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吉米勒三分命中率:水土保持是长江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王禹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5:16:08
http://www.hwcc.com.cn
时间: 2002-07-18 09:19:37
来源:《人民长江》2000-11
打印
摘要:长江流域西部地区涉及8省(市),面积约100万km2,其山地高原与丘陵面积约占80%以上,区内水土流失面积37.5万km2,土壤流失量14.1亿t,长江流域西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为促进西部大开发,必须利用当前大好时机,进一步做好水土保持规划、加强预防监督,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搞好项目管理,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应用高新技术,加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为西部大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关 键 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长江流域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长江流域西部地区涉及8省(市),面积约100万km2,其山地高原丘陵面积约占80%以上。区内地貌类型众多,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地质构造错综复杂,岩石破碎,土壤结构松散;降雨多,暴雨强度大,加之人口增多,乱砍滥伐,陡坡开荒,顺坡耕种,超载放牧,破坏了植被,林草面积减少。由于地表土抗蚀力弱,在暴雨和径流作用下极易产生水土流失。据资料,区内水土流失面积37.5万km2,土壤流失量14.1亿t,主要集中在金沙江下游,嘉陵江、沱江、赤水河、乌江上游及三峡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土地生产力降低,经济落后,淤积江河湖泊,加剧下游河道防洪任务和洪涝灾害,破坏生态环境,有的地方几乎失去生产生存基本条件,已成为当今头号环境问题。
1988年长江上游地区被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1989年实施重点治理。经过11年的艰苦奋斗,截至1999年止,治理范围由长江上中游61个县扩大到185个县,其中西部地区有162个县,累计治理面积6.2万km2,其中西部地区占90%以上。“长治”工程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由占65%降到36%,坡耕地面积减少40%,其中>25°陡坡耕地减少70%,林草覆盖率达41.1%,减蚀率达70%,拦蓄地面径流25亿m3,土地利用率提高15%,人均粮食达450kg,800万人脱贫,一大批人走向脱贫致富之路,出现不少小康户、小康村,重点治理县经济实力普遍增强,也改善了生态环境。
但是,这些成果与西部大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要求相比差距仍很大:①治理速度缓慢,国家投资力度不够。“长治”工程11年来年均治理面积为5300km2,只占现有水土流失面积的1.4%,治好适宜治理的流失面积尚需70年左右;国家治理补助费仅3~6万元/km2,购买三材都感不足。近年来重点治理区一些新上的生态建设项目,国家补助费达20万元/km2,是“长治”工程补助标准的3~7倍,加之一些重点治理县经济实力薄弱,配套资金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质量与效益。②坡耕地改造速度慢,还林还草面积小。坡耕地是流失程度最严重的地类,是产沙的主要策源地。长江上中游现有坡耕地986万hm2左右,其中>25°的陡坡耕地约235万hm2,长江流域西部地区坡耕地及陡坡耕地分别占长江上中游的87%和90%,比重很大。“长治”工程11年来治理坡耕地113万hm2,只占长江上中游坡耕地的11.5%,还林还草面积更小,坡耕地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同时植物措施配置不适当,乔灌草比例不合理,往往重工程轻林草,重经济林轻水保林草,尤其是一些丘陵区人口集中的重点治理县,出现经济林过热倾向。③一些地区预防监督管理不严,局部地方出于粮食需求,进行陡坡开垦。一部份单位和个人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特别是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缺乏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弃渣随意堆放。由此长江流域西部地区年均新增人为水土流失面积1000km2。西部大开发若不对开矿、水利、交通等基础建设采取有力措施,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将会出现大开发变为大破坏的局面。④长江流域西部地区还有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贫困县131个,这些县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经济滞后,国内生产总值远远低于中下游地区水平,迫切需要解决。
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要先行,而水土保持又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水土保持工作搞好了,大开发才有坚实基础。为此,建议长江流域西部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要采取以下措施。
1 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开发与治理融为一体,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要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在原规划和10多年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近一步修改水土保持规划,提出近、中、远期总体规划,并分期实施。在规划中以大流域为依托,小流域为单元,乡村组为基础,综合规划,生态优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到预防为主,综合利用,治理水土流失与农民致富、发展地方经济相结合,工程、生物和农耕措施齐头并进,治坡治沟并举,山水田林路统一布设,近、远期见效措施统筹安排,经济与生态效益相协调,形成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防护体系,实现人和自然协调共处。在工程措施上,加大坡耕地改造力度,在缺粮地区,抓紧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最大的基本农田,配套排、灌、蓄、微型水利设施,节水灌溉,栽种粮食作物,应用农业增产技术,实现高产稳产。在粮食充裕的地方,抓紧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经济林草,集约经营,达到增效目的。在植物措施上,利用长江流域水热条件好的优势,加大林草比例,选择适生优良树苗草种,增加植被覆盖率;大力发展市场畅销的经济果木林,药材等,加工增值,推动林果业、畜牧业及药业的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在农耕措施上,采取等高耕作、横坡耕种、垄沟种植,草粮林粮间作,林草林灌套栽,埂坎经济带等不同栽培模式,把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通过以上措施,达到层层拦截,充分利用降水资源和减少泥沙,降低输送到下游河道的泥沙量。