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戒备剧情:聚焦学前教育:2010,那些推动我们前行的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07:11

聚焦学前教育:2010,那些推动我们前行的力量

2011年01月07日13:23新华网

转播到腾讯微博

 

ICLONG 提供
  对于学前教育来说,2010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学前教育成了关系国计民生的热门关键词,全社会的聚光灯都投向了学前教育。

 

  眨眼间,2010匆匆而过,给我们留下了难忘而深刻的回忆。

  2010,我们为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出台和落实建言献策,为学前教育走出专业上的误区奔走呐喊,竭心尽力为学前教育鼓与呼。

  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使命。在此,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学前教育》专刊一年来的坚守,一起来寻找那些曾经直抵我们内心的有力量的呼声。

  8 个呐喊       超前识字:有毒的儿童“催熟剂”(2010年3月10日)

  现象:“一岁能背诵五言绝句,两岁识字2000、背诵30首以上古诗,三岁识字达到3000个,四岁左右能流畅地读书、看报纸,五六岁时会使用汉语字典,喜欢古典文学或现代文学。”这是某早教机构提出的“早期儿童教育标准”。

  反思:超前识字教育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不是孩子的真正发展所需?这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还是在透支孩子未来的发展?许多人认为孩子有巨大的潜能,像一个深不可测的井一样,于是就向井里拼命地填东西。填到最后,井里再也没有水了,孩子的心灵也失去了创造力,这才知道作罢,超前识字教育就是其中一例。

  观点:揠苗助长反而会毁了一株好苗子,识字不应成为学前教育的目标。幼儿园阶段真正理解一个字,大概需要小学阶段理解同一个字3-4倍的时间。别浪费孩子宝贵的童年时光,幼儿园教该教的东西,这是对儿童负责,对家长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如果强迫孩子超前去学不符合年龄特点的东西,只会让他体验到太多的无能感和挫折感,从小就讨厌学习,而家长盲目的攀比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学前教育也将给予困难资助

  

学前教育悄然升温 一专多能型幼师毕业生畅销

  别把幼儿游戏当“儿戏”(2010年4月9日)

  现象:幼儿天生是喜欢玩耍的,游戏占据着幼儿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游戏的有效开展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价值,但在幼儿园组织幼儿开展游戏的过程中,却存在着游戏指导者角色定位不清晰、游戏目的狭隘和游戏评价标准单一等现象。

  反思:幼儿园是重视游戏的开展,还是重视计算、识字等知识技能的传授,这涉及幼儿园办学的价值取向问题。是关注幼儿的短期发展,还是重视幼儿的长期发展?是关注幼儿的内在成长,还是关注其外显效应?是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还是按成人的现实标准去要求幼儿?

  观点:在游戏中,幼儿教师有必要深化认识、转变角色、改进操作,更好地引导幼儿在身体、认知和社会性方面获得发展。游戏中,教师不应该是盲目的保护者或发号施令者,而是基于观察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允许儿童在此时此刻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内容,并在评价中关注幼儿的自主表达。

  幼儿学外语别走火入魔(2010年5月14日)

  现象:如今,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而孩子的外语教育更加受到关注,外语学习也成为众多幼儿家庭最大的教育投入。而面对价格不菲的双语幼儿园和五花八门的外语培训班,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恨不得孩子听说读写样样都行,于是让孩子尽量多学词汇、语法和句型,把他们等同于成人,陷入英语(论坛)教育小学化、成人化的模式。

  反思:许多幼教培训机构在英语教学方面没有很强的师资力量,究竟由什么样的教师来教孩子,目前还没有一个规范的评估、评价体系。在许多父母看来,进双语幼儿园是孩子学外语的捷径,殊不知“双语”只不过是幼儿园的招生法宝而已。

  观点:年龄并不是影响外语学习的唯一因素,孩子的母语水平、孩子投入学习外语的时间总量、教师的外语等能力和素质、孩子学习外语的态度和动机、外语在孩子活动中的使用情况等因素也对外语学习产生影响。如果没有合适的条件,学外语并非越早越好。

  兴趣班究竟是为了谁的“兴趣”?(2010年7月16日)

  现象:幼儿园办兴趣班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如果有哪个幼儿园不办兴趣班那才是家长们议论的怪事。但如果幼儿园不办兴趣班,家长会抱怨因幼儿园不办兴趣班,他们还得花费双休日的时间把孩子送到社会办学机构去上,耗时又耗力。有的甚至联名、实名投诉至教育主管部门,表达强烈的要求,给幼儿园施加压力。更有甚者,还把幼儿园办不办兴趣班作为选择幼儿园的标准。

