读物所谈的问题,于是进入第四步,
----------------------- Page 66-----------------------即掌握读物的主要内容和题材。读物开头所涉及的各种事实、人物、数椐等等,在第五  步时应当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并且要对读物的内容进行筛选和积累。第六步是作者观  点的分析,同意还是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这时要确定下来。第七步实际上是读完了之后  的思考。从所读的材料中究竟汲取了哪些有益的东西,哪些新的信息,在实际工作中打  算如何应用。掩卷而思,要对照检查每个步骤是否都达到了上述要求。      这种综合阅读,能使读者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掌握所读的材料,更准更快地找到所读  材料所包含的全部有用信息。                                    费孝通的读书法      费孝通,1910 年出生于江苏吴江。社会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  长等职。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      费孝通教授,提倡学习上也要定期“盘货”。“盘货式”读书法,就是指要随时摘抄  有关资料,并定期将这些资科迸行分类、比较、归纳和提炼,就象商店要随时进货.并定  期进行盘点一样。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自学者提出来的,它是提高自学能力和自学成才  的有效方法。      自学者在读书过程中,大都总会摘录下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怎样使这些摘录下来的  资料为我们所用呢?         重要的方法就是将这些资料定期迸行分类、比较、归纳和提炼。没  有分类,纲目不分,就会一团乱麻,笔记本就会成为杂记本;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分不清精华和糟粕,选不出最佳的东西;没有归纳,就会一盘散沙,抓不住要点,总结  不出规律;没有提炼,就不能使知识升华,不能在吸收的基础上有所创造,这是四个互  相有别、相互衔接的过程。学习上的每一次“盘货”都会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从  而有所迸步,有所收获,有所创造。这一学习过程也就象当“二传手”一样,自学者要
----------------------- Page 67-----------------------善于把别人的或书本上的知识摘抄下来,吸收有价值的东西,然后把它调整到适当的位  置上.最后才有可能出成果,这也是学习上的吸收、消化和创造过程。                                      择优读书法      书太多,好书却难找。如何择优,自有妙法。      一是先看首尾,摸清来势。开头一二页若是提出新问题,或能引人入胜,可读。结  尾数段如确有新境,或能出其不意,当细读。      二是倒读。报刊上往往有些补白短文,不足千字,不可错过。言之有物的杂文随笔  亦多在刊物之尾。      三是读书时兼用鼻嗅,学《聊斋志异》名篇《司文郎》中的盲和尚,以怪鼻嗅出文  章的优劣香臭。闻到味儿不正,便可停。如文中自夸“小有名气”,或毫无必要地反复自  称年轻女作家者,可慎读。      四是遇读不懂的书,有多种情况。一是自己学力不足,该书的确高明。二是作者将  自己弄不懂的事,用人人不懂的表述方式来“炒卖”,借以吓人。不读它,勿上当。      五是长篇小说未见得章章精彩,回回动人,也杂有平常篇章,甚至有败笔。如果读  到理不明、气不顺之处,可暂停,插上书签,跳过去继续读。全书读完后再回头翻阅“暂  停”之处。以判定是败笔还是确有高招。      六是重视新人之作。新人在当今环境下能脱颖而出,必具实力,不可忽视。                                   苏步青读书法        苏步青在中学时,用《左传》笔法写了一篇作文,老师起初不相信是他写的,可
----------------------- Page 68-----------------------  苏步青却说:“我能背诵《左传》。”于是,老师挑一篇让他背,他很快就背出来了。可见    苏步青的古诗文写得好,是与他阅读背诵中国古典文学优秀作品分不开的。   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我过去念过一本书或阅读一篇论文,从来没有念过  一遍就让它过去的。要么不念,要念就念个透……每次念的时候总觉得比前一次有新的体  会。”他自述;“读书,第一遍可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体会。我读《红  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都是这样的。我最喜欢《聊斋》,不知读了多少遍。  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我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了。读数学  书也是这样,要把一部书一下子读懂不容易,我一般是边读边想中做习题;到读最末一  遍.习题也全部做完。读书不必太多,要读得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  误了,这才算读好了,读精了                                      散文阅读       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    活经验的一部分。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这种发现不   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觉的结果。         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一是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二是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三是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四是往往   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  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陶行知的读书方法
----------------------- Page 69-----------------------   书是我们的益友,诚如冰心老人所言:“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从  读书中我还得到做人处事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  的。”但是,能达到这种境地的青少年,并不太多。究其原委,恐怕在于光读不想,只读  不问。猎奇求趣、浮光掠影的读书方法,势必陷入孔子指出的“学而不思则罔”的迷宫,  谈不上有所得、称不上“会读书”。      被誉为“平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1891 年—1946 年),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潜  心摸索读书方法,他曾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把多读多想多问的读书“诀  窍”,演绎成一首《八个顾问》的现代诗: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              你若想问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              何时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地何去,              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              姓名颠倒叫“几何”。              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陶先生的“八个顾问”、“八个贤哲”、“八位何先生”,就是我们青少年读书求知的良  师益友、至爱亲朋!我们读书时能与这八位何先生结缘,能有这八位先哲带路,就敢想  善问,能思会辨;就会开卷有益、学而致用,开拓创新、不断长进。      现在的书籍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打开一本书,想想作者是“何人”,写“何事”,  想引导读者“何去”……就不至于被诲淫诲盗的书籍拉向深渊。看到一个题目,想想作  者将写到哪些题材?情节将怎样安排?故事会怎样发展?再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想法,就  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或作者的欠缺。这种站在自己角度自我审视想问题的读书法,能激发
----------------------- Page 70----------------------- 最大的阅读兴趣与最广的思维空间。读到某一精彩语段或场面,稍作停顿、掩卷思索一   番:作者何以这般想这么写如许说呢?是基于作者的个人经历?生活体验?逻辑思   维?……  我们都说爱读书,我们天天都在读书,但要将书读好,还真不容易。                                      读书“四如”        清代诗人法式善,写有《读书四首》,运用四个比喻,论述了读书的道理和方法,   很能给人以启迪。       第一首说:“读书如蓄货,一室靡不有。瑰奇产岩阿,幽怪发渊蔽。当其求莫致,岂   借跋涉走。”他认为读书要像蓄积宝物一样,应当应有尽有多多益善,甚至不惜长途跋涉    以求得。当然,有了珍宝也不要炫耀于人,同时又不能闲置不用。       第二首说:“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   打渐苍莽。”读书要像植树一样,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日月来往,不知不觉地就   会长大,拔苗助长,欲速反而不达。最初可能感到“掩卷了无得,心中时快快”,但坚持   不懈地读下去,“忽然古明月,照见天怀朗”。自然就会融会贯通,收获不小。       第三首说:“读书如行跑,历险毋惶惑。安保万里程,中间无欲仄。自古志士心,往   往伤壅塞。”读书如行远路,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在这种时候,要勇敢地挺住,坚强地   走下去,“半途勿消息”,“要从实地行,直造光明域”。一定能够达到很高的境界。  第四首说:“读书如将兵,当先讲纪律。将军扫群寇,势若风雨疾。”有了严明的纪律,  军队打起仗来才能势如疾风暴雨扫灭敌寇。他借《易经》中的话说:“师贞丈人吉”。贞,  就是正,正义之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他特别强调读书要“树义”,要有正确的指导
----------------------- Page 71-----------------------思想。“树义不制胜,不如不开帙”。读书若无正确的思想作指导,若不能用来培养自己  的道德情操,还不如不读。                                                               傅雷读书法        读书不仅仅增加知识——傅雷教子读书        傅雷一生博览群书,他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极渊博    的知识,他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培养也要求极高。        次子傅敏曾回忆说,刚进入初中,父亲就要求他读《古文观止》。傅雷对儿子说:    “这个古文选本,上起东周,下迄明末,共辑文章 220 篇,能照顾到各种文章体裁和多   方面的艺术风格。其中不少优秀文章反映了我国古代各家散文的不同风貌,如《战国策》   记事的严谨简洁;纵横家说理的周到缜密;《庄子》想象的汪洋恣肆……无论它的说理、   言情、写景、状物,均堪称典范,对你的古文学习和修养有帮助。”他每星期天选择其    中一篇详细讲解,孩子读懂后便要背诵。        一次,傅敏由于忙于球赛而未能背出《岳阳楼记》。垂着头,心中忐忑不安,等着   父亲批评。平时对儿子要求极严的傅雷这回没有发脾气。使劲吸着烟,半晌才缓缓地说:    “过去,私塾先生要学生背书,子曰、诗云,即使不懂,也要鹦鹉学舌地跟着念和背。   诚然,死记硬背不宜提倡。然而平心而论,似也有其道理。七八岁的孩子,记忆力正强,   与其乱记些无甚大用的顺口溜,不如多背些古诗古文。中国的好诗文多得很。一首首一   篇篇地储存在脑子里。日子长了,印象极深。待长大些,再细细咀嚼、体味,便悟出了   其中意义。这叫作反刍。若到了二三十岁,甚至更晚才开始背,怕也难记了。‘少壮不   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都是经验之谈哪!……”望着已经知错的儿子,傅雷翻开《岳阳   楼记》这一篇,让儿子高声朗读,然后意味深长地说:“范仲淹先生登岳阳楼,将览物
----------------------- Page 72-----------------------之情归纳为悲喜二意,指出古之仁人忧多而乐少。然后说明自己之忧乐俱在天下,正见  他确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真意。还记得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么?”“记得‘前不  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傅雷点点头:“那么你想想  看,为什么同样登高望远,同样登岳阳楼,所见之景是一样的,而他的想法与别人不同?  他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和他的经历、思想有什么联系?  全文是怎样一层层展示它的中心的?……”       望着父亲那眼镜片后慈祥、智慧的目光,傅敏重重地点点头。二十多年后傅敏回忆  起来,耳边似还响起父亲那熟悉的声音:“做学问需要切切实实地下功夫,不能自欺欺  人呵!”       长子傅聪是著名的钢琴艺术家。在傅雷的影响下,从小熟悉了贝多芬、克利斯朵夫  等,培养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在父亲严格执教下学习音乐,练习钢琴,从而走上成  材之路。1954 年傅聪赴波兰参加国际钢琴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并引起轰动。欧洲的评  委们在幕后听到傅聪的西洋曲子里,隐隐约约地揉合了唐诗的意境。意境是中国式审美  的特质,外国评委倾倒了。东西方文化交融成了傅聪成功的秘诀。《傅雷家书》是傅雷  写给在海外学艺的儿子的部分家信。它记载了父辈对儿辈的精神上的家训,记载了一位  历经沧桑的饱学的长者对才华横溢但又初入人世的青年人的忠告。这不是普通的家书,  是充满了父爱的教子篇,是一部青年修养的好读本。       可见,傅雷是把读书与做人,读书与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希望儿子能做个德  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事实也真像老人所期望的那样,傅聪在异国飘流的生活中,  从父亲的书信中,从父亲所推荐、所分析的一系列书籍中吸取了丰富的精神和艺术的养  料,从而对人生有更深切的了解,对艺术有更诚挚的爱。不管在人生旅途中遭到怎样的  风浪和坎坷,他都始终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 Page 73-----------------------                                   读书四到       有句俗语“好脑袋抵不上一支烂笔头”,这句话用在读书上更见其妙。大凡有读书嗜   好的人,恐都有相似经历,即每读完一书.初始书中所叙人事栩栩在目,印象鲜灵,首   尾活络明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形将不复存在,不用说书中一些原本熟记的情   节早已让时光之沙淘尽淹没,甚至就连部分主人公的脸谱也褪化得模糊不清。       人脑的记忆毕竟是有限的,最好的办法是读书带支笔。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笔行于思,既能巩固书本知识、加深印象,还可使日后的读书笔记成为一    己学而致用之宝库。古今中外学人对读书笔记多有身体力行,蔚为观止。  读书不带笔,犹如吃饭不带筷子,囫囵而入,消化自然容易不良。读书做笔记之益处是显  而易见的,纵使你有妙笔生花之才,也未必抵得上哪怕一杆小小的笔头所能承载的重量。  昔有宋人朱熹提倡读书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今替朱老先生补上“一到”,曰   “笔到”,有此“读书四到”,方是读书完美的境界。                                  钱钟书的读书方法         钱钟书,1910 年生于无锡,曾任文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是我国现    当代著名的学问家、翻译家、小说散文家。他的长篇小说《围城》、长篇学术巨著《管锥   编》等都在国内外产生很大的影响。他的成就和造诣是多方面的。他的学问渊博,在当   代中国可谓出类拔萃。就其治学之道,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博闻强志,深思慎取。        钱钟书从启学之时,就博览群书。读中学时,就读了《天演论》等英文原版著作,   还啃下了《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至于他喜爱的小说杂志更是   爱不释手,披阅不倦。考入清华后,他的第一个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终日泡在
----------------------- Page 74-----------------------  图书馆内,博览中西新旧书籍。自己的书就用又黑又粗的铅笔划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   他的评语。他阅读面之广,连许多教授也叹为观止。        钱钟书的博览,不仅在清华闻名,而且蜚声海外。1935 年夏钱钟书到英国牛津大学   攻读。这里拥有世界著名的专家、学者,尤其是该校拥有世界第一流的图书馆——牛津   博德利图书馆,它不仅有规模庞大的中心图书馆,而且在其周围建有几十个专题图书馆。   钱钟书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尽情阅读文学、哲学、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书籍,他   还阅读了大量的西方现代小说。由于钱钟书的知识面极宽,“牛津大学东方哲学、宗教、    艺术丛书”曾聘他为特约编辑。        钱钟书的博学,归功于他的博览。他阅读书籍所写的札记,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   毫不夸张,他写学术巨著《管锥编》时,所用的资料足有几麻袋。        钱钟书做学问的深思慎取首先表现在对待前人的态度上。他的《管锥编》以札记形    式,纠正了前人的不少谬误之处。同时也充满了许多自创的新见。钱钟书以文学的眼光    发现不少被文学家忽视遗忘的“文心”,丰富了我国的文艺理论。其次,钱钟书对当代权   威敢论长短。        钱钟书的深思慎取,又是与自己的独创之见相联系的。他常常以新的观点、新的方    法、新的资料去丰富中国文学研究的宝库。他以心理学来阐释古典诗文、小说中的心理   状态。    钱钟书主张先博后约,由博返约。即先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然后再在此基础提炼吸收,  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使他成为一代学术泰斗,也为后学者指出  了正确的成功之路。                                                               勾画阅读法 
----------------------- Page 75-----------------------      这是一种边阅读、边勾画标记的阅读方法。         第一步是“初读标记”。在读第一遍时,以读为主,同时用一套自己爱用的符号勾   画出要点、难点、疑点。          第二步是“重读整 理”。读完全书后,通过重读整理初读时画的符号,并依据符号   复习要点,研读难点,思考疑点。由于读完全书后可以融会贯通地理解,很可能感到先   前勾画的难点、疑点已不复存在。经过重读整理,更改符号,便能明显地感到书本由厚   变薄,知识已牢记在心。   勾画标记要有各种区别意义的符号,并且一以贯之,逐步形成自己惯用的符号系统。惯常  采用的勾画标记有:一要点;二难点;~~~~~疑点;‖重点层次;()重点段落;×××谬  误;?重要语病;#待摘录的资料。                                        三勤阅读法       三勤阅读法是一种以勤求巧的阅读方法。在勤读、勤抄、勤写的过程中,把略读与   精读结合起来,达到理解内容、发展记忆、学以致用的目的。勤读是指在博览群书的基   础上  ,选出自己目前最需要读的书,又选择该书中最适合自己需要的内容,反复阅读,   并且勤抄勤写。勤抄不是乱抄,而是对那些重点内容、精辟见解,用勤抄的办法来加深   理解和记忆。例如一段精彩描写,一条格言,一种新的观点,一个先进典型,这些很有   价值的内容,需要记忆和运用,都把它摘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随时翻阅,经常整理归   类,帮助消化理解,掌握使用。       在勤读、勤抄的基础上,必然会有一些心得体会,于是就要勤写了。勤写指练笔要   勤有体会就记下来,把学习的体会运用于实际,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意见。勤读勤抄,
----------------------- Page 76-----------------------可以加深理解,反复巩固,丰富积累,有助于把许多片断、零散的知识串起来,发展记  忆力。勤写则是勤读勤抄并联系实际的结果,它又反过来促进勤读勤抄。勤奋是成才必  需具备的条件之一,勤读、勤抄、勤写的“三勤阅读法”是它的具体表现。                                  鲁迅的读书方法  大文豪鲁迅非常讲究读书方法。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  法。现学生读者介绍数种:      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 多  翻。鲁迅先生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  读几页内容。”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还有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增长知识等好处。      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  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  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  部活书”。      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 代  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 Page 77-----------------------六是设问。就是拿到一本书,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然后合上书,可一边散步,一  边给自己提一些问题,自问自答:书上写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要是自己,  这个题目又该怎么写?鲁迅认为带着这些问题去细读全书,效果会更好些。    七是跳读。读书遇到难点,当然应该经过钻研弄懂它。但是遇到一时无法弄懂的问题怎  么办?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  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八是背书。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着“读书  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工整整的小楷字。他把书签夹到书里,每读一遍就  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了几遍后,就默诵一会儿,等把书签上的10个字盖完,也就  把全书背出来了。  九是剪报。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这一方法来积累资料。他的剪报册贴得很整齐,  分类也很严格,每页上都有他简要的亲笔批注。鲁迅曾利用这些剪报写了不少犀利的杂  文。鲁迅曾说过:“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十是重读。这是指读过的书,隔些日子再重读书中标记的重点,花的时间不多,却  有新的收获                                    索引笔记法      在柏林图书馆的大门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了  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许多学者的学习经验证明:“知识宝库”的“钥匙”  是目录和索引,学会做索引笔记,作用极大。索引笔记就是收载文献资料或书刊杂志的  名称、著者、年代、卷期、页数等等。
----------------------- Page 78-----------------------   索引笔记的内容大致有三种:    1、以编著者为线索的:例如《古今人物别名索引》、《中国名作家传》、《外国音乐家  传略》。    2、以文献资料内容为纲的书目:如《中国史学论文索引》、《西方名著提要》等。它  的作用是可以把分散在不同学科中的同一主题的书刊资料,用索引的形式系统地反映出  来,供专业研究查找科技文献之用。    3、以学科为纲,即把属于同一学科的文献资料归纳在一起。如果在题目之后,再附  上该文内容的简要说明,那就更便于将来的查找引用了。     记索引笔记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查找阅读,使研究工作能够更明确、更深入、更顺利,  避免盲目性查找和不必要的重复,以节省很多时间。                             周祖谟的“次第读书法”      周祖谟,北京人,语言学家。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述有《广韵校本》、《方  言校笺》、《问学集》)等。他读书做学间遵循着“次第读书法”。他说:“专攻某一门学科,  也要先读有关的基础书,然后兼及其它。如从事语言研究,语言学就要先学好,要会发  音,会用音标记音,这是必要的一个次第。从事文学研究的,文学史概要就是必要的一  个次第。     关于语言文字,就得先看《说文解字》,然后才能研究古文字。研究历史,应先从通  史人手,再进行断代史研究。”周氏读书时,首先把一两部书认真读好。他认为,浮皮潦  草地读书是当今通病。束之高阁不念,或者只念两篇三段,是没有什么用的。《诗经》只  念《伐檀》《七月》)、《硕鼠》,那离懂《诗经》还差得远呢。为此,他在研究文学时,首
----------------------- Page 79-----------------------先读《诗经》,然后读《楚辞》,读魏晋南北朝的五言诗。这种“次第读书法”,其实质是  循序渐进,打牢基础。                                    注笔记法       批注笔记法就是在阅读时把文章要旨、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  白地方,它的作用就是提出自己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     批注笔记的形式有 3 种:1、是“眉批”,即批在书头上;2、是“旁批”,即批在句子旁;  3、是“尾批”,即批在一段之后。     批注笔记可记的内容非常广泛,大体可以归纳为4 类;    1、注释: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概念,立刻查字典、找参考书弄  清楚,搞透彻,然后写在该书的空白处。这样,既帮助了理解,又有利于记忆,特别是  为下次阅读扫清了障碍。    2、提要:在读书中,边看边思考,然后用精炼的语言把某段的中心意思记在书的天  头或地脚上,这样就便于把握文章的脉络,然后复习浏览时,可一目了然。    3、批语:在读书中,可能产生各种感想、见解、疑问,这时可随手写在书的空白处。  如不立即记下,过后就不易想起这些宝贵的思想火花。    4、警语:在读书时,发现重要段落或主要论点及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为提醒自己,  可批注上“注意!”、“重要!”、“用心记住!”等字样,这样,这样,常常会使自己注意  力集中,并为今后重点阅读提供条件。                                 李泽厚的读书方法
----------------------- Page 80-----------------------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  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  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       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  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 路径上艰辛前  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等著作,对中国未  来的社会建构给予沉甸甸的人文关怀。  李泽厚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而他之所以能在美学领域独树一帜,关键就在于  他在读书时特别重视能力的培养。   李泽厚认为,读书学习有两个方面,除了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知识  不过是材料,培养能力比积累知识更为重要。所谓能力,一是判断的能力,例如一本书,  一个观点,能够判断它正确与否,有无价值,以定取舍;二是选择的能力,例如一大堆  书,选出哪些是自己最需要的,哪些是大致翻翻便可的。这是因为书的价值往往大有不  同,有的书尝尝味就可以了,有的要细细咀嚼,有的要快读,有的要慢慢消化,有的大  可不必从头到尾去读,有的则甚至要读十几遍。即使看小说,也要有目的、有系统、有  限制地看,只看那些值得一看的小说。比如看俄国小说,从普希金到高尔基,读那些名  著,读完了,再读一两本《俄国文学史》。这样,将具体材料和历史的线索结合起来,就  组织起了自己对俄国文学的认识结构。这也就是说,读书时一定要善于把所学到的知识  组织起来,纳入自己的智能结构之中。即便是读某一本书,也同样有一个选择的问题,  即阅读时不必逐字逐句弄懂弄通,而要尽快抓住书里面最主要的东西,获得总体的印象。  这样做,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提高单位时间的阅读效果,而且能够切实把握读  物的精髓。
----------------------- Page 81----------------------- 李泽厚还认为,要提高能力,知识应该广博一点,知识领域应该宽泛一点。他原先  是学哲学的,但文史哲三方面的书他都看。上午读柏拉图,下午读别林斯基,别人认为  没有联系,可自己不去管别人,只是根据自己的计划去读。搞哲学研究为什么还要读文  史方面的书?他说,搞哲学的缺点是“空”,不联系实际问题,抽象概念比较多,而好处  是站得比较高;搞历史的弱点是“狭”,好处是钻得比较深,往往对某一点搞得很深,但  对其他方面总以为和自己无关,因而不感兴趣,不大关心;搞中文的缺点是“浅”,缺乏  深度,但好处是比较博杂,兴趣广泛。因此只有广泛涉猎,才能兼收众长,并触类旁通,  使自己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他还特别强调学习历史是文科的基础,研究某一问题时,  最好先读一两本历史书。这是因为历史揭示出一个事物存在的原因,从而帮助我们去分  析它的现在和将来。总之,读书学习时不能搞狭隘的功利主义,而要从提高整个知识结  构、整个文化素养去考虑。如果自己的知识面太狭窄,那么分析、综合、选择、判断等  各种能力都必然会受到影响和限制。                                  魏源论读书        魏源幼年家道中落,从母读书,“毋绩子读,欣欣忘贫。”曾为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编  辑《皇朝经世文摘》,从此留意于经才济世之学。后以内阁中书舍人侯补,自谓:“ 内阁  为典籍之藏,国朝掌政之海,乃留意一代典故之学。”读书主张“习”与“行”相结合,学问  未有“学”而不资于“问”者。又认为读书必须有济于实用,能解决现实问题,死守书本不  能谓之学。读父书者不可与言兵,守陈案者不可与言律,好抄袭者不可与言文,“读黄、  农之书,用以杀人,谓之庸医;读周、孔之书,用以误天下”,则为“庸儒”。批评当时读  书人专治经史,不重农桑,实在是无用之“腐儒”。鸦片战争后,忧愤国事,著《圣武记》  以馆阁官书及各私家著述资料阐述清朝历代武功,激发世人爱国振武热情。 
----------------------- Page 82-----------------------   魏源又依林则徐所辑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参考各家图说、历代史志、纂成《海  国图志》,成为清末我国第一部世界地理教科书。主张设立译馆,翻译西书,以了解西方  情况,“师夷长技以制夷。”                                  理解深  读得快     有理解地阅读,是快速阅读的前提。读书的目的,在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如若囫  囵吞枣,不作消化吸收,就违背了快速的意义。因此,要求对书刊的内容,要有充分的  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效果,并在有效中加快速度。     每本书或每篇文章的重点,一般约占全文的 25%,这部分内容有人称它为“金子般的  核心”。“筛选”式阅读法,可以运用来选留这四分之一的“金子”,如再进一步消化吸收,  效用发挥得更好。     快速阅读法要求读者对书刊内容的理解,带有浓缩知识的特点,在充分消化重点内容  后吸取其中的精华。专家们为此设计了三步曲式的“消化吸收”阅读法:1.选出最能反映  内容实质的相关词语——关键词;2.将关键词加以有机的组合排列,使它具有完整的意  义;3.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内容表达出来,进而记住它。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阅读一篇论述“统计学”定义的短文,可按下列三步进行:1.选取  出四个关键词——统计学、数字表列、科学、方法;2.统计学是科学,是数字表列、是  方法;3 统计学是一门科学和一种数字表列方法。     人的大脑是知识仓库,它是不断地存人知识和消息,也要随时提取出来应用,有理解  地去阅读,知识的存、取才可实现。理解能力强,接受知识势必多而快。每个人都有自  己的理解方式,小孩子把“5”当成是“2”相加,这也是一种最简单的理解方式。对事物的
----------------------- Page 83----------------------- 理解,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使方式方法越来越先进、越灵活。所以说,有理解地   读书,是快速阅读的先决条件。                                徐特立的浓缩阅读法        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不但学习刻苦,而且读书方法也很科学,叫“浓缩法”。他读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经过深思熟虑,把马克思的十一条浓缩为九条。    《提纲》第六条说的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写了三小段共150 多字,徐特立浓缩方人的本   质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人,而是一定的社会集团的代表”一句。    浓缩法确实是一个值得借鉴的读书法,浓缩时,总要“滤掉”一些多余的话和文字,把  文章的精髓集中到一两句话中,这就需要反复思考,加深理解,融会贯通。因此,浓缩法  的第一一、好处就是对读物能深刻理解,把握住它的要点和实质。浓缩之后,厚书变薄,  长文变短,回此,这种方法的第二个好处就是便于记忆。                                      读书的选择        “头悬梁,锥刺股”,经常用于形容刻苦读书、奋发有为的人生拼搏精神。       读书的方法很多,读书的途径也很多。读有字书易,读无字书难。不读,易也不易;   读了,难也不难。难易之辨在乎心耳,亦关乎人耳。       一个人不仅根本不可能读尽天下的书,而且也不宜以有限的精力,去读一些对自己   无用甚至有害的书。“开卷”并非都“有益”。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   书,比不阅读还坏。”因此,即使从阅读的选择角度来看,我们也不能丢掉自己的头脑。       读书,倘若老是限于读,按叔本华的说法,是别人在替自己思想,我们不过是在重
