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t world百度云网盘:不要轻易加入别人的哭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3:12:08
                                 来源:木兰归故的会员空间        作者:启嘉春秋
不要轻意加入别人的哭泣意思,就是不代替别人行使责任和该得的承受。所以不是不讲恻隐同情,不是不关心他人的苦痛。我们看到加入别人的哭泣顶多只是一种弱势的同情,对于走在大成生命经营之道上的人来说,就不以加入别人哭泣为帮助别人的最高表现,因为我们对人的帮助的根本价值看法,是使来到他们生命历程中的人们得到真实的成长。助其增益其所不能永远应是我们待人的焦点,而与别人哭住一团或帮助流几滴同情的泪水,这不是我们提倡的方式。


这里我们只谈它比较表面的一些观念,就是一个人生命有限,不要无原则地将别人应该照顾、领养的“猴子”弄来自己养,这样的东西弄多了,自己的生命反而就沉沦了。

 


法国拿破仑皇帝在一次骑马打猎的时候,路过一条河,河里有一个人失足掉水里了,他在那里边扑腾着喊救命,情极凄切。拿破仑没有采取直接去救他的方式,更没有在河边上为他哭泣,他从马上摘下枪,对着那人瞄准,很冷静地说:我喊三声,你再不从河里边爬起来,我就开枪打死你。说着一枪打去,故意打在那人身边,溅起一串浪花,那子弹尖利的魔鬼般的呼啸让水里的人忘记了溺水的可怕,他使出全身的力气奋力的向岸上划,终于脱了险。而拿破仑看他已经没事,挂上枪,径直走了。事后他对部属说起这件事说:那河水并不宽,凭那人在水里扑腾的样子,他是有能力自己解决这个危机的。如果我去帮他解决了,他一辈子都会形成一种依赖,在平庸的人看来,这是获得一个感恩的机会,在高尚的人看,这是一种对别人生命意志锤炼机会的剥夺。所以我选择了帮助他激发他的潜能。

 

 

帮助他人自强,而不是帮助他人自弱,是大成教化对于走在大成人生之路上的生命的箴言。从言语的教化来说,也是这样。孔子的学生樊迟,问孔子请学种庄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去之后,孔子叹说:“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孔子真的不懂稼圃之艺吗?他曾说:“吾少不试,故艺。”是一个博学多能的人,然而,他要学生学习的核心乃是更为根本的心志课程,所以,并不以樊迟的弱求而迎合他。试想孔子也详尽地象老农老圃一样给他讲为稼为圃之艺,那么在樊迟的心智程序结构上会形成一个什么状态呢?他可能颠倒本末,把更重要的东西丢掉了,而固守着一星半点技术。这完全违背了孔子教学生大成人生之道理。

 

 

生命的训养就象水一样,圣智教化就是将其提纯,使之纯之又纯,渊广深厚,以方器取之而为方,以圆器取之而为圆,加糖则为甜,加醋则为酸,而因其纯净广厚,什么做不来呢?一个心地尽底地达到仁义而谨守中庸之道的人,用之于政,则政和,用之于军事,则军强战胜,就是这个道理。

 

 

生活中我们同学们都还在成长,难免遇到委曲的事,烦恼的事,当你自己遇到或看到别人遇到的时候,要想一想我们讲的“不要轻意加入别人的哭泣”的道理。我们遇到烦恼甚至磨难的时候,可能别人没有帮助我们,那可能是因为这个磨难自己能够挺得过去,挺过去之后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会大大增强。而我们看到别人遇到磨难的时候,也要分析自己如何做才能够帮助别人更好地强健自己的心志。这里面有一个分寸,不是一概的不伸出援手,以所谓的“帮助别人独立性”为幌子,实质掩盖一颗自私自利和不愿负责任的心。其实别人没有得到真诚的帮助的同时,你也失去了一个修正自己的心智,强大自己内圣的机会。遇到的所有的事都是我们的机会,我们经营大成人生不是应该这样看吗?大家遇事都想想别人,看看自己,用高标准,更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成长,那不是共同成长吗?那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喜悦,将来回顾起来会很欣慰温暖的。

