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想开头怎么写:解析《浙东唐诗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9:22:22

解析《浙东唐诗之路》

唐诗宋词已经是我们耳熟木然的了,随口就可以说出,唐诗300首。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绍兴学者从《全唐诗》和有关方志中发现,到过浙东的唐代诗人有400多位,占《全唐诗》收载诗人总数2200位的百分之十八多,诗人们所写并留传至今的浙东唐诗有1500多首,从而提出“浙东唐诗之路”的命题。很快,“浙东唐诗之路”这个名称风行于世,并经中国唐代文学会正式行文确认。应该说这一名称的提出,对唐诗和唐代文人的研究,扩大浙东地域的知名度,发展这一地区的旅游业乃至带动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些唐代诗人的行踪和他们所留下的诗篇进行分类,再对照一下所述的实地方位,可以发现许多唐诗与命题中的“浙东唐诗之路”这条线路并不吻合,也就是说1500多首诗大多数并不产生于这一条线路。

路,是供通行的通道,有陆路,也有水路,通过路,可以从甲地到达乙地。例如丝绸之路,是指从长安出发,经陕西、甘肃、新疆,跨葱岭,再经中亚到达地中海东岸,全长7000多公里。商人们在行经的路上可能也作一些少量交易,但毕竟不是目的。又如海上丝绸之路,是从中国的广州、泉州、宁波等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到达红海沿岸西非国家。形成于公元六世纪的茶马古道,从云南思茅、普洱为起点,经大理、丽江,再经川藏、滇藏两线,直到不丹、尼泊尔、锡金、印度。这些路都是因交通需要而开辟,服务于两地的交流。

命题中的“浙东唐诗之路”是怎样一条路呢?据权威学者介绍,“是由浙东运河西段、曹娥江、剡溪构成的,总长约190公里。”(《越文化研究通信》2004年第4期第一版)可知190公里长的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水路,起点在钱塘江南岸的西兴,终点在剡溪的发源地天台山。

天台山在唐代确实是一处名胜,由智顗创立的天台宗在中国佛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白诗中多处提到“天台”,如“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赠王判官》)“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送友人寻越中山水》)然而不论天台的地位何等重要,它毕竟不是大量唐代诗人到越地来的主要目的,从他们留下的诗篇看,有关天台的诗不能算是重点。

当然浙东唐诗之路有别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那是作交通的,是去交易的道路,而浙东唐诗之路是作为旅游线路被提出来的。不少唐代诗人在浙东运河、曹娥江、剡溪这一条路上留下了诗篇,把这些诗连起来,可以形成一条“诗路”。但是这部分诗在全部浙东唐诗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即使把与浙东运河并行的,作为交通的镜湖水道也算在190公里当中,虽然份量有所增加,但比例仍然有限。可以说,产生于这条线路上的唐诗不是全部浙东唐诗的重心。

那么那许多纷至沓来的唐代诗人所向往的地方在哪里?他们所吟咏的对象主要又是哪些?如果我们把留传下来的浙东唐诗过目一下,可以明显发现他们向往的地方和吟咏对象除了风光迷人的镜湖外,更多是的镜湖源头之一若耶溪,令人目不暇接的山阴道,佛门重地云门寺以及属于会稽山区的秦望山、射的山、石帆山、樵风泾、禹穴,还有西施遗迹、秦皇遗迹等。这些名胜景点都不在190公里长的水路上,而且吟咏这些名胜景点的诗篇又是浙东唐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部分,其中直接写若耶溪的就有:

綦毋潜《春泛若耶溪》,崔颢《入若耶溪》,刘长卿《上己日越中与鲍侍郎泛舟耶溪》,朱庆余《过耶溪》,孟浩然《耶溪泛舟》,李绅《若耶溪》,皎然《若耶春兴》,丘为《泛若耶溪》,宋之问《游禹穴回出若耶》、《泛镜湖南溪》(“犹闻可怜处,更在若耶溪”),李白《越女词》(“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元稹《寄乐天》(“石帆山崦五云溪”,五云溪即若耶溪),独孤及《同徐侍郎五云溪新亭重阳宴集作》,顾非熊《入云门五云溪上作》,刘禹锡《酬谢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明日汉庭征旧德,老人争出若耶溪”),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若耶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严维《征镜湖故事联句》(“溪边寻五老,桥上觅双童”),孟浩然《题云门山寄越府包户曹徐起居》(“耶溪溯林湍”)。以上只是咏若耶溪诗的其中几首,这条溪虽然不长,却是一条真正的诗溪。

写云门寺的还有萧翼《留题云门》、孙逖《宿云门寺阁》、宋之问《宿云门寺》、白居易《宿云门寺》、http://www.cdkangning.com/赵嘏《游云门寺》、元稹《游云门寺》、许浑《云门五溪》、韦应物《往云门郊居途经迥流作》,杜牧除了写《云门寺》诗外,在《念昔游中》又回忆:“云门寺外逢猛雨”;秦系的《山中奉寄钱员外兼苗发员外》诗中有“高吟丽句惊巢鹤,闲闭春风看落花”句,后人专门在云门山下建了一座“丽句亭”,在此刻上许多有关华章丽句。

若耶溪是一条与曹娥江平行,不相连通的江溪,从郡城(今绍兴城区)东侧向南,一直伸入到平水以南山区,樵风泾、云门寺等著名景点名胜均在其上游,这里距从浙东运河到曹娥江再到天台山的线路相去甚远。大量与若耶、云门、樵风有关的诗篇是浙东唐诗中最有知名度,最令人注目的部分,先后被收入包括《唐诗三百首》在内的各种选本。

在唐代,大多数诗人渡浙江后不是马上到天台这个目的地,而是落脚在属于今绍兴县的镜湖周围,主要是在郡城,从这个核心出发再延伸到周边,包括剡溪、沃洲、天台等地。在400多位诗人中,有的是到这里来任职,如宋之问、元稹等;有的是在这里定居,如贺知章、方干等;当然更多的是时间长短不等的暂住,其中严维在越州生活了十余年。他们在这核心处留下了许多佳话逸事,如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在云门山下仿兰亭雅集,撰有《三月上巳祓禊序》。被誉为唐代浙东诗坛领袖的严维,在这里与诗人们联诗唱酬。唐德宗时任宰相的齐抗,入朝前在秦望山北的石伞峰下筑室隐居,名齐抗书堂,又名昌园精舍,他入仕后将舍付与其弟齐推。元和元年(806)浙东观察使杨於凌及僚属等人在此与齐推举行诗会,陈谏的《登石伞峰诗序》写道:“斯地也,斯文也,必传与后世,与兰亭、东山俱为越邦之不朽者矣。”

诗人们在镜湖周边所留的诗文简直是目不暇接,除了上面已举的有关若耶溪和云门寺诗外,孙逖、胡曾分别写有咏涂山诗,李邕在法华山书碑。贺知章在宛委山有《龙瑞宫记》,顾况有《石伞峰铭》,独孤及有《日铸岭》诗,陆龟蒙有《梅山子真泉铭》,薛据写《登秦望山》,胡曾又写《会稽山》诗,孙逖又写《寻龙瑞宫》诗,徐浩有《谒禹庙》诗,陆羽有《小舜江》诗,李绅有《龟山》诗,钱起有《仲春晚寻覆釜山》诗,任翻有《葛仙井》诗,徐凝有《香炉峰》诗,孟浩然有《题大禹寺》诗,唐彦谦有《游阳明洞》诗,方干有《宝林山禅院》诗……。距190公里线路更远的还有骆宾王的《早发诸暨》、鱼玄机的《浣纱庙》、楼颖的《西施石》、张虫宾的《范蠡故宅》。写过“秦望峰前禹穴西”的刘禹锡还到过会稽山区南边东阳岘山,留有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