----------------------- Page 84-----------------------复别人的思想,如同儿童启蒙习字依据描红簿描红一样。这在一个人的学习初期,是必  要的,但它毕竟是读书的初级阶段。读书的目的,终究是要在书籍的启示下,自己有所  发现,有所创造。这就要在读书中多加思索,多有生发,防止使自己的头脑沦为“别人思  想的跑马场”,窒息了创造精神。      当然,漫无目的地阅读,亦是一种休闲方式,它的特点是放松、自由。但这应是另  一种精神状态了                              朱光潜:边读书边写作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指寻研究生学习时,总是要求他们边读书边写作,认为这对读书  治学大有益处,他说:“做学问光读不写不行,要写就要读得认真一点,要把所读的在自  己头脑里整理一番,思索一番,这样就会懂得较透一些,使作者的思想经过消化,变成  自己的精神营养”。     这条经验,是朱光潜先生在治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三十年代初,二十岁上下的朱光潜先到英、法两国上大学。他学了许许多多功课,解  剖过鲨鱼,制过染色切片,读过建筑史,学过符号名学,但他的兴趣中心有三个立足点:  一是文学,二是心理学,三是哲学,围绕着这三点,他勤奋攻读,读书过程中心一有心  得,即动笔写下。后来干脆边读书边写起书来,在学生时代,他先后写出了《文艺心理  学》、《谈美》、《诗论》、《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符号逻辑》等  书。     边读书边写作,这条经脸很有道理。我们平时读书,是接受别人思想并加以分析鉴别  的过程。一本书看看意思都清楚,但叫你讲一遍书中的思想,你往往讲不出来;  或者讲
----------------------- Page 85-----------------------不完全,这说明你还没有完全读进去;  若要你用自己的话准确地把书本表达的思想概括  出来。那你就更觉棘手了、粗读、口述、书写,三个阶段反映了读书的三种不同深度。     一般地说,普通的书籍只要能做到粗读和口述就可以了。但是,对一些重要的书,则  必须真正吃透,达到烂熟于心,口能言、笔能写的地步,写书,能逼着你更专心地读书,  更全面地收集参考书籍和资料,更深刻地领会书籍的内容,能帮助你发现自己知识结构  的不足,鉴定自己的读书效果,以便采取补救措施;  还能激发你对书本知识的思考能力、  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                                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阅读记叙文要注意的是:      1.  着重对人物和事物的分析。      文章的思想意义是通过对人物、事件和场景的描述来展现的,这就要由表及里,由  文字反映的意象来挖掘思想内涵。      2. 理清读物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理清了线索,文章的段落、层次就好掌握了。一篇记叙文  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  的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      3. 把握记叙的顺序。      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把握了记叙的顺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条理  和层次,便于把握全文的结构和中心了。记叙文的顺序较常见的,一是以时间为序,或  正序或倒序,其中也常有插叙和补叙。二是以空间为序,或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或
----------------------- Page 86-----------------------由上及下,或由下及上;或由内及外,或由外及内。三是以事理为序,按某一思想的发  展程序,或按不同关系分类描述,或选取若干侧面逐一叙述。所有这些记叙顺序虽然变  化无穷,但只要按上述类别去分析,顺序是可以把握的。      4. 分析多种表现手法。      记叙文除以记叙为主外,还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描  写还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总之,对各种表  现手法的特点、作用进行分析,看作者是怎样把这多种表达方式巧妙结合、熔于一炉、  恰到好处地运用的。      5. 分析语言的运用。      好的语言必然准确、鲜明、生动、形象,而且句式多变化,运用多种修词法。注意  分析语言的特色,既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得到欣赏之乐,还可学习语言,有  利于写好文章。                             书是一张网——访赵家壁      赵家壁先生坐在自己书房的藤椅上,细细地向我描绘着这样一个比喻:读文学作品  是是在琢磨一张特殊的蛛网。     赵老暇时极喜欢外国文学作品,他认为,众多的文学作品看起来像一张乱蛛网,其实  蛛网再大,再乱,也都只有一头一尾,读书就是将这“头”、这“尾” 以及其间的网络琢磨  出来,为己所用。“我编辑那几部丛书,就是从这网络中得到启示的!”     他告诉我,他是从《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这本书走向文学作品这张网的。13 岁那年,  这本黄书面黑框框的童话,赵家壁“像跟了红眼睛的白兔子,钻入了另一个世界”,“我教
----------------------- Page 87-----------------------科书外,有许多书是能引起我更大的趣味的”。进大学以后,靠着几套有名的国外出版的  文学丛书,他又对欧美文学作了广泛的涉猎,开设在南京路四川路附近的几家书铺更使  他乐而忘返,心向往之。正像赵老在他的《编辑忆旧》中所讲的:“那里开架陈列着各种  不同名目的成套文学丛书,我像跨进了一个知识的宝库,不但作品、书名、作者开阔了  我的眼界,单单那些丛书的编排、扉页、封面装帧、整体设计和大小开本等都保持统一  的规格,我就被这种排列整齐美观、内容丰富多彩的成套书迷住了,我问自己,将来是  否也能为中国文学出版事业编辑这样规模的成套书,来满足我国的文学读者呢?”不久,  赵老的第一部丛书《一角丛书》出版了;以后《良友文学丛书》也与读者见面了;再以  后,《中国新文学大系》(十册)这部煌煌之作也付梓问世了。     当赵老听说现在许多年青人把逛书店、读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消遣时,他说,“应该把  这些作为一种研究,这样才能获得较大裨益。”赵老谈到,“我看书、编书四五十年,得  出的一点经验是:无论是逛书店、还是看书,都应该学会联想,学会用自己的思想去剖  析每一部作品,学会从作品的装帧、开本、编辑构思、乃至作品内容中,汲取对自己有  帮助的东西。”     临别,赵老风趣地说:“我念书时向老师徐志摩求讨读书方法,他告诉我:书是一张  网。今天我要向青年朋友说一句:每个人都有自己去接近文学宝库的方式与途径,但要  记住,你接近的正是一张层层相联、环环相扣的蛛网。”(郑逸文)     赵家壁(1908 年生),中国当代作家、编辑出版家。江苏松江人。现任上海出版协会副  主席。曾经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与人合译美国斯诺著《漫长的革命》等。                                 卢鹤绂教授谈读书       年逾七旬的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卢鹤绂,豁达爽健。他告诉我,他的读书宗旨是博
----------------------- Page 88-----------------------学多识,融会贯通。他忆起青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侃侃而谈,那已经流逝的岁月,那  几本儿时读过的书像浪花一般翻涌了起来。     给卢老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套二十年代出版的小丛书,每种书都以“一瞥”为名,涉及  各行各业、各文化领域。这些书像一个个窗口,向卢老展开了一个多元化整体性的知识  领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读完了这套有几十个种类的丛书。使卢老记忆犹新的另一套书  是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他感概地说:“这两套书的意义不仅仅是深入浅出地介绍  了一些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它的小读者们从单一的课堂基础教材中跳了出来。     那时候,卢老一方面的课堂上专心听课,力求使听课效率达到最高点;一方面又广泛  地接触各类书籍,融会贯通。他曾经细读了《汽车学》从上驾驶室,找开油门,车开动  了——尽管几乎撞倒了一堵墙,但毕竟学会了开车;他还根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无线  电学》所提供的有关知识,爬上自己家的屋顶,自制了一架矿石收音机。     卢老偏爱自然科学,在他的读书天地里却保留着阅读历史小说这一角,《三国演义》、   《水浒传》、《东周列国志》等一一读来,觉得《三国》尤难忘怀。“这部巨著好就好在不  说废话,寥寥几笔能使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扼要几段描写能使情节跌宕起伏,真绝!“他  坦诚地笑道:”我之所以致力于物理学研究,固然与少年时代的阅读有关;然而能得心应  手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形诸文字,却得益于《三国》酣畅淋漓的文字表达功力。“这不禁  使我想起卢老的那几部力作:《受控热核反应》;《高能粒子物理学漫谈》;《哥本哈根学派  量子论考释》……这些论著由于见解独特,持论平实,逻辑严密,在物理界独树一帜。     当我问起应该如何指导青年人读书治学时,卢老的回答很是独特:“我曾经对我儿子  说过,千万不要盲目地学习你的父亲。你们的时代与父辈的时代不同,父辈们做得对的,  也许在儿子们做来并不适宜。     卢老主张:让年青人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自己闯出一条路来。
----------------------- Page 89-----------------------   卢鹤绂(1914 年生),中国现代物理学家。山东掖县人。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  著有《高能粒子物理学》等。                                                            (郑逸文)                                             读 书 与 看 书 之 间                                  (美国)王鼎钧     兵学家蒋百里说,想打胜仗你得“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套用他的句式,做读  书人最好“生活条件与读书条件一致”,例如在大学里教书、做研究,有人发薪水供你读  书,你读了一辈子书还可以领退休金。     一般人不是这样,时间精力都消耗在与书无缘的事务上。台北有位出名的小学校长,  为了把学校办好,每天“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既然声名大噪,少不得被外面拉去开会、  演讲、访问、赴宴,几乎没有时间和家人相处。有一天他忽然感慨之至,对我说:“我觉  得我已经不识字了。”     所以我曾说我们用“残生”读书写作。古人也说“三余”读书,“夜者日之余,雨者  晴之余,冬者岁之余”,“余”字比“残”字好看些。我们虽不种田,“三余”还是生活里  常有的现象,尤其纽约的冬季漫长,风雪不少,户外的活动搁置,多些时间出来。我们  还有第四余,“老者生之余”,退休后读生平未读之书,不无小补。     今天我们的问题不仅是可以读书的时间少,要读的书也实在太多。古人为了接近书,  有雇给书香人家做书僮的,有嫁给藏书之家做媳妇的。那是另一番难以想象的光景。于  今台湾这么一个“小地方”,有出版社三千家,依营运常轨,每个出版社每年总得出十本  书,共计三万本。每年三万本书忽然来到你的手边眼前,好不令人手足无措,更何况,
----------------------- Page 90-----------------------中国大陆又是多少出版社,每年又出版多少本书(若再把外书文书“联想”在一起,真是  天旋地转了)?     我有一个朋友,喜欢看书,也喜欢买书。后来情况有变,他进了书店,东摸摸,西看  看,空着手走出来,书太多,干脆不买了。他进了图书馆,东翻翻,西查查,叹口气走  出来,书太多,他干脆不看了。浮生有涯,五色令人目盲,出版爆炸的压力实在大。听  说,在台湾真有人(读书的人,写作的人)逃到停水断电面海负山之处,不听广播,不看  电视,不订报纸,也不知他是潇洒还是悲愤。有位学者说,佛教所以有禅宗,就是因为  经典太多,读不完,读完了也读不通,索性来个“不立文字,起码证心源”。这个解释倒  也很“人性”。     出版界对著作成品本有检核过滤的功能,它替读者把守大门,要过一关,你得够格。  然后,批评家替读者把守二门,“选家”也是广义的批评家。现在出版家河海不择细流,  批评家光棍不挡财路,读者买书只有靠运气。你进书店能否买到好书,有如搭计程车能  否遇到好司机,进庙能否抽到好签。我常想,假如买书像买酒一样有多好!我不会喝酒,  但我知道怎样一定买到好酒;我会看书,但我不知道怎样一定可以买到好书。     有人说,“读书”和“看书”不同,读书有方法,有目的,有成果,讲的是读书人的  水准,不是书的水准。我们说读哲学系,读康德,不说看哲学系,看康德。告诉某作家   “我读过你的书”或“我看过你的书”,一字之差,寓褒贬、别善恶。     中国有句老话“读书便佳”,指的是受正统教育,它的意思并非“不论看什么书都好”,  而是“不论能否中举都好”,文凭无用之类的话,本来有理,后来我不信了,我留在中国  大陆上的同学,高年级生读到大学毕业,低年级生读到高中毕业,以后遭际各有不同。  在那样一个社会里,依然是大学毕业的人比中学毕业的人有较好的出路,即使是毛泽东,  他也觉得大学毕业生比中学毕业生用处大一些。我在翻看同学录的时候,深深感到“读
----------------------- Page 91-----------------------书便佳”这句话通过了有史以来最严酷的试炼。     你可以说“读书便佳”,不能说“看书便佳”,一如不能说“看电影便佳”。今天教育  普及,看书是每个人的事,读书人仍然是特定的少数。有人强调读书凭兴趣、凭性情,  我想他说的是看书,他写的书也很好看。今天作家出一本新书,斤斤计较的只是有没有  人“看”,其志亦云小矣。有一次,我问一个写小说的朋友“近来读什么书”,他说:“我  不读书,我写书给人家读。”又着实使我肉跳(附带记下:如果谁说他想做“总统”,我倒  并不惊讶)。     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我想他是看书。诸葛亮读书但观大略,我想他也是看书,隐地  在《一句话》扉页写下“风翻哪页,就读哪页”,正是为我等看书人立言。“读书”的情  况大约应该像韩愈在《进学解》里噜噜嗦嗦说的那般模样。他们读,之后把心得写出来  给我们看。我们看了之后再写,即不值一看了矣。所以,我们必须去读那本名为“人生”  的大书,接通源头活水。     读书,书成全我们;看书,书惯纵我们。我是看书人,这半辈子算是被书惯坏了,有  点遗憾,并不后悔。世界上,除了看书,还有谁能这样顺应我们、尊重我们呢?除了书,  还有什么能这样揣摩我们的需要、一心一意为我们而存在呢。“拥书权拜小诸侯”!不仅  是用“书城坐拥”的典故而已。这些书把它的细腻体贴交给我们,同时并在暗中矮化了  我们。上帝既然这样安排了,也罢,也好                                 读 书 与 书 籍                                [德]叔本华/文      文学的情形和人生毫无不同,不论任何角落,都可看到无数卑贱的人,像苍蝇似的充
----------------------- Page 92-----------------------斥各处 ,危害社会。在文学中,也有无数的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五谷,使它  们枯死。他们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作,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  人们不能读好书,做高尚的事情。因此,它们不但无益,而且为害甚大。大抵来说,目  前十分之九的书籍是专以骗钱为目的的。为了这种目的,作者、评论家和出版商,不惜  同流合污,朋比为奸。      因此,我们读书之前应谨记“绝不滥读”的原则,不滥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  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例如正享盛名,或者在一年中发行了数版  的书籍都是,不管它属于政治或宗教性还是小说或诗歌。你要知道,凡为愚者所写作的  人是常会受大众欢迎的。不如把宝贵的时间专读伟人的已有定评的名著,只有这些书才  是开卷有益的。      不读坏书,没有人会责难你,好书读得多,也不会引起非义。坏书有如毒药,足以伤  害心神  ——因为一般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而无暇阅读前贤的睿智作品,所以连作者  也仅停滞在流行思想的小范围中,我们的时代就这样在自己所设的泥泞中越陷越深了。                  读书首先要学会思索——著名诗人雁翼的读书生涯       与雁翼见过好几次面,谈诗、谈文、谈国计民生,今年四月,当他再度访沪时,笔  者又专门抽出时间,前去就他的读书生活进行了采访。     七十余岁的雁翼虽然两鬓发白,但思路依然清晰,精神尚健,一谈到读书,便十分坦  率而直爽地说:“我小时候家穷,读不起书。但爸爸是个读书人,在家中对我的影响比较  大。记得仅读了两年小学,便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而失学。”    “第一部应该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雁翼回忆道:“一九四六年底至一九四七年,
----------------------- Page 93-----------------------我在战场上受伤,休养期间,有幸读到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钢铁是  怎样炼成的》。因为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也是因打仗受伤而退下战场的,与我的经历  很相似,所以我读起来感到特别亲切,对我的思想成长产生过很大影响。后来我又读了  高尔基的《我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也深受其影响,他能自学成才,我为什么  不能呢?这些书鼓励了我,使我懂得了人的自尊,人的自信。”     雁翼在谈起这段读书生活时,态度十分虔诚,怀有很深的感情。由于他主要是一位诗  人,于是我便问起了他所喜欢的诗人或对他产生过影响的诗人有哪些。他微微一笑,略  顿片刻,认真地说:“对我有影响的诗人,中国现代有郭沫若、艾青、臧克家等,古代的  有李白、苏东坡、李清照等,国外的则有惠特曼、聂鲁达,还有裴多菲、弥尔顿,而泰  戈尔完成了诗的东西,甚至比诗更高。”    “除了诗以外,您还喜欢读哪些书呢?”我问。     他点起一支烟,吸了一口,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那是小时候就爱读的。还  读过《彭公案》《施公案》等,因而我从小就爱打抱不平。此外,我还喜爱俗文学,如中  国的民间故事,就读过不少。郑振铎写的《中国俗文学史》,我也比较喜欢。实际上有些  方志,如县志、府志,里面也有许多好东西。”     我真没想到这位写过不少优美诗歌的诗人,竟对俗文学如此感兴趣。接下来我又问:  “您读过这么多的书,能否谈变您的读书心得或体会?”     雁翼又吸了一口烟,把烟蒂掐灭,然后说:“首先,人要有思想,思想要自己去找,  自己思索出来。我们读书,也要学会思索,如蔡东藩所著的那一套中国历史演义,我都  通读了,而且思考了不少问题,如中国的历史都是替皇帝说好话的,人民性不足,等等。  其次,对书、人、历史都要读全。如读史,不仅要读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而且要  读各家的史书,包括野史、随笔等,这样才全。再次,可以进行一些比较。拿文学作品
----------------------- Page 94-----------------------来讲,高尔基的短篇小说和散文不错,契诃夫的剧本则更好,而普希金的长诗和小说尤  其不得了。还有,莎士比亚的作品,我是喜欢的,但中国有些戏就超过了莎士比亚。”  据雁翼说,他读的书比较杂,但长期以来一直有读书的习惯,直到现在,每天仍读三四  小时的书。说着,他还指了指他的床。我发现在他的枕边,果然堆放着两本书,其中一  本卷起一半,显然是他刚刚放下。     望着眼前这位资历甚深而又经历丰富的老诗人,我不禁想,也许正是因为他如此勤于  读书,善于读书,他的作品才总显得那么敏锐而深刻;他的读书经验,无疑值得广大青  少年朋友借鉴……                                                                孙琴安                         读书如采金——约翰·罗斯金谈读书      须知,获得知识就如同获得金子这种珍贵的物质一样,也是需要聪明才智的。     有这样一种看法,无论是你还是我,都是无从解释的。即大地为什么不产生一种巨大  的力量,把所有蕴藏在地底下的黄金都统统集中到一个山上呢?这样一来,王公贵族,  平民布衣,不都可以知道黄金的所在,并能无所顾忌地开采了吗?或者凭借一种热望,  或者倚仗一次良机,或者花费无数时光,谁都可以吹尽狂沙始到金,还可用所得的黄金  滥造金币。但大自然偏偏要独行独素,她总是把这种珍贵的金属小心翼翼地分藏在地底  下的细缝罅隙之中,使谁都无法知道。你可凭一时的热情猛挖一阵,但将两手空空。而  只有当你历尽艰辛开采不息的时候,兴许有可能挖到芝麻大的一点。     这与获取知识的情形多么相似。当你捧着一本好书的时候,你应扪心自问:“我该不  该像澳大利亚矿工那样工作呢?我们尖镐利铲都带好了么?我们的准备工作都无懈可击
----------------------- Page 95-----------------------吗……”请你永远保持这种英勇无畏的矿工精神吧,尽管这意味着艰难困苦,但功夫不负  苦心人。你梦寐以求的黄金就是作者在书中表达的那种深刻的思想和他那渊博的知识。  他书中的词语就是含金的矿石,你只有将它们打碎并加以熔炼,才有可能化石为金。你  的尖镐利铲则代表着严谨、勤奋和钻研。而你的熔炉就是你那善于思索的大脑。如果以  为没有这些工具,没有这些热情,就可以叩开出类拔萃的作者那扇智慧大门的话,那纯  粹只是一种痴心妄想罢了。而只有当你坚持不懈地进行艰苦卓绝的开采和经久不息的冶  炼时,你才有可能获得一颗光彩夺目的金珠                                 最佳的读书心理      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效率,是时代对当今青少年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那么,怎  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呢?要想读书效果好,必须具备良好的客观环境和心理环境。其中,  心理因素占主导地位。要保持最佳的读书心理,起码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纯洁的心境。就是说,在读书之前要把一切芜杂的、混乱的、烦琐的念头全部  拭去,使心境如一池清水、一块水晶。在这张“ 白纸”上画出的“图画”才会清晰。      二、渴求的心欲。读书要有如饥似渴的求知欲,要有浓厚的兴趣和爱不释手的感情。      三、安静的心绪。读书时的心绪要安稳宁静,要克服慌乱、烦躁和紧张,心跳应平  稳.呼吸应均匀。      四、明确的心态。在读书中要有一个念念不忘的目的,这样才会有新的发现。      五、专一的心力。在阅读时要把全部精神倾注在阅 读对象上 ,加强感觉器官和思  维器官的活动,造成大脑的兴奋。      六、乐观的心情。对环境、处境,应该有一种惬意的顺向心理,不应该有反感的逆
----------------------- Page 96-----------------------向心理                                  廖沫沙谈读书     廖沫沙认为,提倡多读书,无疑是一件好事。不少人以为,读书就是读文学方面的书,  读语文、读历史方面的书,廖沫沙认为这种看法有片面性。他主张要有目的地读书,把  读书同自己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比如,农民科学种田,需要多读点农业技术方面的书;  工厂企业要改善经营管理,厂长、经理需要多看点现代管理的 A、B                              、C。他自己在读  书方面,也是从不自学到比较自学,从学会读书到比较会读的。     廖沫沙从小酷爱文学方面的书。小学三年级,他便读了《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   《水浒传》一类小说。到了高小,除读完了《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一些古典小说外,  还背诵了大量古体诗词,也读过谢冰心、詹大悲的小说集,以及沈雁冰、郑振铎等人编  的《新的小说》、《小说月报》等刊物,接触了外国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1922 年,即廖  沫沙 15 岁那年,他考上了徐特立创办的湖南长沙师范学校。从此,他开始阅读创造社、  文学研究会出版的书,鲁迅先生编的《语丝》以及鲁迅先生本人的文集,他都逐字逐句  阅读。25 岁那年,他在《自由谈》上发表了几篇杂文,于是,他同杂文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觉得鲁迅先生的杂文写得好,富有战斗性,便处处留心研究、学习。由于杂文无所不  谈,这就要求作者有广泛的知识。从此,他读书的范围突破了文学的藩篱,进入到天文、  地理、社会、历史、政治、军事等领域。     1936 年至 1949 年,廖沫沙曾经先后在《抗战日报》、《救亡日报》、《华商报》、《新华  日报》等报社从事新闻编辑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报纸上刊载的战报占有主要的版面。  一切政论、时评,三句话离不开抗日战争。军事问题成了一切文章的主题。为了适应时  局发展的需要,他不得不担当起谈军事、写军事的任务来。
----------------------- Page 97-----------------------   不是军人,却来写军事论文,从何谈起、怎么个写法?这虽然是迫于形势,却也使他  在学习、工作和写作上开辟了一条新路:过去,读到什么写什么;后来便改成了要写什  么,就去读什么、学什么。过去是先学后做,以后是一边写作,一边读书。他读的头一  本军事著作是毛泽东同志 1938 抻6 月发表在武汉《新华日报》上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  略问题》。后来,他又连贯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论新阶段》,同时阅读了中外  的一些军事名著:中国古代的《孙子》和《吴子》,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鲁登道夫的《全民战争论》。读了这些书以后他不但懂得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军事离  不开政治等原理,而且对军事学中的许多名词、术语,搞得比较清楚,且能运用这些概  念分析与综合当时报纸上所反映的战争情况,探索它的发展规律,估计它的发展形势,  并且预测它的发展动向、前途和结局。     这个边写边学的方法,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就靠这种方法,仅 1947  到 1949  的两年间,在香港《华商报》和《群众》半月刊上,发表的军事论文多达六十余篇,几  乎每周都写一篇。去年 1 月,广东花城出版社将它们汇集成册,定名为《纸上谈兵录》  出版了。     廖沫沙认为好的读书方法,可以加快青年人自学成才的进程。“读书破万卷,自学必  成才。”这即是他学习经验的总结,也是对青年一代的鼓励!     廖沫沙(1907 年生),现代作家。湖南长沙人。先后任中国新闻协会理事及北京市委宣  传部副部长等职。著有《三家村札记》(与邓拓、吴晗合作)、《分阴集》等                                  王安忆谈读书     王安忆的读书观与她的创作观很是一致,表现为一个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立体交叉  的整体。她很坦率地说:“我没有系统地看某一类书的习惯,也没有留下一本读书笔记。”
----------------------- Page 98-----------------------她看所有喜欢看的书,无论是理论性的、还是文学作品,无论是外国的、还是中国的,  宗旨在“多”。在她刚开始能看懂书的时候,正值“十年浩劫”,家中的藏书几乎都被抄了,  她只能抓住在偶然机会里蓦然跳出的一切书来读,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时是“滥读”,这  大概是形成她涉猎而较广的最初原因吧。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使她  神往、使她迷恋。即使在农村插队的那些个精疲力竭的日日夜夜,她也没有放弃看书。  不知不觉中,书中的深邃意境在她心灵深处融化了,她开始重新来认识五光十色的大自  然,从识错综复杂的社会,渐渐地她能从许多人所熟视无睹的现象中看出特别的意蕴,  这正是王安忆后来的小说创作所具有独特风格。     在王安忆众多的读书栏目中,她始终保留着自己最为心爱的一个“天地”——传记,她  读了《邓肯自传》、《渴望生活》、《卓别林传》……她些书不仅仅展示了这些人物一生的  生活、奋斗、追求的过程,更主要的是能让人从中领悟更多的人生真谛,能了解那一整  段历史。     她是那样热情地向我推崇刚读完的小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长篇《百年孤独》,  这虽然不是部传记,但它却以魔幻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一幅布恩地亚  一家七代人的坎坷经历和马贡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盛衰的历史画卷。她对马尔克斯的大  手笔赞叹不绝,认为这是她看到的一部“盖了帽”的长篇:“它让我看到的不仅是拉丁美洲  的一百年,它简直是把整个地球端到了我的面前来转动了。”     当我谈到读书方式时,她坦率地说:“我读书是看一本扔一本。”她认为,扔掉的是书  本,而留下的是人对书本深刻理解和书本对人的启迪。书是不会轻易离去的,它的功力  是潜移默化,正像她自己曾经说过的:     “……被抛弃被遗忘的一闪念,实际上是一座桥梁,它将我们渡向彼岸——那更完美、  更长久的存在。秋叶凋落了,树却添上了年轮。”
----------------------- Page 99-----------------------    王安忆(1954 年生),当代作家,生于南京,后随母亲茹志鹃移居上海。中国作家协会   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著有《王安忆短篇小说集》、《舞台小世界》等                        概念阅读法   科学研究证明,决定一个人阅读速度的关键是对所感知信息的加工方法。加工信息的方法,  包括按照字母顺序阅读;按照音节顺序阅读;按照词汇顺序阅读;按照概念阅读,(即从  文中挑选出单个概念,然后综合包含在一个或几个句子中的思想,很快理解)四种。这四  种阅读方法,代表着四种阅读水平。一般来说,知识水平有限,阅读能力较低的人采用前  两种加工方法;知识面较宽、阅读能力较高的人采用第三种加工方法;有较高文学修养、  会写文章、记忆力又较强的人采用第四种加工方法。使用概念阅读法,不仅可以提高阅读  速度,还可提高思维综合能力                        英文的快速阅读        阅读课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主课。它的目的是扩大阅读范围,增加词汇数量,提高阅   读速度,丰富语言知识,增强英语语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广泛阅读的能力,为达到   此目的,如果只是采用传统的阅读方法,通过学习词汇和进行语法分析来学习阅读是收   不到预期效果的,只有通过学习阅读技巧,才能达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阅读速度    的目的。        所谓快速阅读就是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的方法训练,在较短的时间里阅   读大量的书报资料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快速阅读这一概念的内涵应有以下几个属性   构成。         一、阅读文字材料的快速性        要想达到此目的,关键是眼肌能训练,即用特殊方法,使眼肌能灵活自如,达到视   角、视幅、视停、视移等多视觉最佳状态,使视线如行云流水般地快速阅读,训练方法   可按手指法(即目光随着手指左右、上下移动,头不要摇动),图谱法(如点、圆、抛物线   等图形,目光沿着图形而快速移动),词谱法,投影仪进行快速阅读的基本功训练。当眼   肌能训练适应之后,可采用快速阅读初级方法之一:跳读法。        所谓跳读法就是指眼光从一个“字群”跳到另一个“字群”进行识读(字群是由多
----------------------- Page 100-----------------------个单词组成的),这个过程眼球按“凝视——跳跃——凝视”的程序进行连续、不断运动,  如:       The man in/the brown coat/was reading 9 book.       当跳读练习熟练之后,我们可进行练习扩大视力识读文字的单位面积的训练。首先  进行五个单词的练习,练习中主视区总应放在中间,也就是主视中间的 3 个单词,两边  单词用余视力扫视。如:       We/have 9 colour/TV/       在练习五个单词达到熟练之后,就可加宽视区练习,一下看六个单词、七个单词,  甚至达到九个单词,逐渐加宽视区范围,延长目光移视长度,这样就能缩短凝视时间,  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        二、阅读文字材料的无声性       上面我们介绍的只是快速阅读的先决条件,速读的关键还在于“无声”训练,在阅  读速度上,无声要比有声快,这是因为有声阅读是眼、脑、口、耳四个器官一起活动,  文字符号反映到眼睛,再传到大脑,大脑命令嘴发音,耳在监听辨别正确与否。而无声  阅读只是运用眼和脑两大器官,省去了口的发音和耳朵的监听,因而它的速度要快,快  速阅读的信息变换方式为:书面信息→眼睛扫描信息→大脑记忆中枢的信息。因此我们  应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消除读音和心音,特殊手段就是用自身单声凋鼻音、单声调心声  或外界背景音乐抵消并消除读音和心音的手段,对特殊顽固的不发音不能阅读的人,还  可用一套自创歌曲,边唱边读,最后达到无音阅读。        三、阅读方法的科学性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必须通过直觉、联想、想象、逻辑分析和综合判断等一系列思  维活动,才能把顺次进入视觉的一连串文字信号转换成概念和思想,完成阅读过程,要  完成其过程,必须进行科学阅读,进行科学阅读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自信心:一个人要想在快速阅读上获得成功,首先要有自信心,在快速阅读时,  自信心是很重要的,只要我们坚信我们能成功,通过长期苦练就会实现的。       2.集中注意力:快速阅读的同时还要求快速记忆,这就要求在阅读时,不仅要阅读,  而且要记、要理解,这是一个高难度的思维活动,没有集中的注意力便很难保证“速读”  的完成。       3.快速理解——快速阅读的催化剂。“理解”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获得新  的知识经验,并把新的知识经验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理解可分为直接理解和间  接理解。       直接理解就是在瞬息之间立刻实现的,不需要任何中间思维过程,与知觉融合在一  起,在这种情况下,主要是通过瞬间忆起以前所得的知识,选取立刻所需要的知识。       而间接理解的实现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快速阅读用的是中间理解  法,它包括:       推断法:实行快速阅读的人往往根据几个单词推断出一个句子,由句子推知整个段  落的意思,这就需要多读书,知识积累越多,知识面越宽,理解力越强,快速阅读中的  推断能力才能越高。正是由于这种推断,眼睛才能停顿到最有信息含义的地方上。 
