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116回概括50字:华夷大防,忠臣后世无人昌——金日磾小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0:00:04
[历史随笔]历史的天空•;华夷大防,忠臣后世无人昌——金日磾小记点击:2270  回复:35 作者:DeiGa  发表日期:2005-9-10 8:26:00
回复 
         初看《汉武大帝》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便对金日磾这个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不说徐冲这个超级男模确实帅,演得也棒,单就其以匈奴亡国之身,而居庙堂之高的经历,也足以狠狠的吊了我的胃口。
  秦汉之际,中国初定,汉匈争霸的硝烟,为后世愤青们留下了太多的臆想空间。诸如“封狼居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匈奴不灭,无以家为”等等,皆成了欲霸天下的痴念;浑不知,留给“外夷”的是累累白骨,以及“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哀鸣。当然,匈奴那时候也不是什么好鸟,自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白登之围,到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反击匈奴的近80年时间里,汉朝靠的主要是“和亲”政策,避免匈奴的大规模进攻,同时依托长城实施要塞防御,期间互有胜负,匈奴处于比较明显的优势。(说白了,就是靠送女人给人家,换得和平,看来果然还是我们汉族女子有魅力些;但其实主要靠的还是长城防线,匈奴游牧无城,长攻难以为继,稳固防御、积极推进的政策,是历经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以及后来楚汉之役磨难,民乏国弱的汉朝的唯一出路。套用红朝世祖邓公的一句话,就是“韬光养晦”)。引申一个题外话,长城自始皇帝建立到明亡的近1800年漫长岁月里,可以说是藩卫中国必不可少的屏障,那么,始皇帝修长城,功焉?过焉?
  日磾(音mi'di,为什么这么念,我也不知道)就生长在这样一个火红的年代,本是匈奴西方守将休屠王的太子。元狩二年春(前121年),武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中国对外扩张中,古来第一人,要好好记住;况青春年少,必意气风发,生子当如孙仲谋怕改为霍去病更有气势些!),以一万骑兵穿越焉支山,快速突击千余里,斩8000余人,击破匈奴休屠王部,并将其祭天的金人虏为战利品(金人即佛像,这个金人也很有说头,有人根据武帝祭它用烧香而非猪头肉,引出佛教入中土的“霍得金人说”,待考!)。是年夏天,霍去病又联合了数万骑兵,突入陇西、北地二千里冲击匈奴;在张掖县附近的祁连山下,斩三万余人,并俘虏了包括匈奴亲王、亲王母亲、亲王媳妇、王子在内的70余人,可谓大获全胜。这一仗杀得彪悍的匈奴人心惊胆颤,哀鸣“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奠定了汉朝对匈奴的绝对优势地位。
  此时,匈奴伊稚斜单于对休屠王、浑邪王在西方战事中的屡屡失败很不满,打算将他们诱骗过来杀害。两王非常害怕,就计划投降汉朝。本来既已有了降意,其势已成骑虎、箭引在弦不得不发,便无回头之路;可是关键时刻,休屠王又打起了小算盘,认为自己在西方的战役中并没有太大的损失,单于未必一定会将自己置于死地,因而又不愿意投降了。他却没有想到,走到这一步,那容如此首鼠两端、嬷嬷唧唧,与浑邪王之间只能出现你死我活的结局了;或许他也想到了,只是下手没有别人快而已。反正最终的结局是浑邪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率兵杀死了休屠王,并带领他的部下总共四万多人投降了汉朝,被武帝封为漯阴侯、食万户;而可怜的日磾和他的母亲、弟弟却被充入宫中为奴,给里面的官儿养马,时年十四岁。说起来,这个浑邪王也挺不仗义的,为自家性命计,杀了休屠王也还罢了;既然已封侯、食万户,想必待遇不薄,却也不念在往日同僚的情份上,拉日磾家一把,而是眼睁睁的看着被送入宫中为奴。就这点来讲,我倒宁愿相信休屠王是上了贼船下不得,活活被贼人做了板刀面,算是一冤死鬼。
  往前推算,日磾出生的的时间当在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此时武帝二十一岁,已经在奶奶窦太皇太后的管制下当了五年皇帝,也是满腔意气风发的抱负被压抑的五年。年轻人,忍字心头一把刀,何况帝王之尊,据此就可以看出武帝的不一般来。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儿,窦老太太薨了,这下武帝可是舒坦了,压抑多年的理想终于能在手上一步步的实现了,换相、换将、换黄老为儒学、加强中央集权、积极准备解决匈奴问题等等,重大方针的调整不一而足。一系列的治国方略,把文景之治后本已国力雄厚的汉朝,推向了中国历史上盛世的颠峰。而此时匈奴的情况如何呢?元朔二年(前127年),军臣单于崩,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打败继承者、军臣单于的儿子於单,自立为单于,迫使於单投降了汉朝。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自己家里闹得乱哄哄的,也就难免被别人虎视眈眈了。果不其然,仅仅5~6年后,匈奴就由极盛转衰,日磾就是成长在这样一个此消彼涨的分水岭阶段,我想这对于他其后的经历必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说不定那时便已有了仰慕我央央中华的心思也未可知!
  日磾在宫里不知养了多少年马,史书上没提,只说是“久之”。直到有一天时来运转,武帝打算搞花车游行吃花酒,不知道哪根筋儿没转过弯儿来,居然想起来要看看马;这样的娱乐活动,想必平日里武帝就不会少,也不大可能回回都想看马,因此,后面发生的事情总有些偶然因素在里面的。武帝在美女如云的簇拥下,让日磾等十几个马奴牵马自殿下通过,有三件事情引起了他的注意:
  (1)“莫不窃视,至日磾独不敢”,其它人都偷偷的看皇帝、或许还有美女,只有日磾一个人不敢;想想看,奴隶一睹天颜怕一生中是绝无仅有的机会,谁不乘机多瞅两眼,增些跟儿孙们吹嘘的本钱(想当年,主席可是跟俺握过手的,肉呼呼的可真温暖啊:))。史书上说“不敢”,从后来日磾的经历看,怕确实是不敢,估计是在中国待久了,知我中华之博大,非彼等夷狄之可比,仰慕上邦之情油然而起。
  (2)“日磾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汉承秦制,一尺约合现在的23.1cm,那么日磾就是一个近190cm的大高个;草原上的骑射生涯,必定使他身材修长、肌体健硕、肤色古铜;加上长于贵族世家,异族风情、面庞峭俊、略带忧郁、举止斯文等等的气质,必定使他卓然而立的突兀出来。说不定,就是因为美女们频频窃指,引起了武帝注意。
  (3)“马又肥好”,就算因为是匈奴人,知道一些养马的常识,但之前也不可能真正的去养过马。能把马养到这么突出表现的程度,说明日磾确实是很不简单。试想,一贵族子弟、又是一大帅哥,却沦落到这般田地,正常情况下都会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从而对现实产生极度的不满,能不把马养死就不错了,哪里谈得上养肥!能做到这一点,说明日磾修身有方,也注定了其后必定发迹,胡儿不易啊!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你现在做什么工作,多么的讨厌它,只要你食君之禄一天,便应尽力忠君之事一天;你现在所做都是在为你自己的未来做准备,总有一天会对你有所帮助,你如果现在没有感到,那是因为那一天还没有来到罢了!所以,历史总是由隐于偶然的必然所构成的,深以为是。
  