  反思:兴趣班代表了谁的“兴趣”?兴趣班代表了谁的利益?兴趣班产生了何种“效益”?严格地说,幼儿园的教育就是以兴趣为导向的,就是为了满足幼儿兴趣的。如果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之外还有“兴趣班”,很大程度上只能说明:要么幼儿园教育没有关注幼儿的兴趣,没有满足幼儿的需要,要么“兴趣班”本身就是与幼儿园教育重复的或者是违背幼儿园教育规律的。

  观点:家长要理性对待子女教育投入。对低幼儿童来说,重要的不是兴趣班,而是父母的多陪伴。大力实施幼儿园教育改革,将教育与儿童生活、儿童经验相联系,以游戏作为主要的教育手段,使兴趣充满幼儿的整个学习过程,这样才能彻底解决兴趣班所引发的问题。

  给蒙氏教育降降温(2010年9月24日)

  现象:“蒙台梭利”,一位诞生140年、去世58年的意大利女性的名字,近些年却成了我国学前教育界的一个时髦名词。一些幼儿园或班级只要冠上了“蒙台梭利”的名号,费用就成倍甚至数倍地往上翻。尽管一些蒙台梭利幼儿园开出了每学期几万元的天价,但还是挡不住慕名而来的大量生源。

  反思:纵观世界各地的蒙氏教育与研究,有三点是必备的条件:合格的蒙氏教师;教学过程中避免奖惩、机械记忆、大量作业等传统方式;强调在混龄的基础上进行长时间的连续活动。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国现有的蒙氏幼儿园、蒙氏幼儿班中,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凤毛麟角。

  观点:关注儿童、尊重儿童、跟随儿童,才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精髓。正如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一样,蒙氏教育法也有着历史和个人的局限,因此蒙氏教育的中国化,需要有长期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需要我们戒急戒躁,静下心来,在把握其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对其进行扬弃和改进。

  幼儿园需要注入“阳刚之气”(2010年11月19日)

  现象:在学前教育机构,男教师普遍缺乏已成为世界性问题。研究显示,发达国家男性幼儿教师的比例也只有1%-4%,最多的不超过8%。我国幼儿园男教师比例更低,很多幼儿园的教师队伍是清一色娘子军,即使一些幼儿园有个别男教师,男教师们往往也是处境尴尬,甚至被边缘化。

  反思:尽管女性在对幼儿的生活照料方面可能具有优势,但并没有证据表明男性就不能照料孩子。从幼儿对完整社会经验的体认和性格培养的角度看,幼儿园需要男教师来为幼儿创造一个性别平衡的成长环境。学前教育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奠基性事业,无论是从幼儿的成长,还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来看,幼儿园需要有更多的男教师加入。

  观点:幼儿园不能让男性走开,幼儿园需要男教师。这就需要提高幼儿男教师的职业吸引力,要实施政策倾斜,给予幼儿男教师以特殊的关怀,切实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幼儿园要选好用好男教师,要创设尊重男教师的氛围,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促进其专业成长。教育主管部门还应积极促导各幼儿园在园内实施男女教师搭配、提高家长对男教师的认同,全面看待、切实关心幼儿男教师,促使其在不断增强的职业成就感中幸福地成长。

  别在儿童教育的道路上南辕北辙(2010年5月7日)

  现象:当前的早期教育市场热闹非凡,但也鱼龙混杂,伪专家和伪科学比较多,许多人一边高呼“以儿童为本”,一边大行摧残儿童之道。早期儿童教育在读经、双语教学、艺术教育、珠心算教育等方面误区重重,许多家长被“忽悠”还替骗子数钱,这是早期教育市场上不断上演着的“戏剧小品”。

  反思:儿童由于其智慧特点不同于成人,他的世界观念也是不同于成人的。教育如果僭越儿童成长的自然进程,对儿童的成长便是有害的。对儿童的某种不当刺激所导致的短期变化,会对其整体成长系统产生弥散性的影响,使其整体发展脱离平衡状态,被不当的催早熟刺激过的那个领域,发展水平也会较为低下。