----------------------- Page 101-----------------------    英语中使用的推断法之一是学会略过哪些无关紧要的词汇。       如:The usual life span for shanghai men is 72 years.如果我们阅读时不知  道“span”的词义,我们也完全可以看懂句子意思是“通常上海男子的寿命是 72岁”。       推断法之二是利用英语构词法推断词义,构词法由转换、派生与合成三部分构成。                                                               ——摘自《高效读书                                                                           法则                            斯蒂夫·艾伦谈怎样欣赏名著     在学校里,我们学会人类所完成的一项最了不起的也是最困难的技巧——怎样阅读。     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样的事:读老师指定的书。老师指定读《白鲸》,我不喜欢它,  我没有读,我以为我赢了。     可实际上,我输了。我换去了阅读名著本应得到的有益的东西。后来,我还是读了它,  渐渐喜欢起《白鲸》来,而且每读一遍,我都发现一种新的乐趣。     什么是名著呢?名著就是这样的书——哪怕只是一瞬间,它都会使你从中感受到一部  分生活的意义。名著的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是世界上亿万读者多少 年来为从中得  到特别启迪而阅读的书。     不是很多书都能经受住这种考验的。算一下自从人类第一次用凿子打制石器以来出版  的所有著作,名著只占有其中极微小的部分——还不到总数的千分之一。只不过有几千  部罢了。在这些书中,它牢固的核心则不足一百部。     为什么你应该阅读名著,并且要学会欣赏它们哪?我提出三条充足的理由:     第一、名著开阔你的眼界。     第二、名著资助你成长。     第三、名著帮助你了解生活,认识自己。
----------------------- Page 102-----------------------   最后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名著可以使你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从别处得不到的。  可以肯定,你几乎能够从许多书中得到乐趣;但是,一部名著,旦你读进去了,它会把  你带到更高的境界。     我常听到人们说:“名著太难懂了,我啃不进去。”     让我出些主意帮助你找开这个奇妙的世界。拿一本你常说要读的名著,然后按照下面  的建议去读吗!     知道你正在读什么     这是一部小说,剧本,还是传记或历史?要想知道这一点,查一查目录,读一读封面  和前言,或者在《读者百科全书》中查一查题目或作者。     不要躺在床上读     我承认读名著会是很难的,所以你必须思想活跃,器官敏锐。如果你躺在床上读,你  就想睡觉,那么当你开始打瞌睡的时候,你就会埋怨那本书。     不要被众多的人物所左右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卡尔马卓夫兄弟》一书中抛出了 50  多个主要人物,托尔斯  泰在《战争与和平》的第一章中用了22 个又长又复杂的名字。使你脑袋发胀。这时,不  要急着往前翻,坚持看下去,渐渐地,这些人物就会变得清晰。你会觉得和他们在一起,  就像和你的老朋友在一起一样。你记得你的许多朋友,在结识前也是陌生人。     给作者一个机会     不要过早地说“我看不懂”,要坚持读完。有时也许是你对你要读的那本书还没有做好  充分准备。我啃柏拉图的《理想国》一共啃了三遍,才看懂。如果你认真看了但确实看  不懂,你就把它入到一边,搁一天或一年,先去读另一本书。
----------------------- Page 103-----------------------   大段大段地读     别小口小口地啃,你读的句子越长,你就越能进入书的节奏和感情,从中得到的乐趣  也就越大。     读作者读的书     例如,莎士比亚为了写《尤力斯.凯撒》、《仲夏夜之梦》,曾仔细阅读了诺斯的《蒲鲁  塔克传记集》的翻译本。任何一个作家都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产物。了解当时的历史、  作家及其他人所面临的问题和他们的态度会帮助你理解作家的观点。作家的观点不一致。  没关系,起码它使你思考。     阅读有关作者生平的书     你对作家的个人经历知道得越详细,你就越明白他为什么写他所写的作品。你就会开  始明白隐藏在作家作品中的自传性的花絮。一个作家不可能暴露自己。我们关于莎士比  亚的大部分猜测都是从他的剧作中找出的线索。     重读一遍     所有名著都以得起反复读。你读完一本书后,如果很感兴趣,又不完全懂,那么立即  重读一遍。你会发现更多的东西。如果几年前你读过一部名著并且喜欢它,就再读一遍。  书里还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告诉你,你简直不会相信这是同一本书。     不要只把你的脚尖浸在名著这潭深水中,要跳进去。像前面一代代聪明的人类一样。  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深处被那些历史上最有天赋的作家的思想和洞察力鼓舞着                       畅游在诗书的海洋中——访陈騊声教授       陈騊声是蜚声国内外的工业微生物学家。这位 86 岁高龄的陈騊声前不久被国际微
----------------------- Page 104-----------------------生物学会副会长誉为:“东方一个不平常的科学家,并且已经攀登到最高峰。”     在陈老的书房里坐定,环视四周,只见几个大书橱里装满着各种书籍。陈老见我对他  的书橱感兴趣,话题便自然落到书上来了。    “这仅是我一部分书,楼上还要多,几乎堆得满房间都是。我的几千册书,‘文革’中散  失了一些,部分科会图书已捐赠给上海科技大学,现在所剩不过千余册了。”     看到这么多线装书,我不禁好奇地问:“你这位工业微生物学家还读四书五经吗?”    “是的,这是我的嗜好,平生最爱读书,多年来养成习惯:发过薪水总要购买一些心  爱的书,先睹为快。熟读诗书,使人开卷有益,而且能陶冶性情。另外阅读古籍与科研  工作亦是相辅相成的。”说话间,便递过一部他写的《中国微生物工业发展史》,这是十  年动乱中他被“扫地出门”,在肇嘉浜路的一间小搁楼上拖着病体写的。     我不胜惊讶。这部书有一个章节专述“古代酿酒技术”,不过两万字而已,竟参阅了《淮  南子》、《楚辞》、《史记》、《开工开物》等四十余部典籍和诗集。他以惊人的毅力。在纷  繁浩帙的书海中游泳。他援引了屈原的诗句,如《东君》里的“援北斗兮酌桂浆”,《九歌》  里的“奠桂酒兮椒浆”等,来证实我国在公元前300 年就已经懂得以桂花酿酒。    “我得以如此长寿,恐怕与常年坚持阅读诗书分不开的。”他接着说,“我这个耄耋之年  的老人每天仍能坚持几千字的著述也与此有关。”平时,陈老致力于科研事业,略有闲暇,  他便“倚窗展诗卷”,“兴至高声吟。”     陈老兴致勃勃地赠送给我一部他自费出版的诗集《观微集》,辑有两百首诗。其中不  少诗篇已经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公开发表过。他风趣地说:“我的不少诗还有点‘东  坡’风味呢。如:‘增椽破屋如小舟。东边沟水西边流……,’你看如何?”我不由得频频点  头。望着眼前这位鹤发童心的老人,我默默地祝愿他长寿、康健,在茫茫的诗书海洋中
----------------------- Page 105-----------------------畅游得更远,更远。(宓正明                                   读书的境界   读书乃学人之本职。由于读书的个性差异,所以读书的境界往往因人而异。近代  学者王国维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说,已风靡近百年。然而稍加推究,  仍不能发现其个性痕迹,如第一境界就不仅有面对无限学海的选择和下定决心,且有他  自己所说的“悲壮”在内,这尤其适合于从政、从军转而攻学术者,如梁启超、章太炎、  陈垣、熊十力、黄侃等人,而不完全适合一般学人。     继王国维后,也有人企图别出新意,如南京师大附中某著名语文教师便说过:读书如   《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话颇有道理,  也很形象,可惜略为简单了点。     最近读到香港散文家董桥用毛泽东三段词来比喻的读书三境:     一日:“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二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三日:“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喝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     三段词比喻读书三境,选得很好,大气磅礴,别是一番兴味。“风雪迷漫”写出学海之  苍茫。“十万工农下吉安”则目标明确,气势浩荡,颇合决心读书的境界。“四海’四句,  则表现读书过程中斩关夺隘、所向披靡之豪情“往事”三句写“神驰八极,心游万仞”。末  二句写此后的光风霁目、清渚白沙、思想认识升华的别开生面这样的三境用于今天更合  新世纪潮流.更富时代精神                                 浩然的读书生活
----------------------- Page 106-----------------------  53 岁的浩然,从小爱读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作品。他说,这是他文学创作的“根”。他  21 岁开始,攻读冯沅君、陆侃如的《中国文学史》,凡这部著作里提到的一些主要作品,  他都一本本找来研读。以后,他又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也用同样的方法读了一大批现、  当代作品,他的读书方法是广泛浏览,重点研读。几十年来,他最爱读赵树理、柳青、  周立波、孙犁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各有特点。浩然力求将几人的特点熔于一炉,体现在  自己的作品中。     “青年人一要多读中国历代的作品,这样才能了解祖国的文化传统;二要多读反映现  实生活的书,多读同时代人写的作品。”浩然说。过去的几十年,他主要读中国的书,所  以他写的小说,民族味也浓些。     这几年,他还花了很多时间读书,读外国的书。他感到,几十年来,偏重读民族的作  品,这是对的,但自己轻视从外国作品中吸取营养,这未免偏激了。近年来,他正在补  上这一课。他浏览了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狄更斯的作品,过去一个字都没读过,现在  精读了他的《艰难时世》和《大卫.科波菲尔》,他还重点选择阅读了保加利亚作家埃林  的作品,埃林熟悉农民,作品写的大多是农民生活,很合浩然的口味。浩然读了他的作  品,连连叫绝,就向几位文友推荐。浩然还读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的小说,普列姆.昌德  也熟悉农民生活,作品主要描写印度农民。     在重点读外国作品的同时,他还注意穿插读些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作品,以免产生偏食,  中断自己最主要的营养,他重读了《聊斋》和《浮生六记》。     他说:“如果没有书,我的眼前和心里都将是黑暗的一片。”(江迅)     浩然(1932 年生),中国当代作家。河北唐山人。曾任《河北日报》记者等职。长篇小  说有《艳阳天》、《金光大道》等
----------------------- Page 107-----------------------                               品读文学语言四法                                     赵慧云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鉴赏文学作品,必须由语言入手。联系语境展开联想是品读语  言的根本原则和总的方法。针对不同的语料,我们又可以采用不同的具体方法。   一、推敲字词法   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极富表现力。作家创作时特别注重炼字炼意的技巧。  我们在阅读时要联系全文,反复咀嚼品味那些含义深刻隽永、表达形象生动、情味浓郁  的字词,特别是一篇之眼和一句之眼。如读刘禹锡的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  未磨”,我们可以抓住“相和”“无风”“未磨”细细品味,展开联想:秋天的夜晚,明月高悬,  湖面无风,水平如镜,潋滟湖光与清凉的月色辉映成趣,明月如水水如天。意境静谧朦  胧,美不胜收。读莫泊桑的《项链》,“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命运的差错,  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抓住一个“也”字,便可以化平凡为神奇,透视玛蒂尔德满是委  屈的内心世界,把握她爱慕虚荣的心理和悲剧的性格。      二、品味修辞法  修辞方法不仅本身有一定的表达作用,而且往往能给语言附上形象性和抒情性。把  握修辞格的内容、用法并联系文章所描绘的对象、渲染的气氛、作者的情感倾向、文体  特点等来体会其表达作用,有助于披文入情。贾平凹的美文:“这个地方花朵是太少了,  颜色全被女人占去;石头是太少了,坚强全被男人占去;土地是太贫瘠了,内容全被枣  儿占去;树木是太枯瘦了,丰满全被羊肉占去。”《延川城》真是构思独特,出语奇  警。设想一下,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女人像花一样娇艳,男人像石头一样坚硬,枣大羊肥,  那一定会俗不可耐。作者的创新之美,就在于他能够展开奇想以绝妙的对比把事物以不  同寻常的关系联系起来。延川城为什么花少石少,土地贫瘠,树木枯瘦呢?原来是因这
----------------------- Page 108-----------------------里的女人占去了花的美丽,男人占去了石的坚强,枣儿占去了土地的内容,羊肉占去了  树木的丰满。看似无理的逻辑却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美感。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自然  观的荒凉而是人文景观的生机活力,感受到的就是作者对这里的赞美和热爱。      三、填补空白法   文学语言常常要留下空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这  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语言丰富的潜台词,读出其弦外之音,丰  富作品的内容,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情感。阅读古典诗歌尤其要透过其有尽之言品其无  尽之意,再现诗歌的独特意境。如品读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我们便要透过短短的十四字,想象诗人为我们创造的意境。我们仿佛就站在高迥处,置  身于天地的辽阔空旷之下,看着万木摇落,萧萧之声就在耳边,秋的肃杀之气充溢天地  之间;眼前长江源远流长,日夜奔流不停,浪涛翻涌。      四、比较揣摩法   我们知道写作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不同的表达方式又常常有不同  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那么我们在阅读时便可以把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比较,从而辨  其高下优劣,品其不同情趣。如“祈祷时能否抽烟?”和“抽烟时能否祈祷?”这两个句子  只因目的、条件的变换,便情趣大异,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态度亦由对神灵的轻慢而变得  无比虔诚。沈葆桢的“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与林则徐的“一钩已足明天下,  何况清辉满十分”一字之差,品格高下已见,前者自足骄傲,而后者则谦虚进取。另外学  习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与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  黄昏”相比较,增删改换之间,意境迥异。       总之,文学鉴赏时,能够从语言入手,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品读,便可敲  开文学的大门,感受文学殿堂的真善美。
----------------------- Page 109-----------------------                      读书,人才更像人——严文井谈读书       如果一个人有了“知识”这样一个概念,并且认识了自己知识贫乏的现状,他就可能  去寻求、靠近知识。相反,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他就会远离知识,在他自以为是  在前进的时候,走着倒退的路。录我息读书非常少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求学的强烈愿望。  当我知道了世界上书籍数目如何庞大的时候,我又产生了分辨好坏,选择好书的愿望。     教科书不过是古往今来的各种书籍当中的一小部分,你不得不尊敬它们,但不必害怕  它们,更不要被它们捆住手脚。为此,我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我没胡考进大学,我  并不认为自己不好学。     如果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答,我就去向古代的智者和当代的求索者求教,  按照一个明显的目的,我打开了一本又一本书。     有的书给了我许多启发,有的书令我失望。即使在那些令我失望的书面前,我还是感  觉 有收获。那就是:道路没有完毕,还得继续走下去。     书籍默不作声,带着神秘的笑容等待着我们。当你打开任何一本书籍的时候,马上你  就会听到许多声音,美妙的音乐或刺耳的噪声。你可以停留在里面,也可以马上退出来。     至于我,即使那本书里有魔鬼在嚎叫,我也要听一听,这是为了辨别小夜曲、牛鸣、  苍蝇的嗡嗡、狮吼和魔鬼的歌唱有什么差别。这些差别也是知识。     书籍对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即使你没有上过任学校,只要你愿意去求教,它们都不  拒绝。     我读过一点点书,最初是为了从里面寻找快乐和安慰,后来是为了从里面寻找苦恼和  疑问。     只要活着,我今后还要读一点点书,这是为了更深地认识我自己和我同辈人知识的贫
----------------------- Page 110----------------------- 乏。      书籍,在所有动物里面,只有人这种动物才能制造出来。读书,人才更加像人                                     边缘阅读        边缘阅读,较多是衍生为一种阅读和话语写作的方式,也就是不受制于专业命题的   学术,而尝试由专业学术边缘的某种文化关联,引发阅读人文、阅读社会人生的感悟,   这种跨学科、多元文化思维的边缘位移可以得到较多的思考空间。所以,边缘阅读的好   处是,汲纳知识不拘一格;读书文、读社会、读人生,不受学科与时空的限制,随手拈   来便是;这有助于融会贯通的学术磨练。另类写作,也颇得自由,谈文说艺,论经议政,   不惜守文体与题材的制约。当然,边缘阅读与另类话语写作,并不是说出格的胡话和时   髦的酷评,以博得虚名,只是藉凭一个编者身份所积累的微薄知识,做点有感悟的随笔、   札记。若这些文字能给读者一点意思,也算是万幸了。   边缘阅读,绝不意味是人文意识的边缘化,或说人文精神的退化。在传统走向现代的历  史进程中,人们对文化语境的认同,对文化知识的汲纳和积淀,总是借助个体的一种感悟  获得某些感性或理性的认知。它包含着探寻、追问与思考的过程,很难以人文知识分子们  惯用的“启蒙”、“忧患”、“现代性”、“批判意识”等所谓文化中心主义概念去作牵强附会的  诠释。反省近几年来的阅读与写作,既没有回避现实,游离人文的关怀,也没有堕入崇尚  世路,张扬私人化的尴尬;终是以一个学人的身份作默默的思考,而不是因阅读的边缘化  而作自我的放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中心路历程的披露                                 鉴赏性阅读四步法                                       肖仲斌
----------------------- Page 111-----------------------    所谓鉴赏性阅读,是指以鉴赏作品的艺术形式为主要目的的阅读。它是在了解读物  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的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欣赏和鉴赏。  通过阅读,力求达到情感共鸣和理智领悟的认识高度,逐步培养和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  从阅读的实际情况来看,进行鉴赏性阅读一般可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注重语感  语感,是指读者的语言感受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基本条件。  阅读作品,离不开语言的媒介,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  的。一个缺乏语感的人,是很难进行审美意义上的鉴赏性阅读的。       2.展开想象  想象,是指读者的形象思维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必要途径。  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必须通过自己的  想象去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如赏读诗歌《梦  游天姥吟留别》,必须理解诗人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示梦境,  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气概的构思特点。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既要随着诗人的联想  领略一个个梦游幻景,又要展开想象的羽翼,在瑰丽变化的景物描绘中,构想出作者向  往和追求的理想世界,从而体味作品强烈而又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和风格。       3.深入体验  体验,是指读者的情感反映活动。鉴赏文学作品,必须真正进入作  品的生活场景中去,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验作者的爱憎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强  烈的情感反应,从而领会各种人物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例如,品读戏剧《雷雨》第二  幕,应当从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进而深入人物的情感  世界,去体察人物心理变化和思想冲突的轨迹。这样,才有可能品味人物语言鲜明的个  性化特点和深刻的社会性内涵。      4.力求领悟  领悟,是指读者的理智认识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高级层次。  鉴赏作品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如果说前者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话,那么后者就
----------------------- Page 112-----------------------是理智认识了。只有达到情感与理智高度结合的境界,才能真正鉴赏出作品艺术描写的  深长意味。例如,赏析小说《党员登记表》,一般不会忽略景物描写的艺术特色,特别是  黄淑英临刑时一段。寒风掠地,冰水流动,狗子咆哮,雄鸡报晓的景物描写,渲染了环  境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然而,当读者从人物生死关头的  情感体验中冷静下来认真思考时,就会领悟到这段对比性典型景物描写蕴含着十分深刻  的象征意义,它暗示了两种力量大决战的严酷现实,也预报了革命必将胜利的光明前景。  这种领悟,是在理智认识过程中获得的,它有助于进一步对作品进行艺术分析和审美评  赏                               王力先读序文和凡例     一本散溢着油墨清香的新书,一般读者拿到手,往往迫不及待地跳过目录,直接读起  正文来。可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王力却不是这样,他拿到一本书后  总是一丝不苟地先读序言和凡例。有些书的序言装在书末。他就把序言提到前面来读。  王力教授为何如此看重读序呢?在一次与北大研究生的谈话中,他举了个简单的例子:  譬如研读我国第一部用近代理论研究古汉语规律的著作《马氏文通》,如果不读序,用传  统汉字学的眼光看正文,就很费力,甚至不知所云。反之,如果我们先读序,则序里的  一句话“会集众字以成文,其道终不变”就会使我们明白,许多单词集合起来组成文章,  语法有其稳定性。序里还说:“字之部分类别,与夫字与字本配成句之义。”意思就是研  究语法,首先要分清词类,然后再看这些词跟其他词怎么搭配成句子。了解了这些,读  正文时就会得到指导,感到方便。     因此,王力教授特地强调说:“序例常常讲到写书的纲领、目的,替别人作序的,还  讲书的优点。凡例是作者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这些我们切勿忽略。”他要求研究生们重
----------------------- Page 113----------------------- 视阅读序文和凡例。这样往往能首先在总体上把握全书的特点和大致内容。此后,再去   具体阅读各个章节                                    多思是读书良法       干什么事都得讲究方法。读书也不例外,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使自己深刻   理解书本的内涵,有助于迅速、及时地吮吸书本给自己提供的养料。       我认为读书最重要的一个方法是:多思!清代学者王夫之说过:“致知之途有二,曰   学,曰思。”他特别强调的就是“思”、古往今来一切有成就的人,他们所以能从书本中获   取知识,恐怕都离不开一个“思”字。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   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如何“思”呢?宋代理学家朱熹在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时,有过这样一段话,很值得  我们深思。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  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当我们捧读一本新书时,作者  为我们提供的新的知识、新的观点,往往会在我们头脑中打下一个个问号。这是很正常的                         李敖的“跳看”、“两到”和“同步”法    李敖说他看书只跳看一遍。“所谓跳看,是每页的重点让它跳出来给你看,而不是逐字  逐句地死读,也不是所谓连读。连读的方法我看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骗人的。”  这个方法可以加强读书效率,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跳看”必须有两个基础:一是对  相关问题已具备相当认识,才能有拨云见月之功,轻易找出重点;二是带有目的去读,知  道该向哪个方向寻索重点。而且“跳看”只适用于查阅资料,不能用在文学欣赏。李敖读书  的第二个特点是“眼到”、“手到”。他说:“重点部分立即用色笔勾出,剪刀剪下或刀片割下。
----------------------- Page 114-----------------------这样子随看随动手,再把‘分尸’下来的分类处理。这样一来,这本书,就跑不掉了。它永  远为你所用,并且拈之则来,不易忘记。”这确实是好办法,尤其对年事稍长者。年纪大  了,记忆力不好,过目即忘,读了等于没读。若能眼到,手到,在书本上勾勾划划,写写  眉批,作些简单笔记,必有助于记忆。其实慢读比泛泛而读有效。第三个特点是同步通读,  同个主题串起来读。他说在跳读过程中,对重点有兴趣,会找来其他相关的书同步钻研。  “这时候,不是每次只看一本书了,而是触类旁通,互相印证与补充。这样子折腾下来,  书才真正为我所用。”这个层次的读书已经不是单纯读书,而是在做研究了。不过这个方  法确实可以加强读书的深度与兴趣                  用眼阅读和用心阅读   为了消遣或是为了娱乐的阅读,也许是人生中的一种最为愉快的阅读了。仅用一双眼睛就足  够。想读什么就可以随心所欲读什么,不想读什么目光连往那里扫一眼也可以不扫。在阅读  中获得了某种愉快,或者在阅读中闲暇和无聊被打发掉了,目的也就达到了。       用心阅读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阅读。说是用心阅读,实际上是用脑阅读,是整个身心的  全部投入。这是一种选择性极强的阅读,是一种极其工作化或者说极其功利化的阅读,是一  种极其辛苦甚至艰苦的阅读。仿佛登山,在这样的阅读中,人在一步一步前行。       很难说哪一种阅读更好。当我们的生命处于比较优越的环境时,我们可能更倾向干情绪  化阅读。有意无意间,那已经有一种贵族化的意蓄融在里面。。当我们的生命正处于一种跋  涉之中时,理性化的阅读也许就成为一种唯一选择                                郑板桥的“攻探学问”法
----------------------- Page 115-----------------------郑板桥说,“善读书者曰攻,曰扫。”“攻则直透重围”———只有层层剥进,才能抓住要领。  这样就能一通百通,其他问题随之而解,故曰“扫则了无一物”。但抓住要领,并不等于深刻  理解及全部掌握。这就需要进一步地“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  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所穷。”而“问”则更是发掘书中的“精义”  的重要手段。他提倡“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这  样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另外,在博览与精读的关系上,他并不反对博览,但更注  重精读。我们在借鉴郑板桥读书方法的同时,还应记住他说过的另一句话———“不泥古法,  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           学会科学的读书的方法     教育学认为,人类学习的过程,就是了解前人已经获得的经验和规律的特殊认识过程,而  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书。读书可以快捷地积累知识,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读书是不断走向发展创新的正确有效途径。因此,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学会积累资料  的本领。读书需遵循一定的程序的步骤,要系统、完整、循序渐进。通常程序或读书法程序  分为五个步骤。即看、读、问、背、习。       看:即翻看。自学首先要看很多参考书、教材可资料。那么,拿到一本书,先翻看一遍,  走马观花地浏览全貌,粗略了解内容梗概,考虑深浅适度情况,是否符合自学所需,很快决  定取舍,以免因为过深或过浅而陷入误读。       读:即阅读。对需要阅读之书,要先用较快速度粗读全文,了解内容概要及主要论点,  然后再认真细读,深入思考研究,了解全书重点,理解重要内容。粗读时难点、疑点可以作  下记号,暂且放过,如果内容好,价值高,有精读研究的必要,再另作安排,无必要重读,  也已经获取了大量知识。       问:即设问、质疑。对指定自学计划内的书,或决定重读的好书,要认真对待,审慎阅  读。对书中的每个重点、论点或问题作认真思考、比较、分析,看它们之间有何异同,要从  无疑处寻找疑处,再从有疑中想法释疑,最后达到疑问全解为止。这是一个独立思考研究问  题的重要环节。 
----------------------- Page 116-----------------------    背:即背诵。背诵是巩固读书效果的可靠方法,也是古今学者自学成功的一诀窍,通过  背诵、记忆,再经过联想、想象,才发展成为创造推新。所以,自学程序离不开读书背诵的  功夫。       习:即温习。从学习、温故到发展创新,是条学习规律,任何自学者都必须遵循,古人  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对复习、温习书本知识的好处的经验概括。       框架式读书法。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不同学科都有一个系统性、科学性的内在逻辑联系,  都是由一定的知识结构序列所组成,呈现出一定的带有规律性的框架形式。所以要求读书过  程中随时遇到的内容,分别纳入到对应的“框架”之内,这样做,不但能加强理解,有利记  忆,而且能思路明确,层次结构鲜明。用这种方法读书,就叫做“框架式”读书法。       博览式读书法,就是提倡自学者不专看一家之书;不只看本专业的书;不只看自己同观  点的书;不专看本国书。而是要广泛猎取,多方吸收、日久天长,方可臻善臻美,精深博大。       出入式读书法。这种读书法就是做到既能“钻进去”,又能“出得来”;既能“意会”,  又能“言传”这一进一出就能“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层  层剥去,领会精神,才能方见分晓。       整体读书法。这种读书法是从整体上把握全书基本结构,然后理清条理,最后细致分析,  作出札记。       专题读书法。整体读书法简化到专题上使用,就是专题读书法。       标记读书法。边读边用不同符号做标记,也是一种简明、便于理解记忆、易于检查的好  的读书法。       协调读书法。这种读书法就是使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活动协调起来,从提  高感知功能,增强记忆,锻炼思维,发挥想象,培养兴趣等方面,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强  化读书效果,达到提高读书功效的作用。       创造性阅读法。这种方法是以对原书内容的深化和再创造为主。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问  题,凭科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对原书内容吸收理解后而进行发展创新。其全部过程是:阅  读一思考一钻研一创新。         
----------------------- Page 117-----------------------                       好书补读莫嫌迟──访名医何时希      闻悉青浦28 代名医、市人民政府参事、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时希老人撰  写的《中国历代医学家传录》,即将完稿,我特地到他的寓所拜访。    71 岁的何老告诉我,这部书稿有260 万字,是人民卫生出版社今年的重点书目,海外  报纸已经介绍了它将出版的消息。“260 万字”!我一听咋舌,而当何老将他近年来出版的  书籍一齐放到书桌上时,我就更为惊讶了。那里不仅有《何氏历代医学丛书》等中医理  论著作,还有《小生旧闻录》、《白门楼》、《监酒令》等戏曲研究著作,何老要写这些书,  得读多少书啊!我们的话题就从这儿开始。     何老早在学生时代,就是个书迷。那时,他把父母给的上学车费全用来买书,放学时,  往往从出校门开始读,边走边读,路上总要读两小时左右,这样一直读到毕业。当了教  师后,再这般读,会给学生笑话,他又找到新的办法,学校附近有一家小酒店,他把书  带到酒店里,每天教完课,坐在那里喝完一盅,稍醉意,便舒舒服服地坐在那边读起书  来,每天至少读到天黑才回家。日子久了,酒店掌柜还专门在他的桌边设了一个小书柜,  让他放书用。前些日子,卫生部一位部长听他的朋友介绍何老坐在酒店门口目无他人、  全神贯注读书的情景,笑得前仰后合。    “何老,您那时主要读些什么书呢?”     何老回答说:“当然主要是医书,但又不仅是医书,几乎什么书都读。”他以为,医生  的养料决非全在医书上,如果不注重从其它方面吸取,他的知识面就不会广。何老是学  中医的,这又怎么离得开学习优秀的中华民族古典文化遗产呢?他几乎买齐了唐宋元明  清的文学笔记丛书,当时出版的艺术美学丛书,加起来相当于半个人那么高,他从第一  册读起,从头至尾整整读了两遍。其它方面的书,如现代文学、绘画、书法、民族、音
