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火锅的做法大全:太极拳基础理论要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37:17
太极拳基础理论要言听风阁 文 2010年11月
现传的太极拳主要有五大式,陈杨吴武孙,另外还有一些由此五大式衍生的门派。但是不论是谁家谁式、何门何派,所有的太极拳都是具有同样的要领,就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以及王宗岳、武禹襄 、李亦畲三人的围绕《拳论》所做的若干文章。虽然武禹襄 是武式太极拳的缔造者,但是他在河南发现的王宗岳拳论和他本人的研究却为所有当时的太极拳门派所接受,视为太极拳的经典理论。后来的陈鑫、孙禄堂、杨澄浦等都用到这个理论来教学、写文章。应该说,不管是陈杨吴武孙还是哪一个分支流派,只要符合拳论,就是正宗太极,凡自己改造而不符合拳论者,都是偏离了太极拳,哪怕师傅很正宗,拳也已经失去了太极精髓。
我把这些文章收集在一起,不做注释,只为了时时多看几次,发现练拳过程当中,每看一次都有不同收益,所以,只能在不同时间写一些心得体会,真的无法一次性注释出来。
原文如下:
王宗岳
《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太极拳 十三势释名(詮真)》:
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分绷、履、挤、按、采、裂、肘、靠,进、退、顾、盼、定也。绷履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裂肘靠,即韩坤巽艮,四斜角也。此八褂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太极拳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尤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需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祥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惜。
《打手歌》
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聚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 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武禹襄
十叁势行功要解
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发劲须沉看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後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间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後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後不先。
精绅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後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後能极坚刚;能黏依,然後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馀。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太极拳论要解
解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贴背,敛人脊骨。要静,内固精袖,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末展,劲断意不断。
十三势说略
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气宜鼓汤,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後,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四字秘诀
敷:敷者,运气於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於化也。
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後,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打手撒放
掤上平業入聲噫上聲咳入聲呼上聲吭呵哈
身法八要
涵胸,拔背;裹裆,护肫;
提顶,吊裆;松肩,沉肘。
注一:护肫--肫音谆,禽类的胃,此处借指人体的大腹部位。
即随时以手或小臂保护这一部位。
注二:裆--原字为肉字旁,因电脑打不出,暂以衣字旁裆代替。
释原论武澄清
《动》:“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分为阴阳之分,合为阴阳之合,太极之形如此,分合皆谓已而言。“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懂劲之谓也,揣摩日久自悉矣。
《引》:“引劲落空合即出”,“四两拨千斤”,合即拨也,此字能悟,真有夙慧者也。
“左重”、“右重”、“仰之”、“俯之”、“进之”、“退之”是谓人也。“左虚”、“右杳”、“弥高”、“弥深”、“愈长”、“愈促”,是谓已亦谓人也。虚、杳、高、深、长,是人觉如此,我引其落空也。“退之则愈促”,促迫彼无容身之地,如悬崖勒马,非懂劲不能走也。此六句,左右前后上下之谓是矣。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是比“活似车轮”而言,乃已之谓也。一边沉则转,两边重则滞,不使双重,即不为制矣!是言已之病也。硬则如此,软则随,随则舍己从人,不致胶柱鼓瑟矣!
按:《动》、《引》等字,疑为传抄衍文。“太极之形如此,分合皆谓已而言”,这句读有以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改作“太极之形,如此分合,皆谓已而言”较妥当。
打手论
初学打手,先学搂、按、肘。此用搂,彼用肘;此用按,彼用搂;、此用肘,彼用按.....二人一样,手不离手,互相粘连,来往循环,周而复始,谓之“老三着”。以后,高势、低势,逐渐增多,周身上下,打着何处,何处接应,身随劲(己之劲)转。论内劲,不论外形。此打手摩练之法,练的纯熟时,能引劲(人之劲)落空合(拔也)即出,则艺业成矣。然非懂劲(此劲兼言人已),不能知人之劲怎样来,己之劲当怎样引。此中巧妙,必须悟,不能由传。心知才能身知,身知胜于心知。徒心知尚不能适用,待到身知,方能懂劲。懂劲洵不易也。
原注:
搂,本音楼,牵也。又,龙珠切,.曳也,挽使伸也。俗音吕。
总论武汝清
夫拳名太极者,阴阳,虚实也,阴阳明,然后知进退,进固是进,进中有退,退步仍是进,退中隐有进机,此中转关,在于身法,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则精神提得起,气沉丹田,而裹裆护臀,则周转便捷,肘宜曲,曲而能伸,伸则支撑得势;膝宜曲蓄,蓄而后发,则发劲有力.
