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之桥 上课唱的歌:中核网 > 首 页 > 详细信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21:45
经济日报:四十六年的坚守与奉献——记中国实验快堆总工程师徐銤
来源:经济日报  日期:2011-12-21 

 
    http://paper.ce.cn/jjrb/html/2011-12/21/content_183112.htm

    与中国实验快堆总工程师徐銤面对面交流,是在去实验快堆核岛厂房的路上。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一面指导着我们通过3道防线,一面不厌其烦地给我们普及快堆方面的知识,似乎忘了自己已74岁。

    “谈起快堆,他总是激情满怀。”徐銤的博士生、快堆工程部副总工程师喻宏告诉记者。今年12月8日,老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喜讯传来,整个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都沸腾了,特别是快堆工程部的同事们更是无比自豪。面对个人荣誉,徐老却很平静。喻宏回忆说,5个月前,由我国第一个快中子反应堆发出的电流输向了华北电网,中国实验快堆成功实现并网发电时,徐銤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和徐銤一起见证快堆成长的快堆工程部原总经理钱顺发、快堆工程部原副总工程师陈逸少最能明白徐銤的心情。他们说,“对徐銤而言,这一刻是他长达半个世纪坚守的结果,是他热爱、奋斗、坚守和期盼的全部。”从风华正茂到年逾古稀,徐銤把全部的心血奉献给了他钟情的快堆事业。
   
    与快堆结缘,徐銤戏称是因为他名字中的“銤”字是化学元素周期表第76号元素的旧称。徐銤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读的就是反应堆工程专业。1961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前身601所工作。当时,原子能领域精英云集,钱三强、何泽慧、王淦昌等都在这里工作。24岁的他极为珍惜这个机会,只要有空便跑去图书馆看书。在学习中,他得知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可以使核燃料越烧越多、核废料越烧越少,这对解决铀矿资源枯竭、核材料利用率低和核废料难以处理以及解决后续能源供应等问题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从此,徐銤全身心投入到他的快堆世界中,也因此开启了他与快堆40多年的不解之缘。

    1968年,徐銤正式进入快堆的科研队伍。1970年,他参加了我国第一个快堆零功率装置东风六号的启动实验。一切似乎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徐銤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番事业。

    然而,快堆的发展却一波三折。1971年,包括徐銤在内的快堆研究队伍搬迁至四川,一去就是16年。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困难,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加上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都不明确,快堆的发展陷入了困境。在这个时候,许多人放弃了。

    好不容易获得了“863”计划立项,但由于快堆项目成本高,“863”项目资金有限,快堆项目又走上了长达3年的筹款之路。

    快堆立项后,面对基础和经验的不足,徐銤和他的团队充分利用与俄罗斯合作的机会,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在合作中,俄罗斯专家为我们作出了22个子系统的技术设计,同时我们采取了平行设计的方式,学习了俄方相关系统的设计经验,最终独立完成了中国实验快堆初步设计。”徐銤告诉记者,“此后,全厂218个系统的初步设计均由我们自己完成,于1997年审查通过。2004年,我们又独立完成了全部施工设计。”

    目前,包括核心的堆本体、核级钠等在内,实验快堆设备和材料的国产化率已超过70%。“如果考虑项目从预研到建安、调试、运行的全过程,实验快堆的国产化率更高。”徐銤言语中流露着无比的自豪。

    徐銤说,“尽管在上世纪60年代还不真正清楚快堆到底能进展到什么程度,但总想为国家作出贡献,所以我们连续几十年一直在坚持。”如今,实验快堆并网发电成功,示范快堆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经济日报记者 刘松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