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肠子出来了图片:基于系统论的节庆产业运行机制研究 —— 中国毕业论文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2:42:34

基于系统论的节庆产业运行机制研究


    连建功(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系,河南郑州450044)[摘要]大型节庆活动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应,还在促进区域和谐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和文化经济的发展,以大型活动为载体的节庆产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但其产业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管理错位、市场混乱、政策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文章基于系统理论,从动力机制、支撑系统、调控机制等方面探讨其运行机制,提出了有利于我国节庆产业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节庆产业;制约因素;运行机制;系统论
    [中文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288(2011)04-0021-03[收稿日期]2011-05-28[基金项目]2010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河南省旅游文化强省发展战略研究(D460)[作者简介]连建功(1980-),男,河南新乡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旅游策划、节事活动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我国节庆资源丰富多彩,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又产生了许多以拉动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为目的的现代节庆,如青岛国际啤酒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洛阳牡丹花会等,我国节庆产业初见规模。但从产业运行的角度看,其发展远没有达到产业化、市场化的高度,活动策划与管理、融资与发展、政策和人才保障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对其运行机制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节庆产业要素及特征
    节庆产业是一系列从事节庆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经营性行业集合体,从产业属性角度看隶属文化产业的范畴。依据产业集群理论[1],节庆产业的构成要素应包括三个层次:核心供给层、相关供应层、外围支撑层。其中核心层为节庆活动举办主体,可能是政府,也可能是企业;相关供应层是产业相关要素的供应商,如物流、酒店、餐饮、礼仪等企业;支撑层主要是指政府和相关的行业协会,为节庆产业的运行创造环境。从其产业运行的角度来看,节庆产业具有以下特征。
    1.生产过程属于精神产品的生产
    节庆产业的载体是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从生产过程来看源于两个方面:其一,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很多传统节日都有举办各种庆典的习俗,人们在活动中享受节日带来的欢乐,通过活动感受生活的无限美好。其二,基于举办地自然、文化特色的活动策划,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当地形象和知名度,以此带动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例如潍坊国际风筝节、洛阳牡丹文化节、自贡国际灯会等。这些活动立足本地资源,针对外地客商和旅游者进行策划,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其生产过程都属于精神产品的生产,都是当地文化和特色展示和销售的过程。
    2.销售过程属于物化的精神和精神的物化节庆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节庆的本质也是文化的、精神的,但精神产品的生产并不是不需要任何的物质载体,从产品的销售过程来看,节庆产品属于物化的精神和精神的物化。不管是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庆,还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青岛国际海洋节等现代节庆无不隐含着某种文化内涵,其彰显了节庆最初的举办精神和理念,是物化的精神,只有这种文化内涵的贯穿才能使节庆得以持续发展。同时,也正是这种文化内涵的存在,才使得这些节庆能够长久不衰。然而,这种文化必须在活动中用“物”得以展现,将人的精神、思想用有形的物质予以表现。比如用月饼、祭月、赏月等表示中秋团圆之意,用粽子、赛龙舟标志端午节纪念屈原之意。对于现代节庆来讲,举办地历史、资源、特色文化的展现更需要有实实在在的物质和活动,并把这种物质和活动与消费者的参与、体验、娱乐结合起来,这就是精神的物化。