  观点:儿童是自然之子,教育应当敬畏儿童的自然智慧,珍视和利用儿童的自然智慧,帮助儿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天赋、天性。幼小儿童的教育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该为的是“培养根器”,是保障和促进儿童身心机能的健康发育和成长,而不应将成人认为重要的知识、道德、技能肆意地灌输给儿童。我们要避免揠苗助长、舍本逐末的旧思路,树立儿童本位的教育学新思维。

  潜心提质量,专心办好园(2010年6月25日)

  现象:一些幼儿园的园长急功近利,迷信那些匆匆出炉、未经过科学检验的这种“高招”、那种“诀窍”,追逐一些时髦的词藻、不伦不类的噱头和眼花缭乱的“超级时尚”,轻信那些顶着无数个玄而又玄的头衔、眼睛却只盯着钱包的“大师”。

  反思: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幼儿教育是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事业,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特定的程序可以培养出天才,也没有成功案例能够证明强化培训可以使孩子成为天才。跟踪研究的结论也不支持在幼儿时期机械记忆的大量知识与成年后的成功之间的必然相关关系。反之,幼儿时期被误导、被鲁莽的超常训练有百害而无一利。

  观点:幼儿园园长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关系着国家学前教育的水平。园长一定要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尊重幼儿教育规律,在教什么、怎么教这个问题上下足功夫,努力创设有利于孩子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条件和空间,使幼儿园处处渗透着科学的教育理念、蕴含着有利于孩子快乐成长的元素。

  8 个声音        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2010年3月19日)

  背景:随着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的关、转、改,导致我国幼儿园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先撑起我国幼儿教育大半壁江山的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急速萎缩,取而代之的是完全靠家长付费且要从中营利的民办园。到2008年,全国部门办园和集体办园占全国幼儿园总量的比例已降至17%,而民办园占到62%,在城市,则已高达70%。

  建言:面对不合理的幼儿园结构现状,财政支持、大力发展普惠性公办园才是破解难题的根本出路。普惠性幼儿园应该包括两类:一类是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及其直接指导和辐射的村园或班;第二类是城市平价幼儿园,包括教育部门办园、企事业单位园、工厂园、街道园以及社区幼儿班、幼儿活动中心等。在积极发展普惠性公办园的问题上,仅仅依靠预算内的财政投入是有一定困难的,还要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并从实际出发,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多种办园形式。

  优先关注农村和贫困地区(2010年3月19日)

  背景:教育公平的起点是学前教育,只有起点公平,才能保证整个教育过程的公平。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东部经济发达省市学前3年儿童入园率均为90%以上,而西部一些省市学前3年儿童入园率最低仅为10%,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建言:学前教育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保证农村和贫困地区适龄儿童都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是发展学前教育的难点和重点所在,也是体现政府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一是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规划;二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集体经济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和家庭适当分担成本的投入与保障机制;三是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四是严格幼儿园审批注册制度和年检制度,完善幼儿园动态管理制度,坚决取缔非法办园,不断提升幼儿园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

  明确政府责任并确保落到实处(2010年3月19日)

  背景:当前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系不完善,政府投入规模小且过于集中,没有让大多数学前儿童及其家庭享受到政府财政的支持。在学前教育的投入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地区不均衡和城乡不均衡问题。

  建言:学前教育是社会公共事业,是准公共产品,因此学前教育应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参与和家长分担为辅。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不只是对一项简单的公益事业的投入,不只是对一个特定年龄段的教育的投入,而是一种功在眼前、利在长远的长效投入。

  背景:据中央教科所2008年11省市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抽样调查显示,当前学前教育机构的园长和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近70%的园长没有幼教专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近半数教师无专业职称,近38%的幼儿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书。一些幼儿园教师没有专业资质,只会把自己认识的字和会做的算术教给孩子,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这样的教育实则是一种反教育。

  建言: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核心和保障。只有真正重视和解决好幼儿教师的问题,让幼儿教师工作生活得有尊严,才能更好地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要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问题,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制订相关法律保障幼儿教师的法律地位和合法权益,同时应尽快明确幼儿教师的法律地位和身份,尽快出台幼儿教师编制标准,合理增加幼儿教师编制,特别是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编制。

  扩大优质低价幼教资源覆盖面(2010年8月27日)

  背景:“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这句话成了城市幼儿家长和新闻媒体的口头禅,城市“入园难”的问题也随之成为一个社会热点和焦点话题。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孩子一生下来就要报名,排队一两年才能入园”的现象。公办幼儿园,尤其是好的公办幼儿园,若是没有特殊关系和渠道,根本不可能把孩子送入园。

