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杀102档案百度云: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23:27




天上能掉下个林妹妹,却掉不下一个张爱玲。——《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


    闫红的文字还是有些嚼头的。有时,让我们快意的是看到自己的感受展现在别人的笔下,那是一种怎样的汗颜。一个好的作家,总能让任何看书的人都能找到切合自己思想的那些细枝末节。


    多年前看张爱玲的文字,没有太多的感触,只是觉得她把生活中的每个人物及场景的细枝末节都描摹得过于精致,而透过琐碎生活的描写,却透露出人生的荒凉底色。


    在现在的这种状态下,也许再回顾张的文字或人生,是有些不太合时宜的。使本以萧索黯淡的人生前景变得更加的荒凉和凄婉。人有时很奇怪,明明知道有些东西对自己没有什么益处,却还要乐此不疲的让自己深陷其中。


【关于遗传】


    心理学上说,一个人的自我主观感觉良好的基线水平即个体毕生所体验到的幸福感的平均水平具有明显的遗传性。


    很多时候,对于一个孩子,父母就是全世界,她和父母的关系,也决定着她将来和世界的关系,跟父母之间是轻松,是紧张,是尖锐,还是柔和,她将来和世界也是这样。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周围亲近的人对他的影响似乎是潜移默化,很难洞察到的。直到长大后才会明白。其实,父母和老师们,偶尔也会因为被生活的重压挤得失去耐心,一些言语,一些眼神轻易飞出,让柔弱而敏感的小心灵独自承受。


    在我们的世界里,总是有双眼睛在看着我们,隐隐约约的,让我们对一些不经意的行为也有了被“窥视”和“检验”的感知。于是,很多天性敏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容易把自己保护得很掩饰,收敛自己,与其说是一种骄傲,不如说是一种习惯。


【一撒把的快乐】


    张爱玲是一个过于敏感的女性,不止擅于观察别人,更擅于观察自己。记得她有一次去菜市场,看见少年骑着自行车,两手脱把,从人群中急速穿过,看似非常危险,但张爱玲分明地感觉到少年心中刺激的快乐,她就由此感慨,人生的快乐,常常就在那一撒把之间吧!


    一撒把的快乐是什么样的?“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就是不管不顾,随心所欲,任他凶险多多,只要快意江湖,张爱玲与胡兰成的那场恋情,正是一场“大撒把”,她闭上眼睛,在呼啸的风声中,品味内心尖锐的喜悦。


    前提是,你要有能够承受一撒把后有可能带来的各种“悲剧”结局。


【求近之心】


    求近之心往往弄成疏远之意。人生有时候很奇怪,越是你求之不得或是努力“经营”的人或事,却更容易变得越发的疏远。


    幸福和快乐有很多种形式,只是,究竟何种形式是适宜自己的,难道我们真的知晓吗?真实的幸福,会让人对于生活更有信心也更有勇气,那是从自身生长出的一种力,是一个人面对艰难人世的武器。


    而人生的大多数快乐更像浮在荷叶上的露珠,滴溜溜地转动着,看上去很美,但跟荷自身总是隔了一层。   


【虚幻之破灭】


    张的真性情,紊乱与静默并驾齐驱,而紊乱过后的幻灭更是一层对人生的洞悉和升华。


    幻灭者,虚幻之破灭也,捅破虚幻的肥皂泡,方能触及真相,没有经过幻灭的人生多么虚浮,不敢经历幻灭的灵魂,多么脆弱,从某种意义上说,幻灭未尝不是一种淬火,所谓百炼成钢,总要经历这么几道。


    从张的文字中,我们能读出急迫的语气,焦灼的心态,有乱世的影响,更源于内心深处对于现世的珍惜。


    经历过幻灭后也许便会静默地艰涩地审慎地触摸生活,感受它的繁复多变。


    而今在这样一个还算安定的太平盛世,我们每个人所经历不过是自己的那点小痛苦、小感伤,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多愁善感罢了。


    只是,我想说的是,乱世也好,盛世也罢,不管哪朝哪代,不一样的只是社会的发展形势,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对于爱恨情仇的感伤,对于自己心意的顾影自怜,对于快乐和痛苦的感知,永远都不会再有新的突破。


【选择之误?】


    闫红在书中谈及她的一个朋友说:我只要做选择,就沿着错误的方向。原来真的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慨,只是有人说出来或是察觉到了而已。


    其实,选择的对错评判是我们自己对于结果的评判,没有对结果的评判,我们又如何去验证选择的正误?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角度的问题。


    人们往往对自己占到的便宜视而不见,对犯的错吃的亏则耿耿于怀。张爱玲是否也会这样自嘲呢?当然会的,不过张始终是强势的,对自己所做的选择,所走的路,因为她有这个能力和魄力。看看她当年在港大能一个人拿到仅有的两个奖学金,就足以证明她的能力。


    对于有着真才实学的人来说,不管做出怎样的选择,她都能顺自己的势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她做出的任何选择都能引领她走向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人生。


【后知后觉的女子】


    “张爱玲也是一个长颈鹿式的女子,星期一刺到脚掌,星期六才会反应过来。”后知后觉,不知是幸,抑或不幸。


    对于张爱玲,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她的感情燃点太高,燃烧一次不容易,她甚至认为,自己只燃烧这一回了,不甘心,就这么着,将一生的感情,化成冷清的灰烬。