----------------------- Page 118-----------------------乐、外国古典音乐等著作,都是他休息时最爱读的书。     我请何老谈谈他的读书方法,他说,在他即将出版的《读<金匮札记>》一书中,总结  了自己读书方法,首先是“填入式”,即刚刚开始读书时,往往是大人、老师要自己读什  么,自己就读什么,没有办法选择;然后是“广泛式”,当感到“填入式”的知识明显不  够用时,需要用广泛浏览书的海洋,自己读书来补充;接着便是“专一式”,在广泛吸取  各派学说基础上,再来求精、专一家之学。他认为,现在的青年人读书,可以采用“由  杂而博、由博而约、由约而专、由专而深”的十六字方针,这里的“杂”和“博”是容  易理解的,指人的知识面,而所谓“约”,则是指有意识地约束自己读一个方面的书,最  终进入专门研究。他还说,不要老是叹息自己求学时代被耽误了,“好书补读莫嫌迟”,  我现在每天还要读几小时的书。(许锦根)                                  课外阅读方法     1.剪辑法:就是把读过的好文章或片断剪下来,贴在自己准备的剪贴本上。注意分门  别类粘贴,最好在本子前面加上目录、封面,作为写作的资料库。       2.文摘卡片法: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自己制作的卡片上。制  卡片时要注意持久性和易于保存,还要做好归类,以便日后查找,此举贵在持之以恒。       3.写心得体会法:就是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掩卷深思,将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  下来,对文章中的教育意义加以分析,谈谈自己的感受、启发或由此产生的联想,抒发  自己时惰感。       4.编写提纲法:看一篇文章或读一本书的时候,把文中的主要意思拟定成提纲,这样  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要点。       5.列表法:这种方法可避免读书只追求故事情节而不深入思考的不良习惯,养成“不  动笔墨不翻书”的习惯,对提高写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 Page 119-----------------------6.批注法:当自己读到感受最深处就写上自己的评语或者眉批或者旁注,这样可以培养  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从中也可以看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收获。       7.跳读法:选读前言、后记或者内容提要,再择其所需阅读,抛弃与自己所需无关的东  西,专读所需要的材料。这样能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选择判断能力。                                                            25 分钟读书法       毋庸置疑,读书贵在坚持。历史上的名人,许多是坚持每天读书的。孙中山先生一  生酷爱读书,他曾说:“我一生的嗜好,除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  不能生活。”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在学习《说文解字》时,因该书字体以篆体为主,难  读难记,便坚持每天学两到三个字。晚上睡觉时,他还用右手指在左掌心里默写几遍,  直至写会为止。爱迪生给自己规定,每天要读 3 本书。斯大林每天日理万机,但他的桌  子上总是放着很多书刊。别人问他:“您有时间读这些书吗?”斯大林笑着说:“无论如  何,我每天要读 500 页书……这是我的定额”,“这是我在监狱里和流放中学会的”。           每天能有大量的时间来读书固然不错,然而,对于整天忙于繁杂工作事务的上班族  或被繁重的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学生们来说,要每天拿出两三个小时的整块时间来读  书,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奢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坚持每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读一点  书,久而久之,也会积少成多,见到成效。这就是本篇将要介绍的“25 分钟读书法”。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和效率研究专家 M·J·莱利博士的研究,人能够集中精力的限度是  25 分钟,如果超过 25 分钟,就要分散精力。所以,每天拿出 25 分钟的业余时间集中精  力读书,这种方法就叫做 25 分钟读书法。          心理学实验证明,人们在 25 分钟的时间里,一般的书可以读 20 页,约 15000 字。如  果每天坚持,一个月就是 600 页,一年的阅读量当于读 24本 300 页的书。          但是要切实施行 25 分钟读书法,并不是没有一点问题。莱利博士曾说,虽然实行了  25 分钟读书法,但是确实做好的只有最初的几个月,以后就停止了。要想等待以后有 25  分钟的时间再继续做下去,结果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过了一周,甚至于过  了一个月,也无法再开始。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说:“必须记住我们学习  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由于人生短促,更是由于人事纷繁。我们应力求把我  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因此,要想改变拖延的恶习,必须下决心在每天
----------------------- Page 120-----------------------早上开始工作前,就争取 25 分钟的时间来读书。必须养成习惯,每天切实坚持把握住  25 分钟来读书。那些成就卓著的历史名人尚能在百忙中挤出零碎时间来读书,对我们普  通人来说,每天挤出 25分钟来,就更应该不成问题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利用 25分钟的零碎时间来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好  处多多,乐趣多多:蒸饭的时候,可以看看小说;欣赏音乐的时候,可以翻阅杂志报纸;  打毛线的时候,可以互相“吹牛”、聊天,交换信息,读“无字书”;坐火车、乘轮船  的旅途空闲中,可以看看书报……          也许就在这精力集中的 25 分钟里,你的思维插上了联想的翅膀,天马行空,无边无  涯;也许一些奇特闪光的思想、才华横溢的文章、富有灵感的科研设计之类的才情火花,  便奇迹般地进溅出来了。生命在于运动,情思在于动脑。宁静固然利于创作,但乘车坐  船时的晃动,似乎更可以达到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的飘然境界,这也许是车船两边  不断闪动变化的自然景观所触发的产物。这种“人闲心不闲”的内在活动,填补了人身  运动中的时间空白。          如果我们在一天的开始,即使心中很厌烦也耐心地找出时间来读书,当充分享受到上  述“零敲碎打”的读书乐趣并逐渐养成读书习惯以后,恐怕“假如有时间再说”之类的  借口就不会再脱口而出了。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如果不间断地每天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来读书,可以培养多么广  泛的兴趣,可以涉及到多么丰富的学科知识。          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利用时间的能手。                                                                               ——摘自《超级读书百法》                                    漫 谈 读 书                                     梁实秋      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  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  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
----------------------- Page 121-----------------------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我们  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自从有了印刷术,刻  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物以稀为贵。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  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价廉未必货色差,  畅销未必内容好。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  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   《太平御览》采集群书1600 余种,分为 55  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  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  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  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的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离开学校就只有靠  自己了。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  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  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  也一样的重要。盲目的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  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细味  其言,觉得似有道理。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居多。我  曾思索,其中因果关系安在?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  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  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
----------------------- Page 122-----------------------名之,名之曰书卷气。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  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  焉能语言有味?      当然,改变气质不一定要靠读书。例如,艺术家就另有一种修为。“伯牙学琴于成连  先生,三年不成。成连言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偕往,至蓬莱山,  留伯牙宿,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  洞崩拆之声,山林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成,成连刺  船迎之而返。伯牙之琴,遂妙天下。”这一段记载写音乐家之被自然改变气质,虽然神秘,  不是不可理解的。禅宗教外别传。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顿悟即能明心见性。这究竟是生  有异禀的人之超绝的成就。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      书,本身就是情趣,可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立在架上,放在案头,摆在枕  边,无往而不宜。好的版本尤其可喜。我对线装书有一分偏爱。吴稚晖先生曾主张把线  装书一律丢在茅厕坑里,这偏激之言令人听了不大舒服。如果一定要丢在茅厕坑里,我  丢洋装书,舍不得丢线装书。可惜现在线装书很少见了,就像穿长袍的人一样的稀罕。  几十年前我搜求杜诗版本,看到古逸丛书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诗笺》,真是爱玩不忍释  手,想见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纸张墨色亦均属上选。在校勘上笺注上此书不见得  有多少价值,可是这部书本身确是无上的艺术品。      (梁实秋(1903-1987),本名梁治华,字实秋。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现代著名文  学家。曾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梁实秋左手写散文,右手写评论,兼长翻译,著  作等身,成就非凡。主要散文作品有《雅舍小品》《清华八年》《秋室杂忆》《槐园梦忆》  等。他的散文清丽、生动、幽默、朴实,深得读者喜爱。通行本有《梁实秋散文》(四集)。)                                               摘自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
----------------------- Page 123-----------------------                     "宝塔式"阅读法   这是政论家邹韬奋创造的一种读书方法。他在读书时,遇到其中"特别为自己喜欢的,便  在题目上做个号,再看第二次;优其喜欢的再看第三遍;最喜欢的,一遇着有偷闲的时候  就常常看。"这样读过的书就形成了一座宝塔,基础最大,越往上越小。所以,邹韬奋将  自己的读书方法形象地称为"宝塔式"读书法。                  一目十行法   一目十行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不失为一种有用的读书法。对内容不太重要的完全可以一  目十行,但对经典著作,重要的专业书,不能用这种方法。一目十行,实际上是对信息的  浏览筛选过程,当发现有价值的观点材料时,再仔细阅读或做摘记。一目十行与鲸吞法不  同,前者是十行十行的浏览,后者则一页一页甚至几页几页地往后翻                    穿山甲的读书方式——访美籍中国学者杜维明教授      “杜先生,你采用什么样的读书方式?”      “英国学者柏林说过,做学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狐狸打洞式,接触面广;另一种是   穿山甲打洞式,钻得深。这也可以用来说明读书的方式,而我采用的是穿山甲方式。”      今年45 岁的杜维明教授,身材壮实,四方的脸庞上架着一副宽边眼镜。他思维敏捷,   谈吐风趣,一派学者风度。这位闻名美国的汉学家,从 1967 年起就在美国的一些大学教   授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今年又应邀来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作为期半年的讲学。据他的朋   友介绍,杜先生学问渊博,不仅有自己的读书观,而且有独特的读书方式。      作为一名研究理学的专家,杜维明的读书单上主要是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对于这些
----------------------- Page 124-----------------------典籍,他系统地读、反复地读,手不释卷地百读不厌。就以“四书”而言,他每年都要重  温一遍。他读这些书,不是一读了之,而是一头钻了进去,同时进行潜心思考,每读必  有所得。这大概就是他所说的“穿山甲的读书方式”吧。杜先生认为,如果每次重读书,  没有新的收获,就等于没有读。前年他因病住院开刀,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又将“四  书”重读了一遍,读完后发现以前等于没有读。“涉深水得蛟龙”,他从书中领悟了更深的  哲理。正是这种谦逊好学的态度,孜孜不倦的精神,正是这种“穿山甲的读书方式”给他  的学术研究带来累累硕果:《论中庸》、《儒家伦理在今天:新加坡的挑战》、《人文心灵的  振荡》等用中英文撰写的专著相继问世了。     “当然,我也不只是读一类书,为了吸取更多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也读其它各种  对我有用的书,只不过那是采用一目十行式的速读法,狐狸式和穿山甲式两种方式并不  相斥。”说到这里,杜维明愉快地笑了。     杜先生的读书观与他的治学方法完全一致。他坦率地阐明了自己对读书的见解:书是  死的文字,文字是没有声音的,因而读书需要技术和艺术。所谓技术,就要讲究读书的  艺术。所谓艺术,就是指在读书的过程中,读者要和作者对话。对话,是一种心灵的交  流,也是自我意识的飞跃。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读书自然就有了效果。这不失为他的  经验之谈。     杜维明又说: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知识的精华。死书只有在读了之后才能变成活的  信息。读者读书时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对书要有一种敬畏之心。读书,不能过分强调实  用观点,而要作为开阔视野,作为加深对人生、对客观事物理解的一种手段,如同朱熹  所说,读书要下坚苦的功夫。(茅廉涛)                                    冯友兰的书与人
----------------------- Page 125-----------------------    冯友兰先生(1895  一l990)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兼哲学史家。      我们这代后辈,读到了哲学教科书,记得“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发展的  一般规律的学问”。可是,冯先生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他严格地区分了哲学与  科学的区别在于“前者求好,而后者求真”。从“哲学在于求好”作认识,才悟到了冯友兰  先生为哲学下的定义:“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巨思”的道理,才悟出了冯先生这个定义的有  更高的概括性。从这个观点看,他说,求“最后一般规律”乃是科学的事,“超越规律,注  重人的精神价值,才是哲学的事”。这一点就非常了不起。他指明“中国哲学对人生方面  特别给以注重,因此其中包含有人生论和人生方法,是西洋哲学还未详细讨论之外的”。   (冯著《中国哲学之贡献》)这不但把中贤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特征讲明了,而且进一步说  明了“西哲长于知识论而疏于人生论;中贤长于人生论而疏于知识论”。“西皙有较多的理  性主义,而中贤有较多的直觉主义。”他强调两者需要互补,亦即西方的理性主义与中国  的富神秘的哲学相结合,才能造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未来世界相称的哲学”。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珍贵的一个部分。他在《论人生中  底境界》一书全面论述了他的境界说。      冯先生说:“………人所可能有底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  境界,天地境开”。他认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必须能够说明个人与其周围各方面的关  系,这四种境界即是人与周围各方面可能有的四种关系或四种境界。其中的“ 自然境界”  是最低层次的精神境界,是指人对其行为只有生物直觉,是人对周围各方面的一种关系;  “功利境界”是指其行为都有他们所确切了解的目的;“道德境界”是指其行为所及的对象,  是利他的,是有益于社会公益;“天地境界”就是人和宇宙的关系。亦即哲学境界,是一  种自觉有超社会、为天地立心的意义,这是一种最高、最完善的境界。是冯友兰先生伦  理思想的集中表现的境界说。也是他整个新理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和最终归宿。      冯先生认为,哲学的用处,不在于增加实际的知识和才能,而是使人改变自己的生  活态度,使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进而体现出一种人格、胸襟和气象,也就是他经常强调  的极高明而道“中庸”。                                张五常推荐读书的方法      新年时节,送些甚么给学生呢?就送他们一些读书的方法吧。首先声明,我要谈的
----------------------- Page 126-----------------------是为知识而读书的方法,不是为考试而读书的方法。后者,香港的学生都是专家--猜题  目、背课文之能,世间少有。但为知识而读书可以帮助考试,为考试而读书却未必可助  知识的增长。知识是读书的目的(An End                 );考试只是一个方法(A Means )。然而香港  学生(或教育制度),却很显然地将这两佯东西颠倒过来。我可在四个大前提下给学生们  建议一些实用的读书方法。若能习惯运用,不但可以减轻考试的压力。而对更重要的知  识投资会是事半功倍的。      一、以理解代替记忆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  忆的代替。强记理论不仅是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干事。  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义,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道理很简单,明白  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理解愈深愈准  确,记忆就愈清楚,而应用起来就愈能得心应手。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  的联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要在这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易  如反掌,而学生也不需多花时间。      他只要能改三个坏习惯,一年内就会判若两人。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  笔记。笔记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  时抄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的东西抄下来,而忽略了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是得不  偿失。我肯定这是一般香港学生的坏习惯。例如好几次我故意将颇明显的错误写在黑板  上,200   多学生中竟无一人发觉,只知低着头忙将错误抄在笔记上。笔记有两个用途。  ①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就应放弃笔记。明白了  讲者的内容是决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很多讲者的资料在书本上可以找到,而在书本  上没有的可在课后补记。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上课  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法。②在上课听不懂的,若见同学大多而不便发问,就可  用笔记写下不明之处,于课后问老师或同学。换言之,用笔记记下不明白的要比记下已  明白的重要。      第二个坏习惯,就是将课程内的每个课题分开读,而忽略了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  理解就因此无法融会贯通。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将每一个课题分开读,强记,一见试题,  不管问甚么,只要是似乎与某课题有关,就大"开水喉",希望"撞"中--这是第二个坏习惯  最明显的例子。要改这个坏习惯,就要在读完某一个课题,或书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
----------------------- Page 127-----------------------中可以独立的某一节之后,要花少许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或课题与课题之间的  关系。能稍知这些必有的连带关系,理解的增长就一日千里。这是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术  的范围内,人类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开来读,会觉得是多而难记;连贯起来,要知要  记的就少得多了,任何学术都是从几个单元的基础互辅而成,然后带动千变万化的应用。  学得愈精,所知的就愈基本。若忽略了课题之间的连贯性,就不得其门而入。      第三个坏习惯,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就是在选课的时候,只想选较容易的或讲课动  听的老师。其实定了某一系之后,选课应以老师学问的渊博为准则,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跟一个高手学习,得其十之一、      二,远胜跟一个平庸的学得十之八九。      这是因为在任何一门学术里面所分开的各种科目,都是殊途同归。理解力的增长是  要知其同,而不是要求其异。老师若不是有相当本领,就不能启发学生去找寻不同科目  之间的通论。二、兴趣是因思想的集中而燃烧起来的我们都知道自己有兴趣的科目会读  得较好。但兴趣可不是培养出来的。只有总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产生兴趣。可以  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力。无论任何科目,无论这科目是跟你的兴趣相差多远,只要你  能对之集中思想,兴趣即盎然而生。对着书本几小时却心不在焉,远比不上几十分钟的  全神灌注。认为不够时间读书的学生都是因为不够集中力。就算是读大学,每天课后能  思想集中两三小时也已足够。      要培养集中力也很简单。第一、分配时间--读书的时间不需多,但要连贯。明知会  被打扰的时间就不应读书。第二、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离开书本--"饿书"可加强读书  时的集中力。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强,就应索性不读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厌  书是大忌。要记着,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将一只手表放在书桌上。  先看手表,然后开始读书或做功课。若你发觉能常常在30 分钟内完全不记得手表的存在,  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能于每次读书对都完全忘记外物 1 小时以上,你就不用担心你的  集中力。      三、问比答重要      很多学生怕发问的原因,是怕老师或同学认为他问得太浅或太蠢,令人发笑。但学  而不问,不是真正的学习。发问的第一个黄金定律就是要脸皮厚!就算是问题再浅;不  明白的就要问;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你都可以问。从来没有问题是太浅的。  正相反,在学术上有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由三几个浅之又浅的问题问出来的。学术上的
----------------------- Page 128-----------------------进展往往墓靠盲拳打死老师傅。很多作高深研究的学者之所以要教书,就是因为年轻学  生能提出的浅问题,往往是一个知得太多的人所不能提出的。虽然没有问得太浅这回事,  但愚蠢的问题却是不胜枚举。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学甚么问题是愚蠢或是多余。  若不发问,就很难学得其中奥妙。老师因为学生多而不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花很多时间。  认真的学生就应该在发向前先作准备工夫。这工夫是求学上的一个重要过程。孔子说得  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分清楚"知"与"不知",最容易就是做发问前  的准备工夫。      这准备工夫大致上有三个步骤--第一、问题可分三类--A、"是甚么"                           (What ),B、"  怎样办"  (How? ),C,"为甚么"  (why )。学生要先断定问题是那一类。A 类问的是事实:  B 类问的是方法:C 类问的是理论。问题一经断定是那一类,学生就应立刻知道自己的"  不知"是在那方面的,因而可免却混淆。若要问的问题包括是多过一类的,就要将问题以  类分开。这一分就可显出自己的"不知"所在。第二、要尽量去将问题加上特性。换言之,  你要问的一点是愈尖愈好。第三、在问老师之前,学生要先问自己问题的答案是否可轻  易地在书本上找到。若然,就不应花老师的时间。大致上,用以上的步骤发问题,答案  是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的。若仍须问老师的话,你发问前的准备工作会使他觉得你  是孺子可教。四、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学生坐下来对着书本,拿起尺,用颜色  笔加底线及其他强调记号。读了一遍,行行都有记号,这是毁书,不是读书。      书要分三读。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甚么问题。  快读就是翻书,跳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翻得惯了,速度可  以快得惊人。读大意,快翻两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第二读是慢读,读  细节,务求明白内容。在这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铅笔在页旁作问号,但其他底  线或记号却不可用。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  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没有经  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在大学里,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好的书  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读便已足够。在研究院的一流学生,选读物的时  间往往要读书的时间多。虽然我在以上建议的读书方法是着重大学生,但绝大部分也适  合中小学生学习。自小花一两年的时间去养成这些读书的习惯,你会发觉读书之乐,实  难以为外人道。
----------------------- Page 129-----------------------                                  学会读书      以往,读书,似乎是一件神圣的事。如今,读书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一种极为普通、  极为普遍的事。所有的书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实用的,一种是精神的。      所谓实用的书,是指那些能够立竿见影解决实际问题的书籍,例如字典、辞典、百  科全书一类的工具书;各类教科书以及相关的辅导书、参考书;各种技术操作性指导书。  这些书,我们无需花大功夫去读,购置需要的放在身边,需要时,即查即用。      所谓精神的书,是指那些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感、启迪我们的心智、激发我们的想象  力和创造力的书籍。它们是我们精神的需要、精神的食粮。如果,我们是为了满足自己  情感的需要,追求美好和高尚,那么。我们就应当选择人类文明史上最优秀、最伟大的  文学艺术作品来阅读。例如唐诗宋词、莎士比亚的戏剧、托尔斯泰的小说……。      另一方面,科学的、历史的、哲学的书籍则会影响和改变我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  科学能驱逐愚昧,照亮我们的心灵。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故事,是人类文明的鲜明轨迹。  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阅读历史,本身就是我们心智的有益锻炼。眼下,哲学已被人  们漠视,一个原因是我们根本就没弄懂什么是哲学。古希腊人说,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  问。事实上,哲学使人的目光深邃、思维严密、胸怀博大、见解精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选择,读书不能勉强自己。如果我们的内心有读书的强烈要  求,那么,代们就应当学会选择书籍、学会读书。                                  读书的辩证法                                      多与少      学很多东西的窍,就是不要一下子学很多东西(洛克);把一页书好好消化,胜过匆  匆忙忙地阅读一本书(麦考莱);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
----------------------- Page 130-----------------------书的人(亚里斯提卜);首先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科学是踏实的学问,连贯性和  系统性都很强,前面的东西没学好,后面的东西就上不去(华罗庚);五经、二十一史、  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隋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即是蠢才(郑  板桥);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  枯燥了(鲁迅);经验主义者好像蚂蚁,他们只知道收集起来使用;理性主义者好像蜘蛛,  他们只靠自己把网子造出来。而蜜蜂则是从百花中采集材料(培根);想学习语文,就选  择适当的语文知识读物以及浅显的文学作品。目的明确,书就选得正确,阅读的效果就  大(克斯普鲁卡娅)。                                      快与慢      记得韩非子教人以竞马的要妙,其一是“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  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们向往的目标(鲁迅);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要想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知  道(巴甫洛夫);读书要注意积累资料,多做剪贴辑录、摘抄。这种摘抄工作若是苦极了,  笨是笨极了,但是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开这条路(梁启超)。知识往往在不知不觉、  似懂非懂中积累和丰富起来。不要怕打破那种“按部就班”的常规(杨振宁);重点是学习  之母(狄兹根)。                                     粗与精      书可分:可读书、应读书、必读书三类。读书要有选择,“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  可以吞下,有不多的部分则应当咀嚼消化”                   (培根);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  很快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俯瞰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