    3.生产目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节庆集聚效应使其可以在短时间内为举办地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成功举办节庆能够使当地的形象和知名度得到提升,具有显著的社会效应[2]。所以,从生产目的上来看,节庆产业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通过举办地文化的活动展示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般情况下,越是市场化程度高的节庆产品,经济利益诉求的目的性越强。不过,成功大型节庆会不自然的成为区域和城市营销的工具,因此,政府部门举办节庆并不看重一时的经济收益,招商引资、城市宣传、文化展示、与民同乐等都是节庆固有的效应。
    二、节庆产业系统及运行机制
    系统是构成一个相互连接整体事物的集合体。它具有整体性、目的性、层次性、调节性以及繁衍性和延伸性等属性[3]。节庆产业是一个对节庆活动进行产业化、市场化,对节庆产品进行生产、交换和消费的产业。
    它是一个连接节庆和节庆生产、交换和消费的集合体。它的核心产品是活动,其生产与消费的过程表现为政府、旅游、文化等相关企业作为生产主体通过举办相关活动为自己带来直接收益、间接投资或者形象和知名度的提升;企业、旅游者和民众等消费主体通过参与活动获得精神宣泄和体验。在此过程中,工商、物流、酒店、餐饮、商务、礼仪、媒介等利益相关者参与促使节庆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完美对接,从而保证了节庆产业系统地的正常运行。
    节庆产业的运行机制是指节庆产业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推动整个系统运转的形式和功能。其运行是以组织系统为载体,以利益和竞争为推动力,通过市场的价格、供求和竞争等手段实现优化资源配置,调整节庆产业结构;同时国家通过相关政策实行宏观管理、调控和保障,从而推动节庆产业的健康、协调、持续的发展。依据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节庆产业运行机制是动力机制、支撑系统和调控机制三个部分构成(图1)。
    图1节庆产业的运行机制的系统构成1.节庆产业运行的动力机制各经济主体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对经济利益目标的追求形成了产业运行的经济动力,生产系统、需求系统和中介系统是节庆产业运行的核心。在利益关系明确的前提下,节庆生产系统和需求系统在中介系统联系下实现完美对接。并引导人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的空间移动和转移,从而推动节庆产业的运行发展。
    从当前节庆产业的生产系统来看,国内节庆缺乏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之所以中国节庆产业不能拉动居民的消费心理,缺乏的是节庆创新。节庆靠的是独特主题和充满个性化的策划,个性化是节庆保持长久生命力的致胜法宝。节庆要保持个性化,必须坚持常办常新:一是策划有“亮点”的主题活动,提高大众关注度。
    二是策划有“热点”的主题活动,形成社会热点。三是策划有“卖点”的主题活动,增强商务运作能力[4]。从节庆产业的需求市场来看发展潜力巨大。节庆本质上就是当地人一种“精神宣泄”手段,自古以来,传统节庆一直得到民众的欢迎和青睐,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节日情愫”。若能够把握好这一点,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对传统节庆进行现代包装或对现代节庆进行详密策划,一定能够激起广大民众的参节激情。当然节庆组织、旅行社、交通、文化媒体等中介的出现能够很好的促使节庆生产系统和需求系统的契合,生产方获得经济、社会等效益,需求方获取一定的心理满足和体验,从而完成节庆产业的运行机制。
    2.节庆产业运行支撑系统
    节庆产业需求系统、供给系统、中介系统组成的动力系统只是一个结构紧密的内部系统,在其外围还形成一个由政策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人力系统等因素形成的支撑系统。没有支撑系统的后勤保障,节庆产业的动力机制就根本不能运行,因此,要保证节庆产业的顺利运行,对其支撑系统的优化至关重要。对支撑系统的优化要把握系统中每一个要素的优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法规完善、资金充足、人才充裕的环境才能够保证旅游节庆的成功举办[5]。在这一系统中,经济保障处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因为不管何种类型的节庆活动,资金的获取都是第一要务,因此政府和企业就要多方筹资为节庆产业提供资金保障;文化是节庆的灵魂,不仅是节庆活动核心,也是节庆活动得以持续发展的法宝,需要在节庆举办过程中贯穿始终;同样,人才的获取和培养,相关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也发挥重要作用。
    3.节庆产业运行的调控机制
    节庆产业运行的调控机制主要是由市场配置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两部分组成,其基本功能是将产业系统内的各个利益主体、决策主体的经济动力和经济运行目标挂钩,使微观主体的活动和产业经济运行相连接。
    市场调控机制能够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有效发挥作用,调动节庆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也有不足的方面,比如市场解决不了总量的问题,很容易出现节庆主题雷同,区域不协调等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政府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促使节庆产业健康发展。同时,大型节庆的举办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是一项系统工程,完全由单体企业去协调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节庆产业的运行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调控都是不可或缺的。