同时,要将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在能力,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优化农林牧副用地比例,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拳头产品,建立商品基地,壮大农村经济,加快脱贫致富,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长治”工程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水土保持防治体系和成功模式。如金沙江下游的抢救耕地资源,防止土地荒漠化为主,充分发挥光热资源优势,进行立体农业开发,加速荒山美化绿化。四川省宁南县改造坡耕地,种植甘蔗、烟叶、栽桑养蚕,兴建糖厂,蔗渣酿酒及纤维板厂,缫丝厂,年产值0.71亿元。嘉陵江中下游在建设基本农田的同时,突出坡面水系配套,兴建微型水利工程,保证作物灌溉,达到增产增效。四川省遂宁市中区,以坡面水系建设为重点,大力改造坡耕地,基本农田增加4.2倍,土地产出率提高5.5倍,粮食总产增加26.4%,人均收入增加4.1倍,使治理区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达91.1%。三峡库区改造侵蚀劣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经济林果,带动第三产业,增加移民环境容量。湖北省三峡库区,以坡改梯种粮栽经果林为突破口,建立商品基地,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65.5%,年侵蚀量减少712万t,减少入库泥沙60%,人地矛盾得到缓解,人口环境容量增加37人/km2。陇南和陕南土石山区,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实现农民脱贫致富。陕西省略阳县改造坡耕地,栽种杜仲、桑树,成立杜仲蚕桑开发公司,建立缫丝厂,生产杜仲精粉、饮料和蚕丝,成为该县交税大户。丹江口库区及洞庭湖水系,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充分挖掘耕地潜力,提高粮食产量,促进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减少入湖库泥沙,增加综合利用效益。丹江口库区十堰市3县通过治理坡耕地,栽种经济果木,郧西的板栗、杜仲,郧县的龙须草,茶叶,丹江口市的柑桔均具有较大规模,效益显著,促进了退耕还林,减少入库泥沙。
2 发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作用,大力改造坡耕地,加速陡坡耕地退耕还林步伐
搞好长江流域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必须认真贯彻执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要贯彻《水土保持法》,加强预防监督管理,严禁陡坡开荒、毁林造地,在有一定数量的母树或幼林地、灌木草地荒坡上,实行封山育林,保护林草生长;要将坡耕地改造为基本农田,增加粮食,保障农民粮食需求,达到“修一退二还三”的目的,即修建一亩基本农田,实现退二亩坡耕地,还三亩林地;对>25°陡坡耕地,要增加林草比例,只要能造林种草的地方,用不同整地方式,选择适生树种草种,推行草灌乔混合栽植,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形成综合防护体系;要利用以粮食还林(草)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的经济林草,多种经营,在退耕中发展,在发展中退耕,加快退耕还林速度。
为了有计划地加快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草)的步伐,在“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草)实施方案”中提出的目标是:到2010年完成25°以上陡坡耕地还林草133万hm2,其中国家重点防治区73万hm2;到2003年完成25°以上陡坡耕地还林草50万hm2,其中国家重点治理区26.7万hm2。
实现上述目标的措施:①把25°以内的适合耕作的坡耕地改造为符合基本农田标准的水平梯田,提高单产,增加总产量,解决退耕范围内农户用粮问题,“以改促退”。如四川省中江县富兴镇坡耕地改为梯田后,推广玉米、红薯“目字形”种植法,增产50.9%,单产达18t/hm2,地表径流减少77.6%,水土流失量减少80.1%;对很难改为梯田或暂时不需改为梯田的缓坡地,可采取保土耕作措施。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把旱坡地的麦、红薯两熟改为麦、玉、红薯三熟,每公顷增产0.53t。②对>25°的陡坡耕地,种植经济林草,“以效益促退”。四川省眉山县金花乡建立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基地,洪雅县引种杂交竹,建立竹业基地。天全县紫石乡试行种草养畜产业,用牛鞭草等及桔杆饲料,圈养波尔羊、雅安奶羊,经济价值显著。云南省高原山地和干热河谷,试行生态型栽培技术模式,乔草混交,藤草混交。生态经济型混农林业模式,青椒+矮杆作物+龙须草;蓖麻+矮杆作物+龙须草;印楝+矮杆作物+龙须草,经济效益显著。③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开发治理。贵州省在乌江上游开展喀斯特地区小流域生态环境建设,选择绮陌河谢家桥支流的箐脚村,进行全面规划,兴建综合防护体系,发展农林牧复合农业,治理程度达80%,林草覆盖率33%,土壤减蚀率81.2%,养份流失减少75%,人均粮食327kg,贫困人口由700人下降到200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3 坚持预防为主,加大执法力度,搞好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切实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依法保护生态环境,防止人为水土流失,是长江流域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继续健全机构,加强监督执法队伍建设,配置设备,培训人员,统一着装,持证上岗,切实执行《水土保持法》。
要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及普及知识宣传教育,开展水土保持纪念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水土保持宣传周、宣传日等活动,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媒体,面向社会、单位、领导和个人,宣传水土流失是当今头号环境问题,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主体,是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产生活、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根本措施,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富民工程”,“德政工程”,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国家长治久安、子孙万代生存发展的大事。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
要加强监督法制化建设,制定和完善地方性配套法规和规范化文件,规范水土保持工作行为。各地要制定“水土保持法”实施细则,水土保持防治费、补偿费征收使用规定,完善监督实施办法,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程序,政府防治水土流失目标责任制,以及乡规民约等规范性文件,从上到下形成一整套监督执法体系,保证水土保持工作顺利进行。