----------------------- Page 131-----------------------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忙的炼字  炼句(茅盾)。                                    思考与练习      知识 只有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列夫·托  尔斯泰);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朱熹);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  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陈献章);文字的技巧是手工性的,  必须熟练才能生马,方法只能指导你的实践,不能代替你的实践(阮葵生);必须熟读,  使其言皆出于吾之曰;继之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朱熹;诵  习一字,当识音形义三;口诵耳闻其言,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  全(鲁迅);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生活中的最大乐趣(爱迪生);阅读方  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  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叶圣陶);多问 ,不急于问。先问自己,后问别人(华罗庚);  有思索之不得而后问,有思索出了头绪,不敢自以为是而(谢 觉哉);重新再读一本旧  书,就仿佛与老友重逢(伏尔泰)。                                      知与行      “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动起来”。“从天下万事  万物而学之”,“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 这一部活书”  (鲁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  事要躬行(陆游);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人生中获得知识(茅盾);行动是老子,  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求学将以致用,刻苦方能成才。                                                             黄侃读书法 
----------------------- Page 132-----------------------    黄侃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在读书治学时,采取“扎硬寨,打死仗”的方法。在研  读有关自已研究专业的书时.他总是要反复阅读数十遍,一直达到能举出其篇、页、行数,  基本无误差为止一次他研读孙冶让的《周礼正义》,自限 180 日读光.凡遇其中与需要计算  的地方,他都要一一列小算式加以推算验证。他在读《清史稿》时.全书 l00 册,从头到尾  部一卷一卷地详加评注圈点。黄侃对于随随便便翻阅读书、点读数篇浅尝辄止的读书方法很  不赞同,称之为“杀头书”;他反对那种只读所需资料.而不肯一句一字认真读透全书的实  用主义态度。      黄侃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 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  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      黄侃一生读书治学,最反对某些初学者急功近利,好高骛远,急于求成的治学弊病:“一  曰,急于求解;二曰,急于著书;三曰,不 能阙疑;四曰,个能服善。”      黄侃这种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追求极致的读书治学精神,是他最终能够学有所成,成  为一代宗师的重要因素。                                                                      文章来源:                                                   http://51dsl.zj.com/ds/e024.h                                                                           tm                                        计效式阅读法       计效式阅读法是一种阅读课外书籍或自学专业书籍的方法。它强调阅读必须达到预   期的目的,必须提高阅读效率,必须纠正那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读书毛病。它的要领   有4 点:
----------------------- Page 133-----------------------      1、要有选择。       2、要不断总结。读了一定数量的书,应进行回顾、总结,看看哪些方法适合自己的   特点,读书的收获大,从中悟出一点规律,以便更有效地去读其它的书。       3、要比较鉴别。看完一本书,只会重复作者的思想观点,这只能说是完成了阅读任    务的一半,还有一半是要通过比较鉴别,联系实际去思考,充分领会全书的精神,正确   评析全书的内容,并能提出自己的独立的见解。对于别人的评析也要用自己的头脑去认   真地想一想,分析一下他的分析思路,分析方法、分析过程是否是正确的、严密的。    4、要注意交流。在现代知识极大丰富的社下中,自己一个人埋头读书是不行的,还必  须经常与别人交流,以便借鉴,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此外,还必须注重在实践中学习、  检验、交流自己的知识,首选掌握那些适应现代社会,有实用价值和实用意义的知识。这  样,读书的兴趣会愈来愈浓,收效也会愈来愈大。                                                            苏格拉底论读书     苏格拉底(前 469 一前 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一生擅长辩论而不事笔耕,其思  想和言论均见于他的学生的著述。       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人可以“勤苦学习,追求知识,或者能更好  地把所听到、看到或学会的东西记住”,“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  人。”即使是“真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也必须经过读书、  教育,才能够学会应当怎样做人。”“如果没有受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  最不好,最有害的人。”他曾对一位藏书丰富的人表示:“我非常钦佩你不选择金银而宁愿  珍藏智慧;……因为智者的见解能使它们的所有者在德行方面丰富起来。”他自己曾读过许
----------------------- Page 134-----------------------多书,在和人辩论中往往信手拈来,加以引用。他还认为“荷马确是最高明的诗人和第一个  悲剧家。”并喜欢和朋友们在一起共同研究探索“贤明的古人在他们所著的书中遗留下来的  宝贵遗产”,“如果我们从古人的书中发现什么好的东西,我们就把它摘录下来。我们把能  够这样彼此帮助着,认为是极大的收获。”                                                                      文章来源:                                                   http://51dsl.zj.com/ds/e033.h                                                                           tm                                   胡适:读书方法    大凡读书人都希望从书中获得更多教益,但有时却因读书不得其法,读书不少却收效甚  微。中国新文学先驱者胡适的读书方法很值得借鉴。       胡适曾在《读书》中直言:“我今天根据个人所经验,同诸位谈谈读书的方法。……  读书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胡适所谈虽是常识,但却能够不落俗套,常中  见奇,自具慧眼。       中国旧时的私塾教育讲究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和心到,胡适对此表示赞同,并有了  新的体味。在胡适看来,所谓“眼到”,就是每个字甚至每字的笔画都不能简单放过,都  要认真研究,不然就会闹出笑话。他举例说,西文字母一点之差其意大变,将“p o r t”  看成“p o rk”就会变“葡萄酒”为“猪肉”,将“oa ts”看成“oak s”也会改“小草”  为“大树”,这真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在中国历史上因一字之差而产生大笑话或  铸成大错者,所在不少。所以,胡适告诫人们读书时万不可马虎,关键处一定要做到“眼  到”。所谓“口到”就是“诵读”,每一字句都要念出来。这一方法有利于熟悉句子结构,
----------------------- Page 135-----------------------也有利于体会文章的气势、风采和韵致。所谓“心到”是指用心思考和分析研究,力求做  到“比较参考”和“融会贯通”。如《诗经》里“于”、“言”二字甚多,在不同地方其  用意不同,如果不用心比照就会越来越乱,成了一笔糊涂账。在“心到”中,胡适还非常  推崇“会疑”二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读书才会有大提高和大进展。       只有“三到”读书法还是不够的,胡适认为应有第四到即“手到”。所谓“手到”就  是强调多动手,这里主要包括标点分段、查阅字典和资料、作读书笔记。而读书笔记又包  括四点:抄录备忘、提纲节要、笔记心得、探讨研究。“动手”不仅会帮助你开阔眼界、  增强记忆,还会充分调动你的想象力与创造性,使书本上的知识变活,最终成为你自己的  东西。换言之,读书是读者被书牵着走,读者再有主体性也要受到书的限制和规范;而动  手时读者是主人,书却成了工具,读者可按照自己的观念思想和审美理想进行选择,这就  是为什么经过自己动手的东西往往能够了然于心,甚至终生不忘。       谈到“博”的读书目的,胡适说:“所以要博学者,只是要加添参考的材料,要使我  们读书时容易得‘暗示’;遇着疑难时,东一个暗示,西一个暗示,就不至于呆读死书了。   ‘致其知而后读’。”至于那些只通一技一艺者,胡适认为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不会太大,  也难有大的作为。胡适本人就是一个读书广博的人,几乎各个领域无所不涉,他还自称自  己有“书癖”。       在胡适看来,一个人要有大学问必须“精博双修”,只精不博会一叶障目,而只博不  精则好似“一张很大的薄纸,禁不起风吹雨打”。当然,对多数人来说,要做到既精又博  那是十分困难的。即便是博学专精的胡适,他也说自己偏于博而失于精。1915年2 月3  日胡适在日记中说:“学问之道两面而已,一曰广大(博),一曰高深(精),两者须相辅  相行。务精者每失之隘,务博者每失之浅,其失一也。余失之浅也,不可不以高深矫正之。”       胡适还有读书三好。一是夜读。夜读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此时正合读书:宁静闲逸、
----------------------- Page 136-----------------------无人打扰、自由自在。中国古人有裸身夜读者,大概深得夜读之乐。夜里时间充裕,可安  心读经典大著。夜读还别有一番情调,青灯黄卷伴一杯香茗,那是何等的爽心悦目!二是  喜在厕上、电车里读书。胡适读书不择环境,不讲条件,有书即读,他甚至将厕上和电车  里的时间也充分利用起来。1914年7 月17 日胡适日记载:“有人赠我莎士比亚名剧《亨  利第五》,全书三百八十余页,用薄纸印之,故全书仅广寸有余半,长二寸,厚不及半寸   (英度),取携最便,因以置衣囊中,平日不读之,惟于厕上及电车中读之,约一月而读  毕,此亦利用废弃光阴之一法。”三是连贯式读书。有人读书随意性太强,无一定计划,  而胡适则强调读书的连贯性,这既包括读书时间不间断,也包括读完一书再换另一本。胡  适读书自己规定:每日读书不少于 6 小时。他还说“读书非毕一书勿读他书”。       与林语堂追求读书之乐不同,胡适立足实用、追求完美,这样才有可能形成他完整、  现实和实用的独特读书法。就好像一个志在高峰的登山者,胡适的读书方法是脚踏实地、  有章有法、锲而不舍而又易见成效的。        (王兆胜)                                          课外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是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一提到课外阅  读,同学们就兴味盎然,津津有味。但相当一部分同学在阅读的内容、速度、效果及时间的  安排等方面缺乏目的性、科学性、计划性。所以,大家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  面:   读: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数量的名家名篇或其中的节选片断,如《草船借箭》选
----------------------- Page 137-----------------------自《三国演义》,《长征》选自《毛泽东诗词》等等,如果我们在学习这些课文的前后,能找  到跟课文直接对应或间接有关的文章或名家的有关作品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就能从更高的  角度对课文作较为深入的领会,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领略到名家的整体  特色。同时我们在阅读时遇上生字要查字典,扫除阅读道路上的障碍,这样才有利于对文章  内容的理解。对于不理解的句子要反复阅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要在读中  求得理解。   想:      每当读到优美生动的句子,就必须停下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每读  完一篇文章就要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同时我们在课  外阅读时还要考虑文章是不是有深度、有广度,哪些是精读的,哪些是泛读的。精读的内容  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对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有利的书;一类是使人博学多闻,知识性、科学性  很强的书,如《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等,阅读这类书时要聚精会神,深入钻研,  所以我们要安排适宜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来阅读。泛读的内容包括一般的网站、报纸、杂志、  画廊、宣传栏等。这类内容有利于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但一般只要看看标题,或抽取重  点阅读,或了解大意即可。所以,我们可以用零碎的调节性的时间去阅读这类内容。   抄: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看千遍不如手做一遍。”做读书笔记是对课外阅读内容的  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每个同学都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随身带着,  阅读时每当发现精彩部分、优美语句、成语、格言,就分门别类地摘抄到笔记本里。因为时  间长了所记内容可能遗忘,这就要靠笔记帮助记忆。   背:
----------------------- Page 138-----------------------    要把摘记在笔记本里的内容搬进头脑这个“贮存库”里,这就必须经常翻阅笔记本,熟读  所记内容直到背诵,这样就会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日积月累头脑里的东西越来越  多,到了写作的时候,要什么有什么,信手拈来,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讲:      课外阅读要和积极参与有关活动相结合。学了植物之类的常识性课文后,进行“一分钟  知识竞赛”;学了童话、寓言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之类课文后,开展“讲故事比赛”,还可参  与“书报信息交流会”,介绍从课外书报中获得的科技发明信息或国内外新闻;参与以小队为  单位的办墙报比赛,看谁的内容最丰富,形式最新颖,这既能促进课外阅读,又能活跃精神  生活,还能在智力训练中自我提高,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记忆效果。   标:      读书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在自己的书上做上种种不同的符号。如有疑问的地方用  “?”,精彩的地方用“____”。同时也要在阅读时明确不同体裁的读物有不同的要求。童话寓  言重在明理;历史故事重在懂得故事梗概;诗歌重在通过朗读体会情意;科普读物应明白书  中的科学道理。此外,对各类文章中精彩的重点段,还要会理解、会背诵、会仿写。这样既  能提高理解能力,又为写作打下了基础。  阅读七忌:      同学们应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否则会妨碍阅读速度,影响理解文义,甚至还可能  损害身体健康。因此,课外阅读时要注意:      一、不要读出声音。因为读出声音会影响你阅读的速度。      二、不要逐字阅读。这会妨碍对全句或全段的理解。这就好似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建  议大家不妨按词或词组读,而不单读“字”,好比听别人讲话时,听他的意思而不是他说的每
----------------------- Page 139-----------------------一个字。      三、不要手指点划。因为用手指着字句阅读会降低阅读速度。建议大家练习着用眼睛移  动引导阅读。      四、不要纠缠生字。时常停下来思索文中的一些生字会打乱阅读节奏,并妨碍对文章重  点的掌握。所以,同学们应该在平时多识一些字词,在阅读时可根据上下文推测生字的意思,  待阅读完毕再查字典印证。      五、不要不当的重复阅读。不当的返读会减慢阅读速度。经常回头思索,不注意向前阅  读新的内容,结果新的内容又得不到充分理解,只好又回头重读,这就形成返读越多,越需  返读。建议大家可以一口气阅读一篇文章。读完了再想,这样也能领会全文的意思。      六、要纠正读书姿势。不少同学喜欢趴在桌上或躺在床上看书,这样很容易造成近视眼、  驼背等,损害身体健康。所以,大家在阅读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姿势端正。      七、大家要保持卫生。有的同学在读书看报时爱用手指沾唾沫翻书页,更多的人在读书  后不洗手,这都是十分有害的。尤其是有的公共场合的书籍,极可能成为传播疾病的途径,  所以,大家在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讲究卫生。      看完了这么多阅读的好建议,你是不是觉得收获不小,赶快行动吧,看看对自己帮助有  多大。                       文章来源:http://edu.xaonline.com/edu2003/edunet/chinese/nldt2.html                                 徐特立的读书方法      老革命家徐特立,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一是日积月累法。他学《说文解字》    时,把 540 个部首分作一年来读,每天只读两个字。他教学生学这些部首时,只要求他
----------------------- Page 140----------------------- 们每天记一字,两年学完。他在43 岁时开始学外文,用的也是这个方法:每日学一个生   字,一年学 365 个字。这样持之以恒,终于学会了法文、德文和俄文。他说:“读书时常   有‘走马观花’、‘狼吞虎咽’、‘囫囵吞枣’、随读随忘的毛病。不切实际地贪多,既不能理   解又不能记忆。我的读书方法总是以‘定量’、‘有恒’为主。”二是古今中外法。徐老小时   候读过很多古书,后来又出国攻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很渊博。他主张读书面要   广一些,古今中外的书都要读。正像他所说的:“古今结合,中外结合,融会贯通统统变   成我的。就像吃牛肉也好,吃狗肉也好,吃下去后统统变成我的肉。”三是借书摘抄法。   摘抄要选择,在选择中加深理解。选择必须分析,通过分析才能掌握要领。徐老在湖南    时,听说书报流通社有《联共(布)党史》,就去借了来。在学习下册时,他就是采用抄   读的方法。但他不是全抄,而是摘抄,并且做详细的分析,结果他对下册的理解就比对   上册的理解深刻。后来,即使在买书不难的情况下,他也主张抄一点书,因为这样可以   做到眼、手、心三到,便于深刻理解书中的内容。                                     类比阅读       同一景物,在不同作家笔下,却传递出不同的情感;为表现同一主题的小说,故事   情节却可以完全不同;同一类人物在不同作家笔下显示出不同的典型性格。阅读时,如    能就此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而在联想的基础上进行类比,品味其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作    品的高低优劣,这样就能使学习的效果得到加深和拓展,进入新的创造性的境界。    我们知道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边塞雪景的奇寒,就可以联想到《沁园春·雪》北  国雪景的壮美,《济南的冬天》雪景的秀丽,《夜走灵官峡》风雪的疯狂,《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雪地捕鸟的欢快。同是反封建反科举的小说,《孔乙己》屡试不第,因偷书被  打折了脚,全文深沉悲凉;《范进中举》中落泊书生范进虽及第却喜极发疯,全文幽默辛
----------------------- Page 141-----------------------辣。同是老师,蔡芸芝的温柔美丽,寿镜吾的博学严厉,沙莉文的善良才干,韩麦尔的爱  国情感,藤野的毫无民族偏见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连锁阅读       连锁阅读是指围绕某一知识点阅读相关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的相互补充,以求对   这一知识点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刘勰《文心雕龙》说:"握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   器。"只有多阅读,多思维,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我们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  我们要了解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在学习了《论雷峰塔的倒掉》《"友邦惊诧"论》后 ,  可以选择阅读鲁迅杂文,以获得感性的认识;阅读有关鲁迅杂文的评论性文章,以求理性  的认识。这样感性和理性的结合,知识得到了融会贯通,"鲁迅杂文的特点"也能较好地掌  握了。                        白寿彝的“研读”法    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认为,“读书之读,似应理解为书法家读贴读碑之读,画家读画之读,  而不是一般的阅览或诵习。”      冯亦代说:“我在看书时,每逢看到好处,不免自己的身心也进入书中的‘角色’。好  像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演到好处,不由得为所饰剧中人的‘角色’左右”。                              为乐趣而读书——毛姆谈读书        许多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如今除了给专门研究的学者之外,并不需要   每个人都去读。生活在繁忙的现代,很少人有时间博览群书。除非与他们有关的书籍。  
----------------------- Page 142-----------------------    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纵然他们众口一致地加以称赞,如果它不能引起你    的兴趣,对你而言,仍然毫无作用。别忘了批评家也会犯错误,批评史上许多大错往往    出自著名批评家之手。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会与别人相同,最多只有某种程度的相似而已。如果认为这些对我具   有重大意义的书,也该丝毫不差地对你具有同样的意义,那真毫无道理。虽然,阅读这   些书使我更觉富足,没有读过这些书,我一定不会成为今天的我,但我们请求你,如果   你读了之后,觉得它们不合胃口,那么,请就此搁下,除非你真正能享受它们,否则毫   无用处。没有人必须尽义务地去读诗、小说或其他可归入纯文学之类的各种文学作品。   他只能为乐趣而读,试问谁能要求那使某人快乐的事物一定也要使别人觉得快乐哪?                  交 叉 阅 读   长时间读同一内容的书,容易疲劳,收效也不大,两三种不同内容的书交替阅读,可调  剂精神,使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寒暑假读书,最好采用这种读书法。                                                              章炳麟从师读书法          章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近代    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曾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   都有建树。结集有《章氏丛书》。  
----------------------- Page 143-----------------------      章氏 23 岁那年,离开故乡到杭州求学,进入俞樾主持的“诂经精舍”。章氏早年   读书有贪多求快和急于成名之弊,其实,他当时治经根底尚浅。在向俞樾问学以后,他   受其以文字为门径、以汉学立根基的治学方法论的启发和影响,乃将老师告诫的“精研   故训,博考事实”作为座右铭,转到力求广博精审的道路上来。          此后,章氏还通过请教老师,给自己制定了治学门径:          1、审名实;2、重佐证;3、戒妄牵;4、守凡例;5、断情感;6、汰华辞。    这 6 条治学门径如果用现代汉语来概括的话就是,做学问学知识必须要:切切实实、仔仔  细细以客观的态度研究学问,要力戒马马虎虎地涉猎知识和凭个人意志的主观臆测和不懂  装懂的浮夸学风。(摘自《知识文库》)                 流 水 阅 读     这是人们多用的一种读书方法。按文章或书籍本身组织结构的顺序,依次读下去,便  于把握故事发展的线索和作者思维的逻辑性。                                 华罗庚的“厚薄”法  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 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  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  厚”了,这是“ 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  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  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 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人生什么阶段读什么书
----------------------- Page 144-----------------------   一个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什么人生阶  段读什么书很关键。人生每个阶段都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来读。比如,童话该小学读,  科幻小说以少年时读为好,等等。我有一位朋友是在大学时才读《西游记》的,因过了  读此书的人生阶段,所以在四大名著中,他对《西游记》印象最淡,理解最浅,内容最  不熟悉,道理就在于此。     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做一大事而去。”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确立远大  志向最重要。虽然有大志也不一定都能成大事,但不立志却是肯定做不成大事的。因为  没有远大志向,遇到挫折、困难,就不可能有顽强的毅力去面对,去战胜。人生数十年,  来去匆匆,如果青少年阶段不立志,不能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一生的成就也就很渺  茫。促使青少年立志的因素很多,在目前平静的社会环境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通  过读书获得。所以,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至关重要。     基于以上认识,在工作中我们逐步意识到,除了教材的教学任务外,我们高中语文老  师还应有更重要的使命:一是用指导学生读他该读的书,来指导他们确立积极向上的正  确的人生观,为他们一生的成功打下牢固的精神基础;二是努力养成他们的阅读习惯。     如何实施上述设想呢?我们的做法是:    1、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确保书籍的来源、质量、读书时间。要做到这一点很不  容易,一是老师要对图书馆藏书做到心中有数,定期分批推荐优秀书目,二是要经常查  阅学生借还记录,及时点拔,有效监控,三是督促上阅览课,确保高效阅读。    2、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人物传记,用伟大人物、事业成功者的事迹熏陶、激励  学生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这方面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指导学生在寒  暑假制订阅读人物传记计划;二是在平时师生共同查找、选择精彩的人物传记片断,或  印发,或召开学习心得交流体会。这既是一种德育活动,影响学生思想。也是一种语文
----------------------- Page 145-----------------------活动,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材料。     3、教会学生有计划地读书,撰写读书笔记或书评。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  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多多,但最根本的一条是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苏东坡说,食可以  无肉,居不可无书;黄山谷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都是指读书人必须养成读书习  惯。但是使学生真正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殊非易事。我们坚信一条:人的读书必分  两个阶段,初为纪律约束,逼他读,引他读;后为尝到甜头,自得其乐,我爱读。高中  学生大多属于前一阶段,所以需要老师艰苦细致的工作。当然,防止学生读他们不宜读  的书也是我们的工作。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一年半的努力,成效是明显的,班级人均订  阅的书刊为 2.5  册/人;每学期校图书馆人均借书量达 23  册/人,最多的同学一学期借了 56  本书。所借阅的图书由一开始的偏娱乐,偏个人兴趣的武侠、言情、兵器、战争、科幻  类到现在的重思想、重人文素质的名著、散文、传记类;学生除将阅读课当作最喜欢的  课,一个也不少之外,午间、夜自修之前,休闲时光也常见一册在手,乐此不疲;更时  有佳作、书评见诸报端,传递读书的收获。     读书是一种心灵活动。只要我们用心去指导,一定能使学生由视读书为苦事而逐渐成  为雅事、乐事。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做到了这一点,从某种程度来说,也就意味着语文  教学的丰收。                文章来源:http://www.slibrary.com/news_detail.php?newsid=308&catid=96                                                          钱钟书与读书笔记       已故的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被誉为"文化昆仑"。其《谈艺录》、《管锥编》《宋  诗选注》等学术著作,援引的参考书目数以万计,且涵盖了文、史、哲、心理学等多门  学科。有趣的是,他自己的藏书却很少,他的书斋中有两三个不大的书架,放着一些工
----------------------- Page 146-----------------------具书和出版社、作者赠送给他的书籍。他藏书不多,著书却不少,这当中博览图书馆书  籍时所作的大量的读书笔记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书须作笔记,钱钟书开始并不以为然。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自恃有过目不忘的  记忆力,连课堂上听讲都不作笔记,更不屑于课外读书作笔记。他进清华后虽立志"横扫  清华图书馆",看书时却只在书上用铅笔写划,并不作笔记。他的同学饶余威在《清华的  回忆》一文中写到钱书时说:"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他还有一个怪癖,  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划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  评语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笔。"钱钟书在清华,"宋以后集部殆无不过目",毕业后到上海  光华大学任教时,在备课、写文章的实践中,方认识到读书单凭记忆是不行的,遂开始  读书必作笔记,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本很厚,有普通练习本的四倍,上面写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  有英文,别人很难看懂。他每读一书,都作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写下心得。他  很珍重自己的读书笔记,"文革"期间,他曾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行李箱里也  忘不了放上几本字典、词典和读书笔记,一有空便反刍似地阅读。       他著书时,主要是参考读书笔记。从 1939年到 1942 年完成的颇有影响的文艺理论  著作《谈艺录》,为何采用了传统诗话的札记式的写法?其原因就在于利用读书笔记之  便。1956 年,钱钟书接受了编写《宋诗选注》的任务之后,到北大图书馆和社科院文研  所图书馆借到大批有关宋诗的书籍,诸如《宋诗纪事》、《宋诗钞补》、《宋诗钞续补》  及各种宋人笔记、诗话、文集、方志等,在阅读时作了大量笔记,纠正了前人的错误,  遂将一本普及读物编写成了学术价值甚高的宋诗选本。1972 年3 月,钱钟书夫妇从河南  "五七"干校返京,开始偷着写《管锥编》,这部洋洋百万言的学术宏著,主要资料来源  就是钱钟书写下的五大麻袋读书笔记,这些素材是他多年读书心血的积累,整理成书稿