 

 

鲍叔牙帮助管仲,是历史上著名的友道楷范。真正的把自己放上去,自己能够做到鲍叔牙那样对朋友吗?设身处地才是我们读史的态度,而揆情度理,增益其所不能正是读史的目地。鲍叔牙“惠于朋友,先施之” 。保荐这样一个经纶天下的人才,使得齐国富强,自己的子孙世代享其福泽。然而,真正的细思一下鲍叔牙当时对管仲的态度,我想我们很多人都会很汗颜。管仲少时就与鲍叔牙为朋友,管仲家穷,常常欺瞒鲍叔牙,鲍叔牙却始终善待他,“不以为言”,就是不将这些小事挂在心上,这一点表明鲍叔牙的胸襟是很广很厚道的。

 

 

我们现在有些同学间好的时候酒肉唱酬,坏的时候睚眦之怨必报,这在厚道上的缺失就很难使自己曲全友道。有人说:他为什么不对我这样呢?他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他。是啊,以直报怨,看来好象没有错,还理直气壮,但是真正的朋友之交,百年之善,那是要有以德报怨的胸怀的。如果鲍叔牙当年也象我们许多同学那样,我想管仲将不复为管仲,鲍叔牙也不会成为千古友道的楷模,历史就不再是这样了。管仲做相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齐桓公奠定了不世之霸业,他在一次国宴上深情地回顾与鲍叔牙的友情,以一国之相在宴会上当着满朝文武谈论自己和鲍叔牙的友道,他说:“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他声泪俱下地拜在鲍叔牙面前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天下谁不愿有鲍叔牙这样的朋友啊。可是就得先学他的怀抱。俗话说:“海水不可斗量”,你不能因为偶然用小瓢舀起一瓢混水,几泥烂虾,就断言这海水全是臭鱼烂虾。不要凭一点事情就给别人下结论,然后形成对别人的成见。古人讲:“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要有风流情怀,就要培养高远识见。二人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我们的待人处事之道。何以没有真正的朋友,何以朋友太少,何以友情盖寡。映照一下,我们就会发现真正的原因在于我们自己。

 

 

娄师德是武则天时著名的贤相,而狄仁杰则是有名的能臣。狄仁杰因为自恃能干,很轻看娄师德。娄师德生就一副憨厚的农夫样,短身材,行动舒缓而口齒笨拙,面黑。狄仁杰血气方刚,刚入宰辅位置就这儿看不惯,那儿觉得太不合理,于是多次上书弹劾娄师德。武后隐而不发。一天,下朝后,武则天把狄仁杰留下,带后殿去,交给他一卷文书。他看后才知是娄师德推荐自己的奏章和向武后力赞其能干的奏语。他一看恨不得当时有个地缝钻進去。跪在武后面前请治罪,武后对他说:娄师德是多次赞誉你啊,对你弹劾和苛责他的话一句都没有提起过。而后,狄仁杰四处传播娄师德的襟怀,而娄师德听到那么多赞誉的话脸上连一丝得意的颜色都没有。后来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这样的境界了吧。娄师德帮助狄仁杰成熟的方式也是让其自省自励。

 

 