    实践证明,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运作是一种比较适用于中国国情的活动运作模式[6]。这种运作模式的特点是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活动开展,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相关法律政策、维护旅游节庆市场秩序、保护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等,以政府名义进行召集和对外的宣传,并对承办企业进行引导;而市场运作则是节庆活动的举办过程,交给企业来运作。比如节庆的策划和设计、营销机制、品牌打造、服务水平、旅游商品等。节庆的冠名权、赞助商、广告宣传等方面采用市场竞争的方式,激励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参加。市场化运作,“以节养节”的举办模式是旅游节庆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三、节庆产业运行的制约因素
    1.管理因素节庆外延的综合性决定了其管理的多元性,一般情况下,文化民俗类的节庆由文化部门负责,旅游类节庆由旅游部门管理,商业贸易型的节庆由工商部门管理,体育赛事类的节庆由体育部门管理等。但很多节庆是综合性的,具有旅游、文化、商贸、赛事、会展多方面的功能,很难说清属于哪一类,这就为体制管理带来了难度。即使能够确认是什么类型的节庆,其举办过程不免也会涉及到文化、旅游、交通、商贸、工商、建设、文物、消防等多个部门。同时,由于活动能够为当地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其多头管理的局面就出现了,再加上活动举办的周期性和时间性,管理组织的临时性使得当前节庆管理体制很不完善,出现问题后又出现各部门相互推脱的现象,责任划分难度较大,这种情况下举办大规模、高质量的节庆显然是不可能的。当前,上海、青岛、宁波等地开始设置直接隶属于市委的节庆办公室,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节庆管理多头性的问题,不过其协调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2.市场因素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精神消费需求日益膨胀,特别是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邻里之间的交流日益减少,白领阶层工作压力逐渐加大,人们迫切希望特定时期走出家门,参与体验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政府和企业举办的节庆也层出不穷。但是,从节庆产业市场运行的角度来看,却出现“两头热,两头怨”的奇怪现象,即民众和政府都渴望节庆,导致节庆数量倍增,结果却是民众对节庆失望,举办方也得不到的预期效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从供给方来讲,大部分的节庆是由政府举办的,其举办目的是宣传形象、扩大知名度,招商引资等,活动的策划设计多是针对外地旅游者或投资商。而节庆活动的需求方主要是当地民众,他们希望能够参与体验尽情精神宣泄的活动,而高额的票价把他们排斥在外,不免会怨声载道。同时,供给方活动的平淡无奇,缺乏创新也使原本丰富多彩的节庆变得冷冷清清。
    3.政策因素发展节庆产业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政策的规范管理。政府应该根据产业市场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节庆产业政策,保证节庆产业依法发展、依法经营。但是,从当前节庆产业运行的政策保障来看,其隶属的文化产业或旅游产业的立法都显得明显滞后,在国家《文化产业法》、《旅游法》等相关法规没有出台的情况下,节庆产业立法任重道远。其实,早在2004年,中外民俗专家就开始呼吁立法保护中华传统节庆文化。从相关立法来看,2006年国家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审议通过《展会知识产业保护办法》;2007年实施了《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等管理法规;从2008年开始,国务院又把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庆列为法定假日等。这些法规虽然没有直接对节庆产业的发展进行规范,也不能上升到根本法的角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对节庆产业的发展提供契机。
    4.人才因素
    节庆产业要想实现优化升级,跨越发展,离不开知识和人才。特别是对当前我国节庆产业的发展初期,高素质的管理和服务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和国外节庆产业相比,包括上海、青岛、大连等国内知名城市节庆人才都比较缺乏。当前很多节庆管理人员多是政府要员或者社会人士兼职,但节庆产业管理和一般的行政管理不一样,它有自己的运作规律,除非专业人士,并不是每个人都精通的。所以我国很多知名节庆从策划到管理,都从世界范围内招聘人才,甚至请一些策划方面的世界级大师作节庆的参谋,使得中国的节庆运营迈向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