----------------------- Page 147-----------------------又费时三年,自然还是用札记形式。1979 年此书一出版,便轰动了学术界,此后一版再  版,成了学者们书架上的必备书。       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此言不差。熟悉钱钟书的学者都认为,钱的记忆力  是惊人,几十年前读过的东西还能记住,在现代中国学者中,除了史学大师陈寅恪外,  没有第二人能与他相比,外国学者说他的记亿是"照相机式"的记忆。即便如此,从某种  意义上说,读书笔记是钱锺书攀上学术高峰的重要阶梯。钱钟书先生尚且如此,对于记  忆力一般的人来说,读书作笔记就更为必要了。                                                                      文章来源:                                                  http://www.booktide.com/news/                                                   20010803/200108030003.html                                                            读书怎样“生疑”       读书有疑的“疑”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书中的内容、观点不能理解,这是低层  次的“疑”,本文暂且不论;我们这里要说的“生疑”是指发现书中的谬误或对书中的  见解产生异议,这是高层次的“疑”。现在大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和培养,“读书  质疑”的重要性就更明显了,因为有疑才能有突破,有疑才能有创造。       下面就说说几种“生疑”的方法。       一、验以语境。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是一个系统,构成一个特定的语境。如果一个  词,一句话,一个段落,放到整个语境中去看,不通,不合,那就可“疑”了。比如龚  自珍《病梅馆记》中有一句说:“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以歌为美,正则无景;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高中语文第二册把“固也”解释为“固然如此”.“固  然”,表示对某种事实的承认,说“固然如此”就意味着龚自珍承认“或曰”是有道理
----------------------- Page 148-----------------------的,但我们统观全文后就会发现,龚自珍根本不承认那是有道理的,相反,他认为那正  是“天下之梅皆病”的祸根。这样,“疑”就产生了。那么这个“固”应该怎么解才通  呢?根据语境可判断它是个贬义词,可解为“固陋”,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的“固”字相近。       二、验以事实。对读物上的某些观点,哪怕是众论一致的观点,如果我们肯于用事  实去验证它,也常常会发现它的可疑之处。比如有一段东汉陈蕃的故事,常常被论者引  用,说是有一天,陈蕃父亲的朋友薜勤来访,见陈蕃独居一室而院内龌龊,便对他说:“孺  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事,安事一屋乎?”薛勤反问  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不?”论者都认为陈蕃自命不凡而薛某批评得在理。但我们联  系事实一想,疑问就来了: 陈蕃的一生究竟如何? 查《后汉书》,那里说陈蕃确有“扫天  下”之志且有“扫天下”之为,而关于薛勤造访的事,传记中则没有记载。再联系现实  生活中的事实一想, 疑问就更多了: 不是有许多毁家纾难的老前辈吗? 不是有宁居陋室  而毅然把全部积蓄捐献给国家的退体老人吗?而有些人自己的“安乐窝”经营得相当   “现代化”了,又何尝想到过“扫天下”?可见能“扫一屋”者来必能“扫天下”,而   “一屋不扫”者未必不能“扫天不”。“扫一屋”为私,“扫天下”为公,这两种“扫”  之间实在没有多少必然联系。       三、验以规律。某些读物涉及的只是具体问题,是讲“小道理”的,我们就可以用  一般规律,用“大道理”去检验它,如果不合,则“疑”生焉。或者把这种“小道理”  推而广之,看能否说得通,如果不通,“疑”亦生焉。如有人著文说岳飞是“愚忠”,  因为他受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他所谓的尽忠报国只不过是保卫赵宋王朝,这种说法对  不对呢? 我们不妨“推而广之”验证一下。诸葛亮是不是“受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  只不过是在维护刘汉封建王朝呢? 魏征呢? 文天祥呢? 还有许许多多封建时代的政洽
----------------------- Page 149-----------------------家、军事家呢? 还有从屈原到杜甫等一系列的诗人呢? 他们要不要统统划入“愚忠”之  列? 如果可以,那结论必然是“无忠不愚”,但这样的结论恐怕很难令人接受。所以,   “岳飞愚忠”说可疑。                                                                      文章来源:                                                    http://51dsl.zj.com/ds/d007                                                                       .htm                                     郑逸梅读书方法谈     郑逸梅认为大凡读书主要有两种方法,即“里打进”式和“外打进”式。他自己则属于后  一种。他说:“前人看重基本功,所以家长和老师相互督促弟子们阅读精典著作,诵千古  名篇,务使含英咀华。在这时期,不容许阅读所谓‘闲书’,以免分散注意力,直至文理  通达,才能涉猎稗史小说,有所遣兴。这种读书属于‘里打进’。”而“外打进”式读书法,  则“ 由浅入深.循序渐近,先从饶有趣味性的稗史小说和时代气息很浓厚的散文开始,然  后读清文及晚明小品.更上溯元曲、宋词、唐涛、汉文章,及《左传》、《离骚》、《诗经》、   《尚书》也得钻研一番。”     邓逸梅在将两者进行了比较之后评论道:“培根之深,植基之固,是前者胜于后者;  至于领会之易.进步之速.是后者胜于前者。各有利弊,难下结论、”郑逸梅在谈及自己  的读书方法时说:自己初在私塾.读训蒙书及《大学》、《中庸》一类,不感兴趣。     后来乘凉时听到《三国演义》被吸引住后,乃由听讲转而自己翻阅,渐由一知半解到  悉其大端,“当时认为读书是件苦事,一转变觉得其味无穷”。终渐成大家,运棹如是,  成为一代知名作家。                                 车胤的囊萤攻读       车胤,是晋代很有学问的名人,任职国子博士,相当于现在的名牌大学教授,教着
----------------------- Page 150-----------------------几百名大学生。      车胤从小就很爱读书。他的父亲当了个小官吏,对孩子的要求也很严格,常常借来  很多书给他看。      由于父亲收入不高,车胤家庭经济十分拮据。特别到了每年五六月时,青黄不接,  市场上米价昂贵,油价更是贵得惊人。      车胤经常读书读到深夜,很费灯油,父亲已没法买油供他念书。车胤为白白浪费宝  贵的时间而懊恼。      夏天的一个夜晚,车胤家黑灯瞎火的,他正想上床睡觉,邻里的小伙伴们约他去玩。      来到村外田野上,只见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在夜空里来回飞舞,就像天上的银河落到  了人间,景致真是美极了!孩子们欢呼起来,纷纷用手中的蒲扇或者脱下衣服捕捉流萤。  不一会儿,每个人都扑住了好几个。孩子们把流萤集中起来,放在—个伙伴的口袋里,  让他用手按住袋口。尽管家织的白细布很厚,但仍有一团萤光隐隐透露出来,绿幽幽的,  煞是好看。      车胤心中一动:要是把流萤装在薄薄的白纱袋里,不就可以抵得上一盏油灯吗?他  为自己的想法感到兴奋。      当场,车胤就向伙伴们宣布说:“从今天开始,请你们每个人都捉20 个萤火虫给我,  我……”      他的话还没说完,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嚷了起来:     “萤火虫多好玩,我可不会白白给你!”      “你要那么多萤火虫干什么?”      “要么你拿东西来换……”
----------------------- Page 151-----------------------    车胤胸有成竹地说:“你们每天按时给我送来萤火虫,我给你们讲个故事,怎么样?”      “好,就这么定了!”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因为他们都知道,车胤看的书比他们多  得多,肚子里有好多好多有趣的故事。      就这样,每到夜晚,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地给车胤交来了几十个流萤。车胤讲完故事  后,孩子们一哄而散。车胤就回到屋里,吊起萤灯,孜孜不倦地看书学习。少年时期的  好几个夏秋季节,车胤就是这样度过的。由于车胤不断刻苦地攻读,他长大后成了—名  满腹诗书、受学生尊敬的先生。                                         ——摘自《德育故事大金库.  刻苦好学篇》                                                       影响阅读速度的几个因素       阅读速度慢是限制我们的知识面的一个弱点,为什么读的慢呢?在美国心理学家古  德、伊洛弗看.来,造成阅读速度慢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l、阅读停顿的次做过多.停顿时间长:据心理测验,阅读快的人每 5 一8 行才停一  次。每次停的时间为 03--05 秒。       2、倒看,有些读者因为阅读留下的印象浅,不得不倒回来看。有经验的读者。眼光  是很清楚地集中在那些关键词句上的。       3、念词阅读:在阅读时眼睛注前看而口也在无声地念(小舌在动),限制了阅读速  度。       4、缺乏强制性的速度锻炼。会谈书购人常是抓紧一切业余时间,以尽快把书看完,  他的阅读速度就是在这一过程提高的。 
----------------------- Page 152-----------------------     5、不善于运用跳读;在阅读时有一种不能忽略一切的情感-一在心理学上叫做"求全   态度"。这自然影响速度。。        6、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是学习的大敌,也是影响阅读最主要的“敌人”。        7、情绪的两级分化:过于忧伤或过于高兴都不利于阅读,应该在稳定的.舒畅的、    随便的精神状态下阅读。     8、阅读时间的选择不当:睡眠后不直接着阅读。因为这时大脑神经系统尚处于抑制状  态,还未兴奋起来,建立关系。诸如这样违背生理规体,在与"生物种"违时的状况下读书,  速度也不会快。                                  茹志鹃趣谈“煮书”       女作家茹志鹃是一位酷爱读书的人。她家里有一帧条幅,上面写着两个字:“煮书”。   茹志鹃曾经向人解释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读。读,   就仔细得多了。然而,读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的烂熟、透彻,不是一遍两遍   可成的。”                                                            拾来的读书法        有人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可见读书的境界是大相径庭的。其中的一个"窥"字,足以看出少年对书巾内容的神秘感;   其中的一个"望"字,中年人就渐入读书的佳境了;那其中的一个"玩"字,何如?很能让   你玩味半天,而方知老年人读书的闲达与老成了。读书,是何等的品位之高 !但是走入   高品位,步入佳境,还面临着一个读书的方法问题。 
----------------------- Page 153-----------------------     陆桴亭的《思辨录》中这样写道:"书籍之多,千倍于古,学非博不可,然汗牛充栋,   将如之河?偶思得一读书法,欲将所读之书,分为三节,自五岁至十五为一节,十年诵   读;自十五岁至二十五为一节,十年讲贯;自二十五岁至三十五为一节,十年涉猎。使   学有渐次,书分缓急,则庶几学者可由此而程功……"陆桴亭先生面对广博的书籍,从读   书方法上把年龄分成了几个阶段。只要这样循序渐进地去读书,才会渐渐进入佳境。        欧阳修在《苏明允墓志》中说,苏询年少时根本不喜欢读书,到了壮年还不知道读   书的好处,后来才痛下决心,发奋图强。但是他两次考进士都以失败而告终。后来的五   六年的时间只是读书,从不动笔写文章,知识在心中默默积蓄,强迫自己不用文字表达,   过了很多年自己才感叹说:"可以了!"于是,落笔成文,洋洋千言,恣肆纵横.贯通古   今,挥洒自如。"老苏"的文章之所以传颂古今,其中他的读书写作的方法也不无借鉴,   先积累丰富的材料,而后疾笔成文。     古人的这些读书方法,不能刻意而求之,追随而效仿,要在读书的过程中去体会,去探  索,而后得之于自然,偶拾于书中。                                   宋濂的读书方法        明代有一位文学家宋濂,青年时期就非常酷爱读书。可是,由于家里贫穷,他常常   到有书的人家借书读,有时还要把它抄下来,再按约定的时间送回去。       有一年冬天,刺骨的寒风夹着鹅毛般的雪片纷纷扬扬地下着。宁濂照常坐在书桌前   抄书,这部书按约定今天该送还回去。他暗暗下了决心,“天冷也得抄完”。手东僵了,   就送到嘴上呵热气暖一暖;砚台里的墨结冰了,就用笔轻轻挑开……功夫不负有心人,   就这样一字一字、一页一页地抄,直到快点灯的时候,才把书抄好。抄完以后,他又赶   紧把书包好,顶风冒雪,如期还给别人。
----------------------- Page 154-----------------------     寒来暑往,宋濂抄了很多书,也读了很多书,后来成为明代有名的文学家。                                                                 读书"三部曲"        读书有个"三部曲":爱书、选书、用书。        书,是知识的源泉,是文明的财富。书,引导我们驰骋于中外古今一切智慧领域,   使我们洞察社会,了解人生。高尔基从童年流浪生活开始,就对书爱不释手。他有一句   名言:"爱书,我认为我身上一切东西都是书籍给我的。"鲁迅先生读书之前,手要先用   肥皂洗干净,然后拿书,可谓借书如宝。他们之所以如此爱书,是因为他们懂得"书籍是   全世界的营养品"。        现在,喜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但读书也要避免饥不择食。这就有一个选书的问题。   选书有两个原则:首先,要有"好坏之别"。"好书不厌百回读",坏书则是造成心灵污染、   思想中毒的"精神鸦片"!其次要有"精粗之分"。这是在好书范围内的再挑选。即使好书,   也不等干就是你最需要、最适用、最迫切的精神食粮。所以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有些   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   读书的目的在于使用。光读不用,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书"。梁元帝是历史上有名的"博学  皇帝",但他的十余万卷书籍却挽救不了自己身困危城的悲剧。鲁迅先生一向主张"和现实  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所以我们读书一定要做到"耕书"、"动脑"、"比较",这  样才能完成消化知识、独立思考、博学通达的全过程。须知,杰出作家的作品,科学家的  发明,无一不是用书的结果。 
----------------------- Page 155-----------------------                                   比较阅读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好的作品是经作家字斟句酌修改出来的。我们阅读作    品时可以将作家的原稿和定稿加以比较,仔细推敲这样修改的用意:为何这样改,这样   改有何好处?经过一番比较,你领悟了作家修改的用意,你的阅读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   高。  郭沬若在话剧《屈原》原稿中有一句婵娟痛斥宋玉的话:“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后来,他将“是”改为“这”,变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字之差,  就将婵娟对守玉的切肤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古典诗词中这类的修改佳话很多:如贾岛  改“僧推月下门”为“僧敲月下门”;齐已改“昨夜数枝梅”为“昨夜一枝梅”;高适改“前村月落  一江水”为“前村月落半江水”……仔细品味改稿的妙处,有利于提高我们的阅读水平                                                           巴金的读书生活                                      (文/唐宋元)        一个人一生读什么书,往往是他生命轨迹和思想轨迹的反映。作家巴金的读书生活   更是如此。巴金一生著书,一生读书,著与读,几乎融为一体。而读先于著,大致可以   从他读书的过程看出他思想演变的过程,著作则是其丰硕的结果。         对于巴金来说,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的过程,思索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过程。读与思,   让巴金的思想得以发展,情感得以升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读书成就了巴金。      敞开胸膛吸收         巴金生在官僚地主的家庭,在地主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中间生活过相当长的时   期。并且,自小就跟着私塾先生学立身行道、扬名显亲的“大道理”,但他为什么没有   成为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反 而像鲁迅以其《狂人日记》一样,以其《家》向几千年的
----------------------- Page 156-----------------------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清算?读书在此间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诚然,巴金也与  看门人、听差、轿夫、厨子做过朋友,对这些“下人”有很深的感情,曾“躺在轿夫床  上烟灯旁边”听过他们“不少动人的故事”,但仅有对他们的“不自觉”的“同情”远  远不够。巴金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开始吸收潮水一般涌来的新思想。面对新的时  代,尽管难免“张皇失措”,但他“敞开胸膛尽量吸收”。他从刘师复、克鲁泡特金、  高德曼的小册子和《北京大学学生周刊》接受了无政府主义,也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  俄国民粹派革命家的传记中吸取过精神力量,还喜欢读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尽管巴金后来认识到当时自己的思想“浅薄与混乱”,但正是大量的阅读,对新思想的  广泛吸收,让巴金认识到地主阶级是剥削阶级,“我们的上辈犯了罪”,产生了“推翻  现在的社会秩序,为上辈赎罪”的思想,开始学习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俄国青年,“到  民间去”。也许巴金最初并未准备做一个作家,只是想到“离开家庭,到社会中去,到  人民中间去,做一个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者”,从《巴金的一个世纪》(四川文艺  出版社)的年谱式记载中也可看出,当时的巴金确实像一个职业革命家那样活动过,但  他最后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立身于社会的。这个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情感积累,  为他写出像《家》那样的成名作准备了坚实的基础。而读书,又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因素。      用脑子思考        巴金曾说,他十几岁读《说岳全传》时就有一个需要解答的问题:秦桧怎么会有那  么大的权力?年轻的心不怕鬼神,想了几十年,在思路上遇到种种障碍,仍然要顺着思  路前进,终于得到了解答。巴金就是这样,在思考中读书,在读书中思考,对于读书中  遇到的问题,穷追不舍,咬住不放,哪怕一去几十年。他曾以自己的曾祖为例,赞扬独  立思考的读书方式。这位曾祖十分服膺明代诗人、画家文徵明《满江红》词中“笑区区
----------------------- Page 157-----------------------一桧竟何能,逢其欲”的观点。巴金认为,在大家叩头高呼“臣罪当诛”、“天王圣明”  的时候,他却理解文徵明,赞其“诛心之论,痛快淋漓,使高宗读之,亦当汗下”。巴  金从这个例子引申出自己的结论:“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越过种种的障碍,顺着自己的  思路前进,很自然地得到了应有的结论。”巴金这里所言,我想关键在于能超越种种的   “障碍”,舍此安能真正做到独立思考?巴金读书常常不读“前言”、“后记”,到了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甚至对此加以提倡,对自己常写前言后记,比如《爱情三部曲·总  序》那样一写就是两三万字的情形,进行反思。事实上,他的此类文字,总是越写越短,  追求只要瞄准箭垛,一字更能诛心的效果。这说明,巴金读书不仅要求自己独立思考,  也希望读者独立思考,包括读他本人的书的时候。    在危难中不辍        在巴金的读书生活中,有一笔需要大书特书,那就是他在危难中不辍读书,而危难  中的读书,不仅给了他生命的希望之光,而且为他在思想上摆脱奴隶哲学提供了基础。        在奉贤上海文化系统“五七干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牛棚”里的危难岁月,  巴金偶然得到一本居·堪皮的汇注本《神曲》的《地狱篇》。按巴金的文学爱好,相   较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等作家,他更喜欢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  左拉。然而,在危难中与但丁的偶然相遇,不啻在“梅杜萨之筏”上看到救命的樯帆。  巴金像发现了宝贝,但因此书太厚,不便于在“牛棚”管理者(即“无产阶级专政”者)  的眼皮底下携带,巴金便用一本薄薄的小练习本将《地狱篇》一曲一曲地抄好,抓住一  切机会诵读。巴金后来回忆道:“在地里劳动的时候,在会场受批斗的时候,我默诵但  丁的诗句,我以为自己是在地狱里受考验。但丁的诗给了我很大的勇气。读读《地狱篇》,  想想‘造反派’,我觉得日子好过多了。”在巴金的读书生活中,这也许是他第二次抄  书。巴金的第一次抄书是在他十五六岁的时候,抄的是《夜未央》和《告少年》,那是
----------------------- Page 158-----------------------在反动统治时期,巴金尚有人身自由。而巴金第二次抄书,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  巴金已经丧失了人身自由。但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巴金总是以书本、以文学濡养着  自己的精神和生命。他在“文革”中之所以没有自杀,这也是原因之一。重要的还在于,  此次抄录、背诵《神曲》,不仅使巴金度过了生命的暗夜,更是巴金走向思想解放的起  点。“……因为我怀疑‘牛棚’就是‘地狱’。这是我摆脱奴隶哲学的开端。”经过十  年动乱那“可怕的一场大梦”,巴金自豪地说:“我不再是‘奴在心者’,也不再是‘奴  在身者’,我是我自己,我回到我自己身上了。”这是从读书,读《神曲·地狱篇》开  始的。这个开始当然是相当沉重的,沉重得以人格的丧失为代价。那时,巴金在“牛棚”  里当着“地地道道的机器人,而且不以为耻地、卖力气地做着机器人”,当他发现这是  一场大骗局,他开始借着但丁的诗句进行自己的思考,直至回到他自己。后来又有一次  与但丁的相遇——巴金获得但丁国际奖。这,就是偶然中的必然了。        “经过我这里走进痛苦的城,经过我这里走进永恒的痛苦——”但丁在《神曲》里  这样写道。巴金走出“牛棚”之后,所有的痛苦都变成了财富。尽管,的确有人想用“地  狱”、“痛苦”来惩罚那些不安于现状的人,但巴金像历史老人那样预言:“我相信会  有新的但丁写出新的《神曲》来。”而这部“神曲”已经由巴老的如椽大笔写了出来,  它就是“说真话的书”——《随想录》。不过,准确地说,它不是“神曲”,而是“人  曲”——个大写的人、历史的人掷地作金石声的心中的呐喊。                                                                 摘自《人民日报》                                                          看李敖的读书方法                                      文/文涛        以为然否?看李敖的读书方法  
----------------------- Page 159-----------------------    年少时除了金庸、司马中原、柏杨之外,特别喜欢李敖。他笔锋犀利流畅,月旦权  威,不留余地,读来过瘾。当年有一种书属口袋型,轻握掌中,感觉很好,因此李敖的  书都购藏了。不过,后来的许多官司,让我觉得李敖的“谋算”太深,太可怕,于是逐  渐和他的书拉远了距离。        一别几近二十年。前些天看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电视荧屏上再见他的风采,旁  征博引,雄辩滔滔,说来都有凭有证,不像是吹的,不禁对他的渊博重燃兴趣。        李敖的渊博和他的精于读书,善于用书大有关系。最近买了他的《要把金针度与人》  ——200 种中国古典名著导读,值得推荐这本书是根据 1983年他自己编的《中国名著精  华全集》所收各书的导读集合而成。书的封底介绍说——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  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  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和现代的中国——这段话虽然广告味道浓厚,  但多少道出这本书的价值,尤其序言,谈到怎样读书。李敖说他看书只跳看一遍,“所  谓跳看,是每页的重点让它跳出来给你看,而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读,也不是所谓连读。  连读的方法我看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骗人的。”这个方法可以加强读书效率,  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我觉得“跳看”必须有两个基础:一是对相关问题已具备相  当认识,才能有拨云见月之功,轻易找出重点;二是带有目的去读,知道该向哪个方向  寻索重点。而且“跳看”只适用于查阅资料,不能用在文学欣赏。试想“孔雀东南飞”,  如果不跟着“五里一徘徊”,怎能理解个中淋漓反复的曲折情节,怎能品味诗中主角死  后合葬,有情人“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  夜夜达五更”的缠绵哀痛?李敖读书方法的第二个重点是眼到手到,“重点部分立即用  色笔勾出,剪刀剪下或刀片割下。这样子随看随动手,再把‘分尸’下来的分类处理。  这样一来,这本书,就跑不掉了。它永远为你所用,并且拈之则来,不易忘记。”这确
----------------------- Page 160----------------------- 实是好办法,尤其对年事稍长者。年纪有了,记忆不好,过目即忘,读了等于没读。若   能眼到手到,在书本上勾勾划划,写写眉批,作些简单笔记,必有助于记忆。其实慢读    比泛泛而读有效。第三个重点是同步通读,同个主题串起来读。他说在跳读过程中,对   重点有兴趣,会找来其他相关的书同步钻研。“这时候,不是每次只看一本书了,而是   触类旁通,互相印证与补充。这样子折腾下来,书才真正为我所用。”这个层次的读书    已经不是单纯读书,而是在做研究了。不过这个方法确实可以加强读书的深度与兴趣。    做事讲求方法是对的,识得窍门,事半功倍。李敖的读书方法积极进取,我们不妨称之为   “有所为而读”。可是,海阔天空,瞬息永恒,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一端,以为读书非如此  不可,破坏了兴趣反而不好。为怡情遣兴,读书也不妨随兴之所至,飘到哪里就落在哪里。  喜欢时随手拈来,倦了掩卷寻梦而去;能记得最好,忘掉也算了;重读时幽默处可以再莞  尔一笑,悲戚处再扼腕叹息吧!这样“无所为而读”,也不失方法之一,不知诸位以为然  否?                                     议论文阅读法       (1)分析论证结构。议论文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分析、综合的方法,    引用各种材料,进行论证说理的一种文体。其基本结构形式是:引论(提出问题)——   分论(分析论证)——结论(解决问题)。其他并列式、层递式、总分式等结构形式,都   是以“引轮——分论——结论”三段为基础演化而来的。要准确地把握论点,可以从结构   分析入手。       (2 )把握中心论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发表的见解、主   张和看法。阅读议论文,可通过论题,弄清论点,通过分论,归纳论点,根据位置,抓   住论点。
----------------------- Page 161-----------------------   通过论题,弄清论点。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进而明确文章论述的主要问  题,弄清作者在论述主要问题时的主要观点,即弄清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很多议论文的  题目提示了论述的主要问题,阅读时应该注意。     通过分论,归纳论点。通读全文,分析论证部分,了解文章的所有分论点,分析各个  分论点之间的意义关系,归纳出中心论点。     根据位置,抓住论点。根据中心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可以抓住中心论点。有的议论  文,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有的开头点明中心论点,如《谈  骨气》一文,开头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的结尾点明中心论点,也有的  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中间提出中心论点,后面又进一步论述。      (3)分析论据。论据是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要准确地把握论点,必须弄清论据  的类型,分析论据是否准确、充分、典型,弄清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     弄清论据的类型。论据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事实论据,包括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客观存  在的各种具体事物以及统计数字等;一种是道理论据,即能够反映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  理论,包括公理、定理、定律、名言、经验等理性材料。     分析论据是否准确、充分、典型。论据是论点成立的依据,必须真实可靠。事实论据  不能是虚假的,道理论据不能是片面的。不管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必须完整、  准确地理解它,运用它,决不能牵强附会、断章取义、歪曲事实、曲解原意。论据要充  分,并不是指需要大量的论据,而是要求论据具有典型性,要能反映事物的共性,反映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弄清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有的论据直接证明中心论点,有的论据证明分论点,分  论点再证明中心论点。如《理想的阶梯》一文,引用富兰克林和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
----------------------- Page 162----------------------- 列举巴尔扎克和爱迪生紧张工作的实例,都是证明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   人”的。       (4 )分析论证方法。阅读议论文,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证方法。从逻辑推   理的角度分析,论证方法可以分为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归谬法;从展开论证的角   度分析,可分为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从论证方式的角度分,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从论   据类型的角度看,有例证法、引证法;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有对比法、喻证法等。要   从文章的段落、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上去作分析。       (5)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中,除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外,也有记叙、描写、   说明和抒情。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其目的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和主张。议   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其目的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和主张。议论文中时而也有   生动形象的描写,但目的不在刻画形象,以之感人,而在通过描写使观点更鲜明。议论   文中也有说明,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目的是为了的出最后的结论。议论中的抒情,会   使议论更加有力,更加深入人心。分析议论文中的表达方式,一定要紧紧扣住作者的观   点和主张,从而获得更鲜明、更深刻的认识。                                 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  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巳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  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  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 Page 163-----------------------                                说明文阅读法      (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文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能力等为特征,  阐明事理、介绍知识等为主要内容一种文体。其说明对象往往就是某一事物(事理)或  事物(事理)的某一方面。说明对象的特征也即说明中心,是指被说明事物(事理)区  别于其他事物(事理)的独特之处。要分析详略重点。一般来说,详写的部分既是事物  特征的体现,又是说明文的重点与中心所在。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作者重点写了“前  朝”和“内廷”,这两个地方又分别以太和殿和养心殿为重点详细介绍。详写这两个曾是皇  帝处理政事的地方,体现了这座皇宫的特征——封建社会以皇帝为中心的皇权至上的思  想。学习说明文时,要注意在比较分析中准确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培养快速提取  信息的能力。     说明文的标题常常提示文章说明的范围、重点、倾向性、类别、中心等等,阅读说明  文时注意分析标题的提示作用。还可以通过找每个自然段的提示性语句或中心语句,概  括出段意,然后再集中主要段落的大意,分析归纳出全文的中心。      (2 )理清说明顺序。说明的顺序,主要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理清说  明顺序的方法主要有了解事物发展过程、抓住事物结构特征、分析事物逻辑关系等。     了解事物发展过程。这种方法多用于对动态事物说明文的分析。一般动态事物说明文  的说明顺序,都是以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为顺序的。如《景泰蓝的制作》是以景泰  蓝的制作过程为顺序。《人类的出现》是按照时间顺序,即从猿到人的四个阶段进行说明。   《蝉》以蝉的生长过程为序,先写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再写蝉从产卵到幼虫的  生长过程。     抓住事物结构特征。这种方法多用于对静态事物说明文的分析。静态事物的说明,常