至与人交手,手先着力,只听人劲,务要由人,不要由己,务要知人,不要使人知己,知人由上下前后左右自能引进落空,则人背我顺,此中转关,在于松肩,主宰于腰,立根在脚,但听命于心,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上下一气,既所谓立如枰准,活似车轮,支撑八面,所向无敌,人劲将来,未能发出,我既打去,谓之打闷劲,人劲已动,我早静待,着身便打去,所谓打来劲,人劲已落空,将欲换劲,我随打去,此谓打回劲。由此体验,留心揣摩,自能从心所欲,阶及神明焉。
李亦畲拳论
五字诀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已,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迟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已。后身能从心,由已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披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擎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手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故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臂,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未由领悟,余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日进有功矣。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合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
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臂相系,下于两腿相随。
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按定彼劲,披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胞弟启轩尝以球譬之:如置球於平坦,人莫可攀跻,强临其上,向前用力——後跌,向後用力,前跌。譬喻甚明,细揣其理,非「舍己从人」、「一身一家」之明证乎?得此一譬,「引进落空」、「四两拨千金」之理,可尽人而明矣!
撒放秘诀
擎、引、松、放
擎起彼身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太极拳小序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乏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面好之,常与比较,不肯轻易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丰癸丑(1853年),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廿余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于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
光绪辛己(光绪七年即公元1881年)中秋念六日亦畲合氏谨识
敷字诀解
敷」,所谓「一言以蔽之」也。人有不习此技而获闻此诀者,无心而白於余。始而不解,及详味之,乃知「敷」者,包获周匝,「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气虽尚在自己骨,而意恰在彼皮膜外之间所谓「气未到而意已吞」也。妙绝!妙绝!
虚实图解
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上图举一身而言,虽是虚实之大概,究之周身,无处无虚实,又离不得此虚实。总要连络不断,以意使运动。非身子乱手足乱换也。虚实即是开合,走架、打手著著留心,愈练愈精,功弥久,技弥巧尚矣!
十三势架
武禹襄始创的太极拳架,拳势为55式。以1881年李亦畬手抄“老三本”拳谱的记载为准。此谱只列名,不排序列号,在手抄“老三本”中“郝和本”与李亦畬“自藏本”拳架名称也略有差异。“自藏本”有55式,“郝和本”有54式。$c*[%w$U.B#D.{9Z
以下为李亦畬“自藏本”:
1.懒扎衣
2.单鞭
3.提手上势
4.白鹅亮翅
5.搂膝拗步
6.手挥琵琶势
7.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势
9.搬揽捶
10.如封似闭
11.抱虎推山
12.单鞭
13.肘底看捶
14.倒撵猴
15.白鹅亮翅
16.搂膝拗步
17.三甬背
18.单鞭
19.云手.
20.高探马
21.左右起脚
22.右伏虎势
23.转身踢一脚
24.践步打捶
25.翻身二起
26.披身
27.踢一脚
28.蹬一脚
29.上步搬揽捶
30.如封似闭
31.斜单鞭
32.野马分鬃
33.单鞭
34.玉女穿梭
35.单鞭
36.云手
37.下势
38.更鸡独立
39.倒撵猴
40.白鹅亮翅
41.搂膝拗步
42.三甬背
43.单鞭
44.云手
45.高探马
46.十字摆莲
47.上步指裆捶
48.上势懒扎衣
49.单鞭
50.下势
51.上步七星
52.下步跨虎
53.转脚摆莲
54.弯弓射虎
55.双抱捶
①“郝和本”无第48式“上势懒扎衣”;
②“郝和本”原文在第49式“单鞭”下放入“下势”二字,却又被涂去,故缺此式;
③“郝和本”最后还有“手挥琵琶势”共54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