  武帝对此感到很惊讶,召他上前询问,日磾便将自己的身世一一告知。武帝由此对他另眼相看,当日便让他沐浴更衣、赐给衣帽,任命为马监,后来升为侍中、驸马都尉,一直作到光禄大夫,一个正二品的大官儿。因为日磾的父亲休屠王,曾制造金人用来祭祀天神,所以武帝赐日磾姓金,这便是金日磾的由来,还取了一个汉人的字,翁叔。这也是我国金氏的起源之一,现在凡是姓金的汉人,恐怕多少都可能与这位先生有些关联,都带有匈奴的血脉,尤其陕西西安古为汉都,那里的金姓人家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璞玉之于深山,华光尽掩,然其气冲牛斗,非常人所能观也,独和氏能识之,以成其千古!武帝在识人用人的正确性与胆量方面,确实是非常高明的,从启用年轻的霍去病就可窥一斑。他就看了金日磾一次,就知道此人必堪大用,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金日磾不仅救了武帝一命,还是他儿子昭帝的周公之臣。不过,我觉得当时武帝启用金日磾,怕还是主要想为日后汉匈关系埋下一些伏笔。
  自此以后,金日磾日益受到武帝的宠爱,他本人也非常小心谨慎,从未有过过失,武帝对他十分信任,常常赐以厚赏;出门的时候,还喜欢让他陪乘车上,回宫后在左右随侍。如果不是武帝本人雄才大略,我都要怀疑他有龙阳之癖了(这么个大帅哥不搞到手,岂不憾哉:))。很多皇亲国戚都私下抱怨说:“皇上不知从哪儿找来个‘胡儿’,竟然当成宝贝。”汉武帝听后,不以为忤,反而更加厚待金日磾。
  