----------------------- Page 164-----------------------按空间顺序由近(远)及远(近),或由上(下)到下(上),或由外(内)向内(外)  等等,依次进行说明。一般静态的具体事物都有其不同的结构特征,只要抓住了它们各  自的结构特征,就便于弄明白文章的结构顺序。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我们先读课文,  了解荔枝的外形特征有壳、色、形,内部特征有膜、肉、核。由此就可以知道,这篇说  明文的说明顺序是从外到内。     分析事物逻辑关系。说明文说明的事物事理,其自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再加  上作者常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去说明,所以部分说明文中的逻辑关系是比较明  显的。一般的逻辑关系顺序有:从主到次、由浅入深、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局部、  先概括再具体、先现象后本质等等。有时,还综合运用几种逻辑关系顺序。如《中国石  拱桥》和《苏州园林》都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它们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点,接着或是以  具体实例或是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3)分析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打比  方、分类别、引用等。分析说明方法要做到熟练掌握各种说明方法的特征,能在阅读时  准确分析辨认,体会其对说明事物所起的作用。     下定义。指以简洁明确平实的语言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如《人类的语言》  中对语言概念的定义:“语言是人们用语音按照一定规则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  人类所特有的交际工具。”     作比较。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加以比较,从而显示各自特点的说明方法。《景泰  蓝的制作》一文,把掐丝跟刺绣、刺丝、象牙雕刻进行比较,使人们对掐丝工作的细密  有了准确的理解。     举例子。指举出有代表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具体说明事物的方法。《中国石拱  桥》一文在介绍了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和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后,以赵州桥、卢沟桥为
----------------------- Page 165----------------------- 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   列数字。指用具体数字说明事物的性质和特点的方法。这种说明方法有时比文字说明更   简洁、精确、更为具体。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在说明赵州桥的长度、宽度时说:“赵   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 米,两端宽 9.6 米,中部略窄,宽 9 米。”      打比方。指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的方法。适当运用比喻,能够增强说明的   形象性和生动性。《中国石拱桥》开头就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这个比喻   不但贴切,而且很美。《看云识天气》里“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一句,运用比喻手法,简    明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变化关系。      分类别。指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并列的几点来说明的方法。如《向沙漠进军》   介绍风沙进攻的情况时,作者将风沙向人类进攻的主要方式分为两类:“游击战”和“阵地    战”,然后分别具体加以解说,使人对风沙的进攻方式有确切的了解。      引用。指引用有关文献资料以及故事传说、名诗佳句、俗语谚语等,作为说明依据,   并充实说明内容的方法。如《死海不死》中为说明死海的水浮力大而引述了一段传说:   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下令将俘虏来的奴隶扔进死海,但奴隶们安然无恙,最后   被全部释放。这段传说既有助于说明死海的特征,也能吸引读者。《说“屏”》一文中,多   处引用古诗词,帮助读者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也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   (4)分析说明文的表达方式。说明文中的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也常会运用记叙、描  写、议论和抒情。说明文中的记叙,一般为概括记叙,并不展开;文中的描写,语言力求  准确,态度比较客观;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虽然也有教育、鼓舞的作用,但其主要作用还  是强化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如《琥珀》一文,文章的大量篇幅在叙述和描写“松脂——  小苍蝇——蜘蛛”之间的活动,从表面看,记叙的成分很浓,但其侧重点是在说明琥珀形  成的过程,这种叙述和描写是为说明服务的。《中国石拱桥》中“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
----------------------- Page 166-----------------------小拱”,“两肩”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故宫博  物院》中有一些议论抒情的句子,如“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  能不令人惊叹”。这些地方虽然洋溢着作者的自豪感,但并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是建  立在对事物准确周密的说明基础之上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  局。总之,说明文中的其他表达方式的运用,都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的。阅读中抓  住说明的重点,对表达方式作分析,就会对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记叙文阅读法       (1)分辨文章的类型。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为主要    内容的一种文体。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其中心思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对人   物的叙述描写表现出来的。要会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描写的分析,    了解人物的思想品德及文章的中心思想。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其中心思想及作者的思   想感情主要通过对事件经过的叙述、描写表现出来。这类文章大多要交代事情的发生、   发展、结果,要能通过分析事情的经过,揭示事情的意义。       (2 )理清读物的线索。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理清了线索,文章的段落、层次就   好掌握了。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如《小麻雀》一文以小麻雀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   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   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如《藤野先生》一文的明线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   相识、相处、怀念、,暗线则是鲁迅先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把握记叙的顺序。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把握了记叙的顺序,就可以   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条理和层次,便于把握全文的结构和中心了。记叙文的顺序较常见的,
----------------------- Page 167-----------------------一是以时间为序,或正序或倒序,其中也常有插叙和补叙。例如:《回忆我的母亲》全文  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勤劳的一生,紧扣母亲的特点选材,全篇章法清楚,结构严谨。二  是以事理为序,按某一思想的发展程序,或按不同关系分类描述,或选取若干侧面逐一  叙述。如《琐忆》前一部分所谈的内容为“俯首甘为孺子牛”,后一部分为“横眉冷对千夫  指”,以人物的两个不同侧面为序表现出鲁迅平易近人、爱憎分明的人格特点。还有的记  叙文综合运用时间顺序和事理顺序。所有这些记叙顺序虽然变化无穷,但只要按上述类  别去分析,顺序是可以把握的。      (4 )分析多种表现手法。记叙文除以记叙为主外,还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描写、  议论、说明、抒情等。描写还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  等手法。要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叙述:记叙、  述说人物的活动和事情的经过,把人物和事情的基本情况交代清楚。描写:对人、事、  物、景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  觉。叙述和描写常常结合起来使用,阅读时注意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对深刻理解文章的  思想内容会起很大作用。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  往往是为了揭示人或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总之,分析多种表现手法,主要看  作者是怎样把多种表达方式巧妙结合,熔于一炉,恰到好处地运用的。      (5)分析语言的运用。注意分析语言的特色,既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得  到欣赏之乐,还可学习语言,有利于写好文章。揣摩文中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要从记  叙文的特点出发,不能脱离其语言环境。记叙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可以从词语、表  达方式、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去品味揣摩。魏巍的《我的老师》中假装发怒一节,教  鞭“好像要落下来”,“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加点词语的运用,  刻画出了蔡老师的温柔、美丽及对学生的亲切、挚爱。文中又写“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
----------------------- Page 168----------------------- 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不由   得”是不知不觉,无意识的,由不得自己的一种情状,它反映了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可爱   和美好的,即使是写字这样微不足道的举动,在孩子眼里也是非常的神圣。“默默地”不   仅点明了孩子们的全神贯注,而且凸现出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心理。“急于”更是写出了   他们对老师的信任与崇拜,恨不得自己也马上成为“她”。这些朴素的语言表现出了孩子   们对老师的无限依恋与爱戴。                                  吕叔湘闲话读书     吕叔湘先生致力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已经大半世纪了,那些至今还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  著,凝聚了吕老孜孜探求、勤奋笔耕的滴滴心血,它们是送给后生学子的一份极为宝贵的财  富。     吕老说,只要是写得“有看头”的书他都看。前几天,他刚读完了黄裳的《霓裳曲》与《珠  还记幸》,连称“好”,说是读着那些文章,一些被淡忘了的事,旧目熟谙的友人、一些曾在  胸膛里激荡了很久的思想都栩栩再现了。书缩短了寰宇的昼夜,能将一切带入一个永恒的空  间,无论是史前的还是史后的,翱游在这个空间里,辨别、思索、幻想,是一番多么惬意的  享受!     吕老对读书人该读些什么书的问题颇有一番见地。他认为读书人应该读三类书,少一类,  便不能称为“读书人”。    “有关自己专业的书”是老人的首推之书。吕老谈到,这类书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  下都是一定得读的,它们是一个专业人员的立身之本。因此老人即使在早几年“被强迫赋闲”  的日子里,也时时走进旧书店去翻翻,掏出仅有的几个钱搬些书回家。被吕老列为第二类的  书是“与专业有关的其它门类的书”,“这类书应尽可能多读一点,这对于开拓思路,增长见
----------------------- Page 169-----------------------识、加深学养、提高理解、判断能力是很有好处的。”第三类书籍,则是“做一个现代中国人  的必读之书”。吕老加重了语气:每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民族,自己  民族悠久的思想、文化、科学史;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环境,以及在这种时代、环  境里萌生的各种新技术、新思潮,新文化,从中发现我们探索、学习的新目标、新起点、新  任务,“否则”即使你是位专家,是位颇有影响的学者,但你决不是个读书人。    说到读书方式,吕老认为读书作笔记是个很好的习惯,“但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养成这个  习惯“,吕老坦诚地笑了,我也笑了:读书方式也是因人而宜的呀。(郑逸文)     吕叔湘(1904   年生),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江苏丹阳人。曾任西南联大中国文化研究所研  究员、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等职。著有《中国文法要  略》、《汉语语法论文集》等著作多种。                                   参 看 阅 读      文学作品以文字为载体的,读者在阅读时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影视作品经  过导演的艺术加工、演员的形体演出,将平铺直叙的文字转化为动感艺术,配以鲜明的色彩,  动人的音响,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因此,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参看相关的文学  影视作品,从不同层面对作品理解。试看下面三段:      〖甲〗只见灯明,前番那个唱曲儿的养娘玉兰,引着两个小的,把灯照见夫人被搠死的  地下,方才叫得一声:"苦也!"武松握着朴刀,向玉兰心窝里搠着。两小的亦被武松搠死,  一朴刀一个结果了。(文学名著《水浒传》)      〖乙〗武松杀 了蒋门神、张都监等人,回身撞见玉兰;玉兰苦求武松将她带走,武松  不允,玉兰悲痛绝望,跳楼自尽;武松回身急奔,伸手去接,无奈半臂之差,玉兰香消玉陨,  武松悲痛不已。(山东电视台系列剧《水浒·武松》)
----------------------- Page 170-----------------------    〖丙〗武松杀 了蒋门神、张都监等人,回身撞见玉兰;武松一把扯过,口骂"贱人",  玉兰求饶,武松一刀下去,鲜血喷出,玉兰身亡。(中央台连续剧《水浒传》)    〖甲〗〖乙〗〖丙〗三段对玉兰之死的处理有何不同,侧面反映也武松的不同形象。〖甲〗   〖丙〗两段武松完全是一个杀人狂,〖乙〗段的武松则显得有情有义。                      老舍的读书方式    著名作家老舍写过一篇《著者略历》的自传,其中讲到自己的读书生平。他说:“幼读  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  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  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       这段文字,形象地概括了老舍的读书经历。他七岁读塾,十岁入市立小学。旧式的教  学使他厌恶,敬而远之。后来。他进中学念书,只读了半年,因为付不起学费,转考免费  的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上了教书先生。如果按常规走下去,他终究只是个人云亦云的  教书匠罢了。       但老舍不!他从传统的文化模式中跳了出来,用他那支生花之笔刻划出多少栩栩如生  的人物,多么斑斓纷纭的社会风情。这,不能不赖于他的独具的读书方式。老舍是怎样读  书的呢?       首先,广读,泛读。他处谦“读书没有系统”,实际上正象是蜜蜂采花粉那样,广采  博取。凡是他觉得有用的知识,都尽量广泛地涉猎。正象他说的,“借着什么,买着什么,  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  书管着我。”       其次,快读,跳读。老舍说自己读书常常“读得很快,而不记住。”这实际是一种适
----------------------- Page 171-----------------------应短期吞吐大量信息的快速读书法。对此,他曾幽默地说:“读得快,因为我有时候跳过  几页去。不合我的意,我就练习跳远。……看侦探小说的时候,我先看最后的几页,省事。”       再次,广读,泛读,快读,跳读,并不意味着老舍不细读,精读。他曾把但丁《神曲》  的几种英译本,无论是韵文还是散文,都仔仔细细地读过一遍。不光读原著,还读评论,  并且搜集了许多关于但丁的论著。但丁的《神曲》使他明白了何谓伟大的文艺,以及文艺  何邓小平配的真谛。1921 年至1929年间,老舍读近代英法小说,也是采用此法。他顺藤  摸瓜,读过名家的一本名著,便又找来他的另一部,一直追寻下去。“昼夜的读小说,好  象是落在小说阵里。”那一段,他从法国的福楼拜,莫泊桑的小说里,汲取了不少有益的  创作精华。       除读书外,老舍还十分注重向社会学习,“熟读社会人生”,从社会中获得各种直接  的经验与知识。他名著《骆驼祥子》,就是他深入人力车夫中体验生活,直接从小茶馆与  大杂院,以及车厂汲取原材料,从而才创作出来的作品。                              钱穆:读书应先定“ 旨趣”      钱穆曾在《读书通讯》1946 年 5 月 16 日第25 期上发表《读书漫谈》一文,阐述了他   对读书的观点。他认为,读书应先定"旨趣",否则"莫谈方法门径、书籍选材以及其他等    等"。读书旨趣有两途,一是为谋职业、温饱、声名等私利;一是纯粹为一种求知的兴趣   和热忱,即为己而学。这两途有时亦未尝不可相通,"然而到底性质不同,利弊迥异"。    为私利而学,则读书"必求炫耀,必求迎合,必求卖弄,必求趋奉,必求速成,必喜标新   立异,必务独创己见";为己之学,则"一定沉潜,不喜炫耀,不务卖弄而刚毅,不求迎   合","不期速成而真实"。并认为,大凡读书之显著分别,一是求益,一是求速成。"欲
----------------------- Page 172----------------------- 速成的便不想再求益",只要求速成的学风一旦弥漫,文艺哲理的书籍,全变成读者求速    成之工具。学理科的人,亦如此。"只要你真是发乎性情之所爱好,为研究真理而走向自   然科学的路径,则将来学成致用,职业即为性情之发舒,工作便是真理的实验","至少    一种不苟且不敷衍的精神,可以常持不失"。鉴于学问之道,千门万户,累层曲折,他"   敬劝读书人本为己之旨,具求益之忱"。                   李贽的《读书乐》        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晋江人,明 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一生   读书治学,从不中缀。70 岁时,在麻城龙湖作《读书乐》曰:        "天生龙湖,以待卓吾、天生卓吾,乃在龙湖。龙湖卓吾,其乐何如?四时读书,不    知其余。读书伊何?会我者多。一与心会,自笑自歌;歌吟不已,继以呼呵,恸哭呼呵,   涕洒滂沱。歌匪无因,书中有人;我观其人,实获我心。哭匪无因,空潭无人;未见其   人,实劳我心。弃之莫读,束之高屋。怡性养神,辍歌送哭。何必读书,然后为乐?乍    闻此言,若悯不谷。束书不观,吾何以欢?怡性养神,正在此间,世界何窄,方册何宽!   千圣万贤,与公何冤!有身无家,有首无发;死者中身,朽者足骨。此独不朽,原与偕   殁;倚啸丛中,其声振鹃。歌哭相从,其乐无穷!雨阴可惜,曷敢从容。"    李贽在这首四言诗中,描绘了自己读书时的心情随着书籍内容,时而高兴,时而悲伤,  时而慷慨高歌,时而低头沉吟……对于李贽来说,读书就是生话,读书就是快乐,读书就  是自已一生的事业和追求       
----------------------- Page 173-----------------------                          读书的品位       读书的品位有高下,这是因为书的品位有高下。我们说书籍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集合,  是就书籍的总体而言的;正如财富在创造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对非财富和质财富因素的  剔除过程一样,读书中,也同样必须不断甄别出形形色色的瘀斑和杂质。自古以来,人  有巧智贤达者,又有愚钝顽劣者,除了种种社会条件外,从不同的书籍中接受不同的教  育和影响是相当重要的因素。一个叫做 S·威尔·米歇尔的外国学者说过:"透过一个人  爱读的书去了解他,这胜过其友人的传言。"不同社会铜位下,不同地域、民族中人,形  成智力、能力以至思维、观念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书籍所体现的文化质地上的差  异。       怎祥判别书籍品位的高下? 这不能全看它发行了多少册,流传了多么久,也不能全  看以仕么力量来强制推行或限制的程度,唯一的标准,是看它对人类文明程度所产生的  影响。我国当前图书市场劣质图书泛滥成灾,有禁无止,这无疑给读书界在对对象和目  标的选择上带来相当的困惑和挑战。正如一句意大利谚语所言,没有比一本坏书更坏的  强盗了。我理解,被坏人盗走的,不只是钱财,尤其要注意,在不经意中被盗走的是一  些人的思想和灵魂。       当然,衡量书籍品位的高下,绝不是只用"好"、"坏"二字所能判别清的。在同样"  不坏"的书中,其层次、品类也有很多的不同,所谓高品位的书,应当是运用人类最精湛  的表达方式所体现出的同一领域中人类最高的思想成果。因为世界上拥有许许多多这样  高品位的书,人类智慧之光才如火炬般代代相传,生生不灭。真正的读书人,不能不在  这样的书籍中树立起自己终生追求的目标。 
----------------------- Page 174-----------------------  既是讲读书的品位,当然就有个如何阅读的问题。从本质上讲,书籍品位的高下是读书  人读出来的,而并非靠别人介绍,更不是什么人用强制办法逼你接受的结果。不会读书,  好书读成了坏书,坏书读成了好书,或无论好坏,全部越读越糊涂,这也是常有的事。这  是和读书人的经验、阅历、思考和鉴别能力紧密相连的。但重要的,首先是一个"读"字。  只有把通过读书获取知识看作是使生命辉煌、事业辉煌,因而使我们社会辉煌的重要途径,  从而嗜书如命、手不释卷,终生不辍地读书,从文字读到生活,用世界解读文章,将死书  变成活书,将苦读变成乐趣,这才真正够得上是高品位的读书              谢军:没有书的日子无法想像                                       范  晨        推开北京棋院院长办公室虚掩的门,一眼便看到身穿一袭浅灰色连衣裙的谢军坐在    电脑前,正认真地查找着什么。一问才知道,她正在忙着做一份关于行政知识方面的试   题。看到记者如约来访,谢军似乎还没有完全回过神来。        眼前的棋后比电视上看起来要显得娇小年轻,说话的声音也带着点怯怯的味道。虽   然自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已经过去了 14 年,从当上北京棋院院长算起也过去了三年,   但谢军却依然保持着单纯的本色,几乎没有沾染一点"江湖"的习气。这和她多年来始终   没有离开校园有关,和她酷爱读书更是分不开。谢军不是个特别能"侃"的人,但说起读   和写的话题,她还是很容易地进入了角色。        宁可身苦不要心苦        现在的谢军堪称不可一日无书。在她看来,没有电视无所谓,但没有书的日子根本   没法想像该怎么过。"我觉得看书其实是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 
----------------------- Page 175-----------------------    由于要负责北京棋院的行政工作,又要兼顾北师大的学业,同时还不时代表北京队  或者国家队参加各类国际象棋比赛,回家还要担当起妻子、母亲和女儿的责任,谢军每  天的生活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连睡眠都难以保证。即使这样,她每天也要抽出一两个  小时,用来看书、写文章。而大多数时候,这样的一两个小时都是在忙完一天的杂务后,  午夜才开始,凌晨一两点钟结束。很多人觉得她这样太苦自己了,可谢军给出的回答是:  "我宁可身体累一点,也不要心很空。"       其实小时候的谢军并不喜欢看书,她最擅长的是数学,两岁的时候已经可以帮妈妈  算买菜的账了,对文字反而好像没有什么感觉。有限的一点课外书,基本都是父母"逼"  着看下来的。慢慢长大一些后,她和别的青春期少女一样,开始接触到了琼瑶等人的小  说,这些小说的缠绵悱恻为谢军的感情世界开启了一扇小小的门。她渐渐对文字产生了  兴趣,爱看各种各样的书,借助一个个方块字结识了无数或真实或虚幻的人物。       谢军看书没有太强的目的性。 30 多年来,她下棋、读书、做领导,从学士到硕士  再到博士,还要继续读博士后,为了学习和工作,她读过的学习类书籍实在太多了,如  果积攒下来的话,恐怕可以塞满一间书房。所以,她不希望业余时间、在自己可以自由  选择的情况下,还让自己这么累。她只想把看书当成一种可以调节身心的爱好。       她喜欢看散文、随笔、传记,当然还有小说,用她的话说就是:"这些书可以让自己  暂时地忘记现实世界,抛开真实的感情,非常地享受。"而出于"享受"的愿望,她看的书  多半都轻松易读,不艰深,不晦涩。有时谢军也会看到棋院的一些小队员手里捧着厚厚  的文学名著看,她心里既佩服又害怕。她说:"那么厚的书,我一个月都看不完,而且像  罗曼·罗兰之类的大师写的东西我也不见得能完全领会,读起来太辛苦了。"       曾经是余秋雨的"粉丝" 
----------------------- Page 176-----------------------    最近谢军正在看一些女作家的随笔集,女作家的随笔大都清新婉约,让谢军疲累了  一天之后仿佛呼吸到新鲜空气一般,而领袖的传记则让她感受到了很多力量,前一段日  子,她看了一部《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       "这部传记从文笔来说并不是非常出色,但从写作的角度来说非常有突破。他好像并  没有刻意把领袖人物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把他当作一个普通人来写。从书里  可以看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喜怒哀乐,非常真实,也挺震撼人心。这样的传记以前并不多  见,我们中国人写大人物一般都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如果不是这样,就写成一些野史  外传之类的。"谢军显然对这本书有很深的感触,一下子说出这么多自己的观点。       更早一些时候,谢军迷过一阵三毛和余秋雨。三毛的文字一点都不复杂,给人很浪  漫的感觉,可以让人跟着她一起领略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而且文字中的三毛特别的善  良可爱,读她的书总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是美的。看三毛的书,觉得她就是信手拈来,把  自己的经历和大家分享,而不是冥思苦想之后的"创作"。这让谢军觉得,大家都可以成  为写东西的人,至少写出的东西好不好看并不完全取决于文笔的好坏,更主要的是看你  的阅历和情怀。"她的自杀并不影响我对她作品的印象,我可以把人和作品分得很开。"  谢军这样看待三毛。       喜欢余秋雨则是因为他早期的作品既有优美的笔触,又很深邃。"以前很喜欢读余秋  雨的文章,但近来他的作品不多。《借我一生》怎么看文风都有些不一样。有关亲情的  主题,当然写不出《文化苦旅》的气魄。"这是谢军对余秋雨的感觉。       谢军办公室的书柜里,大半都是她的专业书籍。在剩下的一小半里,记者居然发现  了现在火得一塌糊涂的少年作家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这可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原来,谢军因为看到棋院的很多小队员都很迷郭敬明,作为领导和教练,她很想了解小
----------------------- Page 177-----------------------孩子们喜欢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便也买了一本回来看。结果,看了之后就得出了一个结  论:根本看不懂。谢军说:"真不知道现在的小孩子都在想什么。"       前一段时间去深圳参加活动,谢军听说著名作家贾平凹也在当地。作为书迷,她当  然不愿放过这个和大作家见面的机会,于是央求一位朋友引见,终于和"贾老师"碰了面。  被谢军称为"贾老师"的贾平凹送了一本《废都》给她,还在扉页上题字:见到您很高兴。  谢军每次提到这件事都喜滋滋的,和追星族见到偶像的兴奋劲儿一样。她说"贾老师"还  向她约稿,请谢军为他主编的杂志《美文》写文章,谢军受宠若惊地答应了,可因为没  看过这本杂志,也总担心自己功力不够,一直没有动笔。她说她并不十分理解《废都》  所要表达的东西是什么,但既然在当年能引起文坛那么大的震动,必是有原因的;"贾老  师"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影响那么大,一定也是有内在的基础的。尽管自己不能完全理解,  但这并不妨碍她对这位大作家的尊敬。       女儿给了我无数灵感       从 2001年开始,谢军生活中又多了一个角色--"专栏作家"。开始是一些报纸、杂  志约她写一些随笔,她虽然很想努力尝试,但还是觉得像在完成任务,有点累。但经过  三四年的积累以后,现在的她已经对写作入了迷,只要时间允许,她每天都要写点东西,  而且是越写越开心。       说到这种转变,谢军坦承是女儿给了她最大的灵感。从怀孕开始,谢军就像变了一  个人,她每天都觉得"特幸福",对周围的人和事,甚至一草一木都生出了很多感慨。女  儿的到来让谢军发现自己其实挺能干的,以前真的有许多潜力没有发掘出来。       孩子出生不到百天的时候,《北京青年报》约谢军写一个版的"新妈妈日记"。那时  的谢军虽然没有所谓的"产后忧郁症",但情绪的波动却非常大。她摘选了一部分她平时  的日记,又补充了一些内容,共 5000 多字,发表了。她笑称现在回头看,如果不是那
----------------------- Page 178-----------------------个特定的时候,她是写不出来的。美女棋手诸宸做了妈妈后也说道:"当初看的时候觉得  你写得挺玄的,经历过之后才知道,原来养孩子真的是这么回事。"       谢军休产假那段时间,有一家幼儿杂志也约她写专栏。对于一贯忙得分身乏术的谢  军来说,这是一段难得的沉淀期,女儿几乎吸引了她全部的注意力。她每天把女儿成长  的瞬间记录下来,有时不由自主地就写得眼泪汪汪的,但这样写完的感觉却非常非常幸  福。       现在,谢军每个月都要在各种报刊发表作品一万多字,俨然是半个专业作家了。她  甚至有时候笑着对女儿说:妈妈想用稿费把你养大,好不好啊?而现在她写作的题材也  不再仅仅围绕女儿了,围棋队的队友、教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一一被她记录下来,  变成了散发墨香的文字。《我眼中的棋坛大姐大》写的是上一辈我国棋坛的三位领军人  物;《刘玮这家伙》写的是她的好朋友、齐鲁晚报的资深记者;一篇写老搭档叶江川的  文章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谢军还觉得不过瘾,称如果不是篇幅所限,起码要有三五  万字才能讲完她眼中的这位良师益友……       如果给谢军一个足够长的假期,她说她想写一部小说。现在因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  她写的稿子多半只有千把字,而且没有连贯性。她觉得如果能讲一个故事,有很多人爱  看,并且是发自内心地投入其中,一定是一件特别开心、特别有成就感的事。       国际象棋让谢军扬名国际,但谢军说她只打算下棋下到 40 岁;而读书,她却要读  上一辈子……       谢军,生于 1970 年 10 月 30 日, 1984 年成为我国最年轻的国象大师,并拥有男  子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头衔。 1991 年击败前苏联棋手奇布尔达尼泽,首次获女子国象世  界冠军,是国际象棋史上第 7 位女子世界冠军。 1993 年卫冕女子国象世界冠军, 1996  年不敌匈牙利棋手苏珊·波尔加,失去世界冠军; 1999 年击败加里亚莫娃重夺世界冠
----------------------- Page 179-----------------------军, 2000 年获首届国际女子国象世锦赛冠军, 1998 至 2004 年,作为主力队员帮助中  国女子国象蝉联四届奥林匹克团体赛冠军。 2002 年起担任北京棋院院长, 2005 年获得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来源:中国书报刊博览            黄永厚:除却借书沽酒外,更无一事扰公卿                          文人画家讲述自己的买书、读书生涯                                       陈  远       黄永厚买书不为收藏,而是学以致用。在他的中国画里,文字占很大比重。 郭延冰  摄       ■书房主人       黄永厚黄永厚买书不为收藏,而是学以致用。在他的中国画里,文字占很大比重。       画家,1923 年生于湘西凤凰县,土家族人,1956 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黄永  厚藏书、读书甚丰,属于中国画中的"文人画"派,其作品除少量山水、花卉外,大都取  材于历史题材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曾在画作中题"尽似古人,要我何用"以自况。       ■藏书家语录       "我读书也跟风。钱钟书的《管锥编》,一出版我就买了,还画了很多画。王小波的  书,也是一出来我就买了,买了很多套,送人。买王小波的书是因为在《东方》杂志上  看到书的介绍,我马上就去买了,没多久,王小波去世了,我大哭了一场,虽然我不认  识他。 
----------------------- Page 180-----------------------    "我其实没有多少书,线装书更是没有。但我读书不是读给别人看的,我是给自己读  的。""除却借书沽酒外,更无一事扰公卿,吾家老二有此风骨神韵。"这是一位大画家哥  哥给同样是大画家的弟弟在一幅画上的题跋。       这个画家哥哥叫黄永玉,画家弟弟叫黄永厚。这个题跋,除了说这位黄家老二的风  骨之外,还透露了另外一个信息:喜欢书。在圈内,比他晚的晚辈都管这个可爱的黄家  老二直呼"黄老头",同样,黄老头喜欢书在圈内也是人所共知。在通州梨园他的住宅里,  和卧室有一墙之隔的就是他的书房,连着书房的,则是他的画室。《历史研究》是黄永  厚"文革"时期从图书馆偷出来的。老黄是王小波的"粉丝",还曾为王小波之死大哭一场。  黄永厚读书勤奋,每本书里都写满了读书心得。       画画的也是读书人       1985 年,65 岁的黄永厚来到了北京,当时没有条件,在朋友家串来串去。中间住了  很多地方,也有过自己的房子,一居室。"当时书房起居室都在一起,画画也是,那就让  我感到很美妙了。"后来条件好一些之后,黄永厚在通州潞河医院附近买了自己的房子,  85 平米,起居室、客厅、书房终于分了家。在那里住了五六年,才搬到了现在住的地方。       "我其实没有多少书,线装书更是没有。我在《瞭望》上画聊斋的时候,陈四益的一  个老师问我,画聊斋用的什么本子?哎呀,这让我惭愧的不得了,我说:"什么本子?不  加注不断句的版本我都不会看。'后来陈四益的老师送了我一套线装书,他说是最好的《聊  斋》版本。我读书,没有那么大的本事,一般都读选本。比较全的是那套唐宋元明清的  历代笔记,过去我隔壁的邻居送我的。他是研究经济的,那一次,我第一次从他那里借  了一套诺斯写的经济学著作。黄永玉看了说,你一天到晚都看什么?你又不懂。我说正  因为不懂我才看,懂了我还读它干什么? 
