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苍蝇人2迅雷观看:教育的魅力是什么?——读《求真与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48:31

(《求真与创新——写给中小学教师》张刘祥著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6 月第一版)

      

读书,首先是在读人,老师对教育契而不舍的情怀溢满字里行间,也溢满读者的胸间。读着一页页清丽的文字,如享受甘美的醇酿、纯洁的清泉,作者全身心投入的愉悦传达给我,作者一心扑在教育上的激情感染着我。当从张老师营造的爱的教育中回归自我时,我豁然开朗:

    求真——真在大爱、真在情怀、真在课堂、真在尊重

   真在大爱。爱的真义是什么?“爱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张老师的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一切。我们从事的事业说到底就是“爱的教育“,我想起夏丐尊那个尖锐地指出教育空虚的刻骨铭心的比喻:无水之池不管是圆型也好,方型也罢,总是空虚的。教育是以爱激发爱、以爱感染爱的过程。现在的教育有爱的缺失之嫌,教育的爱这是一种大爱: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爱,教师对教育事业、教师对学生的爱,师生对人类、师生对祖国、师生对家乡、师生对科学的爱,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家长、学生对学习、学生的科学的爱……一路爱下来,就是用自己满腔的热血一笔一画地书写人间的真爱。教育求真,努力找回教育的本源,让大爱成就人类的智慧,让大爱伴随学生的成长,让大爱充满我们的生活。新教育追求幸福的学校生活、幸福的师生生活就是追求人间的的大爱。

   爱在情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尽管现在对这个定义有微词,但教师的责任是不会改变的,教育的情怀是决定教师实施教育成败的条件,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做教师的第一课,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献身教育事业、全身心地爱学生的情怀。我想在以后的教师资格审核中应有这一条,只有那些准备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热闹才有资格承担这个伟大的事业,只有那些有信心有决心付出爱是人可有资格从事爱的事业。

    只有献身精神还不满足教师的职业要求,理想和追求才是达到献身做教育目的坦途。“只要我们的教师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同时,再安排点时间读书、反思、写作,并能做到持之以恒,那么,我相信,你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你离教育家的距离也就不远了”(《求真与创新》11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说实话,我是在读到张老师今年3月8日在教育在线主题贴《走在教育的路上》后的一篇读书学习工作计划后,我才决心像他这一勤奋的。他要坚持每周做到:进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搞调研,读一本教育专著,写一篇有力量的反思文章等。我在3月10日根据自己的工作也给自己定下了每天最少有一节课进教室进行观察研究、每周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天在博克上写一篇文章的计划,一段时间以来,我感受到投入的快乐,收获了研究的快乐。虽然是刚刚起步,当我看到我校教师读我的文章(我主要写学校生活、我发现的教育问题、典型案例的探讨等)流露出被赏识、被理解的精神愉悦、幸福感时,我体会到做校长能够给教师以职业精神享受的力量。我的决心更坚定了,也促进我观察的认真与细致、促进我反思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理论高度的把握以及针对教学的作用等。再一次证明了:只要你认真做事了,过程的幸福就会充满你的生活。我带动了我校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研究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故事、读书反思等,现在我们教师读书成风,从1月8日到今天,读书笔记已经写到第二本的大有人在。教师们谈话讨论的都是教师和学生、学生的个性等等专业话题。这就是读书的魅力,这就是专家的引领,是张老师千里送来《求真与创新》的精神作用,是教育的情怀。

    教育工作者,不论你的身份与地位,只要与教育有关系的,就要用心中最为纯真的爱来工作,即使是行政领导。张老师就是榜样,他到学校与教师交流体会,引导教师学习读书提高素质;他进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体验学生的酸甜苦辣,摸索学生的学习需要;他潜心钻研教育理论,对课堂、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他用行动踏着自己的求真之路、创新之途跋涉着,求索着。我一次次被张老师的对教育的爱感动,一次次被他的执著感动。

   真在课堂。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质量制约着教育的质量,张老师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教育机智都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如集体备课、“打磨”精品课、课堂生成、课堂的细节、甚至教师拖堂,还有师生关系、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等,张老师以自己的丰富的实践体会和调查研究积累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意见。新课程一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阵地、生活的阵地,教师就必须从学生学习的心理、师生互促的关系、学生与教材教师的相互作用等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把课堂教学研究当做教师专业成长的桥梁,一步一步地进行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

    读着,我反思着自己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工作中做的大量工作:过失存在着:比如我们的集体备课有过流于形式,教师学习有过应付。正确的东西也不少:引领教师读书、开展“小故事,大智慧”教师演讲活动、进行“高级教师、教学能手每学期先做示范”活动、建立班级图书馆给师生专门读书的时间等。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引领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我不断地吸纳像《求真与创新》这样实实在在有指导意义的书以后,在我不断反思总结自己的学校和学习校经验之后会更理智、更踏实地实施研究。

    真在尊重。尊重即尊重人格,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内心潜在的成功欲望每个人都有,人都希望自己发现者,学生的这种心理尤其迫切。“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神经,一旦挫伤了一个人的自尊心,他会以十倍的疯狂、百倍的力量和你抗衡。”(《求真与创新》3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在教育这块土地上,人与人感情的交流应该先于理性知识的传授,高于理性知识的传授。师生良好的感情交流决定了教育效果的成败。

    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师生关系曲解为教师控制、指挥学生、教师教导学生,曲解为学生就是学习的“机器”,只要听话“万事大吉”,这种思想必然导致教育走上歧途。

    结合读书的体会,我引导教师发掘师生交往中可圈可点的点滴,我在《小故事,的智慧——问题研究之一》中写了我校张玉英老师“兜住学生的错误”的小故事,故事流露出教师对学生极大的宽容、尊重、信任,故事证实了教师尊重学是人格对学生一生的影响。