  建言:学前教育资源的总量不足、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不足、家长学前教育观的偏差,是造成“入园难”、“入园贵”的主要原因。从根本上说,要破解城市“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就需要各级政府提高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程度,加大投入,不断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发达地区应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2010年10月1日)

  背景:2009年,沿海地区很多省市3-6岁幼儿的入园率都超过了全国50.9%的平均水平,上海达到了98%,江苏达到了96%,浙江94.8%,广东接近80%。如果从数量指标上衡量,这些地区已经实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

  建言:未来10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学前教育发展上,应超越百分比,高起点普及学前教育。没有质量的教育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也不能真正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在努力普及学前教育的同时,我们必须关注普及的质量。普及是质量观支撑下的普及,普及是质与量的有机统一。从达成高起点普及学前教育的要求来看,沿海地区要加强投入,一定要改变“百分比主义”的普及观,要真正把普及当作是质和量相统一的过程。同时,高起点的普及更应强调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沿海地区要实现高起点普及学前教育,必须加强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中的核心作用。这就要求政府明确责任、加大投入,做好学前教育发展规划。

  中部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应“普提并举”(2010年10月22日)

  背景:2009年,作为承东启西,接南连北的我国中部地区,部分省份基本普及了学前1年教育,3-6岁幼儿入园率与全国50.9%的平均水平持平或略高一些。

  建言:在未来的10年里,中部地区在巩固已有学前教育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唯有将普及与提高并举,才能真正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中部地区的人口已达3.61亿,占全国人口的28.1%。庞大的人口资源,决定了加快适龄儿童入园步伐、超越式地普及学前教育,应成为中部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首要任务。提高入园率,超标准地完成普及学前教育的任务,是中部地区在学前教育发展中首先应该达成的数量目标。但同时,提高学前教育的内在品质,促进适龄儿童的有效发展,同样应该成为中部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另一质量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特有的统筹协调功能,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专项投入,提高学前教师的地位与待遇。 西部地区普及学前教育任重道远(2010年10月29日)

  背景: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西部地区的学前儿童3年入园率,云南为54.5%,广西为52%,新疆为51.5%,甘肃为22.2%,西藏仅为5.94%。西部地区除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外,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的学前1年及3年入园率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目标要求,对西部学前教育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建言:考虑到西部大部分地区属于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央政府应在政策和财政投入上对西部有一定力度的倾斜。从西部各地的实际出发,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举办公益性幼儿园。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幼儿教育。要树立项目意识,通过项目的实施与课题研究,促进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西部地区学前教育的研究者,应立足于该地区发展的客观实际,找出真正能够适合和有利于西部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8 个片段

  1.神奇美丽的大自然无奇不有,是幼儿成长的美妙课堂,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可以教给孩子无穷无尽的知识,引领孩子走向一片求知探索的新天地。

  ——《还幼儿户外运动的权利》(2010年4月23日)

  2.游戏是儿童了解世界的钥匙,孩子的自信与快乐、发现与思考、创造与表现、合作与协调等,都是在游戏中发展起来的。

  ——《游戏是幼儿了解世界的钥匙》(2010年4月9日)

  3.由于后续的管理跟不上,一些幼儿园集团在扩张规模的同时,其优质教育资源不仅没有被放大,反而被稀释了。

  ——《集团化办园如何防质量稀释》(2010年6月11日)

  4.别让成人的兴趣成为孩子的“包袱”,别让“兴趣班”扼杀了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回归真实的兴趣班吧!

  ——《别让“兴趣班”扼杀孩子的兴趣》(2010年7月16日)

  5.幼儿园是童心雀跃的地方,因而,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幼儿教师也应该是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实际上,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尴尬的社会处境,使幼儿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

  ——《谁识幼儿教师愁滋味》(2010年7月23日)

  6.蒙台梭利教具不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媒介,而是幼儿用来活动的材料,其实重要的并不是教具,而是蒙台梭利教育精神的传承。

  ——《自制教具也精彩》(2010年9月24日)

  7.我们在选择男教师时,首先要判断其是否具备典型的男性性别特征,如独立、自信、自主、坚毅、勇敢、果断、坚强、富于进取等。

  ——《选好用好男教师》(2010年11月19日)

  8.从国际上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他们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都比较高,重视用立法等多种措施推动学前教育的普及。

  ——《国际社会为什么重视普及学前教育》(2010年12月24日)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