要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①按照水利部要求,抓好长江流域西部地区内云南省楚雄州、贵州省六盘水市,四川省乐山市等11个地(州、市)的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抓好重庆市万州区等5个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工作,认真检查,保证进度质量,定期验收,交流经验。②落实监督执法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履行好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权,监督检查权和执法收费权(即“三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制度(即“一方案”),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即“三同时”制度),加大建设项目管理力度,严把项目审批关,同时搞好各省(市)重点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三区”划分工作,并发布公告。③加大查处破坏水土保持案件的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紧紧依靠各级人大、政府支持,联合有关部门对公路、铁路建设、矿藏开采、水资源开发等建设活动,进行执法检查,认真查处人为水土流失违法案件,做好大案要案立案结案工作,控制新的水土流失。
4 搞好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管理,加快建设速度,保证工程质量
当前的生态环境建设,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国家资金投入增大,社会重视,各部门参与,要抓住这个大好时机,搞好水土保持行业归口管理和项目管理。①做好水土保持前期工作,各省(市)要做好总体规划,选择一批优化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上报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争取早实施。②搞好项目管理,水土保持工程要逐步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及建设监理制(即三制)。县水利局是项目责任主体,负责项目建设,并承担风险。对组织群众义务投工的水土保持项目,以有关乡镇作为施工单位负责人,对项目管理单位负责。有些单项工程,如蓄水池、塘堰、机修梯田,道路等,可实行个体或公司承包,实行招投标制。对大型开发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工程,实行项目法人,按“三制”进行工程建设。在资金管理上可实行报帐制和质量保证金制,保证工程如期按质按量完成。③继续抓好“十百千”示范工程,出精品、树样板、立形象。长江流域已有1个城市、20个县、81条小流域达到水利部、财政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标准。还计划在不同类型区选5~6个地(市、州)级大示范区,创造一批大范围,集预防、治理为一体的“长治”新典型。同时计划创建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20个,分别由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及省、地(市、州)分级管理,为水土保持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科技含量高、管理机制现代化创造新经验新成绩。城市水土保持试点工作,也要以点带面,逐步推广。④抓好已建水土保持工程管理,克服重建轻管,防止效益衰退和报废。对小流域治理的集体有使用权的项目,应建管理场或个体承包,签定合同,管好工程。属于农户承包使用的坡改梯、经济林地及水土保持林等单项工程,由农民按技术标准,自行管理,达到工程永续使用。水土保持部门要搞好技术服务。
5 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掌握水土流失动态变化,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长江流域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类型众多,除水蚀外,还有风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灾害,为了及时掌握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消长趋势,要建设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供可靠的数据,为宏观决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目前水利部成立了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江委也设立了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西部地区各省(市)也要建立相应的监测总站和分站机构,配备人员设施,培训专业人员,持证上岗。重点治理区监测分站可与水土保持科研所(站)或水文站点结合。开发建设项目由建设或管理单位设立专项监测点。总站负责监测规划和对分站的管理,承担国家和省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监测工作。分站对列入国家省级重点治理区的预防、治理及监督区水土保持动态进行监测、汇总及编制报告。监测站对监测区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包括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状况,流失程度,危害及发展趋势,水土保持状况及效益等,整编数据,编写报告。当前要抓好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监测试点,为三峡工程服务。
6 加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依靠高新科技,提高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长江流域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目前水土保持防治技术,赶不上西部大开发需要。为此,要编制科技发展规划,增加科技投入,普及和推广实用技术,制定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政策和制度,建立一批集科研、示范和推广为一体的样板工程,提高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科研含量,科技贡献率达50%以上。
要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兴建基本农田,坡面微型排灌设施,集雨节灌,经济林果树栽培,优良树苗草种选择,利用生物高矮特性,研究不同物种配合混种混栽,林粮草林间作等技术,探索不同类型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模式。要研究侵蚀与产沙、开发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贫致富、水土保持产业化、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的新技术。
要应用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灾害检测监控预警新技术,探讨群测群防新机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要积极推广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大力推广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即“3S”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普及计算机应用,实行计算机辅助管理,建立数据库,进行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等,提高现代化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
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