----------------------- Page 181-----------------------    我读书不是读给别人看的,我是给自己读的。"这个老头的叙述其实充满了陷阱,他  自己说书少,读书也少。但是看看他的书架,虽然没有珍本奇本,但是从政治学到经济  学,乃至当今文化领域内每一本受到关注的书,都在其中。随手抽出一本,从头到尾,  朱笔勾勾划划,写满蝇头小字,都是老爷子的读书心得。当今号称读书人的人不可谓不  多,但大多是为稻粮谋,"给自己读的",可谓少之又少。单凭这份洒脱,就难得。老头  是画画的,他读的这些书,让他的画与当今画坛的画风有了迥然不同的风格,他的画,  字比画上的笔墨还多,密密麻麻,每一幅画都传达一个思想,每一个思想都与当下的问  题息息相关。"我是画画的,也是个文化人嘛。要说画画的不是文化人,恐怕任何画家都  不会高兴。但是自己有几滴几两墨水自己要清楚啊。如果我要在画里表达什么思想,要  是说得不对,多丢人现眼。但是如果画山水,抄抄唐诗宋词不读书也没有关系,人家不  读书也是应该的,因为要练笔墨嘛!       我的画人家挑剔笔墨我都不在乎,但是我为我能在画中表达清楚意思这一点很得意。  "当年老头在上海虹桥公园办画展,一个苏州花鸟画家走过去问:"在画上写这么多字也  叫中国画吗?"这事正好被写意大师朱屺瞻碰上了,他回答说:"是中国画,这种画上百  年没人画了,要读很多书……"       曾为王小波大哭一场       "我第一次买书是小时候当兵的时候,是一本王云五的字典。当时花了很大的工夫去  背字典。结果工夫都白花了,因为中国的汉字要成句才好记。后来部队到了广州,我买  了大量的书,见到书就买。当时已经是解放军的天下了,我买了一本《马克思主义与文  艺》,我几乎能背下来。"1954 年,黄永厚到了中央工艺美院读书,那个时期黄永厚买  的书也打上了当时时代的烙印。 
----------------------- Page 182-----------------------    "一到北京,我就买了一本余秋雨批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书,还买了别林斯基选集,  看了这些书,知道苏联有几个斯基都了不起。那时候我基本上就不买美术方面的书。这  些书我一直保存到'文革',结果成了我的罪状。"黄永厚的罪状之一是说"洛蒙罗索夫是  伟大的诗人。"黄永厚为此一头雾水:"洛蒙罗索夫是谁啊?我没有看过他的书啊!"一问  才知道,洛蒙罗索夫是俄国的大化学家,批判黄永厚的那些人把洛蒙罗索夫和莱蒙托夫  给弄混了。       1956 年,从中央美院毕业之后,黄永厚到了广州。在那里,"我买了一套中学文学  课文。从初中到高中,一直从诗经讲到鲁迅。       跟那套书配套的还有教师辅导材料,我同时看了下来,我的一点基础就从那套书来  的。后来到了"文革",流行的是北大五五级编的文学史。我认认真真地读了。我的文学  观点,基本都是从那里来的。后来我又买到了《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国历代文学作  品选》,我画《宋玉对楚襄王问》时用的典故,就是从这里面来的。别人都以为我写画  跋不用思考,随手拈来,我说可没那本事,我都是现买现卖,读了之后有点感触,马上  画出来。我不像别人,家学渊源、书香门第。但是我能活学活用,读了这个,能想到那  个。我也不像别人一样,有个很大的文库,有需要,我就去买,我的书,都是这么一点  点积累起来的。"       "我读书也跟风。钱钟书的《管锥编》,一出版我就买了,还画了很多画。王小波的  书,也是一出来我就买了,买了很多套,送人。买王小波的书是因为在《东方》杂志上  看到书的介绍,我马上就去买了,没多久,王小波去世了,我大哭了一场,虽然我不认  识他。 
----------------------- Page 183-----------------------    从图书馆偷过书"因为看书评买书,有时候还上当。"老头儿一说这个,我俩就大笑  起来。有一次老爷子在报纸上看到一本书的介绍,老爷子立马打电话给我:"我看到一本  好书,你帮我买一下。"我去书店按照老头儿说的版本找到了一本书,内容很差。       我很疑惑,老爷子怎么会看这样的书?给老爷子打电话汇报:"书买到了,哪天给您  送过去。"老爷子兴冲冲地问:"怎么样?不错吧?"我不好扫老人的兴,我说:"回头您  自己看。"等给老爷子送过去之后,老头儿一翻:"上当了。"这样的事,老头儿没少碰上。  说买书,这算好玩的事儿之一。       "还有些好玩儿的。我说给你听听。"文革"后期,图书馆都关了。但是《论语》我就  是那个时候读的。我给你看看,就是这本,中华书局版的。当时是用来批判孔子的。本  来当时《论语》是属于封资修,不许读的。但是这是《〈论语〉批注》,可以放心大胆  地读,观点我不去管它,只看内容,哈哈。《论语》之前我从来没有读过,真正下工夫  就是在'文革'期间,之后我的很多画都用到它。       要问我画的是哪个版本的《论语》,就是这个。说好玩的事,这算一个。""还有这  本,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是我从图书馆里偷出来的,哪个图书馆我不告诉你,人家  会找我算账的。"老头儿说到这里又笑了,其实"文革"中的陈年旧事,谁也不会找他算账  了。"那时候我在合肥工大教书,去图书馆,在那里发现了一本这样的书,我一看,很有  意思。揣在我的衣服里就带出来了,那时候没人管的。"       大丈夫不从俗流       按说一个画家的书房,摆满的应该是艺术绘画类的书籍,但是环目望去,黄永厚的  书房里这一类的书甚至不够书架的一个格子,都是他的画家朋友送的,稀稀疏疏地摆在  那里。"那一类的书,不要看。现在的画家们作画、论评家评画,一讲我的老师是谁谁谁,  这一笔像谁谁谁。 
----------------------- Page 184-----------------------    艺术是创作嘛,你看看李可染什么时候说过他的作品像谁?我最近看书看到天津的  大冯给一个大画家提意见:你的画风总是那样。那个大画家说:我变了,人家就不认识  我了。我敢说,你要是总是按照一个套路写东西你肯定会难过,但是画家不难过。那一  类的书,我看它做什么?我画画也绝对不去借鉴他们,但是我是中国人,我就处在这样  一个传统当中,一天到晚能不受到他们的影响吗?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跟书架的那些书相比,黄永厚的书房根别人的不同之处是挂满  了名人字画,刘海粟、范增、黄永玉、黄苗子等等。这样的书房,有点像样儿,也有点  不像样儿,这种风格,正像刘海粟给黄永厚的一幅字上写的:大丈夫不从俗流。这个不  从俗流的老头儿,把书房装在了他的脑子里,画入了他的画中。                                                    来源: 新京报                       读书破一卷       古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一个人即使从生到死手  不释卷,所读书籍也很有限。何况别人的书你读得再多,如果不在理解的基础上消化吸  收,就永远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我很欣赏唐弦先生的那句话--博览群书,读破一  本。       "读精",就是对"读破一本"的集中概括。"精"即经典,经典虽说不上一字低一万字,  但它的思想内涵和知识含量是非经典所不能比拟的。经典尽管阅读量不大,但读后根基  扎实,学识精纯,给人的印象反而是读书很多。       经典作品可以反复读,具有再生价值,乃至受用终生。因此,"读精"必然会带来读  书方法上的"精读","读精"和"精读"二者总是相辅相成的,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和"  温故而知新",是"精读"的"十字真言"。 
----------------------- Page 185-----------------------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把数学家耿克逊的《近代代数理论》   一书中仅 20页的一篇文章读了半个多月,从中获益匪浅。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读书示小妹生日书》中谈到:读书首先不能狭窄,哲学、历史、   美学、天文、地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一读。但是又切切不要忘了精读,真正掌握   本事,全在于精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这叫享受;第二遍是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   第三遍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会有再新再   悟的地方……   怎样才能"读书破一卷"?这就要求我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中筛选出真正的有价值的  书反复阅读。从语言到情节,从论据到论点,从思想到文采,从思维方式到行文风格……  惟有这样,才能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活生生的创造力,变别人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                               影响我的几本书                                        孙 歌        孙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求错集》、《主体弥散的空间》、    《竹内好的悖论》等。         书有几种读法。        第一种,是作为知识来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越多越了解自己的无知,越    了解你只能说前人说过了什么,而不能说前人没有说过什么。因为,一直到死,我们都   不可能穷尽知识的宝库。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知识难免跟一次性的信息混为   一谈,知识界读书也有学以致用的快餐化倾向,不过,知识并不总是实用的,正如在电   脑取代了一切的时候,书架仍然需要存在一样。 
----------------------- Page 186-----------------------    第二种,是作为智慧的典范来读。很多书不仅教你知识,而且教你智慧。智慧跟知  识不同,它并不像知识那么确定,它藏在知识的字里行间。而且,智慧很大度,它让孩  子读出孩子的心得,让成人读出成人的困惑,它从来不坚持自己的惟一性。智慧与知识  结伴,却不与信息为伍,不过它也从不以知识的方式呈现自身。无论是否有意,我们总  是大多在那些名著中寻找智慧,因为它们在提供知识的同时,也在字缝里提供了对于世  界,对于人类的独特对应方式,开启着我们的知性本身。       第三种,是把书作为他者来读。这种阅读并不那么容易发生,因为人在一生中并不  总是渴望他者。只有在主体意识到自身困境的时刻,只有在主体产生了内在否定欲望的  时刻,他者才能够存在。换句话说,当主体产生自我更新需求的时候,内在的否定性动  力会促使他把他者引入自身,并通过他者建立自我的新结构。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与他  者都不再是自足的,这不自足状态所引起的紧张,才是主体获得新生的条件。       在如此广大的世界上,我们很难在自己现实活动的狭小圈子里与真正的他者相遇。  这也正是读书的好处所在。书的作者大多已经故去,时间淘汰了沙子,留下了真金,读  书人也就坐享其成。与故去的人交往是一条捷径,在传世之作中选择他者,给主体的开  放提供了比现实更高的起点。       我的秘密书架上,这样的书并不多。那是因为在我生命中决定性的转折并不多。即  使如此,在我贫瘠的生涯中,也还是有几本书是难以取代的,其中的一本是弗吉尼亚·伍  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       关于这本书,我已经写过几篇东西了。而且,其实现在我的书架上已经找不到这本  书了。但是,秘密书架的功能,大概是超越真实存在本身的,所以,在它带给我的新鲜  感动已经过去很多年之后,我仍然觉得有话要说。 
----------------------- Page 187-----------------------    我还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时的感觉。好像是很多年以前了,当时,女性主义作为一  个强有力的思潮,正在以可见的形式推动着对于男权的反抗。所谓可见,是指在形式上  女性被置于与男性平等(或者更优先)的位置。我们也跟着英语世界,学着把"他们"改成  了"她/他们",这麻烦的称呼也确实有作用,因为我发现身边的男士们不由得变得谨慎  了。所以,我也很热心地读女性主义的著作,于是买了这本书。       《一间自己的屋子》不够激烈,在女性主义著作中它显得有些暧昧。因为它宣称:  当你作为一个女性闯进男人们称霸的世界的时候,你会听到许多的软的硬的和其他种类  的各种劝告和威吓,告诉你应该这样走,不要那样走。于是,"假如你停下来骂,你就完  了,停下来笑也是一样。"伍尔夫的意见是,关键是你要有经济上的自立,可以不必靠家  族来生活,于是就不必在起居室里掩人耳目地写作,你可以把一切时间用来干自己希望  的事情。她显然认为,这是只有女性才会有的自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这本书教给我的,并不是女性主义的立场,而是一种人生的哲学。我了解到,有一  种愤怒不必要用愤怒表达,它表达为全力跨向那个你确定的目标,而不必理会任何试图  阻碍你的力量。       第二本书是我无事闲翻书时读到的妹尾河童的《窥视印度》。河童是一位日本舞台  艺术设计家,喜爱印度,经常到印度去寻找灵感。在这本书里,我惊奇地发现他对于日  常生活中价值判断的彻底颠覆,尤其惊讶于他竟然是如此轻描淡写毫不做作地颠覆。这  本书里充满了他在印度旅行时下榻的旅馆俯瞰图,从房间陈设到价格,还有旅馆的联系  电话,都写得一板一眼。然而如果没有他的心境,你很难跟他一样在印度旅行:他写他  到达一家老旧旅馆的时候,觉得一切还过得去,"跟先住进去的几只蟑螂成了朋友";他  不断地写当地印度人设法从游客那里漫天要价地掏出更多的钱,却毫无任何抱怨,因为  客人本来就是"肥羊"嘛。至于印度人的生活习惯,更是值得外国人效仿的:印度人吃饭
----------------------- Page 188-----------------------  的时候用一只手来抓,河童认为这非常科学。因为如果那饭食太烫,印度人就不会把它   送进口里,于是免得口腔和食道受到伤害;比起用刀叉送进嘴里再因为舌头怕烫而匆匆   吞下肚去的通行做法,印度人的吃法谨慎和聪明得多。        河童系列现在已经出了三本,都是三联书店出版的。另外两本是《窥视日本》和《河   童旅行素描本》,都充满了真正没有偏见的幽默。河童的书推翻了我早年从伍尔夫那里   接受的一个偏见:男性因为要在社会里争权夺利,所以不会拥有高出他想要的东西的自    由。我在河童那里学到的是,对自由而言,其实性别并不是第一义的。        还有一本书也是我珍藏的,这是德国哲学家阿多诺的《最低限度的道德》的日译本。   这是犹太知识分子阿多诺在二战期间流亡美国时写下的随笔集。流亡使得阿多诺离开了   他知性生活所赖以存在的母语传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了异质文化对他似是而非的接   纳所带来的深刻丧失感。这丧失感是阿多诺把孤独作为哲学思考原点的媒介,这本书因   而回到了那些最本源的哲学问题。在开篇的《献辞》中,阿多诺说,他采取这个短篇写   作的文体,在古时是被视为哲学本来领域的对于"正确生活"的教导(该书的书名就是从亚   里士多德点化而来的);但是自从哲学蜕变而成为方法之后,这个领域就变成了轻佻的格   言领地,过去哲学家考察的对象"人生",也变成了"私生活",并且进而仅仅变成了"消费   生活"。这消费生活除了被物质生产拖着走之外,既无自律性,也无固有的实体。人生观   之类的说辞,已经变成了没有对应物的意识形态。     阿多诺在《最低限度的道德》里创造了在这"人生不再活着"的世界里省察身边生活的"  媒介"。用日本思想史学者藤田省三的话说,他活在"认识"里,并使得认识成为第一义的  实践。我无法在此转述那些在我沮丧时促我振奋,在我轻飘时促我沉实的"关于正确生活  的教诲",只恳切地希望懂得德文的学者能够为中国的读者译出这不合时宜却可以让人获  得精神生活品质的名著。而且,可能的话,最好别从英文转译 
----------------------- Page 189-----------------------                   阅读的速度        我们知道,半个多世纪以来.快速阅读课程有很大的发现--大多数人在首次接受阅   读指导以后,仍然连续几年进行默读。人的眼睛移动时是看不见东西的.只有在眼珠停   止移动时才能看见东西。因此,他们一次只能读上几个单词,至多几个由两个词或三个   词组成的短语,以断断续续的跳跃方式读完一行文字。比这个更糟的是那些不合格的读   者,他们每读两三行,眼珠就要倒退一次--也就是眼珠退回到此前读到的短语或句子上   去。        以上这些阅读习惯都会浪费时间,并明显减慢阅读速度。大脑与眼珠不同,不必一   次只"读"一个单词或短语。读者可以用他大脑允许的速度来阅读,而不是用眼珠造成的   慢速度来阅读。        你应该采用的正确阅读速度并不是只有一种。最理想的是.能够运用各种不同的速   度来阅读.而且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速度为宜。高速度的阅读能否取得成效还值得怀疑;   只有在你不得不读并不真正值得阅读的材料时,高速度才有价值。无论怎样,阅读速度    的快慢,只是大多数人阅读问题中的一个小问题而已。        略读或预读一本书永远是一个好方法。当你不知道手头的书是否值得细读时(常常   会有这种情况),就有必要对它进行略读或预读。通过略读你就会发现这书是否值得一   读。即使是你打算仔细阅读的书,通过略读了解一下争任的形式成结构,一般也是可取    的。       最后,在第一遍阅读一本艰深的作品时,不要试图理解书中每一个同或每页。这一是所  有规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它也是检视性阅读的实质。不要害怕读得粗浅或者似乎是粗浅,  即使对最艰深的书,也可快速通读它一遍。在第二遍阅读时,你就有条件收到良好的效 
----------------------- Page 190-----------------------              陆天明谈读书:遗憾和挣扎        陆天明 1943 年生于昆明,长于上海。国家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  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主要作品:中篇  小说集《啊,野麻花》;长篇小说《泥日》、《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  记》、《高纬度战栗》等;电影《走出地平线》;电视剧《华罗庚》、《苍天在上》、   《大雪无痕》、《省委书记》等多部。作品曾多次获国家各种奖项。作为有特殊贡献的  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有一本书是我永远觉得值得推荐的,那就是《顾准日记》。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  它包含了一段极其悲壮的故事,一种极其崇高的精神和一个极其难能可贵的做人范例。       先说说我眼下正在读什么书吧。我正在读明史。读了一本孙景峰、李金玉等人写的   《正说明朝三百年》,又在读樊树志先生那本著名的《晚明史》。这些年创作任务重,  总是没有可能去系统地读点书,系统地想一点问题,一直处在那种"遗憾和挣扎"之中。       说"遗憾"吧,我本来读书就少。打十四岁离开校门后,再没正经地进课堂好好学过。  所以,我常跟朋友们开玩笑说自己是"农民"。其实也不假。既然是"农民",又偏爱写作,  肚子里总得有点真东西吧,那只有靠"读书"了。所以有空就读书,成了我人生挣扎的一  个重要迹象。       最近为什么要读明史?首先是要给自己好好地补补"历史感"。这是一直以来就有的  愿望。好小说必须要有历史感。这是圈内的共识。更因为自己下一步想写《中国三部曲》。  这三部长篇虽然写的是当代的中国,但我确信没有对中国历史的清醒认识,也是写不好  当代中国的。另外,也可能有一点其它的愿望,比如能不能从明史里找一点东西提炼提
----------------------- Page 191----------------------- 炼,写点啥啊。人说,陆天明一不写古装,二不写言情。我可能会来破破这个"风言"。   为什么不从清史里找?清史已经让国人尤其是做电视剧的国人们吵烂了,就不想再跟着"    吵"了。(不是"炒",是"吵"。)        我喜欢读书,但要让我提读书建议,很难。我自己就没读过太多的书,怎么还能来   跟人指手画脚,误人子弟?先前认识李陀,那时他还住在东大桥一套很小的单元房里,   就很羡慕他屋子里到处都堆满了大陆买不到的或最新出版的中文书,也喜欢听他神侃那   些最新的舶来观点。后来儿子们渐渐长大。他们花钱买任何东西,我都会唠叨一下,唯   一他们去买书,我总是满心欣喜的。        读书一是要精,二是要"滥"。一是一定要读那些自己不爱读的书,再就是要读那些    自己特别爱读的书。这不是在自己打自己耳光,说废话吗?其实不然。        读书是为自己健康成长补充营养。有些营养物质自己不一定喜欢,但十分必要。所    以读书不能只论自己的口味。而选择的标准应该是"成长需要",不能只是"个人爱好"。   但你又不一定能精确地知道哪些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不妨读得"   滥"一点。什么书都读一下,什么事情都知道一点,知识渊博,肯定不会是件坏事。当然,   读书也是一种人生"享受",有时候任性一点,读一点自己爱读的书,也是应该的。别把   读书一事看得太苦,做得太古板。   有什么书值得推荐?那就太多了,多得数不胜数。但有一本书是我永远觉得值得推荐的,  那就是《顾准日记》。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它包含了一段极其悲壮的故事,一种极其崇  高的精神和一个极其难能可贵的做人范例。别看中国的知识分子读书多,近年来教育界医  疗界文艺界闹的种种事情,都让人感到当下的中国,特别需要"补充营养"的、最需要读一  些好书的,可能还是那些自以为读书比较多的人。而我以为顾准是真正可以教我们怎么去  做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的。 
----------------------- Page 192-----------------------               "不求甚解"也是一种读书法        讲读书要"精熟",不会有人反对;但说读书可以"不求甚解",多数人可能会不赞同。   可是"不求甚解"作为一种读书方法也是无可非议的。这是因为:        一、.一个"好读书"的人一生要读很多的书,如果每本书都"求其解",书就必然读得   很少,只有"不求甚解",了解一个大概,才可以在单位时间内读更多的书,便于获得广   博的知识。        二、在所读的书中,并非每本书都是有用的,有一些用处不大的书,浏览浏览即可,   不必过多地在这种书上多费脑子,非要"求甚解"不可。        三、有些书虽有用,但水乎实在不怎么样,在同类书中居"下流".那就不妨用"不求   甚解"的态度去读它。        那么如此说来,"求甚解"就不好了?不是的。有些书,特别是好书,一定撅做到像朱   熹主张的"熟读精思"。就是说要对书的精神实质领会贯通,并旦有自己的见解。   这里讲的读书可以"不求甚解",是指的一种读书方法。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的图书,  对有些书采取这种方法去读并非不可,尤其在"专"的同时要做到掌握"博"的知识,这种"  不求甚解"读书法尤其值得提倡             铁凝读书:经典的,耐读        铁凝书语        任何一本好书给读者的营养是缓慢渗透的。        长篇小说是"命运"、中篇小说是"故事",短篇小说是"景象"。       
----------------------- Page 193-----------------------    还是在上初中的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在那个"好书不能公开上架"的时代,阅  读是贫乏的,除了内容空洞的课本,铁凝无书可读。那段时期,没有阅读的生活让铁凝  备感压抑。所幸她的家庭残存下几本"不合时宜"的文学名著,给她带来些许阅读的快感。  那些文学并不是为一个孩子预备的,书中的内容与她所能感知的生活相距甚远,而且她  也并不能完全理解那些人物和故事的幽远意蕴,但她却陶醉其中,体味到莫可名状的幸  福。其中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尤其令她难忘。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对一个音乐天才艺术发展过程的精雕细琢的记录。罗曼·罗  兰描绘书中主人公的心灵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15年罗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  要是由于《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巨著。这本书扉页上的题记---"真正的光明绝不是  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湮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  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震撼着一个少女稚嫩的心,让她第一次清晰地  渴望自己的灵魂美好高尚,渴望自己能对这个世界有所作为。尽管在当时,铁凝并不知  道她能够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也许,这便是文学的魅力吧。它在课堂之外,在你的个  人生活里悄悄地开启着你的心智,拓展着你的视野,丰富着你对大千世界的认识,涵养  着你的审美情趣。铁凝以为,一个人心灵的健康成长,是应当有那些真正出色的文学作  品为伴的。在那个阅读贫乏的时代,人还能有缺点,人还能以别的方式存在,铁凝觉得  眼前一亮,生出一种豪气。       这本书虽然算不上铁凝最喜欢的一本书,但在那个特定时代,枯燥的课堂不能给的  东西,这本书给了她,起码能让她在郁闷的时候,有了一点自以为是精神力量的东西。  罗曼·罗兰所塑造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和他所说的这些话,给铁凝以激励,让她  仰起头,重新看一看头顶的天空,太阳还在明朗朗地照耀着,只不过太阳和风雨雷电同  在。这本书使铁凝坚信:黑暗总会过去。 
----------------------- Page 194-----------------------    上中学以后,铁凝从北京回到了保定,又有了读书的机会。那时学校斜对面有一个  造纸厂,造纸厂里有很多回收来的书。有一些调皮的男生,经常从窗子里钻进去偷书玩,  铁凝知道了,就借来看。这里的书有很多都是世界名著,像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司汤  达、契诃夫、梅里美、巴奥托夫斯基等大作家的作品都被铁凝借过来读了一遍。有的书  太好了,铁凝干脆就不还了,据为己有,所以那会儿铁凝收藏了不少好书。       中国当代的一些优秀作家的作品,铁凝则是从那些供批判的油印册子里面读到的。  像《长长的流水》,铁凝是一口气读下来的,看完了合上书,才发现封面上用黑体字赫  然标着"批判刘真作品集",人名被倒过来,还打着叉。       后来的阅读稍微系统一点。父亲发现铁凝的书包里总是塞着一些书,就给她开了一  个书目,从历史开始,中国通史、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明清散文;外国的文学作品则  包括托尔斯泰、契诃夫等大作家所有的短篇。家里没有,父亲就通过关系从已经封了的  市级图书馆借,读完了再还回去。当时铁凝还不明白父亲的用心。父亲让她背唐诗,她  也不背,当时铁凝觉得父亲是家长作风。这一点点古典文学的基础,对她的写作有着潜  移默化的影响。       要说到真正的自由阅读,则是在 70 年代后期,那会儿国家出版了一大批国内外的很  好的文学作品。铁凝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在书店排队争相购买的情形,因为整个中国都要  补课。那一刻,铁凝在阅读的世界里真正地放飞了。       铁凝酷爱买书,但是不爱卖书。只有一次,是迫不得已。       那是她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课停了,没书可读。父母都被集中到五七干校劳动  改造,铁凝就被送到了北京的外婆家。 
----------------------- Page 195-----------------------    那会儿谁的家里都不敢藏书,铁凝有个任务就是推着小车去废品收购站卖书,有资  产阶级标志性的书都得卖掉。那时,废品站的生意可真兴旺,卖书也要排好长好长的队。  排队对于铁凝来说就是一个看书的好机会。铁凝第一次看《静静的顿河》,就是在卖书  的行列里。一边看书,一边盯着前边缓缓移动的队伍。收废品的叔叔,你慢些,再慢些,  让我把这本书看完吧!终于,前边的人走尽了,面前一只大麻袋,把铁凝最珍爱的朋友  收走了。       那次卖书,给铁凝印象特别深刻,因为第一次有了特别心疼的感觉。理智上知道这  些书都不应该再读了,但是要把这些书卖了,实在是心疼。当时读书纯属兴趣,没有什  么目的,就是看故事,不是为了将来做什么才去读书,但当时就是这些书,给铁凝的生  活带来了微笑。铁凝在书的世界里遨游,完全忘记了外面正在进行的"革命"。       在那段时期,铁凝读过的作品中印象最深的是孙犁的作品。那天卖完书回到家,铁  凝在外婆家的床缝里发现还掉了一本书,没有书皮,就拿来看,一下就被作者的语言吸  引了,尽管看不懂,但就是莫名其妙地被吸引了。很久以后铁凝才知道这本书是孙犁先  生的《村歌》。       作为一个小说家,铁凝对阅读的观点是,读书不能带有太强的功利心和太具体的目  的,特别是一个小说家,除了小说,之外的一些东西也要读,它可以开阔你的视野,可  以使你的生命双倍延长,从另外的书里你可以获得另外一种生活,其实你的生命也就丰  富了。所以,阅读在铁凝的个人生活里是非常重要的。"对一个小说家来说,读得越杂越  好,应该多读一些小说之外的书。"       另外,铁凝认为,读书还得从兴趣出发,不喜欢不要去硬读。"读不下去,你怎么获  得营养啊?也许随着年龄以及阅历的增长,你会发现你漏过了一些值得你去读的书。所  以,也不要太过排斥。" 
----------------------- Page 196----------------------- 铁凝未来的阅读计划就是读经典。经典的,耐读                         读书的选择        "头悬梁,锥刺股",经常用于形容刻苦读书、奋发有为的人生拼搏精神。        读书的方法很多,读书的途径也很多。读有字书易,读无字书难。不读,易也不易;   读了,难也不难。难易之辨在乎心耳,亦关乎人耳。        一个人不仅根本不可能读尽天下的书,而且也不宜以有限的精力,去读一些对自己   无用甚至有害的书。"开卷"并非都"有益"。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   书,比不阅读还坏。"因此,即使从阅读的选择角度来看,我们也不能丢掉自己的头脑。        读书,倘若老是限于读,按叔本华的说法,是别人在替自己思想,我们不过是在重   复别人的思想,如同儿童启蒙习字依据描红簿描红一样。这在一个人的学习初期,是必   要的,但它毕竟是读书的初级阶段。读书的目的,终究是要在书籍的启示下,自己有所   发现,有所创造。这就要在读书中多加思索,多有生发,防止使自己的头脑沦为"别人思   想的跑马场",窒息了创造精神。     当然,漫无目的地阅读,亦是一种休闲方式,它的特点是放松、自由。但这应是另一种  精神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