  金日磾的母亲也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做为匈奴女子,想必文化水平不会有多高,甚至可能是文盲;但是,她教育她的两个儿子却很是得法,连武帝都有所耳闻,非常赞赏。后来因病去世,武帝下诏为其画像悬于甘泉宫中,署名“休屠王阏氏”,这种待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唐太宗绘功臣像置于凌烟阁,为后世良臣之所羡,但他们的母亲却无论如何是得不到这个待遇的,由此可见受宠之隆!而金日磾也非常有孝心,经常去拜谒母亲的画像,念及往事,总是伤心痛哭而返。试想,一个弱女子,于异族他乡为奴,寒心如苦抚养两个孩子成人,多么不容易啊!
  金日磾有两个儿子,非常可爱,经常被武帝留在身边逗弄。有一次,大儿子从后面拥上去,抱着武帝的脖子朝前看,金日磾看到后怒目而视,吓得儿子跑了开去,并大声啼哭说:“爸爸生气了”。武帝到时满不在乎这件事儿,反倒责问:“好好的,你干嘛对孩子发火儿呢?”由于在宫中斯混久了,金日磾的大儿子跟宫女们很熟,小时候到没什么问题,大了再如此就很不得体了,毕竟伴君如伴虎,况且武帝后期性多疑,弄不好就有诛族之忧。有一次,在宫殿里与宫女调戏,被金日磾给闯见了,非常厌恶儿子这样的举动,就把他给杀了!武帝听说后大怒,金日磾详细的解释了原因,武帝还是很伤心,甚至忍不住落泪,但心里面却更加看重金日磾。由此可见,并不能怪金日磾心狠,皇上今天不怪罪,说不定哪天想起来了就是灭族之祸;况且,以他异族为官,朝野内又无根基,受宠日隆,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不小心谨慎实无他法。
  
  当年,武帝年老昏庸,迷信巫蛊之术,钩弋夫人指使江充诬陷太子刘据做法害武帝,逼太子起兵。时任侍中仆射的马何罗与江充关系很好,他的弟弟马通甚至因为镇压有功,被封为重合侯。后来,武帝知错能改,发现太子是被诬陷的,非常后悔,便下令诛灭江充全族及其同党。这使得马何罗兄弟二人异常恐慌,担心被株连,于是就打算谋反。时任侍中驸马都尉的金日磾对此有所觉察,便在暗中注意他们的动静,与他们一起进出朝见武帝。马何罗也发现了金日磾的用意,所以过了很长时间没敢动手。武帝后元元年(前88年)的一天,武帝前往林光宫,而金日磾恰好因为身体略有不适,没有随行,在值班房卧床休息。马何罗认为有机可乘,立刻联合弟弟马通、马安成假传圣旨,乘夜出宫,杀死朝廷使者起兵造反。第二天一大早,武帝尚未起床,马何罗未经宣召就从外面闯入宫中;此时,金日磾正打算去解决五谷轮回问题,忽然心中一悸,立刻赶回寝殿,坐于武帝的卧室门前。不久,马何罗袖藏利刃从东厢房上殿,突然看到金日磾坐在前面,脸色为之一变;但也顾不得许多,直奔武帝的卧室而去。
  刚要闯入,不小心撞到了陈放的宝瑟,一时清音大作,马何罗一惊,身形为之一顿,给了金日磾绝好的机会。扑上去抱住马何罗,大叫:“马何罗反!”武帝闻声惊起,身边的侍卫抽刀就上,武帝怕把两人一锅烩了,急忙加以制止。这时候,金日磾匈奴人的血性就体现了出来,虽然做文官做了几十年,但身手还是不含糊。一个背翻,将马何罗抛到殿前,侍卫一拥而上,捆了个粽子。经过严厉的审讯、追究,所有参与谋反的人全部认罪伏法。由此,金日磾忠孝的名声就传了开去。
  
