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片鳗女电影完整版: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结构 - 秦淮散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9:33:23

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结构

    道教养生观的特点是积极进取的,《西升经》中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这种精神贯穿于道教养生发展的全过程。其内在实质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生自我的生命得到极大的延续和发展,从而获得生命的超越和自由。这种思想使道教养生不断获得生命之源和动力,促使其不断发展。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引《大有经》说:“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天,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食有余,长而滋味不足,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食不足,长而滋味有余,壮而声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长全足,加之导养,年未可量。”阐明了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含义和道教养生观的真谛。由此出发,历代道教徒对于养生方术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在养生手段和原则方面,道教又形成了清静、运动、性命双修和众术合修等修炼观点。

清静养生的思路。道教的修生理论是清心寡欲、清静无为,其具体方法便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认为这十二“少”是养生的基本法则,并以此反对“十二多”。“十二多”是指多思、多念、多欲、多事、多语、多笑、多愁、多乐、多喜、多怒、多好、多恶。道士们认为:多思索则精神受到危害;多杂念则神志散逸;多嗜欲则神志昏蔽;多事累则形体疲劳;多说话则气短神累;多嘻笑则五脏损伤;多忧愁则内心恐惧;多快乐则意气骄溢;多喜则善忘错记头脑昏乱,多发怒则血脉喷张不定;多爱好则迷恋于中不可控制;多厌恶则内心慌乱没有欢乐。如果这十二多不除,势必伤生、丧身。行十二少,去十二多,修炼时间长了,达到无少无多,随心所欲的地步,那就接近于得道的境界了。

运动养生的思路。《金丹心法.劳筋骨》中说:“天体运转,日月星辰皆流转,盖阳精主动,动而有常,唯行健自强,所以永贞而不息。”道教养生学既强调运动养生,又主张运动要适度。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说:“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篇》称:“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视、久听……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又说:“夫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者,以其劳动数故也。”孙思邈说得更明白:“养生之道,无作搏戏强用气力,无举重,无疾行。”“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这一运动养生的观点,极大地促进了道教各种导引术和内炼方法的发展,至今仍具有养生健身价值。“生命在于运动”就是其实质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