    这样的女子,古代不乏有之,现代也有之,将来也会还会有,只是集时代、才情、家族和性格于一身的女子,古往今来,只此张一人。


【有感之对号入座】


    “......看过些世事烟云,才明白,真心相爱的人,“一切景语皆情语”,不用刻意描画,爱意就在柴米油盐之间。写得太漂亮的信,多半是给自己看的,向自己证实,真的曾那样美丽地爱过一场,借助爱情的路径,告别日常的平庸,半个身子探进传奇之中。”


    闫红说的太多的话,都是那样的直抵事物的本源。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生的作家,都能把自己的经历演绎成一段又一段看似波澜起伏却又静静流淌的人生传奇。


    曾经幼稚的我们都喜欢在影片和文字中,对号入座。其实,我们这一生,都永远走在“对号入座”的戏剧里。因为,当我们丧失了“对号入座”的情愫,我们也便丧失了很多值得感动的瞬间。


【爱之谨慎】


    “张爱玲是和我一样的女子,只有在确信自己安全之后,才能够把自己打开,表现自己生动机智具有弹性的一面,这种“安全”,不只是不受侵犯,还有确定对方足够聪明,对自己足够喜欢,每一句话都会被认真倾听,而不会被对方用第三只眼睛居高临下地斜睨。”


    原来,世间具有这种特质的女子竟是如此之多。“即使你有一颗七窍玲珑心,照得见世间一切的可笑与猥琐,即使你有着钻石般锐利的眼神,能够穿越万事万物的外壳,但你仍然逃不出自己的宿命,你想要爱,想要在一个男人面前展现作为女人的千娇百媚,你就必须忽略掉那些小小的BUG,装作视而不见,径直走向自己的目的地。”


    再谨慎的感情,也逃不过千疮百孔的命运。我们能做的便是“治疮填孔”!让每一段感情都能开花结果或是寿终正寝。


【我们是哪一类人?】


    美国哲学家弗洛姆说:大众心理,存在一种逃避机制,个人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按照文化模式提供的人格把自己完全塑造成那类人,这样可以使自己不再孤独与焦虑。比如说,催眠师可以暗示生马铃薯是可口的凤梨,接受催眠的人就会像吃凤梨那样津津有味地吃生马铃薯。社会文化模式经常扮演着催眠师的形象,它说,你应该怎样,害怕被社会孤立的人,就会以为自己“是”这样。而这种在催眠下产生的心理,其实是一种伪思想。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创造出的“作品”, 我们是我们自己,又不是我们自己。西方的哲学崇尚“认识你自己”,而我们东方的哲学思想则是:“天人合一”。现在,我更倾向我们东方人的哲学思源。因为,我们终其一生,都不会真的认识自己。


    于是,我们不需要去认识自己,做自己就好了,按照你所生活的时代去经营人生,让你真的融入到真实而现实的人生之中,是不是自己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每个人也许骨子里都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只是源于时代背景、社会发展、家庭因素、个人能力、人生际遇的不用,而碌碌无为终是大多数。


    那些特立独行的人,一生都在摸索、发掘、展现自我,米兰·昆德拉算一个,鲁迅算一个,张爱玲当然也算一个。相对于孤独来说,他们更害怕自欺,哪怕剔出自己的血肉,他们也不能让那种伪思想在自己的灵魂里存身。不过,他们还算是那些特定时代的“名人”,而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特立独行的人被淹没在人生这条长河中。


    甘苦自知,冷暖自知。


【苍凉的手势】


    张还是太在乎她与胡的那场恋情,即使不得不结束,也该是一个苍凉的手势,这是对张的最后放下的最好诠释。她用一种苍凉的手势与胡“告别”,与自己的那段感情告别,与那段感情里的自己告别。这也许是她最后不甘心的心甘情愿吧!


    “对于张而言,对于往昔的情愫应该也是有一些的,也许会在明亮又岑寂的黄昏,想起那个恋爱中的自己,那样的美,那样的放恣,因为爱那个时候的自己,连带着对那个人的情绪,也变得柔软起来了,人生若只如初见,虽然,初见的印象,也许多半出自自己的意念。只是浮世倏忽,如白驹过隙,时光轻捷,如马踏飞燕,在无可匹敌的生命规律面前,人世的贪嗔痴怨多么的微不足道,有着深刻的身世之感的张爱玲,在小小的气恼一下之后,想必也会一转念,在嘴角浮出一个半是自嘲半是苍凉的微笑吧。”


    张的一生,看似苍凉却又唯美的一生,是我们后人给予最高度的诠释与演绎。我相信已在天国的她能够找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情,并能始终“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后记:零零散散的写了一堆杂乱无主题且有些断章取义的文字。我只是在记录此一时彼一时的感受罢了。在此,我感谢喜欢这里的亲们,感谢你们的“注视”。我不可能一一回复你们的“回应”,毕竟,很多文字是写给自己的,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对于自己和现实生活的点滴感受。


    文字和生活一样,不需要作秀。我所描摹的都是自己曾经的经历和感受,还有正在努力维系的生活。也许它有太多的不尽人意和千疮百孔,但毕竟是自己的人生之路。所以,我也希望有些“看客们”,对于有些“裨益”的文字可以欣赏或是鄙夷,文字毕竟只是一种自说自话或是可供分享的快乐与哀伤,与生活本身无关。虚无缥缈也好,杂乱也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往往我们愿意花时间解释的事情,也许是因为在乎。不喜欢有些人的“武断揣摩”。第一次在这里针对一些不痛不痒的评论做个解释,或许说者无意,无伤大雅,而我还是“感谢”你们的一语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