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惊症需要做哪些检查:自杀,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1:26:51
自杀,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燕赵都市网 http://www.yzdsb.com.cn   2009-09-14    今年2月,在石家庄某医院,一名女生从住院部高楼跃下身亡。
     这名女生是一名高中复读生,她去年高考成绩是530多分,但她立志要上北大、清华,所以选择了复读。
     事发前数日,老师发现该生精神恍惚,于是电告其母,其母将其送至医院就诊。医生初步诊断为“抑郁症待查”,建议入院观察,并建议家长24小监护。就在其母下楼打饭期间,惨剧发生。
     该女生曾告诉医生,父母离异对她打击很大,复读的压力亦很大。
     一个花季生命的逝去令人扼腕。其实,类似的悲剧每天都在我们周边发生。
     9月10日是第七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主题是“社会文化因素与预防自杀”。据有关数据统计,每30秒就有一个人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离世。每年我国有225万人自杀,其中25万人自杀身亡。自杀已经成为我国15岁到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我国自杀率为22-23/10万,自杀已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关注和预防自杀已经成为一个亟待重视的社会问题。

  自杀者大多心理不健康
     预防自杀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据世卫组织统计,过去50年中,世界自杀身亡率增加了60%。最新发表的全球性医学研究指出,世界各地每年约有100万人自杀身亡,其中25%来自中国。自杀已成为导致全球15岁至44岁的人死亡的3大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自杀死亡只是整个自杀问题的一部分。保守估计自杀未遂者是自杀死亡者的10到20倍,而在青年女性人群中情况更是这样。自杀死亡者或自杀未遂者给其家人和朋友带来的悲伤和痛苦可以持续很多年,对家庭的影响也可以持续数代。自杀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可以用数以几十亿美元来计算,包括失去生命带来的经济损失,治疗自杀未遂者的医疗费用,照顾自杀死亡及自杀未遂者的亲友的费用等。
     据河北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倪爱华介绍,绝大多数自杀者的心理都是不健康,存在精神障碍的,2/3的自杀者都有精神疾病史,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另外1/3的自杀由家庭、婚恋、生活、工作压力以及躯体疾病等各种原因引起。对于性格健康成长、家庭关系良好及有足够支持系统的人,即使偶尔起了自杀念头也是稍现即逝,较少会发展成真正的自杀行为。

  青年人为何走上不归路
     青年人自杀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自杀是我国15岁到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他们中很多都是在校生,或者是刚刚走入社会的青年,身上都肩负着巨大的压力。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很多中学生被压的喘不过气,仅今年国内媒体报道的高三毕业班学生自杀的事件就发生多起。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压力正在层层向下延展,在小学幼儿园就已显现。
     一些大学生则因为情感或就业难题,导致心理压力异常,一些人为逃避困难选择自杀。另外,那些融入城市的青壮年,很多人沦为“房奴”或“负翁”,面临不小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成为抑郁症的高发人群。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救助和治疗,来自生存的、学业的、以及前途等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不堪重负,最终走上自杀之路。
     另外,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涌现,很多人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面临压力和挫折后,容易产生悲观厌世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青年自杀死亡者伴有精神卫生问题,主要包括抑郁、强迫、焦虑、偏执等。他们也可能有自杀史和精神病院住院史。经历过家庭内暴力、父母有精神卫生问题等不幸事件的少年自杀危险性增加,在家庭问题很多并且长期存在时更是如此。个人危机比如丧失社会关系、家庭问题、受到了惩罚或是违反了法律常常引发冲动性自杀行为。

  审视自我 预防自杀
  当一个人自杀了,人们往往用“同情”、“怜悯”的目光来看待他,其实这种认识会掩盖自杀现象给社会带来的深层次危害。从社会学上来说,自杀是一种“破坏性越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是对自身生命的不负责,而且是对家人、对社会的不负责。
  人生中总要经历一些挫折和苦难,有时可能会想到“死”,但真正采取自杀的手段是不明智的。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遇到逆境,国外有一种说法叫“逆商”,就是衡量一个人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能力指数。
     预防自杀首先需要本人做到正确审视自己的心理健康,自我发现,自我调节,及时解决。如果经过自我调整仍不能奏效,不良情绪持续半个月以上的,就应该需求心理帮助。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80%的自杀者在行动前没有寻求过心理帮助。因此,要建立自杀的社会干预机制,对自杀高危人群高度重视,及时干预,伸出援手,使他体会到社会的关爱、同情、支持和理解,从而放弃轻生的念头。事实上,自杀事件一般都是有迹可寻的,特别是自杀者在做最后的决定前,很大程度上会表现出内心的痛苦及犹豫,若自杀者身边的人能及时察觉并加以援助,可能会减少悲剧的发生。
     许多积极的因素,都可以预防人们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这些因素包括:良好的自信心、足够的社会支持(特别是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稳定而幸福的婚姻等。那些出现精神疾患的个体,应该及早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和适当的精神药物治疗,早期的、有针对性的干预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链接
青少年自杀的危险征兆
1、以前有过自杀未遂
2、说过要自杀
3、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
4、收集与自杀方式有关的资料并与人探讨
5、流露出绝望、无助以及对自己或这个世界感到气愤
6、将死亡或抑郁作为谈话、写作、阅读内容或艺术作品的主题
7、谈论自己现有的自杀工具
8、有条理地安排后事
9、使用或增量使用成瘾物质
10、抓伤或划伤身体,或者其它自伤行为
11、最近有朋友或家人死亡或自杀;或其它丧失(如由于父母离婚失去父亲或母亲)
12、突然的性格改变、反常的中断、攻击性或闷闷不乐,或者新近从事高危险性的活动
13、学习成绩突然显著恶化或好转,慢性逃避或拖拖拉拉,或者出走
14、躯体症状,如进食障碍,失眠或睡眠过多,慢性头痛或胃痛,月经不规律,无动于衷(本报记者  李薇)

编辑: 李慧敏   稿源: 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