我们经营大成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的事情,没有这些事情我们怎么反观自己不足而提升呢?就象一个射箭的人如果一次都没有射过,如何提升技艺呢?在那儿空想就行了吗?那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在这个过程中,就象射箭一样,先是了解射箭的基本要领,熟娴掌握之后,实际射的过程中,先从三十步固定靶开始,这就要看各人对自己的目标要求和遇到成功与失败时如何去思考的问题来分野了。有人可能满足于三十步射中靶心就觉得自己“会射箭”了,就象有人在社会中觉得自己做个平淡的一般好人就行,我不伤害别人,也不要别人伤害我,那么在射箭上充其量可以为幼儿水平,初级水平,可以拿来亵玩,于上阵料敌,实际打猎那可是完全不行的。这种人经营生命的要求很低。依次下去,有人五十步停下了,有人一百步停下了,有人三百步停下了。觉得自己很不错了。可是有人认为这远远不够,他觉得这固定的目标不是他的极限,于是他开始射击飞禽,走兽,有人张弓射箭,能够将天空的大雁射下来,他觉得很了不起了,但是有人还觉得还欠缺,他觉得自己站着不动,还不够本事,所以骑在飞奔的马上来射。因为自己的平衡掌握很困难,准头就会很不容易把握,所以,他还得先练固定的靶子,最后达到在飞奔的马上射下天空疾飞的猛禽。这已经达到神射的境界了。然而《列子》中记载说,列御寇达到了很了不起的射箭水平,颇有些洋洋自得,但表面很恭敬地向他的老师伯昏暓人说:老师,我已经能够在飞奔的马上射下天空的大雁了。伯昏暓人看看到他自满之心,没有吭声。尔后说:小子,拿着弓箭跟着我来。把列御寇带来一次万丈绝壁之前。伯昏暓人用两个脚趾扣着悬崖,然后仰身与地平行的角度,瞬时发箭,将远在云端的一只鹰射落下来。而且声言射它的双翅,果然是双翅穿在一起落下来。老师平静地把弓箭递给列子,说:你来吧。列子还没有走到崖边,就因为地势的太危险而两股战战,汗流遍体。这时他才知道什么叫做天外有天。那么伯昏暓人的方式也是一个很特别的智慧。

 

 

《庄子·内篇·应帝王》讲了一个故事:“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郑人见之,皆弃而走。列子见之而心醉,归,以告壶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壶子曰:“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而固得道与?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而以道与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尝试与来,以予示之。”  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见吾杜德机也。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吾见其杜权矣!”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天壤,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是殆见吾善者机也。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齐,吾无得而相焉。试齐,且复相之。”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吾乡示之以以太冲莫胜,是殆见吾衡气机也。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渊有九名,此处三焉。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壶子曰:“追之!”列子追之不及。反,以报壶子曰:“已灭矣,已失矣,吾弗及已。”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壶子的教育与帮助的方式也是很特别的。他教育了季咸,也教育了列子。正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样的好处是印象深刻。而失去了具体的情节和痛苦的经验,说的话再好再深刻,可能都是轻飘的,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亲身经历中的生活苦乐悲欢,将来有了大成境界的人生高度时,反过来回顾,人就会发现历程的每一件事都没有多余的。好比自己原本有一篇真文章的,只是字句散落,胡乱地装在一个麻袋里。那是你还没有这个心量与能耐将其重新组合起来,你可能会觉得这句是多余的,那段是不必要的,然而,当你真的达到一定的生命高度,见识空前提高的时候,就会发现过程中的正反经验都是生活珍贵的馈赠,是了不起的人生财富。所以,这时才会明白《菜根谭》中洪应明所说的:“人人都有一篇真文章,只是被残篇断简淆乱了,人人都有一部真鼓吹,只是被妖歌艳舞封塞了”是什么意义。大成圣智教化的最终就是洞见我们生命本来的完整和完满,用《大学》的话说,就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时我们就会发现,真正的学习其实根本不是一个装填知识的简单经验,也不止是对于书本知识的理论再归纳,他有更高的内涵,更深厚的意义,那是去蔽缮性,最终认识自己,达到自性完满的壮观而精彩的历程,而圣智教化的过程就是帮助大家发现自己、成就自己。

 

历来都主张人要自己在生活的顺逆境去领悟生命的道理,所以我们这个“不轻意加入别人的哭泣”,正是立于这个基点上说的,目地是更清醒和独立地行走我们的大成人生。至于一般的财物与物质的困难,小小不言的,如果这些方面也以此为借口,那是吝啬,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大成人生经营状态了。


 


——《经营我的大学》节选
 


本文来自神州智慧网(http://www.szzh9.com)
详文参考:http://www.szzh9.com/a/jiaoyu/baiyi/2011/1211/25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