     创新——创新思路、创新学习、创新阅读、创新工作

说到创新,可能还有人认为创新就是创造,创新不在学校,大误!把平凡的事做好,把小事做好就是创新。

    创新思路。《菜根谭》(明洪应明著)有名言“念头起处,便从理路”,思路是导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争取时时事事有创新,就要在学习研究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路,更新观念。再说读书,“你作业都写不完,看什么闲书?”、“先完成作业再看书!”“读什么书啊,你的成绩这一还读?”这恐怕是家长和教师评价学生特别是学习暂时有苦难的学生常用的语言,甚至已经是口头禅了。张老师不这样认为,苏霍姆林斯基更是反对。当我们认识到读书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补充和延伸学生学生的空间、熏陶学生的道德的极大意义的时候,我们就会引导学生读书,让学生体验读书的精神享受。所以必须不断创新我们的思路,改变程式化的认识,让思路成为导引前进的动力源。

     创新学习。学习是人一生应有的基本生活状态,《求真与创新》给我们指出了教师学习创新是最重要的。就从读书学习看,读书的目的、读书的心态、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反思等等都要有创新。

    为欣赏的读书可舒展、丰满你的情绪;为指导而读书会寻得最佳的方法;为积累而读书会丰富你的学识……归根到底,读书可以完美你的人格、充实你的生活并“超度”你达到幸福的彼岸,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读书,可以改变你的生明属性”。

  《求真与创新》对教师读书,学生读书有很多论述,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方法。我以为教师读书只要做到用书的精神滋润自己的心灵就足亦,照搬照抄毫无意义。记得在给教师推荐读《给教师的建议》的扉页上,我信手敲出“让读书成为习惯,让思想美丽人生”的话,现在看,还真是切合教师学习的引导啊。

   创新阅读。阅读是学校生活的主题。翻开《求真与创新》,张老师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的阅读故事和关于阅读的思考令人耳目一新。教师的阅读不能成为功利的追求,学生的阅读不能定位在应付检查为学校赢得在督导评比中的几分。

   创新阅读,我以为首先是“读进去”,走进作者作品中与他们同呼吸共悲喜。特别是学生,当孩子与文本对话时,他们的灵魂随之激动、跳跃,随之欢乐或者痛苦,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掌握知识、自我教育、进行思考的过程。《求真与创新》、《给教师的建议》都强调着阅读对各类学生发展的作用,教师要把握一个引导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喜欢阅读、学会在阅读中开动大脑进行思考。

   创新阅读,还要“读出来”。阅读是学习,阅读是学习别人的思想方法。阅读的成败还要看你是否能借鉴别人的思想方法或者在他的思想启发之下去进行自我的实践和反思,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读进去、读出来”这就是阅读的创新。

   创新工作。教师的工作应是什么状态?也许你并没有考虑过,只是天天重复着备课、上课、辅导、批改、谈话等作业,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做着,认为这就是工作,这样的认识在一定意义上讲未为不可,平凡的、平常的教师工作就是这样的,其实这只是对表面意义、浅层次的教师生活状态的写真。“一个教师,从他走进教室、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他就拥有了自己的教育生命,也就拥有了自己的教育人生。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就应该活出教育生命的意义,书写教育人生的精彩” (《求真与创新》13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活出教育生命的意义”这才教师工作的追求,也应该是常态。因此,张老师一次次呼吁我们教师一定要从各个小环节、细微处入手寻求教育的真义,向着做教育家的目标努力。处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研究资源、拥有与学生零距离交流的优势,当我们已经把教师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时,请从维持生计的低水平思想中解放出来,给自己一个高度,给自己一个理想,把自己的工作做成“精品”吧!我们要以名家为路碑:“其实李镇西很平凡,只是把平凡人做的事、走的路进行了记载,经过严谨的思考后用理论把记载下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提升,所以成为教育家的李镇西是平凡教育工作者中的典范,即精品平凡人。”(见本人3月31日的博文《给专家的建议》)

    掩卷思索,《求真与创新》的求真意识,《求真与创新》的创新精神已沉淀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去了。

    做教育就是做学问,做学问要契而不舍!《求真与创新》做到了,张刘祥局长做到了。“一个教育局长的求真与创新之路”,出自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积极推进新教育实验的朱永新教授提写的《序》的题目,是对这本书最高的评价,也是对我的最大激励。

      

补记:得而“复失”的书

   认识张刘祥局长缘于教育在线,喜欢读他的文章缘于教育在线,读着他篇篇出自实践、对教育教学深刻感悟的文章,我更喜欢称他为张老师。当知道他的《求真与创新》出版的时候,十分希望拥有这本书,可是到书店寻找却一无所得,一无所得是因为我居住的小城对教育、对读书的淡漠。

    于是试着向作者本人索要,其实当时自己没抱任何幻想,与张老师素不相识,相隔千里的我虽然也说明自己是个教育工作者,虽然也说自己喜欢读这本书,但……

    没想到3月19日传达室送来了我的邮件:一本书。一看落款,我激动得无以言表,是千里之外的张老师给我邮寄的,淡雅的封面、素洁的装帧,我爱不释手。我的感动感染了其他老师,因为我经常买书、从网上、从书店,所以只要书到,老师们就会马上聚拢来,动手翻看、阅读。李晓红老师不好意思地说:张老师,我先读这本书好吗?能不借吗?我只好“忍痛”暂时“割爱”,爽快地答应了。是因为共同的爱才有了“寄书——借书——读书”这样的循环。

    3月28日,李晓红老师把书还给了我,同时还回来的还有她厚厚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