  武帝后元二年二月(前87年),武帝病重,临终托孤,嘱咐霍光辅佐幼主昭帝,霍光谦让给金日磾,金日磾辞而不授,说:“我是一个外国人,如果由我来担当主辅之臣,会让匈奴轻视汉朝。”最后只好任命为霍光的副手,儿子金赏成了霍光的女婿。至武帝崩,昭帝幼,霍光以大将军领尚书衔摄政,金日磾封车骑将军,成为了汉朝的二号人物;武帝遗诏,因讨伐马何罗有功,封金日磾为秺侯,金日磾以昭帝年幼为由不授。
  昭帝始元元年九月(前86年),辅政了一年多的金日磾病重不治,享年49岁。病重期间,前来看望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霍光……,并受封秺侯(秺dù,地名,在今山东成武县境);鉴于日磾在长期的工作中,为党和国家鞠躬尽瘁,治丧期间,给予了很高的规格,军队列队送至茂陵皇家陵苑(汉武帝陵),谥号敬侯。
  
  金日磾常伴武帝身边数十年,历经多少政治风浪而能屹立不倒,以高位而能善终,确属不宜,整个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可以说全凭了“谨慎”二字。金日磾自己本身就很谨慎,尽量杜绝细小的过失。比如,在武帝左右几十年,从来不发脾气;武帝赐予的宫女,也不去接近;武帝欲纳其女入宫,也不答应,这本来是很多人求都求不来的机会;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更难得的是,他对家人的管束也尤为严格,把任何可能引起麻烦的事端消灭在萌芽状态,从杀其长子一事就能看出。
  
  《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中,将二人同列一传,也是很有意思的安排;而且在最后,班固对霍家、金家的结局,用精细的笔法准确地揭示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并且明确的在褒金抑霍:
  “赞曰:霍光以结发内侍,起于阶闼之间,确然秉志,谊形于主。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当庙堂,拥幼君,摧燕王,仆上官,因权制敌,以成其忠。处废置之际,临大节而不可夺,遂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光为师保,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淫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才三年,宗族诛夷,哀哉!昔霍叔封于晋,晋即河东,光岂其苗裔乎!金日磾夷狄亡国,羁虏汉庭,而以笃敬寤主,忠信自著,勒功上将,传国后嗣,世名忠孝,七世内侍,何其盛也!”
  
  从封建儒家思想角度来看,金日磾无遗算的上是值得后世师表的文臣,他以降臣尽忠汉主、持宠不骄、进退有度、御家得法,可谓是忠孝仁义信礼智勇全了。真亏得他是一个匈奴人,血管里流着胡人不羁的血液,竟能修身修得比霍光等地道的汉人还要来得强,古往今来也没有几人,不得不令人佩服。但是,坏也就坏在了他是匈奴人这一点上,后世文人对他几无提及,更没有只言片语的词赋传颂。悠悠2000年,我们总说自己是一个包容的民族,总说什么什么事情促使了民族大融合,但实际上呢?骨子里,我们是自傲的,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皆应仰慕我中华上邦,彼等子民皆应受我教化。做得再好,也是我们文化的功劳,大可不必费力去标榜。悲兮,祸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