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39回概括:教育的“变”与“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48:34

教育的“变”与“守”

   教科书里,有一个《猴子下山》的故事。小猴子下山,看到地里的玉米长得饱满诱人,便掰了几个玉米;后来看到地里水灵灵的大西瓜,便扔了玉米,抱了一个大西瓜;再往后,又看到一只活蹦乱跳的兔子,便扔了西瓜,去追兔子。结果,兔子没追着,猴子什么也没得到。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故事教育学生,要好好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不要朝三暮四,见异思迁。然而,在教育中,我们教育者自己似乎却成了那只多变的猴子。邻校前年倡导“故事教育”,老师利用晨会、班会,给学生讲各种各样的教育故事,通过故事将做人、做事的道理,潜移默化地播种在学生的心里。这样的“故事教育”,适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简便而有效,我深为赞同,且试图让学校的老师借鉴、运用。然今年该校的网页新闻中,已不再提及“故事教育”了,是已经成为教师的教育常规和习惯了,还是被更好的教育方法所替代了,我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我是可以确信的,那就是这样的“故事教育”法,已然淡出了学校教育的视野,是“过去时”了。
  当下的教育,如同当下的社会车轮,红尘滚滚,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点子,层出不穷。前天提出“为了孩子的一切”,昨天就讲“为了一切的孩子”,今天便说“一切为了孩子”。新鲜、炫目的“教育口号”,走马灯似的变换着,调门一个比一个高,甚至超越了教育的某些规律,挂出了“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让人不寒而栗的标语。实不知,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更不是神仙,有专业性,也有局限性。激励教师不断地求索教育规律,力求教好每一个问题学生,这是应然的;但无限要求教师教好所有的问题学生,这是强人所难,有些问题学生就连教育专家也未必能有办法。教育是复杂而细腻的心灵事业,简单化必然带来教育的灾难。而如此眼花缭乱的“变化”,常常令老师们无所适从,如同刚刚熟练了投影式多媒体,现在又要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资源,自然是越来越先进、越来越丰富,但我们教师的头脑,却成了教育时尚观念的“跑马场”,一阵一阵的热闹过后,唯留下飞扬的尘土。曾经熟悉而有用的东西,也随着新潮被解构了、被冲散了。难怪有的老师说“现在越来越不会上课了”。不是教师不会上课了,是太多的新鲜玩意让教师雾里看花,晕了!就像邻校的“故事教育”,本是便捷顺手的德育妙法,却因时间长了,不觉新鲜,不再夺人眼球,便要么改弦易辙,要么重新包装,总之,“朴素”不变的就是“过时”。教育需要求变,但不需要多变,变得多了,变得频繁了,就变得浮躁了。
  前些日子,听过魏书生先生的报告,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魏先生直言不讳地指出“浮燥几乎是这个时代的流行病”,旗帜鲜明地提出“守住中华民族的优良教育传统;守住建国以来总结出来的好的教育经验;守住每位老师自己创造的许许多多好的经验”。他说:“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等教育观念,学而时习、学以致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等学习观念,都是宝贵的财富,我们一定要坚守这些好的传统,一百年不要变,一万年不要变!”守住这些教育的传统、经验,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保守、懈怠,乃至封闭,而是让我们那颗躁动的教育之心,安顿下来,沉静下来。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教育的规律是有迹可循的,而教育的种种“痕迹”,唯有沉淀下来,才可能变得清晰可辨。教育的规律只有在持之以恒的坚守中,才能生发出巨大的教育力量,从而实现教育真正的变革。君不见,凡教育大家,均恒定自己的教育信念,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才留下如此丰厚的教育财富。
  古人云:创业难,守业更难;对教育来说,求变难;坚守,似乎更难!